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
- 格式:pdf
- 大小:423.67 KB
- 文档页数:19
前置胎盘指南解读前置胎盘是指胎盘在子宫底部部分或完全覆盖宫颈口,使得胎儿通道被阻塞,无法顺利自然分娩。
这是一种可能会引起产妇出血并危及胎儿生命的情况。
在孕妇产前检查过程中,如果医生发现有前置胎盘的迹象,通常会要求进一步进行检查和观察。
本篇将对前置胎盘进行解读,并为准妈妈提供一些指南和建议。
首先,了解前置胎盘的症状和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前置胎盘会导致孕妇在妊娠中期或晚期出现阴道出血,这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他可能的症状包括腹痛、腰痛以及注意到胎动比较弱等。
造成前置胎盘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包括多胎妊娠、子宫先天性畸形、剖宫产史等。
孕妇需密切关注任何异常情况,并及时告知医生。
如果孕妇被诊断出有前置胎盘,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
首先,孕妇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因为过度劳累会增加子宫压力,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
此外,孕妇还应该远离剧烈运动和重物,尽量保持身体的平稳和稳定。
与此同时,孕妇还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健康情况和胎动。
如果发现出血情况加剧或胎动减少,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医生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住院观察或采取其他干预措施。
在一些严重的前置胎盘病例中,医生可能会选择早产。
这是因为继续妊娠可能会导致产妇出血过多和胎儿窘迫。
早产的时间通常在孕妇32到36周之间,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最佳时机。
在早产之前,孕妇需要接受激素治疗以促进胎儿肺部的成熟。
对于准妈妈来说,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也非常重要。
面对前置胎盘的诊断可能会给孕妇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因此,她们需要与伴侣、家人以及医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同时,参加一些产前教育课程和与其他有类似经历的准妈妈交流,能够提供更多信息和支持。
总而言之,前置胎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孕妇和家人一定要积极面对并遵守医生的建议。
对于准妈妈来说,了解前置胎盘的症状和处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帮助她们更好地应对问题,并保护自己和宝宝的健康。
前置胎盘指南前置胎盘是指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位置低于胎先露部。
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也是妊娠期严重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当能危及母儿生命安全。
因此,对于前置胎盘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前置胎盘的预防1、定期产检:妊娠早期应进行第一次产前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预防前置胎盘的发生。
2、避免高龄妊娠:高龄孕妇更容易发生前置胎盘,建议孕妇在适龄期怀孕。
3、避免多次流产和刮宫:多次流产和刮宫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受损,增加前置胎盘的风险。
4、避免吸烟和酗酒:吸烟和酗酒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增加前置胎盘的风险。
二、前置胎盘的诊断1、症状:前置胎盘的典型症状是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发生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
2、体征:腹部检查见子宫软,宫缩时子宫呈球状突起,阴道检查时发现子宫颈口有胎膜覆盖。
3、辅助检查:B超检查可以确定胎盘位置,是诊断前置胎盘最重要的手段。
MRI也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三、前置胎盘的治疗1、保守治疗:对于出血量不多、胎儿存活的前置胎盘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
包括卧床休息、止血、抑制宫缩、纠正贫血和预防感染等。
2、手术治疗:对于出血量大、胎儿存活的前置胎盘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包括剖宫产和子宫切除等。
3、期待治疗:对于出血量不多、胎儿存活的前置胎盘患者,可以在保证孕妇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期待治疗。
即卧床休息、止血、抑制宫缩、纠正贫血等,同时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前置胎盘是一种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对于前置胎盘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都非常重要。
孕妇应该定期进行产检,避免高龄妊娠和多次流产和刮宫等不良因素。
