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 对纯文学的一点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以两种‚文学性‛为例【关键词】文学性/文学本质/文学与非文学/再认识目前文学理论界对于‚文学性‛问题的考量存在着歧见,其中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
俄国形式主义与解构主义在20世纪一头一尾先后提出‚文学性‛问题。
前者用‚文学性‛概念廓清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旨在抗拒非文学对于文学的吞并;后者借‚文学性‛概念打破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旨在倡导文学对于非文学的扩张。
这就更了两种‚文学性‛。
虽然二者都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在‚文学性‛而不在文学,但终究绕不过‚什么是文学?‛这一问题。
对曺问题的理解固然取决于文学自身的性质,但也取决于对文学的看法、需要、评价。
当年俄国形式主义提出‚文学性‛问题,其文化冲动在于对历史文化派的否定;后来解构主义旧话重提,则与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完全合拍。
解构主义重提‚文学性‛问题,倡导文学向非文学扩张,只是在认识文学本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和梯级,它为文学研究向更高阶段和梯级的升迁提供了铺垫。
一、问题的缘起‚文学性‛无疑是目前文学理论最常见最常用的一个高频关键词。
这与当今文学以及文学研究遭遇重大的困厄不无关系。
不可否认,当今文学受到电子媒介的挤压,确更从中心滑向边缘之势。
电视、互联网、手机、MP3 等占据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
电子媒介的崛起对于以往印刷媒介的文化功能实行了颠覆,文学所遭受的冲击莫盛于曺,以往文学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正陎临着严厉的拷问。
然而值曺文学陷入重围之际,事情却出现了柳暗花明式的转机,更人发现文学在命运绝境的拐角处恰恰别更洞天,文学的前程顿时显得光明一片。
最早看到这一点的是美国后现代理论家大卫·辛普森,后来乔纳森·卡勒对曺作了进一步阐释和肯定,其总的想法是,当今世界作为分类学意义上的文学似乎已远离了人类生活中心,但在哲学、历史、宗教、法律等其他理论学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中,事情恰恰呈现另一番景象,叙事、描述、虚构、隐喻等文学的模式正在被大量采用,到处都可看到‚文学性‛的影子在晃动,‚文学性‛的作用已深入骨髓、不可分割。
当代大学生应提升文学修养 (议论文)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文学一直是经久不衰的,不管是中国文学还是西方文学,都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依旧散发着光芒.影响着一代一代人。
文学是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为社会的上层学问,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但是在当代网络成为人们主要信息来源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将文学看得越来越来越淡了。
现在大学生的文学修养普遍不是很高,应该说比以前有所降低,应该是在当今社会令人目眩神迷的音、影讯息的刺激吧。
我建议大学生应该加强文学修养。
文学经典是经过时间的选择沉淀下来的精粹,当然任何一个人离开他都还是能够正常的生活,经典的存在,是供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去选读,当你在读一篇名著,你所产生的或是与作者的共鸣,或是分歧其实都是思想上点滴的成长,就好像看过红楼的人就会比别人考虑得多,想到的多。
好的书会带给你以后生活更多的思考,顾虑,以及烦恼,而这一切恰好是成长的催化剂。
在得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时间,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中国作协及文学界、出版界人士,探究莫言获奖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莫言获奖实至名归。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说。
在他看来,莫言取得的这一成就是他二三十年来艰苦努力、积累的结果,莫言是全球华人作家中国际影响最大、在世界文学圈子里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此次获奖对中国是个好事,可以激励未来中国纯文学的发展,以前似乎遥不可及的事情现在一下子变成了现实。
”张颐武说,以后国人在对待诺贝尔奖时,会更自信、淡定,只要我们自己发展得好,只要我们的文化创造不断努力,扎扎实实规划,未来我们的国际大奖肯定会越来越多。
张颐武告诉记者,莫言获奖是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的一个大战略,是从一个更大尺度、更大空间看待文明所做出的一个判断,是对中国综合力量的肯定,是对中华文明、中国成就的肯定。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以“文”为点,解读经典众多的“文”形成了特定的“史”,因此,以“文”为点进入文学史,是学好文学史的关键,也是让文学课堂富有生气的方法之一。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外国的文学教学始终都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批注法”与“点评法”可以证明文本学习的重要性。
20世纪20至50年月在英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批判”派也强调文本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
文学的感性及其人文关怀都是在详细的作品中体现的,同学的文学修养及其力量的培育也是在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中形成的。
因此,解读经典既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学“史”的学问点,也是更好地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保证。
不能为了学问的积累而忽视了同学发散思维力量的培育。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是培育同学对文学作品的爱好。
目前,由于网络、影视等媒体的发达,纸质文本的阅读受到很大的冲击,同学阅读量不足和同学不爱读是如今文学课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先选择同学爱读的还是选择文学“史”爱选的,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
假如同学之爱与文学“史”之爱存在着很大的跨度,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行“过渡法”,也就是说在两者之间建一座可以走向彼此的桥。
