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的基本结构及两种常见的肾炎
- 格式:pdf
- 大小:528.26 KB
- 文档页数:6
肾炎的治疗方案及用药肾炎的概述肾炎是指肾脏结构和功能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病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药物和遗传等。
肾炎可分为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两种类型。
正确的治疗方案和合适的药物使用对于肾炎的康复至关重要。
急性肾炎的治疗方案及用药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是最常见的急性肾炎类型之一,其治疗方案如下:1.控制感染源:如果感染是引起肾炎的原因,首先需要根据病原体的类型使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控制。
2.卧床休息:休息是急性肾小球肾炎治疗的重要环节,患者需要足够的休息来促进康复。
3.控制高血压:使用降压药物如ACE抑制剂、β受体阻断剂等以控制血压,减少肾小球损伤。
4.控制水肿:使用利尿剂如噻嗪类利尿剂、噻嗪类抗高血压药等以减轻水肿症状。
5.对症治疗:根据症状的不同,如恶心、呕吐、腹泻等,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急性间质性肾炎是由过敏性反应、感染或药物引起的一种急性肾炎类型,其治疗方案如下:1.去除病因:如果肾炎是由药物引起的,需要立即停用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2.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以减轻过敏反应和肾炎症状。
3.控制水肿:使用利尿剂如噻嗪类利尿剂、酮酸利尿剂等可减轻水肿症状。
4.对症治疗:根据症状的不同,如发热、头痛等,采取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慢性肾炎的治疗方案及用药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指肾小球慢性炎症与纤维化过程存在,其治疗方案如下:1.控制高血压:使用降压药物如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以控制血压,减少肾小球损伤。
2.控制尿蛋白: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等控制尿蛋白的排出。
3.控制水肿:使用利尿剂如噻嗪类利尿剂、酮酸利尿剂等以减轻水肿症状。
4.血液净化治疗:如血液透析、血液滤过等,可减轻慢性肾小球肾炎带来的肾功能损伤。
慢性间质性肾炎是由长期感染、药物或遗传因素引起的一种慢性肾炎类型,其治疗方案如下:1.去除病因:如停用毒性药物或洗除感染灶。
肾炎康复片联合贝那普利对慢性肾脏病早期干预效果观察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常见的有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两种类型。
慢性肾脏病是指由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导致的肾脏结构和功能的进行性损害,以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导致种种临床综合征。
慢性肾脏病是一种世界性医学问题,临床多见临床医生难于对其治疗。
为此,本次研究旨在观察肾炎康复片联合贝那普利对慢性肾脏病早期干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
一、慢性肾脏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慢性肾脏病发病原因复杂,主要涉及慢性肾小球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遗传性肾脏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性病变等。
还包括慢性结缔组织疾病、肾血管性病变、药物或中毒性肾脏疾病等多方面原因。
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肾小球系膜细胞性增生、系膜细胞外基质增生、肾小管坏死及间质纤维化等多个方面。
系膜细胞损伤和纤维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及早干预慢性肾脏病的发展过程,以期最大限度地保护肾功能。
二、肾炎康复片的治疗作用肾炎康复片是一种内服中药,由多种具有抗炎、利尿、保护肾功能的中药组成。
临床研究表明,肾炎康复片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有效改善肾功能、减轻蛋白尿等症状,对于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贝那普利的治疗作用贝那普利是一种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除了降低血压的作用外,贝那普利还具有保护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作用。
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应用贝那普利可有效降低蛋白尿、减轻肾小球硬化等症状,对于延缓慢性肾脏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四、肾炎康复片联合贝那普利的临床研究为了验证肾炎康复片联合贝那普利对慢性肾脏病早期干预效果,我们在某医院随机选择了120名慢性肾脏病患者,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
观察组患者给予肾炎康复片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血尿素氮、尿蛋白定量等均进行记录和对比。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急性与慢性肾炎应该如何区分?
