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cta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5.53 MB
- 文档页数:48
颈动脉CTA评价颈内动脉钙化斑块对脑卒中的临床价值
郑欣;唐秋;周慧;赵一蓉
【期刊名称】《现代医用影像学》
【年(卷),期】2024(33)2
【摘要】目的:分析颈内动脉不同节段的钙化斑块和实验室数据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9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造影(CTA)图像,评判颈内动脉钙化斑块所处的节段,获取受检者的实验室数据,分析颈
动脉斑块位置和实验室数据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结果:颈内动脉C5段的钙化斑块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出血性脑卒中组有统计学差异,k=6.711,P=0.009,其余位置的斑块无统计学差异;总胆汁酸水平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组间存在统计学差
异,t=3.57,P=0.0007,其余实验室数据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颈内动脉C5段钙化斑
块结合总胆汁酸水平,对于临床医师判断卒中性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5页(P209-213)
【作者】郑欣;唐秋;周慧;赵一蓉
【作者单位】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放射科;重庆市中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R816.1
【相关文献】
1.CTA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研究
2.超声诊断早期发
现颈内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3.颈动脉分叉角几何形态与颈内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CTA相关性分析4.128层冠脉CTA对钙化及非钙化斑块管腔狭窄评价准确性的探讨5.颈动脉斑块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头颈部CTA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临床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动脉斑块金标准
颈动脉斑块的评估标准根据不同的评估项目有不同的标准,以下是关于颈动脉斑块的主要评估方法:
1. 颈动脉彩超:初步观察评估中判断为斑块形成,则还要评估斑块的位置、数目、大小(长度mm×厚度mm)、形态。
稳定斑块形态规则,表面光滑,可见等回声或强回声,均质。
稳定斑块一般以钙化斑块为主。
2. 颈内动脉狭窄度评估:轻度狭窄:狭窄程度<50%,有或无斑块,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cm/s)<125,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颈总动脉收
缩期峰值血流<2。
中度狭窄:狭窄程度50%\~69%,有斑块,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cm/s)125\~<230,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颈总动脉
收缩期峰值血流2\~<4。
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0%\~99%,有斑块,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cm/s)≥230,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颈总动脉
收缩期峰值血流≥4。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有任何关于健康的问题,建议咨询医生以获得专业的建议。
般不够明显,仅少部分患者脑组织出现囊变或者坏死,肿瘤对大脑侵犯的范围较,患者受肿瘤侵袭范围在脑半球两脑叶及以上,当中、晚期时,患者在MRI中会出现占位效,同时当灶侧重一侧时前现占位效。
临床上神经胶瘤指起源神胶细胞的肿瘤,包括星形细胞起源肿瘤、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室管膜起源肿瘤以及络丛起源肿瘤。
星形细胞起源肿瘤包括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间性星形细胞瘤及胶母细胞瘤,弥漫性星性细胞瘤主要发部位为脑半球白,发发人群为20~40岁,T i Wl中表现为等低信者低信,在T2WI中表现为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强化,少数现,极少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强化情,在临床诊断中要与血管母细胞瘤及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中血管母细胞瘤发发人群为成年人群,表现为明显;毛细胞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肿瘤与附节呈现均匀或不均匀性显著;间性型星形细胞瘤亦呈弥漫浸润生,好发40~60,表现为大脑半球白不匀信号影,坏死,有时血,围肿明显,呈不;胶质母细胞瘤呈弥漫性生,通对侧半球,好发50以上,肿瘤血坏死!瘤肿明显!呈明显不匀;络丛瘤为型及成人型!发生侧脑室!成人发生脑室!肿瘤为叶!扫描呈,,要注与脑膜瘤,边缘,脑膜瘤主要发群为成年人;室管膜起源肿瘤分为□级和皿级,低级别室管膜瘤以四脑室最常见,T i WI 呈低信,T2WI呈中信号,扫描呈轻度,间变型室管膜瘤!当位上脑时为囊性,实性成分强化显著,且肿瘤易出血;少突胶质细胞瘤位叶,T i WI呈低信号,T2WI呈信号,70%,扫描为度,要与低星形细胞瘤,者主要发部位在脑部,灶较,在瘤明显强化、水肿情况(4)&上,肿瘤病理类型与脑胶质瘤强化程度、囊变形态以及类型之间在,MRI能够有效诊断,在临床诊断中值&参考文献[1]廖明朗,文宠佩,林志东.脑胶质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20):4901-4903.[2],荆彦平,,等.脑胶质瘤并出血与单纯性脑出血的成像诊断及诊断[J].医学影像杂志,2019,20(3):282-284.[3]标,郭瑁,梁倩雯,等.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伴H3K27M突变的MRI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9,53(7):545-548.[4],,,等.定位及诊断影像与定位CT融合的精准性比较[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9,39(11):827-832.(收稿12:2020-08-12)6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诊断价值刘瑞曾茗王保奇魏田华蒋涛杨洋颈动脉狭窄患者极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能够明确斑块位置、狭窄程度以及稳定性等,对临床诊断、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CTA下颈动脉斑块负荷与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远期复发事件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远期卒中事件和CT血管(CT Angiography,CTA)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分析106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利用CTA影像测量斑块体积、狭窄程度、重塑指数及脂质核心体积等。
