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第一磨牙种植义齿临床牙冠高度与咬合力关系的研究_汪一江
- 格式:pdf
- 大小:630.23 KB
- 文档页数:4
即刻全口义齿修复者咀嚼效能、最大咬合力的研究
苏剑生;乔广艳;韩杰;潘可风
【期刊名称】《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3(017)006
【摘要】目的评价即刻全口义齿修复效果.方法采用吸光度法及MCF-8701型(牙合)力测定仪对健康中老年完整自然牙列者、常规全口义齿修复者、即刻全口义齿以及再次全口义齿修复者各30名进行咀嚼效能和第一磨牙区最大咬合力的测定.结果患者戴用即刻全口义齿3个月时,可发挥最大的咀嚼功能.再次全口义齿修复3个月时的咀嚼效能、第一磨牙区最大咬合力均明显高于即刻全口义齿戴用3个月时的咀嚼效能和第一磨牙区最大咬合力.结论即刻全口义齿只能作为一种过渡性、治疗性义齿,患者戴用3个月后必须行再次全口义齿修复.
【总页数】3页(P527-529)
【作者】苏剑生;乔广艳;韩杰;潘可风
【作者单位】200072,上海,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200072,上海,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200072,上海,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200072,上海,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3.6
【相关文献】
1.面瘫患者全口义齿咀嚼效率和最大咬合力值的测试 [J], 汪卫国;王笃权;姚斌;黄道庆;刘丽芳
2.即刻全口义齿修复者颌弓—牙弓协调性变化的研究 [J], 苏剑生
3.即刻与再次全口义齿修复者下颌切点额状面咀嚼运动轨迹的测… [J], 苏剑生;郑光榕
4.舌向集中型全口义齿对牙槽嵴重度吸收无牙颌患者咀嚼效能及咬合力的影响 [J], 仲庆军;高卫星
5.即刻与再次全口义齿修复者下颌切点边缘运动轨迹的测量研究 [J], 苏剑生;郑光榕;张宁宁;陈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一磨牙种植单冠与天然牙邻接触的动态观察
李贝贝;岳新新;杨博;马攀
【期刊名称】《北京口腔医学》
【年(卷),期】2022(30)2
【摘要】目的观察第一磨牙种植单冠与天然牙邻接触松紧度的变化,探讨邻接触丧失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种植修复并定期复查的上下第一磨牙种植单冠修复患者,复查时间依次为修复后3、6和12个月。
采用30μm厚硬质铝箔金属片和电子拉力计检查邻接触松紧度,评估邻接触松紧度变化以及邻接触丧失的可能影响因素。
结果收集有效患者41例,共14个位点发生邻接触丧失。
统计结果显示,邻接触丧失的发生率随观察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近中发生率高于远中,邻牙存在牙槽骨吸收者发
生率高于无骨吸收者,种植修复前缺牙时间不超过2年者发生率高于超过2年者
(P<0.05)。
结论在种植修复后1年内,初始F0值、近中接触位置、邻牙骨吸收是邻面松紧度降低及邻接触丧失的影响因素。
【总页数】4页(P119-122)
【关键词】邻接触丧失;种植牙冠;天然牙
【作者】李贝贝;岳新新;杨博;马攀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种植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3.4
【相关文献】
1.种植体联合牙半切术单冠修复下颌磨牙的疗效观察
2.压膜保持器减缓下颌后牙种植单冠与天然邻牙邻接触丧失的效果
3.磨牙种植单冠冠根比r对种植体周围骨高度早期影响的临床观察
4.半牙切除结合单冠修复保存下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疗效观察
5.种植体联合牙半切术单冠修复下颌第一磨牙三维有限元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颌第一磨牙残根桩核冠修复后的生物力学研究的
开题报告
题目:上颌第一磨牙残根桩核冠修复后的生物力学研究
研究背景:
上颌第一磨牙是口腔中最常见的牙齿之一,但由于多种原因,如龋齿、牙髓炎或意外损伤等,可能导致这个牙齿的丧失或残根桩。
然而,这个牙齿在咀嚼功能和美观方面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对残根桩进行恰当的修复非常重要。
