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春秋战国的纷争2
- 格式:ppt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38
2024《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背景介绍1.1 时间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2 地理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布情况1.3 社会背景:奴隶社会的瓦解与封建社会的形成1.4 文化背景: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兴起第二章:春秋时期的纷争与变革2.1 春秋五霸的崛起与争霸战争2.2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城濮之战、马陵之战等2.3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2.4 春秋时期的文化发展: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的兴起第三章: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3.1 战国七雄的分布与实力对比3.2 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长平之战等3.3 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各国变法运动与中央集权的加强3.4 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诸子百家的思想交融与繁荣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4.1 农业生产的进步:耕作技术的发展与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4.2 手工业的发展:铁器的广泛使用与手工业技术的进步4.3 商业贸易的繁荣:货币的统一与商业路线的拓展4.4 城乡市场的形成: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互动第五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5.1 社会结构与阶级关系:贵族、士、平民、奴隶的社会地位5.2 礼制的变迁:礼制的松弛与民间风俗的变迁5.3 教育与学术:私学的兴起与士人的流动5.4 宗教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崇拜与道教的起源第六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6.1 孔子与儒家思想:仁爱、礼制、孝道等6.2 老子与道家思想:无为而治、道德经等6.3 墨子与墨家思想:兼爱、非攻、节用等6.4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商鞅等第七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成就7.1 诗歌的发展:诗经、楚辞等7.2 书法艺术的起源:甲骨文、金文等7.3 绘画与雕塑:人物画像、佛像等7.4 音乐舞蹈:宫廷乐舞与民间舞蹈第八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8.1 天文学的发展:历法、天象观测等8.2 数学的进步:勾股定理、代数学等8.3 医学的发展:黄帝内经、针灸等8.4 物理学与化学:磁铁、炼丹术等第九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思想文化9.1 儒家的伦理思想:仁、义、礼、智、信等9.2 道家的自然哲学:道、德、无、有等9.3 法家的法治思想:法、术、势等9.4 墨家的兼爱思想:兼爱、非攻、节用等第十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制度与武器装备10.1 军事制度的演变:兵制、将制、卒制等10.2 著名军事家:孙武、孙膑、白起等10.3 武器装备的进步:剑、弓箭、战车等10.4 军事战略与战术:兵法、阵法等第十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风俗与生活11.1 节日习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11.2 饮食文化:烹饪技术、饮食习惯等11.3 服饰特色:冠服制度、丝绸制品等11.4 住宅建筑与园林:庭院布局、园林艺术等第十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交通与通讯12.1 交通设施:道路、桥梁、水运等12.2 地图绘制:地理知识的积累与地图的绘制12.3 邮政系统:信鸽、邮驿等通讯方式12.4 商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等第十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13.1 法律起源与发展:习惯法到成文法13.2 刑法与民法:刑罚、律法、契约等13.3 司法制度:法庭、法官、诉讼程序等13.4 法律文献:法经、秦律等第十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与学术14.1 教育制度:官学、私学、师徒制等14.2 学术繁荣:诸子百家的学术争论与交流14.3 学术著作: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著作与论文14.4 学术中心:各国都城成为学术中心的情况第十五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终结与秦朝的统一15.1 战国七雄的争霸与衰落15.2 秦国的发展与崛起: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强盛15.3 秦始皇统一六国:兼并战争与秦朝的建立15.4 秦朝的统治政策:中央集权、法律制度、兵马俑等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春秋战国的纷争》共分为十五章,涵盖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科技、宗教信仰、思想文化、军事制度等多个方面。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能力方面:通过学生对齐国强大、称霸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齐国、晋国称霸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根本原因。
二、教学重点: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
三、教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首先复习提问在前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个朝代?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在学生能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西周过了是东周。
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1、诸侯争霸的实质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
教师提问: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教师应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P31:春秋时期的霸业政治,是在以变强的争霸过程中实现的。
各大国为谋霸政而改革,因改革而富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齐国和晋国都通过改革迅速致强,改革都涉及到内政、生产和军事等方面内容。