随访3年后记录其远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
利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特征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
结果106例患者中,向心性斑块64例(60.38%),离心性斑块32例(30.19%),斑块体积为(41.02±19.39)mm3,脂质核心体积为(24.17±21.52)mm3;共有32次缺血性脑卒中事件。
脂质核心体积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最重要的预测因素,脂质核心越大,随访期出现终点事件的可能性越大(OR=1.07,P<0.01)。
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CTA影像可用于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多种特征,并用于远期卒中事件风险的预测,有利于制定合理的二级预防策略。
标签:急性脑梗死;CT血管成像;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判断是否需要手术干预治疗的重要指标[1]。
然而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破裂也是脑卒中复发的重要原因[2],多层螺旋CT的出现开拓了CT血管成像的新领域。
重组的CT三维立体血管图像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与不同层面来观测,避免了结构重叠。
其空间解析度高,不仅可以观察管腔狭窄的程度、确定斑块的位置,还可通过常规薄层轴位图像对动脉斑块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如斑块的面积、形状、体积及成分(坏死脂质核、纤维帽、钙化及斑块内出血)等[3],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本研究拟筛选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CTA影像对颈动脉斑块各种特征进行评估,分析其远期脑卒中事件和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
《临床影像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在颈动脉中的表现,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临床影像学技术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不同临床影像学方法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经临床确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收集了10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
2. 影像学方法(1)超声检查:采用高频超声探头对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扫描,观察斑块的大小、形态及回声特点。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通过向体内注入造影剂,利用X线对血管进行造影,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对血流的影响。
(3)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利用磁共振技术对血管进行成像,观察斑块的性质及与血管壁的关系。
(4)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通过多层面X线扫描及计算机重建技术,观察斑块的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三、结果1. 不同影像学方法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无创,可清晰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及回声特点。
对于软斑块及溃疡性斑块的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
(2)DSA:DSA可直观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对血流的影响,对于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及决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但为有创检查,需使用造影剂。
(3)MRA:MRA可清晰显示斑块的性质及与血管壁的关系,对于评估斑块是否引起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MRA无辐射,适用于全身各部位血管的评估。
(4)CTA:CTA可清晰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判断斑块的稳定性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但CTA为有辐射检查,需使用造影剂。
2. 对比分析四种影像学方法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各有优缺点。
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无创,适用于初步筛查;DSA可直观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对血流的影响,对于指导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MRA无辐射,适用于全身各部位血管的评估;CTA可清晰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判断斑块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
颈动脉斑块大小的评估及药物应用详解门诊经常看到这样的检查报告,那么这样的检查是否必要,这样的结果该如何处理?图. 颈动脉超声报告1、颈动脉斑块筛查是否必要?2015 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脑卒中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首位死因,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占 80% 左右,其中 25%~30% 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 90% 以上。
因此 2014 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和《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共同发布了《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将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筛查体检人群心血管病风险的推荐项目。
我国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中也将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心血管高危人群筛查项目。