而目前,上颌第一磨牙残根桩核冠修复后的生物力学研究并不充分。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上颌第一磨牙残根桩核冠修复后的生物力学性能,包括牙冠力学性质、应力分布、应变分布等,从而为上颌第一磨牙残根桩核冠的修复提供更准确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选取20颗上颌第一磨牙残根桩模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不进行修复处理,另一组为实验组,进行上颌第一磨牙残根桩核冠修复。
随后,可以通过数字化测量系统、三维打印等技术,进行牙冠的力学性质、应力分布、应变分布等方面的实验测量。
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上颌第一磨牙残根桩核冠修复后的生物力学参数,包括牙冠的力学性质、应力分布、应变分布等,从而为上颌第一磨牙残根桩核冠的修复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同时,也可以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上颌第一磨牙的雕刻实验报告小结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上颌第一磨牙的雕刻实验,探究牙齿解剖结构,加深对牙齿组织和功能的理解。
通过实时反馈、操作评价和团队合作,提高实验操作技巧和科学研究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实验操作,成功绘制出上颌第一磨牙的牙冠和根部结构,并成功模拟了牙冠表面的解剖结构与牙髓腔内的神经血管分布,达到了实验目的。
首先,本次实验根据教材所示的牙齿结构图,确定上颌第一磨牙的主要解剖结构。
根据解剖学知识指导,将牙齿牙冠分为近中面、远中面、近唇面和远唇面,并在口内牙面上端用钻头钻出相应的标记点。
同时,在牙冠的颈部位置绘制出纵列沟和横列沟,并确定了具体的切缘线和拱形线。
其次,通过使用解剖器械,按照确定的标记点、沟槽线和拱形线,进行切割、切磨、雕刻等操作,最终完成了牙冠和根部的形态绘制。
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剖器械,例如钻头、刀片、切割锉等。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手部稳定、力度适中,并及时清理碎骨、清洗工具,确保操作效果和安全性。
再次,通过对牙冠表面的雕刻,模拟了牙齿的解剖结构。
根据牙冠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尖峰、峡部、沟槽等,利用解剖器械进行雕刻和切割,使牙冠的形态更加真实可信,并能够触摸到不同的结构特征。
同时,还需根据不同的牙齿类型,考虑到不同牙尖的形态和位置的差异,在操作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
最后,通过解剖牙冠的过程中,了解到牙髓腔内部的结构和神经血管分布。
在牙冠的最高点,可观察到金属针的刺激作用下,牙髓腔内的神经反应。
实验操作过程中,还要注意控制刺激强度,避免伤害牙髓腔内的血管和神经。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实验,详细了解了上颌第一磨牙的解剖结构和相应操作技巧。
实验过程中,需要结合解剖学知识,合理选取解剖器械,并注意细节操作,最终成功完成牙齿雕刻。
通过对牙冠的解剖操作,深入了解了牙冠的形态特征,并了解到牙髓腔内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这次实验对于加深对牙齿组织和功能的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牙齿领域提供了基础。
2025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口腔医学技术(初级(士)103)专业实践能力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案例分析题(总25大题,75小题,共100分)第一题患者李某,男,45岁,主诉左下后牙区疼痛不适2月余,近一周症状加剧,夜间痛影响睡眠,并伴有冷热刺激敏感加重现象。
检查发现左下第二磨牙(LD2)有深龋洞,探诊敏感,叩诊(+),冷测反应迟缓,无明显松动,牙龈无红肿。
X线片示LD2根尖区轻度骨质破坏,未见明显根分叉病变。
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根据以上临床资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A. 急性牙髓炎B. 慢性牙髓炎C. 急性根尖周炎D. 慢性根尖周炎2、对于该患者的初步治疗建议是什么?A. 直接拔除患牙B. 开放引流,行根管治疗术C. 给予抗生素治疗D. 行龋齿充填术3、在进行根管治疗前,需要对患牙进行何种处理?A. 立即开始根管预备B. 进行牙髓活力测试C. 局部麻醉后开髓减压D. 全身应用止痛药1、从病史和临床表现来看,患者表现出的是慢性牙髓炎的症状,包括持续性疼痛、夜间痛以及冷热刺激敏感等。