在诊断方面,B超和MRI等辅助检查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在治疗方面,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手术治疗或期待治疗。
对于前置胎盘的患者,应该加强护理和监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在此正式确认,制造商名称拥有对产品的制造、销售和分销权。
为了进一步拓展业务,提高市场份额,我们特此授权委托贵公司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在年月日至年月日期间,全权代表我们进行产品的销售和分销事宜。
最新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前置胎盘是指在子宫内膜下部分或全部覆盖宫颈内口,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可能导致严重的妊娠出血,对母婴生命健康构成威胁。
为了保障孕妇的安全和胎儿的顺利发育,及早诊断和正确处理前置胎盘至关重要。
针对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和处理,制定相应的指南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管理该病情。
首先,在临床上,对可能有前置胎盘的孕妇进行风险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孕妇个体史中是否存在流产、剖宫产、宫内手术等因素,以及子宫是否有形态异常等,都是判断孕妇患前置胎盘的重要依据。
对于已有妊娠并怀疑有前置胎盘的孕妇,需要进行详细的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以确诊是否存在前置胎盘。
其次,一旦确诊前置胎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于无症状的孕妇,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避免剧烈运动等,并加强观察,定期进行B超检查。
对于出血明显或其他严重症状的孕妇,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一般选择剖宫产。
前置胎盘手术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手术时应由经验丰富的妇产科医生进行操作,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其次,手术时需要确保患者的病情稳定,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应保持正常。
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切口的位置和大小,避免出血和子宫损伤。
最后,在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术后情况,包括伤口愈合情况、出血情况等,并及时处理相关并发症。
在术后康复期,需要给予患者适当的护理和康复指导。
这包括饮食调理、伤口护理、心理疏导等,以促进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的康复。
总结而言,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和处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前置胎盘的病情特点,通过风险评估和相应的检查手段,及时诊断和处理该病情。
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手术安全和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后需给予患者适当的护理和康复指导。
综上所述,制定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有助于提高前置胎盘患者的安全和康复率。
前置胎盘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20)推荐内容推荐内容1. 推荐将前置胎盘分为两种类型:前置胎盘和低置胎盘。
2. 推荐使用经阴道超声确诊前置胎盘。
3. 前置胎盘的超声检查“四要素”:(1)胎盘附着的位置;(2)胎盘边缘距子宫颈内口的距离或超出子宫颈内口的距离;(3)覆盖子宫颈内口处胎盘的厚度;(4)子宫颈管的长度。
4. 妊娠中期发现的前置胎盘,推荐妊娠32周经阴道超声随访和确诊。
5. 妊娠32周仍持续为前置胎盘且无症状者,推荐妊娠36周左右经阴道超声复查,以确定最佳的分娩方式和时机。
6. 妊娠34周前子宫颈管缩短,早产及大出血的风险增加。
7. 尚无有效证据支持子宫颈环扎术可减少出血、改善预后,不推荐使用。
8. 期待治疗过程中对于有阴道流血或子宫收缩的孕妇,推荐住院治疗。
9. 剖宫产术是前置胎盘孕妇终止妊娠的主要方式,首选择期剖宫产术。
10. 无症状的前置胎盘孕妇,推荐妊娠36~38周终止妊娠;有反复阴道流血史、合并胎盘植入或其他高危因素的前置胎盘或低置胎盘的孕妇,推荐妊娠34~37周终止妊娠;无症状、无头盆不称的低置胎盘者,尤其是妊娠35周以后经阴道超声测量胎盘边缘距子宫颈内口11~20 mm的孕妇可考虑自然分娩。
11. 推荐多学科合作处理前置胎盘,由有经验的术者进行手术。
12. 子宫切口的选择推荐避开胎盘,减少孕妇和胎儿失血,有助于安全迅速娩出胎儿及术后止血。
13. 灵活采取手术止血措施,强调选择术者最熟悉的方式为宜。
14. 药物和手术干预无法控制出血,推荐及早进行子宫切除术。
15. 前置胎盘孕妇强调分级诊疗。
16. 前置胎盘和前壁低置胎盘孕妇产后大出血和子宫切除的风险更高,其分娩应在具备当场输血和危重急症抢救能力的产科机构进行。
完全性前置胎盘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完全性前置胎盘(近足月)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完全性前置胎盘(ICD-10:O44.0/O44.1)行古典式剖宫产术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ICD-9-CM-3:74.0/74.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妇产科学(第七版)》(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在妊娠晚期(少数在妊娠中期)出现无痛性阴道出血,可导致贫血或休克。