1、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三大霸主:(1)(齐国)齐桓公——第一个霸主措施: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奠定晋文公霸主地位的一场战役是:城濮之战。
争夺中原霸主之位3、战国七雄:(1)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重要的战役:①齐魏之间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②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一、春秋争霸1、诸侯争霸的目的: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①前提:王室衰微②实力:通过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齐晋迅速强大起来。
③威望:通过“尊王攘夷”或战争树立威望。
3、争霸战争的影响:(1)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2)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二、战国七雄1、战争的目的:兼并和统一2、。
战国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东方六国从此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古文今说(8分)阅读下列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摘自《史记》请回答(1)上述材料说的是哪一时期的情况?(1分)(2)根据材料,简述当时的政治局势。
(3分)(3)平王东迁洛邑是在哪一年?洛邑是今天什么地方?(2分)(4)平王为什么辟(避)戎寇?(2分)(1)春秋时期。
(1分)(2)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2分)(3)公元前770年洛阳(2分)(4)因为公元前771年西周都城镐京被犬戎攻破,西周灭亡。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P31:春秋时期的霸业政治,是在以变强的争霸过程中实现的。
各大国为谋霸政而改革,因改革而富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齐国和晋国都通过改革迅速致强,改革都涉及到内政、生产和军事等方面内容。
1、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三大霸主:(1)(齐国)齐桓公——第一个霸主措施: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2)(晋国)晋文公---------------------------------------------奠定晋文公霸主地位的一场战役是:城濮之战。
争夺中原霸主之位(3)(楚国)楚庄王 --------------------------------------------3、战国七雄:(1)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重要的战役:①齐魏之间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②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一、春秋争霸1、诸侯争霸的目的: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①前提:王室衰微②实力:通过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齐晋迅速强大起来。
③威望:通过“尊王攘夷”或战争树立威望。
3、争霸战争的影响:(1)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2)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二、战国七雄1、战争的目的:兼并和统一2、。
战国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东方六国从此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古文今说(8分)阅读下列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摘自《史记》请回答(1)上述材料说的是哪一时期的情况?(1分)(2)根据材料,简述当时的政治局势。
(3分)(3)平王东迁洛邑是在哪一年?洛邑是今天什么地方?(2分)(4)平王为什么辟(避)戎寇?(2分)(1)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而动荡的时期,这段时间内,数十个小国争夺霸主地位,爆发了许多战争和纷争。
本文将概述这一时期的纷争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背景和起因1. 统一时期的瓦解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中国曾经经历过一段统一的时期,即西周、东周和春秋时期。
然而,随着王权的削弱和封建制度的瓦解,这个统一时期逐渐破灭,多个小国崛起并试图争夺霸主地位。
2. 诸侯国的崛起在纷争爆发之前,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一些有实力的贵族开始独立自主,并建立了自己的封国。
这些诸侯国包括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并成为接下来纷争的主要参与者。
二、战争和纷争的爆发1. 春秋时期的纷争春秋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前期,其间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纷争。
其中最重要的纷争即是发生在各国之间的战争,各国为争夺领土、资源和影响力进行了激烈的争斗。
2. 战国时期的纷争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期,也是纷争最为激烈的时期。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仅涉及到领土争夺,还牵涉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冲突。
著名的战争包括楚汉之战、秦晋之战和赵魏之战等。
三、纷争的影响1. 政治格局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导致了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
一些小国逐渐崛起,秦国则最终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
这些纷争也提升了各国的统治能力和战争技术,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社会经济的发展尽管春秋战国时期充满了战争和纷争,但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个国家在为战争做准备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管理,推动了国家整体的繁荣。
3. 儒家思想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思想文化的交融密切相关。
这一时期见证了众多思想家的诞生和活动,如孔子、孟子、荀子等。
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兴起,并对后来的中国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总结春秋战国的纷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且动荡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各个小国通过战争和纷争争夺霸主地位,同时也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