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学案2(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42.00 KB
- 文档页数:3
第3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描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3.观察动物(猪或羊)的心脏的结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2.教学难点观察动物(猪或羊)的心脏的结构。
三、教学设计思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是血液,管道是血管,那么运输的动力是什么?这是学生学习了前两节之后自然会想到的问题。
鉴于此,教材接着介绍血液运输的动力泵-心脏。
学生能摸到自己心脏的跳动,根据心脏的跳动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但并不知道心脏的结构。
课程导入,教师可采用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入手,如:人们常用哪些体征指标判断一个人是否还活着?由此引发学生自然而然地思考得出“呼吸和心跳”这个显而易见的答案,再借此机会展示“猪心”等动物心脏,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心脏结构模式图,使他们对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了解了心脏与血管的组成与结构,学生在头脑中已形成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此时,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就已经是水稻渠成,根据教材中“观察与思考”要求他们观察血液循环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心脏工作机理以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并以概念图的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血液循环的本质。
最后,再让学生思考心脏本身作为一种组织器官,它的营养物质又从何而来?借此给学生拓展冠脉循环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人们常用哪些体征指标判断一个人是否还活着?学生:根据人是否有呼吸和心跳来进行判断。
教师展示从市场上买到的“猪心”,并让学生触摸它的相关结构。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心脏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吗?如果想知道,请阅读教材60-62页,并结合心脏的结构示意图,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心脏位于我们身体的哪一个部位?2.心脏壁主要由什么组织构成?推断其具有什么功能?3.心脏有几个腔室?分别叫什么?各腔室之间是否相通?学生自主思考并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在有了以上知识的基础之上,我们来讨论如下几个问题:1.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请试着解释为什么有这些不同?学生:总的来说,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更厚;左心室的血液会被推送至全身各处组织毛细血管,右心室的血会被推送至肺部毛细血管,心房中的血被推送至心室,上述三者血液运行的距离依次减小,故需要的心肌收缩的压力也由大到小,壁越厚,肌肉收缩能力越强。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教学目标: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它们各自的功能。
2、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难点: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各腔室的厚薄以及瓣膜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它们各自的功能。
2、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1、购置新鲜的羊的心脏数个,其中一半保持完好,其余的解剖好,以备观察。
另准备解剖盘,盛有水的烧杯,小漏斗。
2、医用输液管、心脏结构模型、血液循环演示仪。
3、印制观察记录单,便于课堂观察并记录结果。
4、自制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学生:预习课本相关内容,阅读课本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分四个腔:左右心房、左右。
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
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
激情、质疑观察、思考看书自学表述交流得出结论思考、看书自学、归纳组织学生阅读《血液循环的发现》,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心脏模型(猪的心脏)提出观察问题解惑、答疑指导帮助质疑:为什么把血液称为人体的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心脏肌肉发达、收缩有力,像泵一样将血液泵至全身。
2、血液循环(bloodcirculation)途径①体循环:左心室---体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体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②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动脉血:含氧量多、颜色鲜红的血。
静脉血:含氧量少、颜色暗红的血。
既能运输营养物质,又能运输细胞产生的废物。
相互交流进一步巩固解答生命之河?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流动的?指导看书(插图)小结知识回顾感悟与收获达标检测:瞭望角布置作业。
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案一、学情:七年级的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及认知的特点,往往聪明活泼好动,思维非常的敏捷,但也存在抽象思维略显不足的情况,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因此,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生物学的任务。
二、教材:《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教法导课:复习引入,体现温故知新。
2突破重点与难点:(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四、说学法、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当堂巩固。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教师:PPT(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先来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师提问:心脏由哪几个腔构成?分别和哪些血管相连接?(房连静脉,室连动脉,左室主动,右室肺动,左房肺静,右房上下)提出问题: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血液在心脏里的流动过程,那么血液又是怎样在全身流动的呢,这种循环流动又有什么意义呢?引出新课,这节课我们来探究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板书:一、血液循环途径),课前要求大家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是哪位科学家首先发现的血液循环?(英国医生哈维)一、PPT2展示(观察与思考)P63页血液循环途径模式图,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探究任务一血液循环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讨论: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了哪些路径?当它再次从心脏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重新回到心脏时,它又经历了哪些路径?这两种循环是单独进行的还是同时进行的?讨论:2、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哪儿发生的这种变化?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的循环流动对于身体有什么意义?(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师巡视)学生讨论后师板书:、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模型、图片和实物观察心脏的结构及瓣膜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观看视频心脏的工作过程和图片展示掌握心脏的功能。
(3)通过血液循环过程视频和学生活动,掌握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循环过程中血液颜色的变化。
(4)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合作完成探究活动的能力。
(5)课外实验为家人测量血压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利用模型、实物观察和多媒体视频学习心脏的结构及功能。
(2)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观看和学生活动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
(3)通过技能训练和课外实践掌握巩固探究实验方法和时间测量血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认识到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非常重要的。
(2)利用所学血压测量技能帮助家人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渗透关心长辈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方法】师生互问互答完成课堂问题、动手实践、实物和模型展示、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探究、课外实践、动手设计循环途径、科学家故事引入。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准备心脏结构模型及图片;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有关心脏的疾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跳绳结束时,萌萌感到心脏狂跳不止,呼吸也非常急促。
剧烈运动时心跳加快,其意义是什么呢?为什么运动员平时心跳比较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有关《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知识。
二、新课讲解(一)心脏的外形、结构和功能1.心脏的外形和结构【心跳的体验】教师讲述:(1)将你的手按住胸腔的左侧,你能够摸到心脏的搏动。
(2)体验:原地跳跃20下,感受心脏的跳动。
学生回答自己有哪些感受。