2.体格检查:子宫底高度与停经月份相符,但胎先露高浮,或为异常胎位。
耻骨联合上缘先露下方有时可闻吹风样杂音,速率和孕妇脉搏一致。
3.超声检查胎盘盖过子宫内口。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妇产科学(第七版)》(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诊剖宫产:根据病情需要行急诊剖宫产者。
2.计划性剖宫产:妊娠>36周。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是符合ICD-10:O44.0/O44.1完全性前置胎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0-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型和交叉配血;(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孕期未查者);(4)心电图;(5)B超(需注意观察胎盘有无植入可能)和胎儿监护。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项目:胎儿脐动脉S/D比值、血粘度、大便常规、电解质、C反应蛋白等。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结扎脐带后给药)。
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完整版)前置胎盘是常见的妊娠晚期并发症,病情易突然加重而危及母儿安全。
因此,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前置胎盘的诊治存在差异,我国的诊断处理缺乏完善的循证医学证据。
为此,根据多国关于前置胎盘的诊治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国内临床工作的实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
本《指南》旨在规范和指导妇产科医师对前置胎盘的诊治做出合理的临床决策,在针对具体患者时,临床医师可在参考本《指南》的基础上,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诊治方案。
随着相关研究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的完善,本《指南》将不断进行更新。
前置胎盘一、定义及分类正常的胎盘附着于子宫体部的前壁、后壁或侧壁,远离宫颈内口。
妊娠28周后,胎盘仍附着于子宫下段,其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
按胎盘边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将前置胎盘分为4种类型:完全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低置胎盘。
妊娠中期超声检查发现胎盘接近或覆盖宫颈内口时,称为胎盘前置状态。
1.完全性前置胎盘:胎盘组织完全覆盖宫颈内口。
2.部分性前置胎盘:胎盘组织部分覆盖宫颈内口。
3.边缘性前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边缘达到宫颈内口,但未超越。
4.低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边缘距宫颈内口的距离<20mm(国际上尚未统一,多数定义为距离<20mm),此距离对临床分娩方式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也有文献认为,当胎盘边缘距离宫颈内口20~35mm时称为低置胎盘;将胎盘边缘距宫颈内口的距离<20mm、而未达到宫颈内口时定义为边缘性前置胎盘。
由于低置胎盘可导致临床上的胎位异常、产前产后出血,对母儿造成危害,临床上应予重视。
前置胎盘的程度可随妊娠及产程的进展而发生变化。
诊断时期不同,分类也不同。
建议以临床处理前的最后1次检查来确定其分类。
二、诊断1.高危因素: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包括流产史、宫腔操作史、产褥期感染史、高龄、剖宫产史;吸烟;双胎妊娠;妊娠28周前超声检查提示胎盘前置状态等。
胎盘早剥指南胎盘早剥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超声检查和胎盘组织病理检查。
超声检查可用于确定胎儿的情况、胎盘的位置和剥离程度等。
胎盘组织病理检查可用于确定胎盘早剥的确切诊断和分级。
四、处理1.一般处理:对于轻度胎盘早剥,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卧床、输液、输血、纠正贫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对于中度和重度胎盘早剥,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剖宫产和子宫切除术。
剖宫产适用于胎儿较大、子宫颈开口较大、胎盘剥离面较小的情况。
子宫切除术适用于胎儿已死亡、母体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胎盘剥离面较大的情况。
3.术后处理:手术治疗后应密切观察孕妇的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及时补充血容量和纠正贫血,预防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本规范的制定旨在规范和指导妇产科医师对胎盘早剥的诊疗作出合理的临床决策。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出针对不同患者合理的个体化诊治方案。
