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15劝学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4
双基限时练(十五) 4.15 劝学(节选)一、基础训练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穴.位噱.头戏谑.血.淋淋B.驽.马妻孥.劲弩.奴.化教育C.跂.望沙碛.亟.请宾主契.合D.槁.木嵩.呼竹篙.蒿.草丛生解析A.谑:xuè,血:xiě,其余读xué;B.弩:nǔ,其余读nú;C.全读qì;D.依次读:ɡǎo,sōnɡ,ɡāo,hāo,各不相同。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一战..已可以B.以为..且噬己也..轮以为C.用.心一也无如寡人之用.心者D.无以..为乐..至千里军中无以解析A.前与现在同,助动词“能”,后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B.前是“把……作成”,后是“认为”;C.前是“因为”,后为“运用”“尽”;D.都是“没有用来……的(办法)”。
答案 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终日而.思B.锲而.不舍人而.无信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 .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解析 A .都表修饰;B.都表假设,作“如果”讲;C.前表转折,后表递进;D.都表并列。
答案 C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谨食之,时而献焉.B.⎩⎪⎨⎪⎧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君子生非异也.C.⎩⎪⎨⎪⎧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既.来之,则安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解析 A .前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后为代词“它”,指蛇;B.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后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C.前为代词“……的人”,后为助词表停顿。
D.都是“已经”的意思。
答案 D5.与“蚓无爪牙之利”一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A .求人可使报秦者。
B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分值:5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君子生非异也B .木直中绳,以为轮C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木直中绳,以为..轮 B .学不可以..已 C .假.舆马者 D .而绝江河..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有相同义项的一组是( )A .无可寄.托者 寄.寓于表 女寄.言于母 临崩寄.臣以大事 B .风雨兴.焉 忧劳可以兴.国 兴.利除弊 夙兴.夜寐 C .不能十步. 步.其韵奉和一首 乃自强步. 步.余马于兰皋兮 D .下饮.黄泉 中军置酒饮.归客 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 日食饮.得无衰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取之于.蓝②寒于.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C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 .荆州之民附操者。
二、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6~10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节选)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利:锋利B.君子生.非异也生:本性C.声非加疾.也疾:疾劲,强,大D.而绝.江河绝:隔绝解析:选D。
绝:横渡。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金就砺则.利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①不复挺者.②假舟楫者.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②顺风而.呼D.①而青于.蓝②而寒于.水解析:选B。
A项,都是连词,那么,就。
B项,①语气助词,表停顿,②是代词,……的人。
C项,都是连词,表修饰。
D项,都是介词,比。
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将有所成就的道理。
B.“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了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C.《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关于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自身的能力。
解析:选C。
《劝学》中关于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讲得不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第15课劝学(节选)同步试题粤教版必修4《劝学》原文的部分译文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
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
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
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
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
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
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
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
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
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
《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
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
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
”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
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
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
15 劝学(节选)一、基础积累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对照检查。
B.用心一.也一:统一、一致。
C.声非加疾.也疾:快,急速。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隔绝。
【答案】A(B.一:专一。
C.疾:疾劲,强,大。
D.绝:横渡)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古今基本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A.以为..轮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答案】B[A.古义:把(它)做成。
今义:认为。
B.古义和今义均指极短的时间,片刻。
C.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帮凶。
D.古义:长江、黄河。
今义:一般意义上的大江、大河]3.下列各句中的“而”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或百步而.后止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⑧吾尝终日而.思矣A.①⑥/②/③④/⑤⑦/⑧B.①③/②⑤/④/⑦/⑥⑧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⑥/②④/③/⑤/⑦⑧【答案】C(依次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修饰)4.课文语句填空。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圣心备焉。
【答案】(1)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二、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5~8题。
