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问题的成因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南海问题形成的原因南海,又称南中国海,遍布大小岛屿,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及南沙群岛。
目前,南海四大群岛中,西沙、中沙群岛被中国实际控制,东沙群岛由中国台湾控制,而南沙群岛的情况复杂得多:越南非法占据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宾非法占据了南沙东北部海域,马来西亚非法占据南沙西南部海域。
南海争端争执的焦点就在南沙群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五点一、复杂的历史变迁◆在汉代中国人便发现了南沙群岛,此在东汉杨孚《异物志》、三国时万震的《南国异物志》、东吴将领康泰的《扶南传》等书中均有记载。
元代,明代,清代,中国可能对南沙群岛行使了行政管辖,但是缺乏实质性的证据。
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 1755年《皇清各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 1767年《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 1810年《大清万年一统地量全图》 1817年《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许多地图上均显示了可能是南沙群岛的地区。
这一系列的历史材料证明南沙群岛自古就是中国的。
◆1933年,法国侵占我国南沙群岛的太平、中业等九个岛屿,立即遭到我在南沙群岛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的渔民强烈反抗,中国政府也向法国政府提出抗议。
◆1935年,中国政府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编印《中国南海各岛屿图》详细标明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各岛礁的具体名称。
1939年,日本侵占了南海诸岛。
◆1946年,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中国内政部委派肖次尹和麦蕴瑜分别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专员,前往接管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并在岛上立主权碑。
◆1947年,中国内政部重新命名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全部岛礁沙滩名称共159个,将南海归入广东省管辖。
这种行为的实质就是在南海行使主权的表示,当时南海周边的其他国家并没有提出过异议。
◆1951年,美国在主持草拟、制定、召集《旧金山对日和约》的过程中,都涉及到了西沙和南沙群岛问题,明确规定日本放弃其对西沙和南沙两群岛的“权利、权利根据与要求”,但却没有明确两者的主权归属,也没有明确中国收回主权。
南海问题的由来_有哪些解决的方法南海问题是怎样由来的?为何中国领土的南沙群岛会形成主权争议导致如此复杂的南海问题呢?下面店铺分享了南海问题的由来,南海问题分析以及南海问题的应对策略,一起来了解吧。
南海问题的由来其一,其本身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海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和澳洲来往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
南海北部的台湾海峡和西南端的马六甲海峡十极具有战略价值的海上要道,国际上一直有观点认为,谁控制了南海,谁就控制了东南亚,从而控制了西北太平洋和澳洲大陆。
就南沙群岛来说,通过它的航道是一条“宝路”。
它位于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腹地,周边国家都力图以南沙群岛为依托来扩大战略纵深。
此外,南沙群岛海域还有许多“宝物”。
专家保守估计,南沙油气储量超过200亿吨,占南海油气资源的一半以上,有“第二波斯湾”之称。
南海石油不仅含硫量低,而且基本位于200—1000米之间的易开采层。
(6)。
今年,科学家又在南海发现大量的俗称“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并有望在2015年进行试开采。
介入南沙争端的几个国家对油气依赖度都很大,因此,几个国家纷纷对南海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
其二,与国际法存在的缺陷有关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公约》在一定程度的公平意义上确立了海洋秩序,但它引入“专属经济区”的新概念时,却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
它允许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存在多条分界线,其结果是,由于各方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界定不同,就为冲突埋下了隐患。
《公约》还规定,一个岛屿(涨潮时露在海面的岛屿)可以为一国提供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这样,有关国家就有了“理由”并不属于他的岛屿。
其三,中国长期以来未能对南沙群岛实施有效管理,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二战后,中国虽然收回了南沙群岛的主权,但只在其中的太平岛上驻军。
后来,逐个发生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了大陆和台湾省无力全面管辖治理群岛的尴尬局面。
南海问题论文引言南海问题作为东南亚地区的一大热点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
南海是一个地理位置重要的海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战略位置,因此成为多个国家之间的争议焦点。
本论文旨在探讨南海问题的背景、产生原因以及各方的立场和解决途径,以期对南海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
背景南海是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海域,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面积约360万平方公里,涵盖了众多岛屿、礁石和浅滩。
南海地区被誉为世界各大海洋中最为重要的海域之一,其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鱼类资源以及重要的海上航道。
然而,南海问题的产生源于对领土主权、海洋划界和资源开发权的争议。
产生原因南海问题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历史、法律和利益等诸多因素。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产生原因:1.历史因素:南海地区古代中国和其他周边国家的海上活动长期存在,并形成了一些历史性的争议。
