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历史成就 如何评价忽必烈此人?
- 格式:docx
- 大小:25.08 KB
- 文档页数:3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元世祖忽必烈是怎样攻灭南宋的?元世祖简介导语:1263年五月,忽必烈升开平为上都,作为驻夏的纳钵。
1264年八月,又下诏燕京(金中都,金亡后称燕京)仍改名为中都,作建都的准备。
忽必烈建1263年五月,忽必烈升开平为上都,作为驻夏的纳钵。
1264年八月,又下诏燕京(金中都,金亡后称燕京)仍改名为中都,作建都的准备。
忽必烈建立“大元”国号后,1272年二月,采刘秉忠议,改中都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
1273年,大都宫殿建成。
次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贺。
元朝从此即定都在大都(北京市)。
大都代替和林,成为元朝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
至此以后,明、清两代,北京一直是国家的首都。
1274年,忽必烈命令屯戍高丽的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战船900艘出征日本。
在日军坚决抵抗下,首战只获小胜,未能深入。
不久,因台风将大部分战船毁坏,加上已兵疲箭尽,元军只得仓促撤回。
1275年二月,忽必烈派礼部侍郎杜世忠等出使日本。
杜世忠等一到日本,就被镰仓幕府处死。
这一消息直到1280年才传到元朝。
于是,忽必烈决心再次征讨日本。
是年下半年,元朝征调军队(包括结集南宋新附军),成立征东行省(亦称日本行省)主持征伐大计。
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南宋灭亡,元朝掌握全国性政权。
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流亡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
1281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军兵分两路远征日本,但仍然失败。
生活常识分享。
忽必烈与忽必烈元朝皇位继承之争忽必烈,又称成吉思汗四子,生于1215年,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元朝的建立者。
元朝在他的领导下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然而,元朝皇位的继承问题却引发了许多争议,导致了忽必烈与他的兄弟们之间的残酷斗争。
本文将探讨忽必烈与忽必烈元朝皇位继承之争的背景、原因以及影响。
一、背景成吉思汗于1227年辞世后,他的帝国被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由四个儿子统治。
其中,拖雷、束鲁思和窝阔台相继去世,只有最年长的忽必烈生存下来。
忽必烈在1259年成为了蒙古草原的伟大汗王,统一了整个蒙古大草原。
忽必烈野心勃勃,渴望统一中国。
他继承了父辈们的野心,着手征服南方的宋朝,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然而,在他征服南方的过程中,忽必烈却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皇位继承问题。
二、皇位继承之争的原因1. 分封制的制约成吉思汗创立了分封制度,把大部分土地分封给了他的儿子。
忽必烈拥有最大的实权,但其他兄弟也拥有自己的势力。
这种制度限制了统一的过程,造成了分裂和冲突。
2. 忽必烈的野心忽必烈雄心勃勃,希望能统一全中国,并成为真正的皇帝。
他不满足于只是部分地区的控制,渴望继承全部皇位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3. 忽必烈的军事实力相比其他兄弟,忽必烈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他在征服南方的过程中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并赢得了许多关键胜利。
他的实力使得其他兄弟们很难与他匹敌。
三、皇位继承之争的影响1. 兄弟间的残酷斗争为了争夺皇位,忽必烈与他的兄弟们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斗争。
他们之间相互攻击、谋划谋害,导致了大量的流血事件和人员伤亡。
2. 忽必烈元朝的建立最终,忽必烈在1260年击败了他的兄弟们,确保了自己对帝国的统治地位。
他成为了忽必烈元朝的建立者。
元朝在他的领导下繁荣昌盛,并持续了近100年的时间。
3. 中原统一的实现忽必烈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最终完成了对中国南方的征服,使得中原地区重新统一。
他的统治开启了元朝的黄金时代,带来了繁荣与安定。
【元朝历史】忽必烈原文标题:世祖忽必烈(1215-1294)1260年即位,在位35年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温,父拖雷,蒙哥的弟弟。
1260年即位,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
改国号“元”。
死于1294年,时年80岁。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讳忽必烈,睿宗皇帝第四子。
母庄圣太后,怯烈氏。
以乙亥岁八月乙卯生。
及长,仁明英睿,事太后至孝,尤善抚下,纳弘吉刺氏为妃。
岁甲辰,帝在潜邸,思大有为於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治理天下之道)。
岁辛亥,六月,宪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长且贤,故宪宗尽属以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遂南驻爪忽都之地。
