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二)
- 格式:docx
- 大小:26.57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从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家智慧到传统艺术、礼仪文化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丰富的智慧和历史积淀,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 厚重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家智慧等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尊师重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师道尊严,倡导尊重师长、孝顺父母的价值观念。
封建社会中的儒家思想强调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3. 礼仪文化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包括宴席礼仪、婚丧礼仪、社交礼节等方面。
中国人注重礼仪,认为礼貌待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4. 文人雅士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文人雅士,尊重知识分子的学识和才华。
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是中国文人雅士展现才华的途径。
5. 四书五经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成就。
其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著作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1. 价值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优良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当今社会价值观传承起着积极的作用。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乐善好施等传统美德仍然对当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 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力量。
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整体意识。
3. 社会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念,倡导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伦理道德。
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中,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对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精神寄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灵魂寄托,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安慰和慰藉。
谈谈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2)谈谈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 ⽣活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当代⼤学⽣任重⽽道远。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给予了他们很⾼的期望,但很多社会现象却不得不让⼈警醒,很多⼤学⽣的现状不能不让⼈担忧:⼈本精神的缺失、精神⽂明的真空、公民意识的淡薄、⽣命尊严的淡漠、责任感的缺乏、社会道德的沦丧……这⼀切已为⾼等教育敲响了警钟。
将中国传统哲学导⼊当代⼤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是⼀种倒退,⽽是希望能⽤传统哲学思想中⼀以贯之的那⼀部分优秀思想和观念来震慑当代⼤学⽣的⼼灵,引导他们⾛上正确的⼈⽣道路。
三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熏陶,会对当代⼤学⽣⼈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为⼈处世等各⽅⾯产⽣重要的影响和作⽤。
(⼀)中国古代哲学重视个⼈的修养和理想⼈格的培养,对当代⼤学⽣塑造具有⾼尚品格的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很多⼤学⽣进⼊⾼校后,便放松了⾃⼰,对未来 感到很渺茫,于是把精⼒放在上⽹、恋爱上,⽩⽩地虚度了宝贵的光阴;有些⼤学⽣为了获得奖学⾦,取得荣誉,甚⾄不择⼿段……殊不知,⼤学时代正是⼀个⼈加强⾃⾝修养,培养理想⼈格的时期。
未来的路究竟应该怎么⾛,将⾃⼰定位于何处,这些都离不开个⼈修养,以及思想认识的提⾼。
中国古代哲学的各家各派都⾮常注重个⼈⾃我修养的充实。
在儒家看来,⼈只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才有完善的理想⼈格,因此就要努⼒充实个⼈的学识和涵养。
孔⼦把学习当作⼀种乐趣:“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孟⼦认为,⼈⽆论在何时,都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持⾃⾝的操守,不因名利损毁个⼈的品格。
道家哲学认为,虚假的名誉会给⼈带来伤害,庄⼦认为:“名⽌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福持。
”只要名誉与实际相符合,善⾏与能⼒相适应,就可以了。
墨家也⾮常重视“修⾝”,强调“察⾊修⾝”和“以⾝戴⾏”。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及主要特征一、思想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包括尊重礼仪、重视家庭伦理、强调仁爱、重视孝道等。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注重道德伦理的规范,并以孔子为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包括诗词、散文、戏剧、音乐、绘画等。
中国古代的诗词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典雅、含蓄、意境丰富而著称。
散文则注重个体情感和生活体验的表达,质朴自然。
中国传统戏剧有京剧、豫剧、昆曲等,它们通过舞台表演、音乐和音调,传递情感和思想。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和写意,常常运用笔墨渲染情感,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传统绘画堪称瑰宝。
三、礼仪道德: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礼仪和道德规范。
