湖州桑蚕产业发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42.24 KB
- 文档页数:3
附件1:鲜桑蚕上茧目评分等评定及操作办法(浙江三环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一、分等评定。
一等茧:茧层厚,色泽、匀净度好,上车率高,无印烂茧混入,无迟批茧混入。
二等茧:茧层较厚,色泽、匀净度良好,上车率较高,黄斑、柴印、双宫、印烂茧少,无迟批茧混入。
三等茧:茧层一般,色泽、匀净度一般,上车率稍低,黄斑、柴印、双宫、印烂茧多,有迟批茧混入。
等外茧:茧层薄,色泽、匀净度差,上车率低,整体茧色发黄,批茧带入多。
二、级差。
根据当期茧子质量,确定级差每百公斤在20-60元之间。
三、补正规定。
1、下茧率扣量办法:下茧率每满3%扣1%茧量,满6%扣2%的茧量,以此类推。
(黄斑、双宫、穿头、内印、烂茧等)2、非好蛹率扣量办法:随机抽取10粒样茧,削剖检验,0-1粒非好蛹平,2粒扣1%茧量,3粒扣2%茧量,以此类推。
(非好蛹是指僵蚕、死活毛脚、内印、死笼、出血蛹)。
3、茧层含水率升扣办法:根据当期气候,确定中心含水率,每高于或低于中心含水率1%,每百公斤茧升扣10元。
四、具体操作办法。
1、蚕农倒茧入篮,主评一看色泽、匀净度,上车率,黄斑、柴印、双宫、印烂及迟批茧的混入比例;二捏茧层厚薄,根据上茧分等标准,评定茧等和下茧率,下茧率报蚕农和司磅员。
2、削茧员有代表性抽取10粒样茧,削剖检验,确定非好蛹粒数,报蚕农和司磅员。
3、主评用测水仪测定茧层含水率,报蚕农和司磅员。
4、主评根据茧等、含水率报价给蚕农和司磅员。
5、蚕农对评定结果、过磅数量无异,由主评通知下磅装篮。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附件2:桑蚕鲜茧收购干壳量检验办法(浙江三环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本办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桑蚕鲜茧分级(干壳量法)(GB/T19113—2003)】进行检验。
此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5月19日发布,2003年6月1日起实施。
一、分级规定和内容。
1、基本级分级。
根据干壳量检验结果确定鲜茧的基本等级。
表1: 基本分级条件表分级项目茧级干壳量(克)分级项目茧级干壳量(克)分级项目茧级干壳量(克)特3 11.6 6 10.0 14 8.4 特2 11.4 7 9.8 15 8.2 特1 11.2 8 9.6 16 8.01 11.0 9 9.4 17 7.82 10.8 10 9.2 18 7.63 10.6 11 9.0 19 7.44 10.4 12 8.8 20 7.25 10.2 13 8.6注:级差干壳量8.6克以上为每50Kg18元,7.6—8.6克为14元,7.6克以下为12元。
第50卷第3期2019年9月Vol.50No.3Sep.,2019Bulletin of Sericulture・51・蚕品种“秋丰X白玉”在浙江省的推广概况谷利群(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310020)“秋丰X白玉”由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育成,具有体质强健、产茧量高、茧丝质优、耐氟性强等特点,是一对夏秋用中丝量蚕品种,于1983年育成,1989年通过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0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秋丰x白玉”自1988年作为浙江嘉兴、湖州蚕区抗氟品种引进以来,逐步在浙江繁育、推广,”秋丰X 白玉”由于孵化、眠起齐一,食桑旺,容易饲养,大蚕体质较强,对高温闷热等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耐氟性好,深受广大蚕农欢迎,并逐年扩大到浙江省各大蚕区饲养,1998年开始成为浙江省主要推广品种。
特别在嘉兴、湖州氟化物污染严重的重点蚕区,除夏秋期饲养外,逐步替代“菁松X皓月”等多丝量品种在春期饲养,并获得了稳产、高产,乃至全年仅养“秋丰x白玉”一个主要品种。
至2018年,浙江省累计推广”秋丰x白玉”2093.64万张,新增经济效益达223465.87万元,其中2006年、2007年,年推广量分别达165.20万张和167.36万张,占浙江省总推广量的近73%;2015年、2016年,占浙江省总推广量分别达到82.8%、82.1%;2015年至2018年,浙江省累计推广”秋丰x白玉”206.38万张,占浙江省总推广量的79.10%。
”秋丰x白玉”在浙江省推广30年来,是浙江省历史上推广量最大、新增经济效益最高的品种,目前仍是浙江省生产、饲养量最大的主推品种。
浙江省“秋丰x白玉”历年推广情况见表1。
