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植物学》课程中植物识别教学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第1篇一、引言植物识别实践课是我校生物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植物的认知能力、观察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次实践课的教学,我对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以下是我对本次植物识别实践课的反思总结。
二、教学效果1. 学生认知能力提升本次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实地观察、标本制作、小组讨论等,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植物识别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学生的植物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2. 观察力培养在实践课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如叶形、叶脉、花色、果实等,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准确识别植物。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环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3. 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本次实践课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制作植物标本,掌握了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本次实践课中,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物识别的方法。
例如,在讲解植物分类时,我结合实际标本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植物的特征。
2. 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课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 多媒体教学在实践课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各类植物的图片、视频,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生参与度1. 学生积极性较高本次实践课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在实地观察、标本制作等环节,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 学生互动良好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
同时,他们也能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
3. 学生课后拓展课后,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植物的知识,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第1篇在我国,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些植物,我参加了一门辨认植物的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植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我发现,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高大的乔木,有低矮的灌木,有茂密的草本,还有地衣、苔藓等。
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这为我们的辨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植物分类方法多样在辨认植物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多种分类方法。
首先,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乔木、灌木、草本等;其次,根据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最后,根据植物的科、属、种等分类单位,我们可以将植物进行更详细的分类。
三、观察与识别相结合在课程中,我们通过观察植物的实际标本,学会了如何辨认植物。
观察植物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根:观察植物的根系,了解其生长习性。
2. 茎:观察植物的茎部,了解其形态、质地、生长习性等。
3. 叶:观察植物的叶片,了解其形态、质地、叶缘、叶脉等。
4. 花:观察植物的花朵,了解其花色、花形、花被、雄蕊、雌蕊等。
5. 果实与种子:观察植物的果实与种子,了解其形态、生长习性等。
在辨认植物时,我们要将观察与识别相结合,通过比较、分析,找出植物的特征,从而正确辨认出植物的种类。
四、植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植物的生长受到土壤、气候、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有些植物喜欢湿润的环境,而有些植物则喜欢干燥的环境;有些植物喜欢阳光充足的地方,而有些植物则喜欢阴凉的环境。
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植物,维护生态平衡。
五、植物的价值与利用植物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植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如粮食、蔬菜、水果等;其次,植物具有药用价值,许多中药都来源于植物;此外,植物还具有观赏价值,如花卉、盆景等。
“观赏植物学”实验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初探[摘要]实验教学是“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相关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
文章在分析和总结“观赏植物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观赏植物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改革对策随着我国园林绿化、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产业的迅速发展,“观赏植物学”作为一门普通的高校课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①。
在许多高校中,该门课程不仅是园林、观赏园艺、城市规划、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还是林学、水土保持、生物科学等专业的重要选修课。
但是,由于该门课程在我国高校中的开设时间较短,发展速度太快,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这样那样的教学问题,尤其是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其教学效果更是难如人意、令人担忧。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该门课程实验教学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对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以供广大读者和同行相互交流和借鉴。