中国古代有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规定了人们在生活中的表达方式,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以及社交场合的礼仪等。
此外,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诚信、忠诚、孝顺等道德观念。
四、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以继承、儒学教育和尊师重道为特点。
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学生的领悟、体验和模仿,重视师生关系和师德。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也强调整体的观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五、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其中包括爱国主义、团结互助、勤劳勇敢等。
中国古代的英雄人物和传说故事也体现了中国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六、长期积累: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有着长期积累的特点。
它是中国民族长期生活经验的结晶,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现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总和,它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礼仪道德、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和长期积累等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中国传统哲学---- 整体思维观整体思维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包含着丰富而深邃的哲学内涵。
认清这一思维观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的诸多文化现象,对研究社会科学有着重大的理论参考价值。
〈一〉要认清整体,就必须认识构成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
万物均是运动的,运动的根本属性是能量,而运动、能量又是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相对静止结构)表现出来。
因此,相对的静止形式、运动结构、能量就构成了万事万物的三个基本要素。
所谓整体, 自然离不开三者的结合。
要结合,就必须具备共性,因而是三者共性的结合。
从整体共性认识,运动包括同向运动和相参照的异向运动,它们形成一个运动整体,即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在数学中则表现为奇数与偶数、正数与负数的关系。
任何事物的相对静止结构总是可以用三维空间来概括,包括一分为三和三位一体。
没有能量就没有运动,运动过程即是能量作用的过程.能量也是相对静止的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由分子组成,而分子是运动的,因此,物质构成的本质也是能量。
从能量角度分析,实则是融运动与相对静止为一体的分析。
二者综合形成的整体能量则是抽象的,如同树木是具象的,森林是抽象的一样。
总之,通过综合而形成的整体是抽象的,这种能量是以具象为基础的抽象能量。
这种抽象能量与现代科学中的能量概念比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统属于能量范畴,前者着眼于抽象性,后者注重于具象性,前者讲共性,后者求个性,前者是整体概念,后者是局部概念。
如何认识具象与抽象这组哲学概念呢?其实,具象与抽象是相互并存的关系,只不过是认识的角度不同而已。
从事物局部、感性和个性认识,它是客观的实在;从事物的整体、理性和共性认识,它是抽象的虚无。
人类所能看到的实体事物,只可能是它的局部,正由于看到的是局部,才可能感觉到它的客观存在;而人们通过不同的观察点对该事物综合而形成的整体“形象”或通过一个侧面的认识感知另一面的“形象”,均是通过人的理性的整理得到的,而整理过程正是由具象得出抽象的过程。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是政治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介绍了哲学和文化的相关知识。
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详细介绍哲学和文化的相关内容。
一、哲学的基本概念哲学是人类对宇宙、生命和人生等最一般和最基本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的一门学科。
哲学是一种反思与追问,通过哲学的思考,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生活,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1.哲学的特点哲学具有普遍性、理性、系统性和批判性等特点,它在思维范畴和认识对象上都具有超越性,是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一种基本形式。
2.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宇宙、人类、生活、社会和价值等一切客观与主观的存在和发展。
3.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忠实于客观存在,关心人生与人类的理想未来,探究宇宙和世界的本原和终极问题,如存在与本质、知识与真理、价值与美、自然与人生等。
二、文化的基本概念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群体生活的载体和维系社会的纽带,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历史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包括建筑、工艺、技术等;精神文化包括语言、宗教、伦理、艺术等。
2.文化的功能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它可以构建社会认同、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激发创新力量、提升国家软实力等。
三、文化与哲学的关系文化与哲学密切相关,哲学为文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认识范式,文化为哲学提供了具体的现实内容和情境。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精神世界。
1.哲学的文化基础哲学反映了文化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价值取向,它与文化紧密相联,是文化的理论表述和理性解释。
2.文化的哲学内涵文化包含了哲学的思想内核和世界观基础,它孕育了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为哲学的讨论提供了实践土壤和历史背景。
四、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特点中国哲学与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采,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研究中国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1000字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古代中国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文化体系,它包含了广泛的内容,如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
