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协商论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其网站上公布,截至去年年底,中国上网人数为1.11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6430万人,中国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位居世界第二。
网络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情感交流形式等,可以说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网络时代。
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在不同个人、社会群体中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加强社会沟通,是我们现阶段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媒介的特点网络媒介兼具人际传播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二者之长,具有数字化、全球化、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其一,数字化。
数字化是网络媒介存在的前提,比特(bi t )是构成信息世界的基本单元。
这一特点带来以下两个特性。
一是可存储,易复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曾指出,信息社会其基本要素不是原子,而是比特。
比特与原子遵循着完全不同的法则。
比特没有重量,易于复制,可以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在它传播时,时空障碍完全消失。
原子只能由有限的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低;比特可以由无限的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
二是可转换,高同一。
在互联网上无论是文字、图像、声音,归根到底都是通过“0”和“1”这两个数字信号的不同组合来表达。
这使得信息第一次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获得了同一性。
数字化的革命意义不仅便于复制和传送,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方便不同形式信息之间的相互转换,如将文字转换为声音。
其二,全球性。
网络的全球性不但体现在传播的全球范围上,也体现在其开放性的构架上。
全球性也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网络具有信息传播和接受的全球化。
网络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所传播的国家和地域的限制,使受众遍布全世界,每个人都可以简单、快捷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面向全世界传播。
在这里,个人媒体、地方媒体和全国性媒体,弱势媒体与强势媒体相互竞争谁更能吸引眼球。
二是没有任何国家或组织能够完全控制。
“包切换”方式连接的分布式网络这一技术前提,使网络没有办法被某一国家或组织完全控制,舆论完全控制权的丧失是每个国家建立互联网以前必须作好的心理准备。
大众传媒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一、大众传媒与文化1.现在新闻学界公认的关于大众传媒四大职能(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无一不以其表征时代精神作为前提。
其中传媒“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个职能,往往被当事的传媒和受众所忽略,但是它们实实在在、每日每时在有意无意中传承着文化,影响社会的力度日复一日地累增。
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新成果、新形态,通过传媒不间断地出版和播出,不间断地被继承、扬弃、融合。
而且,与其他渠道的教育功能相比,报纸、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中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普及性。
人们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以及学校教育结束之后,通过这种方式融入更大的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
因为传媒是文化的变动着、延续着的载体。
从一定意义上说,传媒就是活动着的历史。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天然地与文化的传承、批评、扩散和整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以后的世界,尽管局部冲突不断,但世界整体上处于和平时期,在观察社会变动的同时,人们需要精神的放松和享受。
战后的传媒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社会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类、消闲类的产品,于是传媒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娱乐的一个重要领域,提供娱乐越来越成为传媒的一种独立职能。
特别是在电视成为第一传媒的时代,传媒娱乐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
2.我们的传媒在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一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通过传媒而成为社会的楷模;社会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也与传媒日复一日地报道各种类型的法治案例、组织法律专家讨论问题直接相关;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显然与传媒多年来持续报道世界和我国的环保问题、组织环保与人类生存的讨论有关。
但是,我国的传媒在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传播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仅谈不上代表先进文化,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落后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吹捧者。
传媒所具有的强大而无形的传承文化的作用,使得这类传播内容迅速扩散,在观念上严重妨碍了社会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因而长远的危害性不可忽视。
社会化媒体与媒介融合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彭兰一直致力于研究这个领域,并分享了她关于社会化媒体与媒介融合的见解。
1. 引言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参与社交的方式。
传统媒介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与社会化媒体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研究热点。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彭兰教授关于社会化媒体与媒介融合的研究成果。
2. 社会化媒体的定义与特点社会化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在线社交平台,使用户可以在线上共享内容、观点、信息、个人经验和观看他人的活动,从而实现互动和交流的一种新型媒介形态。
彭兰教授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包括用户生成内容、用户参与性、互动性和社群效应等。
3. 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介的挑战与机遇传统媒介面临着社会化媒体带来的巨大挑战,如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媒介的生存状态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然而,彭兰教授指出,社会化媒体也为传统媒介带来了许多机遇,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拓展读者群体和增加媒体传播影响力,同时也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传播方式。