2、颈动脉斑块筛查方法颈动脉斑块筛查方法包括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磁共振、CTA 等,虽然血管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但颈动脉超声检查属无创性检查,成本低、敏感度高、便捷、可重复性好,其可作为筛查首选的检查方法。
通过超声可以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和程度并判断斑块的稳定性。
01. 颈动脉狭窄超声评价标准注:PSV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EDV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PSVICA/PSVCCA 颈内动脉PSV 与颈总动脉PSV 的比值02. 颈动脉斑块的测定在颈动脉分叉处近心端 1.0~1.5 cm 处,避开颈动脉斑块,测量内膜前缘到外膜前缘的垂直距离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
颈动脉IMT ≥ 1.0 mm 或分叉处IMT ≥ 1.2 mm 为内中膜增厚;当IMT 局限性≥ 1.5 mm,大于周围正常IMT 值至少0.5 mm,或大于周围正常IMT 值50% 以上,且凸向管腔的局部结构变化,可定义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图.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测量方法(颈动脉血管腔内膜面的前缘到中膜-外膜面的前缘垂直距离)图. 斑块的测量方法(图 4A 为纵切面、图 4B 为横切面)03.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测定通过斑块的形态、内部回声、表面纤维帽完整性等评估斑块是否稳定。
《BB-MRI、CTA、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比较》篇一一、引言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表现,其稳定性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颈动脉斑块的诊断和评估。
本文将就BB-MRI(黑血磁共振成像)、CTA(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和CDUS(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分析。
二、BB-MRI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BB-MRI是一种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检查方法,具有高分辨率和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
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BB-MRI能够清晰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和与血管壁的关系。
此外,BB-MRI还能通过分析斑块内脂质、纤维组织、钙化等成分的比例,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因此,BB-MRI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三、CTA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CTA是一种基于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结构。
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CTA 可以观察到斑块与血管壁的关系、斑块内钙化情况以及血管狭窄程度等。
此外,CTA还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直观地展示斑块和血管的立体结构,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病情。
然而,CTA对软组织的分辨率相对较低,因此在评估斑块稳定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
四、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CDUS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技术检测血流和血管结构的检查方法。
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CDUS能够观察斑块的形态、大小、回声特征以及血流情况。
通过分析斑块的回声强度和均匀性,可以初步判断斑块的稳定性和易损性。
此外,CDUS还具有无创、无辐射、操作简便等优点,适用于广大患者。
然而,CDUS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经验要求较高,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五、三种检查方法的比较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BB-MRI、CTA和CDUS各有优缺点。
BB-MRI具有高分辨率和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能够详细分析斑块的成分和结构,对评估斑块稳定性具有较高价值。
144《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21年第19卷 第7期 •检测与诊断■与MAP 患者相比,SAP 患者血清CRP 的水平和血WBC 的 水平均更高,P <0.05。
详见表2。
表1三组研究对象进行联合检测结果的比较(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 <0.05 ; #与非AP 组相比,P <0.05。
组别例数血清AMY 的平血清CRP 的平血WBC 的平均水均水平(U/L )均水平(mg/L )平(x 109/L )AP 组68825.24±98.63*#122.87±25.16*18.16±3.24*非AP 组72180.35±97.56*118.13±36.57*17.56±3.15*对照组7065.24±30.764.02±1.186.02±1.89表2 SAP 患者与MAP 患者血清AMY 的水平、血清CRP 的水平和WBC 水平的比较(X ± S )疾病类型例数血清 AMY 的平血清 CRP 的平均血 WBC 的平均均水平(U/L )水平(mg/L )水平(x 109/L )MAP 27874.86±158.0465.21±18.7911.26±4.04SAP41882.55 ±185.10154.11±32.69*19.71±3.96*注:*与MAP 患者相比,P <0.05。
2.3 对68例AP 患者进行联合检测与进行单项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的比较与进行血清AMY 、血清CRP 和血WCB 的单项检测相 比,对这68例AP 患者进行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 诊断的符合率均更高,P <0.05。
详见表3。
表3对68例AP 患者进行联合检测与进行单项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的比较(%)检测项目例数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的符合率血清AMY 检测6878.2516.0481.03血清 CRP 检测6876.1245.2565.34血 WBC 检测6865.3435.1771.66联合检测6897.26*75.68*98.15*注:*与血清AMY 检测、血清CRP 检测和血WCB 检测相比,P <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