虽然存在根尖区的骨质破坏提示可能存在根尖炎症,但是主要症状还是与牙髓有关。
2、对于慢性牙髓炎的治疗首选方案是根管治疗术,通过开放引流清除感染源,而不是立即拔牙或者仅仅给予抗生素治疗。
龋齿充填适用于早期病变。
3、在开始根管治疗之前,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并确保治疗顺利进行,通常需要先进行局部麻醉,然后开髓减压,以降低牙髓腔内的压力并便于后续治疗操作。
第二题临床案例材料:患者,男,45岁,因“牙齿缺失2年,咀嚼不适1个月”就诊。
患者2年前因车祸导致上颌左侧3颗牙齿脱落,未行修复。
近1个月来,患者感觉咀嚼食物时左侧上颌区域不适,有时伴有轻微疼痛。
患者否认有发热、寒战、乏力等症状。
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口腔检查:上颌左侧3颗牙齿缺失,缺失区牙槽嵴形态尚可,无明显萎缩。
咬合关系基本正常,无咬合干扰。
骨质对右上第一磨牙种植修复体咬合调整影响的有限元分析陈佳文;罗思阳;刘印;陈光能;左瑀雯;贺酰钰;马敏先【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24(28)16【摘要】背景:骨组织改建与应力加载密切相关,目前就骨质与种植修复体咬合调整关系的研究或指南较少,并且缺乏科学的证据。
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探究不同种植修复体咬合间隙在Ⅰ-Ⅳ类骨质条件下时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应力峰值、位移的影响。
方法:通过光学扫描仪扫描等比例牙齿模型后,使用Solidworks 2022构建等比例右上第一磨牙Straumann 4.8×8 mm BL RC种植体及其相关部件模型,再利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软件,依据文献ZARB和LEKHOLM提出的骨质分类、NORTON和TRISI骨质密度分类,建立Ⅰ-Ⅳ类骨质的上下颌骨模型。
以0,20,40,60,80,100μm为修复体咬合间隙完成模型的装配,并且额外构建一组未进行密度比设置的均质模型作为对比。
将上述模型导入Hypermesh进行网格划分后,进行有限元分析的材料赋值、边界约束以及参数设定,最后以250 N为加载力模拟上下颌受力情况,分析比较各组模型中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应力峰值和位移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相同荷载条件下,种植修复体应力随咬合接触点均匀分布,当咬合间隙达80μm和100μm时,Ⅰ类骨质和Ⅱ、Ⅲ、Ⅳ类骨质下的种植牙冠分别出现应力中断现象。
②种植体-骨界面的位移主要集中在种植体周围的皮质骨区并沿种植体长轴向下传导至底部的松质骨区域。
随着Ⅰ-Ⅳ类颌骨骨质的减弱,各组模型皮质骨区产生的位移、Von Mises应力均呈现增加趋势,且均较松质骨区大。
而松质骨区Von Mises应力除自Ⅱ类骨起则呈下降趋势外,其余均与皮质骨区相类似,但当咬合间隙增大时,皮质骨及松质骨区产生的应力及位移峰值则呈现逐渐减小趋势。
近年来,种植修复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治疗口腔牙列缺失提供了极大帮助,但随着种植技术的广泛开展,种植失败患者也明显增多,其失败原因也受到广泛关注[1]。
其中种植体植入角度不良,即种植体倾斜是种植失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
临床研究发现,上颌第一前磨牙区骨质结构相对薄弱,且存在明显颊侧凹陷角,对种植体植入角度要求更为严格,因此测量该部位牙槽突种植相关生理角度对指导确定种植体植入方向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但目前国内外针对上颌第一前磨牙区牙槽骨颊腭向位置关系的研究还处于空白。
为此本研究选择CBCT 测量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槽突生理倾斜角的大小,以期为确定种植体植入方向、避免种植失败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在济南市口腔医院行CBCT 的患者330例,其中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52例纳入研究,男25例,女27例;年龄20~55岁,平均(37.82±15.73)岁。
纳入标准:①咬合关系正常的成年人;②上颌前磨牙及颌骨发育正常;③牙周结构完整;④CBCT 图像清晰,满足测量需求。
排除标准:①牙列拥挤;②有既DOI :10.3969/j.issn.1672-0512.2020.02.011[基金项目]济南市口腔医院院长助研基金项目(2017-05)。
