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4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分析王旭辉【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选择我院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7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Fib、D-二聚体含量。
结果观察组血浆Fib、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血浆Fib和D-二聚体可有效诊断急性脑梗死。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and significance of plasma fibrinogen(Fib)and D-dimme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72 case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and 72 cases of healthy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compared with two groups of Fib,D-dimmer content.Results The content of plasma Fib and D-dimm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Plasma fib and D-dimmer can effectively diagnos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6(007)021【总页数】2页(P135-136)【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作者】王旭辉【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急性脑梗死是目前全球范围内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临床中致残的重要因素。
2020年第4卷第23期2020 V ol.4 No.23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Modern Medicine and Health Research子痫前期孕妇血清CTRP3、CTRP9水平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分析付永会(贵阳贵航医院产科,贵州贵阳 550009)摘要:目的探究子痫前期孕妇血清中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水平和糖脂代谢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贵阳贵航医院接收的112例子痫前期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子痫前期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度组、重度组,各56例,另选取同期健康检查的孕妇86例的孕检资料,作为对照组。
检测3组研究对象血清CTRP3、CTRP9水平;检测3组研究对象糖脂代谢指标水平;分析血清糖代谢指标、血脂三者的相关性。
结果3组研究对象血清CTRP3、CTRP9水平和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呈负相关,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呈正相关(均P < 0.05);3组研究对象血清 CTRP3、 CTRP9 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无显著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孕妇血清CTRP3、CTRP9水平均高于轻中度组、重度组,轻中度组患者高于重度组;对照组孕妇FINS、FPG、HOMA-IR低于轻中度组、重度组,轻中度组低于重度组;对照组孕妇LDL-C、TG、FFA 、TC低于轻中度组、重度组,轻中度组低于重度组;对照组孕妇HDL-C高于轻中度组、重度组,轻中度组高于重度组(均P<0.05)。
结论子痫前期孕妇血清CTRP3、CTRP9水平,可通过影响孕妇糖脂代谢的参与过程来影响疾病的程度,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子痫前期 ; 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 ; 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 ; 糖代谢 ; 血脂中图分类号:714.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0.23.0101.03作者简介:付永会,大学本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产科。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的变化,总结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再选择34例体检健康的人群,设为对照组,观察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的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分别为6.5±2.6ng/l、9.9±3.6ng/l,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为13.0±5.6ng/l,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脂联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比较存在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血清脂联素会升高,但血清脂联素的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对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清脂联素;预后【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317-01脑梗死指的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及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血管内膜损伤,导致脑动脉的管腔变狭窄和局部血栓形成,严重时可致完全闭塞,脑组织会发生缺血缺氧甚至坏死,使神经功能发生障碍,此类患者往往起病急、重,以老年人常见。
近年来,有研究中显示[1],脂联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所分泌出来的蛋白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有一定影响。
本文中通过观察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的变化,总结其临床意义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在56-82岁,平均年龄为65.4±1.2岁,均在入院后经ct检查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10例,高血压12例,均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的疾病,入院后给予查心肌酶谱、肝肾功能为正常;再选择34例体检健康的人群,设为对照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在56-81岁,平均年龄为65.5±1.3岁,观察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的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
游离脂肪酸(NEFA)检测的临床意义游离脂肪酸(NEFA)是指血清中未与甘油、胆固醇等酯化的脂肪酸,又称非酯化脂肪酸或未酯化脂肪酸。
正常情况下,血浆中含量极少,仅占总脂肪酸含量的5%~10%,在血浆中半衰期2~3分钟,主要与血清蛋白结合转运到全身组织利用。
游离脂肪酸(NEFA)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可损害细胞膜、线粒体和溶酶体膜等,引起细胞内微器损害,而且能增强细胞因子毒性,在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中起重要作用。
游离脂肪酸在临床上的应用:一、游离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1.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高浓度NEFA能引起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粘度升高,血管纤溶活性降低,血管壁纤维蛋白原沉积,对肝素有拮抗作用。
高纤维蛋白原常促使血小板及红细胞凝集,纤溶活性降低,使动脉向着粥样硬化方向发展,原有的粥样硬化加重。
2.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心肌对游离脂肪酸的利用明显增加,并可动员脂肪组织中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使血浆游离Ca2+浓度降低,并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诱发心率失常。