一、教学现状1.相关人员重视不够。
在我国的许多高校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②。
具体到“观赏植物学”而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们对其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该门课程教学活动的许多相关人员都认为:实验教学只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再次验证和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只要把理论教学工作做扎实了,实验教学无足轻重。
特别是作为实验教学主体的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再加上部分高年级同学不负责任的误导以及专业思想教育的薄弱,导致他们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以至于他们对待实验教学应付了事、敷衍过关。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
2.教学内容选择不当。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就“观赏植物学”本身而言,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复杂,与之相对应的实验教学内容也是如此。
校园植物观赏季——小学生植物识别和观察活动的指导与实践摘要:用心品读身边的点滴精彩,能发现生活的无穷魅力。
在日常教学中利用每周一次的校本课程时段,带领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观赏季活动。
小学生亲历植物识别和观察实践,培养了科学素养,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
本文从活动背景、方法简介、案例展示、感悟总结等四个方面,介绍了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活动中,探秘身边植物的过程。
在案例展示部分,又以探寻白玉兰“先叶开花”之美、解常绿植物“春风扫落叶”之惑、比较两种叶子“如出一辙”之别这三个片段,对自主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做了记录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校园植物、识别、观察、自主探究活动背景:大自然无时不刻向我们展示着万千气象, 那粉粉的桃花明媚着阳光,弯弯的柳条舞动着春风, 明亮的北极星指明着方向。
用心品读身边的点滴精彩,能发现生活的无穷魅力。
在日常教学中利用校本课程时段带领学生观赏校园植物,每周一次学生能亲历植物识别和观察实践。
在教与学中探秘身边植物,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结合自然学科教材来看,上海远东出版社自然教材第一、二、四、六、七、九册中分别有《形形色色的植物》《植物的生活》《绿色开花植物》《植物的作用》等单元,从初步了解植物到进一步了解植物各部分,再到整体认识植物的重要性。
为了贯穿学生曾经学习过的植物相关知识,也为了使学生能更直接、深入地观察身边常见植物的茎、叶、花、果实、种子,我尝试着带领执教班级的学生开展了识别和观察校园里多种多样植物的校园植物观赏季活动,并总结了方法、案例和一些感悟。
一、《校园植物观赏季》活动方法简介识别活动利用学期初的两节课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图片初识植物的茎、叶、花、果实和整株形态。
经师生讨论,我们一共选择了垂柳、樟、银杏、石楠、红叶石楠、紫藤、盘槐、南天竹、红花檵木、迎春、连翘、鸡爪槭、三色堇、山茶、茶梅、腊梅、白玉兰、广玉兰、金边黄杨、花叶蔓长春这二十种较为常见的校园植物作为观察对象。
《观赏植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本文从分析高职生态旅游学生的特点入手,在深入研究《观赏植物学》课程在生态旅游专业的地位的基础上,对《观赏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进行改革和重新设计,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一、高职生态旅游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一)思维活跃,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弱生态旅游专业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丰富。
现在的学生是90后甚至95后,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及家人爱护有加。
因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
同时,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
作息时间不规律,懒散,经常有迟到或旷课问题。
课堂表现不活跃,睡觉、玩手机和聊天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情感和想象力丰富本专业学生属文科生,性格比较开朗,语言表达能力多数较强。
部分学生情绪非常不稳定,做事容易冲动,受外界环境影响大。
学生普遍感性思维强,想象力比较丰富,对事物识别能力较好,在短时间内很容易记住一些特色鲜明的事物,这对观赏植物课程的学习非常有利。
(三)个性突出生态旅游专业大学生个性相对比较张扬,自我意识非常突出,相比其他专业学生更追求个性化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上课和实习期间随意性比较强。
(四)生物学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学生选择本专业是教师和家长的意愿,进校后缺乏正确引导,认为旅游业是伺候人、吃青春饭的行业。
所以,他们将过多的时间放在做导游赚钱、积累经验上,对文化课的学习通常不太重视。
而且文科生生物学基础仅限于高中生物课,相对薄弱,给课程教学和学习带来了异常的难度。
二、观赏植物学在生态旅游专业的地位分析观赏植物学是生态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植物学、生理学、树木学等课程关系密切。
对于无上述基础的学生,若按传统教学方法,全面讲授观赏植物的分类、资源、园林应用等,很明显是不适用的。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认识旅游中常见的观赏植物并能讲解相关文化知识,所以课程的重点在于观赏植物本身的特殊性、多样性及相关的花文化。
园林专业《观赏植物学》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与探索
摘要:对《观赏植物学》实训的教学理念、团队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建设实践与改革探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观赏植物学;实训;教学模式
《观赏植物学》实训是《观赏植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作为园林、园艺、景观设计及风景园林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这些专业植物板块其他课程的前导课程和基础课程,其核心内容是植物结构与分类,主要培养学生能准确识别植物器官和鉴别植物种类的能力.
由于受传统植物学教学模式的影响,培养出的学生分类水平不错,但不够了解就业市场,不符合后续发展的需要.学生与企业需求的最
大差距不再是以前的“实践能力薄弱”和“专业与实际工作脱节”,而变成了“缺乏对行业法规和工作规范的了解”.