不同国家对南海地区的历史纪录和定居点有不同的解读和主张,导致争议的继续存在。
2.领土主权争议:南海地区涉及涵盖了多个岛屿和岛礁,这些岛屿被多个国家声称拥有领土主权。
其中最著名的争议岛屿包括中国的南沙群岛、西沙群岛,越南的西沙群岛和东沙群岛,菲律宾的南沙群岛等。
3.海洋划界问题:南海地区的国家之间还存在着海洋划界问题,即如何划定各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各国根据不同的法律和国际公约提出了不同的划界主张,导致了争议的产生。
4.利益驱动:南海地区的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其中包括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渔业资源等。
各国在南海地区的资源探测、开发和利用上存在着利益的争夺。
各方立场南海问题涉及多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立场和主张。
以下是几个主要方的立场:1.中国:中国坚持自己拥有南海绝大部分岛屿的主权,并主张根据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原则划定海洋划界。
中国主张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南海争议,坚决反对任何一国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化行动。
2.越南:越南对南海地区拥有的岛屿主权主张与中国存在重叠,因此与中国之间存在比较激烈的争议。
越南主张通过国际法解决南海争议,反对任何一国在南海地区扩大势力和军事化。
中国南海问题南海是世界上第三大海,总面积350万平方公里,中国海域约占200万平方公里,包括东沙,西沙,南沙。
中沙四大群岛,共有岛,礁,沙滩200余个。
“南海问题”是指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围绕南沙群岛的岛屿和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主权划分而引起的国家间的主权争端。
近年来,南海争端逐步国际化,南海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我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遭破坏。
在大国插手干预与群国集体发难的同时,南海问题产生矛盾频率和爆发冲突的概率越来越大,昭示着南海问题有不断升级的趋势。
中国南海及南海诸岛问题的成因(一)南海地区资源丰富南海地区的雨量充沛。
南沙群岛上灌木繁茂,海鸟群集。
底栖生物极为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中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鱼场。
南沙群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其中尤以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二)南海争端的历史因素二十世纪,日本和法国人曾来这里进行经济开发和殖民活动。
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交涉。
1951 年,美国主持草拟、制定《旧金山对日和约》,明确规定日本放弃其对西沙和南沙两群岛的“权利、权利根据与要求” ,却没有明确两者的主权归属,也没有明确中国收回主权。
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中陷入被动。
法国、日本对南沙群岛的侵略也是导致后来南海争端的一个“历史因素” 。
(三)争夺南海资源与航运安全加速了南海的争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南海和南沙群岛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出来,许多国家觊觎南海石油资源是南海争端激化的主要原因。
越菲马等国也正是看中了南海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近年来不断强调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或部分主权,并依靠南海油气资源获得的巨额财富不断扩充军备,加快在南海未来战场上的建设步伐。
(四)国际海洋法因素1982 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对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享有主权权利,并规定专属经济区是指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00 海里。
但在确定“专属经济区”界域时,却忽视了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进行明确的界定。
一、南海争端的历史所谓南海问题,即指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围绕南沙群岛的岛屿和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主权划分而引起的国家间的主权争端。
包括领土和海洋划界所有权两个内容。
二、中国南海及南海诸岛问题的成因1、在经济方面,南海各岛有一种天然资源——堆积如山的鸟粪,颇值得开发。
据估计,仅太平岛一处就蕴藏着10万吨以上的鸟粪、磷矿,它们是十分宝贵的天然优质肥料。
此外,南海海域的渔业资源也极为丰富。
南海的海水温差大,因此热带和冷水性鱼类都能在这片海域生存。
2、南海海底蕴藏着大量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24个沉积盆地,总面积约72万平方公里。
石油地质储量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而且含硫量少,品质优良。
更引人注目的是,科考人员在中国南海北部圈定了11个“可燃冰”矿体,预测储量约为194亿立方米。
专家称“可燃冰”是石油、天然气的最佳替代能源。
3、从战略上分析,南海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素有“亚洲的地中海”之称。
南海处于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为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是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重要国际航道。
在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海,60%的外贸运输从南海经过。
4、美国在全球控制的16个海上交通“咽喉点”中,有三个都在南海附近。
作为世界上通航量第二大的海上航道,南海是东盟各国、欧洲各国、美、日、俄、澳等主要经济体的海上航运生命线。
经过这一海域的国际贸易量占全球贸易量的80%左右;日本、韩国90%的石油进口要经过南海运输;南海地区出产的液化天然气75%运往日本;美国从亚太地区进口的各种重要原料,九成左右要走南海航线。
