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一、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痴呆(TCD 编码:BNX1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血管性痴呆(ICD-10 编码:F01.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2002年)。
2.痴呆程度评定参照临床痴呆评定表(CDR)。
3.病期诊断(1)平台期:病情相对稳定,无明显波动,多见于发病早期,基本证类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
(2)波动期:感冒、感染及情绪波动常为诱因,在近期内(数日至数周)出现痴呆原有症状(核心或周边症状)时有加重,与平台期比病情明显不稳定,呈波动状态,基本证类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痰瘀化热、上扰清窍。
(3)下滑期:痴呆症状明显加重,呈急性下滑趋势,也可见渐进缓慢持续下滑。
基本证类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以风火痰瘀标实所致诸证类为主。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
痴呆(血管性痴呆)临床常见证候: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3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痴呆(血管性痴呆)。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痴呆(TCD 编码为:BNX100)和血管性痴呆(ICD-10 编码为:F01.90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出现较重的精神行为症状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医诊通慢病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缺血性脑卒中或缺血缺氧导致的一种综合性疾病,呈慢性进展状,主要病症为认知功能损害,该疾病发生后直接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从中医的角度解读该病,通过科普来提高对血管性痴呆疾病的理解,并积极做好相应治疗及预防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疾病的影响。
血管性痴呆作为临床神经内科疾病之一,虽然不会直接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但疾病发生后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执行功能及认知功能,使其无法独立自主面对生活诸事。
血管性痴呆的具体病因较多,包括暴力因素、脑卒中、高龄、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及过度肥胖等,患者脑内血管受上述因素影响出现破损情况,无法满足脑实质组织正常对于营养及氧气的需求,从而引发脑功能衰竭。
随着病灶不断扩大,在影响足够容量的脑组织后可引起患者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语言表达等认知功能下降,最终威胁其正常生活及健康。
从中医角度来看,血管性痴呆最早被称为老年呆病,患者多为老年群体,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中记载过“不慧,盖世所谓白痴”“呆”等内容,古人释义称之为呆者,癫也、痴也、不慧也,不明事理谓之呆。
随着时代不断进展,汉代《华佗神医秘传》中正式出现了有关“痴呆”一词的注解和说明,《景岳全书》中也记载“癫狂痴呆候”,认为该痴呆本身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存在,并针对痴呆病因、病症、治疗及预后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可见“痴呆症”,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
清代则有学者针对既往经验及记载进行分析,明确提出“脑为原神之府,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小儿无记性者,髓海未满,高年无记性者,则脑髓渐空。
”等,认为血管性痴呆具体病机为老年群体脏腑机能逐渐衰退,肾精日渐亏损,髓海失充及气海不足,最终痰浊内生、瘀血阻窍所致。
近年来,随着针对血管性痴呆疾病开展的研究和讨论,对该疾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反馈,如有学者提出血管性痴呆发病于五脏皆有一定关系,其中对于心脾肝肾关系尤为密切,而在六腑中,则认为三焦与胆有密切关系。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痴呆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痴呆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痴呆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痴呆是由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疾病,临床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
3 诊断及鉴别诊断3.1 诊断要点3.1.1临床表现轻者,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重者,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独语,言辞颠倒,行为异常,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数日不知饥饿。
3.1.2 性格与精神行为障碍性情孤僻,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寡言少语,或语言啰嗦重复,自私狭隘,顽固偏执,或无理由的欣快,易于激动或暴怒,行动幼稚可笑,道德伦理缺乏,不知羞耻,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3.1.3 病史起病隐袭,发展缓慢,渐进加重,病程一般较长。
但少数病例发病急,可有中风、头晕、外伤史或其它全身疾病史。
3.1.4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颅脑CT及MRI,可发现引起痴呆的结构性损害的病变。
单光子发射断层摄影术(SPET)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可发现脑血流、氧、糖等能量代谢的负性变化。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及老年抑郁量表的评定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作用。
3.2 鉴别诊断痴呆应当与痫病、狂病相鉴别。
4 辨证4.1髓海不足证智能减退,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判断力明显减退,神情呆钝,词不达意,头晕耳鸣,腰酸骨软,齿枯发焦,步履艰难,懈惰思卧,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4.2脾肾两虚证表情呆滞,沉默寡言,记忆力减退,失认失算,口齿含糊,词不达意,伴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口涎外溢,肌肉萎缩,四肢不温,腹痛喜按,鸡鸣泄泻,腰膝酸软,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苔白,或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弱,双尺尤甚。