导语:肾炎在日常生活中属于比较常见的肾脏疾病,而这种疾病有急性与慢性两种,但是由于人们对这种疾病不是非常的了解,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也没有针
肾炎在日常生活中属于比较常见的肾脏疾病,而这种疾病有急性与慢性两种,但是由于人们对这种疾病不是非常的了解,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也没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这也导致病情出现逐渐恶化的情况,所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需要了解一些关于急性肾炎与慢性肾炎的区别方法,然后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急性和慢性肾盂肾炎区别如下:
急性肾盂肾炎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以育龄妇女最为多见,主要有以下症状:高热、寒战,体温多在38-39℃之间,也可高达40℃。
常伴有腰痛(多为钝痛或酸痛),程度不一,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个别患者可有中上腹或全腹疼痛。
专家指出,慢性肾盂肾炎的症状较急性轻,有时可表现为无症状性尿。
半数以上患者有急性肾盂肾炎既往史,其后有乏力、低热、厌食及腰酸腰痛等症状,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下尿路刺激症状。
慢性肾盂肾炎到晚期,可出现肾小球功能损害,氮质血症直至尿毒症。
肾性高血压很多由慢性肾盂炎引起,一般认为患者高肾素血症及一些缩血管多肽的释放和血管硬化、狭窄等病变有关。
少数患者切除一侧病肾后,高血压得以改善。
经过对临床的观察,得知慢性肾盂肾炎临床表现复杂,容易反复发作。
其原因为:易感因素的存在。
肾盂、肾盏粘膜、肾乳头部因瘢痕变形,有利于致病菌潜伏。
长期使用抗生素后,细菌产生了耐药性,或进入细胞内,使抗生素失去杀菌能力。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肾小球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glomerulonephritis,MPGN),它是肾小球肾炎最罕见的类型之一,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该病有多种名称,包括系膜毛细血管肾小球肾炎(MCGN)、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小叶性肾炎、低补体血症性肾炎等。
一、病因膜增生性肾炎根据其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病:1.原发性膜增生性肾炎病因不明,一般认为Ⅰ类型为免疫复合物疾病;Ⅰ免疫复合物及其自身抗体疾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在继发性膜增生性肾炎中有三种亚型。
Ⅰ冷球蛋白血症是单株峰球蛋白,通常是骨髓瘤蛋白。
Ⅰ类型通常是单株峰IgM球蛋白结合IgG,又称抗IgG和Ⅰ类型是多株峰免疫球蛋白。
Ⅰ型和Ⅰ冷球蛋白血症容易发生肾损伤。
其病理特征是系膜细胞大量增生、白细胞,特别是单核细胞浸润和肾小球基膜增厚。
约三分之一的病例是中小动脉炎,毛细血管有微血栓形成。
MPGN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太明确。
Ⅰ型MPGN它被认为是由相对较大的不溶性免疫复合物反复沉积引起的免疫复合物疾病。
Ⅰ型MPGN免疫复合物也存在于患者血清中,冷球蛋白、补体异常、血清C3.持续下降。
提示免疫复合物Ⅰ型MPGN中的作用。
Ⅰ型MPGN可检出患者血清C3肾炎因子(C3NeF),C3NeF是C3bBb转化酶本身的抗体,使C3bBb作用增强,导致补体旁路持续激活,导致持续低补体血症和基膜变性。
因此,补体代谢紊乱是中心环节。
(1)此外,Ⅰ型MPGN肾移植经常复发,肾炎可能是由于患者血清中的异常糖蛋白沉积在基底膜中引起的。
(2)本病可能与遗传有关,Ⅰ型MPGN患者常出现HLA-B7。
大多Ⅰ型MPGN病人很特别B细胞抗原相同。
二、发病机制MPGN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免疫学机制有关。
50%~60%的MPGN患者血中有补体C3、C1q及C4.减少表明旁路路径和经典路径被激活,导致血液补充剂减少。
2010年内科辅导: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常见病因及RPGN分型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指在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基础上短期内出现少尿、无尿,肾功能急骤进展,短期内到达尿毒症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本病的病理改变特征为肾小囊内细胞增生、纤维蛋白沉积,又名新月体性肾炎。
该病病情危重、预后差,但如能早期明确诊断并根据各种不同的病因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RPGN分为三种类型,具有不同的肾脏病理改变:
①Ⅰ型又称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型,血中存在抗GBM抗体,免疫荧光为IgG及C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线条样沉积,电镜下肾小球内无电子致密物沉积,约占RPGN中20%。
②Ⅱ型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血中存在循环免疫复合物,免疫荧光为IgG及C3呈颗粒样沉积于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光镜下可见肾小球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约占RPGN中40%。
