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组织及其治理
- 格式:ppt
- 大小:143.05 KB
- 文档页数:29
2012年第22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2No.22收稿日期:2012-02-24,修回日期:2012-06-13基金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促进创新绩效的网络组织治理研究”(0905117)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2.22.004促进创新绩效的网络组织治理研究常涛,韩牛牛(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探讨网络组织结构及其治理机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通过调查问卷,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网络密度、联系强度、稳定性、居间性和资源丰富程度等网络组织结构特征变量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信任机制、声誉机制、学习机制、协调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对企业创新绩效均有正向影响。
最后,进一步对如何有效治理网络组织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组织;网络结构;治理机制;创新绩效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2)22-0017-06Study on Governance of Network Organization for Promot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CHANG Tao ,HAN Niuniu(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structure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network organization.Then it tests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hypothese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data.It is concluded that some network structure variables (i.e.net-work density ,connection strength ,stability ,betweenness and the degree of resource abundance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 (i.e.trust mechanism ,reputation mechanism ,learning mechanism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incentive and constraint mechanism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 performance.Finally ,the pap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govern network organization more effectively.Key words :network organization ;network structure ;governance mechanism ;innovative performance在以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新经济下,随着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但是,仅凭单个企业的自身资源和能力已无法适应这些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因此,企业之间的依赖性日趋加强,联结企业间合作关系的网络组织正日益成为现代企业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组织模式。
网络组织治理边界的界定与效益分析黄海鹰(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辽宁大连116600)【摘要】网络组织的治理边界已从传统的规模边界向能力边界的转换。
虽然网络组织的治理边界日益呈现模糊化的趋势,但仍受到网络内节点的数量及各结点问的协调能力、网络内企业的核心能力、环境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网络组织的治理边界效益:从内部看,可使合作各方的核心技术纵向叠加,创新的基础增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从外部看,组织内外部信息的过滤和筛选,依据环境变化,随时调整横向或纵向价值链上的成员企业,调整外部边界,使企业网络随环境变化而呈良性发展趋势,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关键词】网络组织;治理边界;边界效益【中图分类号】F470 【】A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突破企业系统自身的边界,以企业网络为大系统来组织生产经营,企业开始从单纯强调竞争向合作竞争转变,从等级分明的科层管理制度向企业网络化组织管理转变。
企业网络跨越企业边界,其管理、指挥的职能可以超越产权而存在,使得被产权边界分隔的各个主体之间重新建立了网络联系,对传统经济中的市场机制及其理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网络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其治理边界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网络组织治理边界的本质是什么,其边界范围由哪些因素决定,网络组织治理边界的效益如何认识?认清这些问题,才能正确的展开对网络组织治理目标、结构、机制、战略与模式等问题的研究。
可以说,网络组织治理边界的研究是开展网络组织治理活动的起点。
一、企业边界的二重性:从规模边界到能力边界科斯(coase,1937)的企业理论从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角度对企业边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认为“企业将继续扩张,直到企业内组织一项交易的成本通过公开市场的交易方式进行交易的费用”,亦即企业的边界在于“市场成本”与“组织成本”的均衡点。
在组织理论中,人们对于组织边界的理解并不一致。
网络治理的国际比较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网络治理也随之而来。
网络治理是指通过制定规则、法律等手段来规范网络发展和使用的行为。
本文将从网络治理的定义、国际比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网络治理是指通过国家、公司或组织制定规则和标准来规范网络使用和开发的各种行为。
它主要包括网络内容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网络服务管理、网络资源管理、网络标准制定等。
二、国际比较1、美国的网络治理美国是网络技术的发源地,也是网络治理方面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