邢州有两答刺罕言於帝曰:“邢,吾分地也,受封之初,民万余户,今日减月削,才五七百户耳,宜选良吏抚循之。
”帝从其言。
承制以脱冗脱及张耕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为商榷使,邢乃大治。
岁王子,帝驻桓、抚间。
宪宗令断事官牙鲁瓦赤与不只儿等总天下财赋于燕,视事一日,杀二十八人。
其一个盗马者,杖而释之矣,偶有献环刀者,遂追还所杖者,手试刀斩之。
帝责之曰:“凡死罪必详谳(详细审问)而后行刑,今一日杀二十八人,必多非辜。
既杖复斩,此何刑也?”不只儿错悍不能对。
太宗朝立军储所于新卫,以收山东、河北丁粮,后惟计直取银帛,军行则以资之。
帝请于宪宗,设官筑五仓于河上,始令民入粟。
宋遣兵攻虢之卢氏、河南之永宁、卫之八柳渡,帝言之宪宗,立经略司於汴,以忙哥、史天泽、杨惟中、赵壁为使,陈纪、杨果为参议,俾屯田唐、邓等州,授之兵、牛,敌至则御,敌去则耕,仍置屯田万户於邓,完城以备之。
夏六月,入觐宪宗於曲先恼儿之地,奉命帅师迎征云南。
秋七月丙午,牙西行。
岁癸丑,受京兆分地。
诸将皆筑第京兆,豪侈相尚,帝即分遣,使戍兴元诸州。
又奏割河东解州盐池以供军食,立从宜府于京兆,屯田凤翔,募民受盐入粟,转漕嘉陵。
夏、遣王府尚书姚枢立京兆宣抚司,以孛兰及杨惟中为使,关陇大治。
又立交钞提举司,印钞以佐经用。
秋八月,师次临洮。
草原之王蒙古铁骑的统治者蒙古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辉煌的帝国之一,其创立者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用他们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欧亚大陆,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强大的帝国。
作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陆地帝国,蒙古帝国的统治者被誉为草原之王,他们是蒙古铁骑的统治者。
一、成吉思汗:帝国的创始人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创立者,他在13世纪初期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并开始了对外扩张的征战。
成吉思汗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措施来加强帝国的统治。
他实行了一项“缺征赋”的政策,保障了人民的生活稳定。
他还实行了严密的军事组织和管理制度,使蒙古铁骑成为统治者和征服者的象征。
二、忽必烈:帝国的巅峰统治者忽必烈是蒙古帝国的第五位大汗,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他在位期间,进一步扩大了帝国的疆域,实现了大一统的统治。
忽必烈在政权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建立了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使蒙古帝国的统治更加稳定。
忽必烈还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加强了对中国的统治。
他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促进了经济、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和稳定的局面。
同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文化遗产和促进文化交流,为后世的帝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统治者的特点和影响草原之王蒙古铁骑的统治者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他们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能够统帅千军万马,实现战无不胜。
其次,他们注重政治稳定和治理能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保障人民的生活。
最后,他们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有很大的贡献,为帝国的繁荣和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蒙古铁骑的统治者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的征服扩张使帝国疆域遍布欧亚大陆,使各地的文化交流得以促进,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蒙古帝国文化。
他们也对各国政治和军事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帝国和军事征服留下了重要的范例。
总结起来,草原之王蒙古铁骑的统治者是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统治者。
他们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稳定的治理能力创造了一个庞大而强大的帝国。
忽必烈陵元朝帝王的永恒安息之地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而忽必烈则是元朝的开创者兼第一位皇帝。
忽必烈陵,作为忽必烈的安息之地,至今仍然在世人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索忽必烈陵作为元朝帝王永恒安息之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一、忽必烈陵的建设忽必烈陵位于今天的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坐落在犍为山北麓。
