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各民族简介——哈尼族
- 格式:doc
- 大小:17.49 KB
- 文档页数:8
哈尼族文化简介哈尼族语言有啥民族特点>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同语支里有彝语、拉祜语、傈僳语、纳西语、基诺语等。
哈尼语在国外,分布在缅甸、泰国境内的又称卡(Akha)话,和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话接近;老挝、越南境内的哈尼话和我国红河南岸地区的哈尼话大体相同。
哈尼语与彝语支其他语言一样,元音有松紧之分,没有长短之别。
韵母基本上是单元音,复合韵母多是借音。
没有塞音韵尾,有的方言有鼻音竟尾。
哈尼语和彝语文其他语言在基本词汇中有不少同源词,在语法上也有很多共同点。
1949年以前,哈尼族没有表达自己的语言文字。
1949年以后,为了帮助哈尼族人民解决文字问题,早在一九五二年,党和人民政府就组织了有哈尼族干部参加的哈尼语文工作队伍,开始进行哈尼语调查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于一九五七年写出了《关于划分哈尼语方言和创制哈尼文的意见》的哈尼语调查报告,制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文字方案》(草案),哈尼文以哈雅方言的哈尼次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绿春县大寨哈尼语的语音为标准音。
这个方案于一九五七年三月在昆明召开的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通过,又经一九五八年四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少数民族语言科学讨论会讨论,呈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行。
在此期间,中央民族学院和云南民族学院先后开设哈尼语文专业,培养哈尼语文工作干部。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力量编写、出版了《哈尼文读本》、《哈汉对照词汇》、《哈尼民歌选》等十多种哈尼文读物,为哈尼文试行工作准备了条件。
一九五八年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试验推行。
近几年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哈尼文即将继续试验推行。
哈尼文在记录哈尼语广播稿、电影的哈尼语翻译以及搜集整理哈尼族民间文学等方面已经发挥积极作用。
哈尼族冷知识
1. 白鹇鸟崇拜:哈尼族有一个独特的图腾崇拜文化,他们非常尊崇白鹇鸟,并且有传说讲述白鹇鸟曾救过一位老人的生命,因此哈尼族会模仿白鹇起舞以示纪念。
2. 舞蹈艺术:哈尼族的传统舞蹈中有一种源自上述传说的舞蹈形式,通过芭蕉叶模拟白鹇鸟飞翔的动作,这种舞蹈富有民族特色和故事性。
3. 人口分布特点:哈尼族并非集中在一个区域,而是广泛分布于红河、澜沧江流域以及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两江中间地带的山区,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多个县份,还有思茅、西双版纳等地都有大量哈尼族人口。
4. 节日庆典:除了普遍庆祝的春节外,哈尼族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十月年”(又称长街宴或昂玛突),是哈尼族的重要节庆,以及火把节(矻扎扎)等,期间会举行祭祀祖先、驱邪祈福等活动。
5. 火塘文化:在哈尼族的家庭生活中,火塘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中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担着家庭伦理教育、传承文化和神灵对话的功能。
6. 婚恋习俗:哈尼族的一些支系中存在独特的婚俗习惯,例如红河边上的叶车人会在丰年节时通过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
7. 饮食文化:哈尼族的饮食丰富多样,主食为稻米,也喜食糯米粑粑、玉米制品,菜肴口味浓郁,哈尼豆豉为其特色食品之一。
8. 语言文字: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彝语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哈尼文。
9. 历史渊源: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南迁的羌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哈尼族有哪些礼仪习俗和禁忌_哈尼族的饮食习惯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历史悠久,远在唐代以前即在宁洱居住,有哈尼、豪尼、碧约、卡多、阿木自称。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哈尼族有哪些礼仪习俗和禁忌,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哈尼族的习俗介绍传统节日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黄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
牛肉平均分配,集体安排生活。
五月、六月村里容易发生疾病,田间容易遭受虫害,因而清扫水井,夜晚点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内,驱赶邪恶,火把插到田间路旁,送走瘟神。
苦扎扎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
