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对接合作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梯度
- 格式:pdf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3
特区实践与理论二〇二三年第一期 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80各类制度及规则对接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引擎。
比如,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积极探索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经济合作体系,简化货物流通的申报程序和要素,建立起与澳门衔接,符合国际标准的市场准入规范。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在服务业职业资格、服务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管理等领域积极探索,努力实现与港澳规则标准的深度对接。
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积极探索建设各类规则衔接机制的对接高地,在市场准入和监管规则衔接、金融市场规则对接、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衔接等方面大胆实验,取得了显著成绩。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挥得天独厚的“跨境共建”的优势,积极打造我国科技体制与香港乃至国际科技规则有机衔接的成功案例。
总之,这些依托粤港澳合作平台实现的制度创新,有效破解了制约生产要素在湾区高效配置的体制障碍,切实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彰显了“一国两制”的优势。
粤港澳经济合作的管理模式创新。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及省内地市设有负责港澳工作的部门,港澳也有负责内地事务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之间的合作比较松散,缺乏正式化、制度化、长效化的体制保障,也没有清晰的目标导向和战略规划。
内地与港澳地区之间的CEPA明确了协议双方成立联合指导委员会,委员会设立联络办公室,还明确了相应的会议制度,标志着粤港澳经济合作管理模式开始逐步走向制度化。
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均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以及框架协议落实督查工作机制,粤港澳经济合作管理模式制度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2018年中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粤港澳之间的合作模式、组织制度也实现了重大革新,为粤港澳经济合作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确立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四方之间的定期会议制度,要求“广东省人民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建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日常工作机制”[4],将粤港澳经济合作管理模式的制度化水平提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10.12•【字号】市政办发〔2021〕43号•【施行日期】2021.10.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产业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打造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21〕15号)精神,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就“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提升我市产业链发展水平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及主要目标(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推动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优化布局、强化招商、壮大“链主”为抓手,坚持“龙头带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模式,深入推进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增链、稳链,全方位促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能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推动“6+5+6+1”现代产业体系壮大成势。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重点产业链总产值年均增速明显高于规上制造业平均水平,单位增加值能耗明显低于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培育10户以上年产值超百亿元“链主”企业及一批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本地配套能力、产业链创新能力及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等世界一流、全国领先、西安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一)推行实施“链长制”1.明确重点产业链。
贯彻落实我省实施意见要求,积极承接省上23条重点产业链中主要涉及我市的17条产业链。
一带一路资料目录:一、含义二、概念由来三、一带一路地图四、原因①内部需要五、原因②与外关系(即时代背景)六、共建原则七、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八、主要意义九、世界影响十、战略风险资料:一、含义:一带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简称“OBAOR”;或One Belt One Road,简称“OBOR”;或Belt And Road,简称“BA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世界最大的魅力,将不仅仅在于有多少投资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给世界带来一股新的潮流,让平等合作、文化交流、经济繁荣,而非军事霸权,成为未来世界秩序的另一条主轴。
二、概念由来:“一带一路”概念的提出,最早可溯源至2013年9月和10月: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三、一带一路地图:“一带一路”战略具体包括以下几条线路:新亚欧陆桥经济带(西北方向):通过新的亚欧大陆桥向西通过新疆连接哈萨克及其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中蒙俄经济带(东北方向):连接东三省,向东可以抵达绥芬河、海参崴出海口,向西到俄罗斯赤塔通过老亚欧大陆桥抵达欧洲。
现已开通“津满欧”、“苏满欧”、“粤满欧”、“沈满欧”等“中俄欧”铁路国际货物班列,并基本实现常态化运营。