其网络治理模式主要由市场自由和政府监管相结合。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是美国网络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机构,负责管理包括电视、广播和电话等在内的所有通信行业。
另外,美国还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互联网域名的统一管理,即美国互联网号码分配机构(IANA)。
2、欧洲的网络治理欧洲的网络治理模式以政府监管为主,与美国的市场自由相比较为保守。
欧洲联盟域名注册处(EURID)是负责管理欧盟顶级域名.eu的机构。
此外,欧洲还有一个由欧盟成员国组成的机构,名为欧洲网络空间治理论坛(EuroDIG),负责协调欧盟内的互联网治理。
3、中国的网络治理中国的网络治理模式主要以政府监管为主,特别是对于谣言、非法内容和恶意软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严格管控。
中国的网络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网安局、工信部等相关机构。
三、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网络治理的问题主要包括网络安全威胁、网络信息泄露、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
在国际上,各国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也在积极应对网络犯罪。
在中国,网络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公民的利益和国家安全。
为了使中国成为网络强国,政府需要高效地管理网络内容和技术,同时保障人民的言论自由和隐私安全。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政府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和提升公众意识。
国家需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投入,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提高民众的网络素养和安全意识。
七种治理结构和特点七种治理结构和特点在当今社会的运行中,治理结构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组织要素,尤其在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等组织实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治理结构是指组织内外部所有者之间的权力分配、控制机制和决策程序。
它影响着组织的运转、管理效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七种治理结构及其特点作为本文要探讨的重点,将为我们提供对于不同治理结构形式的深入理解。
一、专制治理结构1. 特点:专制治理结构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权威人物手中的组织治理形式。
领导者对组织决策和资源分配具有绝对权力。
2. 实施方式:专制治理依靠领导者的个人意志来制定决策和规章制度。
3. 优点:决策迅速、高效,并且能够快速推进组织的目标。
4. 缺点: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管和平衡机制,容易导致领导者滥用权力和决策偏差。
5. 个人观点:专制治理结构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是有效的,但长期而言,其缺乏监督和平衡机制可能会导致组织内部的不稳定和不可持续性。
二、民主治理结构1. 特点:民主治理结构是一种通过选举或代表制度实现权力分散的组织治理形式。
决策和权力通过组织成员的投票和共识来实现。
2. 实施方式:组织成员有平等的权利参与决策,并通过选举或代表来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和代表性。
3. 优点:民主治理能够实现权力分散、公正和公平的决策,增加组织成员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4. 缺点:决策过程可能较为复杂和缓慢,意见分歧可能导致决策的困难和滞缓。
5. 个人观点:民主治理结构在鼓励组织成员参与和贡献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权衡权力分散和决策效率之间的平衡。
三、专家治理结构1. 特点:专家治理结构将权力授予具有专业知识和专长的人,以确保决策和管理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2. 实施方式:组织将权力授予专业人员,他们通过专业判断和决策来管理组织事务。
3. 优点:专家治理能够提供专业化的决策和管理,确保组织运作符合最佳实践和专业标准。
4. 缺点:权力集中在专家手中可能导致组织其他成员的参与度和归属感下降。
引言组织研究中的网络范式始于 20 世纪下半叶。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达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企业间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活动。
这种企业间的协调方式是区别于传统企业科层结构和单纯市场机制的中间组织,对这种组织方式有多种称谓,如“网络组织” 、“组织网络”、“战略网络”、“灵活专业化”、“混合组织”、“准企业”等,尽管这些概念之间有或多或少的区别,但是它们都是指一种与科层、市场并不相同的关系形式。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 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 主要表现为知识、技术与信息日益增长 ,社会消费或使用正由传统的实物消费转变为以高科技产品和知识消费为主 ,消费者日趋成熟、理智 ,消费者需求愈来愈呈现出多样性、选择性、个性化及变化迅速且捉摸不定的特点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得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企业要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动态的、不确定性程度很高的经营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就必须提高对市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因而创新的速度便当仁不让地成为企业经营的准绳和原则。
事业部制和矩阵制因其自身的结构限制而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新产品上市速度方面已显得苍白无力 ,网络组织因而适时而出。
纵观摩托罗拉、宝洁、飞利浦等公司跨国网络组织结构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成效,以孵化器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网络组织的创业、创新效率,苏南、温州等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的蓬勃成长,诸如此类的成功网络组织实践迫切要求我国管理学界更重视对跨越公司边界线的组织流程及其特征的研究。
于是,围绕网络组织的运作、网络组织的模式及其治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笔者专门就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近况展开综述,以期对网络组织这一离散实体的新型相互关系有更深入、更系统的认识。