显而易见,拥有南海诸岛,可有效控制这一重要水域和国际航线。
三、各国对南海问题的态度美国:1,使南海问题国际化,自己混水摸鱼。
或借机军事进入东南亚,或借机与东南亚国家合作捞点南海石油。
2,使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恶化,并挽回一下朝鲜问题的面子。
南海问题南海是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
南海问题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南海问题实质上是南沙争端。
争端方为中国、中国台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和菲律宾,一般称为“五国六方”。
一、中国南海及南海主导问题的成因(一)南海地缘政治及其重要地位南海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航道之一,是东盟各国和东南亚各国等众多经济体的海上航运生命线。
此外南海处于越南金兰湾与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南海海域西接印度洋、南抵大洋洲、北通南亚,组成四通八达的海上航运线。
南沙群岛的地缘政治地位与商业价值重大,是引发南海争端的主要原因之一(二)南海地区资源丰富南海地区的气候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
南沙群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尤以油气资源极为丰富。
越南沿岸及领近海域、南沙群岛东部及南部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南海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导致周边国家加速抢占南沙海域资源。
南沙争端加剧。
(三)区域外大国介入美国等区域外大国,通过加强与东盟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系,对南海的影响力不断加强,并以多种方式介入南海。
由此导致了南海问题的复杂化态势。
除美国外,日本等一些区域外大国为了扩展在东南亚的经济和安全利益,通过与部分东盟国家合作,将军事力量的触角延伸至南海,以此作为加强自身在东南亚影响了突破口。
二、南海问题的现状1、有关声索国抢占岛掠夺资源与我国有岛礁争端的主要是越南和菲律宾。
越南是侵占南海岛礁最多的国家。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越南就使用各种手段,不断抢占南沙岛礁。
今年以来,越南与我国的南海争端逐渐升温,越南在南海动作频频,大幅扩充军备;应对中国,肆意助长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增强民间不满;要请美国等国干预,试图将南海问题国际化,邀请欧美,印度石油公司开采油气资源,捆绑其南海利益。
菲律宾是亚洲最早提出将本国的海洋管辖权扩展至领海以外的国家之一。
其利用军事行动占领多个岛礁。
南海问题的历史根源与现状分析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南海拥有广阔的海域。
然而,南海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
这篇文章将深入分析南海问题的历史根源和现状,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南海问题的历史根源1、主张领土主权的历史纷争南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被认为是中国的领土。
在历史上,中国曾通过各种方式对南海进行控制,例如航行、贸易和领土统治等。
但是,在19世纪后期,欧洲列强的崛起和日本的侵略,使得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了严重破坏。
去殖民化和抗战时期,日本曾单方面宣称对南海的主权。
1947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九段线图》,宣布对南海拥有主权。
2、国际法和标准的角度在国际法和标准的角度,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领海基线是所有沿海国家的主权线。
领海宽度在12海里以内,海洋渔业和石油勘探等资源属于沿海国家的管辖范围。
领海以外的200海里内,是该国的专属经济区。
这意味着,沿海国家至少在12海里范围内对该海域拥有绝对管辖权和权利。
3、国际市场清晰性南海拥有丰富的能源、渔业和其他自然资源,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备受关注。
沿海国家都主张自己对该地区的领土主权。
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认为,南海是其领土,并进行了海洋勘探和开发。
而中国也主张自己对南海有主权要求。
二、南海问题的现状1、中国与越南之间的海洋争端中国和越南在南海的海洋争端始于20世纪90年代。
越南主张其在南海的主权,反对中国把海洋领土划为“九段线”。
2009年中国和越南在南海的海域出现了严重摩擦,中国公开发表了有关南海问题的白皮书,认为该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越南则认为中国的主张是违反国际法和标准的。
自此,在南海的海域,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海洋争端逐渐恶化。
2、中菲之间的海洋争端中国和菲律宾之间的海洋争端源于南沙群岛和黄岩岛的争议。
2012年,菲律宾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出申请,要求判定菲律宾在南海的领土和经济权。
然而,中国拒绝接受这项申请,并坚持其对南海的主权主张。
南海争端成因及维权之道姓名:任登宝学号:2102100403班级:桥四南海争端成因及维权之道南海争端成因一、历史方面原因。
1、百年积弱受欺凌。
南海诸岛虽属中国,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由于百年积弱,外国列强任意欺凌中国,致使中国政府未能有效保护所有岛礁不受侵犯。
如上世纪30年代起,西沙、南沙群岛一度被法国和日本非法侵占。
二战胜利后,已随1946年《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实施,由中国海军的接管而解决;可是,法国对西沙、南沙的侵占却被后来南越当局所“继承”,1975年4月越南统一,北越政府又以“接管”南越资产为名,成为当今中国南海主权被侵的一个历史因素。
2、未能与越南划定海洋边界。
1945年9月,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印度支那共产党(1951年改名越南劳动党)领导人胡志明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
在整个50、60年代,中、越两国一直保持着“同志加兄弟”的友好关系。
1956年和1958年,当外交上两次涉及中、越海洋边疆的问题时,越南政府均明确表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应当属于中国领土。
”可惜,在这有关两国海洋边疆安宁的大事面前,当时国家领导人未能及时地就此与越南进行谈判、签约,正式划定两国的海洋边疆,错过了一个历史机遇。
