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问题形成的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南海主权争端的国际法探讨自20世纪60年代中国南海勘测出丰富的油气资源之后,南海周边国家采取群狼战术,明抢暗占,相继提出对南海岛屿主权的要求。
近年来一些区外势力也开始联合南海周边国家围攻、制约中国从而坐收渔翁之利。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应当深入研究并充分利用国际法,寻找最优的方式妥善处理南海事务。
20世纪60年代后,伴随着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其他竞争性活动的开展,中国和相关东南亚国家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争议愈演愈烈。
加之美国、日本等大国相继染指南海,更让南海诸岛主权之争成为国际关系焦点。
本文将从国际法的角度审视主权取得的通用方式,客观分析南海诸岛主权之争。
一、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不容置疑的主权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是通过国际法上的先占取得,有先占事实和国际条约为据。
(一)先占国际法上领土的取得有先占、时效、征服、添附、割让等五种方式。
先占是国际上获得领土主权的通用法则,指一个国家有意识地取得当时不在任何国家主权控制之下的领土的一种占取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南海诸岛问题上,满足了先占的要素,取得了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1.发现和命名。
中国发现和命名南海诸岛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庄子·秋水》中记载“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证明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发现南海。
东汉杨孚《异物志》中“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
”“涨海”即今天南海,说明当时我国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了解了南海诸岛地形和自然特征。
这些史籍充分说明中国人民早在二千多年前,在生产实践和远洋航海中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
2.开发经营与管辖。
远在秦汉时代,南海已成为重要的海上要道,我国劳动人民便在南海上从事大规模渔业生产活动和远洋航海。
南朝谢灵运在《武帝诔》中描述海军戍守南海的壮举,“虎骑骛隰,舟师涨海”;唐宋以后,有些渔民还在此长期居住,并以渔业、捕捞和与生产经营为生;明朝海军多次通过南海下西洋,到达南亚和非洲东部;清代时期,我国渔民生活仍保留了在南海诸岛进行从事捕鱼、居住的传统。
南海问题追踪大量的史料和丰富的证据表明,南沙群岛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命名的,也是中国人最早开发经营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
然而,就目前而论,南海周边国家与中国对南海主权的纷争却已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
一,产生的原因(一)复杂的历史变迁20世纪20、30 年代,日本和法国人曾来这里进行经济开发和殖民活动。
1946 年《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国接管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并在岛上立主权碑。
1947 年,重新命名并将南海归入广东省管辖。
他国未提出异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标明11断线,在1953年将11段断续线去掉北部湾、东京湾2段,改为9段断续线。
1951 年《旧金山对日和约》涉及到了西沙和南沙群岛问题,明确规定日本放弃其对西沙和南沙两群岛的权利,但没有明确主权归属,没有明确中国收回主权。
《旧金山对日合约》为南海周边新独立的东南亚国家提供了争夺南海领土的机会,为以后的南海争议埋下了祸根。
(二)资源----南海被誉为“第二波斯湾”。
争夺南海资源与航运安全加速了南海的争端中国南海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此后又发现“可燃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南海和南沙群岛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出来。
在石油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情况下,许多国家觊觎南海石油资源是南海争端激化的主要原因。
越菲马等国也正是看中了南海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近年来不断强调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或部分主权,并且依靠南海油气资源获得的巨额财富不断扩充军备,加快在南海未来战场上的建设步伐。
马来西亚则在南海大肆开采石油,鼓吹东南亚国家联合起来成立南沙集团,增加与中国的谈判筹码。
另外,区域外大国如美国、日本以保护航路自由为借口介入南海,怂恿越菲马等国不断挑战中国战略底线。
(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缺陷导致南海问题矛盾重重1982 年4 月30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并开始实施,该法的实施为确立新的海洋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公约》规定:“每一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但必须限制在“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12 海里的界限”。
南海问题日益复杂化的国际因素2009年至今,南海问题呈现出加速国际化的趋势。
所谓南海问题国际化,笔者认为就是指非声索国介入声索国之间的争端,和声索国利用区域外国家或国际组织对南海争端的介入,从而导致问题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行为。
南海问题国际化的行为主体既包括非声索国,也包括声索国。
