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布病的潜在危害、传播及预防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布病的特点及预防本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其特征是侵害生殖系统和关节,引起流产、不育及多种组织器官的炎症、坏死及肉芽肿.布病分析易感布病的动物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易感,最易发病的是羊、牛,猪、鹿及人。
试验动物中豚鼠,小鼠和鸽最易感,家兔次之。
人对各型菌的易感性依次为羊型、猪型、牛型。
雌性比雄性易感,青壮年比幼、老龄易感。
布病的传染源患病及带菌动物,特别是受感染孕畜,其流产及分娩时排泄大量病原造成污染,传播本病。
对人来讲,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牛是主要传染源,猪是散发性布病传染源。
布氏杆菌病可由直接接触受染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羊奶或食入含有活的布氏杆菌的奶制品(如黄油和奶酪)而引起。
罕有人与人间传播者。
本病以农村较多,是肉制品加工者、兽医、农民和牧民的职业病传播途径:多途径、多方式传播,可经消化道(最常见)、呼吸道、皮肤、粘膜感染、交媾。
人有80~90﹪为皮肤感染。
吸血昆虫(蜱的叮咬,在蜱体内存活时间较长)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皮毛工人及实验室人员。
布病的发病机理:侵入——淋巴结——被吞噬——胞内繁殖——原发病灶——再次进入血液——菌血症——临诊症状,同时又被吞噬——再次菌血症——散布至各组织器官——败血症或毒血症;同时随粪、尿排出。
少数动物可清除病原体不引起病变,细菌常在48h内死亡,而大多数则通常终生带菌,生存于单核吞噬系统及乳房。
布病流行特点:在动物中本病有一定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产仔季节。
人则表现为职业性。
新疫区及初次怀孕感染者表现为流产,老疫区及流产后再次怀孕时表现胎衣不下布病的症状表现:牛、猪、羊最容易看到的症状是流产,但既无特异性,也非必然性.主要表现神郁、食减、起卧不安,外生殖道及乳房发炎,表现肿胀、潮红、粘膜上有粟粒状结节,并排出淡黄、灰白、灰褐色、粘脓性污浊分泌物,2-3天后产出死胎或弱胎。
流产后排出暗红、灰白色粘液,腥臭。
2020年第08期布鲁氏菌病又称布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猪、牛、羊等家畜是布鲁氏菌病的易感群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养殖行业的规模在不断的壮大。
布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提升。
布病的传播特点是:(1)布鲁氏菌的传播速度极为迅速。
如果将健畜与带菌畜混养,该病会迅速在蔓延和传播,并对养殖户的养殖效益产生严重的影响。
(2)羊对布鲁氏菌病的感染是最高的。
而且很容易传染给人类。
相关的调查数据表明,人类感染布病多由被携带布鲁氏菌的羊传染的。
(3)隐性带菌畜也是布病的重要传染源之一。
妊娠母畜最容易感染布鲁氏菌病。
牛布鲁氏杆菌、猪布鲁氏杆菌、羊布鲁氏杆菌、犬布鲁氏杆菌、绵羊布鲁氏杆菌、沙林鼠布鲁氏杆菌是布鲁氏菌的6个主要类型。
1布病流行传播的风险人类是该病的易感群体。
通常,布鲁氏菌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及黏膜接触等方式感染人类。
屠宰场的工作人员、肉类加工厂的工作人员、兽医、养殖人员以及存在免疫缺陷的人都属于布病的高发人群。
另外,如果人类食用了由感染动物制作的食物或生肉,也易感染布病。
人类一旦感染了布病,就会出现各种不良的身体症状,例如头晕乏力、发热多汗、淋巴肿大、体重下降、肌肉疼痛、关节疼痛以及神经疼痛等。
此外,有些人还会出现一些精神方面的病症。
例如烦躁不安、焦虑恐慌以及精神抑郁等。
布病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是感染者无法从事较重的体力工作;布病会损害人类的生殖系统。
男性会患上睾丸炎以及附睾炎等。
女性会卵巢炎以及子宫内膜炎等。
严重易造成不孕。
总之,布病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布病的流行和传播最先受到影响的必然是养殖行业。
在家畜养殖区域内,布鲁氏菌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
例如皮毛接触传播、奶液喂养传播、生殖交配传播以及血液传播等。
布鲁氏菌病属于一种慢性传染疾病,母畜是最容易被感染的。
妊娠母畜感染后,其羊水、胎衣以及胎儿中都会携带有布鲁氏菌。
当布鲁氏菌在空气中暴露时,会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和扩散。
布病实施方案及措施布病,又称为野兔热,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及措施至关重要。
一、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
1.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包括畜牧兽医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情况。
2.加强对布病的监测和报告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疫情监测和报告的重视和能力。
二、加强疫苗接种。
1.对易感动物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疫情的传播。
2.加强疫苗研发和生产,提高疫苗的质量和效果,确保疫苗接种的有效性。
三、加强环境消毒和防护。
1.对可能受到污染的环境进行定期的消毒和清洁,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2.加强从业人员的防护意识和能力培训,提高在疫情环境下的自我防护能力。
四、加强疫情溯源和流行病学调查。
1.对疫情发生地进行溯源和调查,找出疫情传播的原因和途径,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2.加强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疫情的传播规律和特点,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五、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1.开展布病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鼓励公众参与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共同防控的合力。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布病等跨国传染病的威胁。
