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统计(1)
- 格式:doc
- 大小:110.50 KB
- 文档页数:5
统计学心得体会(精选10篇)经过对统计学专题的学习,我对于统计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统计学运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说几乎每个领域都会用到统计学来作为研究工具。
《经济研究》中对统计工具有这样的概括:“百分之百有模型,百分之九十有实证。
所谓实证,就是运用统计工具。
”可见其应用范围之广泛。
在这几次课的学习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统计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最基本的统计方法统计被用做统计工具来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其叫什么、有什么用和怎么用的角度来有效学习统计工具。
我们要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合理的整理,从中分析出我们想要的结论。
我们建立一元或多元的回归模型,对其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多重共线性、假设检验等等。
而所建立的模型的种类也有很多,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回归模型,例如:横截面回归模型、面板模型、分位回归模型。
另外,统计软件的应用在解决统计问题时也是十分必要的,能够使我们的研究过程更加便捷,省时省力,Eviews、SPSS、还有老师介绍的R软件等等。
二、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十分广阔从小学期对统计学的学习中,充分地体会到统计学应用领域的广泛性。
首先,统计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十分有益。
就像老师所举的一个生活中的例:怎样买旧车。
国外的旧车市场很多,出国留学或访问的人有时话很少的钱就可以买一辆相当不错的车,开上几年也没问题,但运气不好时,开不了几天就这儿坏那儿坏的,修车的钱是买车钱的好几倍,还会带来很多麻烦。
于是,为了帮助买旧车的人了解各种旧车的质量和性能,国外出版一种专门介绍各品牌旧车以及各年代不同车型各主要部件质量数据的旧车杂志。
这样,想买旧车的人就会很轻松的通过杂志里的数据来判断应该购买哪种车型。
而当中的数据就是我们统计归纳的结果。
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会用到我们的统计学,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其次,统计学对公司的决策影响也十分有益。
例如:如何使利润最大化。
某牧场的管理者过去每年均饲养600头肉牛,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小型肉牛,预计在同样面积的牧场上可以饲养750头。
让孩子轻松掌握简单的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一种用来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科学方法。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统计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而有趣的统计学方法,以帮助孩子轻松掌握这一知识领域。
一、调查问卷法调查问卷法是一种常见的收集数据的方法,也是让孩子了解统计学的好方式。
为了帮助他们理解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以简单的主题为例,如问他们喜欢的食物、运动或电影等。
然后,引导他们设计问卷,并邀请他们的亲朋好友参与填写。
通过统计问卷的结果,孩子们可以学习如何整理和分析数据,比较不同答案的频率,进而得出结论。
二、图表的使用在统计学中,图表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用来清晰而直观地展示数据。
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统计学方法,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他们熟悉的主题,如他们喜欢的动物或颜色。
然后,引导他们收集相关数据,并使用不同类型的图表进行可视化展示,如条形图、饼图和折线图等。
通过观察图表,孩子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数据的变化和趋势。
三、样本调查在统计学中,样本是指从整体中选取的一部分数据。
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样本调查来学习统计学方法,既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统计分析能力。
比如,让孩子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如家庭成员的身高或者睡眠时间等。
然后,教他们如何收集数据,并帮助他们进行统计分析,例如计算平均值和比较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
四、实际应用让孩子们学习统计学方法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实际应用。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如超市购物、体育比赛或者电视节目等。
带领他们观察、记录和分析相关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和结论。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可以将抽象的统计学方法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统计学。
总结:通过上述的方法,孩子们可以轻松而愉快地掌握简单的统计学方法。