非声索国中,既有全球大国美国,也有介入能力和介入程度不同的区域国家日本和印度。
声索国主要包括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其推动国际化的行为方式主要是依靠非声索国或者国际组织,比如东盟的介入。
声索国和非声索国的共同参与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和扩大化。
问题的扩大化主要表现为将主权争议和海洋划界问题扩大到包括自由航行在内的南海问题。
扩大化必然带来问题的复杂化,其表现为原来是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双边博弈问题,演变为中国与东盟或者中国、东南亚部分国家和美国之间的多边博弈问题。
中国外交部于2012年2月指出:南海争议的核心是部分南沙岛礁领土主权争议和南海部分海域的划界争议。
需要指出的是,没有任何国家包括中国对整个南海提出主权声索。
该声明意在化解其他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的种种疑虑,避免因误判形势使南海问题更加国际化。
关于南海问题的解决,中国的主张是:南海问题只是有关国家之间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议,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更不是地区或国际问题,所以只能也必须由当事双方通过友好协商,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
2012年外交部长杨洁篪在答记者问时也再次强调:中方一贯主张以事实为基础,根据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妥善解决南海争议。
但笔者认为,2012年中国政府一再声明与澄清都无法阻止南海问题加速国际化的趋势。
其原因在于,南海问题国际化是在当前国际体系转型,权力分配出现快速调整过程中的一种伴生现象,有其必然性。
在域外大国美国,日本和印度以及区域国际组织东盟等不同层次上,相关国家基于不同的考虑,都在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
由于美国处在既有国际体系的顶端,美国南海政策的调整将激活其他国家和声索国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的动因,因此这种政策变动所产生的效应将依次向日本、印度和区域内声索国传导,而且这些不同层次的动因呈现出汇聚、累积并相互强化的态势。
南海争端问题的研究前言南沙群岛,中国早在公元前两世纪的汉武帝时代发现并命名该群岛,并在1621年刊印的《郑和航海图》将其列入中国版图。
南沙群岛;《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
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派兵驻守。
日本政府于1952年正式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从而将南沙群岛正式交还给中国。
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而南海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正确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领土争议问题中起借鉴作用,为国家正确解决南海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
目录1、源2、发展3、立场、主张4、历、法依据5、美丽的南海6、问卷调查一、源南沙群岛早在汉朝汉武帝时期被发现!到了隋朝,地图上就可看见南海全图。
由于汉末到隋初,战乱300多年,有些中国人为了躲避战乱,出海南海诸国和东南亚等地,隋统一后成为中国一部分。
《隋书》记载,公元607年,“(常)骏等自南海郡乘舟,昼夜二旬,每值便风,至焦石山,而过东南,泊陵伽钵拔多洲,西与林邑相对,上有神祠焉。
”其中记载的“焦石山”即礁石,从航程来看确指西沙群岛。
唐代杜佑所著《通典》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同样以“焦石山”指称西沙群岛。
二战中日本占领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南沙群岛,而后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
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并立碑纪念,派兵驻守。
日本政府于1952年正式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从而将南沙群岛正式交还给中国。
由此正式确定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本无争议的属于中国领土的南沙群岛为何会形成主权争议导致如此复杂的南海问题呢?原因有二:其一,其本身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海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和澳洲来往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
南海问题的成因、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和南海战略稳步推进,相关国家忧其利益受损,极力介入南海事务,企图搅乱地区局势,致使我海洋资源受掠、南海主权受侵、国家安全屏障受险。
可以说,南海争端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岛屿主权和海洋管辖权争议,是“亚洲四大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南海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主要围绕南海问题的复杂成因、当前南海问题的现状进行了深刻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应对南海问题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南海问题;成因;现状;对策南海,又称南中国海,是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世界上一些重要的战略航线的必经之地。
随着南海问题的持续升温,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南海问题的热潮。