2.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布病防控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综上所述,布病的实施方案及措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方案,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安全。
希望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从业人员和公众都能共同努力,为布病的防控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0年第11期近几年,布鲁氏杆菌病危害严重,传染性强,不仅会导致羊群出现高烧、关节剧痛等现象,而且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健康。
1羊布病带来的严重风险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传染病,由布氏杆菌引起,主要对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感染后母羊有流产现象,公羊患睾丸炎。
一旦发病不仅会花费大笔费用来为羊群看病,会直接性影响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比如河南省鹤壁市的某一牧场,因为出现较大的羊布病,而导致当年的效益下滑,险些破产,给牧场主带来较大的损失。
羊布病是人畜共患病,既可使家畜受到感染,也会感染人类,患者经常会出现关节剧痛、大汗淋漓、以及肝、脾部位出现肿大等典型症状。
如果发现羊群中出现布病症状,不能抱着侥幸以及放任心理,必须及时处理,采取恰当可行的措施,在最短时间内治好该病,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2预防羊布病的有效办法羊布病和其他疾病有着明显区别,目前治疗羊布病缺少特效药物,由于该病具有危害严重、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在出现症状后,不建议治疗,可以采取扑杀处理,防止其他的羊种被感染。
要准备好消毒剂等必备用品,做好养殖场的卫生清理工作。
为了更好保证安全,每天应进行2次消毒工作,直到病情完全结束为止。
在发生病情后,需要采集养殖场中羊群的血液,进行检测是否呈阳性,对一些没有发病但呈阳性的羊,也应该进行扑杀,避免隐患。
对一些阴性羊群,可以先将其进行单独隔养,定期进行检测,以防出现意外情况。
每年需要对羊群进行1次免疫接种,此外,应对该病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并且去调查其他养殖场是否出现类似疾病,提升做好预防准备。
(1)要从源头上控制羊布鲁氏杆菌病传播流行养殖户可以采用自繁自育的封闭式养殖模式。
(2)要采取一套系统的综合防治措施,比如严格禁止和一些假定健康的羊群接触,对流产的胎儿以及一些产道分泌物进行深埋处理。
(3)做好羊群的日常检测工作对有病史的养殖场,每个季度都需要进行一次检测,达到净化羊群的目标,以保证羊群整体健康状况。
探究布病的传播及防治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可影响人类、动物和家畜。
这种疾病具有很高的传染性,因此它的传播非常容易。
本文将探究布病的传播途径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
一、布病的传播途径1. 直接接触传播:人们接触受污染的动物、动物产品或病人时,可以通过皮肤损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感染布鲁氏菌。
例如,病人和动物的直接接触;扑杀和处理受感染动物的工作者;食用受污染动物产品等。
2. 非直接接触传播:布鲁氏菌还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蚊虫媒介等非直接途径感染人类和动物。
例如,人们在处理受感染的动物或动物产品时产生的飞沫或粉尘;蚊虫或虱子媒介传播等。
3. 传染源未知的传播:一些病例的传染源未知,可能由于病人或动物身上带有布鲁氏菌,但是没有被检测出来。
二、布病的预防和治疗1. 预防(1)加强环境卫生: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加强场所消毒,避免任何形式的垃圾堆积和积水,以减少布鲁氏菌的滋生。
(2)个人防护:处理动物和动物产品时,应戴上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品,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手部皮肤损伤,如农村孕产妇应做好细心产房清洁,避免感染。
(3)动物防疫:加强家畜、家禽的防疫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和接种疫苗,及时处理受感染动物和动物产品。
(4)食品安全:煮熟和加热食物可以毁灭绝大部分的布鲁氏菌,因此应避免食用生肉、生蛋和带菌食品。
(5)科学聚居:合理规划和设计人口密集区,避免污染和滋生。
2. 治疗布病的治疗一般采用抗生素疗法,通常使用的药物包括多西环素、强力霉素、联合吡咯酮等。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休息、饮食,以及给予营养物质和支持治疗等。
三、结论布病的传播和流行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和具有时代性,应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和控制其发生和传播。
在这个基础上,加强群众的宣传教育和相关机构的协助,对减少和消除布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1. 引言1.1 概述布病布病,又称波氏病或波病,是由布鲁氏菌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与感染动物(如牛、羊、猪等)接触而传播,对人类和动物均有严重危害。
布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能在多种环境中存活,尤其以牛、羊为主要宿主。
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后,可能出现发热、关节炎、疲乏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影响生活质量或危及生命。