同时,本规范将不断更新与完善,以适应相关研究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的发展。
胎盘早剥是一种严重的产科急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常用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但其准确率只有25%左右。
虽然超声检查无法准确诊断胎盘早剥,但可以用于前置胎盘的鉴别诊断和保守治疗的病情监测。
胎心监护是判断胎儿宫内状况的重要手段,胎盘早剥时可出现胎心监护的基线变异消失、变异减速、晚期减速、正弦波形及胎心率缓慢等。
实验室检查可以监测产妇的贫血程度、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等。
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和纤溶系统确诊试验,以便及时发现DIC。
治疗应根据孕周、早剥的严重程度、有无并发症、宫口开大情况、胎儿宫内状况等决定。
首先要纠正休克,监测产妇生命体征,积极输血、补液维持血液循环系统的稳定,有DIC表现者要尽早纠正凝血功能障碍,使血红蛋白维持在100g/L,血细胞比容>30%,尿量>30ml/h。
同时要持续监测胎心以判断胎儿的宫内情况。
前置胎盘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20)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和早产的重要原因,与围产期母儿并发症及死亡密切相关。
自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2013年发布“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1]及开展指南巡讲以来,对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起到了非常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随着对前置胎盘疾病的不断认识及经验积累,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对2013版“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进行了更新出了2020版,旨在规范和指导妇产科医师对前置胎盘的诊治做出更合理的临床决策及处理。
一、前置胎盘的定义前置胎盘是指胎盘下缘毗邻或覆盖子宫颈内口。
应强调在妊娠28周后诊断前置胎盘。
妊娠中期发现的胎盘前置常因胎盘“移行”而发生变化[2],妊娠20~27周,前壁胎盘移行的速度大于后壁胎盘[3]。
妊娠中期诊断的低置胎盘,妊娠晚期可移行至正常位置;胎盘覆盖子宫颈内口的范围> 15 mm,分娩时前置胎盘的可能性较大[2]。
特别要注意的是,既往有剖宫产术史的孕妇,由于子宫瘢痕影响了胎盘“移行”,前置胎盘的风险增加3倍[4]。
二、前置胎盘的分类在2013版前置胎盘指南的分类中,将前置胎盘分为完全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和低置胎盘4种类型[1]。
为了使分类简单易行,同时不影响临床处理,本指南推荐将前置胎盘分为两种类型[2,5]:1. 前置胎盘:胎盘完全或部分覆盖子宫颈内口。
包括既往的完全性和部分性前置胎盘。
2. 低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胎盘边缘距子宫颈内口的距离<20 mm。
包括既往的边缘性前置胎盘和低置胎盘。
前置胎盘的分类可随妊娠及产程的进展而变化。
诊断的时期不同,分类也不同,建议以临床处理前的最后1次检查来确定其分类。
三、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包括流产、宫腔操作、产褥感染,既往前置胎盘、既往剖宫产术等病史,多胎、多产、高龄、吸烟、摄入可卡因、辅助生殖技术等[2,6]。
前置胎盘的特点潜在危险及护理方法分析前置胎盘是指妊娠28周以后,胎盘位置低于胎先露部,附着于子宫下段、下缘覆盖或到达宫颈内口。
前置胎盘极易引发产后大出血、休克等现象,同时,前置胎盘患者还常伴有胎盘植入,是造成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和首要原因。
所以,前置胎盘处理不正确将危及母婴平安。
1前置胎盘的具体分类根据最新的临床指南,前置胎盘可分为完全性前置胎盘、局部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和低置胎盘。
经临床多项研究证实,流产、产褥感染为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
2易患前置胎盘的人群〔1〕既往有前置胎盘史。
即上一次妊娠就是前置胎盘,所以再次妊娠时前置胎盘的概率为4%~8%。
〔2〕多胎妊娠。
临床数据显示,双胎妊娠者前置胎盘患病率明显比单胎妊娠者高40%,同时双绒双胎者前置胎盘患病率明显比单绒双胎者高。
〔3〕既往剖宫产。
临床数据说明,既往存在剖宫产史者前置胎盘患病率明显比其他妊娠者高出47%~60%。
3前置胎盘的特点有研究指出,前置胎盘的诱发因素较多,其中又有很多个人因素,如特别常见的年龄〔大〕、流产史〔有〕、胎次〔多〕等。
如果孕妇文化程度不高且自身综合素质较差,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地做好日常注意工作,那么,就需要对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4前置胎盘的危险前置胎盘是产科常见疾病,凶险性前置胎盤是其中最严重的类型。
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生和剖宫产、辅助生殖、高龄妊娠及人工流产等因素有关,且屡次剖宫产累积可对子宫内膜产生严重损害,明显加重切口瘢痕,甚至危及母婴健康。
5如何对前置胎盘患者进行护理?5.1术前护理〔1〕健康宣教。
完善对患者病情、心理状态的评估,建立个人档案并详细记录患者疾病情况、心理状态等信息;耐心地向患者介绍前置胎盘的有关知识,发放教育手册,详细介绍对症治疗的过程和目的、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等;同时告知患者住院期间需要做的各项检查及意义,进一步提高患者认知度和配合度。