调查问卷法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图表的使用可以帮助他们将数据可视化展示;样本调查可以培养他们的统计分析能力;而实际应用则能将统计学方法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使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知识。
简单统计学:如何轻松识破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简单来说,有效统计学能帮助我们识破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内容。
统计学利用数据和可靠的方法来验证所做出的结论的可靠性。
下面我将介绍几种使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来识破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内容:
首先,可以通过测定假设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来判断内容是否真实。
对于任何一本书,都可以根据其中提出的假设,使用数学统计技术来确定其可靠性和可信性。
在这一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变异分析、t检验、皮尔森相关性等等。
这些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假设的可信度,从而判断胡说八道的内容是否可信。
其次,可以利用统计学的因素分析来识破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内容。
因素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可以通过因素分析,将复杂的信息变得清晰和可靠,从而可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模式,从而可以进一步判断内容是否真实。
最后,可以使用抽样分析来识破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内容。
抽样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可以通过抽取样本来估计总体的情况,并判断胡说八道的内容是否真实。
通过抽样分析,我们可以识别不确定的信息的可靠程度,从而可以判断其真实性。
总之,有效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识破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内容。
例如,通过测定假设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使用因素分析,以及使用抽样分析,我们都可以通过数据和可靠的方法来判断出内容是否真实。
一、单选题
1、统计和会计的区别在于统计是为()。
A.统计是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
B.统计是为宏观管理提供人财物方面的信息
C.统计是由统计学家创立的
D.会计只是提供财务方面的信息
正确答案:B
2、给出统计学这门学科的名字的是()。
A.阿亨华尔
B.康令
C.格朗特
D.威廉配第
正确答案:A
3、用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的统计学家是()。
A.格朗特
B.凯特勒
C.苏斯米尔西斯
D.康令
正确答案:B
4、关于变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体重是连续变量
B.智商是离散变量
C.咖啡品牌是定类变量
D.性别是定类变量
正确答案:B
5、你认为气温是()。
A.定比变量
B.定序变量
C.定距变量
D.定类变量
正确答案:C
6、对某市私家车进行调查,则调查单位是()。
A.该市所有私家车
B.该市所有有私家车的家庭
C.该市每一个有私家车的家庭
D.该市每一辆私家车
正确答案:D
7、下列选项是质量指标的是()。
A.个人所得税缴纳总额
B.产品合格率
C.小麦产量
D.做作业的时间
正确答案:B
8、某同学的统计学考了88分,这个数字是()。
A.变量
B.标志
C.变量值
D.指标
正确答案:C。
教案内容: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学生能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理解其使用场景、数据分析能力,提学习效率,轻松完成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二、教材分析:
条形统计图是一种常用的图表类型,广泛应用于各种数据分析、商务会议、学术研究等场合。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通过图表的简洁明了的展示方式,快速准确地了解数据信息,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并在考试中运用统计图表分析复杂数据。
三、教学步骤:
1、引入: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说购物、旅游、饮食等方面的数据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使用场景和基本原理。
2、讲解:
介绍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构造方法、数据分类方法,从数量、比例两个角度出发,对比不同数据的条形统计图,强调学生需要从数据本身和统计图表之间去寻找联系,理解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3、演示:
以学生熟悉的语文考试成绩为例,展示不同年级、不同科目成绩的综合条形统计图,并在图中划分出语文成绩的统计部分,让学生通过直观图形分析,结合数值比较,掌握如何有效地展示多个相关数据。
4、练习:
通过多个不同的数据集,让学生亲手尝试制作条形统计图,并逐步提高完成图表的速度和准确性,加强数据处理和扫描技能。
5、评估:
通过自我评估和教师评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检测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针对学生的弱点建立个性化学习计划。