布病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体液、粪便等途径进行传播,而食用未煮熟的受感染动物肉制品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从事牧业或饲养动物的人群更容易接触到布氏菌,这也成为了防治布病的重点之一。
要防治布病,除了加强对动物的监测和管控外,对于患有相关症状的患者也要及时就医,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高危人群需加强宣传教育,避免接触受感染动物及其分泌物,保证食品安全等也是关键措施。
了解布病及其危害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种疾病的严重性,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布病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
1.2 危害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或食用受污染的牛奶、肉类等传播。
布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类健康危害:布病可引起高热、关节炎、咳嗽、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慢性病变如肝、脾、心脏等器官受损,甚至引发败血症,危及生命。
2. 经济损失:布病不仅威胁人类健康,还对畜牧业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
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可能表现出发热、流产、乳汁减少等症状,给畜牧业造成严重影响。
3. 社会负担:布病病例的增多会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负担,不仅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消耗,也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心理、经济上的压力。
布病不仅对个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对畜牧业、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加强对布病的防控工作,对于保障公共健康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诊断概述布病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及早发现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布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
布病防治知识精讲汇报人:日期:•布病概述与危害•布病预防措施•布病治疗方法目录•布病预防与控制策略建议•布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未来布病防治工作展望与建议01布病概述与危害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布病定义布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及其分泌物传播,也可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和水传播。
传播途径布病定义及传播途径布病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症状。
布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患者可能出现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情况,甚至导致不孕不育、丧失劳动能力等。
临床表现与危害危害临床表现及时发现和治疗布病患者,有助于控制疫情的传播。
控制疫情保护人类健康促进畜牧业发展加强布病的防治工作,可以保护广大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有效控制布病的传播,有助于保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030201防治布病的重要性02布病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向公众普及布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制作宣传资料制作布病防治宣传册、海报、宣传片等,向公众发放,提高公众的知晓率和防范意识。
规范养殖行为,减少传染源建立养殖档案对养殖场(户)建立养殖档案,记录养殖品种、数量、免疫接种等信息,便于追溯和管理。
实施检疫和免疫接种对养殖动物实施检疫和免疫接种,确保动物健康,减少传染源。
规范养殖行为加强养殖场(户)的监管,规范养殖行为,防止动物粪便、尿液等污染环境,减少布病传播途径。
隔离治疗对感染动物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对接触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和检测,及时发现感染者。
定期检测对养殖动物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感染动物,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加强医疗救治对感染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检测,及时发现感染者并进行隔离治疗。
定期检测与隔离治疗03布病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方法:布病患者通常采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如链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等。
布病防控方案摘要: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布病的传播,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布病防控方案非常必要。
本文将介绍布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以及主要的防控措施,旨在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意见,以促进布病的有效防控。