第1篇一、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了应对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我国政府提出了六大发展战略,旨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这六大发展战略的背景、内涵、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六大发展战略概述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旨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经济互补和互动。
3.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强调以人为本,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
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4.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5.绿色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6.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展战略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展战略旨在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背景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2.内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2)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3)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4)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3.实施措施(1)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3)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单项选择 (共20题)1、强化产业支撑带动能力,培育( )、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
A信息技术B电子信息C人工智能D新材料2、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户口迁移手续,推动( )便捷落户。
A农业转移人口B高校毕业生C农民工D知识分子3、广西家政服务发展重点不包括()。
A深入开展家政服务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建立供给充分、服务便捷、管理规范的家政服务体系B引导家政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C推动建立家i政服务信用体系D支持中介制家政企业做大做强4、补强普速铁路网,打通瓶颈路段、提升既有路网质量、实现主要通道(),形成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普速铁路网。
A多线合一B客货分线C分段运营D客货共线5、完普综合交通和的流体系。
以贯通()的交通大动股为重点,完善南宁、机州、桂从、河池、来宾及北部湾她区纵贯南北的交通和北流基础设技建设,加灾构建连接E之省份重点城市的速道道,推动道、产业、商贸、然流深速融合。
A湘桂走廊B湘桂、黔桂省区C 湘黔线D枝柳铁路6、下列关于广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OA发挥资源祟赋和邻近东盟市场优势,聚焦“三大三新”、“双百双新”重点领域B深入推进“三企入桂”,高水平高质量招商引资C持续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合力打造连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滇黔及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D充分发挥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在示范区内打造一批世界级园区平台7、时期,广西要构建文化旅游现代产业体系,就要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 ),推动现有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品质提升。
A民族旅游景区和度假区B国家级、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C旅游景点D旅游产业8、深化区域创新合作,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争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A科技创新基地B科技创新机构C科技创新产业园区D科技创新走廊9、建设面向东盟的( ),推动实现与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立足现有基础放大特色优势构建“四梁八柱” “33618”重庆未来五年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6月5日,重庆市召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迭代升级制造业产业结构,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在这一进程中,加快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将是“关键一招”。
按照《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重庆提出立足现有基础,放大特色优势,构建“四梁八柱”,推动全市制造业形成上下游协作、高中低端协同的融合集群发展,培育高能级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聚力打造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瞄准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目标,重庆将做大做强做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这3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推动这3类产业成为“制造强市”的中流砥柱。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方面,将加强整车产能整合,推动整车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燃油汽车产能向新能源汽车产能切换;加快整车产品结构调整,支持优势企业建成市场认可度高的产品矩阵;大力发展汽车芯片、汽车软件等关键配套环节,建成国内最为完整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加快充换电、加注氢、车路协同等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智慧出行等后市场环节发展。