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活瑟瑟: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
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
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就是过新年。
节期五、六天,多至半月。
有条件的人家要杀猪、舂糯米粑粑。
亲友互相拜访,有说亲的就趁这个节日请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嘎汤帕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主要节日,“嘎汤帕”是哈尼语,意为万物复苏或万象更新。
过节的时间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节日期间有展示哈尼族风情的文娱节目如长竹杆舞及荡秋千、射弩等比赛。
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人的“新米节”。
这天,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饭“尝新”,这被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同时,也表示庆祝“五谷”、“六豆”丰收。
云南哈尼族哈尼族现有人口1660932人。
主要聚居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元江、墨江、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思茅、西双版纳、澜沧等市、州、县也有分布。
云南共有哈尼族人口为162.95万人。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
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内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和若干土语。
哈尼族原无文字,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试行中。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
墨江的紫胶,产量居全国之冠。
西双版纳僾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饮誉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地之一。
逶迤连绵的哀牢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许多受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
红河自治州的个旧市,是闻名我国的“锡都”。
在起伏连亘的哀牢群山中,一座座几十级、上百级的梯田,从山脚顺着坡势蜿蜒向上伸展,层层叠叠,直通茫茫云海,蔚为壮观。
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哈尼人民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
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
到了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
这简直就是一幅变化奇巧、简朴秀美的水墨画。
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话:梯田是小伙子的脸。
小伙子美不美,主要看他造田做得怎么样,若是他筑埂、铲堤、犁耙田样样来得,就会得到大家的称赞,并赢得姑娘的爱慕。
姑娘美不美,关键要看她在梯田里做的活计好不好。
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们对水特别珍惜。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导读: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简介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
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
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哈尼族:历史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南迁的古代北方的羌人。
羌人原来游牧于青藏高原,后逐渐向南迁移。
公元前3世纪,其先民已经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垄江以东的沼泽地带。
7世纪已居住于今哀牢山、无量山区一带。
唐、宋时隶属南诏、大理国,以后又先后被元、明、清封建王前所统治,其间一些首领曾被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
哈尼族:礼仪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
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哈尼文化艺术绚丽多姿,有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寓言、童谣、谚语、谜语等。
神话,传说中有叙述万物来历的《创世纪》;有讴歌人类战胜洪水,繁衍生息的《洪水记》;有反映哈尼族历史迁移的《哈尼祖先过江来》等。
诗歌主要有“拉八热”和“阿基估”两类。