南海问题形势复杂,研究南海问题的成因、当前现状及应对策略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南海问题的成因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围绕南海岛礁的主权归属及部分海域的管辖权形成了六国七方的争端局面,近年来,域外大国以南海争端为借口插手南海事务,以谋取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
可以说,南海争端成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岛屿主权和海洋管辖权争议,被称为“亚洲四大热点”问题之一。
南海问题的出现,成因复杂,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自然资源丰富。
南海石油天然气储藏量超过 200 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矿物资源丰富,含有锰、铁、铜、钴等 35 种金属和稀有的锰结核;岛上生长的植物耐盐、耐旱,生长茂密;鱼类资源丰富,有 1 500 多种,特别是马鲛鱼、石斑鱼、金枪鱼等,产量很高,经济价值极大,是中国渔民远海捕鱼的主要品种;海鸟种类多样,栖息繁衍在各个岛屿上,多年以来,南海呈现出一片安宁祥和景象。
然而,在 1968 年,南海的风平浪静被一份亚洲外岛海域矿产资源联合勘探报告打破了,南沙海域成为东南亚国家目光聚焦地,海上岛礁不断遭到周边国家蚕食。
可以说,南海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南海争端产生的直接原因。
2.国际海洋法不健全。
【摘要】中国对南沙群岛有着无可辩驳的主权。
二战结束后长时间内是不存在南海问题的。
从70年代开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并且提出主权要求。
2009年2月17日菲律宾通过《领海基线法案》,越南召开南海问题国际会议,使得南海问题再次升温。
南沙群岛的主权为何会成为各个国家所争夺的目标。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字】南海问题;原因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占领了南沙群岛。
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以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Et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也就包含了南沙群岛。
日本政府于1952年正式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从而将南沙群岛正式交还给中国。
事实上,在此后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
美国也一直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二战后。
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
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
从70年代开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哑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尤其是在最近几年越发的严重。
菲律宾国会在2009年2月17日通过《领海基线法案》。
将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
越南召开以南沙群岛的主权归属为核心的南海问题国际会议,用柔性手段抢夺南海问题的主动权。
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家也纷纷对南海的领土主权提出要求。
我国周边邻国都想把南海划分为自己国家的领土范围是因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随着各国的海洋意识不断加强,海洋已成为各国争夺利益的新“战场”。
第一,海洋拥有大量的资源、能源。
工业革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陆地上的资源和能源也出现了紧缺的现象,尤其是天然气、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短缺。
而海洋还是没有被挖掘的净土。
南海问题和东海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一、南海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南海位于东南亚,是中国和东南亚周边国家交界之地,涉及的主权争议主要集中在南海诸岛及其附属海域。
南海问题历史悠久,一直是东南亚地区的争端热点之一。
1.历史中国是最早在南海进行开发利用的国家之一,早在南海诸岛发现之前,中国就在南海沿岸已经建立了广泛的海上商业网络,并形成了独特的南海文化。
但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殖民扩张,中国的南海领土被不公正地割让给了法国、英国和越南等国。
二战后,中国政府开始重新主张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但这些活动并没有引起其他国家的重视和回应。
1982年,中国与东盟10个成员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明确规定各国应通过谈判解决南海争端,但争议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国际上也一直存在对中国南海主张的争议。
2.现状目前,南海局势依然复杂,南海主权争议的主要焦点是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对南海诸岛及其附属海域的主权争议,尤其是中国和菲律宾之间的争端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
中国主张的“九段线”是南海战略中的核心元素,是1970年代后中国进行南海主权主张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中国在南海和平发展战略的框架下,大力发展南海经济,加强在南海的海洋开发活动。
但在南海主权争议问题上,中国始终坚持与有关国家进行双边谈判,主张靠直接当事国的协商和谈判解决争端,并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的签署。
二、东海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东海是一个半封闭式海域,与日本相邻,距离中国沿海不远,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主权纠纷区域。