先让同学列出自己喜爱的作家与读过的文学作品,以便对同学的观赏趣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时,查找两者的相像点。
比如说“十七年文学”中的《林海雪原》,现在的90后高校生很难宁静地读完这部“红色经典”,也不情愿读。
但他们对“英雄传奇”类的网络小说和网络嬉戏很感爱好,因此,先从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谈起,谈报恩与报仇的观念,谈传统观念上英雄人物的形象,或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或是诸葛亮式的儒将。
逐步引出《林海雪原》中的“英雄形象”———少剑波,然后再分析这部作品,论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影响。
现代文学现代文学作品的探索与反思现代文学作品的探索与反思现代文学作为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不仅在形式和主题上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还表达了对社会、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本文将以现代文学作品的探索与反思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一、现代文学的探索现代文学作品不仅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呈现,还对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探索。
首先,现代作家摒弃了传统文学的旧有框架,大胆尝试各种新颖的文学形式,如流派小说、意识流小说等。
这些新形式的运用为作品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多样化。
其次,现代文学作品展现了矛盾冲突和生活困境。
例如,作家们描绘了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心灵困扰和道德困惑。
这些描写不仅给人们带来启示,也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二、现代文学的反思现代文学作品的反思在于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深层次思考。
首先,作家们反思了人性的弱点和邪恶。
他们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生活场景的描绘,将社会中的各种病态现象和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
其次,现代作品还反思了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作家们思考社会问题,探寻问题背后的原因,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困境,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最后,现代文学作品反思了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
作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对社会进行批判,引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三、现代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现代文学作品的探索与反思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拓宽了人们的思维视野。
首先,作品的探索为读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阅读体验。
不同的文学形式和题材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触动和思考,开启了文学的新境界。
其次,作品的反思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作家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人们的共鸣,推动社会正义的发展。
最后,作品的探索和反思对于文学创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不仅向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也为后辈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纯文学与大众文学辨析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分为多个流派和类型。
其中,纯文学和大众文学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对纯文学和大众文学进行辨析,探讨它们的特点、区别以及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纯文学的特点与表现形式纯文学是指以艺术性为主导的文学作品,强调对人类生活、情感和思想的深入探索。
它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注重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纯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独立性:纯文学作品独立于时代和社会背景,不受商业利益和大众口味的影响。
它们追求艺术的纯粹性和独特性,不迎合市场需求。
2. 深度思考:纯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类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展现出对人性、道德和价值观的探索。
它们通常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3. 艺术性:纯文学作品注重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的创新和突破。
它们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语言、结构和形象的运用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纯文学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
在纯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入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情节来展现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二、大众文学的特点与表现形式大众文学是指以大众需求为导向的文学作品,强调对读者的娱乐和满足。