〔2〕心理疏导。
全面评估患者术前各项指标,加强与家属的沟通,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疏导措施,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最新《胎盘植入性疾病诊断和处理指南(2023)》胎盘植入性疾病(PAS)是孕期子宫破裂、严重产后出血、产科紧急子宫切除乃至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
《胎盘植入性疾病诊断和处理指南(2023)》,详细阐述了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定义、高危因素、诊断、临床管理、终止妊娠的时机、围手术期和围分娩期的管理要点等,以指导胎盘植入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及管理。
PAS的高危因素1 .PAS的发生率与剖宫产次数、宫腔操作次数相关。
剖宫产史伴前赞台盘是PAS最为重要的高危因素(强推荐,证据等级中\2 .早孕期诊断剖宫产瘢痕处妊娠(cesareanscarpregnancy,CSP)的孕妇发生PAS风险高,是孕期出血、子宫破裂及围分娩期子宫切除的高风险人群(强推荐,证据等级低∖PAS的诊断3 .产前诊断PAS有利于提供最佳的产科管理,可显著降低PAS孕妇大出血发生率以及孕产妇死亡率(强推荐,证据等级中λ4 .超声和MRI是产前诊断PAS的主要方法,超声是诊断和孕期随诊PAS的首选,MRI暂不适宜作为常规手段(强推荐,证据等级高X5 .超声评估极为重要,但超声无异常发现不能完全除外PAS。
临床实践中须重视临床高危因素,由具备PAS诊断经验的超声医师进一步诊断或排除PAS(强推荐,证据等级中\6 .PAS患者分娩时的临床诊断较病理诊断更有价值(强推荐,证据等级低IPAS的孕期管理策略7 .产前保健过程中,一旦影像学或临床资料提示可疑PAS,应及时转诊至有能力处置PAS的医疗中心(具备处理PAS经验、母儿重症监护、产科麻醉、充足血源等条件),接诊机构应再次充分评估并制订合理处置预案(强推荐,证据等级中\8 .PAS患者并发症多,分娩前可采用020(on1ine-to-off1ine)管理,采用020管理,通过线上与线下如门急诊、住院形成一个绿色通道闭环,及时响应,从而[:赵氐产前出血等急性事件带来的严重后果(弱推荐,证据等级低)9 .产前诊断PAS且合并妊娠期贫血的孕妇,应积极纠正贫血,维持血红蛋白水平≥110g/1,红细胞压积≥30%(强推荐,证据等级中IPAS孕妇终止妊娠的时机10 .PAS合并前置胎盘病情稳定者建议孕34-37周终止妊娠,若病情严重或危及母胎生命,无论孕周大小均须考虑立即终止妊娠(强推荐,证据等级低I产前PAS严重程度及手术风险的评估11 .产前应用超声评分体系可对PAS严重程度及手术风险进行预估(强推荐,证据等级中\PAS孕妇的围分娩期管理全身麻醉、区域性麻醉均可采用,麻醉方式由麻醉科医师根据病情、产科手术难易及多学科团队意见决定(弱推荐,证据等级低\13 .腹壁切口选择与PAS严重程度和胎盘附着位置相关,可采用下腹壁横切口或腹部正中切口(弱推荐,证据等级低λ14 .PP可通过血管介入手段进行血管暂时阻断与序贯栓塞,但须有严格适应证(弱推荐,证据等级低∖15 .胎盘原位保留可增加严重产后出血、严重感染及子宫切除等的风险,PAS剖宫产术中行胎盘原位保留需慎重;PAS经阴道分娩行胎盘原位保留须权衡利弊并充分医患沟通,产后需长期随访并联合其他治疗措施(弱推荐,证据等级低∖16 .并非所有PAS患者均需切除子宫,应根据胎盘植入严重程度、类型,在术前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后再决定保留或者切除子宫。
完全性前置胎盘(2016年版)一、完全性前置胎盘(近足月)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完全性前置胎盘(ICD-10:O44.0/O44.1)行古典式剖宫产术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ICD-9-CM-3:74.0/74.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妇产科学(第8版教材)》(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华医学会2013年《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
1.症状:在妊娠晚期(少数在妊娠中期)出现无痛性阴道出血,可导致贫血或休克。
2.体格检查:子宫底高度与停经月份相符,但胎先露高浮,或为异常胎位。
耻骨联合上缘先露下方有时可闻吹风样杂音,速率和孕妇脉搏一致。
3.超声检查胎盘盖过子宫内口。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妇产科学(第8版教材)》(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华医学会2013年《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
1. 计划性剖宫产:妊娠≥37周。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是符合ICD-10:O44.0/O44.1完全性前置胎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0-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血型和交叉配血;(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孕期未查者);(4)心电图;(5)B超(需注意观察胎盘有无植入可能)和胎儿生长测量+胎儿脐动脉S/D比值(6)胎心监护。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项目:MRI、血粘度、大便常规、C反应蛋白等。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结扎脐带后给药)。
2.宫缩剂、止血药。
(八)手术日为入院0-3天。