东海问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
1.历史在二战结束后,日本放弃了其在东海的主权追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正式宣布东海和周边海域为其领海和专属经济区,日本则计划组建自卫队并重新声明所谓的“钓鱼岛主权”。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日之间的争议随着恢复外交关系而逐渐升温。
1985年,双方达成一项共识:中日将通过谈判解决“鲸鱼岛纠纷”。
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动因分析摘要:在冷战结束之后,日本对于南海问题的干涉逐渐增多。
不仅直接在南海进行军事巡演,还通过向南海争端国售出武器等做法,干扰南海问题解决的进程。
本文联系冷战后日本对于南海地区举措的史实,以及日本的介入对东南亚各国以及中国造成的影响,采用了独特的视角——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角度进行剖析,从国内、国外以及日本本国精英阶层三个角度解析了日本作为域外大国干预南海问题的动因。
研究南海问题的动因对于避免问题扩大化,复杂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日本;进攻性现实主义;南海问题;动因(一)进攻性现实主义的逻辑起点理论建立的基础大都是一些假设,同时它们也是这些理论的逻辑起点。
运用进攻性现实主义分析日本对南海问题的干涉,首先要明确进攻性现实主义的逻辑起点。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逻辑起点有如下几项:1.国际关系体系一直处于无政府状态下国际体系由主权国家组成,没有任何超国家的合法中央权威。
肯尼迪·沃尔兹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际体系的第一个结构性因素,国际政治的其他现象都是由此产生的。
“在一个未被组织起来的领域,由于无法依靠他国,每个单元的动机就是保护自我,这是国际事务的律令。
”1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国际社会是一个残忍的角斗场,是一个你死我活的险恶环境。
与国家相比,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与国际法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正是这种无政府状态注定了大国悲剧的宿命,促使大国以进攻性思维和行动争夺权力,追求霸权。
2.大国都追求力量的扩大化这是由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所导致的。
一个国家之所以称之为大国,是因为拥有充足资源以及雄厚的军事力量,这为大国间彼此伤害提供了必要资本,导致大国间存在潜在危险。
每个国家都倾向于进攻性的看待其他国家,所以大国都是准备好随时进攻的。
因此大国都追求力量,以备必要时作为先发制人之需。
3.大国都无法把握其他国家的意图由于,大国间存在很深的不信任感,因此大国经常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而以假象示人。
南海问题的由来与发展南海问题的由来与发展#contentBody{ position:relative;}.position_fixed{position:fixed;bottom:auto;top:50px;height:42px;}.position_fixed .nextspage{ float:right;}.position_fixed .prevspage{ float:left;}.position_absolute .nextspage{ right:0px;top:50px;position:absolute;}.position_absolute .prevspage{ left:0px; position:absolute; top:50px;}南海是位于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面积大约350多万平方公里。
南海问题主要是指对南沙群岛的主权争议和部分海域的管辖权争议。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其最早发现可以上溯到汉朝;中国最早开发经营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
至少在元代,南沙群岛就已经归中国管辖。
中国政府对南沙群岛行使管辖还表现为一系列持续和有效的政府行为,这为中国拥有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提供了确凿的法理依据。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也没有任何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或主权权利提出过异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曾占领西沙和南沙群岛并将其作为海军基地,二战结束后日本彻底退出南海。
中国政府不但完全收复了西沙和南沙群岛,而且还在各主要岛屿上重新树立主权标志,宣示主权。
进入20世纪70年代,南海地区地缘政治形势的演变、航行安全、南沙油气资源前景看好以及第一次石油危机等原因使得南沙的控制权变得极其重要。
南沙争议的直接肇因是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南沙权益的侵犯,在这一原因的背后还有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
浅谈中国南海问题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海域因为能源和岛屿问题与周边国家产生各种问题。
而在南海,所有环南海国家,都对南海提出领土要求,并且都出兵占领南海大片岛礁。
近期,中国与越南再次因南海问题再起冲突。
南海问题中牵涉到了诸多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在南海的维权问题变得复杂而艰难。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神圣不可分割,我国势必要在南海问题上有个圆满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南海问题南沙群岛争端解决措施中国南海有四大群岛,分别是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是分布范围最广、岛礁数量最多的一组大群岛。
关于南海问题主要介绍南沙群岛。
一、南海的地理和历史情况1、南沙群岛海鸟群集,盛产鸟粪,两栖生物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我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渔场,共有1500多种鱼类,全世界独有的鱼类300多种。