忽必烈本人在位期间有着强烈的统一意识,他寄望于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陵墓,以确保自己的帝王尊严得到永久的保护。
因此,他在犍为山修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陵园,这就是忽必烈陵。
忽必烈陵以蒙古族和汉族建筑风格相结合,展示了元朝皇家建筑的独特魅力。
整个陵墓由一系列建筑群组成,包括有陵园、祭祀大殿、神道等。
陵园占地巨大,被围墙环绕,内部规划精细,各个建筑彼此呼应,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景观。
祭祀大殿是主要的祭祀场所,供奉着忽必烈的神像和神牌,以示对他的崇敬和纪念。
二、忽必烈陵的历史意义忽必烈陵的建设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忽必烈陵的建设标志着元朝统一全国,并奠定了忽必烈统治的基础。
陵墓的建设象征着忽必烈成为真正的皇帝,他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承认和支持,为元朝统一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忽必烈陵的完整保存,使得后世的人们能够了解和研究元朝的历史。
陵墓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纪念品,包括壁画、石刻、铜像等。
这些文物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元朝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了解,也对我们了解忽必烈的功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忽必烈陵成为了元朝帝王永恒安息之地的象征,树立了皇权和尊严的象征。
这种象征不仅使忽必烈本人在世人心中具备了崇高的地位,也对后世的皇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位后来的皇帝都希望有一个崇高的陵墓,以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尊严能够得到永久的保护。
三、忽必烈陵的影响忽必烈陵作为元朝帝王永恒安息之地,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忽必烈陵的建设推动了中央集权和统一国家的发展。
忽必烈建元读后感"After reading about Kublai Khan's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his vision and determination. Kublai Khan, the grandson of Genghis Khan, not only inherited his grandfather's ambition and military prowess but also possessed a keen political acumen and cultural openness. His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 marked a new era of unity and prosperity in China's history.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故事读来令人振奋。
作为成吉思汗的孙子,他不仅继承了祖父的雄心壮志和军事才能,更拥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文化包容性。
元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繁荣的新时代的开始。
Kublai Khan's reign saw a fusion of Han and Mongolian cultures, promoting interethnic harmony and mutual learning. He valued Han culture and its traditions, encouraging the us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official documents and the adoption of Confucian ethics. This integration not only strengthened the unity of the multi-ethnic empire but also brought about cultural prosperity.忽必烈在位期间,积极推动汉蒙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民族间的和谐共处与相互学习。
忽必烈的生平哎,我跟你说,忽必烈这个人吧,挺有意思的。
你想啊,成吉思汗的孙子,这出身够牛吧?可是他的人生可不是一路躺赢,也挺折腾的。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纪录片,里面讲忽必烈小时候跟着他爷爷成吉思汗打猎,那场面,啧啧,现在想想都觉得刺激。
纪录片里复原了当时蒙古草原上的景象,一望无际啊,风吹草低见牛羊,特别漂亮。
可别以为打猎就是好玩的事儿,其实危险得很。
有一次,忽必烈才十来岁,跟着大部队追一只兔子,追着追着,人就掉队了。
小小年纪的他,一个人在茫茫大草原上,当时太阳都快下山了,天边一片血红,周围静悄悄的,只有风声呼呼的。
他迷路了!你能想象吗?一个孩子,在那么荒凉的地方迷路了,得多害怕啊。
还好,他爷爷成吉思汗派人找到了他,据说找到他的时候,他正抱着自己的小弓箭,缩在一个土坡后面,小脸冻得通红,饿得直哭。
后来啊,成吉思汗还特意表扬了他,说他虽然迷路了,但是没有慌乱,还知道找个地方躲起来,是个勇敢的孩子。
你看,这小孩儿,从小就经历这种事儿,心理素质肯定杠杠的。
长大后,他南征北战,打仗那叫一个厉害,最后建立了元朝,成了皇帝。