下面简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一、道德伦理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仁义礼智信”,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规范的重要性。
其中“仁”是指待人宽厚、关心他人的精神;“义”是指正当、公正、义不容辞的义务;“礼”是指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节和仪式;“智”是指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信”是指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品质。
这些道德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二、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浩瀚辽阔,包括诗词、曲艺、小说、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
中国文学具有丰富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
民间艺术形式也非常丰富多彩,如京剧、评剧、黄梅戏等。
三、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涵盖了众多派别和学说,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
其中,儒家思想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主张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伦理。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人道德观念和教育的重要来源。
四、宗教信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佛教、道教和儒教等。
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强调避免痴迷、清心寡欲、安心修行等。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命运的关系,追求心灵超脱。
儒教则注重现世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强调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
五、礼仪习俗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礼仪和习俗。
从生命的起始到结束,人的一生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仪式和礼节,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婚礼、葬礼、春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庆祝和祭祀活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并发展的丰富文化体系,它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如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
这些文化特征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宋志明中国传统哲学通论
摘要:
1.宋志明及其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贡献
2.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点
3.宋志明的《中国传统哲学通论》的主要内容
4.对宋志明《中国传统哲学通论》的评价
正文:
宋志明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哲学家,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和理解具有极高的造诣。
他的著作《中国传统哲学通论》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一次全面梳理和阐述,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点是其强调道德和伦理,追求人性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它注重思辨,强调内在的自我修炼,以此达到精神上的升华。
这种哲学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中,并在宋志明的《中国传统哲学通论》中得到了深入的阐述。
宋志明的《中国传统哲学通论》主要包括了对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的解读,如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以及对儒家、道家、墨家等各个哲学流派的分析。
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念,如"仁爱"、"道德经"、"无为而治"等,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哲学。
对于宋志明的《中国传统哲学通论》,我们应当给予高度的评价。
他的研究深入全面,理论阐述清晰,既能深入哲学的内核,又能照顾到普通读者的理解。
这本书无疑是一部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众多文明古国之一,以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拥有独特的文化形象和风格。
它有着悠久而深远的历史,历史上曾影响过众多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表现在不同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族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的特征为基础,结合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由于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极富深邃厚重的,具有极其独特的文化形象和风格。
二是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道德观念十分深刻,其基本原则是“仁义礼智信”。
它认为,仁者爱人、义者爱贤,并强调“德行有加”。
它还认为:“君子固穷”,主张有礼貌,尊重老人,尊重老年人,表现出尊重与仁慈。
三是审美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在审美艺术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它的审美特征是以美为宗旨,追求清新自然、景物静美、细节深刻、色彩绚丽的审美效果。