表1浙江省“秋丰X白玉”历年推广量及占比年份秋丰x白玉年推广量(盒)浙江省年饲养总量(万盒)占饲养总量比率(%)199047966372.1 1.29 199134496385.80.89 199235019415.70.84 199346451405.3 1.15 199458850389.7 1.51 1995181195383.1 4.73 199686332249.0 3.47 1997339310246.113.79 1998769560273.828.11 1999872811255.934.11 20001051540247.642.47 20011472800270.654.43 20021329428249.25335 20031012448191.054.58 20041048872195.853.57 20051135701203.655.78 20061652038226.472.97 20071673550230.672.58 20081332369191.969.43 2009834081148.556.17 2010714018140.850.71 2011847762145.258.39 2012744104129.957.28 2013784807117.966.56 2014737079101372.76 201566962380.982.77 201655065167.182.07 201745084756.879.37 201839264954.472.17合计20936357642632.58(上接第50页)学习交流,以镇为单位,推选出优秀指导员的示范点,组织大家参观学习,让优秀指导员、示范户介绍经验与做法。
一、盛泽概况地域概况:盛泽是我国重要的丝绸纺织品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历史上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闻名于世,有“绸都”的美称。
地处太湖流域,沃野平展、湖荡密布、气候温暖、雨量充分,宜稻麦、宜蚕桑,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都。
全镇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逾30平方公里。
全镇辖38个行政村、3个场队、10个社区居委会。
区位分析:盛泽镇位于江苏省的最南端的吴江市,富饶的沪宁杭金三角中心,东连上海,西濒太湖,北依苏州,南接浙江,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苏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和江南大运河穿境而过,与沪宁、沪杭、沪苏浙高速公路、318、312国道和太浦河相衔接,交通十分便捷。
身处长三角中心地区,使得盛泽的经济腹地十分广阔,交通上的便利,让产品的流通十分的通畅,即将全线通车的苏州直达盛泽的快速路,更是会在在极大程度上加强盛泽和苏州市区的联系。
盛泽与上海也仅是一个小时的车程,依托于上海这样的国际级金融和物流中心,盛泽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经济概况:盛泽镇是吴江市的经济重镇,尤其是工业经济在全市占较大份额。
盛泽镇是江南地区的经济重镇,截止2008年全镇拥有工业企业2000多家,商贸、服务企业7000多家,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2.9亿元,增长15%;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27.64亿元,增长9%;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86亿元,增长11%;工业应税销售520亿元,增长10.4%;注册外资13134万美元,到帐外资13052万美元,增长1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84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为32.54亿元。
盛泽镇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后异军突起,迅猛发展,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迅速成长为全镇工业经济的主力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就体制的逐步完善,乡镇企业经营机制与产权指导的改革不断地深化,至2000年,镇村集体企业已基本完成改制,其中1个企业改制为股份公司并成功上市,其余改制形式主要是产权明晰、自负盈亏的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