“拉八热”多在婚丧、节日、祭祀以及其他庄重的场合吟唱,曲调庄重严肃。
“阿基估”即山歌,只能在山间田野唱,以爱情为主,男女对唱。
民族简介哈尼族属于国际性民族,根在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哈尼族约185万人。
其中,中国哈尼族14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思茅市的江城、普洱、澜沧、景东、镇沅、思茅、墨江等市县,玉溪市的元江、新平、峨山、易门等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勐腊等县,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双柏县及昆明市的禄劝县。
国外哈尼族约42万人,其中缅甸20万,泰国8万、老挝10万、越南4万。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红河州)哈尼族人口1952年约为24万,到2003年末为68.6万,占全州总人口的17.1%。
红河哈尼族人口约占全世界哈尼族人口的37%、全国哈尼族人口的48%;不仅人口多,而且支系称谓也较为繁杂。
哈尼族的族源和早期的迁徙活动,在汉文史籍中少有记录,本民族也没有文字可供探究,因而考证难度较大。
但凭借哈尼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口碑古籍以及散见于汉文史籍的零星记载,仍可窥见哈尼族的历史概貌。
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没有文字。
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于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三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可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
“和夷”大约是古羌人南迁的分支。
从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八世纪,又有部分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
在唐人文献里,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
“南诏”、“大理”政权建立后,其东部的“三十七蛮部”中,“官桂思陀部”、“溪处甸部”,“伴溪落恐部”、“铁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红河地区。
哈尼族民俗风情1.源流与分布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共有人口242.49万人,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和蛮”即专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
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从《尚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名称——“和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
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民居民俗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而建,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
村寨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云南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列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落之一,是哈尼支系人的主要聚居地,被称为〃叶车(奕车)之乡〃。
你所不知的哈尼族语言特点(带你了解56个民族中的哈尼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绿春,是民族文化的富集之地。
在全县3096.86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哈尼、彝、瑶、傣、拉祜等少数民族,全县辖9个乡(镇)21.5万人,其中哈尼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8.2%,属全国县市级哈尼族人口比例之最。
绿春是中国130多万哈尼族文字标准音所在地,境内的阿罗欧滨,因都玛简收的美丽传说,而成为国内外哈尼族普遍认同的原始宗教圣地。
因此,这个山青水秀,四季如春的哈尼山乡,正如她美丽的名字“绿春”一样,没有现代工业文明的污染,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民族文化,都是绿色的,是原生态的,从而形成了绿春别具一格的哈尼文化生态县。
绿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尤其是以哈尼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最富特色。
生活在绿春的哈尼族,因居住地域、风俗习惯、语言服饰等差异,又分为哈欧、白宏、期弟、卡多、腊咪、西摩罗等支系,每个支系又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差异,构成了绿春多姿多彩的哈尼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活在绿春的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绿春,阿罗欧滨文化对哈尼族的影响根深蒂固。