你想想,从草原上迷路的小孩,到一代帝王,这人生经历,是不是很传奇?他当皇帝之后,也做了不少事儿。
比如说,他很喜欢汉文化,还重用汉人大臣。
不像他爷爷成吉思汗,就喜欢在草原上策马奔腾。
当然,忽必烈也不是啥圣人,他也有缺点。
比如说,他后期有点贪图享乐,生活也比较奢靡。
哎,人嘛,谁还没点缺点呢?不过,我总觉得他挺不容易的。
你想,他要统一全国,要管理那么多不同民族的人,还要发展经济文化,这压力得多大啊。
每天鸡毛蒜皮的事儿肯定一堆一堆的,比我们现在上班累多了。
所以啊,我觉得忽必烈这个人吧,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好或者坏来评价他。
他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有辉煌也有落魄,迷路过,也成功过。
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都在自己的生活中跌跌撞撞,努力往前走。
他那次童年迷路的经历,我总觉得像是他人生的一个缩影:迷茫过,害怕过,但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忽必烈简介
忽必烈即元世祖。
生卒年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蒙古人,拖雷第四子,母唆鲁禾帖尼。
1251年7月1日,忽必烈长兄蒙哥即蒙古大汗汗位后,下令攻打南宋,忽必烈则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
他在这段时间内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和姚枢等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
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还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悦而受之。
1253年,忽必烈率军进攻位于今云南的大理国,国王段氏投降,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
1260年5月5日自称大蒙古国第五任大汗,但未获普遍承认。
1264年8月21日阿里不哥兵败投降。
忽必烈定为一尊,迁都大都,上都为陪都,并继续推行汉法、任用汉族官员。
1267年忽必烈在大都筑新城,同时发布《下江南檄》讨伐南宋,首攻襄阳。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正式即位为皇帝。
1273年,元军经过六年时间包围,才攻陷襄阳。
但是以后的进展则相当顺利。
1274年,元军发动第一次侵日战争,日本史书称之为“文永之役”,以三万二千余人,东征日本。
1276年2月4日,攻陷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灭南宋。
1281年7月,忽必烈又发动第二次侵日战争,史称“弘安之役”,由范文虎、李庭率江南军十余万人,到达次能、志贺二岛,却碰到台风,溺死近半。
1294年2月18日)于宫内去世。
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忽必烈尊儒读后感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其疆域之辽阔,文化之多元,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
作为元朝文化主体的中原汉文化、占据一定主导地位的草原游牧(蒙古)文化以及颇具影响力的西域商业文化,彼此间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
到了元朝中后期,伴随着熟谙汉文化的蒙古、色目人士的日益增多,这些原本来自不同地域,分属不同族群,信奉不同宗教的胡、汉士子间的关系日渐融洽,最终形成了颇为奇妙的“多元文化圈”。
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元文化共同汇入了中华文化的洪流,共同书写出了中华文化史上较为独特的篇章。
坦诚说,尽管元朝文化以多元著称,但作为“土著”的中原汉文化,历史最为悠久,生命力和辐射力最强。
在元朝定鼎中原,人民生活趋于稳定后,各族士子们开始“舍弓马而事诗书”,沉浸于中华文化之中无法自拔。
回回诗人马祖常(1279—1338)评价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方偏气之语,不相通晓,互相憎恶。
惟中原汉音,四方可以通行,四方之人皆喜于习说。
”在古代中国,“天下国家”讲究“内华夏”而“外夷狄”。
但到了元朝,汉族知识分子们突破了所谓“夷夏大防”的狭隘民族观,普遍认同“夷而进至中国则中国之”的观念。
因此,以蒙古、色目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也逐渐被他们普遍接受。
这些主张“以夏变夷”的汉族知识分子,更倾向于以文化(儒家思想)为纽带,影响和浸润这些异族知识分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仅将这些主动学习中原汉文化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当成“道义之交”,甚至还以“吾徒”、“吾党”称之。
譬如著名文学家许有壬,就曾对蒙古族学者万家闾做出了高度评价。
“天资聪颖,喜交儒士,灼然见有道义,故确然无间于吾徒也。
”至于主动学习中华文化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可谓不胜枚举。
最具代表性的,非顺帝时期的政治家脱脱莫属。
脱脱(1314~1355),字大用,蒙古蔑儿乞氏。
幼时师事浙东大儒吴直方,深受儒学浸润。
他两度出任宰相,恢复科举,重开经筵,主持编修辽、宋、金三朝之史。
鉴于脱脱推行汉法,全盘否定前任右丞相伯颜以“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为代表的反儒政策,他赢得了广大儒士的衷心爱戴。
1
忽必烈的历史成就 如何评价忽必烈此人?