本着从出口往回找的精神及“有用、够用”的原则,本教学团队从2008年开始,陆续对《观赏植物学》实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
团队建设--学习提高、错位竞争与协作共进人才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2008年团队组建时,有博士1人、硕士4人;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和讲师2人;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仅有1人;学习和研究背景分别为理科院校或农业院校的植物学专业、花卉学专业和林学专业.5
年期间,配合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景观植物识别教学探讨作者:彭阳陵来源:《绿色大世界》2009年第06期摘要:阐述了景观植物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着重论述了景观植物识别的重要性以及景观植物识别对其配置设计的制约及促进作用。
对如何进行景观植物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探讨性论证。
引导和要求学生在识别植物时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诸多感官方面入手,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加深对植物的识别记忆。
得出有利于景观植物识别教学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景观园林设计;植物认知;识别;感官;教学中图分类号:S6-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38-031 引言植物就像大地一件斑斓多变的“外衣”,这件“外衣”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它不仅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对现代污染严重的空气起到净化作用。
因此,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对植物的设置越来越重视,植物课程也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建筑园林景观专业的必修课。
从事景观园林设计工作的设计师,以及在校的学生都比较注重植物知识的学习。
在一些发达国家,该专业的植物课程开设的更早。
在欧美一些国家的景观设计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专业几乎都开设有植物课,且课程名称多样,内容丰富[1]。
然而,在我国该课程的设置还是在近几年,对于如何学习景观植物这些非林学专业的学生时常感到有些困惑,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
笔者通过几年的景观植物的教学,认为该课程的难点首先是认识植物较困难;其次是植物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何在景观中进行有机的结合是难题;再者就是植物与建筑及景观元素的关系如何把握。
这三个方面是学习及运用植物的关键和难点。
然而园林植物学课程最根本的立足点都是植物的识别和应用。
“识别与应用”关键的第一步就是植物识别,在此将着重探讨植物识别基本的方式、方法。
2 景观植物识别的方式方法植物识别是通向景观植物配置设计的必经之路,是植物配置设计基础的基础。
认知和识别景观植物的方法和途径很多,要找到适合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不多。
第1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学作为一门研究植物形态、生理、分类、分布和进化等内容的学科,在生态保护、农业种植、医药开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植物识别作为植物学的基础,是学生了解植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植物识别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意义,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科学素养。
一、植物识别实践教学的意义1. 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植物识别实践教学是植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加深对植物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素养。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能够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生态习性等,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植物识别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扎实的动手能力。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记录相关信息,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
这些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3. 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植物识别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植物多样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生态环境恶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从而增强生态保护意识,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二、植物识别实践教学的方法1. 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植物识别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繁殖方式等。
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内容:(1)植物的生长环境: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土壤、水分、光照等条件。