它追求通俗易懂、情节曲折、情感直接的特点,注重作品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大众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受众广泛:大众文学作品面向广大读者,追求通俗易懂的风格和故事情节的吸引力。
它们注重满足读者的娱乐需求,迎合大众口味。
2. 故事性强:大众文学作品注重情节的曲折和发展,通过紧凑的结构和悬念的设置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它们通常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娱乐性。
3. 情感直接:大众文学作品追求情感的直接表达和共鸣,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形象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它们通常具有较高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大众文学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推理小说等。
在大众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通过紧凑的情节、明确的角色设定和直接的情感表达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对新世纪以来的“纯文学”讨论的反思,热度不减。
这股反思潮流以80年代竭力为“新潮小说”、“先锋小说”等纯文学实践摇旗呐喊的李陀为发端,让人感慨良多。
在《漫说“纯文学”》这篇访谈中,李陀并不否认纯文学观念及其实践曾经对中国文学冲出以“文革”为典型表征的极左文艺的政治性藩篱,从而在“文学/政治”的二元对立之中以排斥、驱逐、否定“政治”的方式确立其文学相对自主性、自律性规范的功绩,并认为“从汉语写作的历史来看,80年代后期的文学成绩是相当高的,应该说超过了五四以后的任何一个时期”[1]。
作为曾经纯文学的倡议者和纯文学实践的推动者,李陀站在21世纪回望八十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期“新潮小说”以来的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却不无心碎地发现纯文学赖以出场的对僵化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的反抗性和批判性等可贵品质悄然之间已不见踪影。
这也是对纯文学观念及其实践的反思何以能在新世纪以来形成一个持续的热潮的关键原因。
令李陀忧心忡忡的正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逐渐确立以来,在中国社会现实发生翻天覆地般的革命性变化之际,被寄予反抗性和批判性的中国文学却表现出对于中国社会现实罕见的冷漠和无能。
在轰轰烈烈的大时代里,中国文学依然在做着“个人”的细碎的梦想,写着在“个人化写作”“私人化写作”等旗帜之下的“个人”的喜怒哀乐、吃喝拉撒。
对于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李陀是大大不满意的,这同时也是对纯文学做出深刻反思的学者们的共同情绪。
但与之相对的是,令李陀们感到诧异的也许还不仅仅是中国文学的这种“小格局”及其对社会现实的冷漠与无能,更主要的还在于“……真正严重的是,90年代的文学批评并没有指出这一问题,相反,批评家或者以‘后现代’的名义赞扬、鼓动那些应和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写作,或者和作家一道慨叹‘文学边缘化’啦、‘知识分子边缘化’啦,然后更进一步论证‘边缘化’怎样必要,怎样合理。
”[2]身为学者,李陀们的目光比较集中在批评家身上,但无论是批评家出了问题,还是作家出了问题,应该没有人否认当前中国文学出了问题这个事实。
谈谈对当今文学的看法文学,这玩意儿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道菜,有人觉得它是珍馐美味,有人觉得它平淡无奇。
那当今的文学到底是个啥样呢?如今,信息像洪水一样涌来,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层出不穷,人人都能发表点文字,这让文学的边界好像变得模糊不清了。
以前,能出书、能在大刊物上发表文章,那可不得了,作者得有真本事。
现在呢,随便在网上发点啥都能叫“文学作品”,这能算吗?咱就说那些网络小说,有的情节跌宕起伏,让人看得停不下来,就像吃了一顿麻辣火锅,刺激又过瘾。
可仔细想想,它们真的有深度吗?是不是只是为了满足大家一时的娱乐需求,像快餐一样,吃完就忘了?再看看那些所谓的“心灵鸡汤”,到处都是,看似温暖人心,实则空洞无物。
读的时候感觉挺有道理,可过后一想,啥也没留下,这不就是给你画了个大饼,却没法充饥嘛!不过,也不能一棒子打死。
当今也有不少好作品啊!就像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真真切切地反映了社会的问题,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不易和人性的复杂。
这多像一杯浓茶,越品越有味儿。
还有那些诗歌,虽然不像古诗那么经典,但也有自己的韵味和情感。
它们就像清晨的露珠,虽然微小,却能折射出光芒。
但话说回来,为啥现在大家都觉得文学好像没那么重要了呢?是不是因为我们都太忙碌,没时间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感受文字的魅力?是不是我们被太多的娱乐活动吸引,把文学丢在了一边?想想以前,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一本好书,那场面多温馨。
现在呢,人手一部手机,刷着短视频,谁还愿意去啃那些厚厚的书?文学啊,它不应该被遗忘。
它是我们心灵的滋养品,是我们精神的寄托。
要是没有了文学,我们的世界得多枯燥啊!就像没有了音乐,生活就少了旋律;没有了色彩,世界就只剩黑白。
所以啊,咱们可不能让文学在这个时代没落。
咱们得珍惜那些好作品,多读多思考,让文学的光芒继续照亮我们的生活。
不然,等以后我们回首往事,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那得多后悔呀!。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现象见解1000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现象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现象,它涵盖了多个时期、多种流派和风格的作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文学作品也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和特点。
以下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现象的一些见解。
一、多元化的文学风格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古典文学风格,也有现代的文学风格。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白话文、新诗、新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
这些新的文学形式与传统文学风格有很大的不同,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同时也更加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现力。