二、网络组织的涵义对企业网络组织内涵进行科学界定,是深入系统研究网络组织的起点,也是建立适应企业战略客观要求的组织结构的前提。
究竟什么是网络组织,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现代企业网络治理的特征及核心现代企业网络治理是指企业在数字化时代中,通过互联网和现代技术手段对企业网络进行规划、管理和运营的一种方式。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推进,企业对网络治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介绍现代企业网络治理的特征及其核心要点。
一、特征1. 数字化转型:现代企业网络治理的特征之一是数字化转型。
企业需要将传统的线下经营模式转变为在线上的数字化经营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实现企业的运营活动。
企业需要建立网络化的运作体系,包括网络化的供应链、网络化的市场营销以及网络化的内部管理等。
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企业文化和组织架构变革的过程。
2. 数据驱动:现代企业网络治理的另一个特征是数据驱动。
在数字化时代,企业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收集、分析和利用海量的数据,从而做出更准确、更有效的决策。
企业网络治理需要依靠数据来进行风险识别、业务优化和市场预测等。
同时,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成为现代企业网络治理的重要问题。
3. 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现代企业网络治理的第三个特征是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应用。
云计算使得企业可以将软件、硬件和数据存储在云端,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弹性扩展。
边缘计算则将计算和存储功能分布到网络边缘的设备上,实现数据的快速处理和低延迟。
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应用使得企业网络治理更加灵活、高效和可靠。
二、核心要点1. 网络安全:现代企业网络治理的核心要点之一是网络安全。
由于企业网络中存在大量的敏感信息和业务数据,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企业首要关注的问题。
企业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和培训,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策略制定、安全控制和网络监控等。
同时,企业还需要采用各种网络安全技术和工具来防范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
2. 数据治理:现代企业网络治理的另一个核心要点是数据治理。
随着数据的增长和应用场景的多样化,企业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包括数据质量管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和数据安全管理等。
网络治理理论探析2002-09-09国研网摘要:本文依据治理环境的演化进程,论证网络治理是以企业间的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参与者间的关系安排。
通过对Jones等网络治理模型的修正,利用扩展的四重维度交易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结构嵌入理论,对网络治理的理论架构进行详细地探讨。
关键词:网络治理,结构嵌入,互动机制,整合机制,协调,维护网络组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扩展了公司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环境,相应的,公司的治理形式也发生着变化,从以科层治理(Hierarchical Governance)为主导的公司治理向网络治理(Network Governance)的形式发展。
一、从科层到网络:治理环境的演化(一)科层治理的理论架构科层治理一般所言是指以“股东利益至上”为原则、以层级组织的权威为依托的公司治理形式,属于企业内的制度安排。
正如科斯(Coase,R.H)在其《企业的性质》(1937)一文中所指出的“企业与市场是经济组织制度的两极”。
因此,科层治理与市场治理(Market Governance)被认为是两种基本的治理形式。
科层治理以节约组织成本,尤其是代理成本为要约;而市场治理则是以节约交易成本为原则。
威廉姆森(Williamson,O.E.1979)继承和发展科斯的企业理论,以三重维度——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与交易频率对不同的交易范式加以界定。
科层治理的架构则是以三重维度为基础来试图解决企业的组织成本,尤其是代理成本的问题。
科层治理结构则是有关董事会的功能、结构以及股东的权力安排。
公司需要治理的核心理由是存在不完全合约(Incomplete Contracts)。
不完全合约的存在导致委托——代理各方激励的不相容、责任的不对等。
而科层治理则是通过合约关系对委托——代理各方的责、权、利进行配置,其关键的功能是如何配置公司的控制权。
科层治理的行为则是通过治理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为其两大重要机制)来实现治理的目标,其根本的目标是保护股东或委托人的权益,并使其利益最大化;监督经营者或代理人的行为以防止其偏离所有者的利益。
网络组织治理模式研究述评张宝建;孙国强;任晓悦【摘要】企业超越法定边界关系互动的增多推动了网络组织理论的发展。
本文梳理了网络组织治理理论中关于治理模式的研究成果,按照关系获取、契约形成、合同执行的交易过程分析了网络组织的三类治理模式,即准市场治理、准科层治理以及混合治理的内涵,并对不同治理模式下交易环境、交易行为以及交易成员的特征进行分析,论证治理模式的选择条件以及既定治理模式的有效性,评析现有网络治理理论体系的框架构建问题,推论网络组织治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Business relationships beyond the firm boundaries impetus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organization theory .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heory of network organizational governance mode ,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c-quisition, contract formation and contract execution transaction process governance model to analyze the three types of network organization , namely the quasi -market governance , quasi -hierarchical governance and hybrid governance . Meanwhile , th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ransactions under different governance models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above , the paper further analyzes and demonstrates the choosing condition of governance mode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established governance mode , and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network governance issues and infers the fur -ther research .