4. 媒介融合的发展与趋势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介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彭兰教授在研究中总结了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包括内容融合、平台融合和业务融合等方面。
同时,她也指出了媒介融合所面临的挑战,如技术标准、内容授权和商业模式等问题。
5. 社会化媒体与媒介融合的案例分析彭兰教授通过案例分析,具体阐述了社会化媒体与媒介融合的实践应用。
例如,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新闻传播、品牌推广和政治宣传等方面的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社会化媒体与媒介融合的理论。
6. 社会化媒体与媒介融合的意义与影响社会化媒体和媒介融合对于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彭兰教授认为,社会化媒体与媒介融合有助于加强民众参与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的能力,提高信息的多样性和时效性,促进社会公众意见的形成和交流。
7. 结论本文基于人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的研究成果,对社会化媒体与媒介融合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语言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一、引言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沟通工具,它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还反映了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认知方式。
语言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本文将探讨语言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互动作用。
二、语言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1. 语言的创新与社会变革语言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新事物、新概念的需求不断增加,语言也需要创新来满足这种需求。
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词汇、新表达方式不断涌现,这反映了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和关注。
2. 语言的规范与社会秩序语言的规范对于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语言的规范,人们可以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信息,避免误解和混乱。
例如,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明确的语言规范,以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
3. 语言的变体与社会多样性语言的发展还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语言变体和方言反映了地域特色和文化认同。
这种多样性丰富了社会的文化底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交流。
三、社会发展对语言的影响1. 社会需求与语言发展社会的需求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语言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促进了英语的发展和普及。
2. 文化认同与语言使用语言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
社会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
例如,某些地区或群体会坚持使用本土语言,以维护自身的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
3. 教育与语言发展教育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和掌握更多的语言技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体系的完善和语言教育的普及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和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四、语言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作用1. 语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语言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语言的创新和发展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推动了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的进步。
网络社会中的“媒介化”问题理论、实践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社会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社会互动的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介化”问题成为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媒介化,简言之,是指社会现象、过程和事件通过媒介的塑造和呈现,进而影响人们对这些现象、过程和事件的理解和行动。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社会中媒介化问题的理论框架、实践应用和未来展望,以期对网络社会中的媒介化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对。
在理论部分,我们将梳理媒介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媒介化现象在网络社会中的表现形态,探讨媒介化对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影响机制。
我们将重点关注媒介化与网络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媒介化如何塑造网络社会的信息传播、社会认同和公共议题。
在实践部分,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媒介化理论在网络社会中的应用。
我们将关注媒介化在社交媒体、网络舆论、网络广告等领域的具体实践,分析媒介化如何影响这些领域的运作和发展。
在展望部分,我们将基于媒介化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应用,对未来网络社会中媒介化问题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我们将关注媒介化与技术进步、社会变迁的相互影响,探讨如何在媒介化背景下维护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网络社会中媒介化问题的理解,为应对媒介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媒介化理论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媒介化理论逐渐成为了网络社会研究的重要理论框架。
媒介化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从信息内容到媒介平台等多个阶段。
在早期,媒介化理论主要关注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对社会的影响。
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媒介如何塑造公众认知、影响社会舆论等方面展开。
然而,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媒介化理论的研究视野逐渐扩展,开始关注新媒体如何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社会关系的构建等问题。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介化理论也逐渐从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转变。