前置胎盘的诊断与处理指南前置胎盘是指胎盘植入在子宫下段,且在子宫颈开口前部分或完全覆盖子宫颈内口的一种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胎盘剥离、出血和其他产科并发症,对母婴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及早诊断和处理前置胎盘至关重要。
前置胎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
临床表现包括阴道出血、腹痛、宫缩等,但这些症状并不特异,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B超检查。
B超检查可明确胎盘位置和胎盘与子宫的关系,包括胎盘位置、厚度和血流情况等。
定期进行产前B超检查,特别是在孕晚期,可以发现前置胎盘的存在,从而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对于确诊为前置胎盘的孕妇,应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处理。
首先,要确定前置胎盘的程度,包括前置胎盘覆盖子宫颈内口的程度。
根据覆盖程度可以分为前置胎盘全覆盖、部分覆盖和边缘覆盖等不同类型。
此外,还需要评估胎盘的位置和血流情况。
这些评估结果将有助于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
对于前置胎盘全覆盖的孕妇,一般建议选择剖宫产,以避免分娩过程中发生严重出血。
对于前置胎盘部分覆盖或边缘覆盖的孕妇,可能考虑进行试产,但必须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以便随时采取紧急剖宫产措施。
同时,对于这些孕妇,应密切观察并避免性生活和剧烈活动等可能引起出血的行为,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除了剖宫产和试产外,对于前置胎盘患者还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例如,如果孕妇出现严重出血,应迅速进行输血和血管加压药物的治疗。
此外,还需要进行定期产前检查,包括定期复查胎盘位置和血流情况,以及观察孕妇是否有出血和宫缩等症状。
如果有出血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总之,前置胎盘是妊娠期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容易引起出血和其他不良事件。
及早诊断和处理前置胎盘至关重要。
通过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进行诊断,并根据前置胎盘的程度和胎盘位置进行评估和处理。
剖宫产是主要的处理方法,而对于部分覆盖或边缘覆盖的患者,可以考虑试产,但需要在条件允许的医院进行,并随时准备进行紧急剖宫产。
胎盘早剥的临床诊断与处理规范(完整版)胎盘早剥是病情危急的妊娠晚期出血原因之一,病情严重时可危及母儿生命。
因此,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胎盘早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胎盘早剥的诊治措施存在一些差别,我国对胎盘早剥的诊断与处理缺乏完善的循证医学证据,与国际上的诊疗方案有一定差异。
为此,根据国外胎盘早剥的诊疗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国内临床工作的实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胎盘早剥的临床诊断与处理规范(第1版)”,旨在规范和指导妇产科医师对胎盘早剥的诊疗作出合理的临床决策,在针对具体患者时,临床医师可在参考本规范的基础上,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出针对不同患者合理的个体化诊治方案。
随着相关研究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的完善,本规范将不断进行更新与完善。
一、胎盘早剥的定义与分级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宫壁剥离,称为胎盘早剥。
胎盘早剥的病理为胎盘后出血,进而出现临床症状,随着剥离面增大,病情逐级加重,危及胎儿及孕妇生命。
在临床上推荐使用胎盘早剥分级标准作为对病情的判断与评估。
见表1。
表1 胎盘早剥的分级分级临床特征0级胎盘后有小凝血块,但无临床症状Ⅰ级阴道出血;可有子宫压痛和子宫强直性收缩;产妇无休克发生,无胎儿窘迫发生Ⅱ级可能有阴道出血;产妇无休克;有胎儿窘迫发生Ⅲ级可能有外出血;子宫直性收缩明显;触诊呈板状;持续性腹痛,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胎儿死亡;30%的产妇有凝血功能指标异常二、诊断1.高危因素: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包括产妇有血管病变、机械因素、子宫静脉压升高、高龄多产、外伤及接受辅助生育技术助孕等。
2.早期表现:常常是胎心率首先发生变化,宫缩后子宫弛缓欠佳。
触诊时子宫张力增大,宫底增高,严重时子宫呈板状,压痛明显,胎位触及不清;胎心率改变或消失,胎盘早剥Ⅲ级患者病情凶险,可迅速发生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损害。
3.临床表现:胎盘早剥的典型症状是阴道出血、腹痛、子宫收缩和子宫压痛。