③Ⅲ型在免疫荧光上为少或无免疫复合物型,而光镜下常可见肾小球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80%患者血中存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该型约占RPGN中40%。
应注意RPGNI型中约30%可同时ANCA阳性。
我国ANCA阳性的RPGN中pANCA多于cANCA,其特异性靶抗原分别为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蛋白酶3(PR3),分别多见于显微镜下多动脉炎和韦格纳肉芽肿这两种血管炎。
急诊检测血清中抗GBM抗体和ANCA往往可以在肾活检之前明确诊断,对早期、及时明确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肾功能及早期肾损伤的检查肾功能简述1.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基本结构: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
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球囊腔、近曲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组成,集合管不包括在肾单位内。
肾小球为血液滤过器,原尿通过近曲、髓袢和远曲小管被重吸收。
(2)肾脏功能:①重要的排泄器官。
②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③重要的内分泌功能:产生肾素、前列腺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参与血压调节和造血功能。
2.肾小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1)近曲小管:重吸收最重要的部位。
近曲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血糖浓度超过10mmol/L时,尿中出现葡萄糖。
这个浓度界值称为肾糖阈。
(2)髓袢:具有“逆流倍增”的功能,在尿液的浓缩稀释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3)远曲小管:可继续重吸收部分水和钠,但它的主要功能为参与机体的体液酸碱调节。
4.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排泌功能:肾小管通过分泌H+、重吸收HCO3-在调节机体酸碱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动分泌H+,发生H+-Na+交换,达到排H+和重吸收NaHCO3的目的。
(2)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K+,发生K+-Na+交换。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还能够分泌NH3,NH3与H+结合成NH4+时排出,不仅促进了排H+,也能够促进NaHCO3的重吸收。
分泌NH3功能障碍时,可导致酸中毒。
5.肾脏功能的调节:(1)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球滤过功能主要取决于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①自身调节;②肾神经调节;③球管反馈;④血管活性物质调节(如血管紧张素)。
(2)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的调节:主要是神经和体液因素(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调节作用。
肾脏疾病的主要临床生物化学变化(一)蛋白质及其代谢物异常1.氮质血症:指血液中尿素、肌酐、尿酸等非蛋白含氮物质含量显著升高。
氮质血症是肾衰竭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
主要原因:①肾脏排泄功能障碍:肾前性、肾性、肾后性;②体内蛋白质分解增加。
肾盂肾炎病理摘要】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是感染引起的累及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炎性疾病,是肾脏非常常见的疾病,肾盂肾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肾盂肾炎由细菌感染引起。
细菌感染在慢性肾盂肾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膀胱输尿管返流(vesicoureteral reflux)和尿路阻塞也是重要的相关因素。
本病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热、腰痛及肾区叩痛、血尿和脓尿等,并有尿频、尿急和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晚期可出现肾功能不全和高血压,甚至形成尿毒症。
【关键词】肾盂肾炎病因病理病因和发病机制肾盂肾炎是由各种致病微生物直接侵袭肾盂而引起的肾盂肾盏黏膜和肾小管肾间质的感染性炎症。
据统计,有90%的肾盂肾炎都是由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
女性患该病的几率约为男性的10倍。
肾盂肾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急性肾盂肾炎多由一种细菌引起,慢性肾盂肾炎则可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
