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下册《1春夏秋冬》
- 格式:docx
- 大小:19.29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是本册的第一个识字单元。
主要由《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和《猜字谜》4篇识字课组成。
有看图识字、韵语识字、字谜识字等,体现了识字的多样性。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单元重点:识字写字是本单元的重点。
《春夏秋冬》是看图识字,《姓氏歌》是根据《百家姓》改编的韵语识字,将识字与生活紧密结合;《小青蛙》是字族识字,体现了形声字识字的特点,《猜谜语》是字谜识字。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想象画面,感受事物的特征和美好。
3.单元教学建议:要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还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手段,建立生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
识字1春夏秋冬备课素材【写作背景】《春夏秋冬》是一篇看图识字。
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有一组与四季相关联的词语以及由这些词扩展的短语组成,表现了四季最有代表性的季节特点。
第二部分借鉴了传统文学的一些表达方式,呈现的是两行意义相关联的词和短语,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美好画面。
图文对照,便于诵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词义,识记字形,感受汉语言文化之美。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1.四季春夏秋冬又称为“四季”,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所产生的结果。
春天始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夏天始于“立夏”;秋天始于“立秋”;冬天则始于“立冬”。
在黄河流域最为确切。
我国劳动人民总结的基本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这也正是《黄帝内经》等国学典籍所阐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2.春夏秋冬四季由来我们的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的同时,也在绕自身的地轴自转,不过地轴并不垂直于公转轨道面,而是有一个23度27角分的倾角。
正是因为这个倾角的存在,才会使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且白昼比黑夜长,所以北半球气温处于一年中最高的时候,为夏季;这时太阳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且黑夜比白昼长,因此,南半球处于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冬季。
部编版小学语文《春夏秋冬》课文原文及赏析《春夏秋冬》课文原文:春天来了,草儿绿了,花儿开了。
小鸟在树上唱歌,小河里的水哗哗地流着。
我们在草地上放风筝,欢笑声飘荡在春风里。
夏天到了,太阳火辣辣的。
大树下,我们吃着甜甜的西瓜,听着蝉的歌唱。
池塘里的荷花盛开,蜻蜓在上面飞舞。
我们在水中嬉戏,清凉的水花溅起快乐的旋律。
秋天来临,稻田金黄一片。
果实累累,满树的苹果、梨子诱人极了。
秋风吹过,落叶纷飞,像一群蝴蝶在跳舞。
我们在田野里捡拾落叶,感受那份宁静和丰盈。
冬天来了,大地被雪覆盖,一片洁白。
我们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欢声笑语回荡在寒冷的空气中。
虽然冷,但我们的心却是热的,因为冬天带来了新的期待和希望。
赏析:《春夏秋冬》这篇课文以四季更替为线索,生动描绘了每个季节的独特风貌和孩子们在其中的欢乐活动。
课文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诗意。
春天的部分,作者通过描绘草绿、花开、小鸟唱歌、小河流水等景象,营造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氛围。
孩子们在草地上放风筝的场景,更是充满了童趣和欢乐。
夏天的部分,作者通过描述太阳的火热、大树下的阴凉、甜甜的西瓜、蝉的歌唱、荷花盛开等元素,展现了夏天的热情与活力。
孩子们在水中嬉戏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夏日的清凉和快乐。
秋天的部分,作者通过对稻田金黄、果实累累、落叶纷飞等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丰收和宁静。
孩子们在田野里捡拾落叶的场景,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恬静和满足。
冬天的部分,作者通过描绘大地被雪覆盖、孩子们在雪地里玩耍的场景,展现了冬天的纯洁和期待。
尽管天气寒冷,但孩子们的热情和期待却给冬天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总的来说,《春夏秋冬》这篇课文以四季的变化为背景,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同时也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孩子们不仅可以了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还能培养他们观察生活、感受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
2.能够用简单语言描述春夏秋冬各自的特征。
3.能够听懂简单的关于四季的描述。
4.学会珍惜四季的美好。
二、教学准备1.课文《春夏秋冬》ppt,图片资料等。
2.学生课前学习《春夏秋冬》的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开场(5分钟)•引入四季主题,通过唱歌或观看图片视频引起学生对四季的兴趣。
2. 学习《春夏秋冬》(10分钟)•带领全班大声朗读课文《春夏秋冬》。
•解释生词及理解难点。
•依据课文内容进行互动问答。
3. 活动环节(15分钟)•让学生小组合作,分别描述春夏秋冬的特点,做出简单展示。
4. 练习(15分钟)•放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特点。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内容(5分钟)•通过问答或小测验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2. 听故事(10分钟)•放四季更替的故事,要求学生仔细听,听后回答提问。
3. 课文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春夏秋冬》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
4. 小组活动(15分钟)•小组合作,编写一段短小说,描述春夏秋冬各自的美好。
第三课时1. 学习活动(15分钟)•学习四季歌曲或跳四季舞蹈,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四季之美。
2. 游戏互动(10分钟)•进行四季知识问答游戏,加深孩子对四季的了解。
3. 课文朗读(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春夏秋冬》,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
4. 思维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珍惜四季,四季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春夏秋冬》这篇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春夏秋冬的基本特点,激发他们对四季的兴趣,培养他们爱护自然、珍惜时光的意识。
五、课后延伸1.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自然环境的变化,画出春夏秋冬的景色。
2.让学生选取一个季节,写一篇关于这个季节的小故事。