(2)植物的形态特征: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形态特征。
(3)植物的繁殖方式:了解植物的种子、孢子等繁殖方式。
2. 植物标本制作植物标本制作是植物识别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
教师应教授学生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包括:(1)采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物,采集其完整植株。
(2)压制:将采集到的植物放入标本夹中,用压板进行压制。
(3)干燥:将压制好的植物标本进行干燥处理。
(4)整理:将干燥后的植物标本进行整理,包括修剪、粘贴标签等。
《观赏植物学》课程中植物识别教学探讨摘要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诸多感官方面以及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方面入手,引导和要求学生在识别植物时应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加深对植物的识别记忆,归纳出有利于植物识别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观赏植物学;植物识别;感官;实训;教学方法1国内外植物相关课程现状植物季相变化给大地穿上一件五彩斑斓的“外衣”,这件“外衣”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但美化环境,同时净化了严重污染的空气。
因此,园林设计对植物配置设计越来越重视,《观赏植物学》、《植物造景》、《植物种植设计》等课程已经成为环境设计、城建、园林等专业的必修课。
从国外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了解到,一些发达国家景观专业的植物课程开设时间早,尤其欧美一些国家的景观设计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专业几乎都开设有植物相关课,且课程名称多样,内容丰富[1]。
但对于如何快速有效地认知植物,学生时常感到有些困惑,往往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笔者通过多年的《观赏植物学》教学,总结出该课程的难点是认识植物较困难,而且植物应用关键的第一步就是植物识别,另外,学生们认为只有能认识植物才是专业学得不错,而且大部分同学看见一个不知道的植物就诚惶诚恐,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此将着重探讨教学中植物识别的基本方式和方法。
2植物识别的方式、方法认识植物、了解植物是植物配置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识别植物的方法和途径很多,要找到适合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不容易。
针对建筑、景观、园林设计专业学生感性认识能力的特点,主要以刺激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方式来进行植物的识别,学生一般对形态、色彩、气味、质感、声音等具有物质特性的具体状态比较敏感[2]。
2.1视觉视觉是人们认识植物的第一感官。
人最先接受的信息是植物的外形特征。
因此,刚开始了解植物首先应从植物的名称及整体外形着手。
根据一般建筑、景观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专业要求,对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即乔、灌、草或常绿、半落叶、落叶以及针叶、阔叶等进行划分,基本掌握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季相特征,能在设计图纸上准确表达植物名称和设计意图是最关键的。
一般从以下几方面了解植物。
2.1.1植物类型。
首先按照植物基本类型了解植物所属类别,这是认识植物的关键,也是后续植物识别的基础。
2.1.2植物结构。
即组成植物的各个部位,植物的结构是组成植物形态的基本要素,也就是植物的根、茎(杆)、枝、叶、花、果,让学生对个体植物有初步的形象认知。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结构特征,了解了植物这些结构特征就基本上了解了植物基本的自然形态。
2.1.3植物形状。
植物的基本形状包含结构特点,是认识植物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植物的形状除了主体的树形姿态外还有植物的叶、花、果等也呈现出各自独有的形态特征。
①树形。
由树干和树冠组成,在植物成年期就基本形成了其固有的外形特征。
如乔木类的圆柱形、卵圆形、椭圆形、尖塔形、盘伞形;灌木类的密球形、丛生形、偃卧形、匍匐形等[3-4]。
这些是植物呈现给环境的最直观形态,也是植物造景的关键所在。
枝干的纹理增强了枝干的表面特征,其除了没有纹理的光滑树干外,还有横纹、片裂纹、丝裂纹、纵裂纹、纵沟纹、长方裂纹、粗糙纹等。
根据植物枝干的纹理大致区分出植物的所属范围,再根据其他的特征,如颜色和分枝状态等确定植物的品种。
②叶形。
自然界植物的叶形丰富多彩,也最具有观赏性。
植物的叶子有大、有小;有单叶、复叶;叶序有对生、有互生;还有叶脉、叶缘的不同纹理等。
叶的形状最为丰富,有针形(松)、条形(柳)、卵形(女贞)、掌状形(梧桐)、椭圆形(柿)、心形(紫荆)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具有不同的观赏特性。
③花形。
园林植物的花朵有各式各样的形状、大小和花序。
花形有蝶形、喇叭形、十字形、异形等。
园林植物中花形比较小的是六月雪,花形较大的有牡丹和广玉兰。
不同的花序也影响了花的外形特征。
④果形。
自然界中有些植物的名称是以其果实的形状来命名的,因许多植物的果实非常奇特比较容易记,比如铜钱树的果实似铜钱;腊肠树的果实似香肠;秤砣树的果实似秤砣;紫珠的果实似紫色的珍珠圈;红豆杉的果实似红豆;其他的还有像元宝、耳朵等形状,这些果实比较容易引人注意,因此也较易分辨。
2.1.4季相。
即植物的年周期,也就是植物随着一年四季更迭发生的变化。
季相特征表现最明显的是落叶和半落叶植物。
一般主要了解植物的季相物候特征即植物的常绿、落叶、半落叶特征。
了解植物的季相,可增加对植物的辨别,同时也有利于植物造景的构思。
植物的季相是植物造景的关键。
2.1.5色彩。
园林植物的色彩是丰富多彩的,枝干、叶、花、果等都有其不同的色彩。
①枝干色。
植物的枝干颜色一般不为人们注意,这是因为枝干的色彩一般都呈黑、褐、灰等色,颜色不是很鲜艳。
但也有些颜色比较明艳,如白皮松、悬铃木、梧桐、白桦树、红瑞木的颜色等。
这样植物往往会成为植物造景的特殊材料。
②叶色。
植物的色彩基本上体现在叶子上,叶色往往是人们认识植物色彩的关键。
