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2 (50)
- 格式:docx
- 大小:21.12 KB
- 文档页数:4
语文学科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备课语文园地二一、研判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主要有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自己日积月累。
(一)交流平台三位小朋友从不同的方面讲述了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小明经常会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小王通过查找资料来帮助我们理解不懂的问题,如:为什么“从那块琥珀,可以推测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小红则说通过请教别人后知道的。
(二)识字加油站本单元语文园地的识字加油站主要学习了12个生字,通过拆分偏旁部首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认识,比如:正――政(政府),减――咸(咸菜),这样分类,注重了生字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
(三)词句段运用1.掌握最新词语的意思,比如:云技术、多媒体、克隆、互联网、桌面、窗口、潜水、文件夹。
要求学生选一两个你知道的,和同学交流,遇到不明白的词语,查找字典或者问老师一起讨论。
2.读句子,注意加点字的部分,再照样子写一个事物。
①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把恐龙比作狗,和狗一般大小,体现了恐龙的形态)②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小。
(用比喻句把纳米比作兵乓球,形象地体现了纳米的体积很小)③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
(通过比较的方式,把碳纳米管和钢铁作比较,更看出碳纳米管的结实)语文园地是学完一个单元以后的精华和总结,包含了本单元学习知识的重难点,这个单元重在学习生字生词,句子和段落,以及本单元的重点古诗,这些知识点是常考点。
如何能尽快地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提高应试能力呢?首先,从课文课后生字入手,早晚多读几遍,多读多写,多记多背,熟能生巧,提高生字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其次,抓住字词句的掌握和理解。
以课文的篇章为准,从课文的内容入手,掌握课文的大意,理解课文的重要写作方法,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的解题能力和技巧。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优秀教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通过有感情朗读,句子比较,体会“慰藉”、“扫荡”、“神奇”等词的意思。
2、悟4———9节,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3、学习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第9节,进而体会“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学习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
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节2、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
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茅盾写下这篇文章呢?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遍。
3、质疑。
(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
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出示文章最后一节,请同学抬头看屏幕校对。
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③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滥竽充数》经典教材教案《滥竽充数》写的是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里面充数。
后来齐缗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滥竽充数》经典教材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滥竽充数》经典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生词,理解词语意思。
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能够复述故事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抓住重点词语,讨论南郭先生混在吹竽队里成功以及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掌握寓言的寓意,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查资料。
板书设计:滥竽充数滥竽充数成功的原因: 齐宣王喜欢讲排场,叫三百人一齐吹竽。
南郭先生很会弄虚作假,钻人家的空子。
滥竽充数失败的原因: 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吹竽。
南郭先生本来就不会吹竽。
说明了什么:没有真才实学而弄虚作假的人,最终总要败露的。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成语故事大家都知道一些,有谁说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
问题的设置,引出所学内容。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和视频,以此创设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
新课教学:一、揭题解题1、揭题:滥竽充数2、教师简介“竽”,课文出处,寓言简介。
二、初读课文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读破句。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学生反馈:指名读,齐读。
解释字词。
三、问绕问题,自学课文1、教师朗读,让学生回答问题。
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吹竽队里,而又不被发现的?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1)讨论交流: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出很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很高的待遇。
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2)小结: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成功的原因 齐宣王喜欢讲排场,叫三百人一齐吹竽。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通用8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通用8篇)】,供你选择借鉴。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1知识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词语。
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力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情感目标:1、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读文讨论,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激起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长城录像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0__年,我国航空飞天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而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他是谁?那你们知道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是什么吗?对,是长城!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播放录像,谁来说说长城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过渡:文中又是怎么评价长城的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画出那句话。
新版(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掌握本册课本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提升识字写字和词汇理解能力。
(3)学会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难点: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以及如何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年级学生可能在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情感表达上有困难。
三、教学方法采用故事讲述法,比如在讲解一些课文时,可以先讲一个相关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组讨论法也很重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激发学习兴趣。
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播放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让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只小猴子,它特别调皮,有一天它来到了一片果园里。
果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水果,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子、紫莹莹的葡萄,可把小猴子高兴坏了。
小猴子在果园里蹦蹦跳跳,一会儿摘个苹果尝尝,一会儿摘个梨子啃啃。
可是,小猴子太贪心了,它想把所有的水果都带回家。