(一)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acutepyelonephritis)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肾盂和肾间质的化脓性炎症,常由上行性感染引起。
病理变化病变可为单侧性,也可为双侧性。
血源性感染多为双侧性。
肉眼观肾脏体积增大,表面充血,可见散在稍隆起的黄白色脓肿,周围见紫红色充血带。
病灶可弥漫分布,也可局限于某一区域。
病变严重时多个病灶融合,形成人脓肿。
切面髓质内见黄色条纹,并向皮质延伸,有脓肿形成。
肾盂粘膜充血水肿,粘膜表面有脓性渗出物。
严重时,肾盂内脓汁蓄积。
急性肾盂肾炎的组织学特征为间质性化脓性炎或脓肿形成和肾小管坏死。
上行性感染引起的病变首先累及肾盂,粘膜充血,组织水肿并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可有脓肿形成。
病变逐渐向肾实质扩展。
早期化脓性改变局限于肾间质,之后可累及肾小管。
肾小管内充满渗出的嗜中性粒细胞,上皮细胞坏死,形成含有坏死肾小管的脓肿。
上行性感染引起的病变中肾小球通常很少受累。
血源性感染引起的肾盂肾炎常先累及肾皮质,病变发生于肾小球及其周围的肾间质。
肾的知识点总结一、肾的结构和功能1. 肾的结构人体内有两个肾脏,位于腰部后腹腔内,左右对称。
肾脏的外部呈豆状,内部由实质和髓质组成。
肾实质中含有肾小球和肾小管,是进行尿液形成的地方。
而肾髓质内含有肾小管和集合管,主要是进行尿液调节的场所。
2. 肾的功能(1)排泄代谢产物:肾脏能够将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等排泄出体外,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2)调节水平衡:肾脏可以根据体内需要调节尿液的浓稠度,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3)调节电解质平衡:肾脏能够排泄多余的电解质离子,维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
(4)维持血压稳定:肾脏能够通过调节尿液的分泌和重吸收来维持血容量,进而影响血压的稳定。
(5)促进红细胞生成:肾脏能够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骨髓内红细胞的生成。
二、肾的疾病1. 慢性肾病慢性肾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慢性病变。
常见原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慢性肾病的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表现为乏力、水肿、尿量减少等。
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出现贫血、高血压、骨骼疾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慢性肾病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积极的治疗干预。
2. 肾结石肾结石是指在肾脏中形成的固体结晶体,主要由尿酸、草酸盐、磷酸钙等组成。
当结石大小超过肾脏的排泄范围时,就会引发肾绞痛。
肾结石的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
治疗肾结石的方法包括药物溶石、尿路镜碎石术、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等。
3. 肾炎肾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脏炎症性疾病。
常见的肾炎类型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肾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尿液异常、水肿、高血压等。
肾炎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发展成慢性肾病,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
4. 肾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功能进行性下降,不能维持体内稳定环境的一种严重疾病。
肾功能衰竭病因复杂,既有遗传因素,也受到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肾功能衰竭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两种类型。
关于肾病的知识科普大全肾病,顾名思义,就是与肾有关的疾病,肾脏是人类重要的器官,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能够维护人体的健康。
当前我国成人的慢性肾病的发病率将近10%,我国当前有将近一亿不同程度的肾病患者,可见肾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大杀手,需要加以重视。
肾病的比例中糖尿病患者的占比比较高,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患病人数达到了一亿人,除糖尿病外,慢性肾病的患者比例也在逐渐升高,因此对于肾病,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避免后期酿成大病,损害身体健康。
本文主要对肾病的知识进行科普,从肾病的发病原因,肾病的预防和恢复等方面入手,提出一系列的策略,希望能够带来帮助。
一、肾脏以及的功能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位于腰部,左右对称,要想认识肾病,需要先认识肾脏,先认识肾脏的功能。