摘要:人们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大众传播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
它和政治、经济、文化一样是社会的重要成分,并且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
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和各种传播媒介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播,当代社会,影响,正文:一,大众传播的的定义关于什么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不同定义。
大众传播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记者,编辑)通过机械媒介向社会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性信息交流活动【1】”“指特定社会集团通过文字,电报。
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懂的过程【2】”而我们的课本上对大众传播的定义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二、大众传播对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社会影响西方早期对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持有两种观点。
一是“基于乐观主义的期待”,二是“怀疑主义”的态度【3】,每一样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优点和局限性,大众传播也同样,所以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一)、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是最明显的,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
一是影响社会需求,二是建全、监督市场机制。
从传统上来说影响社会需要指的是传递经济信息,另一方面监督市场秩序,因为即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人欺诈性地迫求自己的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也无法根绝。
每一种制度都有它的边界, 有灰色地带, 在制度体系内部也会存在难以避免的漏洞。
【4】例如2013年12月13日,曾经是冰岛最大银行克伊普辛银行的四名前高管因涉嫌金融犯罪被判刑3到5年半的监禁。
他们因为涉嫌金融犯罪使冰岛陷入经济危机。
语言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更是反映社会发展和文化演变的重要标志。
语言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本文将探讨语言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语言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 语言的表达能力对社会交流的效率和准确性有重要影响。
随着语言的发展,人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提高社会交流的效率。
例如,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进步,人们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等工具进行迅速的信息传递,这大大提高了社会交流的速度和效率。
2. 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化。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化。
例如,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使得不同语言的借词现象普遍存在,丰富了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语言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语言是社会发展的镜子,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的科技、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会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发展促使了英语的扩展和变化,大量新的科技词汇被引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二、社会发展对语言的影响1. 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语言的变化和发展。
经济的发展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从而影响语言的使用。
例如,工业化时代的兴起导致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语言使用更加多样化,出现了新的方言和行话。
此外,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语言教育的普及,提高整个社会的语言能力。
2. 政治和社会制度对语言的规范和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对语言的规范和使用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共产主义社会强调平等和团结,对语言使用有一定的规范和限制;而民主社会注重个人自由,对语言的规范相对较少。
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会带来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例如,社会主义时期的语言标准和用词习惯与市场经济时期的语言有所不同。
媒介融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当前,传媒领域正在发生着一场重大的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技术的逐渐革新,尤其是现时网络化技术的推动,让媒介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化,媒介融合、发展与交互已经不可避免,我们已经迎来了媒介融合时代。
1什么是媒介融合“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最先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所提出的,原本的意义指的是各种类型的媒介表现出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发展动向。
它的概念包含着狭义与广义两层意义,狭义上指的是将各种类型的媒介形态“融合”起来,以实现“质变”,进而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包括了:数字杂志、博客新闻等;而就广义而言,“媒介融合”其范围更为广泛,当中包含了所有的媒介及其相关要素的结合以及融合,其不但包含了媒介形态的融合,同时更包含了媒介作用、传播方式、所有权以及组织结构等不同要素之间的融合。
2媒介融合下的现状与问题2.1虚假新闻泛滥新媒体的涌现,媒体形态的丰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等都有了不同水准的飞跃。
但是,在其拥有积极意义之时,也存有着各种问题,有部分媒体总喜欢从“网友曝”当中“找新闻”,这也是导致假新闻产生的一个原因,一样是不容忽视的。
比如2014年出现的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香蕉得艾滋病濒临灭绝等假新闻,便是某些网络媒体相互转发而发酵起来的。
像上述的假新闻,没有进行深入调查便已经被进行发布,容易导致严重的影响,更严重者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繁荣。
2.2新闻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媒介的融合,虽然能够在一定水准上给予了人与人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与空间,不过同样会存有着不足,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包括其侵害了一般人的私隐,直到最后不得不走司法途径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例如:“人肉搜索”便是典型的案例。