[通信作者]杜毅,E -mail :。
成人上颌第一前磨牙与牙槽突颊腭向角度关系的CBCT 测量研究韩景超1,杜毅1,王新2,文瑞雪3(1.山东省济南市口腔医院医学影像科,山东济南250001;2.山东省烟台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山东烟台264000;3.滨州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山东烟台264000)[摘要]目的:应用CBCT 探讨成人上颌第一前磨牙与牙槽突颊腭向角度的关系,为种植修复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行CBCT 的患者52例,应用NEW -TOM 5G CBCT 自带软件NNT 进行重建,牙列咬合面调整至水平状态,应用MPR 功能选择牙及牙槽嵴最佳位置截面,对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槽突生理倾斜角(α角)、牙体长轴-牙槽突长轴夹角(β角)、牙槽突凹陷角(γ角)进行测量。
离体上颌第一恒磨牙形态及识别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离体上颌第一恒磨牙形态及识别的研究研究背景:恒磨牙是人类嚼食的主要工具,也是牙齿中最复杂的。
其中,上颌第一恒磨牙的形态和结构十分复杂,其牙冠选用牙齿种植、牙冠修复及正畸医学上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因此针对上颌第一恒磨牙形态及识别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1.对离体上颌第一恒磨牙外形进行形态分析,确定其主要形态特征。
2.通过对大量样本的观察,总结上颌第一恒磨牙的形态规律。
3.在此基础上,探究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识别方法,并提出一种高效、准确的识别方法。
研究内容:1.采集大量上颌第一恒磨牙样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析,探究上颌第一恒磨牙的形态规律。
2.通过微型CT等技术手段对上颌第一恒磨牙的内部结构进行图像分析和比较,揭示其特征差异。
3.通过牙冠扫描等技术手段,采集上颌第一恒磨牙表面特征,并对其进行3D建模分析。
4.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形态学和数字识别的上颌第一恒磨牙识别方法。
研究意义:该研究可以为临床医学提供参考,特别是在牙齿种植、牙冠修复和正畸治疗等方面。
另外,在古人类学、人类遗传学等领域,上颌第一恒磨牙也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预期成果:1.揭示上颌第一恒磨牙的形态规律。
2.构建上颌第一恒磨牙的形态特征数据库。
3.提出一种基于形态学和数字识别的上颌第一恒磨牙识别方法。
4.在医学、古人类学、人类遗传学等领域应用。
研究方法:1.采集上颌第一恒磨牙样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和比较分析。
2.采用微型CT等技术手段对上颌第一恒磨牙的内部结构进行图像分析和比较。
3.通过牙冠扫描等技术手段,采集上颌第一恒磨牙表面特征,并对其进行3D建模分析。
4.利用数字测量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技术手段分析上颌第一恒磨牙的形态特征和规律。
5.采用数字识别算法,构建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识别模型。
进度计划:第一年:进行上颌第一恒磨牙形态观察和分析,总结其形态规律,构建形态特征数据库。
第二年:利用微型CT等技术手段,对上颌第一恒磨牙的内部结构进行图像分析和比较,提取其特征差异。
不同年龄人群上颌第一磨牙咬合主功能区分布的初步研究马毅慧;陈吉华;赵三军;李芳;沈丽娟【期刊名称】《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年(卷),期】2009(10)3【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人群上颌第一磨牙咬合主功能区分布情况,分析主功能区分布规律,咬合点数目与年龄和性别之间的关系.方法:从生活背景相近的人群中选取研究对象,共131例,临床制取超硬石膏模型,硅橡胶咬合记录保存后牙咬合关系,实验室咬合点套色分析咬合点数目及主功能区分布区域.