从整体上看,肾脏是一个排泄的器官,具备排毒的功能,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废物、一些有害的物质都能够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因此肾脏在整个人体结构中的地位比较特殊,是维持人身体平衡的主要器官;此外肾脏还担负着过滤的功能,肾脏主要过滤来自人体内的血液,肾脏既能够阻挡一些重要的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使其不至于流失,另一方面又能保证血尿酸等小分子代谢物排出体外,使人体达到动态的平衡。
肾脏还能够维持人体血容量的平衡与稳定,并保障钠、钾等电解质的充足,并调节人体内的酸碱平衡。
如果摄入过量的水或摄入过量的电解质,肾脏就会将其排出,如果人体内缺水,肾脏就会自动降低水的排除量。
因此一个健康的肾脏能够促进各个方面的平衡。
二、肾脏病的症状表现肾病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其中常见的症状有以下几种:(一)水肿水肿是最常见的症状,水肿的部位有两个,一是面部,眼睑,二是下肢,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是钠水过于滞留导致钠不能及时排除,在体内堆积过多就会出现水肿。
(二)尿液中有不明原因的泡沫一般来说,正常人的尿液是微黄色的,且没有任何异常,但是如果尿中糖和蛋白的含量太高就会泛起泡沫,如果出现这种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医检查。
慢性肾炎和急性肾炎有何区别?慢性肾炎和急性肾炎是两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它们在病情发展、病因、症状以及治疗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慢性肾炎和急性肾炎的区别。
一、病情发展的不同1. 慢性肾炎的病情发展较缓慢,病程可以持续数月至数年。
患者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只在尿检中发现异常指标,如尿蛋白和尿血的增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肾功能逐渐受损,出现水潴留、高血压等症状。
2. 急性肾炎则是突然发生的,病程较短,通常在数周内病情会有所缓解。
患者常表现为尿少、水肿、高血压等症状,同时尿检中也会出现异常指标,如红细胞和白细胞增多。
二、病因及病理改变的差异1. 慢性肾炎多由长期的肾小球疾病引起,病因复杂。
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肾小球肾炎等。
在病理上,肾小球和肾小管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如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萎缩。
2. 急性肾炎通常由感染引起,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发炎。
病理上,肾小球会出现渗出性炎症,并形成新月体,严重时可导致肾小球损伤。
三、治疗方法的不同1. 慢性肾炎的治疗主要以控制病情进展为主。
患者需要定期检查肾功能、血压等指标,同时合理使用降压药物、抗炎药物等进行治疗。
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盐分的摄入、保持适当的锻炼也对病情有帮助。
2. 急性肾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感染进行治疗。
患者需要休息、给予充足的水分补充,并依医生的指示使用抗生素等药物。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
综上所述,慢性肾炎和急性肾炎在病情发展、病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对于准确诊断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有相关的肾脏问题,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几种常见免疫复合物性肾炎肾小球免疫荧光和Masson三色染色的对比观察赵仲华;刁自强;徐辉;张秀荣;郭慕依【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06(22)2【摘要】肾穿刺组织的免疫病理(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和Masson三色染色法,对于确定一些常见的抗体介导或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是重要的两种检查手段,尤其是对于尚未开展常规电镜检查的单位,加强对两者检查结果的对比观察,对于确定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集中比较观察不同类型肾小球肾炎病变肾小球免疫荧光和Masson三色染色所示免疫球蛋白或补体的形态特征,增强对其识别或鉴别能力,以图提高对一些常见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的诊断水平。