被称为哈尼族原始宗教圣地的阿罗欧滨是地名,在绿春县城东部的分水岭原始森林一带,是世界哈尼族民间传说的“遮天大树”遗址和叙事长诗《都玛简收》的发生地。
阿罗欧滨文化对哈尼族的社会发展、民族心理等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哈尼族的文化母体,涵盖了哈尼族的农耕、生产生活、伦理道德、礼仪习俗、宗教、天文历法等。
阿罗欧滨是哈尼族心灵的家园,它的影响不仅渗透到国内的哈尼族,还远及东南亚一带的哈尼族,每年祭祀阿罗欧滨的活动构成一系列的绿春本土民族文化。
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的日子,生活在绿春县城附近的十二个哈尼族村寨都要共同举行祭祀阿罗欧滨的活动。
那天,对于生活在绿春县城梁子上的十二个哈尼寨子来说是一个神圣而值得纪念的日子,整个祭祀活动在庄严、肃穆中举行,对参加祭祀活动的人也有严格要求,祭祀主持人只有该县大寨村的“咪谷”(龙头)才有资格,其它十二个村以本村的“咪谷”为领头,带2至3人代表本村参加,凡参加祭祀阿罗欧滨活动的人,要求必须家史清白、夫妻齐全、五官端正、健康等。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云南省的西部,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
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
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
哈尼族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中国的云南西南部等地,是生活在云南红河地区的一个山地民族,以农业为主,善于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他们培育出著名的"紫米"(接骨米)和"普洱茶"、创造了中国农田史上七种田制之一的"梯田文化"。
有十月节(新年)、六月节(吃新)、波突(祭山)、祭母节、认舅舅、阿巴多(恋爱歌宴)等民俗节庆,其丰富的饮食文化与节日文化相映成辉,构成了独特的哈尼风情。
服饰:哈尼族服饰无论在原料、色彩、款式、装饰手法等,无不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
以梯田农耕生产和梯田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饰的改良、发展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内涵、适应梯田生产需要为原则。
哈尼族崇尚黑色,哈尼族无论男女,其服装均以黑色为主基调,这是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沉重感和审美的心理要求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程度及哀牢山自然环境和梯田稻作农业所决定的。
哈尼族以梯田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黑色,对高山农耕生产者来说在保暖、耐脏、耐磨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另外,这一习俗也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的封闭以及"避世深隐"的民族心理、落后的传统原料和印染技术的客观体现。
节日:十月年:十月年为大年,按哈尼族的历法,十月是岁首。
节期六天左右,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
这时正是大春上场,厩中猪肥的时节,有条件的人家都杀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黄糯米饭献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着新装,亲友们互相走访;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这个节日里请媒人去说亲,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献祖过年;村里的老年人轮流着到接到订婚礼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礼品。
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宝库中的瑰宝——哈尼族医药简介云南民族医药巡览?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宝库中的瑰宝——哈尼族医药简介在连绵起伏的云南哀牢群山中,无数座高达上百级的"田山"从山脚顺着坡势层层叠叠,直通茫茫云海,蔚为壮观.这就是勤劳智慧的哈尼族人民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流,通过水涧沟渠引进粮田,形成的"梯田".哈尼人在创造梯田文化的同时,不断与瘟疫疾病作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掌握了大量用草药治病的单方验方和独特的诊疗方法,同时吸纳和兼容了中医药学及彝,苗,傣,壮,瑶等各个民族以及泰国,缅甸,老挝等国民族医药学的一些理论,诊疗方法和药物,形成了在祖国民族医学之林独树一帜的哈尼族医药.哈尼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全省哈尼族人口有约140余万人(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茅市,玉溪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州市.