蚕丝被的主要产地1、桑蚕丝被主要产地:桑蚕丝主要以华东、西南主要产区。
其中或者相关称号的是“丝绸之府”:杭州“蚕丝被生产基地”:浙江嘉兴桐乡中国茧丝绸之乡(唯一):江苏海安“蚕丝被之乡”:江苏吴江震泽东桑西移项目基地-----陕西安康、平利、宁陕、旬阳、石泉等地“桑蚕之乡---四川三台”杭州有“丝绸之府”之称。
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
清朝时期的七星娘娘更是作为朝廷御用之物广受皇室家族喜爱。
蚕丝被作为丝绸织品中最重要的一种产品,在杭州更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
桐乡市位于嘉兴、杭州和湖州三市的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蚕桑的重要产地。
其中州泉镇是桐乡主要的蚕丝被生产地,桐乡各地遍植桑树,而洲泉地区更是家家几乎都会手工制作桑蚕丝绵(俗称剥绵兜)。
桐乡一带的人们一直传承着制作蚕丝被和蚕丝棉袄的技巧,蚕丝被从旧时的自用到现在的商业化,桐乡人具有突出的贡献。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桐乡人第一个将蚕丝被卖到了日本,从而打开了蚕丝被的商业之门。
经过近三十年的时间,蚕丝被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11年政府扶持的“桐乡国际蚕丝城”上线,桐乡政府的帮助与扶持,相信蚕丝文章来源于:被行业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自古被称之谓“吴头越尾”的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位于江苏省和浙江省的交界处,自古以来该镇蚕桑纺织业常盛不衰,为江南5大桑镇之一。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震泽镇针对蚕丝为天然动物蛋白纤维,具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防寒、除湿、滋养人体肌肤等功效而大力开发蚕丝产业,并在太湖流域设立了当地唯一的“江苏太湖茧丝市场”,一大批从事茧丝绸产业的商户应运而生。
震泽镇将大力支持蚕丝被、家纺产品、真丝原料等产业的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进一步开发蚕丝被的款式、内涵。
桑蚕丝织技艺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以及其间用到的工具和织机和由此生产的绫绢、纱罗、织锦、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在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
在丝织方面,各城镇之间形成了专业分工,如湖州织绫绉、嘉兴产绸、杭州产纱罗、南京产缎和绒、苏州产锦和缂丝等等,最后互相交换和补充,形成完整的丝织生产体系。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遗产项目至今仍流传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以及四川成都等地,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009年,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0年来,相关社区、群体和有关单位为项目的保护传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做出了不懈努力,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政策引领方面,出台代表性传承人政府津贴(补贴)实施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第二,建立保护传承基地,开展抢救性纪录,建立健全保护机制等工作;第三,在研究方面举办学术论坛,出版相关著作,建立项目档案数据库;第四,在传承人培养方面,积极开展新生代传承人培训,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技艺水平;第五,在宣传展示方面,参与国内外各类展览展示等交流活动,同时配合媒体宣传推广,提升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下一步,相关社区、群体还将建立专门展示场馆,完善技艺信息数据库,积极培养和保护传承人,加大普及宣传力度,打造“文化+”蚕桑文化品牌,不断促进文化和游旅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1。