审美效果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上,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追求的是养生形式、味道醇香、色彩绚丽的饮食效果。
四是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历史文化的特点,它以经典著作为主要形式,以典籍、报刊、碑刻等文物为载体,展现出经典文学作品,并通过经典著作研究来深入地探讨古代文化历史传统。
五是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极高的哲学思想,有着丰富多彩的哲学家,其中最著名的有孔子、老子、庄子等。
它们均强调“仁义礼智信”,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全部社会道德观念。
以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传统给当今的世界文明带来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也为当今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去学习、保护、发扬。
中国传统哲学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二章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邵艺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从春秋时代开始,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先后经历了先秦诸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实学等典型的哲学形态,最终形成中国哲学的体系。
其实,早在春秋以前,中国哲学已经开始萌芽,《周易》中已经有明显的阴阳观念。
春秋时期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儒、道、墨三家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奠基。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到来,诸子百家的出现,则意味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全面成熟。
1、先秦诸子学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等。
“仁”的概念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礼的内在基础。
“礼”是指行为规范。
所谓“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继承者,被后人奉为“亚圣”。
他把孔子儒学思想进一步发挥、整理为心性说,这对后来的宋明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墨子是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核心“兼爱”。
他发队当时诸侯的尖兵战争,提出“非攻”、“尚贤”的主张。
道家学派:以老子、庄子思想为代表,经典著作是《老子》(也叫《道德经》)。
儒家与道家的异同在于:儒家重视人伦名教,社会责任与义务,积极入世,参与政事,治理天下。
道家则追求超越社会伦理之上的无为自由。
摆脱物欲、利禄、名言、名教的束缚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道家学说成为中国艺术精神和本土宗教的重要源头。
庄周梦蝶”的寓言体现了道家辨别计较是无谓的道理,体现了庄子哲学独立自由,与世俗相处而不责问是非,斤斤计较的生活艺术。
因此庄子哲学是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兵家学派:代表人物是春秋时期的孙武与战国时期的孙膑,代表著作是《孙子兵法》,该书概括了古代战争经验,蕴涵着丰富的人生指挥。
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
这些兵法,在商战中也是屡试不爽。
先秦诸子百家还有名家学派、法家学派和阴阳五行家等。
2、汉代经学,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一跃而成为官方哲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中国哲学主要流派中国哲学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哲学传统之一,涌现出了多个主要的流派。
这些流派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塑造中国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并对其思想特点进行探讨。
儒家学派是中国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其代表性人物是孔子。
儒家学派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忠诚、孝道等美德。
儒家思想认为,通过学习和修身养性,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仁”,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和谐。
儒家学派的影响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塑造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家学派是中国哲学另一个重要的流派,其代表性人物是老子。
道家学派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道家学派认为,人们应该摒弃功利主义和权力欲望,追求心灵的解脱和道德的提升。
道家学派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文学、艺术和宗教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墨家学派是中国哲学又一重要的流派,其代表性人物是墨子。
墨家学派强调兼爱、非攻和尊王,主张人们应该摒弃战争和暴力,追求社会的和平与公正。
墨家学派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积极的人道主义和公共利益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家学派是中国哲学的又一重要流派,其代表性人物是韩非子。
法家学派强调法治和权力的集中,主张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政策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法家学派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国家管理和社会秩序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主要流派构成了中国哲学的核心,各自有着不同的思想特点和价值观。
儒家学派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道家学派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心灵的解脱,墨家学派重视兼爱和社会公正,法家学派强调法治和政治权力的集中。
