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1.2谈中国诗2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谈中国诗教案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作为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内涵与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挖掘都会有收获的。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高三语文上册谈中国诗教案,一起来看看吧!谈中国诗课文原文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肯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观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他能区分,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辨别出来。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防止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设一位只会观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由于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拟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开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终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善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消灭得特别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兴盛,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规律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由于中国人聪慧,流毒无穷地聪慧。
贵国爱伦·坡主见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冲突,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惋惜了。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谈中国诗》是必修5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文章。
这单元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调动学生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参照文章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点分析和论说。
基于此,我是如下进行设计教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根据每段的关键句、中心句理清思路,从而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运用对比,作者怎样在对比中阐述自己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掌握比较分析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特征【教学方法】自读;圈点勾画;思考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他由“木叶一词说开,谈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语音具有暗示性,这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征。
除此之外中国古典诗歌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钱钟书先生《谈中国诗》。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钱钟书先生是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江苏无锡人。
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他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宋诗选》、《管锥篇》。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他的文章旁征博引、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1945年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文演讲稿节译而成,作者通过对中西方诗歌进行比较,让我们对中国诗歌的特征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为中外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是我国较早的中西对比诗论之一。
2021必修五语文《谈中国诗》教案当今世界,科技越来越发达,信息越来越便利,人类文明犹如一辆磁悬浮列车飞速前进,因此,我国的经济与文化都必须逐渐与国际接轨。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必修五语文《谈中国诗》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必修五语文《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二、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三、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教学重点及难点]一、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二、欣赏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
(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比较思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文章。
(板书课题)二、介绍作者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补充。
三、通读全文,感知内容完成课后练习一的表格。
四、阅读、思考、回答1?文章从哪些方面展开了论述?2?论述时侧重于哪些方面?为什么?3?谈一谈本文运用比较方法的作用。
明确:“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4?如果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明确: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
5?文章的结论是什么?明确: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第二课时一、精读、探究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感受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
(1)找出你认为最妙的比喻句,谈谈你的理解。
指导:抓住本体、喻体,弄清比喻义,说出它在表达上的积极作用。
(2)除了比喻句,还有哪些你认为意蕴深厚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十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2.了解中西方诗歌的异同能力目标:1.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2.掌握站在不同的力场、辩证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1.高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是多浮于表面。
尤其是理科的学生,对于中国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2.高中生具有一定思辨力,但是全局观念稍弱,希望通过对课文中钱先生缜密思维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思辨技巧,以指导将来的议论文写作。
重点难点重点:1.阅读文章,根据文章批驳中国人和外国人对待诗歌的态度的写作背景,理解写作思路,梳理文章内容;2.结合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鉴赏钱先生的写作风格,论证方法及思辨力。
难点:1.在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语言风格,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式。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诗歌分享中国文学首先是诗歌,由《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歌,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预读课文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
《谈中国诗》学案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重点1.从文章结构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方法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
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学步骤一、我所知道的钱钟书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毕业,1935年赴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散文集: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文论及诗文评论: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一)疏理结构三、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四、精读课文,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资料,说明什么?总结: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202X202X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导学案(无答案)(2)谈中国诗【知识重点】 1.掌握文艺评论(论述类文本)的一般阅读方法。
理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生动、睿智的语言。