蚕丝的地域区别蚕丝是自然界中最轻最柔最细的天然纤维,撤消外力后可轻松恢复原状,内胎不结饼,不发闷,不缩拢,均匀柔和,可永久免翻使用。
桑蚕丝主要由动物蛋白组成,富含十八种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能促进皮肤细胞活力,防血管硬化,长期使用可防皮肤衰老,对某些皮肤病有特殊的止痒效果,对关节炎,肩周炎,哮喘病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素有“人体第二肌肤”、“纤维皇后”之美誉。
各个地域所产出的蚕丝有着不同的品质,下面就由丝凰家纺告诉你蚕丝的地域区别。
桐乡市位于嘉兴、杭州和湖州三市的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蚕桑的重要产地。
其中洲泉镇是桐乡主要的蚕丝被生产地,桐乡各地遍植桑树,而洲泉地区更是家家几乎都会手工制作桑蚕丝绵(俗称剥绵兜)。
桐乡一带的人们一直传承着制作蚕丝被和蚕丝棉袄的技巧,蚕丝被从旧时的自用到现在的商业化,桐乡人具有突出的贡献。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桐乡人第一个将蚕丝被卖到了日本,从而打开了蚕丝被的商业之门。
经过近三十年的时间,蚕丝被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11年政府扶持的“桐乡国际蚕丝城”上线,桐乡政府的帮助与扶持,相信蚕丝被行业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浙江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绢片,表面光滑均匀,蚕丝的横断面呈三角形,表明丝胶已经脱落,应该是在热水中缫取的丝。
钱山漾还出土了用草茎制成的小帚,柄部用麻绳捆扎,与缫丝工具索绪帚非常相似,此物与绢片一起出土,绝非偶然。
湖州出产的蚕丝享有盛名,其“辑里湖丝”(产自南浔镇辑里村)更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在1851年,上海商人徐荣村用湖州南浔辑里村产的生丝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并一举夺得金、银大奖。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辑里湖丝将出现在展馆中。
在热水中缫取的丝是生丝。
生丝中含有各种杂质,只有通过精练,将杂质除去,才能漂白、染色,丝的光泽、手感以及丝鸣之声才能显现,这就成了熟丝。
古人将精练称为“练”或“湅”。
练丝、练帛用的是灰、蜃等含碱的物质。
家蚕是由野蚕驯化而成的。
076G U A N G X I A P P R E C I A T E DP R O D U C T S 物产美丽广西东桑西移文\ 朱千华 供图\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除特别注明外)——中国农耕文明的一次大迁徙沃野千里的杭嘉湖平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自古至今,这里一直是连天荷叶、遍野桑田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是中国桑蚕与丝绸业的起源地。
5000年前的杭嘉湖先民对蚕的驯化已经完成,并已掌握缫丝技术,可获得平直的生丝,能编出丝带等织物。
在历史上,“江”“浙”总是作为鱼米之乡一再被人提及。
能把“江浙”联系在一起,最初纽带应该是桑蚕业。
在历史上,无论是杭嘉湖平原还是长江下游平原,因其古老的桑蚕丝织技术逐渐成熟,无论是种桑面积、养蚕规模还是茧丝质量,都已成为中国东部地区桑蚕与丝织王国。
所谓“东桑”,主要就是指以杭嘉湖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为主的江浙桑蚕丝织主要产区(“东桑”次产区也包括山东等部分地区)。
名扬天下的“辑里湖丝”,因产于湖州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
元代开始,这里的村庄就能用木制丝车缫制湖丝。
辑里湖丝细、圆、匀、坚,又有白净、柔韧的特点,一直是湖丝中的精品,后被指定为皇帝龙袍用料,从此声名鹊起。
嘉兴种桑养蚕历史悠久,唐代即有秀州“贡绫千匹”的记载。
千百年来,美丽东桑:陌上绿云,桑拓遍野整个杭嘉湖平原的田野乡间一直是“桑拓遍野,无人不习蚕矣”的景象。
我生活的扬州地区,也是江淮有名的桑蚕之乡。
这里文人墨客多,衍生出浓厚的蚕桑文化。
北宋后期,高邮大词家秦观著《蚕书》,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蚕业专著。
清代学者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也录有《养蚕》歌。
我居住在扬州城北,是清代扬州二十四景“邗上农桑”的中心位置。
两百多年前,这里阡陌纵横,绿油油的桑田望无边际,让人感觉置身于《诗经》时代。
