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单纯性肥胖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23 MB
- 文档页数:31
小儿单纯性肥胖一、定义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
单纯性肥胖是指不伴有明显的神经、内分泌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的肥胖症。
近年来,小儿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与成人相比,小儿肥胖症的特点为:(1)儿童肥胖并非为一种疾病,而是多种因素所致的一种症状;(2)儿童肥胖症与成人肥胖病并非密切相关,其中仅有10%-30%发展为成人肥胖症。
发展的几率随肥胖发生的年龄及严重程度而增加,而后者与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肝脏疾病、胆石症、糖尿病等众多疾病有关。
二、病因1、摄入过多:摄入的营养素超过机体能量消耗和代谢的需要,多余的能量便转化为脂肪贮存于体内,引起肥胖。
肥胖小儿大多食欲旺盛,食量大,且喜食高糖高脂食物,引起摄入能量超量。
2、活动过少:现代儿童学业压力大,活动时间少,且有限的时间亦被电视、电脑、游戏机等占据,加之传统观念重脑力,轻体力,使儿童活动量明显减少。
且肥胖儿童体重大,负荷重,易疲劳而不愿活动,引起恶性循环。
3、遗传因素:父母皆肥胖者子女肥胖发生率70% ~ 80%,父母皆正常者子女肥胖发生率仅为10% ~ 14%。
对大量领养儿童的研究表明,被领养者与养父母之间体脂无相关性,而与双亲有直接关系,提示肥胖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目前认为,肥胖基因(ob)和肥胖抑素受体基因(db)是部分人类肥胖发生的必需基因。
瘦素是ob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具有抑制食物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的作用。
Ob或db 基因突变可导致瘦素缺乏,或受体后信号转导途径异常引起内源性瘦素抵抗,导致肥胖的发生。
尽管肥胖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其中可能存在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所掺杂的作用。
4、精神心理因素:某些儿童压抑状态下可以多食作为转化情绪方式,引起肥胖;精神创伤(如亲人病故或学习成绩下降)及心理异常等也可导致儿童摄入过量引起肥胖。
三、病理生理四、流行病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发生率明显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