二、客观方面原因。
1、不利的地理因素。
南海诸岛虽为我国领土,但确实离当今的本土较远,近则以百公里计,远则如三沙市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距离大陆本土约2000公里!加之极大多数岛礁均不适宜居住,历来的主权宣示,除了政府声明、抗议外,多为渔民的捕鱼作业,缺乏常态的军事存在。
2、南海资源价值的凸现1968至1969年间,美国海洋地质学家埃默里发表了有关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海上油气资源远景的报告。
丰富油气资源的美好诱人前景,极大地刺激了南沙周围邻国的觊觎之心,1973年9月,南越率先非法宣布将南沙群岛的南威、太平等10多个岛屿划入其版图。
在丰富油气资源的诱惑下,70年代起继越南后,先后又有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文莱对南海有关岛礁提出主权要求,有的还采取了侵占行动。
南海问题的由来和现状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却迟迟难以得决,反而处于越来越被动的状态。
当前,南海主权争端问题日趋复杂化,并使中国的南海海权与海洋权益面临严峻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南沙群岛岛礁多数被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占据;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主权与资源争端时有发生,冷战结束后尤其是1995年以来,南海周边的东南亚相关国家与中国围绕南海主权和资源的争端频频发生;南海周边国家不断扩充军备,并加强合作;菲律宾在南沙问题上异常活跃,不断叫嚣要把南沙问题提交国际法庭,以积极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
面对目前复杂的局势,我们应该冷静思考,沉着应对,既要捍卫我们自己的国家利益,也要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产生的争端。
1.南海问题的由来:所谓南海问题主要是指涉及南海的岛屿主权、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三方面的争议,争端方为中国,中国台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称之为…六国七方‟①。
”其实质就是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在南海地区主权归属上的争端,焦点是南海群岛的主权归属。
有关南海问题的争端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末,在此之前,并不存在南海争端问题。
1969年,联合国一个专门调查委员会在南海周围海域进行石油资源的预测研究,认为南海海底可能是世界上蕴藏石油和天然气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②南中国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油气、矿产等资源,被称之为第二个“波斯湾。
③再加上南海是世界上一条重要的海上国际运输航线,使南海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价值和资源价值。
一时间,南海的战略价值凸显。
南海地区所蕴藏的战略价值使南海地区的周边国家对南沙诸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也纷纷以种种借口抢占和争夺我南沙诸岛。
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觊觎中国南海的油气资源,近些年来,他们侵犯中国主权的动作不断发生。
越南曾声称在南沙“决不放弃一寸土地”,“不惜与中国一战”。
马来西亚则在中国南沙地区大肆开采石油资源并鼓动东南亚国家联合起来成立南沙集团,共同对抗中国或增加与中国谈判的筹码。
南海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导读:南海问题分析:我国是海洋大国,日益突显的海洋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国主张管辖的海洋面积300万平方公里,在广泛的海洋利益背后,面临着严峻的海洋问题。
南海问题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五国六方”的海洋争端。
虽然南海局势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但近年来,区域外势力的干涉,不稳定因素的增多,让南海问题的不可控性增加。
因此,维护南海稳定、和平是新时期中国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海洋利益冲突加剧,周边国家强化了南海主权声索南海问题出现以来,南海岛礁一直处于争议的状态。
各当事国家纷纷发布主权声索,宣誓南沙岛礁主权。
并且,随着海洋战略利益的日益凸显,南海争端的“争议”状态也逐步发生转变,转而以“管辖权”的争议发展。
无论是2012年的“黄岩岛事件”,还是2012年越南将“南海”纳入所谓的主权范围,都说明南海问题越演越烈。
各周边国家对南海岛礁及附近海域的主权声索,甚至是主权管辖,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南海局势的不稳定性。
(二)美、日等的介入加剧了南海的政治竞争近年来,南海问题有升温的趋势,特别是美国等区外势力的介入,让区域性的南海问题国际化。
美国区域战略的调整,同盟战略关系的缔结,无形中加剧了南海的政治竞争。
美采取“分而治之”的亚太政策,在防范与排挤中国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自己在亚太的军事影响力,进而使南海问题成为牵制并制约中国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抓手”。
到2020年,美国60%的军力将部署于亚太地区,通过与菲律宾、越南以及新加坡等国家形成战略合作关系,部署前沿军事,进而对中国形成包围的政治态势。
(三)南海问题国际化、多边化,不稳定局势加剧南海问题国家化、多边化是新时期南海问题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菲律宾、越南等国试图依托“东盟”,实现对南海主权的声索,进而形成“东盟一体化”,对中国实行牵制。
菲律宾、越南等国通过与区域外的大国建立多边协商机制,将南海问题推向国际化,从而借助区域外大国的力量,与中国进行抗衡,进而获取所谓的“主权”。
南海问题的成因与解决之道何谓“南海问题”呢?其是指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围绕南沙群岛的岛屿与领海、大陆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主权划分而引起的国家间的主权争端。
南海,亦称为南中国海,是一个半封闭式的海域。
南海地处低纬热带,海域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南部岛礁密布;南海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扼守两洋海运的要冲,素有“亚洲地中海”之称。