第15课劝学(节选)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学苦读。
那么如何学习呢?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在《劝学》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正确的学习方法、态度,《劝学》成了一篇激励后世之人勤学刻度的醒世之作。
谈勤奋大家肯定都听到过“勤能补拙”这个成语,意思是说,通过勤奋,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许多有着伟大成就的人,都和勤奋有着不解之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少年神童。
他们小小年纪,就能歌善舞或对事物有着高超的见解。
可是,他们沉浸在大人们的夸奖中,不努力,不奋斗,最终成了一群碌碌无为的人,谁也看不出他们和别人的区别。
而有些人,他们没有聪颖的天资,也没有过人的智商。
可他们踏踏实实地向目标努力,向前程迈进。
最终,他们成功了。
天分,是起跑时的领先,而勤奋决定了跑步时的速度。
勤奋,让踏实肯干的人跑到了终点,取得了成功的奖杯。
所以,文学家说“勤奋是打开文学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科学家说“勤奋能使人聪明”,政治家说“勤奋是实现理想的基石”。
微感言:1.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杜荀鹤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5.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一、作者视窗“后圣”荀子荀子,战国末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政论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如果有这么多后人永生也难以企及的“家”,仍然不能尊之为圣,那我只能慨叹“圣”之所以为“圣”,是因为这个职称名额非常有限。
同抱不平的还有章太炎先生,他认为荀子为“圣”当之无愧,还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后圣”,以太炎先生的才学名望尚不能激起波澜,也就遑论别人了。
也难怪,其时封建社会已趋式微,新学蓬勃而起,谁还有闲暇为荀子正名?现代人孜孜以求成为什么“家”,说到底只是虚名,荀子在世时兴许认为不值一哂,弃之如敝屣。
2021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5课 劝学(节选)第1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1.字音 (1)单音字④参省..( ) ⑤跂.而望( ) ⑥须臾.( ) ⑦跬.步( ) ⑧骐骥..( ) ⑨驽.马( ) ⑩锲.而不舍( ) ○11金石可镂.( ) ○12二螯.( ) ○13蛟.龙( ) ○14舆.马( ) (2)多音字①⎩⎪⎨⎪⎧暴发 暴晒②⎩⎪⎨⎪⎧参加 参差人参③⎩⎪⎨⎪⎧ 折腾 折叠 折耗 ④⎩⎪⎨⎪⎧爪子爪牙2.辨形组词 (1)⎩⎪⎨⎪⎧ 砺 厉 励 (2)⎩⎪⎨⎪⎧ 博 搏膊 (3)⎩⎪⎨⎪⎧跂 岐歧(4)⎩⎪⎨⎪⎧彰 蟑 樟(5)⎩⎪⎨⎪⎧楫 揖缉(6)⎩⎪⎨⎪⎧弩驽3.词语释义(1)博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参省:(3)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绝.江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无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填空(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课时训练15劝学(节选)一、夯基训练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爪.牙(zhǎo)砺.石(lì)舆.马(yù) 善假.于物(jiǎ)B.跬.步(guǐ) 槁暴.(pù)须臾.(yú) 木直中.绳(zhòng)C.参省.(xǐng) 驽.马(nú)舟楫.(jí) 锲.而不舍(qì)D.彰.显(zhāng) 骐.骥(qí)镂.刻(lòu) 生.非异也(xìng)解析:A项,“舆”应读yú;B项,“跬”应读kuǐ;C项,“锲”应读qiè。
答案:D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对比检查B.认真一.也一:统一,全都C.声非加疾.也疾:快,急速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隔绝解析:B项,“一”应解释为“专一”;C项,“疾”应解释为“强,大”;D项,“绝”应解释为“横渡”。
答案:A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君子生非异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解析:A项,“知”通“智”;B项,“生”通“性”;D项,“有”通“又”,“暴”通“曝”。
答案:C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下面句中的“而”属于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解析:依据语境推断。
答案:①c②b③f④d⑤f⑥a二、延长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夫得言不行以不察。
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15劝 学(节选)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坚持不懈,终于孕育了绝美的珍珠;顽铁忍受了烈火的历练,坚持不懈,终于炼成了锋利的宝剑。
一切豪言与壮语都是虚幻,唯有坚持的信念才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坚持梦想,努力拼搏,才能扬起梦想的风帆,在大海上乘风破浪。
不对,荀子明明也在寻找知音,寻找那个识贤用才的君上。
他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借以推行主张,多次担任过大夫的祭酒。
但一个小小的学官与治国经邦的愿于是他愤然离去,带着满腔豪情前往秦国,1.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才则不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蓄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利用前人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更要用心专一,锲而不舍。
2.对于是否“会学习”这个问题,许多人可能报之一笑,也可能嗤之以鼻。
他们可能会说,“学习”还不简单吗?就是读书做题。
其实,真正的会学习并不是这样。
《劝学》一文告诫我们说:要善于借助外物,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
这是常识,也是真理。
有人能把荀子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却又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
我们扪心自问,自己做到“积土成山”了吗?做到“锲而不舍”了吗?做到“用心专一”了吗?如果做到这些,你才是真正地会学习了。
[写作运用]可用于“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要有恒心”“要学以致用”“要有不唯书、不唯师的治学精神”“质疑与创新”“积累”“专心”“舍与不舍”“知与行”“学与思”写作话题中。
示例一:现在的我们,许下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幸福会听我们的话。
现在的我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我们就是青春,青春就是我们的筹码。
在青春的竞技场上,我们踮起脚尖努力耕耘,尽情挥洒汗水,期待能够丰收,即使我们手里捧着干瘪的稻子,我们也不在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然而踮起脚尖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粤教版高中语文高二必修4第四单元第15课劝学(节选)课时训练一、积累运用1.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驽马弓弩舟楫作揖爪牙爪子B . 蓝本篮球枯槁缟素参省省悟C . 镂空楼盘骐骥琪玉中绳中肯D . 锲刻契约跬步菜畦假借假道2.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对照检查。
B . 用心一也一:统一、一致。
C . 声非加疾也疾:快,急速。
D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隔绝。
3. 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 . 君子生非异也C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4.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A .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B .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C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D . 稍稍宾客其父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篇》)注: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