3.与缺血心肌收缩力的关系高浓度NEFA可加重缺血心脏泵功能的损害。
有氧条件下NEFA不改变心肌的收缩功能,而在低氧、缺氧条件下则可降低其收缩力,增加其静息张力,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甚至还会引起心肌挛缩。
二、游离脂肪酸与代谢综合症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也称X综合征(X Syndrome)、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IRS),它包括一系列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代谢及生理紊乱,包括: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减低、脂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等。
NEFA是人体最活跃的代谢脂质,半衰期仅2~3分钟,是一项能比TG、LDL、HDL和APOA1/B更早、更灵敏反应血脂代谢紊乱的指标。
三、游离脂肪酸与Ⅱ型糖尿病血清中的NEFA在生理浓度范围内对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有加强作用,但是长期的NEFA浓度升高有抑制葡萄糖的氧化和转运、抑制糖原的合成、促进糖异生、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信号转导、影响β细胞的凋亡等作用。
血清中游离脂肪酸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游离脂肪酸,简称FFA,其组成成分为亚油酸、油酸以及软脂酸等,属于甘油三酯的水解产物。
游离脂肪酸存在于血液中,且与血清白蛋白结合。
对人体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含量进行检测,能够尽早发现患者血清中游离脂肪酸的异常情况,最终起到预防及尽早对相关疾病进行治疗的目的。
临床中对人体血清游离脂肪酸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以及酶法等。
临床最常用也最简单的血清游离脂肪酸检测方法为气相色谱法,而使用酶法进行血清游离脂肪酸检测是最准确的检测方法,临床进行血清游离脂肪酸检测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血清游离脂肪酸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3-0035-02本文将探讨血清中游离脂肪酸检测方法,从而提高临床检测血清中游离脂肪酸正确率,现结果如下。
1 血清中游离脂肪酸概述游离脂肪酸,简称FFA,其组成成分为亚油酸、油酸以及软脂酸等,属于甘油三酯的水解产物。
游离脂肪酸存在于血液中,且与血清白蛋白结合。
脂肪酸是生物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生物体的某些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参与前列腺素或类固醇的合成过程,对某些蛋白质起到一定的修饰作用[2]。
是生物体脂类代谢情况出现异常的重要标识无,能够影响基因表达,导致生物体内细胞生长、分化、代谢等发生变化。
脂肪酸可分为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又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
各种脂肪酸对人体中脂代谢以及糖代谢具有不同影响。
近年研究发现,人体血清中的游离脂肪酸浓度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脂类代谢、内分泌功能以及糖代谢等,血清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可导致人体中胰岛素抵抗情况增加,且大部分肥胖且伴有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都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反之,人体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发生胰岛素抵抗,则患有2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将增加。
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桂千;冯红选;吴冠会;程庆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4例脑梗死患者,设106例对照组,测定血清LP-PLA2和CRP水平,分别比较两组间二者水平的差异;脑梗死组完成颈动脉彩超和头颅MRI检查,依据颈动脉彩超结果 ,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依据头颅MRI结果,分为小面积梗死组、中面积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组,比较不同性质斑块组间、不同面积梗死组间LP-PLA2和CRP水平的差异;最后研究脑梗死组LP-PLA2水平和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LP-PLA2和CRP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LP-PLA2和CRP 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脑梗死患者面积越大,LP-PLA2和CRP水平越高(P<0.01),且脑梗死患者LP-PLA2和CRP水平呈正相关(r=0.334,P=0.001).结论联合检测LP-PLA2和CRP水平有助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和梗死面积的判断.【期刊名称】《滨州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41)003【总页数】4页(P180-182,203)【关键词】脑梗死;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C反应蛋白【作者】桂千;冯红选;吴冠会;程庆璋【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苏州 21500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苏州 21500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苏州 21500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苏州 21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群主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病。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的血脂、血清镁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清镁的影响。
方法:对200 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与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4 周,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和治疗4 周后进行血脂和血清镁测定。
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4 周后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 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 0. 01),而血清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水平则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 < 0. 01)。
结论:瑞舒伐他汀可通过调节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和提高血清镁水平,而减轻脑缺血损害。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瑞舒伐他汀; 血脂;血清镁【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194-01脑缺血后脑组织局部过度的炎症反应是造成脑缺血性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阻断脑缺血后炎症级联反应是防治脑缺血性损伤的重要策略。
他汀类药物除有调脂作用外,还有抗感染、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硬化斑块、抗血小板、抑制血栓形成、抗氧化等独立于调脂作用以外的非调脂作用[ 1 ]。
2009 年3 月至2011 年2 月,我院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200例,疗效较满意,同时观察了其对血脂和血清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 例,均符合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均经脑ct 或mri 检查证实。
全部患者符合1995 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满足以下条件: ①急性发病72 h 内入院; ②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③脑ct 或mri 证实有与定位体征一致的脑梗死灶,并排除脑出血; ④近1 个月内未服用降脂药物。