哈尼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一整套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其核心主旨是高扬自然中心主义大旗,钳制妄图凌驾于大自然之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意识,贬抑以自然生态主人自居的非理性心态.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医药体系中,则为:人所致疾病是因为人与自然和神不能和谐相处,而致病邪侵入人体;并认为自然界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及矿物等均具有药物的功用.取类比象方法是哈尼族传统医药学的特色之一,即用动植物的形色性味特性来治疗疾病,譬如:用水生植物如水薄荷,水芭蕉等治疗各类水肿,用红山乌龟,红三七,红蛙蛙(一种爬行动物)治疗贫血病,用一些气味浓烈的植物如臭牡丹等来治疗皮肤病,风湿病.哈尼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医疗经验,形成了许多单方验方.这些单方验方使用简便,疗效显着,深受群众喜爱.如用虎掌草治疗腰腿痛,胃痛,用野芹菜生汁治疗高血压,用抽筋藤,爬树龙,白藤龙,叶上花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等.哈尼族医药的药物疗法分为内服和外用2种,内服主要以煎煮后口服为主,也有部份捣碎绞汁后鲜服.外用则用中草药煎液熏洗伤部或将中草药捣碎调和后直接敷于患处.其治疗方法朴实多样,简单易行,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针刺,拔罐,刮痧,提痧,按摩等.药膳是哈尼族医药的又一特色.哈尼人利用新鲜,味美,富于营养的食物创造了风味特点鲜明的哈尼饮食,同时也创造了药物与饮食相结合的膳食法.其特点一是常食味美疗疾的野生蔬菜,如生吃鱼腥草既清香可口,又可清热解毒;木姜子既芳香爽口,又理气止痛,消食健胃;一是用药效显着的食物配方,调味烹饪菜肴,如消炎,补肾的哈尼族豆豉(香薷汁制成的药豆豉),健胃行气,消食导滞的草果猪肉糯米饭,补气扶正的小黑药炖乌骨鸡.哈尼族大都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热带,亚热带山区,这里有与气候垂直分布相适应的动植物立体分布,加之哈尼族传统本身具有保护生态的价值观念,使很多药用动植物在这里得到很好的生长繁殖,形成天然的药材库,成为哈尼族医药延续发展的基础.哈尼族种植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且量多质优,现在的哈尼族居住地区是世界草果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地区,草果的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80%以上.虽然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地方以刻木结绳记事,新中国成立后才创制了拼音文字.因此,哈尼族的传统医药一直未为世人所识,只有在本民族内部和居住区域内流传和运用,还未很好发掘整理.解放以后,国家对哈尼族传统医药进行了抢救整理,对哈尼族地区丰富的药用生物资源也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如用哈尼族药青叶胆制成了治疗肝炎的"青叶胆片":用哈尼族药莫阿宰呢生产了治疗类风湿和红斑狼疮的"昆明山海棠片".哈尼族传统医药的神秘面纱正逐渐被揭开,这块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宝库中的瑰宝,一定会像哈尼梯田一样,发出绚丽的光芒.哈尼族梯田(执笔:陈祖琨,郑进,赵鹏)(编辑:左媛媛)。
介绍哈尼族
哈尼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我知道有几个民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白族,水族等。
你知道哈尼族居住在哪吗?不知道吧,那我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哈尼族人又称爱尼族人。
哈尼族理所当然就是爱尼族人了,居住在西双版纳州的爱尼族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爱尼族又分为:则维,则做两个分支。
爱尼族在西双版纳州分布较广,在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均有他们的驻地。
除这两大支系外,还有一个叫木大的小支;木达人数较少,多数居住在景洪市的南连山。
爱尼族人多数居住高山深谷间,爱好打猎,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这就是哈尼族的分支与分布在那里的,下面我来说说哈尼族的来历了:哈尼族居住的地方,恰恰与傣族相反,傣族喜欢居住平坝上,哈尼族多聚于高山深谷间。
传说傣族和哈尼族原来是两兄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兄弟二人决定分家。
哥哥爱捉鱼摸虾,想住在坪坝;弟弟爱上山打猎,想居高山。
但两兄弟都不好意思开口,于是决定让他们的一只鹿和一只驴来为他们认建寨的地皮。
哥哥养的是驴;驴喜欢在的地方也是哥哥喜欢的。
弟弟养的是鹿;鹿喜欢的地方也是弟弟喜欢的。
驴常在河边吃青草,他在坝上跑了一圈后便在河边停了下来,于是各个分到了自己喜爱的坝子;鹿恋青山,他穿过坝子跑到了山林再也没有回来,于是弟弟家分到山林。
从此后,哥哥傣族的后代住在坝子;弟弟哈尼族的后代住在山区;两个家族各居一地,你来我往,亲如一
家。
我真想看看那两兄弟生活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
哈尼族文化内容摘要范文哈尼族是一个充满魅力、有着独特文化内涵的民族,他们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闪耀着独特的光彩。