四、教学反思:
在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教案中,我们通过实际生活例子、图表原理介绍、实际演示、练习和评估等方式,全方位、多维度地培养学生对于统计图表制作和数据分析的技能,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通过对课程反思,我们可以发现,在确定教学目标和分配时间上,需要更加详细合理,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提高。
一、单选题1、有甲、乙两个数列,若甲的全距比乙的全距大,那么()。
A.甲的标准差一定小于乙的标准差B.全距和标准差不存在上述的关系C.甲的标准差一定大于乙的标准差D.甲的标准差一定等于乙的标准差正确答案:B2、权数对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影响,决定于()。
A.权数的绝对数多少B.各组标志值的数值大小C.总体单位数的多少D.各组单位数占总单位数比重的大小正确答案:D3、标准差系数抽象为()。
A.总体单位数多少的影响B.总体指标数值的大小C.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的影响D.平均水平高低的影响正确答案:D4、如果分配数列把频数换成频率,那么方差()。
A.增大B.减小C.不变D.无法预期变化正确答案:C5、根据算术平均数的性质,下列表达式正确的是()。
A.∑ (x−x̅)2f=0B.∑(x−x̅)f=minC.∑︳x−x̅︳f=0D.∑(x−x̅)f=0正确答案:D6、已知甲乙两个同类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相同,标准差分别是50元和60元,则两个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代表性()。
A.甲乙相等B.乙大于甲C.甲大于乙D.无法判断正确答案:C7、用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其实际数据计算算术平均数时,通常假定()。
A.各组数据次数不等B.各组数据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C.各组数据之间没有差异D.各组次数相等正确答案:B8、一组数25,29,27,32,30,34的中位数值是()。
A.29.5B.29C.不存在D.30正确答案:A二、判断题1、尽管两个数列的算术平均数不等,只要其标准差一样,那么,它们的离散程度就相同。
()正确答案:×2、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差异性则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不同。
()正确答案:×3、一般情况下,把每组只包含一个变量值的数列称作单项式数列。
()正确答案:√。
一、单选题1、为掌握商品销售情况,对占该市商品销售额80%的五个大商场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A.统计报表B.重点调查C.普查D.抽样调查正确答案:B2、统计整理所涉及的资料()。
A.原始数据B.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C.次级资料D.统计分析后的资料正确答案:B3、以下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A.观察法是一种盲目性的被动感受B.观察法可获得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但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C.统计数据的效度和信度的含义是一致的D.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样本进行的一种全面调查正确答案:B4、在统计调查中,()。
是衡量统计调查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是统计工作的生命。
A.准确性B.系统性C.全面性D.及时性正确答案:A5、统计整理的中心任务是进()。
A.统计分组和编制频数分布表B.统计资料的分组C.统计资料的汇总和编制统计表D.统计资料的审核正确答案:A6、关于全国工业普查,错误的选项是()。
A.每个工业企业的总产值是统计指标B.每一个工业企业是调查单位C.全国国有工业企业数是统计指标D.所有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正确答案:A7、统计调查所搜集的可以是原始资料,也可以是次级资料,原始资料与次级资料的关系是()。
A.原始资料来源于基层单位,次级资料来源于上级单位B.原始资料与次级资料没有区别C.原始资料与次级资料之间无必然联系D.次级资料是由原始资料加工整理而成正确答案:D8、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是取得原始统计资料,所谓原始统计资料是()。
A.直接向调查单位进行登记所取得的资料B.对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后取得的资料C.统计年鉴或统计公报上发布的资料D.统计部门掌握的资料正确答案:A。
一年级数学认识统计统计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收集和整理数据,了解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在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中,认识统计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开始,介绍一年级数学中的统计概念和相关知识。
一、收集数据统计的第一步是收集数据。
在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周围的事物。
比如,在班级里收集同学们喜欢的水果,可以用一个表格来记录。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观察和收集数据。