南海自古以来就隶属于中国。
远在秦汉时代,中国人民就已经频繁的活跃在南沙诸岛之中。
发现这些岛屿暗礁,并为之命名。
中国可谓是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且得到国际社会长期认可的国家。
溯及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也没有哪个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主权而提出任何质疑。
但近年来为何南海频频出现领土争端的现象呢?南海问题的成因何在,引人深思。
针对南海问题的成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南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首先,南海地区的气候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
南沙群岛上灌木繁茂,海鸟群集;且底栖生物极为丰富,水产种类繁多,南海可谓是是中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鱼场。
其次,南沙群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其中尤以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1967年间联合国东南亚大陆礁层探测团提出报告说,中南半岛和南中国海地区大陆架油矿丰富,有210万立方公里的储量,而且含硫量少,品质优良。
二、争夺南海资源与航运安全加速了南海的争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南海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南海的资源虎视眈眈,从而激化了南海争端。
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在近年来不断地通过非法途径对南海进行掠夺,并依靠由此手段所获得的财富来扩充军备,从而加快其在南海未来战场上的建设步伐。
三、中国对南海的治权无法落实到位二战后,国民政府虽收回了南沙群岛的主权,但国共内战促使中国对南沙群岛的全面驻守实力降低。
迄今为止,中国虽已有足够的实力保卫南海,但中国大陆占领的岛屿面积过小,无法大量驻军和修建足以保卫南海的军事基地。
南海问题的成因一,历史原因。
历史上,自中国自清代末期始,积贫积弱,包括陆地在内的领土不断被列强侵蚀,无力守卫海疆。
这种局面至少持续到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79年,中国的海军建设虽有较大进展,但相对于世界军事强国而言,不可同日而语。
1979年之后到2000年,中国忙于搞经济建设,海军发展仍然缓慢。
直到近十年,中国的海军建设才刚刚有所起色,新型潜艇、大型护卫舰、航母、舰载机等重型武器陆续得到发展。
但与美英俄等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也就是说,从清末一直到现在,虽然现在军力在一直发展,但相比于真正的军事强国我们的海军军力长期处在一个羸弱的阶段,无法有效保护远离陆地的南沙诸岛。
二,南海地区资源丰富。
南海地区的气候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岛上灌木繁茂,海鸟群集。
底栖生物极为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中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鱼场。
而且南沙群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其中尤以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冷战时期,东南亚是美国和苏联争霸的重要目标之一,南海地区一度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
冷战结束后,周边国家不顾南海诸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抢占岛礁,开采油气。
美国、日本、印度等国乘机挑拨离间,使这一地区矛盾冲突加剧。
三,中国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也使一些国家有机可乘。
我们经常看到中国在外交上面所谓的“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之类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发点,固然是为了体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了给经济发展创造和平的周边环境。
但是,面对实用主义盛行的国家间利益,我们的政策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性,也缺乏必要的底线。
实际上我们所谓的共同开发,大多数情况下是默认了别人在我国领土上进行开发,通过允许其他国家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换取别国放弃对我国领土主权的要求。
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效果并不好,在自己的领土上都没有人跟我们合作开发。
像越南等国家不但开发了石油,还侵占了南海大片领土。
因此可以说,共同开发的政策是失败的,必须在辅助军事策略的同时,做出外交政策调整。
南海问题的实质及成因近年来,由于南海自然资源的优越,加之美国、日本为首的外部势力的干预与驱动,基于利益的驱使,东南亚一些国家发起了与中国对南海主权的争夺,频频制造事端。
随着南海地区存在的一些岛礁主权和部分海域划界争议升温,国人对“南海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增多。
从表面上看,南海问题是围绕国家主权及相关权利所展开的法律问题和历史问题;从实质上看,南海问题的核心是自然资源的占有和开发问题;从根源上看,南海问题是南海周边国家与域外大国相勾结、相互推动的结果。
中国绝不会放弃属于自己的任何一寸领土,但基于大国的形象和道义,中国在维护南海权益方面将讲究策略和方法。
当下网络上,尤其是对其成因的分析众说纷纭。
“南海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三大方面给以归纳和分析,加深对“南海问题”的理解。
, ,使南海问题更加复杂。
摘要:南海问题,实质,成因,资源争夺正文:一.中国南海问题的由来1.南海丰富的自然及航道资源:南海,在国际上一般指南中国海;在中国或指南中国海或指中国南海。
南海为东北—西南走向,北边至中国,东北至台湾本岛,东至菲律宾群岛。
南海是仅次于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陆缘海,是位居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冲。
根据联合国的调查报告指出,南海海域的石油储备约有350亿吨,其开采量相当于全球总量的12%,被称作是“第二个波斯湾”;而其中,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盆地,油气资源最为集中,约有200亿吨油气储藏量。