结果:(1)Ⅰ组17-23岁上颌第一磨牙(牙合)面咬合记录穿透点233,Ⅱ组24-35岁上颌第一磨牙(牙合)面咬合记录穿透点144,Ⅲ组36-45岁上颌第一磨牙(牙合)面咬合记录穿透点127,Ⅰ组分别同Ⅱ组、Ⅲ组比较咬合记录穿透点多,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Ⅱ组、Ⅲ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2)性别之间男性咬合记录穿透点多于女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3)上颌第一磨牙咬合面9分区分析主功能区分布规律,Ⅰ组多分布于咬合面舌侧中1/3、咬合面近中窝、远颊尖,Ⅱ组、Ⅲ组多分布于咬合面舌侧中1/3和中央窝部分.结论:上颌第一磨牙在少年组中咬合点较多,且主功能区分布较为分散,随着年龄增长咬合点数目下降,主功能区分布趋于集中.【总页数】4页(P140-143)【作者】马毅慧;陈吉华;赵三军;李芳;沈丽娟【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陕西,710032;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陕西,710032;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陕西,710032;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陕西,710032;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陕西,7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相关文献】1.不同年龄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J], 张勇;付传发;寇英华;李隽2.江西主栽茶树品种叶中12种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初步研究 [J], 谢振东3.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和糖耐量异常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分布的基线调查社区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前瞻性研究系列之五 [J], 相蕾;齐科研;唐雷;孙亮;史晓红;杨泽;黄慧;吕泽平;万钢;胡才友;刘红;邓宏明;李必迅;宋玉国4.陕西省不同年龄人群治疗费用分布研究\r——基于经常性卫生费用 [J], 任杨玲;杨晓玮;沈迟;贾茜;周忠良;徐甜鸽;曹丹5.基于不同年龄段年轻人群体用车需求的共享单车空\r间分布研究 [J], 陈宇茜;孙帅;李安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颌第一前磨牙冠根测量值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吴大明;吴友农
【期刊名称】《口腔医学》
【年(卷),期】2006(26)1
【摘要】目的探讨上颌第一前磨牙冠根各测量值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上颌第一前磨牙136颗,利用游标卡尺测量牙体的全长、冠长和根长,冠、颈和根1/2的近远中径及颊舌径.利用直线相关分析冠根各测量值的关系.计算显著相关测量值之间的回归方程,并验证其可靠性.结果冠长(根长)和全长,冠颊舌径、颈近远中径、颈颊舌径和根1/2近远中径(根1/2颊舌径)成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计算理论值与实测值相比,差值不超过1 mm(P<0.05)的有颈近远中径和根1/2近远中径、颈颊舌径和根1/2颊舌径.结论相关和回归分析可用于研究牙体各测量值间的关系.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吴大明;吴友农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内科,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内科,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2.41
【相关文献】
1.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三根三根管1例 [J], 陈波;胡欢;李东;施琥
2.广东汉族青少年上颌第一前磨牙冠根测量值的相关性分析 [J], 曾素娟;胡雁;王小燕;张晓蓉
3.上颌第一前磨牙三个根及三根管两例 [J], 张庆;杨洪;陆明辉
4.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3根3根管1例 [J], 蒋文凯;程庚;刘晓燕;郭翠红;孙书恺
5.上颌第一前磨牙三根三根管1例 [J], 邹琼怡;梁羽;赖扬帆;王鹏;代芸洁;梁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