二、整理数据收集到数据后,就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
在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可以使用简单的方式来整理数据。
比如,将收集到的数据放在一张表格中,每一栏表示不同的数据项,每一行表示不同的观察对象。
学生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呈现数据。
三、图表的应用在一年级数学学习中,常用的图表包括柱状图和折线图。
学生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展示数据。
比如,用柱状图来展示同学们喜欢的水果,可以清楚地看到每种水果的数量,并进行比较。
折线图则适合表示一段时间内某个现象的变化趋势。
通过图表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
四、数据的分析在一年级数学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来提升数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比如,在对同学们喜欢的水果进行统计后,学生可以回答一些问题,如哪种水果最受欢迎,哪种水果最不受欢迎等。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可以培养对数据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五、实际应用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一年级数学学习中,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可以帮助孩子理解统计的应用。
比如,在学生家长会上,可以通过统计家长们的职业和工作地点,制作一个地图,展示不同职业和工作地点的分布情况。
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一年级数学学习中,认识统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观察、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学生可以培养数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轻轻松松学数学八年级上册答案
一、第一章函数
1. 第一节函数的定义
(1) 答案:函数是把特定条件下某些值Num1映射到另一些与之有关联的值Num2的规律。
它由一组有序的称为函数点的点组成;每一点上都有一个输入量Num1和一个输出量Num2,它们组成Num1 –Num2坐标对。
2. 第二节函数的表示
(1) 答案:函数一般有两种表示方法,比较常见的是函数图形和函数公式。
函数图形又一般有平面函数图象和曲面函数图象两种,常见的函数形式有直线、二次曲线、抛物线等。
函数公式则用字母表示函数中的变量,结合数学基本运算就可以表达出函数的定义。
二、第二章统计
1. 第一节统计描述
(1) 答案:统计描述是一种描述研究对象基本特征数值汇总的方法,有助于深入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描述研究对象:一是主要变量的集中趋势的描述;二是变量间关系的描述。
2. 第二节统计计算
(1) 答案:统计计算是指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各种不同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达到求解出有关问题的目的。
统计计算的方法包括平均数法、比例和变异系数、回归分析以及t检验等。
统计非空值单元格数量的函数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正在用Excel做数据统计,突然发现表格里满满的单元格,有些有内容,有些则什么也没有。
那种心情,简直能让人抓狂!每次都要一个一个去点数,眼睛花了,手指累了,结果发现原来是自己错过了几个填好的单元格。
哎,这种事,真的是把人气得够呛。
你想不想有一个小妙招,能快速地帮你算出表格中到底有多少个非空值单元格呢?今天就教你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方法,不管你是Excel老手还是刚接触的新人,都能轻松学会!首先啊,要是你真的想要快速统计表格中非空的单元格数目,你可千万不要一个一个数,也不要去盯着那些空白的格子浪费时间。
那种做法,实在是太慢了,效率低得让人想哭。
幸好,Excel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武器”。
想要知道表格里有多少非空单元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COUNTA”这个函数。
怎么用呢?其实特别简单。
你只需要在一个空白单元格里,输入 `=COUNTA(范围)`,然后按下回车键。
这里的“范围”指的就是你想要统计的单元格区域,可能是A1到D10,或者整个表格的范围。
只要这样一输入,哇啦,结果就出来了!你看,瞬间就能知道你的数据表里到底有多少非空的单元格,是不是很神奇?就像魔法一样,省时省力,谁用谁知道!不过啊,这个“COUNTA”函数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它有一个小小的限制——它统计的是所有非空单元格,包括那些看似空白但其实有空格或者其他隐藏字符的单元格。
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怪?对啊,这种情况时常发生。
我们明明看到一个单元格里啥也没有,实际上它可能含有一个不可见的空格。
这个小问题,可能会让你统计出来的数字多一些,显得不那么准确。
如果你想避免这种情况,可以稍微调整一下方法,用“TRIM”函数来去除单元格中的多余空格。
这样一来,真正的空白单元格才会被排除在外,统计结果就会更加精确啦!不过我们又不太在意这些小空格,毕竟,数据只要能用就好,对吧?每个人对准确度的要求都不太一样,这就得看你是个啥样的“完美主义者”了。
轻松学统计(1)
作者:张忠朴
1.刻板印象
现代人其实离不开统计,但是现代人却又普遍有『统计很难学』的刻版印象,所以在学校上统计课时,学生翘课或上课打瞌睡就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相对的老师也就只好搬出活当、死当来以儆效尤,这种怨憎会的场景真的是学统计的宿命吗?