另外,据科学家估计,南海海底还蕴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其储量也相当于中国石油总量的一半。
南海同时也具备丰富的航运资源,根据统计,每年大约有4万多艘船只经过南海海域,经过南海航道运输的液化天然气,占世界总贸易额的三分之二。
就中国来讲,通往国外的近40条航线中,超过一半以上的航线经过南海海域。
由此可见,南海是联系中国与世界各地非常重要的海上通道,同时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走廊。
2.南海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在军事上,控制了南海岛礁,就意味着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了从马六甲海峡到日本、从新加坡到香港、从中国广东到菲律宾马尼拉,甚至从东亚到西亚、非洲和欧洲的多数海上通道。
南海问题的成因、现状及对策探析可以说,南海争端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岛屿主权和海洋管辖权争议,是“亚洲四大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南海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主要围绕南海问题的复杂成因、当前南海问题的现状进行了深刻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应对南海问题的策略建议。
标签:南海问题;成因;现状;对策南海,又称南中国海,是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世界上一些重要的战略航线的必经之地。
随着南海问题的持续升温,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南海问题的热潮。
南海问题形势复杂,研究南海问题的成因、当前现状及应对策略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南海问题的成因自20世纪70年代起,围绕南海岛礁的主权归属及部分海域的管辖权形成了六国七方的争端局面,近年来,域外大国以南海争端为借口插手南海事务,以谋取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
可以说,南海争端成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岛屿主权和海洋管辖权争议,被称为“亚洲四大热点”问题之一。
南海问题的出现,成因复杂,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自然资源丰富。
南海石油天然气储藏量超过20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矿物资源丰富,含有锰、铁、铜、钴等35种金属和稀有的锰结核;岛上生长的植物耐盐、耐旱,生长茂密;鱼类资源丰富,有1 500多种,特别是马鲛鱼、石斑鱼、金枪鱼等,产量很高,经济价值极大,是中国渔民远海捕鱼的主要品种;海鸟种类多样,栖息繁衍在各个岛屿上,多年以来,南海呈现出一片安宁祥和景象。
然而,在1968年,南海的风平浪静被一份亚洲外岛海域矿产资源联合勘探报告打破了,南沙海域成为东南亚国家目光聚焦地,海上岛礁不断遭到周边国家蚕食。
可以说,南海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南海争端产生的直接原因。
2.国际海洋法不健全。
二战后,在许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独立运动此起彼伏,广大发展中国家掀起了一系列反对海洋霸权主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新秩序的斗争。
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规定:深海大洋海床底土及其资源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确认了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制度,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内资源拥有主权权利。
南海消失的原理南海消失是指南海水位下降或水量减少,导致海域陆地暴露或水深减少等现象。
南海消失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全球海平面上升、沉积物运动和人为活动等因素。
首先,气候变化是南海消失的重要原因。
气候变化导致南海地区降水量减少,使得河流输入减少,海水补给减少,从而导致南海水位下降。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影响南海的蒸发量,加剧了水位下降的趋势。
气候变化还会导致南海附近地区冰川融化速度加快,给南海水位带来一定的上升压力,加剧了南海消失的现象。
其次,全球海平面上升也是南海消失的因素之一。
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岛冰盖融化加剧,海水的热胀冷缩作用使得全球海平面逐渐上升。
全球海平面上升,使得南海的海水抬高,造成南海的水位下降,进而导致陆地暴露。
同时,全球海平面的上升还会通过引力作用,导致南海周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增加,加剧了南海的消失。
沉积物运动是导致南海消失的另一个原因。
南海地区河流输入的泥沙沉积在南海底部,形成了沉积物。
然而,海底的沉积物并不是稳定的,它会因为海水的运动、地壳运动等影响而发生运动。
随着沉积物的运动,南海底部的地形会发生变化,导致南海消失的地区陆地暴露。
此外,沉积物运动还会导致南海的海底地壳变形,引发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加剧了南海的消失。
最后,人为活动也是导致南海消失的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对南海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类开发南海的渔业、油气资源等,导致南海中的水资源减少。
此外,人类活动还会导致南海地区的环境破坏,如水污染、土壤侵蚀等,进一步加剧了南海消失的现象。
综上所述,南海消失的原理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气候变化、全球海平面上升、沉积物运动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共同驱动着南海消失的过程。
为了保护南海生态环境,减缓南海消失的趋势,需要全球范围内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南海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南海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南海问题的成因、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和南海战略稳步推进,相关国家忧其利益受损,极力介入南海事务,企图搅乱地区局势,致使我海洋资源受掠、南海主权受侵、国家安全屏障受险。