如果合理利用,每年能捕2000万--3000万吨鱼。
2、南沙群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有石油和天然气、铁、铜、锰、磷等多种。
其中油气资源尤为丰富,地质储量约为35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3、南沙群岛风光秀丽、地貌惊险。
南沙群岛地貌复杂多样,象个蚂蜂窝。
据史籍记载,中国早在公元前两世纪的汉武帝时代,通过航海实践发现了南沙群岛。
唐、宋以来,中国人民已在南沙群岛生活和从事捕捞等生产活动。
宋代,中国将南沙群岛命名为万里石塘;在此之前的汉代,泛称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为崎头;在此之后至清代,又有万里长沙、千里石塘、石塘等名称。
明、清时代,中国政府明确将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管辖。
1932年和1935年,中国参谋本部、内政部、外交部、海军部、教育部和蒙藏委员会共同组成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专门审定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名称共132个,分属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群岛管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其中包括了南沙群岛。
2017形势与政策南海问题解析南海问题由来已久,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确实需要各方以合作的姿态,通过沟通和协商来妥善处理。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形势与政策南海问题,希望你们喜欢!2017形势与政策南海问题篇1一、南海问题升温的原因中国拥有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二战”之后相当长时期内,南海周边没有任何国家对我国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
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沿岸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辖权,南海周边国家据此纷纷提出各自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主张,并公然把其主张范围扩大到我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有的甚至侵犯我领土主权,并与我国在南海主张的管辖海域形成大面积重叠。
近30年来,中国南海一直是国际争端最多的海域。
关于南海争端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南海地区岛屿主权和专属经济区划分等引发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刘楠来研究员指出,南海争端概括地讲有三个方面:一是岛屿的领土主权之争。
二是海域的划分涉及国家的主权权利与资源。
三是南海航行的问题。
我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有岛屿领土归属和海域划分的争议,在航行方面还涉及美国、日本等国。
所以,南海问题具有复杂性,争端的类型多,涉及的国家多。
美国在1995年专门对南海问题发表声明,表示美国在南海享有利益,要求保证美国在南海航行自由。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贾秀东特聘研究员表示,由于发现南海有石油,现在对南海油气储藏的估计一直在增加,所以有些国家出于经济的需要,也对本来属于中国主权的岛礁及有关海域提出一些要求。
实际上,南海问题不光是油气资源的问题,还是一个战略通道,所以,它也具有比较重要的战略位置。
关于近期菲律宾主动挑起黄岩岛争端的原因,部分学者主要从菲律宾的内政外交以及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予以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金灿荣教授认为,此次南海争端升级源于菲律宾误判形势:第一,美国的介入,让菲律宾存有幻想;第二,国内经济较为糟糕,菲律宾想把注意力引向国外;第三,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变了,尤其是自主设计的“海洋石油981”在南海首钻成功。
浅析“南海问题”的成因作者:王永厅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03期摘要:“南海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过定义,但都很难全面地反映“南海问题”应有的内涵。
只有从“原发性”和“诱发性”两个因素深入分析南海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才能很好地破解“南海问题”,这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
关键词:“南海问题”;“原发性”;“诱发性”中图分类号:D8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23-02随着南海局势的不断升温,“南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学术界对于“南海问题”的成因也已达成某些共识,比如利益说、主权说、地区话语权争夺说等。
但是,关于“南海问题”却没有形成一个明白的、清晰的共识性的定义。
本文力图在厘清“南海问题”的基本内涵的前提下,对“南海问题”深层原因做出分析。
一、“南海问题”的定义及内涵所谓“南海问题”,是指由于南海周边国家围绕中国南海海域的领土、资源、海域划界、海上航行等方面的利益进行争夺而产生的问题(“原发性”),以及由于美国、日本、印度等域外大国带着各自不同的战略目的介入这一问题而导致的一系列新的问题(“诱发性”),而“南海问题”是这两类问题的“和”。
“南海问题”涉及的面较广,在现有的研究中,一部分学者关注的是“南海问题”的第一层面(“原发性”层面),即围绕南海周边国家的主权争端、海域划界、资源争夺等进行研究;另一部分学者则主要从“南海问题”的第二层面进行研究(“诱发性”层面),即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介入南海战略层面进行研究。