如此不但需要受众拥有较高的判断能力,而且也要求政府相关机构必须要增强管治力度,例如实施上网实名制等工作。
2.3信息的同质化在媒介融合形势下,信息的同质化是不可避免的,媒介融合使得信息量急剧提升、传播速度逐渐加快的同时,也让新闻原创性逐渐下降,致使新闻同质化问题持续提温。
新闻媒介的名词解释在当今信息时代,新闻媒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
然而,对于新闻媒介的定义和解释并不为大众所了解。
本文将针对新闻媒介的概念、作用以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进行解释。
一、新闻媒介的概念新闻媒介,简单来说,是指传播和发布新闻的工具和渠道。
与传统的纸媒相比,新闻媒介已经涵盖了多种形态,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不同的媒介形态具备不同的特点和功能:1.电视媒介:电视媒介以视听的方式传播新闻,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结合,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事件的真实性和紧迫感。
2.广播媒介:广播媒介主要通过语音传递新闻信息,适用于在驾驶、工作等场合无法直接阅读新闻的情况下获取信息。
3.互联网媒介:互联网媒介是目前最为普及和便捷的新闻传播方式,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各类新闻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
互联网媒介的特点是及时性、丰富性和互动性。
二、新闻媒介的作用新闻媒介对于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1.信息传播:作为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新闻媒介将全球各地的新闻、事件和信息迅速传递给大众,帮助人们了解世界、扩展视野。
2.舆论引导:新闻媒介在舆论引导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报道、评论和分析,新闻媒介能够对社会事件进行解读和引导,对公众舆论产生重要影响。
3.社会监督:新闻媒介扮演着监督社会、监管权力的角色。
媒体曝光不良事件、揭示权力滥用等行为,通常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并推动社会变革。
4.文化传承和创新:新闻媒介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通过新闻媒介,人们可以了解到各种文化形式、思潮以及创新成果,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新闻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新闻媒介与社会是互为影响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塑造:1.媒介影响社会:新闻媒介可以通过内容选择、语言表达和报道角度的选择,对公众舆论产生影响,并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
媒体报道的事件及其背后的意义,往往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2.社会影响媒介: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和文化环境的演变,都会对新闻媒介产生影响。
浅谈媒介技术重要性说到媒介技术,很多人都会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不然,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媒介,最经常的就是我们大部分人每天都会收看的天气预报,就是媒介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最好的诠释。
但说到媒介技术,它对我们的生活乃至我们的文化又有什么深刻的影响呢?要想了解媒介技术对我们的影响,首先我们要来明晰一下概念。
“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
”在这里,“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而在现代,媒介逐渐被定义为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往往指买家和卖家或者其它两者之间交接的工具。
众所周知,媒介是宣传的舆论工具,它们与社会热点互动可以提高社会的透明度,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事情的真相,既提高了新闻事件的可信度,也促进社会进步。
同时也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让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看到了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只有能够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才能增进新闻媒体的实效性。
但是如果媒介的传播者没有做到正确的引导社会舆论,那样又会如何呢?我们从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来看看,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走向发展和完善的历史。
这些新创造的新媒介让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信息的传播越来越速度,而媒介的发展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们通过各种媒介来传递信息,推动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媒介的发展。
现代的传媒方式不断更新,丰富,而传播的竞争也就显得越来越大,以往靠的是速度,现在则更多的是靠的内容以博取眼球,这种做法看似能在短时间之内造成很大的轰动,但是从长久看来,这种做法不利于媒体的长久生存。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从来都是摒弃虚假,保留真相,于是媒介技术如何利用,就成了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了。
利用的好,还原事实真相,给大众一个清楚的事实,利用的不好,反而扰乱视听。
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Schramm, W 1964 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一、 写作背景 In the 1960s there was a strong belief in the power of mass media to easily propagate ideas on social change. Calls to improve ma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of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were made as a response to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Report saying that 70%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had inadequate access to information. Said calls came with the need to write a guide on how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could optimise the power of the mass media for development. Wilbur Schramm accepted the task. He was then connected with the Stanford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e product was this book, 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book implicitly argues that the nation-state promoting development is ideal, and that the media can hasten the process. Schramm argues the media entice people to change. However, media can only do so much when it comes to influencing people in making major attitudinal change. The book discusses campaigns on agriculture, health, literacy and formal education using mass media. Just like works of Lerner, Rogers and other modernists, ideas put forward in this book have been widely contested worldwide, especially when it comes to the power of mass media in influencing major behavioural change. 