可以说,南海争端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岛屿主权和海洋管辖权争议,是“亚洲四大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南海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主要围绕南海问题的复杂成因、当前南海问题的现状进行了深刻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应对南海问题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南海问题;成因;现状;对策南海,又称南中国海,是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世界上一些重要的战略航线的必经之地。
随着南海问题的持续升温,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南海问题的热潮。
南海问题形势复杂,研究南海问题的成因、当前现状及应对策略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南海问题的成因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围绕南海岛礁的主权归属及部分海域的管辖权形成了六国七方的争端局面,近年来,域外大国以南海争端为借口插手南海事务,以谋取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
可以说,南海争端成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岛屿主权和海洋管辖权争议,被称为“亚洲四大热点”问题之一。
南海问题的出现,成因复杂,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自然资源丰富。
南海石油天然气储藏量超过 200 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矿物资源丰富,含有锰、铁、铜、钴等 35 种金属和稀有的锰结核;岛上生长的植物耐盐、耐旱,生长茂密;鱼类资源丰富,有 1 500 多种,特别是马鲛鱼、石斑鱼、金枪鱼等,产量很高,经济价值极大,是中国渔民远海捕鱼的主要品种;海鸟种类多样,栖息繁衍在各个岛屿上,多年以来,南海呈现出一片安宁祥和景象。
然而,在 1968 年,南海的风平浪静被一份亚洲外岛海域矿产资源联合勘探报告打破了,南沙海域成为东南亚国家目光聚焦地,海上岛礁不断遭到周边国家蚕食。
可以说,南海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南海争端产生的直接原因。
2.国际海洋法不健全。
二战后,在许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独立运动此起彼伏,广大发展中国家掀起了一系列反对海洋霸权主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新秩序的斗争。
1982 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规定:深海大洋海床底土及其资源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确认了 12 海里的领海和 200 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制度,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内资源拥有主权权利。
但“专属经济区制度”忽略了一些海洋国家对某些海域的历史性权利因素,客观上导致了海洋邻国对海洋权益的争夺。
近年来,中国周边海上邻国伺机扩大海洋权益,疯狂抢占南海岛礁,严重威胁到了中国周边安全,成为中国地缘安全环境中一个很不稳定的因素。
3.地缘战略意义独特。
南海是东西交流的主要航道,有着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作为西欧—中东—远东海运航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海是国际海上交通运输最繁忙的交通线之一,也是我国联系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及欧洲国家,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南沙诸岛,是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航道要冲,扼制整个南海地区海上交通线,对马六甲、巽他和望加锡等海峡产生重大影响。
每年,全球有半数以上的超级油轮都要经过南海水域,据统计,每年经过南海地区的油流量,是苏伊士运河的 5 倍、巴拿马运河的 15倍。
日本和韩国 90%以上的石油进口、中国台湾地区 98%以上的石油进口都必须经过该区域,我国现阶段有近 9 成的能源进口都得经过南海海域[1]。
控制了南海岛礁,就意味着控制了从马六甲海峡到日本,从香港到新加坡,从广东到马尼拉,从东亚到西亚、非洲及欧洲的海上航线。
可见,在保障全球能源运输方面及军事战略意义方面,南海有着重大的地缘战略价值。
4.国人海洋观念淡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长期受“陆权至上”观念束缚,海权意识淡薄,与“泱泱中华帝国”意识极不匹配。
中国陆地面积 960 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约 300 万平方公里,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海洋是中华民族的半壁江山。
然而,数千年来,在以儒学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里,海洋文化没有合适的位置。
在扞卫国家安全、抵御外敌入侵方面,封建统治者始终坚持“重陆轻海”。
“安土乐业”“固守陆地”心理使整个民族形成了一种内向型思维特点。
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大多来自海上,在被动挨打中,国人深感:“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强于世界者必先胜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
二、中国南海问题的现状南海,又称南中国海,遍布大小岛屿,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及南沙群岛。
南海四大群岛中,西沙群岛,经过 1974 年西沙海战,由解放军控制,中沙群岛仅露出水面的黄岩岛,故西沙、中沙群岛(黄岩岛之争后)为中国大陆实际控制;东沙群岛由中国台湾控制。
而南沙群岛的情况复杂得多:越南非法占据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宾非法占据了南沙东北部海域,马来西亚非法占据南沙西南部海域。
南海争端争执的焦点就在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岛礁最多、分布最广、争议也最多,因此南海问题集中体现为南沙群岛及其海域争端。
南沙群岛 ( 古称“万里石塘”西方称 The spuyslyis-iands) 位于北纬 3°37至 11 ° 55 ′,东径 109 ° 43 ′至117° 47′,南北长大约 550 海里,东西宽约 650 海里的海域;西起万安滩,东至海马滩,北至雄南滩,南至曾母暗沙,总面积达万平方米海里 ( 约合万平方公里 )。