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来源:中华妇产科杂志2013年2月第48卷第2期前置胎盘是常见的妊娠晚期并发症,病情易突然加重而危及母儿安全。因此,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前置胎盘的诊治存在差异,我国的诊断处理缺乏完善的循证医学证据。为此,根据多国关于前置胎盘的诊治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国内临床工作的实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本指南旨在规范和指导妇产科医师对前置胎盘的诊治做出合理的临床决策,在针对具体患者时,临床医师可在参考本指南的基础上,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诊治方案。随着相关研究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的完善,本指南将不断进行更新。前置胎盘一、定义及分类正常的胎盘附着于子宫体部的前壁、后壁或侧壁,远离宫颈内口。妊娠28周后,胎盘仍附着于子宫下段,其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按胎盘边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将前置胎盘分为4种类型:完全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低置胎盘[1]。妊娠中期超声检查发现胎盘接近或覆盖宫颈内口时,称为胎盘前置状态。1. 完全性前置胎盘:胎盘组织完全覆盖宫颈内口。2. 部分性前置胎盘:胎盘组织部分覆盖宫颈内口。3. 边缘性前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边缘达到宫颈内口,但未超越。4. 低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边缘距宫颈内口的距离<20mm(国际上尚未统一,多数定义为距离<20mm),此距离对临床分娩方式的选择有指导意义[2-3]。也有文献认为,当胎盘边缘距离宫颈内口20~35mm时称为低置胎盘;将胎盘边缘距宫颈内口的距离<20mm、而未达到宫颈内口时定义为边缘性前置胎盘[1]。由于低置胎盘可导致临床上的胎位异常、产前产后出血,对母儿造成危害,临床上应予重视。前置胎盘的程度可随妊娠及产程的进展而发生变化[4]。诊断时期不同,分类也不同。建议以临床处理前的最后1次检查来确定其分类。二、诊断1.高危因素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包括流产史、宫腔操作史、产褥期感染史、高龄、剖宫产史;吸烟;双胎妊娠;妊娠28周前超声检查提示胎盘前置状态[5]等。2.临床表现:(1)病史:妊娠晚期或临产后突然出现无诱因、无痛性的阴道流血。(2)体征:患者全身情况与出血量及出血速度密切相关。反复出血可呈贫血貌,急性大量出血可致失血性休克。(3)腹部检查:子宫软,无压痛,轮廓清楚,子宫大小符合妊娠周数。胎位清楚,胎先露高浮或伴有胎位异常。(4)阴道检查:应采用超声检查确定胎盘位置,如前置胎盘诊断明确,不必再行阴道检查。如必须通过阴道检查以明确诊断或选择分娩方式,可在输液、备血及可立即行剖宫产手术的条件下进行。禁止肛查。3. 辅助检查(1)超声检查:在妊娠的任何时期,如怀疑前置胎盘,推荐使用经阴道超声进行检查。其准确性明显高于经腹超声,并具有安全性(证据等级:Ⅱ-2A)[2]。超声检查诊断前置胎盘,建议使用下述测量方法以指导临床:当胎盘边缘未达到宫颈内口,测量胎盘边缘距宫颈内口的距离;当胎盘边缘覆盖了宫颈内口,测量超过宫颈内口的距离,精确到毫米(证据等级:Ⅱ-2A)[2]。(2)MRI检查:有条件的医院,怀疑合并胎盘植入者,可选择MRI检查。与经阴道超声检查相比,MRI对胎盘定位无明显优势[2]。三、胎盘前置状态的随访妊娠中期胎盘前置状态常因胎盘“移行”而发生变化,最终的诊断取决于妊娠周数、胎盘边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妊娠中期超声检查发现胎盘前置状态者建议经阴道超声随访[1,3]。并根据情况增加超声随访次数。妊娠18~23周时胎盘边缘达到但没有覆盖宫颈内口(0 mm),持续胎盘前置状态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如覆盖宫颈内口范围超过25 mm,分娩时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为40%~100%[2]。四、治疗治疗原则为止血、纠正贫血、预防感染、适时终止妊娠。根据前置胎盘类型、出血程度、妊娠周数、胎儿宫内状况、是否临产等进行综合评估,给予相应治疗。(一)期待治疗期待治疗的目的是在母儿安全的前提下,延长妊娠时间,提高胎儿存活率。适用于妊娠<36周,一般情况良好,胎儿存活,阴道流血不多,无需紧急分娩的孕妇。需在有母儿抢救能力的医疗机构进行。对于有阴道流血的患者,强调住院治疗(证据等级:Ⅱ-2C)[2]。密切监测孕妇生命体征及阴道流血情况。常规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并备血。监护胎儿情况,包括胎心率、胎动计数、胎儿电子监护及胎儿生长发育情况。1. 一般处理:阴道流血期间绝对卧床,建议侧卧位。血止后可适当活动。2. 纠正贫血:目标是维持血红蛋白含量在110g/L以上,红细胞压积在30%以上[6],增加母体储备,改善胎儿宫内缺氧情况。3. 止血:在期待治疗过程中,常伴发早产。对于有早产风险的患者可酌情给予宫缩抑制剂[7],防止因宫缩引起的进一步出血,赢得促胎肺成熟的时间。常用药物有硫酸镁、β受体激动剂、钙通道阻滞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缩宫素受体抑制剂等。在使用宫缩抑制剂的过程中,仍有阴道大出血的风险,应做好随时剖宫产手术的准备。值得注意的是,宫缩抑制剂与肌松剂有协同作用,可加重肌松剂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8]。4.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若妊娠<34周,应促胎肺成熟。应参考早产的相关诊疗指南。5.宫颈环扎术:宫颈环扎术止血及改善预后的效果不肯定,无足够证据(证据等级:Ⅲ-D)[2-3]。6.保守治疗过程中阴道大出血的预测:(1)宫颈管长度:妊娠34周前经阴道超声测量宫颈管长度,如宫颈管长度<3cm大出血而急诊剖宫产手术的风险增加[9]。如覆盖宫颈内口的胎盘较厚(>1cm),产前出血、胎盘粘连、植入及手术风险增加[10]。(2)胎盘边缘出现无回声区:覆盖宫颈内口的胎盘边缘出现无回声区,出现突然大出血的风险是其他类型前置胎盘的10倍[11]。(3)位于前次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处的前置胎盘即“凶险型前置胎盘”常伴发胎盘植入、产后严重出血,子宫切除率明显增高[12]。(二)终止妊娠终止妊娠的时机及方式:应根据临床判断,辅以超声检查结果。紧急剖宫产:出现大出血甚至休克,为挽救孕妇生命,应果断终止妊娠[3]。无需考虑胎儿情况。