4.3痰浊蒙窍证表情呆钝,智力减退,哭笑无常,喃喃自语,或终日不语,呆若木鸡,伴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痞满不适,口多涎沫,头重如裹,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予0.09%氯化钠注射液250nd加丹红注射液40m1静脉滴注,对照组予川芎嗪注射液320mg加入0.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优于对照组64%(P<0.01)。
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流变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
所有患者出院后随防半年。
治疗组再梗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4针刺治疗王玲等¨纠选择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成2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针刺养阴通络法治疗,选取双侧阴经腧穴。
上肢:极泉、尺泽、内关。
下肢:血海、三阴交、太溪、太冲。
诸穴留针30min,15min行针1次;缓慢出针,出针后紧按针孔。
1次/d,连续治疗30d。
对照组给予口服补阳还五汤汤药。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l%,对照组为55.88%,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表明针刺养阴通络法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
方惠等¨41采用中药合针刺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治疗组在用药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穴位选取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半身不遂上肢加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加阳陵泉、委中;语言不利加廉泉;吞咽困难加完骨;尿失禁加中极、关元。
电针用疏密波15min,1次/d,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综合证候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尸<0.01);治疗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恢复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O.05)。
5讨论与展望综上说述,中医药治疗消渴兼中风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和有关实验室指标方面有显著性作用。
随着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病率的增长,利用中医药在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优势防治本病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引用中医辨证治疗血管性痴呆引用中医辨证治疗血管性痴呆2009-10-28 14:36:01引用dp.1008的中医辨证治疗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VD), 因多发性脑梗塞,或多次脑梗塞复发,或一次严重的脑卒中,引起的进行性智能衰退,如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不良,分析综合困难等。
该病呈阶梯式前进,至末期则精神功能普遍降低。
据报道,在欧美一些西方国家中,VD约占痴呆的15%~20%,而日本则占36.3%。
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约为2.4‰,因此已列为老年病研究的重要课题。
1 中医辨证施治1.1 补肾填精法用于治疗髓海不足之VD。
脑为髓海,肾藏精,精生髓而上通于脑,若肾虚精少,髓海不足,同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日久则发为痴呆。
临床上可见表情(痴)呆滞,形体羸瘦,双目无神,记忆丧失,动作迟钝,沉默缄言,或词不达意,伴有齿枯发焦,腰膝酸软,步履艰难,甚则二便失禁,卧床不起,舌红苔少脉细弦。
治宜补肾填精,益髓荣脑。
颜氏以孔圣枕中丹、还少丹、定志丸化裁,药用熟地、山萸肉、山药、龟板、何首乌、枸杞子、肉苁蓉、石菖蒲、远志等。
并认为虚证无有气血不滞者,临床所及,本病纯虚证少,每每虚实夹杂,因此治宜通补相兼,在辨证基础上加川芎、红花、赤芍等,以通畅脉道涩滞。
若神志恍惚加茯神、远志;二便失禁加山药、益智仁、桑螵蛸。
傅氏以补肾益髓而加味,佐以化瘀通络,开窍醒神之品治疗本证。
尚氏以地黄饮子加味治疗老年性痴呆髓海不足型184例,其中VD107例,总有效率为98.13%。
1.2 滋补肝肾法主要用于治疗肝肾亏虚型VD。
证见面色憔悴,两目无神,呆钝如痴,形体消瘦,颧红盗汗,肌肤甲错,或见关节屈伸不利,举动不灵,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宜滋补肝肾,熄风定智。
傅氏以定智汤加减治疗。
邓氏以自拟补肾益脑法治疗本证,药用首乌、山萸肉、枸杞等,对虚风内动者可加生龙牡、龟板等,治疗20例,总有效率为95%。
痴呆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2002年)。
1.血管性痴呆1.1临床很可能(probable)血管性痴呆(1)痴呆符合DSM—Ⅳ—R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明显下降,尤其是自身前后对比,记忆力下降,以及2个以上认知功能障碍,如定向、注意、言语、视空间功能、执行功能、运动控制等,其严重程度已干扰日常生活,并经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
(2)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等,符合CT、MRI上相应病灶,可有/无卒中史。
影像学表现:多个腔隙性脑梗死或者大梗死灶或重要功能部位的梗死(如丘脑、基底前脑),或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损害。
(3)痴呆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认知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进展。
(4)支持血管性痴呆诊断:①认知功能损害不均匀性(斑块状损害);②人格相对完整;③病程波动,多次脑卒中史;④可呈现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⑤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2可能为(possible)血管性痴呆(1)符合上述痴呆的诊断;(2)有脑血管病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3)痴呆和脑血管病可能有关,但在时间或影像学方面证据不足。
1.3确诊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断为很可能或可能的血管性痴呆,并由尸检或活检证实不含超过年龄相关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和老年斑(sP)数,以及其他变性疾患组织学特征。