20世纪60年代,人们坚信大众传播媒介有便捷传播社会变革信息的能力。联合国大会报告显示全球有70%的人口缺乏获得信息的渠道,因此有呼吁认为应促进不发达国家的大众传播系统的建设。针对上述呼吁,需要有人来撰写文书阐明不发达国家应如何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以促进国家发展。施拉姆接受了这项任务,并且联系了斯坦福传播研究学院。他的研究成果就是这本书——《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这本书含蓄地指出,国家需要发展,而媒介能加速其发展进程。施拉姆认为媒介能促使人们发生改变,但是,媒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在主要的态度方面发生改变。这本书论述了人们如何在农业和文教卫方面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就像勒纳、罗杰斯和其他现代主义学者所说的一样,这本书提出的观点引起了世界范围的争论,特别是关于这本书所提到的,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主要行为改变的影响力的观点。 二、 主要观点 施拉姆于1964年出版的《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从宏观战略角度出发,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充分重视大众传播的作用,加大力度、提高效应,以促进现代化。他全面提出了关于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大众传播事业促进社会发展的系统理论、发展战略和政策意见,第一次具体而全面的阐述了传播与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这既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总结,又把发展传播学推进到更富有实践性的新阶段,对学术界、传播界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部门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大众传播的三大基本功能(守望、角色和教育)出发,施拉姆提出,媒介可在四个方面发挥直接的作用:推广农业技术、普及卫生知识、扫除文盲、实施正规教育。 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1、大众传媒传播信息能有效促进国家发展的观点,强调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 2、发展中国家在信息传播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消除这种信息不平衡的现象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3、信息传播在国家发展中有守望环境、参与决策和提供教育的功能。 4、最引人注目之处是提出了大众传媒在国家发展中具体可以发挥的功能,这包括: 1)扩张视野,使传统社会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形态,并通过媒介唤醒国家意识,促进国家的整合。 2)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国家的重要发展项目。 3)提高人民的抱负,拒绝被命运摆布。 4)为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气候。 5)与人际管道沟通。 6)赋予人与事以地位。 7)扩大上下沟通的政策“对话”。 8)执守社会规范,使人不敢轻易逾矩。 9)形成文化口味。 10)改变比较不重要的态度,疏导强固的态度。 为此,施拉姆具体分析了第三世界国家在传播事业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各国应对国内流通的有关国家发展的信息进行全面公正的检查; 有哪些经济社会发展信息被发出,有多少被接手,被什么人接收,而什么人没有接收到,哪些方面的信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信息是单向流动还是双向流动的; 国家应制定计划以保证各种媒介均衡发展,使各种媒介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在负责传播事业的政府部门与负责教育和其他事业的部门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应大力发展地方性媒介,建立本国的传播设备制造工业,对传播人员进行充分的训练; 应从广大人民群众中尽可能获得大量反馈; 应在顾及本国需要与可能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传播新技术; 各国应分享如何应用媒介和其他信息渠道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经验。 施拉姆进一步发挥了勒纳关于传播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说,认为传播业的发展是同社会总体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传播与社会其他部门相互作用。他反复论证和强调了信息传播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没有准确有效的传播,现代工业化所需的技术、教育和经济基础就不能建立起来。”施拉姆力求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和具体需要,注意避免简单照搬西方的现成模式,值得充分肯定。 三、 延展学习 发展传播学 发展传播学是施拉姆在20世纪60年代时开始提出来并进行研究的。那个年代,亚非拉各洲的“独立运动”不断,但新生国家如何发展却是个严峻的问题。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敏锐地嗅察到这片新的广阔天地,并借此使传播学真正走出了美国,走向了世界,尤其是走向了大片百废待兴的土地。发展传播学按理说如今有点过时了。但其实南北差距正在被因特网不断拉大,理论虽陈旧,但这个命题却潜力无限。 发展传播学的理论视野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现代化理论基础上的。概括起来,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价值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力产生于人类在科学革命推动下所获得的空前增长的知识。在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人们普遍认同这一模式:国家发展等于现代化、现代化等于经济增长。而历史证明,将现代化狭隘地理解为经济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倾向于重新定义现代化。发展传播学研究的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发展传播研究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进化论范式 将发展和传播看做是从传统社会结构转变为现代社会结构的过程,并假定运动、变化和转化,导出相应的阶段。传统社会的人要变成现代人,必须改变或调适其态度和行为,已转向现代化的个体,而这种转变是借助传播来完成的。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勒纳、施拉姆和罗杰斯等。 (1) 勒纳的“移情模式”:《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1958年 勒纳以中东国家为分析对象,以识字率、都市化率和传播体系为指标,发现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他以此为标准划分出三种社会形态,即近代社会、过渡社会和传统社会。并由此得出结论:传播体系的变动,既是整个社会体系变动的结果,又是其变动的原因。将现代性人格定义为“移情性格”,即考察世事不限于个人狭隘经验,能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工业化使人摆脱传统社会长期造成的惰性心理,勇于接受与自己以往的经验截然不同的新思想、新事物,关注个人经验范围以外的事情,敢于尝试社会赋予自身的新角色。大众传媒不仅能刺激“移情性格”的产生,还能将这种人格传播至全社会,即在国民中普及此