【总页数】2页(P231-232)【作者】赵仲华;刁自强;徐辉;张秀荣;郭慕依【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学系,上海,20003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学系,上海,20003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学系,上海,20003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学系,上海,20003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学系,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8;R692.3【相关文献】1.几种常见抗体介导的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和超微结构的形态对比观察 [J], 刘晔;赵仲华;徐辉;刘学光;张志刚;郭慕依2.小鼠膜性肾小球肾炎光镜、电镜、免疫荧光定量研究及染色体初步分析(摘要)[J], 张虎样;马跃荣佑3.六胺银套染马松三色染色在肾小球肾炎和肾小球病诊断中的应用 [J], 董愉;杨诗聪;陈文芳;吴惠群4.Masson三色染色与HE染色在豚鼠牙齿组织石蜡切片中的比较研究及应用 [J], 韩天龙;王敏;红敏;萨其仍贵;查干其其格;和希格;孙德欣5.网状纤维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在子宫平滑肌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张涛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肾小体
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肾小球:是位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
肾小囊:有脏层和壁层。脏层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共同构成滤过膜,壁层延续至肾小管。
2
肾小球滤过膜
肾小球滤过膜的构成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2,基膜
3,肾小囊脏层足细胞的足突
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
3
肾小球滤过屏障包括机械屏障和电荷屏障。
机械屏障主要由肾小球基膜构成。
特别注意:生理学滤过膜的关键屏障是基膜;病理学滤过膜的关键屏障是脏层上皮。
滤过膜的3层结构 机械屏障 电荷屏障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直径70—90nm的窗孔 唾液酸糖蛋白(负电荷)
肾小球基膜(GBM) 直径2—8nm的网孔 硫酸肝素和蛋白聚糖(负电
荷)
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 直径4—11的小孔 Nephrin蛋白(负电荷)
以上数据参考7版生理学
2008年西医综合试题
15.在肾小球滤过中阻碍带电荷的蛋白质通过滤过膜最主要的结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
B.毛细血管内皮下基膜
C.肾小囊脏层足细胞
D.足细胞足突间裂隙膜
1995年西医综合试题
23.在肾小球滤液中几乎没有蛋白质,其原因是
A.所有血浆蛋白分子均较大,不能通过滤过膜上的孔
B.滤过膜上有带负电荷的涎基,可以排斥血浆蛋白
C.滤过膜上孔的大小和带负电荷的涎基两个因素共同作用
D.肾小球内皮细胞可将滤过的蛋白质主动重吸收
E.滤过膜中的内皮细胞层和基膜层有相同大小的网孔
4
急性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特征:肾脏增大,肾小囊广泛新月体形成。
主要病理改变: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显著增生形成新月体。
病理分型及特点
Ⅰ型急进性肾炎 Ⅱ型急进性肾炎 Ⅲ型急进性肾炎
病理特点 新月体形成 新月体形成 新月体形成
免疫病理 IgG、C3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线样沉积 IgG、C3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呈颗粒状沉积 肾小球内无沉积,或
微量免疫复合物沉积
免疫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血循环免疫复合物
(+),血清C3下降
ANCA(+)
治疗 强化血浆置换疗法(首选)+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 甲泼尼龙冲击+环磷酰胺治疗 甲泼尼龙冲击+环磷
酰胺治疗
预后 差 居中 较好
5
微小病变型肾病
光镜:肾小球正常,近段小管脂肪变性
免疫病理:免疫荧光阴性
电镜:广泛肾小球脏层细胞足突消失
发病:好发于儿童
临床表现:
(1)典型肾脏综合征的表现
(2)血尿、高血压、肾功能衰竭少见
(3)30%—40%病例数月内自行缓解
治疗:90%对糖皮质激素有效
预后:复发率高达60%,可转化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6
2011年西医综合试题
(105~107题共用题干)
患者,男,20岁,因大量蛋白尿1个月入院,病前无上呼吸道感染史。查体:血压120/80 mmHg,
双下肢有明显可凹性水肿。入院后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为明确病理类型,行肾穿刺活检,电
镜下见有广泛的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105.该患者最可能的病理类型是
A.膜性肾病 B.微小病变性肾病
C.系膜增生性栓肾小球肾炎 D.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106.下列选项中,该病理类型的临床特点是
A.多见于成年女性 B.多伴有镜下血尿
C.表现为典型的肾病综合征 D.有明显的肾功能减退
107.首选的治疗方法是
A.单用糖皮质激素 B.单用细胞毒药物
C.糖皮质激素联合用细胞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