结果,它摘了太多的水果,拿都拿不动了。
这时候,小猴子犯愁了,它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小朋友们,你们来帮小猴子想想办法吧!“老师,小猴子可以找它的小伙伴们来帮忙。
”“嗯,这个主意不错。
还有其他办法吗?”“老师,小猴子可以把水果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拖着篮子走。
”“哇,你真聪明。
那如果小猴子没有篮子呢?”“老师,小猴子可以把水果一个一个地运回家。
”“非常好。
小朋友们都很有想法。
那我们从这个故事里可以学到什么呢?”“不能贪心。
”“对,不能贪心。
我们做事情要适可而止,不能太贪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和贪心有关哦。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习作二我的奇思妙想(教案)教学内容:本次习作的内容是“我的奇思妙想”。
要求学生能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写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有趣。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想象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4. 培养学生互相欣赏、互相借鉴的团队精神。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丰富的想象。
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
3.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与习作主题相关的图片、实物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 学生自备纸笔,用于写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奇思妙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给你带来了哪些奇思妙想?2. 学生分享自己的奇思妙想,教师适时点评、引导。
二、讨论与构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想象,例如:“未来的交通工具”、“假如我是孙悟空”等。
2.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形成自己的奇思妙想。
3.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奇思妙想,教师点评、指导。
三、写作指导1. 教师针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指导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例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独立写作。
四、互相欣赏与评价1. 学生互相交换作品,互相欣赏、评价。
2. 教师选取部分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从内容、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习作的经验教训,如何更好地展开想象、运用修辞手法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板书设计:我的奇思妙想1. 围绕主题展开想象2. 运用修辞手法3. 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作业设计:1. 以“未来的学校”为主题,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
2. 运用至少三种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
课后反思:本次习作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想象的能力,以及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的能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经典教学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经典教学教案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别于其他传统课文,它由小学生张国强和大作家柯岩的信构成,形式新颖活泼,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由于这篇课文属于略读课文,因此本人在设计和对学生实施指导时,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而且自读和指导的重点放在了柯岩老师的回信中。
在学生自读理解的同时,引导、提示学生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自读课文。
通过自读,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并明白其中的道理。
2、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掌握书信的格式。
4、认识课文中的7个生字。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柯岩的资料(包括多媒体的图片材料),收集其他名人志士给少年儿童的书信。
查字、词典并结合课文说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
1课时。
一、导入和简介柯岩1、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写过信吗?给谁写信?为什么写(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
没写过信的同学,可让其说说“你或者父母收到过别人的信吗?信中都说了些什么?”2、板书课题: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封书信,一封问一封回。
(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3、简介柯岩:(如果是多媒体或图片资料,教师应进行播放)。
师: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大家拿出来看看(学生出示资料)。
柯岩,当代诗人,作家,已出版专著50余部,最的诗歌有《周总理,您在哪里》。
(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可以说得更丰富一些。
)4、说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尺和寸放在一起,尺比寸长(老师或者学生出示它们各自的长度),但尺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了(出示比尺长的物体)。
寸虽然很短,但寸和比它小的东西相比,它又显得长了(学生或老师出示比寸短的东西)。
(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书信导入,能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一种亲近感。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习作:我的奇思妙想》(教案)教学内容《习作:我的奇思妙想》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创造,将自己的奇思妙想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教学内容包括: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妙之处。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3. 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4.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他人的奇思妙想。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妙之处。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3. 使学生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4.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他人奇思妙想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事物的奇妙之处。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3. 如何教授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4.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他人的奇思妙想。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教学素材等。
2. 学生准备:笔、纸、学习素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奇思妙想的图片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
2. 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妙之处,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
3. 想象:教师通过一些想象力训练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4. 表达:教师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并进行课堂练习。
5. 分享:学生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分享给全班同学,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他人的奇思妙想。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想象、表达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课题:《习作:我的奇思妙想》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表达的能力。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事物的奇妙之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4. 教学过程:导入、观察、想象、表达、分享、总结。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妙之处,并记录下来。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教案)教学内容:《语文园地二》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句子改写、口语交际、作文修改、课外阅读。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的词语、句子改写方法、口语交际技巧、作文修改要领及课外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1.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部分词语含义较抽象,学生难以把握其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 句子改写:学生对于不同句式的转换和改写方法掌握不够熟练。