【期刊名称】《商业研究》【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10页(P36-45)【关键词】网络组织;治理模式;研究展望【作者】张宝建;孙国强;任晓悦【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太原 030006;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太原 030006;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0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了组织间关系(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的发展。
网络公共治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场所。
然而,网络空间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网络安全、网络隐私、网络犯罪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网络公共治理成为了一种越来越受重视的方式。
本文将从网络公共治理的概念、意义和挑战等角度来论述网络公共治理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问题。
一、网络公共治理的概念网络公共治理指的是网络空间中各方根据自身角色和职责,通过协商、参与、监管、执行等手段,共同维护网络秩序、保障网络安全、促进网络发展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需要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学术界、公民社会等各方的广泛参与和合作,以达到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网络治理目标。
二、网络公共治理的意义网络公共治理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实现网络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网络公共治理可以促进网络行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网络技术创新和应用;另一方面,网络公共治理可以保护网络空间的权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基本人权。
综合来看,网络公共治理可以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增强国际社会的信任感和认可度。
三、网络公共治理的挑战网络公共治理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平衡利益。
在各种网络主体之间,存在着竞争和矛盾,如何平衡不同主体的利益,使网络公共治理能够顺利开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其次,网络公共治理要面对不断变化的技术和政策环境。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网络公共治理的方式和方法也需要不断适应变化;同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对于网络治理的理念和方法也存在差异,面临着政策制定和实践推广的问题。
另外,网络公共治理还要面对网络犯罪等安全问题,如何从根源上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保障公民的网络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四、网络公共治理的未来发展网络公共治理将是未来网络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都需要在政策、法律、技术等方面加大力度,共同推进网络公共治理。
浅析网络治理理论及其实践(doc 17页)《新视野》2010年第6期网络治理理论及其实践张康之1 程倩2(1.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南京:210093;2.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94)内容提要:网络治理理论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新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后工业化运动对社会治理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使传统的治理方式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网络治理理论就是出于解决这一问题的要求而提出的。
从近些年来的社会发展以及治理实践的变革来看,多元化的社会构成要素正在生成,大量的非政府组织以及多样的社会自治组织迅速涌现,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治理关系。
网络治理理论反映了这一新的社会现象,并形成了系统化的对策性意见。
关键词:网络治理,网络组织,政策网络作者简介:张康之,1957年生,男,汉族,江苏铜山县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行政哲学与文化。
程倩,女,汉族,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行政文化。
公共行政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会治理现实中的每一个新的变动,都会直接地反映到这个学科的理论探讨之中来。
所以,公共行政学是最能捕捉到和反映出时代精神的一门学科,它的每一项新的理论建构都直接地诠释了时代精神。
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全球化和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治理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为了直面这些新的问题,公共行政学科也进行了许多新的和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其中,网络治理理论对当代人类社会治理领域中遇到的新的问题做出了较为深入的思考,我们需要对这一理论给予充分的关注。
事实上,网络治理还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理论,在实践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操作性的尝试,我们对网络治理的关注,还需要从实践中去总结经验,发现改进和完善网络治理的方案。
一、网络治理概念的由来网络治理是与网络社会和网络组织这两个概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网络治理”的概念最先出现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中,是与“网络”、“网络组织”以及“网络社会”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