3.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在实地感受四季的变化。
以上就是本节《春夏秋冬》课程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了解四季的变化,培养他们的爱护环境和珍惜时光的意识。
1. 春夏秋冬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本课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
围绕着“四季”这个主题,勾画出了一年不同的四季画面。全文共有8个词语,
8个短语,分成四组,第一组、第三组,揭示了四季的代表性天气以及四季的景
物,第二组、第四组则告诉了我们这些景物的特点。课文浅显易懂,插图优美,
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因此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难度并不大。《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
本识字课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插图,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
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同时,本课词串读起来有一定的节
奏感,因此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多读,反复接触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了解四季的特征。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认读生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四季的特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难点:正确认读并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春夏秋冬》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整体感知
1.旧知引入,书写“冬”字。
(1)朗读《四季》。师:小朋友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美丽的小诗《四季》,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学生配乐朗读《四季》)
(2)谈话揭题。师:一年有四季,分别是春夏秋冬。
教师指导学生连起来读好课题。口头指导书写“冬”,重点指导“折文”的
横撇和捺要舒展。
2.初读感知,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这是一篇识字课文,请学生先听教师来读。
(2)学生自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教“拼音老师”。
(3)教师巡视。
二.看图识字
1.看图读词,教学“霜”字。
(1)出示插图,朗读词语。师:四季那么美,让我们走进四季。你们看到了什
么?谁来选择自己最想说的一副画来说说?(随机出示:春风、夏雨、秋霜、
冬雪)
(2)出示“秋霜”,教学“霜”字。师:小朋友,霜,你见过吗?(媒体播放
音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冰晶,附着在物体表面上,就形成了霜。
霜一般在深秋或初冬的晚间出现)现在,你能说说,你在哪儿见过霜了吗?(出
示“霜”的图片)这就是霜,它是水蒸气变成的,所以上面是一个雨字。雨字
变成偏旁,有什么变化?谁有好办法记住“霜”字?
(3)多种形式,看图读词。打乱顺序读,去掉拼音读。
2.看图读短语,教学“吹、落、降、飘”四字。
(1)出示插图,朗读词语。师:四季那么美,让我们再次走进四季,去欣赏它
们各自不同的景色吧。(出示图片加短语: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2)做做动作,教学“吹”字。师:你们看,春风一吹,柳树绿了,桃花红了。
谁来当当春天这个魔术师,来温柔地吹一吹?(学生做动作)
(3)想想办法,记住“落、降、飘”字。师:要记住这三个字,先得认识一个
新的偏旁——双耳旁。你们知道吗?双耳旁在字的左边时,常常表示一座山。“降”
是指下山。(出示字理教学)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三个字?(做动作)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读出停顿。
2.学生自读,读出节奏。
3.师生共读,做课中操。
师:春风怎么了?生:春风吹。
师:夏雨怎么了?生:夏雨落。
师:秋霜怎么了?生:秋霜降。
师:冬雪怎么了?生:冬雪飘。
师:什么吹?生:春风吹。
师:什么落?生:夏雨落。
师:什么降?生:秋霜降。
师:什么飘?生:冬雪飘。
四.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观察书写“春、雪”。
2.抓住关键,指导书写。“春”的撇和捺要舒展。“雪”的雨字头中的横钩要写
得长一点。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1.复习旧知。
师:上节课,我们走进了春夏秋冬,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着四季的图画来读读
这四个词语——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大家可以做做动作。
2.引入新知。
师:大自然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啊!今天这节课,我们还是继续走进大自然,
走进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吧。
二.看图识字
1.大屏幕显示插图,观察说话。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一幅画。这一幅画很美,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看到了
什么?注意把一句话说完整哦。(随机指导: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一说)
2.出示词语,教学“游”字。
(1)自由读词。师: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读读上面的词语。(词语“青草、红花、
游鱼、飞鸟”贴在挂图相应的位置上)
(2)教学“游”字。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个字呢?学到这儿,你记得我
们学过的三点水旁的字吗?(随机出示:活、法、洞、海、没、江等字)
编编字谜猜一猜:下雨天,一个姓方的人带着他的儿子去游泳。
(3)学会欣赏。师:青草、红花、游鱼、飞鸟这四样景物,你最喜欢什么?为
什么?
3.出示短语,教学“池、入”等字。
(1)自由读短语。师:你能不能把这种感受放进去,读好这几个词语呢?(出
示: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
(2)教学“池、入”等字。师: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
看图识记“池”,找反义词识记“入”。出示词语:入木三分、出入平安,相机
渗透书法、祝福等传统文化。
(3)圈画动词。请学生将这一课生字表中表示动作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记
一记。
三.朗读背诵
1.学生互读,读出节奏。
2.师生共读,做课中操。
师:什么青?生:池草青。
师:什么红?生:山花红。
师:什么出水?生:鱼出水。
师:什么入林?生:鸟入林。
师:池草怎么样?生:池草青。
师:山花怎么样?生:山花红。
师:鱼怎么了?生:鱼出水。
师:鸟怎么了?生:鸟入林。
3.学生齐读,朗读背诵。
4.看图背诵,想象仿词。
引导学生用“什么怎么样”的词语来说说其他的景物。
四.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观察书写“风、飞、花、入”。
2.抓住关键,指导书写。
(1)第一次指导书写横斜钩,要注意与横折弯钩的区别。
(2)第一次指导书写草字头,注意横要平要长。
(3)“入”字书写顺口溜“撇低捺高入入入”。
板书设计:
1.春夏秋冬
春风 夏雨 秋霜 冬雪
吹 落 降 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