民国时,在扬州东郊有江苏省最早的蚕种场,种桑数千亩。
20世纪80年代,扬州蚕桑业大发展,江都、高邮、仪征先后建蚕种场。
当时工业欠发达,蚕丝成出口换汇重要产品。
资源・环境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27卷第20期(总第400期) 湖州桑蚕产业发展研究 王海霞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315100) [摘 要]湖州有“中国绸都”之美称,作为湖州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的蚕桑业是许多纯农业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单 一的产业结构已经不能促进行业的发展,蚕桑产业急需在保护和继承传统桑蚕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达到多元化融 合发展。本文主要分析湖州桑蚕产业的现状和目前的制约因素,并且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湖州未来桑蚕产业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桑蚕产业;多元化发展;湖州 [中图分类号]17592.7 [文献标识码]A
1 湖州桑蚕产业的历史和现状 1.1 历史背景 湖州是世界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4700多年的历史, 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和繁荣发展,人们不再局限于自给自足,而 是将湖丝推向世界。1851年“辑里湖丝”走出国门,荣获世博金 奖。明清时期,湖州已成为全国桑蚕业的中心。清末民初,湖丝 外贸收入占到全国财政的三分之一。蚕桑业在湖州经济社会发展 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即使是二三产业发现迅速的今天,蚕桑业也 是许多纯农业收入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随着国内市场不断扩 大,一些专业化的市镇开始兴起,商人往来频繁,沟通着湖丝产 地和外地市场。据《上海生丝贸易的报告(1847—1848)》载:“中 国出口丝几乎全部产白杭州、湖州、嘉兴三府,其中,湖州府的 产量较其它二府为多。而湖州府最长的南浔、菱湖、双林三镇生 丝市场中,最大的就是南浔。”
图1~1 2010年一2016年湖州地区春蚕饲养量和销售单价情况 1_2发展现状 湖州市是我国优质茧的生产基地,其生产总额早在明清时期 就已远超苏州、嘉兴和杭州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八十至 九十年代,在一系列科技兴农的政策激励下,湖州桑蚕产业达 到黄金时代,成为杭嘉湖平原桑蚕产业生产的主力军。湖州桑 蚕业依靠自身醇厚的历史底蕴和良好的基础和自然条件,展现 出与其它传统产业不同的风采,但是眼下湖州这~经典传统产 业已今非昔比。据近几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4年到2014年,浙江m口茧丝绸交易额已经从250多亿元跌 到了不足100亿元。2010年至2016年,湖州地区春蚕的发种量 从13000张跌至7000张,春蚕的销售单价起伏不定,极少突破 2000元大关,市场的不稳定性削弱了农户的养蚕积极性。桑蚕 产业的急剧下滑,是现代经济大潮下日益萎缩的具体体现,传统 桑蚕业因其自身的局限性,丧失了一定的经济优势,桑蚕产业陷
10
入窘境。如何扩大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成为现如今桑蚕产业 的“破茧之路”。 2阻碍湖州桑蚕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土地产出效益逐年递减,主业沦为副业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新型产业的不断挤压,一些传统产 业亏多盈少。从1995年开始,传统丝绸行业经济效益锐减,桑 蚕产业受到了最直接的影响。以湖州安吉地区为例,1995年至 2005年,春蚕发种数量从6万多张缩减到9000张。2014年全年 饲养蚕种21.55万张比2013年24.94万张下降13.68%,比1992 年的110万张下降80.46%。2015年湖州全市春蚕饲养l1.09万张, 同比减少17.0%,春蚕茧产量6010吨,同比减少13.7%。现在已 不是“吃饭靠种粮,花钱靠养蚕”的年代了,原先大多数农户一 年可以养蚕4到5期,桑蚕产业原料供应充足,农民的经济收入 得到保障。之后因为茧价的不断下跌,城镇化改造的进行,农户 变卖土地使得桑园面积开始变少。据浙江省统计年鉴提供的信息 表明,2004年至2008年,湖州市区桑园面积从11572公顷减至 11160公顷,蚕茧总产量则从10773吨减至9420吨,净减1353吨, 光2012年一年全市桑同面积就减少了近万亩。桑园的产出效益 逐年递减,桑蚕产业从原先的主导产业变成了副业,蚕茧的产量 和质量得不到保障,行业竞争力下降。