在期待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胎儿窘迫等产科指征,胎儿已可存活,可行急诊手术。临产后诊断的部分性或边缘性前置胎盘,出血量较多,估计短时间内不能分娩者,也选择急诊剖宫产终止妊娠。择期终止妊娠:择期剖宫产,为目前处理前置胎盘的首选。对于无症状的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者可于妊娠36周后终止妊娠[3]。无症状的完全性前置胎盘妊娠达37周[13],可考虑终止妊娠;边缘性前置胎盘满38周可考虑终止妊娠[3];部分性前置胎盘应根据胎盘遮盖宫颈内口情况适时终止妊娠。子宫切口的选择原则上应尽量避开胎盘,以免增加孕妇和胎儿失血[14]。对于前壁胎盘,根据产前超声胎盘定位及胎位,剖宫产切口应尽量避开胎盘,灵活选择子宫切口。胎儿娩出后,立即子宫肌壁注射宫缩剂,如缩宫素、前列腺素制剂等,待子宫收缩后徒手剥离胎盘。也可用止血带将子宫下段血管扎紧数分钟,以利胎盘剥离时的止血,但需警惕结扎部位以下的出血。若剥离面出血多,应参照产后出血的处理。若采取各项措施均无效,应向家属交待病情,果断切除子宫。3. 阴道分娩:边缘性前置胎盘、低置胎盘,出血少,枕先露;部分性前置胎盘,宫颈口已扩张,估计短时间内可以结束分娩者,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备足血源的同时可在严密监测下行阴道试产(证据等级:Ⅱ-2A)[2]。经阴道分娩而发生产后出血,胎盘剥离面的止血方法参考剖宫产时的处理。(三)抗感染治疗期待治疗过程中筛查感染与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终止妊娠时在胎盘剥离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四)转诊及转运一旦确诊完全性前置胎盘,应在二级以上医院产前检查及治疗。若阴道反复出血或大出血而当地无条件处理,在充分评估母胎安全、输液、输血的条件下,迅速转院。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发生率为1%~5%,并随着剖宫产次数增多而明显增高[15]。一、诊断1. 临床表现: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术中所见。对于无产前出血的前置胎盘,更要考虑胎盘植入的可能性,不能放松对前置胎盘凶险性的警惕。术中发现胎盘与宫壁无间隙,或胎盘附着处持续大量出血,应及时做出判断。2. 超声诊断:胎盘内多个不规则的无回声区伴丰富血流信号和(或)膀胱壁连续性的中断,强烈提示胎盘植入可能。其他具有提示意义和诊断参考价值的超声征象包括子宫肌层变薄(厚度<1mm),胎盘和子宫分界不清[10]。3. MRI诊断:MRI对诊断胎盘植入有很大的帮助,能更清楚地显示胎盘侵入肌层的深度、局部吻合血管分布及宫旁侵犯情况,可提供准确的局部解剖层次,指导手术路径[3]。此外,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二、治疗1. 剖宫产手术前评估(1)根据胎盘位置及植入情况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2)术前充分告知手术风险,并签好子宫切除知情同意书。(3)充分备血。(4)联合麻醉科,ICU及新生儿科共同救治。(5)确保手术期间的止血药物和用品,例如前列腺素类药物、止血海绵等。2.手术时机无症状的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者推荐妊娠36周后行手术[3]。伴有反复出血症状的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者促胎肺成熟后提前终止妊娠[3]。3.手术方式建议择期剖宫产终止妊娠。后壁胎盘或前侧壁胎盘植入者,可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前壁胎盘植入者,行子宫体部剖宫产术。胎儿娩出后,依据出血量、植入的程度、患者是否有生育要求及病情决定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子宫切除术及保守治疗。(1) 子宫切除术适应证:胎盘植入面积大、子宫壁薄、胎盘穿透、子宫收缩差、短时间内大量出血(数分钟内出血>2000ml)及保守治疗失败者。有文献报道,立即切除子宫的患者死亡率为5.8%~6.6%,试图保留子宫的患者死亡率为12.5%~28.30%[17]。无生育要求可作为子宫切除术的参考指征。子宫切除术类型:推荐子宫全切除术。胎儿娩出后不剥离胎盘直接缝合切口后行子宫全切除术。(2) 保守治疗对生命体征平稳、出血量不多、植入范围小者行保守治疗[18]。包括保守性手术、药物治疗、栓塞治疗。保守性手术:局部缝扎止血,可采用局部“8”字、间断环状缝合或B-Lynch法缝合、压迫止血。为减少因强行剥离胎盘而产生的出血,剖宫产时可将胎盘部分或全部留在宫腔内,术后可配合甲氨蝶呤等药物治疗或栓塞治疗[19]。产后应密切随访,抗生素预防感染,加强子宫收缩,观察阴道流血情况、有无感染征象等。药物治疗:治疗胎盘植入的药物有甲氨蝶呤、米非司酮等。给药途径和用药剂量根据胎盘植入的部位、深浅和面积大小而异。栓塞治疗:预防性结扎或阻塞盆腔血管对胎盘植入患者的作用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3]。前置血管前置血管是指胎儿血管穿越胎膜位于宫颈内口。前置血管应归为前置胎盘范畴[20]。3.1 诊断前置血管的典型临床症状是妊娠晚期无痛性阴道流血,色鲜红,多发生在胎膜破裂时。前置血管发生破裂,胎儿失血,可致胎儿窘迫,胎儿死亡率极高。先露部压迫前置的血管影响胎儿血供也可危及胎儿生命。由于出血主要来自胎儿,孕妇一般没有生命危险。产前诊断前置血管十分困难。超声检查是诊断前置血管的主要手段。应用经阴道超声多普勒检查发现脐带插入的位置较低,有助于诊断[21]。产时识别前置血管的要点是:阴道检查扪及索状、搏动的血管;胎膜破裂时伴阴道流血,同时出现胎心率变化。3.2 治疗产前已明确诊断的前置血管,应在具备母儿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待产,妊娠达34~35周,及时剖宫产终止妊娠[22]。若发生前置血管破裂,胎儿存活,应立刻剖宫产终止妊娠;胎儿若已死亡,则选择阴道分娩。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