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将引导品牌商和整机制造企业加大对中高端计算机、智能手机在渝布局力度;加强服务机器人、物联网设备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培育,丰富电子终端品类;推动实施化合物半导体、车规级芯片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形成特色工艺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领域核心竞争力;加快印刷电路板、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发展,形成更为完整的电子元器件配套体系。
在先进材料方面,加快冶金、建材等原材料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轻合金和优质钢材;加强光伏材料、锂电池材料、氢能材料的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基础材料布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20.05.17•【文号】•【施行日期】2020.05.17•【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西部开发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也扩展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回旋空间。
但同时,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巩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任务依然繁重,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新时代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对于增强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为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坚定不移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落实,防范化解推进改革中的重大风险挑战。
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确保到2020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开放环境、创新环境明显改善,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努力实现不同类型地区互补发展、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民族边疆地区繁荣安全稳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日期】2024.02.05•【文号】工信部联节〔2024〕26号•【施行日期】2024.02.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节能管理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节〔2024〕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生态环境厅(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分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资委、市场监管局(厅、委),有关中央企业: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加快推动新兴产业绿色高起点发展,前瞻布局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培育绿色化数字化服务化融合发展新业态,建立健全支撑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政策、标准、标杆培育体系,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制造流程数字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全方位转型,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锻造绿色竞争新优势,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
(二)主要目标到2030年,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传统产业绿色发展层级整体跃升,产业结构和布局明显优化,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碳排放总量实现达峰,新兴产业绿色增长引擎作用更加突出,规模质量进一步提升,绿色低碳产业比重显著提高,绿色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绿色发展基础能力大幅提升,绿色低碳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与启示作者:彭芳梅来源:《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9年第2期摘要:2019 年2 月18 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引发公众热切关注和讨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正在进行的“新尝试”和“新实践”,内容丰富、前景广阔。
《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纲要》总体谋篇高瞻远瞩、意义非常。
在巨大的历史机遇面前,深圳应牢牢抓住深港合作,深化、强化合作,在更大开放格局下,谋求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高质量;开放发展中国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5706(2019)02-0078-05自2015 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积极谋划、部署、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2019 年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赋予了大湾区新的战略任务。
《纲要》沿着两条主线布局谋篇,一是尝试推动对外开放新格局,二是推进“一国两制”事业发展。
《纲要》将此描述为“新尝试”和“新实践”。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在“新尝试”和“新实践”中,更具谋高质量发展诉求,更具发展潜力,可谓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一、《纲要》总体谋篇:高瞻远瞩,意义非凡《纲要》共11 章,第1、2 章为总论,对大湾区发展基础、面临的机遇挑战、战略定位、发展原则、发展目标等方面展开描述。
(一)深刻把握三大机遇,理性洞悉五大挑战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不仅仅是GDP 方面的发展,还包括文化、社会、生态、对外开放、区域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
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妥善应对严峻挑战,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开放发展的应有之义。
