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关于“痴呆”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 格式:docx
- 大小:13.05 KB
- 文档页数:3
从肾精与脑髓之关系论治老年痴呆摘要:肾与脑在结构上相互联系,脑髓之充源于肾精,二者在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
老年痴呆的病位在脑之脉络,肾精不足,髓海不充,脑失所养,则神机失用。
临尿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精神姜靡,呆傻愚笨等。
肾精充足,髓海充盈,则脑髓充养。
临尿表现为记忆力强、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语言清晰等。
故老年痴呆从肾论治受到越来越多医家的重视和认可,文章从肾精与脑髓之关系入手,论述了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则脑神失养的理论,从而提出填精益髓法为治万老年性痴呆的治本之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长,老年痴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老年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ease , AD),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以记忆障碍、智力减退和行为人格退化为主要临床表现。
据统计,全世界有24. 3百万人患有痴呆症,且每年新增4. 6百万新病例,几乎每7秒就有一人患上痴呆症。
痴呆在我国古代中医中早有记载,称为“愚痴”、“痴呆”、“呆病”、“神呆”等等。
本病多发于65岁及以上老人,以肾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
临床上以肾虚为本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肾精与脑髓之关系1.1肾与脑结构的联系《内经·海论》中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论述了脑的解剖结构。
脑位于颠顶,为元神之府。
中医认为,脑为髓海,内藏元神,又为诸阳之会,与髓相通,构成精髓升降之通路。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内经》中说:“'腰者,肾之府”。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云“肾系贯脊,通于脊髓,肾精足,则入脊化髓上循入脑而为脑髓,是髓者精气之所会也。
”可见,脊是精髓升降之通路,联系脑与肾。
另外肾与脑通过经络相联系。
《素问·骨通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贯脊属肾……上额交颠上,入络脑……。
”可见督脉的循行路线与脑、肾密切联系。
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从颠入络脑……入循膂络肾。
国医大师的一张“痴呆方”,改善老人神志不清、反应迟钝、
记忆力减退
大脑萎缩、痴呆及智能减退、属中医脑萎、痴呆、健忘、癫证、失眠、眩晕等病范畴。
中医医籍记载脑为元神之府,由脑髓滋养,脑髓充足,才能神气清灵;髓海不足,则神呆气钝,失却清灵。
年老之人,肾气渐衰,阴精渐亏,精亏于下,不能上充于脑,由髓海空虚,元神失明,神明失聪;脾气亏虚易致痰阻脑络;七情失调,可使脑络发生瘀滞。
国医大师张琪前辈,是我国当代的中医大家,他在面对老年痴呆这一病症的时候,善用一张方,我们来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熟地、山茱萸、石斛、肉苁蓉、五味子、石菖蒲、远志、巴戟天、肉桂、附子、益智仁、鹿角胶、丹参、川芎、地龙、葛根、红花、赤芍、甘草、天南星
你看,这张方里熟地、山茱萸、肉苁蓉、巴戟天、肉桂、附子、益智仁、鹿角胶、用于补益肾精肾气、而且是阴阳双补。
另外,红花、赤芍、葛根、川芎、丹参、石斛、用于养阴血,活血化瘀。
石菖蒲、天南星和远志,用于开窍化痰醒神,在这些基础上,再用地龙通经活络。
从以上配伍当中能看出来,补肾阳、补肾阴、开窍化痰,双阳互
补,这完全符合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打通患者的脑窍,让他们重新正常起来。
医诊通慢病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缺血性脑卒中或缺血缺氧导致的一种综合性疾病,呈慢性进展状,主要病症为认知功能损害,该疾病发生后直接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从中医的角度解读该病,通过科普来提高对血管性痴呆疾病的理解,并积极做好相应治疗及预防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疾病的影响。
血管性痴呆作为临床神经内科疾病之一,虽然不会直接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但疾病发生后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执行功能及认知功能,使其无法独立自主面对生活诸事。
血管性痴呆的具体病因较多,包括暴力因素、脑卒中、高龄、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及过度肥胖等,患者脑内血管受上述因素影响出现破损情况,无法满足脑实质组织正常对于营养及氧气的需求,从而引发脑功能衰竭。
随着病灶不断扩大,在影响足够容量的脑组织后可引起患者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语言表达等认知功能下降,最终威胁其正常生活及健康。
从中医角度来看,血管性痴呆最早被称为老年呆病,患者多为老年群体,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中记载过“不慧,盖世所谓白痴”“呆”等内容,古人释义称之为呆者,癫也、痴也、不慧也,不明事理谓之呆。
随着时代不断进展,汉代《华佗神医秘传》中正式出现了有关“痴呆”一词的注解和说明,《景岳全书》中也记载“癫狂痴呆候”,认为该痴呆本身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存在,并针对痴呆病因、病症、治疗及预后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可见“痴呆症”,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