一、布病概述布病,全称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人类和多种动物(如牛、羊、猪、马等)都可感染该病,其潜伏期较长,而且症状多样化,使得其早期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
布病主要通过摄入感染动物的生乳、生肉等食品,以及与感染动物接触而传播。
二、布病的传播途径1. 摄入感染源:布鲁氏菌通过乳汁、肉类等食物被摄入人体,引发感染。
2. 空气传播:一些暴露在感染动物周围的空气中的细小布鲁氏菌可以通过呼吸传染给人和动物。
3. 直接接触传播:与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特别是接触其体液、尿液等,或者处理其分泌物等,可以直接导致布病传播。
三、布病的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防控布病的传播,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防控措施:1. 强化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体系,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对布病病例的检测和报告能力。
及时发现并报告疑似病例,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控制。
2. 加强布鲁氏菌感染动物的管理提高农场和养殖场的卫生环境,确保养殖动物的健康。
定期进行动物的疫苗接种和体检,并及时隔离和治疗疑似或感染动物,以防止布鲁氏菌在养殖场内传播。
3. 食品安全控制严格对食品加工和销售环节进行监管,加强从采购到加工和销售的全程监控,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加强餐饮和食品加工企业的卫生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和操作技能。
4. 提升个人防护意识与卫生习惯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个人的防护意识和卫生习惯,特别是对于与动物接触的人群。
在与动物的接触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动物体液和粪便等,避免受到感染。
5. 组织健康检查与治疗建立和完善布病的健康检查和治疗机制,及时对怀疑患有布病的人群进行检查和治疗。
浅析布病的潜在危害、传播及预防措施
摘要:在当今社会大家不断追求幸福和小康的道路上,总是有一些疾病的到来让人防不胜防,这些疾病总是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压力。
在众多疾病的种类中我们应该对身边布病的潜在的危害,传播及预防措施有所觉悟。
关键词:潜在的危害,传播,预防措施,觉悟
近年来,随着我区大力发展肉牛肉羊产业以来,外购肉羊肉羊数量剧增,由于各项工作措施欠缺,人畜共患病发病逐渐增多,给畜牧业生产及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对于从事基层兽医的人来讲,临床上布病的发病率较高、危害也较严重,现就一些对布病的潜在危害、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进行浅析。
布鲁氏菌病( 简称布病) 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
俗称“懒汉病”布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依法管理的二类传染病。
布病的发生与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家畜产仔季节较多发。
牧区发病率往往高于农区。
发病高峰季节是春末夏初,呈点状爆发,家畜中羊、牛、猪易感染布病,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畜发病多。
首先,布病的潜在危害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所造成的危害是双重的,既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又影响畜牧业发展,并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主要侵害生殖系统。
妊娠母畜发生流产、胎衣不下、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公畜表现为睾丸炎及不育等。
它作为细胞内寄生虫可以在很多种家畜体内存活。
布氏杆菌在皮肤里能生存45-60天,土壤中存活40天,乳中存活数周。
对人造成感染的主要是马耳他布氏杆菌( 马尔他热),流产布氏杆菌,动物布病以动物流产、不孕、睾丸炎、关节炎为主要特征,人类患布病则表现为波浪热、多汗、关节痛和肝、脾肿大、发热、孕妇流产等症状,病原检测慢,临床难于鉴别,易误诊,复发率达50%,需要长时间联合用药治疗。
发病畜流产或空胎;奶牛感染布病后,可引起流产,奶产量显著下降。
患病畜因影响品种改良,不能作种畜用,经济损失很大。
其次,常见的传播途径布病的感染途径多种多样,牛、羊、猪等染疫的家畜是主要的传染源,一般情况下布鲁氏菌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机体,也可以通过消化系
统进入机体,或通过皮肤和黏膜(包括眼结膜 )直接侵入机体。
1.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
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这种感染常见于与病畜接触的饲养放牧人员和畜产品加工企业员工等相关人群。
经皮肤黏膜( 包括眼结膜)接触感染常发生于下列场合:饲养放牧病畜,剪羊毛或从事毛皮加工,挤奶或加工病畜奶制品,处理病畜难产、流产、正常产,接触病畜的尿、粪等排泄物,如清扫畜圈舍。
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脏,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水、土、草料、棚圈和工具用品等。
2 经消化道感染
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感染,布鲁氏菌经口腔和食道黏膜进人机体。
有的人喜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吃未熟的肉或者手不洁净即拿吃食物,容易患病。
病畜的流产物、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草场、水源是牲畜经消化道感染的主要原因。