这些流派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互相影响和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丰富多样性。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第一章智慧与信仰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天人关系就是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
孔子是天人之学的开创者之一。
《老子》、《周易》等经典的种种讨论也都是围绕天人问题展开的。
孔子把天看成是不断创造生命的自然界,天带有某种神圣性,人对于天应该敬畏和感恩。
在中国文化中,对天的敬畏和感恩一直延续下来,天坛的建筑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的实质是爱,是对生命的尊重。
在孔子的影响下,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因而人应该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
孔子强调一个受教育者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从而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独有的人生境界的学说。
孔子、老子、《周易》等开创的天人之学,是中国古代哲人最高智慧的结晶。
一、孔子的天人之学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言论和生平活动记录在由他弟子或再传弟子编成的《论语》一书中。
孔子是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
《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
在孔子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不受《论语》这本书的影响。
不研究《论语》,就不能真正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不能深刻理解古代中国人的内在的心境。
在孔子关于“天” 、“人”的学说中,有很多思想体现了人类的普遍价值。
诚如美国当代学者赫伯特•芬格莱特所说,他在孔子《论语》中发现的是“人类兄弟之情以及公共之美” 。
这就是在2 1 世纪的今天,孔子的学说不仅受到中国人的重视,而且受到整个国际社会重视的原因。
天:生命创造之源在孔子之前,商代和周代,天命论是流行的观念,也就是把“天”看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孔子也受到这种天命论的影响。
但孔子在多数时候是将天看作是自然界。
孔子有一句有名的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说,天是不会说话的,天以四时运行和万物生长作为它的言说。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性岭南大讲坛宋志明核心提示:中国哲学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知结构等等,简言之,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
中国哲学的民族性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其他民族哲学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中国哲学独特的精神风貌。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辩证逻辑、以人为本、内在超越、有容乃大等六点。
1自强不息中国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先哲就创立了独特的哲学思维模式,创立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哲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了高度抽象的哲学思维阶段。
与古希腊哲学相比,中国哲学不但毫不逊色,并且保持着更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而从未中断过。
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哲学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知结构等等,简言之,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
中国哲学的民族性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其他民族哲学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中国哲学独特的精神风貌。
我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面六点。
《周易·乾卦·象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的积极进取意识。
中国古代哲人崇尚健动,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人生。
在他们看来,宇宙是生生不息、流迁不止的运动过程,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
《易传·系辞》上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一个“生”字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的特有风格。
古希腊哲学家从“有”(存在)开始他们的哲学思考,中国哲学家从“生”(形成)开始自己的哲学思考。
由于彼此的思路不同,古希腊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是原子论;而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是元气论。
“气”与原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既是宇宙万物的质料因,又是宇宙万物的动力因。
这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是中国哲学的独到之处。
中国哲学家立足于动态的宇宙观,也以“生”作为人类社会的最根本原则,他们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高扬乐观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二)
因为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所以中国哲学没有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的“自然之二分”(bifurcationofnature,语出西方现代哲学家怀特海在《自然的概念》中对西方哲学的“自然之二分理论”的批评),亦即不是把世界分成“本体实而不现,现象现而不实”的“两层存有”。
中国先秦的六家,因为生当春秋战国的社会变乱时期,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对人生、社会的“忧患”,而不是对自然界的“惊异”;他们大多“席不暇暖”地周游列国,而没有古希腊哲学家的“闲暇”;亦因此,他们没有古希腊哲学那样的“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的传统,按司马迁所说,他们都是“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史记·太史公自序》)。