一、服饰:色彩斑斓的流动画卷。
哈尼族的服饰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男性的服饰通常简洁而实用,以青布或蓝布为主色调,宽裆裤加上对襟上衣,既方便在田间劳作,又透露出一种质朴的帅气。
而女性的服饰那可就复杂又华丽啦!就像把整个哈尼族的文化都穿在了身上。
她们的上衣绣满了各种各样精美的图案,有象征吉祥的花鸟鱼虫,还有代表家族历史的神秘符号。
下装的裙子层层叠叠,色彩斑斓得如同天边的彩霞。
而且不同的支系,服饰也有着微妙的区别,就像不同口味的美食,各有各的独特之处。
你要是走在哈尼族的村落里,看到那些穿着传统服饰的族人,就仿佛走进了一个流动的民族文化博物馆。
二、建筑:大地之上的艺术杰作。
哈尼族的建筑是与大自然完美融合的典范。
他们居住的蘑菇房可有意思了,从远处看就像一朵朵巨大的蘑菇生长在大地上。
这种房子的建筑材料大多取自于自然,土基墙、茅草顶,透着一股浓浓的原始韵味。
蘑菇房一般分为三层,底层用来关养牲畜,中间层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有火塘、卧室等,顶层呢,用来堆放粮食和杂物。
在建造蘑菇房的时候,哈尼族人们充分考虑到了当地的气候和地形,这种房子冬暖夏凉,还能很好地抵御风雨。
每一间蘑菇房都像是哈尼族人民在大地上书写的一首建筑诗,诉说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三、美食:舌尖上的民族记忆。
哈尼族的美食那是能让你的味蕾欢呼雀跃的。
首先得说说哈尼族的长街宴,这可是一场美食的狂欢派对。
长长的街道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一眼望不到头。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哈尼族的红米线,那红米可是哈尼族梯田里种出来的宝贝,做成的米线口感劲道,再配上鲜美的肉汤、翠绿的蔬菜和各种调料,一口下去,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还有竹筒饭,把糯米和腊肉、豆类等食材装进新鲜的竹筒里,用炭火烤制,竹子的清香和食物的香味完美融合,吃的时候就像在打开一份来自大自然的惊喜礼物。
中华各民族简介——哈尼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哈尼族
哈尼族概况
历史:哈尼族自称很多,有“哈尼”、“卡多”、“爱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
人口:哈尼族约有人口126.4万人。
分布: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经济: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风俗
图腾:
信仰: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哈尼族认为万物有灵,天地之间存在着具有超凡能力的天神、地神和具有保护性质的祭祀神即寨神,家神,要定期祭祀,祈求保佑,以降福免灾。
礼仪: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
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禁忌:哈尼族有许多禁忌,如产妇分娩,忌外人闯入室内;进村时不能披着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脚架烘湿鞋;禁止砍伐“龙树”和将污秽物扔置“龙树”之下等等。
风俗: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婚俗:哈尼族十分重视男女婚恋的喜庆活动。
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
夜里10点钟左右开
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
届时灯火通明,桌上摆满各式菜肴。
先将煮熟的大公鸡头朝上摆上餐桌,并把两个鸡睾丸和一只活螃蟹悬挂在鸡身上,由“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对入坐,随后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
这时小伙子们用芭蕉叶包上糯米饭和菜送给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吃。
如男女双方情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
当地人称这种求爱方式为“阿巴多”,常为农闲时举行。
食俗:哈尼族过去日食两餐,主食是当地产的稻米,玉米为辅。
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
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人喜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粥,并以此为主食的上品。
擅长利用当地土特产原料腌制咸菜、烹制肉类及各种风味菜肴。
饮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饮用的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哈尼人喝鲜茶,鲜茶有一种苦涩味,但能消暑解渴。
丧俗:丧葬行木棺土葬。
早期曾实行过火葬。
西双版纳地区,寨里死人,全寨都停止生产到丧家帮忙。
墓地多在寨旁龙树林里,挖穴埋人后即填平,不看风水,不建坟堆。
红河地区人死后要向亲友报丧,亲友得携带猪、鸡、米、酒来祭,女婿须用牛来祭,显得更为隆重。
出滨前至亲好友留丧家陪住,晚上村中青年聚集在死者屋前跳“落作舞”。
哈尼族文化
语言: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