叶色除了本身固有的色彩特点以外,有的植物叶色还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发生改变。
绿色是植物的基本颜色,但也有不同程度之分,有嫩绿、浅绿、鲜绿、浓绿、黄绿、蓝绿、墨绿、亮绿、暗绿等。
③花色。
植物的花色是主要的观赏要素,千变万化的花色通常用色系来划分,一般将其大致划分为红色系、黄色系、蓝色系、白色系等。
但这些色系的色彩不是完全单一的,可能会有纯度或明度上的差异,如红色就有粉红、大红、桃红等,而且同一品种也会有不同的颜色,比如月季就有红、黄、粉、白等颜色;还有的花不是纯色而是由2种以上的颜色构成,如三色堇虽然有纯色的,但大多数是由3种颜色组成。
2.1.6生命周期。
植物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体,也有其生长与衰亡的变化周期,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衰老更新期。
植物生长到一定的年龄才能成熟开花结果,树形也会随着年龄的生长逐渐长高、丰满,过了壮年期后,树的冠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稀疏最终衰亡。
这些特征会使景观发生变化影响最初景观设计的效果。
有些乔木衰亡的过程较漫长,部分生长速度较慢的树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生命周期。
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可以有助于对植物景观设计做长远的设想,以达到远期效果。
2.2听觉植物在外力作用下会发出引起人们情感变化的声音,如松涛、万壑松风、听雨荷、雨打芭蕉、竹林听雨等,这些都是描写植物在动力作用下的声响。
这些声音往往会引起人们情绪上的波动,有触景生情的思绪涌现,往往会启发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思绪。
这些听觉感受既是记忆植物的一种方法,也是营造景观环境气氛的手段之一。
2.3味觉通过味觉感受会增强对植物的认识程度,植物的不同味道会刺激人类的记忆。
最明显的是不同果树的果实,也有些植物的叶子有独特的味道,如薄荷叶就有清凉的味道,这些植物自身独特的味道是识别植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2.4嗅觉自然界有些植物因带有其独特的气味,可划分为芳香植物与特殊气味的植物,气味可由树干、花、果等散发出。
有的植物气味很特别,如鱼腥草整个植株的气味都有鱼腥味,而常被人类所利用的是一些芳香植物,如薰衣草、迷迭香、百里香、兰花等,还有许多有芳香味的乔木、灌木,如木本植物中的松树(松香)、樟树(樟脑)、桂花、檀香、甜橙、核桃、花椒等,灌木类中的玫瑰、栀子、含笑、茉莉等。
这些植物的香味各异,都会使人感到精神享受。
芳香植物对园林景观的营造起点缀作用。
在识别植物时了解了其不同的气味就可以基本认识植物的品种。
2.5触觉许多植物有刺、毛等附属物。
这些附属物也有一定的观赏性,也有的植物很光滑无任何毛刺感,这些都是植物给人们的触觉感受。
如构树叶面上有许多毛絮,用手触碰的感觉是软绵绵的;广玉兰的叶片光滑,有较强的光洁度。
总体来说,通过不同感官来识别植物,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横向、纵向的联系。
对植物的这些特征需反复记忆,在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实际的园林景观项目进行植物配置设计训练,以达到认识植物、运用植物的目的。
3加强植物识别的实践、实训教学3.1进行实地教学在前期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地教学,将学生带到植物品种丰富的校园或植物园中,尤其是已经挂牌的植物园,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生长在自然界中的个体植物特征,对植物结构进行直观认知。
不同的季节里植物的季相特征不是单纯孤立存在的,在季节的更迭过程中植物会随着时间潜移默化地变化,因此,在了解每个季节的植物特征时,需要有全局的观念[5],要有“横向和纵向”的认识概念。
所谓的“横向”是植物的季相变化,“纵向”即植物的自然生长变化,这是认识植物的关键所在。
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让学生有机会跟踪实际的园林项目,参与选苗、移苗、栽苗、养护管理等整个过程,全面了解植物在工程项目中的运用,从实践中加深对植物的认识。
3.2植物资料收集整理在绘制、收集、查询植物资料时应同时对植物具体结构和特征进行手绘(写生)、拍照、记录,并参考相关植物书籍资料,利用网络资料查询,加深对所学植物的认识,让该植物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形象。
识别植物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必须反复的进行眼、手、脑的综合运用,加深对植物的记忆。
3.3在不同季节设置认知实习周认识植物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在4年的本科学习中,仅仅只有一学期的课程是不足以让学生对植物有深刻的认识。
植物的生长除了时间性外还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不同的季节里植物会呈现出不同的季节特征。
因此,该课程设置可在总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将教学时间分散安排在第3~7学期之中的不同季节中,每次课程时间在3周左右,有利于对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季节里的季相特征进行识别。
如课程开设时间是在春天,学生往往只会对春天植物的长相或特征有所认识而忽略植物在其他季节的季相特征。
完整的认识植物的季相特征对于景观设计是非常必要的[6],景观设计对植物的景观要求是一年四季的景观效果,只突出某一个季节而忽略其他季节的景观效果是不完整也是不完善的设计。
4小结植物识别的方法有很多,以上是识别植物的几种最直接、最简捷的方法,仅供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参考。
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争取最便捷、最有效地获得必要的植物知识。
5参考文献[1]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3] 朱均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5] 周蕴薇.高职“观赏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7,25(1):67-68.[6] 顾振华.园林植物识别的策略与方法[J].现代农业科学,2008(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