1.4排除性诊断(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1)意识障碍;(2)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等);(3)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痴呆:(4)精神疾病(抑郁症等)。
注:当血管性痴呆合并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时,建议用并列诊断,而不用“混合性痴呆”的诊断。
2.痴呆程度评定:采用临床痴呆评定表(CDR)进行程度评定,CDR量表=1分为轻度,CDR量表=2分为中度,CDR量表=3分为重度。
中医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血管性痴呆一种是渐进性、发展性的难治性脑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不同的针灸方法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均能够改善患者高级智能活动。
本文通过对近10年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文献加以分析研究,归纳多种针法及临床手段治疗VD 的疗效,挖掘当今针灸治疗VD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今后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病症有所借鉴。
标签:针刺;综述;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进而产生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本病特点是以遇事善忘、理解错误、定向力差、计算力差、情绪失控等认知、记忆、言语、情感、性格的精神减退或消失为特征[1]。
中医学是一门以症状学为主要诊断手段的学科,它将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以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统称为“痴呆”、“呆病”、“癫证”等,其病机主要由五脏虚衰致病为本,兼杂痰瘀等实证为标[2]。
针灸治疗VD古已有之,如:《针灸甲乙经》:“失智,内关主之”;《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神门治呆痴之笑眺”;《针灸大成》云:“呆痴,神门、少商、涌泉、心俞”、“百会主头风中风,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通玄指要赋》:“神门去心性之痴呆”;《标幽赋》:“大钟治心内之痴呆”等[3]。
1痴呆现代中医临床分型及针灸选穴评定标准1990年全国老年痴呆专题学术研讨会对本病的中医认识及相应治疗达成共识,并制定了《老年痴呆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讨论稿)》,具体表明了本病各证型的治疗原则和穴位配伍该评定标准将痴呆分为6型,并明确各证型其治疗穴位[4-5]。
2传统针刺方法王氏[6]将临床收集的60例V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静滴胞二磷胆碱0.5g,(1次/d,14d为1疗程)作为基础治疗,改善脑代谢。
针刺组取颈3~7夹脊穴及风池、天柱、完骨,(中等刺激,1次/d,10次1疗程),实验结果表明针刺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谈血管性痴呆的中医临床研究新进展摘要: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在脑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出现脑功能障碍的一种获得性智力损害综合症,临床上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为主要表现。
是我国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文章回顾了近年来中医对VD病因病机、症候类型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VD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病因病机; 证候; 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简称VD)是在脑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出现脑功能障碍的一种获得性智力损害综合症[1]。
临床上以认知、记忆、语言运用和视空间技能损害为主。
该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血管性痴呆对人民健康的威胁越发严重。
因此,如何提高其治疗水平仍然是当前研究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进展,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就近年来对其病因病机、症候类型及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1 VD病因病机血管性痴呆在中医学中属于“呆病”“善忘”“文痴”“颠疾”等范畴,历代医家对该病都有描述。
《景岳全书·杂证谟》“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致痴呆。
”“此其逆气在心或肝胆二经,气有不清而然。
”陈士铎《辨证录·呆病门》“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
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不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
”《血证论·健忘》“健忘者…病主心脾二经,盖心之官主思,脾之官亦主思。
此由思虑过多,心脾耗散而神不守舍。
脾气衰惫而意不强。
”“凡失血家猝得健忘者,每有瘀血。
”等等。
古人多从肾精不足,脑减髓消,肝郁,痰浊,淤血及情志内伤等方面探讨了VD的病因病机,这些认识对当今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现代学者在古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对VD的发病机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医痴呆病位、病因、病机理论框架结构研究》篇一一、引言痴呆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痴呆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中医理论认为,痴呆的病因复杂,涉及多个脏腑功能失调,病位广泛。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痴呆病的位、病因、病机理论框架结构,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病位中医认为,痴呆病的病位主要涉及心、脑、肾、肝等脏腑。
其中,心主神明,为五脏之主,心的功能失调可影响其他脏腑的正常功能;脑为元神之府,主司思维、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肾主骨生髓,为人体精气之源;肝主疏泄,调节气血,与情绪有关。
因此,心、脑、肾、肝等脏腑的功疏泄失常均可导致痴呆的发生。
三、病因1. 外因:包括环境因素、情志因素等。
环境因素如长期生活在嘈杂的环境中,缺乏清新的空气和适宜的光线等;情志因素如长期情绪低落、忧虑等负面情绪刺激。
2. 内因:包括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等。
如心火旺盛、肾精不足、肝气郁结等,均可导致气血不和,影响心脑功能,进而引发痴呆。