无文字。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20世纪50 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文学: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四类。
神话有《创世纪》、《天地人的传说》等;传说有《多沙阿波》、《他郎茶的传说》等;故事有《马鹿儿子》、《尼玛引田》等。
诗歌有劳动歌、习俗歌、情歌、生活歌。
艺术:哈尼人擅长刺绣,图案构思取材于花卉虫鸟形象,并赋予特定含意,如葵花图案表示长寿,葫芦图案表示早孕早育等。
名人:李和才,青少年时期加入滇军,英勇善战,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红河州州长,被连续选为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77年当选为云南省政协副主席,1979年当选为云南省人大常委副主任。
住房:哈尼人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间有一大间为堂屋。
在版纳地区,堂屋东面一间为家长的卧室,卧室内设有祭祖
处。
哀牢山、无量山区哈尼族的寨房因各地地理、经济及环境民族的不同而有茅草房、土掌房、石灰房、瓦房几种式样。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
屋顶为四个斜坡面。
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家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有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
舞蹈:。
《棕扇舞》是源于哈尼族古代图腾崇拜的祭祀舞蹈,人们手拿棕榈叶,充当能为民族带来吉祥幸福的白鹇鸟羽翼,在具有傣族舒缓、柔美特点的乐曲伴奏下,模拟白鹇鸟在树下嬉戏、漫步、四处窥探等自然形态。
舞蹈动作古朴、细腻,充分表现了哈尼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歌:哈尼族民歌分“哈八惹”、“阿其古” 两类。
“哈八惹”意思是喝酒时唱的歌,或诗歌咏唱。
多在祭祀、节日、婚丧等隆重的场合由“米谷”或是老年人唱,如《创世纪》、《祭祀歌》、《祭龙规矩歌》等都属这一类。
调子庄重严肃、低沉缓慢,歌时由一人主唱,唱完一小段,周围听众接唱合声。
民乐:乐器主要有三弦、四弦、把乌、笛子、响篾、葫芦笙等,“把乌”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
舞蹈有“三弦舞”、“拍手
舞”、“扇子舞”、“木雀舞”、“乐作舞”、“葫芦笙舞”等。
在西双版纳地区流行的“冬波嵯舞”,舞姿健美,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哈尼族服装
哈尼族的服装,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男童戴圆帽,穿黑衣,一般不加饰品,女童亦戴圆帽,但多用银泡、彩穗作饰,饰物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年满15岁以后,男女均要改变衣服式样,并以众多银泡、银片、珠玑、彩羽、彩穗饰衣、饰头。
男子改用黑布头巾缠头、佩戴银链,穿衣襟边沿镶有银饰品,后摆绣有彩色图案的衣服。
女青年改戴帽后装有圆筒,帽沿上镶满银饰和彩穗的帽子,佩戴镶满银牌的束胸布“腊霞”,穿绣着彩色图案的上衣,腰间要系飘带,小腿上要缠特意绣制的“克绑”(护腿布),打扮得格外漂亮。
哈尼族娱乐
节庆:与汉族一样,也过春节、中秋节等。
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六月节。
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个季节,每季为四个月。
在一年之中有过两个年节的习惯。
一个是十月年,另一个是六月年。
打秋千:打秋千是哈尼族传统节日中最喜爱的活动,主要是在农历四月底五月初的“苦扎扎节”,意思是预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哈尼族秋千有磨秋、荡秋和转秋(也叫轮子秋)3种,其中磨秋最盛行。
打磨秋时,青年男女一双双一对对爬上磨秋,双人或四人分扑或骑在横杆两端,落地一方蹬地,同时使横杆旋转,两端的人轮流蹬地,一上一下象推磨一样转个不停。
技术好的则在上面施展屈体上杆、翻滚骑杆和大回环等惊险动作。
抵肩:抵肩是哈尼族中一种力量对抗的运动。
比赛双方可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和力量自愿结合选择对手。
若双方同意比赛,请一公正人发令,两人友好地拉着手进入划好
圆圈的场地中,互拍对方肩膀,蹲下用手和脚支撑于地上,以左肩抵对方右肩准备好。
比赛开始双方用力相抵,被抵出圆圈者算输,输者退场,胜者与另一人继续再战。
以胜的人多少决定胜负。
摔跤:摔跤是哈尼族最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哈尼族摔跤与彝族一样,不分体重级别,不受时间限制,一般三摔两胜。
在互摔中允许抓腰带、抱双腿、过背、夹背翻等动作,双肩着地算输,与国际自由式摔跤相似。
胜者被称为全寨的英雄,公认为“大力士”。
打陀螺:打陀螺在云南很多少数民族中都很盛行。
哈尼族打陀螺大多是在十月年、六月年和春节期间举行。
比赛时,支方先将陀螺旋放于地上,让打方在划定的线外用陀螺抛掷撞击地上正在旋转的陀螺,若击中且自己的陀螺旋转时间较长于对方的,即算胜利。
爬树:哈尼人男女老少都会爬树,举行爬树比赛已成为哈尼人欢庆年节的传统活动。
比赛时,在一棵枝繁叶茂的的大树上划定一段距离,一种方法是比赛者赤足依次轮流上树,一口气爬到树顶的为胜;另一种方法是2人上树互相嬉戏打闹追逐,谁先爬到规定距离内为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