对于这些学者来说,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大国关系,“南海问题”也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大国之间的问题。
而笔者认为,“南海问题”不仅关乎大国因素,同时也有不可忽视的南海周边国家因素,这个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但它首先是一个地区性的问题。
要想真正厘清“南海问题”的成因,就必须全面的把握“南海问题”,分别从“南海问题”的两个不同层次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索。
浅谈中国南海问题一、中国南海概况3南海,也称南中国海,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海域,在我国地图上,可以看到9条断续线(俗称U型线)将这片海域围住,U型线内即为我国领海。
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分布其中。
4、目前,南海四大群岛中,西沙、中沙群岛被中国实际控制,东沙群岛由中国台湾控制,而南沙群岛的情况复杂得多,南海争端争执的焦点就在南沙群岛:中国实际控制9个岛礁;越南非法占据了南沙西部海域,占领29个岛屿和珊瑚礁;菲律宾非法占据了南沙东北部海域,占领8个岛屿;马来西亚非法占据南沙西南部海域,占领5个岛屿;文莱占领2个岛屿。
5、南沙群岛陆地面积虽然只有二平方公里,但是整个海域面积达八十二万三千平方公里,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南沙群岛地处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扼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也是通往非洲和欧洲的咽喉要道。
二、南海南沙之争南沙历史6、南沙问题历史纷繁芜杂,南海诸岛归属有史可据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
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国际社会也长期予以承认。
宋代,中国将南沙群岛命名为万里石塘;在此之前的汉代,泛称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为崎头在此之后至清代,又有万里长沙、千里石塘、石塘等名称。
明、清时代,中国政府明确将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管辖。
1933年南沙群岛被当时统治越南的法国殖民当局侵占,并非法划归巴地省管辖。
1939年,日本占领南海诸岛,更名为新南群岛,编入高雄州高雄市。
1946年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华民国内政部会同海军部和广东省政府委派南沙群岛专员,前往接管南沙群岛,并在岛上立主权碑。
日本政府于1952年正式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从而将南沙群岛正式交还给中国。
南海争端7、南海争端- 中越南海争端1950年代,南越政府占领了西沙群岛的永乐群岛,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永兴岛驻军。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一直到二战结束为止,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这一提法都没有任何国家提出异议,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沙问题日趋尖锐和复杂化。
一方面是由于南沙群岛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发现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凸现。
同时也是因为到了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对石油等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
于是,南海这个被探明其石油储量不亚于波斯湾的宝藏立即引起了各国的注意。
⏹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亚太形势和安全的变化,南沙群岛问题进一步突出和复杂化。
⏹70年代以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都对南沙群岛提出了领土要求,并先后占领一些群岛或者岛礁。
有的国家大举开采石油和天然气。
南沙群岛问题的根本和实质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关系问题。
1、地理位置⏹南沙群岛位于我国南海(即南中国海,South China Sea)南部,是我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分布海域最广、岛礁最多、位置最南的群岛,南海诸岛归海南省管理。
⏹注:诸岛北起海岸附近的北卫滩,西起万安滩,南至曾母暗沙,东止黄岩岛、自北至南,大致可以分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
2、战略地位⏹南沙群岛西邻越南,东邻菲律宾,北续中沙西沙与海南岛相望,南临马来西亚,文莱包括附近海域面积达70万平方千米。
南沙海域的自然资源丰富,其南部东部和西部的外缘地区,如曾母盆地、礼乐沙盆地等都蕴藏油气资源,具备相当的商业开采价值。
3、行政管辖⏹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
南沙群岛是我国最早发现、命名、开发经营、进行管辖和行使主权的。
4~从历史上看南海争端⏹据史籍记载,中国早在公元前两世纪的汉武帝时代,通过航海实践发现了南沙群岛。
唐、宋以来,中国人民已在南沙群岛生活和从事捕捞等生产活动。
宋代,中国将南沙群岛命名为万里石塘;在此之前的汉代,泛称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为崎头在此之后至清代,又有万里长沙、千里石塘、石塘等名称。
明、清时代,中国政府明确将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管辖。
南海问题形成的原因
南海,又称南中国海,遍布大小岛屿,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及南沙群岛。目前,南海
四大群岛中,西沙、中沙群岛被中国实际控制,东沙群岛由中国台湾控制,而南沙群岛的情
况复杂得多:越南非法占据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宾非法占据了南沙东北部海域,马来西亚
非法占据南沙西南部海域。南海争端争执的焦点就在南沙群岛!