清代则有学者针对既往经验及记载进行分析,明确提出“脑为原神之府,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小儿无记性者,髓海未满,高年无记性者,则脑髓渐空。
”等,认为血管性痴呆具体病机为老年群体脏腑机能逐渐衰退,肾精日渐亏损,髓海失充及气海不足,最终痰浊内生、瘀血阻窍所致。
近年来,随着针对血管性痴呆疾病开展的研究和讨论,对该疾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反馈,如有学者提出血管性痴呆发病于五脏皆有一定关系,其中对于心脾肝肾关系尤为密切,而在六腑中,则认为三焦与胆有密切关系。
老人痴呆中医说法
在中医理论中,老年痴呆通常被称为“老年痴呆症”或“老年性痴呆”,属于中风病的范畴。
根据中医的理论,老年痴呆可以与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以下是中医对老年痴呆的一些解释和治疗方法:
1.气血不足:中医认为,老年痴呆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脑细胞功能减退。
因此,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对改善老年痴呆有一定作用。
2.肾虚衰退: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脑髓受肾精滋养。
随着年龄增长,肾气逐渐衰退,可能导致脑髓不足,进而影响脑功能。
因此,调理肾气、滋养脑髓对改善老年痴呆也很重要。
3.心火上炎:中医认为,心火上炎可能导致头晕目眩、失眠健忘等症状,与老年痴呆有一定关系。
因此,清热降火、安神益智可以帮助缓解相关症状。
4.经络阻塞:中医认为,老年痴呆可能与脑部经络阻塞有关,影响了神经信号的传导。
因此,通过调理经络、活血化瘀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老年痴呆。
针对老年痴呆,中医治疗通常采用综合调理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饮食调理等。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老年痴呆需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且治疗过程需要持续而长期,患者及其家人需要耐心和配合。
另外,中医治疗老年痴呆通常是辅助性的,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老年痴呆症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痴呆是一种常见慢性器质性脑部疾病所致的综合征,特征为在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出现智能减退、行为及性格改变,影响工作生活,并随着时间延长渐渐加重。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脑为髓海”,肾虚则脑髓不充。
老年痴呆的治疗当以益肾健脑、填髓增智为主,兼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老年痴呆症的产生主要与肾精亏虚、心脾不足、肝阳上亢、痰浊壅盛有关。
脑为元神之府,脑为髓海,脑与人体的精神、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功能密切相关。
肾虚则生髓功能减退,出现髓海不足,神明失养。
脾主意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
今脾受病,神明被阻,意舍不清,心神不宁,则使人健忘。
肝阴不足,风阳上扰,神明被阻,则精神烦乱。
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致聚湿生痰,痰蒙清窍,则出现头晕、健忘、神疲等症。
因此,要辨证论治老年性痴呆。
肝阳上亢型:症见烦躁易怒,头晕健忘,舌质红,脉弦细。
一般伴有高血压病史,发病较快。
采用平肝潜阳法,以杞菊地黄丸或天麻钩藤饮加减进行治疗,药用熟地、枸杞子、菊花、山茱萸、山药、益母草、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等。
思虑伤脾型:症见精神疲惫,食少心悸,形体消瘦,健忘失眠,舌质淡,肪细无力。
用补养心脾法进行治疗,以归脾汤等回头治疗,药用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大枣、生姜、党参等。
肾精亏虚型:症见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神疲乏力、腰膝酸软,且症状会逐渐加重,舌质淡、脉沉细。
治以益精补肾之法,药用紫河车、生地、熟地、杜仲、天冬、麦冬、龟板、黄柏、茯苓、牛膝等药物。
痰湿蒙闭型:症见精神淡漠、表情呆滞、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默默不语、形体肥胖,舌质淡苔滑,脉濡细。
用豁痰开窍法治疗,可选用苏合香丸加减应用,药用半夏、橘红、茯苓、胆南星、枳实等。
治疗老年痴呆症,也可常用中药人参。
人参有良好的抗衰老、抗疲劳、提高人体免疫力、调节神经系统和兴奋造血系统功能等作用。
能改善中老年人的微循环,提高记忆、学习能力。
从阳虚辨治老年痴呆老年痴呆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衰退性疾病,是以智力衰减、行为及人格变化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临床常见头晕乏力,失眠健忘,耳鸣腰酸,神情呆滞,反应迟钝,言语无序等症状。
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脾等脏关系密切。
《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正气不足,精血亏虚,脑髓失充,神明失灵,致呆傻愚钝;《景岳全书·杂证谟》亦云:“痴呆证,凡平素无疾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虑,或以惊恐者而渐致痴呆。
”指出痴呆乃情志不节,气滞血瘀,痰瘀相兼,阻塞络脉为病,故本病属正气亏损、痰瘀阻滞之本虚标实证。
中医认为,阳气温煦为生发之基,是一身气血之源泉,人身各项活动均赖阳气之温煦而维持。
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步入老年,心脾肾阳气逐渐虚衰,如《灵枢·天年》“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怠,故好卧”。
老年痴呆症实因阳气虚衰,生化无力,精血乏源,痰瘀滞留,神明失灵,因虚致实,故对其治疗主张温补脾肾,助阳通脉,祛湿化浊,综合立法处方,切忌妄攻峻通,亦忌实补壅补。
