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1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3.39 MB
- 文档页数:26
学习目标一、考点突破追及问题是两物体同向行驶,快的(后出发的)追上慢的(先出发的)。
通过本讲的学习,弄清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找到相等关系并列方程求解,学会熟练地画线段图解决行程问题。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弄清追及问题的各种类型及其数量关系。
难点:环形跑道和时钟的问题。
考点精讲1. 追及问题的特点:两物体在同一直线或封闭图形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
这类常常会在考试考到,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双人追及、双人相遇,此类问题比较简单;另一种是多人追及、多人相遇,此类则较困难。
2. 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差,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同向追及)等。
这类问题的等量关系是:同时不同地:甲的时间=乙的时间,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原来甲、乙相距的路程;同地不同时:甲的时间=乙的时间-时间差,甲的路程=乙的路程。
3. 环形跑道上的相遇和追及问题:同地反向而行的等量关系是两人走的路程和=一圈的路程;同地同向而行的等量关系是两人所走的路程差=一圈的路程。
示例甲、乙两人在400米长的环形跑道上跑步,甲每分钟跑240米,乙每分钟跑20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几分钟后两人相遇?若背向跑,几分钟后相遇?思路分析:等量关系: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甲的路程-乙的路程=400米两人背向跑:甲的路程+乙的路程=400米典例精讲例题1甲、乙两人练习赛跑,甲每秒钟跑7米,乙每秒钟跑6.5米,他俩从同一地点起跑,乙先跑5米后,甲出发追赶乙。
设甲出发x秒后追上乙,则下列四个方程中正确的是()A. 7x=6.5x+5B. 7x=6.5x-5C. 7x+5=6.5xD.(7+6.5)x=5思路分析:首先理解题意找出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乙跑的路程=甲跑的路程,根据此等式列方程即可。
答案:设甲出发x秒钟后追上乙,则甲所跑的路程为7x,而此时乙所跑的路程为6.5x +5;根据此时“甲追上乙”那么他们的总路程应该相同,即7x=6.5x+5,故选A。
学习目标一、考点突破弄清楚销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够根据进价、售价、标价、利润、销售量、利润率之间的关系找到相等关系列方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销售问题。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熟悉销售问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
难点:分清商品的进价、成本价、售价、标价、折扣价,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考点精讲1. 销售问题中常出现的量有:进价(成本价)、售价、标价、利润等。
2. 销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1)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成本价;(2)商品利润率=×100%;(3)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价×商品销售量;(4)商品的销售利润=(销售价-成本价)×销售量;(5)商品打几折出售,就是按原标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如商品打8折出售,即按原标价的80%出售。
典例精讲例题1(无锡)某文具店一支铅笔的售价为1.2元,一支圆珠笔的售价为2元,该店在“6·1”儿童节举行文具优惠售卖活动,铅笔按原价打8折出售,圆珠笔按原价打9折出售,结果两种笔共卖出60支,卖得金额87元,若设铅笔卖出x支,则依题意可列得的一元一次方程为()A. 1.2×0.8x+2×0.9(60+x)=87B. 1.2×0.8x+2×0.9(60-x)=87C. 2×0.9x+1.2×0.8(60+x)=87D. 2×0.9x+1.2×0.8(60-x)=87思路分析:设铅笔卖出x支,根据“铅笔按原价打8折出售,圆珠笔按原价打9折出售,结果两种笔共卖出60支,卖得金额87元”,得出等量关系:x支铅笔的售价+(60-x)支圆珠笔的售价=87,据此列出方程即可。
答案:设铅笔卖出x支,由题意,得1.2×0.8x+2×0.9(60-x)=87,故选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根据描述找到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word4.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2.能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3.培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分析实例,找出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学习难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学习过程一、学生自学自学教材P119—P120,完成下列自学检测: 1.把一批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5本,则剩余20本.设这个班有学生x人,则这批书共有本.2.一个数为a,另一个数比它的3倍还多2,则另一个数为。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实际问题→设→找→列→解→检验。
二、合作交流三、拓展延伸4、P120练习.未知量是:设为x,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去年的年总产值为,等量关系是 = 列方程为 = 。
解得x=答:5、在甲处劳动的有18人,乙处劳动的有24人.现从甲处派若干人去乙处劳动,使乙处的人数是甲处人数的2倍,问应派多少人去乙处劳动?解:设应派x人去乙处劳动,则甲处现有人,乙处现有人,等量关系是等于,列方程为 =解得x= 。
答:应派人去乙处劳动.四、课堂小结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重点是,关键是。
五、达标测试必做题:1、P127A组第1题2、P127;A组第2题选做题:3、一群老汉去赶集,半路捡到一捆席,每人分七床多七床,每人分八床少八床,几个老汉几床席?学习反思4.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主备教师:学生学习目标1、学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策”问题和储蓄问题的应用题.2、培养运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解题技巧和规律.学习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策”问题和储蓄问题。
学习难点找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学习过程一、学生自学自学P120例21.完成例2中的填空.2.若大明使用“全球通”,需用元,使用“神州行”需元.因此大明选最省.小李使用“全球通”需元.使用“神州行”需元.因此小李选最省.自学P121例33.利息=××。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 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周庄中学 邹健 教学目标:1.探索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用方程描述,使学生初步感受用方程描述这种相等关系最简明,认识、体会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2.能从不同的实际问题中分析数量关系,会从各种不同的实际问题中恰当地把握不同形式的数量关系。 3.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方程描述”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各种不同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审清题意,确定相等关系,合理选择未知数,正确列出方程。 2.改变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习惯,学习如何从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 1.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自然界一切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一切数学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代数问题,而一切代数问题又都可以转化为方程。因此,一旦解决了方程问题,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 让我们跟随巨人的脚步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板书) 2.某个星期天早上,我发现我的女儿与她同学在做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让我们也来做一做吧。 数学实验室:准备一本月历,两人一组做游戏: (1) 一位同学在月历的同一行上任意圈出相邻的3个数,把这3个数的和告诉同学,让你的同学们说出这3个数; 稍等二分钟,请完成游戏的举手,请上两位同学给大家展示 师:你是如何快速求出这三个数的? 这是小学中学过的算术方法。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中间一个数是三个数的和除以3吗? 师:学生设元时 (2)在月历上任意找1个数以及它的上面、左面、右面的3个数,把这4个数的和告诉同学.让同学求出这4个数. 师:这就是用方程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想更直接,有效。 师板书解题步骤。画图辅助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进行游戏,方法同上,两人交换。 师只画图不写步骤 总结:用方程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利用月历表的特点,把每个量表达出来,并用相等关系列方程。)为了更好的表达出每个量可以借助图形或图表。 (4)根据月历表你能设计出一个新的问题,让大家来解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