四、病机理论框架结构基于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本文提出以下痴呆的病机理论框架结构:1. 脏腑功能失调:心脑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是痴呆的内在基础。
其中,心的主神明功能失调可导致思维、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脑的功能失调则直接影响认知功能;肾精不足则无法滋养骨髓,影响脑髓的充盈;肝气郁结则可导致气血不和,影响心脑功能。
2. 气血不和:气血是人体内的重要物质基础,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气血不和可导致心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痴呆。
气血不和的原因包括脏腑功能失调、情志因素等。
3. 痰瘀阻络:痰瘀是指体内湿邪与痰湿相互交织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瘀阻络可阻碍气血流通,影响心脑功能,进而导致痴呆的发生。
4. 情志失调:长期负面情绪刺激可导致情志失调,进一步加重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不和,从而加重痴呆的症状。
五、结论综上所述,中医认为痴呆的病因复杂多样,涉及多个脏腑功能失调和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
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研究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或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导致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一个综合征[1],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
临床表现以神经定位损害的症状和体征为主,患者有明显的记忆、认知、思维、计算以及情绪和行为障碍。
所有痴呆患者中血管性痴呆占25%[2]。
目前西医尚未找到VD 的有效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现讲血管性痴呆的中医治疗综述如下:1中药治疗1.1经方治疗李红[3]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血管性痴呆45例,1剂/d,3次/d,30d 1个疗程,结果显示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4.4%。
吴天晨[4]等将6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口服尼莫地平片,治疗组32例采用还少丹加减治疗,两组均治疗4w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0%,对照组为46.9%。
赵勇军[5]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鳖甲煎丸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呲拉西坦片、尼莫地平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简易治疗表(MMSE)积分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与行为能力量表(BBS)积分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组方治疗李敬会[6]认为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肾精亏虚是血管性痴呆病机,当以化痰开窍、活血化瘀、补肾填精为治法,自拟化痰祛瘀益智汤(治疗组)治疗血管性痴呆,治疗后,治疗组MMSE 评分增分,ADL 评分下降,血液粘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白洁[7]等用天智颗粒(研究组)治疗血管性痴呆,对照组用奥拉西坦治疗。
经治疗后发现,研究组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有效率为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定向力、记忆力及计算力均有改善,对应评分升高,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定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变形和红细胞压积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临床诊治进展摘要】血管性痴呆主要是患者患有出血性卒中进而对其造成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且该疾病在我国的患病几率为1.1%。
在临床中该病主要表现为急性血管痴呆,即患者大脑皮层或是皮层下区域脑梗死所引发的痴呆综合症,并且患者往往突然发病,出现波动认知功能障碍;或是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即患者皮层下功能部位脑梗死所导致的痴呆综合征。
患者主要表现为遗忘、视觉障碍,以及左侧病变有经皮质感觉性丧失,患者的注意力易波动,易出现意志力丧失,对患者的生活及家庭造成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中医药;临床诊治;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2-0002-02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血管性痴呆疾病的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中药治疗该疾病具有较佳的效果,但临床中选择哪种中药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还在进一步研究中,本文笔者将对临床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病因临床中血管性痴呆是现代老年性痴呆的主要类型之一,该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脑血管缺血或是急性、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导致脑组织被损害,进而引发的痴呆综合症[1]。
经临床研究,该病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我国65%以上的中老年人痴呆的发病率高达39%。
近年来,随着临床的不断研究,中药在该疾病的防治上日显优势。
有专家认为该病在心脑,与患者肝、脾、肾有一定的联系,而另有专家认为是由于肾精亏虚,而化火生风则是影响病情波动的因素[2-3]。
2.治疗方案2.1 中医辩证治疗临床中将血管性痴呆疾病分为虚、实两大类,这也是在1990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与内科学会制定的老年痴呆病的诊断中进行分类的,其中实证分为心肝火盛型、气滞血瘀和痰浊阻窍型,而虚症则分为肝肾亏虚、脾肾两虚和髄海不足型[4-5]。
在专家张永晨、魏霞的研究中,对患者进行辩证治疗,其中梗死性痴呆16例,痰热内扰型4例,肝阳上亢型3例,髓海不足2例,选用知柏地黄丸,该方能补肾健脾、益气生精,在临床中该病最常见的两种症候可采用补益脾肾、滋补肝肾,降浊醒神法治疗;对于精髓不足的患者可采用补精益髓,选择山英肉、熟地、鹿角胶、肉从蓉、鹿衔草、葛根、杜仲、菊花、桑寄生等[6-7];对于颅脑水瘀患者治疗的方式为活血化癖、利水通窍,则在中药治疗配方中应用通窍活血汤加川牛膝、丹参、获荃、白茅根等[8];对于病情波动期的患者,一般呈现痰热内盛之象,可选用清热化痰、解毒降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