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良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的CT影像特点

良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的CT影像特点

良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的CT影像特点
良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的CT影像特点

良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的CT影像特点

贾建军1,刘瑞娟1,李钊2 (1.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山东济宁 272000;2.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山东济宁 272000)

[摘要]目的:评价良恶性胸腔积液的CT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02例良性胸腔积液和124例恶性胸腔积液的CT征象。结果:胸膜结节状增厚、大量胸液、纵隔移位、肺内团块或结节影、支气管狭窄或堵塞是恶性胸腔积液的影像特点;包裹性胸腔积液、肺内片影或条索状影以良性胸腔积液多见。结论:CT检查可作为鉴别良性与恶性胸腔积液的首选方法,指导进一步的诊断。

[关键词]胸腔积液;螺旋CT;胸膜活检

临床上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一直比较棘手,时常因诊断不及时,延误了正确的治疗。为了总结良性和恶性积液的CT表现,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给临床提供较为可靠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线索,笔者总结并回顾性分析了医院收治的226例胸腔积液患者的CT表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3月~2009年10月以胸腔积液收入我院呼吸科患者226例,其中经胸膜活检及胸腔穿刺化验确诊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结核组)87例,化脓性5例,心源性10例。男70例,女32例,年龄16~85岁,平均42.86岁。经胸膜活检或(和)胸液脱落细胞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胸液(恶性

组)124例,男68例,女56例,年龄24~82岁,平均64.37岁,有吸烟史72例;腺癌102例,鳞癌8例,小细胞癌3例,恶性淋巴瘤胸腔转移5例,恶性间皮细胞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及各1例;肝癌、肾癌转移各1例,乳腺癌转移2例。

1.2

方法:均用16排螺旋CT扫描,层厚1 cm。多次行CT检查者,选用首次检查结果。CT检查后由放射科和呼吸科2名医师共同评阅。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CT影像特点:双侧积液良性组16例,恶性组8例;大量积液良性组8例,恶性组46例;胸膜肥厚良性组30例,恶性组52例;结节或结节状增厚良性组2例,恶性组32例;均匀增厚>1 cm良性组2例,恶性组12例;胸膜钙化良性组8例,恶性组6例;片状或条索状影良性组60例,恶性组14例(P<0.01);支气管狭窄和堵塞良性组0例,恶性组28例;肺不张良性组50例,恶性组24例;纵隔巴结肿大良性组32例,恶性组50例;淋巴结钙化良性组8例,恶性组6例;淋巴结>1.5 cm良性组4例,恶性组42例(P<0.01);包裹性积液良性组22例,恶性组2例;胸膜外脂肪良性组20例,恶性组6例;外脂肪>5 mm良性组4例,恶性组0例;肺内肿块与结节灶良性组2例,恶性组46例;心包增厚或积液良性组8例,恶性组12例;纵隔移位良性组2例,恶性组28例;胸廓塌陷良性组16例,恶性组18例。恶性组影像特点是胸膜结节状增厚、大量积液、纵隔移位、肺内团块或结节影、支气管狭窄或堵塞;良性组以包裹性积液、肺内片状或条索状影多见。

3 讨论

良性胸腔积液在临床上主要包括结核性胸腔积液、化脓性胸腔积液、心源性胸腔积液,及结缔组织病引起的胸腔积液等。结核性胸膜炎由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进入胸膜腔引起。胸膜下干酪性病变、胸壁结核或脊柱结核直接蔓延、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核经淋巴管逆流或直接破溃于胸膜腔、血行播散等均可引起结核性胸液。脓胸常继发于化脓性感染或外伤。心源性胸腔积液一般为漏出液。恶性积液由周围性肺癌直接蔓延或种植、肺癌及其他系统恶性肿瘤淋巴或血行转移、胸膜恶性肿瘤引起。CT检查发现肺内肿块、结节灶和纵膈淋巴结肿大多示恶性胸腔积液。

胸膜钙化、线状粘连、均匀性胸膜增厚常提示良性病变,但文献报道约13%的胸膜转移可有钙化[1-2]。胸膜外脂肪增厚及其CT 值增高多见于慢性炎性反应、结核性胸膜炎和(或)肺部病变;心源性积液一般为双侧胸腔积液,右侧多,左侧少,心影增大。恶性胸腹积液胸膜外脂肪增厚>5 mm者少见。 Arenas 认为,胸膜增厚对良、恶性胸腔积液无鉴别诊断意义,胸膜结节或胸膜结节状增厚仅见于恶性胸腔积液[3]。本文结果与其报道相似。

大量胸腔积液、纵隔移位、肺尖部不开窗多见于恶性组,考虑与恶性胸腔积液量多且未形成包裹有关。肺内肿块与结节灶多为恶性胸腔积液。肺内结节影以双肺多发者多见,见于肺癌或其他系统的肿瘤的转移。肝内多发的低密度灶提示转移,但须除外肝囊肿、肝多发性血管瘤等。

包裹性积液多见于结核性胸腔积液病史较长患者;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包裹性积液少见,可能与其胸腔积液出现快、就诊时间短有关。本文良性组双侧积液发生率主要为心源性积液。而其肺内有片状或条索状影者高于恶性组

(P<0.01),可能与炎性反应或纤维化有关,此为鉴别二者有意义的CT征象。另外,两组淋巴结肿大多见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淋巴结>1.5 cm者以恶性组多见(P<0.01)。胸膜结节或胸膜结节状增厚是恶性组患者的特征性表现,可能与肿瘤转移后呈局灶生长有关。良性组胸膜增厚也不少见,但为均匀性,多<10 mm。胸腔镜检查所见胸膜改变可解释二者的CT胸膜表现特点:恶性

组胸膜腔转移为局限性斑块结节或灰白色结节样肿物;良性组胸膜弥漫性充血、水肿,有粟粒样乳白色结节或干酪样斑块,常有纤维条索粘连带。因此,恶性胸腹积液的胸膜肥厚多呈结节性或丘状,而良性胸腔积液多为均匀性。

综上所述,CT对良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对怀疑恶性胸腔积液者应多次行胸膜活检,CT定位下对胸膜腔行穿刺具有准确可靠的指导作用,更是诊断胸膜间皮瘤的可靠依据。抽液可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CT对胸腔积液治疗后疗效的观察也有一定的意义[4-5]。对气管狭窄或堵塞者可行气管镜活检;纵隔淋巴结显著增大者可行支气管镜淋巴结活检;考虑结核性胸腔积液而找不到其他原因者可在2~3次胸膜活检后试验性抗结核治疗;对于双侧积液,多为心源性积液,为漏出液,应结合临床上活动后憋喘,端坐呼吸,心电图及心脏B超的改变,一般给与强心、利尿、扩血管可以在短期内吸收者。不能确诊但高度怀疑恶性胸腔积液者可行胸腔镜检查。

4 参考文献

[1] Leung AN,Mullor NL,Miller RR.CT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diffuse pleural disease[J].AJR Am J Roentgenol,1990,154(3):487.

[2] 肖国文,李铁一.胸腔积液时胸膜增厚CT鉴别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9):842.

[3] Arenas JJ.Evaluation of CT findings for diagnosis of pleural effusions[J].Eur Radiol,2000,10(4):681.

[4] 张继华,刘明智,韩丹.青石棉所致胸膜间皮瘤CT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6):599.

[5] 袁正,高文军,李惠民,等.良、恶性胸腔积液的CT鉴别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8):68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