排除标准: 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周围血管性疾病、大动脉炎、血液病、出血性疾病( 包括脑出血等) 、结核、肿瘤、免疫性疾病、严重肝肾疾病者; ②感染、发热( 体温> 38 ℃) ,包括发病前4 周有感染的症状和体征,住院期间存在感染者。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Hcy、LDL水平变化及检测临床意义李顺钧;王慧;浦苏颖;丁霞;李云霞【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6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成年人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研究对象Hcy、LDL、ox-LDL等水平,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细胞因子和NIHSS评分、M ESSS 评分的差异,分析脑梗死患者Hcy、LDL、ox-LDL水平与细胞因子、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LDL、ox-LDL和甘油三酯(T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5.032、-68.026、-3.736,P<0.01);观察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C 反应蛋白、Hcy和白介素-6(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55.132、-33.144、-39.981,P<0.01);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 ES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47.440、-39.61,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患者的Hcy、LDL、ox-LDL水平与TBIL负相关,与C反应蛋白、IL-6、NIHSS和M ESSS水平正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的Hcy、LDL、ox-LDL水平较高,且与NIHSS、MESSS评分和C反应蛋白等细胞因子水平密切相关.【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48)005【总页数】4页(P664-666,670)【关键词】低密度脂蛋白;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相关性【作者】李顺钧;王慧;浦苏颖;丁霞;李云霞【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237;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237;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237;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237;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2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60%以上[1],临床病症以偏瘫、失语、眩晕、意识障碍为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检测患者发病后24h 内及发病后第7天血清FFA含量与同时期健康体检患者100例作为健康对照。
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内及发病第7天,血清FFA 浓度均高于对照组,病程24h内和第7天浓度分别为(469.60±145.40)μmol/L和(301.15±132.47)μmol/L,分别与对照组FFA浓度(125.19±20.80)μmol/L相比较,显著增高(P<0.01)。
且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内血清FFA浓度高于发病后第7天血清FFA浓度(P<0.01)。
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间血清FFA水平比较,重型组高于中型、轻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清FFA含量明显升高,随病情好转其值下降,血清FFA的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病情越重,其水平越高。
急性脑梗死患者FFA水平有助于评估其病情及预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游离脂肪酸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人类所面临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而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大约占全部CVD的70%[1]。
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FFA的监测,探讨FFA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名入选实验组,患者年龄48-82(60.50±1
2.50)岁,其
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
患者入选标准:(1)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且皆为发病24小时内入院患者;(2)经头颅CT或MRI证实,并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疾病;(3)排除合并糖尿病和肥胖患者(BMI≥28),排除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患;
(4)排除入院前2周内服用过影响游离脂肪酸水平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药物;(5)排除近1个月来患过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42-76(58.32±11.58)岁,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
两组间年龄及性别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检测方法实验组患者于发病后24小时内及发病后第7天检测血清FFA水平,实验组患者及对照组于晨起空腹采静脉血3ml,血样3000rpm离心10min,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FFA。
1.3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标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天内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FFA浓度与健康对照组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FFA水平在发病24h内及发病第7天均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发病第7日,患者FFA水平出现下降,低于发病24h内(P<0.01)。
2.2不同神经功能缺损患
者血清FFA血清浓度的比较实验组中,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的患者,FFA 浓度较高,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的加重,FFA浓度逐渐增加,3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血清游离脂肪酸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FFA代谢较快,是体内脂肪代谢动态变化的重要观察指标。
目前,有关急性脑梗死后游离脂肪酸的动态变化的报道较少。
在脑卒中过程中,游离脂肪酸尤其是ω-3PUFA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炎症反应。
FFA的代谢产物也可以通过炎症途径诱发血管平滑肌细胞释放活性氮、活性氧,氧化应激级联效应加速AS形成。
在FFA代谢过程中可生成AA,高浓度AA可引起细胞凋亡,FFA可能通过TNF-α引起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TNF-α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
本研究中,患者发病24h内FFA升高非常明显,随着治疗进展及患者病情改善,FFA出现了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
其可能的机制为:急性脑梗死后,磷脂酶C和磷脂酶A2被激活,膜磷脂被分解,FFA释放增加;脑梗死后由于去酰基化和再酰基化的过程遭到破坏,而且由于能量衰竭,膜磷脂合成受到抑制。
而发病后随着病情缓解,FFA下降则可能是因为:FFA代谢产物随着脑梗死后血液循环带走或弥散入脑脊液;或通过再酰化形成膜磷脂;另一种机制则可能是氧化供能。
总之,笔者认为急性脑梗死后血清FFA含量明显升高,血清FFA 的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病情越重,其水平越高,急性脑梗死患者FFA水平有助于评估其病情及预后。
参考文献
[1]贾建平,崔丽英,王伟.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1-176.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