图2-1 2004—2014年湖州市桑园面积及蚕茧产量 2.2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 桑蚕的养殖需要投入繁重密集的劳作,蚕茧品质和价格的 下跌,使得蚕农的劳动力价值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这种付fll 与回报的不确定和不对等性使得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纷纷出去打 T或者开展其他副业。据统计,1992年桑蚕养殖户有39.41万户, 2008年有l4.32万户,同比减少63.7%,2009年只剩11万户, 30多年前种桑养蚕高峰期的繁忙景象已不复存在。由于桑蚕产 业的供需矛盾,价格的骤涨骤跌,使得我国的桑蚕生产规模大
[收稿日期]2016—10—08 [作者简介]王海霞(1994一),女,浙汀湖州人,宁波大红鹰学院学 :,研究方向:r商管理。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27卷第20期(总第400期) 资源・环境 幅度起落,每个地区的生产规模都不尽相同,普通农户都是个 体养殖,桑园面积较小,集中性较差,桑蚕产业规模经济难以 形成,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自然比新兴产业差。虽然有些地区建 立了桑蚕养殖基地或者组建了桑蚕合作社,但是由于缺乏历史 经验和管理能力,其经济效益微乎其微,并没有让桑蚕业很好 地实现规模效益。 2.3桑蚕养殖缺乏技术支持,产业链单一 桑蚕业由于受到气候、温度、空气环境等产业特定因素影响, 无法进行机械化生产,达不到规模化养殖,只能以家庭化饲养模 式为主。桑蚕养殖技术从1990年开始应用省力化技术,但时至 今日,行业技术并没有明显突破,其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蚕品 种秋丰X白玉从1980年开始投放,一直缺少可替代的优质蚕种, 蚕茧的品质和生产效率得不到提升。桑蚕业务部门缺乏新鲜血液 和先进的技术支持,许多桑蚕干部逐渐成为了订购和发放蚕种的 人员,当养殖户遇到养殖问题的时候,根本无处寻方。 传统桑蚕业的产业链十分简单,其产生的经济收益主要集中 丝绸和服饰2个环节,无论是产业链内部还是相关税收政策都没 有对桑蚕方面做出适当的补给,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严重影响了 产业生产的积极性,从20年前开始,湖州丝绸行业就陷入困境, 许多大厂纷纷倒闭,2012年,湖州地区大型丝绸企业仅剩47家, 整个丝绸行业只有一些小企业还在风中摇曳,因为缺少稳定可靠 的大型企业收茧中心,茧丝价格波动越来越大,养殖户积极性受 挫,桑蚕产业开始萎缩。 3关于湖州桑蚕业发展的建议 3.1 改造传统桑蚕业种养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经济效益 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革和创新,要克服的困难有很多,我们 可以利用已有的有利条件来实现,早在20多年前,湖州就在全 国最早推广和使用方格蔟上蔟,实行“组合售茧、缫丝结价”的 蚕茧价格计价操作模式,2008年湖州市出台了湖市政『2008]4号 文件,对3.33hm2以上的现代现代蚕桑规模小区建设给予200元 /667m2的资金补助。市政可以在农村地区进行土地征收,给予农 民一些补偿,利用“农户+企业”的经营模式,实现集约规模种 桑养蚕,让农户和企业一起参与到桑蚕养殖的队伍中来,这样既 可以保证传统技术的继承和创新,也可以使农户的经济得到保障。 对于已有的桑园,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桑基鱼塘”经验,或者 进行桑园套养鸡鸭,种植蔬菜,让农户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种桑养 蚕模式,使蚕农全年有收益,回收农村劳动力,让曾经的主业再 次崛起。 3.2 引进先进养殖技术,培养专业养殖生产人员 虽然湖州拥有悠久的桑蚕养殖历史,但是以前传统的桑园养 殖方式已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需要。