南沙共有 230 多个岛屿、沙洲和礁滩,其中能露出水面的有 36 个。
陆域面积合计约2平方公里,即使最大的台湾驻守的太平岛,面积也只有平方公里。
在南沙又可分为东、西、南、中 4 个岛礁群。
南沙海域西接印度洋、南抵大洋洲、北通东亚,组成了四通八达的海上航运线。
南海是全世界唯一存在岛礁、海域、大陆架主权和主权权益的多边交叉争议、并且争议面积最大的海域。
目前,中国南海呈现“五国六方”占据状态和“六国七方”争端。
所谓“五国六方”占据,是指包括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在内的“五国六方”占据状态。
在南沙群岛中,属于中国控制的只有 9 个,其中中国大陆占 8 个,台湾占 1 个,而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所占的却多达 45 个。
截止目前,在南沙群岛中,我国海军仅守卫着永暑礁等 8个岛礁,国民党海军则驻扎在最大的岛屿 -- 太平岛上;越南已占据了29 个岛礁,菲律宾占据了 8 个岛礁,马来西亚也占据了 5 个岛礁,文莱占据 1 个岛礁。
南沙群岛 230 多个岛屿、沙洲和礁滩,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都不在中国大陆的实际控制下,除了太平岛,其他都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侵占。
所谓“六国七方”争端,指的是南海周边的六国七方,即中国大陆和台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在南海岛礁归属和海域划分上存在的分歧和争端。
南海问题的实质是:中国和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几个声索国,围绕南沙群岛部分岛礁领土争议和海洋管辖权争议,形成的一个地区性的海洋争端。
其核心是领土归属争议。
就当前形势而言,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局势整体上没有大的改变,虽然南海问题在不断升温,但总体而言是可控的。
三、南海问题的对策及思路南海问题是我们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必须直面的重大战略问题。
如何有效化解海上分歧、管控危机、促进合作共赢,应在吸取以往实践经验基础上,着眼长远、胸怀大局、综合施策,确保我南海正当权益及国家战略安全。
(一)着眼长远发展,制定完善南海总体战略“谋全局者,谋万世”。
习主席谈南海主权问题时明确指出: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这为我们应对南海问题指明了方向。
进入 21 世纪,美、俄、日、加、澳等海洋大国相继制定了国家海洋战略和政策,对我国发展海洋事业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四个全面”战略的实施,国家发展与海洋越来越密不可分,已将海洋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在海洋立法、海权维护、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缺陷,特别是在面临南海问题挑战和危机时,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机制、措施。
因此,必须着眼长远发展,深入思考如何“跳出南海来解决南海问题”,尽快制订与海洋强国战略相匹配的“南海战略”,规划出近期、中期、长期目标,为涉及南海事务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领域提供有效指导。
(二)强化顶层设计,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
未来,我国应加快海洋事务管理机制的改革步伐,加强涉海部门内部协调和整合,成立由国安委牵头,外交、公安、海洋、军队等单位参加的海洋发展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国家海洋发展事宜,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南海事务,优化事务机制,逐步形成一整套管理和制度体系,加以强制推广落实,提升综合管理水平,解决阻碍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现存的体制障碍。
要形成“大海洋”观念,从国家安全、国际关系等角度把握海洋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以适应21 世纪全球海洋竞争的新形势,争取我国在海洋上的有利态势和战略利益,才能积极应对南海方向面临的严峻挑战。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制,强化涉海法理维权人才队伍培养,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我国南海权益,完善涉海司法和仲裁体系机制。
(三)开展谈判磋商,倡导外交双轨思路“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
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同时良好的南海安全局势也有利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我们可借鉴陆上领土争端经验,逐步扩展至海洋岛礁问题解决。
对美日等域外国家,应坚定南海政策的立场,同时加强与其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合作,形成政治互信、经济共赢、外交互助的良好局面,使其在南海问题上,更多考虑大国间的政治和经济等全局利益,促使其减少甚至不干涉南海事务,争取不把南海问题变成域外问题,避免使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军事化,有效解决南海问题中的外部“绊脚石”。
对越菲等南海周边国家,坚持在恪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基础上,早日制定《南海行为准则》(COC),同时大力倡导“双轨思路”,通过共同开发推动与东盟相关国家达成谅解,进而为解决南海争端创造有利条件。
(四)深化务实合作,形成互利互惠局面“合则强,孤则弱”。
当今世界,无论中国与美日等国,还是与东盟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均已渗透至方方面面。
因此,在解决南海问题时必须将经济考量纳入其中。
一方面,加强资源合作开发。
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积极与东南亚国家建立共同开发海洋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开发的合作机制,在不同的国际市场梯次中实现进一步的合作。
另一方面,巩固地区经济贸易。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序推进,将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经济发展依赖程度更高,民众对经济发展所获得的幸福程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