蠕,微动。
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犊:小的禽兽。
古人相见,常拿小的禽兽作为礼物。
③兰槐:一种香料。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形乎动静形:体现。
B . 其渐之滫渐:浸。
C . 庶人不服不服:不服气。
劝学(节选)一、夯基训练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爪.牙(zhǎo)砺.石(lì)舆.马(yù)善假.于物(jiǎ)B.跬.步(guǐ)槁暴.(pù)须臾.(yú)木直中.绳(zhîng)C.参省.(xǐng)驽.马(nú)舟楫.(jí)锲.而不舍(qì)D.彰.显(zhāng)骐.骥(qí)镂.刻(lîu)生.非异也(xìng)解析:A项,“舆”应读yú;B项,“跬”应读kuǐ;C项,“锲”应读qiè。
答案:D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对照检查B.用心一.也一:统一,一致C.声非加疾.也疾:快,急速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隔绝解析:B项,“一”应解释为“专一”;C项,“疾”应解释为“强,大”;D项,“绝”应解释为“横渡”。
答案:A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君子生非异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解析:A项,“知”通“智”;B项,“生”通“性”;D项,“有”通“又”,“暴”通“曝”。
答案:C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下面句中的“而”属于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 )解析:根据语境判断。
答案:①c ②b ③f ④d ⑤f ⑥a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
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①乐正,乐官之长。
夔,人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一足,信.乎信:相信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进:起用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节:关键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汲:打水解析:A项,“信”意思是“确实”。
答案:A6.下列四组各项中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是( )①夫得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解析:本文主旨是要具有“察”的精神,对人对事要仔细分析、推究事理。
答案:B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解析:D项,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说法很含糊;“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说法也欠准确,除了文章开头几个事例有明显的正反论证外,后面提及的孔子辨“一足”、丁氏之井、子夏辨豕等几个事例同时蕴含着正反两个方面。
答案:D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夫得言不可以不察。
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2)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3)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参考答案:(1)传闻不可以不调查。
经过多次传播,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
(2)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
(3)言辞多是似非而是,似是而非。
参考译文:传闻不可以不调查。
经过多次传播,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
所以狗像玃,玃像母猴,母猴像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
这是愚人会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调查,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去调查,不如不听。
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调查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
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调查(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入调查,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
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
夔于是校正六律,调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
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
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
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
’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
”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
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
”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多是似非而是,似是而非。
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辨清楚。
这是圣人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
虽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三、语言运用9.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叙写一段话,立意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
解析:仿写句子,不但要注意内容上的呼应,还要注意形式上的对应,所填句子要出现相应的成语。
参考答案: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郎自大10.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写出图画的寓意。
解析:注意图画中的“井”“鱼竿”“男孩”“书”和图画上的话。
参考答案: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被书本教条束缚,要能做到因地制宜。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数字时代的书写方式,纸笔书写已不再是主流,电脑输入越来越普及。
“笔”是输入法,“墨”分RGB(红绿蓝色彩模式),“纸”有doc、txt,行楷草隶篆的转换也不过是鼠标轻轻一点。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保持纸笔书写的习惯。
对于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
(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自己的看法要有感而发。
首先,试题提供的材料是一个典型的现象,没有是非指向,但试题明确提示“对于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你有什么看法”,因此,可以得出相应的观点,即支持纸笔书写或支持电脑输入;其次,分析相对应的理由时,可以紧扣两种书写方式的不同特点和意义价值加以展开,拓展阐述的深度。
另外,该题联系时代,和学生生活贴近,可以从现实角度阐述相关支持或反对的理由。
答案示例:(1)数字时代,要重视纸笔书写。
纸笔书写是一种原生态的记录方式,手稿具有私人意义,留存许多记忆;纸笔书写动作是下意识的,有助于思维连贯,写作过程会比较美好。
坚持纸笔书写习惯,可以增进对汉字的喜爱;追求纸笔书写之美,可以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电脑输入,总体效率更高。
经验告诉我们,初成的文稿一般还要反复进行修改和段落调整,如果是在纸上,修改和调整既不方便,还会浪费纸张。
若是写作则需要参考或引述网上的电子文本,与纸笔书写相比,电脑输入的优势更加明显。
在网络实时通讯方面,电脑输入可以大显身手,纸笔书写则完全没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