《纲要》从全球发展大局中,抓住全球化浪潮里新科技和新产业变革的机遇,便有可能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新空间;从抓住我国正在持续推进的供给侧改革,经济增长正在进行动能切换的机遇,便有可能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从把握深化改革的红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得到提升的机遇,便有可能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提供新契机。
姻现代管理科学姻2019年第7期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重要产业集聚发展区袁国际产能合作前景广阔袁也较早向东南亚进行产业梯度转移遥在当前形势下袁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对接合作袁主动谋划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梯度转移顶层设计袁具有顺应经济发展内在需要尧破解国际贸易投资壁垒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战略意义遥一尧我国发展已经到了主动配置全球资源尧积极谋划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梯度转移顶层设计的新阶段当前袁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1万美元袁要素约束条件增强尧综合成本上升态势明显袁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需求强烈袁近年来部分领域已经出现产业转移趋势遥主动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袁深化国际产能合作袁探索为我所用的国际产业梯度转移模式袁是我主动配置全球资源袁实现共赢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遥一方面袁国际产能合作是应对国际经贸投资格局变化的客观需要遥一段时间以来袁经济全球化节奏放缓袁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袁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和自由贸易体系面临严峻挑战袁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渊CPTPP冤尧美墨加自贸协定渊USMCA冤尧欧洲-日本自贸协定逐步落地袁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区域化排他化趋势加剧遥发达国家市场准入门槛总体提升袁更加强调原产地规则和区域内贸易袁对域外国家塑起更高壁垒袁国际生产链尧供应链尧价值链面临调整重塑压力遥受外部压力影响袁跨国企业未来在国际产业布局中袁对国别因素尧政治因素的考量可能很大程度上将超越成本因素尧经济因素遥就我国企业而言袁为规避贸易投资壁垒尧外界政治挤压等阻碍袁未来在进行生产力布局以及谋划产业梯度产业转移时袁可能也将更多考虑东南亚地区而非我国中西部地区遥因此袁当前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统筹谋划袁是我国应对国际经贸投资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客观需要尧现实需求遥另一方面袁国际产能对接合作是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选择遥从国际经验和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看袁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在一定发展阶段袁面临较强内部要素约束袁普遍选择进行国际产业梯度转移遥20世纪80年代袁日本以野雁阵理论冶推动东亚尧东南亚市场资源整合袁希望打造以日本为核心袁新加坡尧韩国尧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作为产业配套基地袁东南亚和中国大陆作为生产组装基地的国际产业链遥尽管野雁阵理论冶受几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尧日本经济增长乏力以及东亚尧东南亚经济实力群体性崛起等因素影响并未成型袁但仍为日本积攒雄厚的海外资产奠定基础袁也对东亚尧东南亚地区国际产业链的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遥当前袁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发展愈发成熟袁土地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超负荷使用袁一定程度上对产业发展向更高端迈进形成阻碍袁需要在不影响区域产业发展整体向好态势下袁将部分产业链短尧附加值低尧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跨区域尧跨国界向外逐步转移遥此外袁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已经接近2.3万美元袁与日本20世纪80
年代人均GDP接近袁已经具备了优化高中低端产业配置尧
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尧加强全球产业链布局的实际需要和现实条件遥
二尧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产能合作具备坚实基础2018年是中国要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袁15
年来中国东盟贸易年均增长18%袁我国已经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袁2017年GDP突破10万亿元袁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尧
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袁也是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载体袁与东南亚地缘相近尧人缘相亲袁具有先行先试尧
谋划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梯度转移顶层设计的典型意义遥
一方面袁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经贸往来密切遥从区域合作看袁2017年东盟超越美国成为广东省除中国香港以外第一大贸易伙伴袁2018年袁广东省与东盟间进出口总额达9500多亿元袁同比增速接近10%袁占全国与东盟贸易额的三分之一以上遥近年来袁广东对东盟袁在农业尧矿业尧电
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对接合作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梯度转移统筹谋划
荫李东晋摘要院当前,我国发展已经到了主动配置全球资源、积极谋划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梯度转移顶层设计的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重要产业集聚发展区,与东南亚地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前景广阔。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对接合作,主动谋划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梯度转移顶层设计,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联通辐射,具有顺应经济发展内在需要、破解国际贸易投资壁垒、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意义。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东南亚;国际产能合作;产业梯度转移