3 经呼吸道感染
常见于吸人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
皮毛加工企业职工容易经呼吸道感
染,畜圈内尘埃飞扬,易使畜禽经呼吸道感染。
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粘膜、
眼结膜和性器官粘膜而发生感染。
最后,预防措施预防和控制布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方针。
基本的防治措施是控制和清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及畜群。
只有控制和消灭畜间布病,才能防止人间布病的发生。
1.科学宣传
这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有效的。
在布病的防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知识宣传和科学饲养方式的培训,提高群众的健康知识普及率,促进健康概念、卫生习惯和防病意识的形成,能够有效地控制布病的传播,保护易感人群。
2.管理中的布病预防
要建立单独的产羔( 犊) 室,在寒冷的地区增设取暖设施,特别要与人居住的环境相隔离。
接羔助产人员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和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除备有工作服、橡皮围裙、帽子、口罩和胶鞋外,还应戴乳胶手套和线手套,备有接羔袋和消毒液,严禁赤手抓拿流产物。
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或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要深埋或焚烧处理。
3. 个人防护
剪毛、收购、保管、搬运和加工皮毛的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要赤手接触皮毛,工作后应洗手、洗脸和洗澡。
工作场地应及时清扫、消毒,及时处理手上的伤口。
要做好皮毛的消毒。
来自布病疫区的皮毛应在收购地点进行消毒、包装,并经表面消毒后外运,加工前应再次进行消毒。
4.防止经消化道感染
应按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一般卫生要求搞好饮食和饮水卫生。
不吃不清洁或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物,饭前洗手,不喝生水。
各种奶类均易带有布鲁氏菌。
因此,各种奶及其制品必需经消毒处理后才能食用。
要用煮沸或经巴氏消毒过的奶制作奶制品。
农牧民喜欢吃的奶制品,如奶皮子、奶豆腐、奶渣子、奶油和黄油等,在制取过程中均应经过8 0 ~ C以上高温处理2h以上。
5. 防止由于饮水传播布病
要加强对水源的管理,饮用水井应垫高井台,加井盖,建井房,设公共水斗,定期消毒。
饮用河沟水、池塘水甚至是不流动涝坝水的地方,水源被污染的机会多,周围要设木栅栏,不让牲畜进人。
应创造条件打井,使居民饮用井水。
6. 防止经呼吸道感染
布鲁氏菌可悬浮于空气中,随空气尘埃经呼吸道进人体内。
因此,防止呼吸道感染对预防布病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剪毛、加工皮毛的场地以及家畜的圈舍等要做好现场消毒工作,特别是应戴好口罩,防止经呼吸道感染布病。
7.对家畜的圈舍布病预防
应经常起晒,对牲畜停留过的地方要经常进行消毒和清扫。
家畜的粪便要及时运到粪坑或偏僻、离开水源的地方集中堆放或泥封,经过生物发酵杀死布鲁氏菌后方可用于农田。
牛、羊的于粪,尤其是在牧区草原上拾到的粪便,如做燃料须切成块晾干后再用。
8.提高抵抗力
保护健康羊群,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羊只的抵抗力。
9发生疫情及时处理
要用试管凝集反应或平板凝集反应对羊群进行检疫,发现阳性和可疑反应者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严禁与健康羊接触。
对被污染的用具和场地用10%~20%石灰乳、2%
氢氧化钠溶液、5%克辽林等进行消毒。
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要深埋。
凝集反应呈阴性的羊要用布氏杆菌猪型2号弱青苗或羊型5号弱青苗进行免疫接种。
10.淘汰疫畜或阳性畜
不管是为控制布病疫情或者为预防人间布病发生,淘汰疫畜(或阳性畜)都是最重要的。
因为人布病是不传人的,人的布病来自于疫畜或阳性畜。
所以为控制布病疫情或预防布病发生都必须执行淘汰措施。
在防制布病中淘汰疫畜不同于口蹄疫,不必将疫畜或阳性畜活埋或焚烧。
可将应淘汰畜集中一处由专人屠宰(加强个人防护),皮毛经适当处理可以制革或纺线等;其肉经煮沸或腌制也可出售、食用;屠宰场地要严格消毒,其内脏经高压、充分煮沸处理,也可食用。
个体养殖户、集体、国家饲养牲畜均应如此处理,要依法防病。
11.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又称为特异性预防。
这个措施既是预防措施,又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措施。
在防制布病中预防接种分为人、畜预防接种。
(1)家畜免疫:免疫家畜既可保护牲畜不受布氏菌感染,也间接地保护了人群。
(2)人群预防接种: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用布氏菌苗给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我国采用104M苗给人皮上划痕达到免疫目的。
将冻干菌苗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进行皮上划痕接种,在上肢三角肌处消毒后划痕。
每个人免疫量为50亿,在划痕处滴2滴苗液。
此苗免疫期约9-12个月,保护力约为80%。
综上所述,布病给畜牧业和人们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我们需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畜群和高危人群进行免疫,以减少本病的发生,加强对圈舍的消毒。
如果发现病畜及阳性畜应立即淘汰,淘汰畜可集中一处由专人屠宰 ( 加强个人防护),皮毛经适当处理可以制革或纺线等,其肉经煮沸或腌制也可出售、食用;屠宰场地要严格消毒,其内脏经高压、充分煮沸处理,也可食用。
因此广大养殖户要加强饲养管理,防止本病的发生以免造成大的经济本文就是在这里让大家意识到布病的潜在危害,知道病源传播途径,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引起高度重视,为大家创建美好健康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