教师讲述:我们都能体会到心脏在跳动,你知道心脏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吗?大小如何?学生参考教材和自己所知的知识回答。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很自然地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因此,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的内容之后,顺理成章地就要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另外,这种编排也为第五章的教学作铺垫。
血液、血管和心脏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
本章用三节分别介绍血液、血管和心脏,显得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其中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动力结构,所以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重点是识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以更好的来理解“血液循环”。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知识目标:(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3)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2能力培养:识图能力: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解剖图及结合血液循环图理顺血液循环途径,培养学生的图能力。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合作自学能力:在学习心脏解剖结构及理顺血液循环途径时,均是以问题为引导,大胆放手让学生结合手头资料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合作自学能力。
3思想教育:理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教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卫生保健教育: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4教学重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5教学难点:(1)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启发、观察、对比和综合的方法,采用问题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实现图、文相统一。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了解了心脏与血管的组成与结构,学生在头脑中已形成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此时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已是水到渠成。
教材设计了“观察与思考”活动,要求学生观察血液循环图,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学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
2.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2.教学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准备】
血液循环途径的挂图、视频素材
【教学方法】
观察、讲述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心脏的外形、结构和功能: 1.心脏的位置和外形
脏位于胸腔的中央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大小与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形状像桃子。
2.心脏的结构
3.心脏的功能: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课后反思】
通过计算心脏的工作量、感受心脏的跳动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存在,并思考将所学知识落实到保护心脏、锻炼身体的行动上来,这对学生形成珍爱生命的情感有一定的帮助。
心壁:主要由心肌组成 瓣膜:保证血液流动方向
四个腔
左心房一肺静脉左心室一主动脉 右心房——上腔静脉、下腔静脉
右心室——肺动脉。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
(2)说明心脏的功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图片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心脏结构功能的学习,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
2、说明心脏的功能。
三、教学难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过程:
我们首先来了解心脏的结构,出示学习目标:
1、描述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
归纳如下: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夹在两肺中间,似桃,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
2、说明心脏的结构。
通过以下四个问题进行讲述。
(1)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分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
上房下室,房连静,室连动。
(2)分析构成左右心房、左右心室的心脏壁厚薄: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
(3)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
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瓣膜能控制血流方向,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向动脉开,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由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4)心脏四个腔分别连通什么血管?
左心房—连肺静脉。
右心房—连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
左心室—连主动脉。
右心室—
连肺动脉。
板书设计: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输送血液的泵
学科生物年级七年课题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
第2
课时
总计
节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及要求
知
识
回
顾
1、描述心脏组成,几个腔,四个腔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一:时间8分钟:
对照课本70页血液循环模式图,阅读71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尝试写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左心室→______→______→身体各部毛细血管→______→______
→_____。
肺循环:右心室→_______肺部毛细血管→_______→_______。
(2)什么样的血是动脉血?什么样血是静脉血?
(3)在体循环中,血液的成分发生了的变化是______血变为________血;
在肺循环中,血液的成分发生了的变化是______血变为________血。
学科生物课题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
第课时第小组
班级姓名授课时间月日第节得分
一、连线
1、左心室连____________脉
2、右心室连___________脉
3、左心房连___________脉
4、右心房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脉。
5、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_____侧出发回到_____侧。
6、肺循环是血液从心脏______侧出发回到_______侧
7、人体安静状态下、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大约为________毫升。
8、人体内的血液总量大约为_________________毫升。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正误
课堂展示次数课堂表现自我评
价
优秀□良好□一般□有待提高□
纠错本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及要求
自
主
学
习
自学指导二:(时间5分钟)
4)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随血液到达指端。
这个红细胞将沿着怎样的
路径回到心脏?在回到心脏前,它还可能到达脚趾吗?当它再度从心脏出发,它有可能到达脚趾吗?
(5)上述这个红细胞在指端的毛细血管处和肺部毛细血管处,分别发生了什么
变化?
(6)有一呼吸微弱的重症病人,医生要他吸氧,你能说出他吸入的氧到达组织
细胞的途径吗?
(7)完成课后练习3练习4
展
示
巩
固
1、归纳幼跟的生长
2、归纳叶芽的结构与枝条的形成。
学
有
所
思
教案
主备人备课组长二次备课
学科生物年级七年课题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第
课时
总计
节
授课时间月日教学媒介多媒体
出缺席
情况
教学目标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重点
难点
关键
1、血液循环的途径
2、记忆两种循环路线。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知识
回顾
出示
目标
自主
学习
以学
定教
展示
巩固
当堂
检测
及时
反馈3 2 15 8 8 6 3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内容个性化修改
一、知识回顾:复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三、出示自学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主学习、培养学
生的能力。
时间5分钟,后提问。
四、以学定教:帮助学生归纳、梳理线索。
五、展示巩固:强调本节课的重点。
六、检测: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
改进教法和学法。
七、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整改
以
学
定
教
内容个性化修改
1、需要教师想办法、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并教会学生
巧记并归纳总结重点知识。
2、记忆背诵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血流的方向。
板
书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体循环
二、肺循环
教
学
反
思
教学内容反思:
测试结果反思:
学
生
评
价
小组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
平均分
检测成绩优异
课堂表现积极
进步幅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