一、温心阳症见神情呆滞,言语重复,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头重脚轻,面色白光白,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治用吴茱萸汤合真武汤加减:附子(先煎)、干姜、山药、吴茱萸、黄芪、党参、葛根、远志、菖蒲、丹参、益智仁、蜈蚣、白芥子等。
二、温脾阳症见神情失常,言语紊乱,行为异常,四肢麻痹或欠温,嗜睡乏力,纳食不香,大便溏泄,舌质淡有齿痕,舌苔白腻,脉虚细或缓。
治以温脾汤合四逆散加减:附子(先煎)、干姜、山药、人参、肉桂、云苓、胆星、胡桃肉、白术、细辛、蜈蚣等。
三、温肾阳症见言语罗嗦不清,行动失常,头晕耳鸣,乏力嗜睡,腰膝酸软,全身浮肿,二便失禁,面色虚浮,反应迟钝,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沉迟。
用右归丸、真武汤、肾气丸加减:仙灵脾、人参、附子(先煎)、肉桂、紫河车、黄精、山萸肉、枸杞子、益智仁、五味子、巴戟天、菟丝子、菖蒲、远志、蜈蚣、泽泻等。
2015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方歌整理:痴呆痴呆
1. 七福饮
五福参归术地甘,升柴姜附任加参;
再增杏志名七福,气血俱虚服可安。
参茸地黄丸
河车大造丸
河车大造杜牛膝,龟板二冬与熟地;
黄柏茯苓添人参,肾虚精亏此方宜。
六昧地黄丸
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
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
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
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
2. 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3. 洗心汤
洗心汤用参茯神,夏曲陈草蒲枣仁;
附子辛热能开郁,化痰开窍胃气通。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朮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
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是效方。
肾气丸
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
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
4. 通窍活血汤
通窍活血用麝香,桃仁大枣老葱姜; 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5.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
中域医考()搜集整理。
中医关于“痴呆”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一、痴呆
痴呆是以获得性智能缺损为特征,以善忘、失语、失认、失用、执行不能或生活能力下降等为主症的疾病,又称呆病。
西医学中的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以及路易体痴呆、额叶痴呆、帕金森病痴呆、麻痹性痴呆、中毒性脑病等具有痴呆特征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痴呆”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1.关于脑与精神、意识、思维、智力的关系,历代医家都有认识。
《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灵枢·天年》云:“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认识到老年人思维障碍与五脏气血盛衰有关。
晋·王叔和《脉经·卷二》称为“健忘”。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多忘候》称为“多忘”。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称为“好忘”等。
2.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中提出了“痴呆”病名,设“狂痴呆”专论,该书谓:“痴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贰,或以惊恐,而渐致痴呆。
”指出痴呆的预后在于“胃气之强弱”,创立了七福饮和大补元煎等方剂。
3.清·陈士铎《辨证录·呆病门》谓:“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
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
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
”强调因郁、因痰致呆,治宜“开郁逐痰,健胃通气”,创制洗心汤、转呆丹等方。
4.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谓:“初起神呆遗溺,老人厥中显然。
”对中风神呆有了一定认识。
5.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中风后善忘”等,是中医学较早关于血管性痴呆的记载。
6.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谓:“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
”强调年老肝肾亏损、脑髓失充是本病的主要原因。
7.《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
8.《千金翼方·卷第十二》:“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忌前失后,兴居怠情,计授皆不称心。
”
9.《寿世保元·健忘》:“夫健忘者…盖主于心脾二经。
心之官则思,脾之官主思,此由思虑过度,伤心则血耗散,神不守舍,伤脾则胃气衰惫,而疾愈深。
10.《景岳全书·癫狂痴呆》:“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贰,或以惊恐,而渐致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则千奇万怪,无所不至,脉必或弦或数,或大或小,变易不常,此其逆气在心或肝胆二经,气有不清而然。
”
11.《石室秘录·呆病》:“呆病如痴,而默默不言也,如饥
而悠悠如失也……实亦胸腹之中,无非痰气。
故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