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五点
一、复杂的历史变迁
在汉代中国人便发现了南沙群岛,此在东汉杨孚《异物志》、三国时万震的《南国异物
志》、东吴将领康泰的《扶南传》等书中均有记载。元代,明代,清代,中国可能对南
沙群岛行使了行政管辖,但是缺乏实质性的证据。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之《天下
总舆图》 1755年《皇清各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 1767年《大清万年一统天下
全图》 1810年《大清万年一统地量全图》 1817年《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许多地图
上均显示了可能是南沙群岛的地区。这一系列的历史材料证明南沙群岛自古就是中国
的。
1933年,法国侵占我国南沙群岛的太平、中业等九个岛屿,立即遭到我在南沙群岛生
活和从事生产活动的渔民强烈反抗,中国政府也向法国政府提出抗议。
1935年,中国政府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编印《中国南海各岛屿图》详细标明包括南
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各岛礁的具体名称。
1939年,日本侵占了南海诸岛。
1946年,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中国内政部委派肖次尹和麦蕴瑜
分别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专员,前往接管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并在岛上立主权碑。
1947年,中国内政部重新命名包括南沙 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全部岛礁沙滩名称共159
个,将南海归入广东省管辖。这种行为的实质就是在南海行使主权的表示,当时南海周
边的其他国家并没有提出过异议。
1951年,美国在主持草拟、制定、召集《旧金山对日和约》的过程中,都涉及到了西
沙和南沙群岛问题,明确规定日本放弃其对西沙和南沙两群岛的“权利、权利根据与要
求”,但却没有明确两者的主权归属,也没有明确中国收回主权。而南越在法国的支持
下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声明其对西沙、南沙两群 岛的“权利”。此后,使得中国在
南海问题中陷入被动。 这都是弱国无外交,如果有强悍的实力与坚固的国际地位那么
就南海问题就不会开始。
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公布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标准地名。
不论哪个朝代或年代,中国从来没有放弃过南沙,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二、争夺南海资源与航运安全南海的问题的驱动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了利益的诱惑,就有了矛盾的起源。
(一)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
西南中沙群岛海域的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中国地质学
家认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盆地是南海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最好的地区之一。蕴藏量约200
亿吨,有“第二波斯湾”之称。
(二)200多种高等植物生长在南海 西南中沙群岛岛礁陆地总面积不过10多平方公里,
但是由于气候适宜、雨量充沛,生长着200多种高等植物。其中人工栽培的植物近50种。
岛上植物具有耐盐、耐高温、耐旱、喜钙、嗜肥的特征。在形成时间较长和面积较大的几个
主要岛屿上,都生长有茂密的树林。
(三)海洋鱼类有1500多种 鱼类是海洋的重要生物资源。中国南海海洋鱼类有1500
多种,大多数种类在西南中沙群岛海域都有分布,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特别是马
鲛鱼、石斑鱼、金枪鱼、乌鲳鱼和银鲳鱼等,产量很高,是远海捕捞的主要品种。
(四)海鸟是可观资源 在西南中沙群岛大部分岛屿上,林木茂盛,花草遍地,岛屿周围广
阔的海面上有丰富的海洋食料,吸引着大批鸟类在这里繁衍生长。分布在各个岛屿上的鸟类
共计有六十多种。海鸟可供食用、药用,还可以制成标本工艺品供观赏,是一种可观的资源。