媒介进化论名词解释
媒介进化论是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媒介形式的演变,人类社会在信息传播、文化传承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和演化过程。
它是一种关于媒介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理论,旨在探讨媒介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人类社会对媒介进行改造的过程。
其中,媒介是指用来传递信息或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或手段,包括文字、语言、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媒介进化论认为,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新型媒介不断涌现,如互联网、移动通信等,这些新型媒介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并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媒介进化论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任何一种新型媒介都是在旧有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且新型媒介本身也包含着旧有基础。
因此,在研究新型媒介时需要考虑它与旧有基础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此外,媒介进化论还包括了“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两种观点。
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媒介的演化是由技术的进步所驱动的;而社会建构论则认为,媒介的演化是由人类社会对其需求和利益所驱动的。
总之,媒介进化论是一种关于媒介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理论,通过研究媒介形式和科技发展对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揭示了人类社会在信息传播、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变革和演化过程。
德布雷的媒介学摘要:一、德布雷的媒介学简介1.德布雷的背景和学术成就2.媒介学的定义和范畴二、德布雷媒介学的主要理论1.媒介与信息的关系2.媒介的传播功能3.媒介的社会影响三、德布雷媒介学的重要观点1.媒介是人与世界之间的桥梁2.媒介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驱动力3.媒介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四、德布雷媒介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1.媒介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2.媒介与社会进步的关系3.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正文:德布雷的媒介学:探究媒介、信息与社会之间的奥秘一、德布雷的媒介学简介德布雷(Roland Barthes)是20 世纪法国著名的媒介学学者,他的媒介学研究涉及了多个领域,包括符号学、结构主义、文化研究等。
德布雷的媒介学理论不仅关注媒介本身,更强调媒介与信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德布雷的媒介学中,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更是人类认识世界、构建社会的重要元素。
二、德布雷媒介学的主要理论1.媒介与信息的关系德布雷认为,媒介和信息是相互依存的。
媒介通过传递信息,使人们了解世界;而信息则需要通过媒介才能传播出去。
这种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媒介因传递信息而存在,信息因媒介而得以传递。
2.媒介的传播功能德布雷强调,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还具有传播价值观、塑造认同等功能。
媒介通过传播信息,塑造人们的认知和观念,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3.媒介的社会影响德布雷认为,媒介对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媒介不仅反映社会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社会现实。
媒介通过传播信息,传递价值观,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对社会产生影响。
三、德布雷媒介学的重要观点1.媒介是人与世界之间的桥梁在德布雷看来,媒介是人类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桥梁。
人们通过媒介了解世界,认识自我,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世界的互动。
2.媒介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驱动力德布雷认为,媒介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媒介通过传播信息,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3.媒介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德布雷强调,媒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媒介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现在的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是人们行动的基础,作为信息主要来源的媒
介也因此体现出其重要性。在一个现代社会中,几乎没有人在生活中不依赖于媒
介所提供的信息。举些简单的例子,媒介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是我们每天必须关注
的内容之一;当人们想要休闲娱乐时,会留意报纸上电视和电影的预告;当人们
要寻找就业机会时,同样也会求助于媒介上的招聘广告。媒介可以说是人们社会
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
媒介是宣传的舆论工具,它们与社会热点互动可以提高社会的透明度,让人
民群众更加了解事情的真相,提高了新闻事件的可信度,促进社会进步。同时也
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让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看到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能够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增进了新闻媒体的实效性。
从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来看,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
在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
信息走向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媒介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相互作用的关
系。人们通过各种媒介来传递信息,推动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推动了科
技的进步,推动着媒介的发展。其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主要原因,媒介的发展
受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
类通过使用、控制传播媒介,使人类文化得以传承下去,而传播媒介又以其自身
的规律和特点,对传播的信息加以缩减或扩大。
社会是促进媒介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类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给了媒介不断的