要想推动行业发展,首先, 应加强桑蚕科研机构的建设,引进和研发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蚕 种、桑种,鼓励农户运用新技术养殖桑蚕,为农户节约时间和空 间;其次,大多数农户已经意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村镇可以 每个季度邀请相关专家和养殖大户到桑蚕养殖户中去讲解和传授 经验,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再则,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培训 机构,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培养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专业养殖生 产人员,促进桑蚕业的稳步全面发展。比如成立于1978年的湖 州蚕桑科学研究所,它自建所以来,就已完成各级科研和推广项 目57项,自主育成2对家蚕新品种,在生产上得到了大面积推 广应用,累计推广25万张;合作育成家蚕新品种1对,在全国 推广300万张,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3.3延长桑蚕业产业链,促进多元化发展 传统桑蚕产业的产业链十分单一,除了重复种桑和养蚕的步 骤并没有产生除桑蚕买卖之外的其他收益。桑蚕业急需突破传统, 延伸产业链。近几年,适合农村开发和生产的桑果产品、桑叶产品、 桑枝产品和家蚕产品渐渐走向市场,其中桑葚可以制成果汁、果 醋,或者作为辅料添加到各种食品中去,营养价值和酸甜的口感 自上市以来就受到人们的追捧,个体养殖户可以向企业提供新鲜 的桑葚来获得经济收益;桑叶可以作为桑叶茶和粉出售,对于追 求健康生活的人士,桑叶制品是不二选择,因为桑蚕养殖有周期 性,当农户不养蚕的时候,可以把桑园里的桑叶m售,也有利于 下一季度新鲜桑叶的采摘;众所周知,传统桑蚕的养殖中桑枝是 没有任何作用的,在2007年,浙江安吉的企业成功利用废弃桑 枝生产出了新型木地板,这一科研成果的成功实践让桑枝变废为 宝,而且湖州南浔是中国木地板之都,有地板企业400多家,养 殖户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地理和商业优势,将桑枝投入到地板生产 产业,增加收益;蚕蛾,蚕蛹可以制成蚕粉,营养价值高,取材 也方便,农户也能实现增收。 叵 — 区L植桑|I< =二====:> I 养蚕 l
图3-1桑蚕产业链多元化发展结构网 3.4发展桑蚕文化旅游业,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 蚕桑文化是中国特色文化之一,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 协调结合,湖州的桑蚕文化底蕴相较于其他地区来说更有地方特 色和可追溯性,湖州可以依托现有资源开发桑蚕文化旅游,将桑 蚕产业和旅游行业完美结合,形成互助机制。2014年,湖州旅游 业总收入为503.2亿元,占全国CDP的26%,2015年,我国开 展的旅游年主题便是“美丽中国一一丝绸之路旅游年”,桑蚕文 化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湖州桑蚕产业的发展,还能弘扬地方 特色。 湖州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桑蚕文化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 间,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导下,湖州桑蚕业和旅游业能够快 速融合和发展,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曾经“辑里湖丝”闻名 中外,南浔、双林、菱湖更被誉为“全国五大丝市”,湖州发展 桑蚕文化旅游业不仅可以吸引国内的桑蚕、丝绸文化爱好者,也 可以吸引西方国家一些对桑蚕文化情有独钟的人士,增强经济与 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文化旅游中,必不可少的便是特色旅游产品。 湖州含山每年都会举办“蚕花节”,人们敬奉“蚕花娘娘”,祈求 来年的丰收和好运,许多富有参与体验性和知识文化性的旅游产 品应运而生,让游客切身接触桑蚕文化,勾起游客的购买欲望, 带动地区桑蚕产业的发展。 4启示 桑蚕产业的发展不能单纯地站在谋取商业利益的角度,它更 需要在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产业扩张和转型升级, 在政府的宏观管理方面,首先要认清桑蚕产业的形式,调整战略, 结合国家政策,将其用到实处,助民惠民;其次,发挥好市场“看 不见的手”的管理监督,保障养殖户的切身利益,扩大生产规模: 最后,要看清市场需求,桑蚕业的发展不仅要做好产品品质的 升级,还要多开发副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强抵御(下转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