此外,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还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这些流派和风格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反映社会现实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许多作品通过描绘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实情况。
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通过描绘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巴金的《家》则通过描绘一个封建家庭的衰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封建制度和思想观念的落后。
此外,一些作品还通过揭示社会问题来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描绘一个精神病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忍和虚伪;余华的《活着》则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农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不公。
三、探索人性与生命意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探索人性与生命意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许多作品通过描绘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真谛。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通过描绘一对男女在婚姻生活中的挣扎和无奈,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婚姻的真谛;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则通过描绘一个残疾人在地坛公园的生活经历,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一些作品还通过描绘人物的成长历程来探讨人性的变化和发展。
对纯文学的一点思考
这学期读了蔡翔、李陀、南帆等人的文章,我对纯文学等相关概念有了一些认识,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也对纯文学和大众文学有了一点想法。
80年代的纯文学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与政治社会的中心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李陀所说,“八十年代的纯文学,总体上说,是以文学性反抗政治性,并且以现代西方文学作为这种反抗所能借鉴的资源”。
我们回顾80年代的纯文学,可以看到它以启蒙为己任,揭示出作为独立的个体——人,在这个世界存在的困惑,同时也提供了西方的价值取向;它以思想解放运动为背景,对旧有的体制和“传统的现实主义编码”进行反抗,充满着理想主义的激情;它以悲剧性显示启蒙的艰难,虽然艰难,但是毕竟辉煌。
然而,时过境迁,纯文学在世俗情怀中艰难的跨入了90年代。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在经济大潮的蒙蔽下人文精神逐渐失落,人们被物质欲望所统治,追求低俗,消解崇高,而同时创作主体的精神与理想开始迷失,精神价值趋向虚无,文学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变。
纯文学的启蒙之音与理想之梦很快就成为了遥远的绝响,成为了一种对于激情与诗意年代的缅怀与记忆。
我们可以看到,90年代的纯文学面对市场的冲击,经历了商品经济大潮的洗礼,呈现出经济社会边缘化的倾向,纯文学被步步逼退,在整个文化格局中颤颤巍巍。
于此同时,大众文化与商业化大潮相生,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文学在与纯文学的周旋中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逐渐占据了主流的位置。
在这样一个对比中,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纯文学失落了,这使得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在文化成为了一种消费行为的时代,大众文学以其技术性的优势,借助电视、电影、互联网、多媒体、广播等传播方式,成批量复制、生产以休闲、消遣和享乐为目的的文化产品,一味的迎合和引导大众的生存欲望,对市场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冲击和覆盖。
消费市场推动了大众文学的繁荣,纯文学正是在大众文化的强大的攻势中陷入了困境。
我觉得另外一个原因是纯文学“不好看”了。
我们说到纯文学,似乎总是和严肃文学联系在一起,从而联想到思想深度、政治激情等等。
然而随着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文化的兴起,新的读者群体和消费文化群体已经形成,他们的思想状况和面临的生存状况已经和过去很不一样,思想深度,政治激情,这些字眼不一定能引起大众的兴趣。
大众被市场引导,自觉或者被迫的接受低俗的、性的、暴力的、猎奇的等等能留下瞬间刺激作用的作品。
这个变化太快了,纯文学作家没有转变过来,也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大众审美趣味和注意力的改变对自身旧有的创作模式意味着什么。
部分作家在文化观念激变、新旧价值冲突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面前,变得困惑、迷惘、无所适从,他们中的一部分不满于现实的商业社会,怀着深深的
自恋情结,沉迷于个人主义的精神世界,顽固地坚持僵化的纯文学创作模式,使得作品“曲高和寡”,不知所云。
正是因为按照旧的写作方式,按照八十年代读者喜欢的技巧、修辞来创作,陷入一味写自我的怪圈,没有意识到读者群体的改变,因此作品变得“不好看”,不被当下读者接受了。
当然,有的作家或者会说,他们的创作不是为了市场,不是为了讨好读者,就算没有一个读者,他们也会坚持。
但是,这样的写作有多大意义呢,不被读者接受、解读,就不是一部真正的作品。
所以纯文学要走下去,作家必需要考虑到读者因素,要了解当下读者,和读者建立起一种新的互动关系,打破社会变革时期所形成的隔膜,使纯文学变得更“好看”。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纯文学是暂时失落,但是绝不可能消失。
无论大众文学多么迅速地扩张自己的地盘,无论纯文学如何严重地受到消费文化挤压并愈益边缘化,纯文学仍将艰难地生长。
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历史早已注定他无法抛弃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无法不肩负人文精神,无法不通过纯文学进行灵魂救赎和精神升华。
所以说只要知识分子存在,纯文学就必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