姻产业经济
46--姻现代管理科学姻2019年第7
期子尧轻工等领域的投资增长较快袁带动了一批优势行业到东盟国家设立了生产基地遥2017年11月袁东盟与香港签署叶中国香港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自由贸易协定曳和相关叶投资协定曳袁涵盖了商品与服务贸易尧投资尧技术合作等领域袁为双方合作提供制度基础与法律保障袁双方合作必将迈入更高阶段遥澳门对东盟投资稳步增长袁合作领域拓展至农牧渔业尧采矿业尧能源开发尧工业制造尧房地产开发等行业遥从企业布局看袁中国和东盟双向累计投资总额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袁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东盟投资布局活跃袁华为尧中兴尧美的尧TCL等一批制造业企业将东南亚作为全球重点市场袁通过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尧投资办厂尧建设营销网点等形式积极抢占东南亚市场遥另一方面袁东南亚市场对全球海外投资具有较强吸引力遥从经济走势看袁2007年至2017年袁东南亚经济增速仅次于中国尧印度袁东盟GDP总量由1.16万亿美元增长至2.32万亿美元左右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9年4月发布的叶世界经济展望曳中调低了美国尧欧盟等大型经济体的增速预期袁但仍然将东盟2019年和2020年经济增速预测维持在5.1%和5.2%袁表明了对东南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乐观预期和坚定信心遥从引进外资看袁2017年东盟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超过我国袁达到1370亿美元袁其中日本对东盟投资超过200亿美元袁据统计袁目前有56%的日本企业希望扩大在新加坡尧泰国尧印度尼西亚尧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的投资曰韩国企业将东南亚视为中国的替代市场袁三星尧LG电子等制造业企业纷纷加强对东南亚布局投资袁据调查袁截至2017年底袁韩国在越南注册资本总额为581亿美元袁占越南外商投资总额18.1%遥从劳动力供给看袁东盟地区作为世界第三大劳动力市场袁人口总量超过6亿袁人口结构相对年轻袁35岁以下人口占60%袁24岁以下人口占43%袁劳动力资源供应充沛遥此外袁近年来东南亚地区教育水平稳步提升袁基础教育尧技能教育逐渐普及袁再加上受经济增长较快尧生活条件改善等因素吸引袁国际人才聚集趋势明显袁人力资本提高为人口红利持续迸发提供有力保障遥从市场规模看袁据测算袁东盟的中产阶级人口将由2015年1.35亿渊占总人口24%冤增长到2030年3.35亿渊占总人口45%冤袁中产阶级的消费总额可能在2020年增长至2兆亿美元袁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袁东南亚消费者对更高层次尧更高水平的投资消费品需求将持续增加袁东南亚地区将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重要消费市场遥三尧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向东南亚转移布局情况总的来看袁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尧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等因素对国内制造业企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袁但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仍具有较强活力和良好发展条件袁尚未出现制造业走向衰退或大规模被动向东南亚群体性转移迹象遥部分企业出于降低综合成本尧开拓海外市场等因素考虑袁主动在东南亚开展有序合理布局袁也契合鼓励企业野走出去冶要求袁符合我国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的内在需要遥一方面袁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尚未出现大量外流情况遥当前袁制造业企业普遍认为相对东南亚地区袁大湾区制造业发展具有独特优势遥一是产业配套能力较强遥智能手机尧汽车制造等制造业对产业配套要求较高袁大湾区工业门类齐全尧产业链条完备尧上下游企业联动合作紧密有序袁在国际产业链中位置重要袁对制造业企业吸引力较强遥二是制造业企业对所在地有一定粘性遥制造业企业普遍具有资产偏重的特点袁加特可尧捷普等高端制造业企业在产房建设完毕尧重大生产设备就位后袁停产搬迁有成本高尧损失大等问题袁停产期间闲置的生产资源以及无法完成生产订单都将成为企业沉重负担袁因此部分制造业企业对所在地存在一定粘性遥三是营商环境良好遥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袁物流快捷便宜袁法治水平相对较好袁商业规则正向国际通用标准逐步靠近袁营商环境总体较好遥一些企业认为袁如确有优化全球布局需要袁也不会将生产线整体转移出去袁而是可以考虑在东南亚重新建设生产线袁方便深耕拓展当地市场遥需要关注的是袁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升级袁企业可能将面临更大压力与冲击袁处于产业链核心位置尧对全产业链带动能力强的关键少数企业动向尤其值得关注遥另一方面袁一些企业出于全球市场布局考虑已经开始有序向东南亚尧南亚等地区投资遥一是国际产能调配需要遥一些外资企业出于优化供应链布局尧降低物流成本等考虑袁已经在全球布局生产能力遥蔡司卡尔等拥有多个生产基地袁可以按照实际情况由公司总部系统在全球各生产基地之间灵活分配生产订单袁确保产品生产供应处于最优状态遥日本加特可公司则在美国尧韩国尧墨西哥等地都设有生产基地袁在泰国尧越南等地的生产基地也运营投产袁分散式布局有助于此类公司深入发掘当地市场袁更好融入区域产业体系遥二是规避贸易壁垒需要遥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手机市场袁为规避印度较高关税壁垒袁小米尧金立等企业请富士康集团在印度进行代工袁OPPO等手机企业选择自建工厂遥随着2018年印度将进口手机关税提高至20%袁未来可能有更多我国手机企业选择在印度本地投资生产遥三是降低生产成本需要遥当前袁越南尧缅甸等东南亚国劳动用工成本仅为我国四分之一左右袁并积极出台税费减免尧土地优惠尧产业补贴等政策袁努力营造吸引国际资本的政策洼地遥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产业品类齐全尧配套能力强等突出优势袁但受土地尧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影响袁一些产业链短尧配套要求较低的企业已经开始向东南亚转移遥当前袁东莞部分纺织服装企业考虑将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地区生产遥未来随着东南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持续提升袁产业供应链逐步完善配套能力增强等因素影响袁一些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企业向外转移速度可能加快遥四尧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对接合作走深走实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梯度转移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袁具有较强历史必然性袁关键是要及早进行统筹谋划袁把握主动尧趋利避害遥应借鉴发达经济体全球产业布局经验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对接合作先行先试引领作用袁探索深化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梯姻
产业经济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