曾经也被统计公式搞的七晕八素,曾经也在统计课堂中无聊入眠,但是没想到自己居然会成为教统计的老师,因此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要重入自己当年的恶梦,我立志要让学生轻松学统计。
但是如果他们已有统计难学的刻版印象,那该如何先让他们放轻松呢?第一招当然是要打破心结,因此统计的第一节课需要先发制人,先问学生一个问题:『统计难学吗?』学生几乎都异口同声的哀叫『难!』
我沉默以对,让他们迟疑30秒之后再问:『有没有听过常态分配?』学生们几乎都会略为安心地说『有!』
我微笑以对,在他们安心30秒之后再问:『请问是先有常态分配,所以人长的不高不矮,还是先有身高的事实再有常态分配?』同学一阵交头接耳之后,几乎全数举手赞成是先有身高的事实,再有常态分配。
既然这是大家的共识,当然要乘胜突破他们的心防,和颜悦色的告诉大家:『既然统计学是事实在先,理论在后,那么我们何苦要自己吓自已,认为统计很难呢?』
当大家默默点头之后,就可以继续向他们挑战:『既然统计是前人将事实归纳出的结论,那么让我们也一起重新走过这段寻幽访胜的趣味古道好不好?』
欢呼声中,我们开始了寻幽访胜之旅。
2.寻幽访胜
寻幽访胜的第一个问题是:『统计必备的原料是什么?』几乎立刻会有人想到『统计的原料是数据』,这当然是正确的答案,在兴奋之余再向他们挑战,
『请问是不是有数据就是统计?』
『老师,那可不见得!』
『那你认为除了数据,还需要加上什么才可能让统计更完整呢?』
一阵沉思之后,有人提出『要将数据拿来计算』
『Good!但是要算出什么东西呢?』
『譬如要算出平均身高』
『对!平均身高是最重要的统计量之一,一般用表示,是代表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这就上路了,这群学生已渐渐会寻幽访胜了,
『除了计算平均值,这些数据还可以算出那些名堂?』
『还可以算出差距』
『请问你说的差距是什么意思?』
『就是指最高身高减最低身高嘛!』
『OK!你所谓的差距就是统计学上所说的全距,一般用R来表示,R是代表离中趋势的一种统计量』
这群学生现在已能慢慢体会到推理的自信与学习的乐趣了,这时不妨给他们一点更Tough的问题:
『那么请问是不是有了这些计算(R等)就算是统计呢?』
学生由兴奋陷入沈思,沉思之后有些学生开始轻轻的摇头,
『那你们是不是认为原始数据加上计算并不完全等于统计呢?』
他们如释重负地拼命点头,但是为了帮他们更趋于严谨而成熟,这时候不但不能丢救生圈给他们,反而要用铁石心肠来逼问──『那么统计倒底是什么「碗糕」?』
3.柳暗花明
虽然他们还不能立即回答这个难题,但是他们至少已明白统计中少不了数据与计算,而那仍然不足的部分倒底是什么呢?换言之,计算若不是统计的终点,那么统计最终的目的倒底是什么呢?慢慢地有学生会说:
『统计的目的是要让我们得到有意义的情报!』
『对!但是什么才是有意义的情报呢?』
有位同学在经过连番追问后,若有所悟,他突然反守为攻,
『请问老师能不能举几个有关情报的例子,这样我们就可以回答什么是有意义的情报了。
』
真是孺子可教,既然问的合情合理,那就先举一个例子让他们揣摩。
『例1:请问“拉力强度很好”算不算是有意义的情报?』
『老师,不算!』
『为什么不算?』
『老师,因为“拉力强度很好”太笼统了,它根本没有任何数据可作判断的参考。
』
既然初生之犊不畏『唬』,那就只有加一点料,再来试试他们。
『例2:好,那么我们加上数据“拉力强度平均为5kg/cm2”,请问这算不算有意义的情报?』
『老师,这样的情报虽然有意义,但是仍不理想。
』
『为什么?』
『因为只有提到平均值是5kg/cm2,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是0与10的平均,还是
4.99与
5.01的平均,所以很难单凭平均值来判断此一情报是否有意义。
』