3. 口语交际:学生在实际交流中,难以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有效沟通。
4. 作文修改:学生修改作文时,难以发现和纠正其中的错误。
5. 课外阅读:学生对于阅读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不够熟练。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2. 出示课题《语文园地二》,引导学生关注本课教学内容。
二、词语教学1. 老师呈现本课词语,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并理解词语含义。
2. 学生举例说明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词语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三、句子改写1. 老师讲解句子改写的方法,举例说明。
2. 学生根据所学方法,自主改写句子,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
3. 小组交流:分享改写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四、口语交际1. 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口语交际技巧进行实际交流。
2. 学生分组练习,互相评价、反馈。
3. 全班展示:选取部分小组进行口语交际展示,老师点评、指导。
五、作文修改1. 老师讲解作文修改的方法和要领。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学校:教师: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和《三月桃花水》4篇课文组成。
本单元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的美景,目的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美感,感受乡村的美妙。
2.本单元重点:(1)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比如,《古诗词三首》中的提到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乡下人家》中的“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写出了乡村生活的惬意、美好;《天窗》中通过透过天窗看到的、想到的事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真的赞美,对那给了孩子光明快乐的天窗赞美。
《三月桃花水》中“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表达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表达的感情,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我的乐园》,要写出你的乐园是什么样子的,你爱在你的乐园干什么,你的乐园带给你什么快乐。
写之前学会仿照表格列一下提纲。
3.本单元教学建议:教学本单元课文,应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对于精彩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语句。
1、古诗三首设计说明《宿新市徐公店》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
依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课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朗读呤诵,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以达到培养读悟能力,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色彩鲜丽。
,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1
21 搭 石
教 学 目 标 1.认识“谴、惰、俗”等7个生字。会写“洪、暴、猛、涨”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洪暴发、猛涨、裤子、平稳、平衡、联结、清波荡漾、理所当然、有序、伏下”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
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
乐;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教 学 重点难点 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
好的情感。
课前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课文插图,乡亲们协调有序走过搭石
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引入,质疑定标
1.激趣导入
(出示几幅有关桥的图片,或课件展示桥的图景。)
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桥?你们知道桥的作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习一篇新的课文《搭石》,作者没去赞美雄伟壮丽的大桥,没去描绘古
老的桥梁,而想念起家乡小河里那些不起眼的石头,(出示课文插图),
这些石头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呢?你们想了解吗?
2.质疑定标。
“搭石”这个词对绝大多数同学一定都感到陌生,看了这个题目,你
一定想弄明白一些问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如:
2
a、什么是“搭石”?
b.搭石是怎样铺成的?
c、人们是怎样过搭石的?
d.为什么搭石留给作者这么深的印象?
……
个性自读,自主感知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
解的词语。
2.第二遍:试着从课文中寻找同学们提出问题的答案,并提出自己通过
努力但没能解决的问题。
3.第三遍,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并写上旁注,说明为什么喜欢。
合作交流,释疑解难
1.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欣赏、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相
互帮助解决。
3.全班交流,反馈。
解决几个问题,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a.什么是“搭石”?
b.作者围绕着搭石描绘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c.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搭石?
练习
1.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a.自学生字,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俗(su)、绰(chuo)、序(xu)的读
音。
b.交流识记方法,写字经验。(“涨、衡”左中右结构的布局;“惰”
右上角是“左”;“序”里面勿写成“矛”。)
c.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本课的词语,给生字表中的生字并扩词。
3.朗读课文。
3
第二课
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部分词语。
寻美悟情,晶读熏陶
1.寻美,知情。
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
不见的心灵的“美”,把你认为美的句段读给你的同桌同学听,并向他
(她)谈谈你的体会。
2.赏美,悟情。
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到的美。(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
受,赏美悟情。)
例一:“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
从中体会老人的公益之心。
例二:“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a.看图,品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
情景。
b.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体会动作的协调有序。
c.朗读,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例三:“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a.“风景”是什么意思?
b.作者用文字向我们描绘由搭石引发的一道道风景,如果你是画家或摄
影师,你会画下或拍下哪几道风景呢?你能给你的画或照片取个题目吗?
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
c.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
(如:背老人过搭石;相让;流动的画;紧走搭石……)
例四:“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
4
a.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b.赞颂了搭石什么精神?联结着乡亲们什么美好的情感?
c.文章的结尾表面是赞美搭石的,如果改为以赞美“家乡人”作结的,
你准备怎样写?请试写几句。
3.诵美,传情。
a.读一读,把你认为“美”的语段,高声诵读,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表
达出来。
b.评一评:指名朗读,让学生在评议中增强语感。
4.创美,抒情。
a.有个作家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
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其实,你我的生活也处处有美的存在,你发
现了吗?
b.学生交流平凡事物中的“美”。
课后延伸,拓展
选做题:
a.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b.小练笔:把你发现的平凡生活中的美的事情或场景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