(五)区域外大国如美国、日本以保护航路自由为借口介入南海,怂恿越菲马等国不断挑战
中国战略底线。 南海群魔乱舞背后是利益纷争,不仅仅是大国角力,而且是日本军国主义
构建反华圈的借口和工具
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缺陷导致南海问题矛盾重重
1982 年4 月30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并开始实施,该法的实施为确立新的海洋
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漏洞百出,《公约》规定:“每一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
度”,但必须限制在“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12 海里的界限”。并规定专属
经济区是指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00 海里,但在确定“专属经济区”界域时,却忽视了对
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进行明确的界定。 更重要的是,在涨潮时露在海面的岛屿就可以拥有
200 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根据这一条, 在本国利益的驱动下,南海周边国家大多采取“先
占岛后圈海”策略和“先圈海后占岛”策略,同时,都采用有利于本国利益的解释方式,提
出非法的主权要求。
四、中国在南海的治权长期无法落实,导致南海周边其他国家乘机侵入
二战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收回了南沙群岛的主权,但是,国共内战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后,
大陆和台湾都缺乏全面驻守南沙群岛的实力。对大陆而言,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一再表
明南海属于中国,南沙群岛的主权归中国所有。但是,由于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国家实力比
较弱小,海洋军事力量十分薄弱,根本无力对南沙群岛实施有效管理,更谈不上在南海巡航。
从1974 年中越西沙海战到目前为止,我们虽然有足够的实力保卫南海,但我国大陆占领的
岛屿面积小,无法大量驻军和修建足以保卫南海的军事基地,如此,即使我们能够通过武力
夺取被其他国家占领的岛屿,在没有强大远洋海军支持的情况下,南沙群岛也很难长期坚守。
五、各方的态度
(一)、美国主张南海问题国际化
美方主张使南海问题国际化,自己混水摸鱼。或借机军事进入东南亚,或借机与东南亚国家
合作捞点南海石油。他们想使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恶化,并挽回一下朝鲜问题的面子。制造中
国恐怖论,抑制中国发展。
(二)越南主张南海问题东盟化
虽然,中越陆上边界已经划定,但是海上边界非常复杂。越南想霸占所有岛屿,故而希望问
题扩大化,复杂化。又因为越南力量薄弱,无法与中国抗衡,就借助东盟的力量对抗。加之,
东盟不以自己的名义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对抗,他又找了美国做靠山。于是就有了邀美国军
演。
(三)东盟国家“不需要美国”
东盟国家清楚,引美国参与南海问题,如同引狼入室,养虎为患。除了越南,东盟其他国
家在南海的利益较小,甚至很多国家没有利益。故大部分东盟国家不愿意对抗中国。南海的
几个岛礁,大部分是不能居住,且土地没什么利用价值。主权只是个虚名,资源、利益才是
真的。所以,现阶段主要是捞利益,而不是去得罪中国。
(四)中国主张南海问题双边谈
我方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遇事双边谈判。因为某个岛屿争端是中国和某个国家的争端,
不是与东盟所有国家的争端。反对国际化。要解决南海问题,核心是解决与越南的海上领土
矛盾。南海争端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问题。在南海战略博弈中,中国在南海的主权被边缘化
为“名义主权”,南海周边国家的反而成为“实际控制”。目前,一些南海周边国家正在从
“一国单独行动”向“多国集体协作”、从“实际控制”向“永久占有”转变。如果中国不
采取有力措施,在区域外大国的干预下,南海周边小国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或许将
已经侵占的“成果”永远窃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