这些学生真是成材,他们的思绪已愈来愈严谨了,居然已能从推理中体会到集中趋势并无法完全代表统计量的事实,不偾不启古有明训,所以只有再为他们指点迷津。
『例3:你们的考虑没错,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再加上范围“大多数产品的拉力强度在5kg±0.6kg之内”,这样你们满意了吗?』
『不满意!』学生齐哄,
『为什么?』
『因为大多数太不明确了!』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喜乐这时一起涌现,这群学生真的太可爱了,
『那我们把大多数更明确化一点好不好?』
『好!』
『例4:如果修改成“99.73%的产品拉力强度在5kg±0.6kg/cm2之内”,你们满意吗?』
一些参与度较高的同学马上表示满意,但仍有一部分没有表示意见,为了确认全班的认知程度,所以再一次改采主动,请全班同学从例1到例4中,要挑出一个他认为最有意义的情报,经过两分钟的表决,结果全班同学一致认为例4才是相对而言最有意义的情报。
4.水落石出
经过这一连串的讨论,需要帮学生将思绪重新整理一下,于是在黑板上先画了下面这张图:
然后向学生解释,这是一般生产系统简单的示意图,I代表Input也就是指原料,P代表Production也就是指加工,O代表Output也就是成品,接着我请大家想一下如果统计也是一个系统,那么就统计而言上图中的I、P、O分别代表什么呢?
有一位同学立刻自告奋勇的冲上黑板,在上图的每一个框框下分别填上
数据算有意义的情报
『等一下!』当他要冲回座位时我大叫一声,一面把另一枝粉笔交给他,一面向他说:
『谢谢您刚才的答案,这的确是很恰当的答案,但是可否请您再将您的答案作一点整合,能否试试看将“数据”、“计算”及“有意义的情报”整理成一个关系式?』
这位同学考虑了一下,重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关系式。
他一面写、我一面替他高兴,当他写完后,我请他向全班同学解释一下,他充满自信地说: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数据经过计算后若能产生出有意义的情报,那就是统计。
』
不待我的邀请,全班同学已对他的解释报以热烈的掌声,一面欣赏地看着他走回座位,一面向全班同学说『你们看,只要大家肯不断地发挥创意、努力思考,我们就可以自己体会出统计的真谛,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怕统计呢?』
『但是,下课之前最后我要请各位从大家例4中,归纳出有意义的情报应包括那些构成要素?』
『老师,5kg代表集中趋势』甲同学说
『那±0.6kg应该是代表离中趋势』乙同学接着说
『但是,剩下的99.73%呢?』我反问
『老师,那是指含盖在5±0.6kg这个范围之内的机率』
『完全正确,所以希望各位同学能将刚才讨论的例子一般化,其实就统计学而言,任何有意义的情报都有三个构成要素,分别是:
1.集中趋势(通常以作代表)
2.离中趋势(通常以作代表)
3.被含盖在特定范围内的机率』
为了加深同学的印象,所以下课之前才请他们翻开课本上的常态分配图
然后请问他们,
『如果成年男子的身高平均值()是167cm,标准差()是8cm,那么请问大约有多少成年男子的身高在159至175cm之间?』
立刻有学生回答:『68.26%』
『为什么?』
『因为159cm等于167-8,175cm等于167+8,所以,老师举的例子正好是±1
的范围,而参考上图,落在±1的机率正好是68.26%』
『太好了,所以统计就是这么简单也这么好玩对不对?』
同学非常兴奋地大声说『对!』
在兴趣盎然中,正好下课钟声响起,看着他们快乐地走出教室,我知道他们已变成了一群喜爱统计的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