忽必烈是 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之一 的成吉思汗的孙子,父亲是拖雷,母亲是唆
鲁禾帖尼,他是成吉思汗后嗣中很有出息的一个。中国人了解到忽必烈此人,
大概是因为他效仿汉制,建立了元朝,攻克了南宋,将整个宋朝版图纳入自己
麾下。这样一个人,其历史成就自然不小。但是他具体有哪些历史成就呢?
首先从政治体制方面看,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就已经极为推崇汉学,等
建立元朝之后,基本上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全部行政官员,而且还通过各种各
样的方法,让这些官员为自己的国家效力,如此使得战争带来的各种弊病,得
到持续的解决。而忽必烈不介意种族区别,招贤纳士,重用汉臣如董文炳、刘
秉忠、张弘范等,都为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为了巩固全国统
治,加强中央集权,忽必烈还开辟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驿站。
在民族政策方面,忽必烈对儒学的推崇,以及对汉朝人才的重用,都为两
个民族的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依照汉制建立国家,修建太庙且制作祭奠祖
先所需的祖宗牌位,重视农业,都成为国家统治的基础。
忽必烈的祖父成吉思汗,当初在政府欧亚大陆的时候,对于宗教政策采取
的是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他支持蒙古人信仰领土内的各种宗教,如景教、伊
斯兰教、佛教、基督教、道教等等,对这些宗教基本都保持尊重的态度,而忽
必烈也差不多遵循了自己祖父对于宗教的态度。他允许回回人组成实际上自治
的社团以回回宗师作为领导,不禁止他们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也不禁止他们
遵循伊斯兰教意旨。另外帮助佛教教长八思巴恢复了权力,为道教提供建设道
观的资金,甚至还寻求获得中国数量不多的基督教徒和外国基督教徒的支持和
协助。
2
在社会经济方面,忽必烈将纸币引入流通领域,并使它成为财政的基础,
但后来因为某些原因使得纸币贬值,通货膨胀。另外他还是实施了控粮政策,
在丰年国家收购余粮,贮藏于国仓。当荒年谷价上涨时,开仓免费分发谷物。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粮食物价的稳定,同时为农民的基本收入提供保障。除此之
外,他还曾经法令要求地方长官对老学者、孤儿、病弱者提供救济。在社会福
利方面,也做了重要贡献。
忽必烈作为一位征服者,给他所发动战争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但是在战争之后,他积极采取有效政策,恢复了社会经济,治愈了战争浩劫带
来的伤痛,是一位较为英明睿智的帝王。
他重用汉人,仿效汉制建立元朝,基本保留了宋朝的官员体制,对中原地
区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虽然是游牧民族,但是却十分重视
农业的发展,是他统治汉族后,最为正确的决定。但是他后来,因为汉族人的
一场叛乱,改变了对汉族的政策,实行是个等级的种族制度,是一种种族歧
视,使得汉人的生活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是一种倒退。而到了他晚期,一
系列政策的失败,也是他一生中不可抹去的污点。
宋濂评价忽必烈: 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
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曾国藩赞其: 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
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
编。
孙中山说: 秦皇汉武、元世祖、拿破仑,或数百年,数十年而斩,亦可
谓有志之士矣。拿破仑兴法典,汉武帝纪赞,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 大
致上,后世人对忽必烈的评价,都是褒大于贬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