3.深入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增强古典诗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知识卡片】作家作品钱钟书——玩转中西的文化生平经历: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
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父亲为他正式取名“钟书”。
1920年,入无锡东林小学。
父亲为钱钟书改字“默存”,要他少说话。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报考时,数学成绩不及格,因中英文成绩特优,被破格录取。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
与杨绛结婚,同船赴英。
1937年毕业并获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暨南大学、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谢绝拍摄。
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
当晚,亲自给钱先生的杨绛打,对钱先生的表示深切哀悼。
在翌日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学术奉献:钱钟书在文学、比拟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穿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中国诗的特点;2、品味文章精妙比喻句,感受钱钟书文章的独特魅力;3、培养学生对中外优秀作家作品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清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教学难点:以文中比喻句为例,品味文章精妙语句。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璀璨了历史的星空,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脚步。
而诗歌作为星海中最耀眼的存在,蕴藉了数不清的的文人墨客。
有时我不禁思考,中国诗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会有如斯的魅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让这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来为我们解密中国诗。
二、钱钟书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墨存,一字中书。
著名学者、作家。
江苏无锡人。
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研读英国文学。
后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辑等。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
被称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钱钟书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解放后,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篇》等。
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
其中《围城》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著作,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厘清文艺学论文的特点,把握文艺学论文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明确文艺学论文在第五册教材中所承担的学习任务,是实施教学之前的蓄势。
心中有教材,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会沿着教材铺展开来的脉络,水到渠成。
同时,要关注《谈中国诗》的文化特性,毕竟它是学者文化随笔中的经典,而且所谈论的对象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因此,抽离《谈中国诗》的文化内涵,教学注定会是一个干巴巴的过程。
借助于作者提供的文化解读之梯,升登中国文化的高处,在中外文化共同营造的场效应里,欣赏领悟《谈中国诗》的深度和温度,将是一个愉快的精神桑拿的过程。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3.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诵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钱钟书的《谈中国诗》,请大家先研究一下题目,如果把“谈”换成“论”即“论中国诗”,会有什么不同呢?【明确】“谈”更平和、随性、随意,印象多一些“论”更严肃、庄重、正规,理论性更强一些那么,我们这是用了一种什么方法在研究问题呢?【明确】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我们似乎更容易搞清楚很多问题,弄清楚事物的本质特点。
我们已经学了不少中国诗了,如果让你给一群外国朋友讲讲中国诗的特点,让外国朋友对中国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你准备怎么讲、讲些什么呢?学生低语交流,可指名2—3名学生试讲,大家点评。
假如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当然,我肯定没他有才),你们是美国人。
那我来给你们讲中国诗,你们最想了解中国诗的什么呢?【明确】中国诗有何特点?与外国诗作比较,有何异同?下面我们来学习钱钟书的文艺评论《谈中国诗》,看看文化大家是怎么谈论中国诗的?请大家拿起笔,快速通读全文。
二、走近作者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谈中国诗》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概括各段大意和文章中心。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分析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异同,体会中国诗歌的精髓。
【学习难点】精读文本,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方法】自学法品读法讨论法、探究法【预习内容】(40分钟)一、【知识储备】(认真阅读相关材料,提取重要信息并牢固识记)(一)诗歌的特点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③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二)诗歌的分类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旧体诗)两大部分。
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
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
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三)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1.山水田园诗派。
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
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课题:《谈中国诗》 学习目标 1、概括各段大意和文章中心。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重点 分析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异同,体会中国诗歌的精髓。 学习难点 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预习案(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 文体知识——关于中国诗歌 (一)诗歌的特点 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③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二)诗歌的分类 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旧体诗)两大部分。 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三)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5.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虽称为乐府,但不拘于声律,故称新乐府。白居易所作五十首,颇多反映社会矛盾之作,在当时较有现实意义,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多以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其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预习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羡妒(xiàn) 嫉恨(jí) 会稽(huì) 精髓(suǐ) B.颦蹙(cù) 内疚(jiù) 皮夹(jiā) 深挚(zhì) C.无垠(yíng) 熬夜(áo) 瞭望(liào) 混沌(dùn) D.桃核(hāi) 侈谈(shē) 尽快(jǐn) 睿智(r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叫嚣 回长荡气 数见不鲜 B.混沌 聊以慰籍 斩钉截铁 C.亵渎 卧薪尝胆 必恭必敬 D.寡陋 惊天动地 义愤填赝 学习内容 一、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2、快速阅读文章第2---6自然段,抓住关键句,概括与外国诗相比中国诗歌的特征有哪些?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5自然段: 第6自然段: 3、课文最后一小节是否多余? 二、合作探究: 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1、发展史: 外国—— 中国—— 2、篇幅: 外国—— 中国—— 3、韵味: 外国—— 中国—— 4、风格: 外国—— 中国—— 5、内容: 外国—— 中国—— 探究案(第二课时) 一、拓展探究 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试结合文章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达标检测 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观沧海》见课本P53 致大海(节选) 普希金 我多么爱你的余音缭绕,那低沉的音调,深渊之声, 还有你黄昏时分的寂寥,和你那变幻莫测的激情。 打鱼人的温顺的风帆,全凭着你的意旨保护, 大胆地掠过你波涛的峰峦,而当你怒气冲冲,难以制服, 就会沉没多少渔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201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没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