他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人生的安顿、社会的治理(此即金岳霖先生所说“哲学与伦理、政治合一”),因此他们也没有佛教那样的“出离世间”或“涅槃”的价值取向。
亦因此,他们不以“人事”为“假有”,遂亦不以天地及其所生万物为“空幻”。
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下册)所说: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对于世界之见解,皆为实在论,即以为吾人主观
之外,实有客观的外界。
谓外界必依吾人之心,乃始有存在,在中国人视之,乃非常可怪之论。
”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讲了“中国本根论之基本倾向”,指出:“印度哲学及西洋哲学讲本体,更有真实意,以为现象是假是幻,本体是真是实。
本体者何?即是唯一的究竟实在。
这种观念,在中国本来的哲学中,实在没有。
中国哲人讲本根与事物的区别,不在于实幻之不同,而在于本末、原流、根支之不同。
万有众象同属实在,不惟本根为实而已。
”张先生在50年代所作《中国古典哲学的几个特点》一文中把“本体与现象统一”作为中国哲学的首要特点,以后在他晚年的多种著作中也多次强调了这一点。
应该肯定,没有“自然之二分”,本体与现实统一,或者说“存有的连续性”,亦或说“道不远人”的“内在超越”,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特点。
中国哲学的“本根论”因为没有“自然之二分”,也就并非只是研究现象背后的“存在本身”(beingassuch),而是也研究“宇宙的起源、结构、发生史和归宿等等”,所以中国哲学的“本根论”可以称为“本体—宇宙论”
(onto-cosmology),或“世界本原论”(“本原”是中国哲学固有的词汇)。
因为
中国哲学要“推天道以明人事”,所以中国哲学讲世界的“本原”亦必讲“阴阳大化”,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传·系辞上》),或“二气交感,万物化生……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周敦颐《太极图说》)。
由此而言,本体论与宇宙论的统一亦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哲学的“天人之道”,常可略称为“性与天道”,可见人性论在中国哲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国哲学所讲的“人性”,就是人的生而既有、与生俱来的本性。
所谓“天命之谓性”(《中庸》),“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正蒙·诚明》),“性即理也”(《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上),可见“天人合一”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性与天道合一”(此在道家就是“德”与“道”合一,在佛教就是“佛性”与“真如”合一)。
人性论既是中国哲学之人论的首要内容,又是天论与人论交接(合一)的一个枢纽。
从性善论的传统说,“性与天道合一”也就是真与善合一。
“推天道以明人事”,所谓“明人事”最重要的就是要确立一个行为的规范、价值的准则。
有了这样的规范和准则,才能够“修己以安人”,“务为治者也”。
因此,价值观或价值论(axiology)应该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和宗旨。
中国哲学表达“价值”的词汇是“贵”,所谓“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吕氏春秋·不二》),就是说老子、孔子和墨子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
人性论的理论形态是讲人的本性“是”怎样的,而价值观的理论形态是讲人“应该”怎样。
人性源于天,且奠定了人将怎样生活或人应该怎样生活的基础。
在“人性是怎样的”这个看似事实判断的命题中实蕴含了“人应该怎样”的价值预设。
因此,除了“性与天道合一”之外,人性论与价值观的统一亦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在“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之后紧接着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所谓“立人极”就是要确立一个最高的价值标准,这也是《太极图说》从“无极而太极”开始,最终推衍出来的一个理论归宿或宗旨(“横渠四句”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亦是如此)。
中国哲学的“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不仅要讲天论和人论,而且要讲知论(致知论或方法论),只不过此“知”不是一般的认知,而是如何知天道、知人道的“知”。
致知的目的和方法已经被所要知的内容(“为道”还是“为学”,“德性之知”还是“见闻之知”)和价值取向所决定了。
因此,“致知”与“涵养”
并进,致知论也就是“工夫论”,“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真善合一”,“知行合一”,但“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便也成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
《尚书·皋陶谟》说“知人则哲”、“安民则惠”,这是中国上古“王官文化”为春秋以降“哲学的突破”留下的一个文化基因。
从“知人则哲”、“安民则惠”发展到“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修己以安百姓”,这就是中国文化在历史的“轴心时期”所实现的“哲学的突破”。
这个“突破”亦是有继承性、连续性的,或者说是以“温和”的方式实现的。
因此,在中国传统的“天人之学”中仍保留了“知人”、“安民”的基因。
以“知人”为中心,以“原善”(善即“爱人”)、“为治”(治即“安民”)为宗旨,这可以说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
虽然中国传统哲学有其历史时代的局限性,自1840年以来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处于近现代的转型之中,但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一些优秀传统还是要继承和发扬的。
古希腊哲学有“为求知而从事学术”的传统,由此而有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宇宙论和认识论,乃至西方近代兴起的科学技术,这是需要中国文化和哲学学习的。
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学科分类中亦有一种伦理学、政治学“让其余的科学
为自己服务”的实践智慧,康德亦有哲学乃“求达至善之术”、实践理性比思辨理性占有“优先地位”之说。
可见中国传统哲学以“知人”为中心、以“原善”、“为治”为宗旨,实也符合哲学“这个名词的古义”(参见《实践理性批判》第四章)。
瑞士学者皮亚杰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写的“人文社会科学”报告中认为,哲学学科是“极其难于分类的一组”,“因为献身于这类学科的学者们对应归入这一名称之下的各分支的意义、范围、甚至统一性,意见颇不一致”。
但是,“唯一肯定的命题——因为各学派看来都同意这一点,是哲学以达到人类各种价值的总协调为己任,也就是说达到一种不仅考虑到已获得的认识和对这些认识的批评,而且还考虑到人类在其一切活动中的各种信念与价值的世界观。
”(《人文科学认识论》第8页)。
依此说,中国传统哲学以价值观为其核心和宗旨,是很符合哲学的这一“己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