发展的源泉。人类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可以做出越来越多的文化媒介。例如,
人类最先运用壁画,后来可以在兽骨上进行雕刻,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性。人类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到印刷术与电子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信息流
通在规模和速度上都有了质的突破,信息的成批复制和远距离传输变为现实;新
闻业的发展,则标志着组织意义上的媒介的产生,使媒介的内容更为丰富。印刷
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
生产的观念。如果说印刷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技术
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摩
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当美国第一条电报线开通时,摩尔斯
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第一封电报,其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
啊,你究竟创造了什么!”当然,这个奇迹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科学技术发
展的结果。到了十七世纪,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催生了报业,以报社为主要形式
的新闻机构由此产生。由于报界的激烈竞争,控制多种报纸、多家报社的报团也
纷纷崭露头角。在电报被发明以后,新的媒介组织——通讯社问世了。此后,随
着电话、电视以及卫星通信的依次问世,使得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出现了质的
飞跃。到了二十世纪,又出现了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机构,媒介组织可谓异彩纷
呈。
社会的发展的确大大的促进了媒介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媒介设备的不断
进步和更新。相机、摄像机等多种多样的媒介设备的出现,为媒介发展提供了更
多的机会。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媒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媒介的演进,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极大地
促进了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任何一种媒
介对我们来说都是外在化的客观事物,它们会拥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以自己独特
的方式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人类的观
念和生活方式。以媒介为核心的社会信息系统越巨大化、结构越复杂化,人类对
它的控制就越间接,越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
在现代社会,人类已经进入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人类远距离的快速传播。电子
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电子传播技术真正
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景象,给社会和个人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这种影响首先
体现在经济上。由于地域屏障被突破,商家可以及时了解把握不同地区的市场情
况,同时对自身的调节控制也更为便利,经济组织的弹性和活力大大整强,整个
社会的经济也因此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其次,电子传播技术在政
治尤其是军事方面也有重大作用,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它都是相当于
眼耳鼻舌的重要工具。而就个人生活来讲,电话、电视已成为几乎所有现代人必
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其位置不容取代。到了二十世纪,又出现了广播电台、电视
台等机构,媒介组织可谓异彩纷呈。媒介的发展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和进步。
例如:电视、手机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60年代末期以来,以电视为主体
的大众传播媒介对生活的冲击和渗透作用,原来电视一般只能在晚上,只能在家
里。但是现在电视广告变的无处不在,可以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当中,比如
说它在消费者任何生活轨迹上都有可能变成电视广告,乘公交车可以看到,乘地
铁可以看到,到写字楼可以看到,到卖场可以看到,到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在
现在的社会,手机已经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交流工具。可以说几
乎已经达到人手一部。手机的使用,有助于人们维系广泛的社会关系,手机传播
网络内的社会关系数量呈现出较高的规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机的功能也
越来越全面,可以随时的照相、录像。过去,无论声音还是影象,其手机本身都
不具备记录性和复制性,以至于记录下想要记录的内容,现在就不同了,随着摄
影、录音和录象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响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
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例如:本拉登之死,就是一个恰巧在现场的
商人最先用手机摄像传到网上的,使人们第一时间知道了该信息。还有互联网的
应用,更是在个人对个人的社会互动交往模式下,互联网对社会关系网络广度的
作用则主要体现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QQ的使用,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在虚拟空间
得到了扩充,人们可以和陌生人聊天、语音、视频,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大众传媒具有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同时,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的发挥,能
够很好地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新闻公开、 新闻批评、 民意调查实现大众传
播媒介舆论监督的主要三种方式。例如:媒体曝光的地沟油事件、食品安全事件、
交通事故事件等等,都体现了媒体的监督作用。尤其是近期引起人们热议的广东
佛山的小悦悦事件,一个两岁的女童被车碾压过两次,路过此地的18个人竟无
一人去救助女童,最后还是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救的女童,女童最终因伤势过重,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而离开了人世。对此事件,人们议论纷纷,可见现在的道德滑坡的严重程度。但
我觉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应该是受到当年“彭宇案”的影响,彭宇当年好心
的扶起一位摔倒的老太太,反而被老太太诬陷,法院最终判彭宇赔偿老太太。这
件事让广大的中国人们很寒心,进而也不敢贸然的去做好事,怕被诬陷。
现代社会,媒介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
高度。社会发展对媒介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媒介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巨大
影响也是不可否认的,所以说,媒介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
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