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理论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是研究叙事的一种理论,它研究叙事的过程、结构和形式。
它探讨叙事的基本元素,如叙述者、叙述内容、叙述文本和叙述环境。
叙事学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叙事来理解世界,通过叙事来传播知识,通过叙事来传达情感。
叙事学有多种模式,如社会叙事模式、实证叙事模式、符号叙事模式和象征叙事模式等。
社会叙事模式是一种社会叙事,它以社会结构为基础,以社会参与者的行为为基础,以社会变化为基础,探讨叙事的复杂性。
实证叙事模式是一种重点研究叙事的基本结构,它探讨叙事的构建原则和叙事结构,以及叙事的基本形式,如讲故事、记录历史、叙述经历等。
符号叙事模式是一种重点研究叙事的意义和功能,它探讨叙事如何形成语言和文化的背景,以及叙事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象征叙事模式是一种重点研究叙事的表达形式,它探讨叙事如何赋予人们新的情感和意义,以及叙事如何塑造人们的世界观。
叙事学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叙事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通过叙事来传播知识、塑造自我价值观,以及建立社会关系。
叙事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中各种文化、社会和政治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叙事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行为,从而更好地掌握人类的社会发展规律。
用叙事理论的叙事视角解读《皇帝的新装》叙事学理论在文本层面主要讨论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距离等问题。
其中叙事时间又分为时序、时距和频率三个层面。
叙事视角又称叙事聚焦,它又分为内聚焦、外聚焦和全聚焦三个层面。
所谓内聚焦是叙述者就是文中人物,是叙述者站在自己的角度讲述故事;所谓外聚焦是一种限制性叙述,叙述者知道的事情少于故事中的人物;所谓全聚焦则是叙述者能准确掌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是全知全能的。
简而言之其实就是叙述者与故事中人物的关系:内聚焦就是叙述者等于人物;外聚焦就是叙述者小于人物;全聚焦就是叙述者大于人物。
下面我将从叙事视角中的全聚焦模式出发解读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皇帝的新装》全文采用“全聚焦”的叙事视角讲述了一个一眼就可以看穿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最终演出一场闹剧。
童话中我们会嘲笑那个愚蠢的皇帝,还有那些睁眼说瞎话的官员、百姓。
文章将人物的所作所为及其心理展现的淋漓尽致,及其细腻的剖析了文中所有人物的形象,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这就是全聚焦的特点:全面而且细致。
下面就从全聚焦的叙事视角出发解读文中不同的人物形象。
首先是文章的主角——皇帝。
文章对皇帝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做了一定的描写,从这几个方面的描写中让极清晰得展现了皇帝的愚蠢、荒诞、可笑。
如文中当两个骗子向皇帝讲述说他们缝制的衣服不仅漂亮,而且不称职或是愚蠢的人都是看不见这件衣服的,此时皇帝不但信以为真而且还在心理默想:那真是件漂亮的衣服啊!还真就以为自己穿上这件衣服后就可以辨别哪些人不称职,哪些人不聪明。
仅仅几行文字就将皇帝的愚蠢全面细致的呈现在读者眼前。
其次是文中的得意之人——两个骗子。
文中主要对两个骗子的动作和语言进行了描写,仅从这两个方面的描写就足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两个骗子的狡猾以及他们那进行的天衣无缝的诡计。
就因两个骗子的一句话:“只有称职的,聪明的人才能看见我们缝制的衣服”。
所有人都想自己是称职的,聪明的人,两个骗子正是掌握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所以他们的诡计才得以实现。
拉布拉夫的叙事学理论
拉布拉夫叙事理论:
拉布拉夫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划分为点题、指向、进展、评议、结局、回应六要素。
他认为“一个完整的叙事模式以点题和指向开始,以进展为主体,用评议烘托气氛,以结局结束情节,最后用尾声将读者带回现实”。
点题即点出故事大意,该部分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梗概,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既可以是文章的标题也可以是文章首段的某句话;指向叙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包括故事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只是为事件的发生做铺垫;进展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将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呈现,也可以是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评议在文章的位置并不固定,可以渗透在文章的各个角落,是叙事者或故事中的人物对事件的观点、态度和心理活动;结局是故事的结束,“叙述者回答了最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并非所有记叙文都有结局,也可以是开放式的结局,给读者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猜想”;回应部分是故事与现实的连接与融合,是读者从故事中受到的启迪或产生新的意义,其作用是前后呼应、凸显主旨、升华主题。
在记叙文中,以上六要素并不总是同时出现,也并不一定按照固定的顺序出现。
叙事学理论解读潘又安形象一切成功人物的塑造,他们的性格情态都不是平面的,仅靠一个角度的刻画不能完成,没有多视角的艺术刻画,就难以塑造出丰满深邃、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潘又安是《红楼梦》[1]中众多小厮之一,虽然他仅在书中第七十一、七十二与九十二回中出现,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许有人认为潘又安胆怯懦弱,也许有人认为他敢作不敢当,但是隐藏在他胆怯懦弱外表下的是一颗对封建等级制度、婚姻制度决绝反抗的心。
他是众多男仆形象中唯一一个敢于进行反抗的人物,敢于用死去捍卫爱情的“勇者”。
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视角解读潘又安形象,进而探讨其悲剧命运的成因。
一、潘又安形象的结构安排“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20世纪后半叶由乔姆斯基在《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中提出的理论。
一般叙事作品表层结构的基本条件是:平衡—破坏平衡—新的积极或否定性平衡,这种结构是与叙事文本字面意义直接相关的结构分析,一旦这种结构受到破坏便会产生不知所云或支离破碎之感。
而“深层结构”研究的内容是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这个结构和表层结构不同,并非在于字面上的叙述,由于文化背景中的社会心理结构无意识地渗入叙述中,因而这是市民社会中的一种愤世嫉俗的人生智慧,潜藏在作者的无意识中的结构分析。
首先,运用表层结构的经典模式分析潘又安形象的结构安排。
潘又安与司棋的故事情节如下:1.潘又安与司棋在园中约会;2.鸳鸯无意中撞破二人约会;3.司棋与潘又安向鸳鸯求情;4.司棋病倒,潘又安畏惧远逃;5.司棋被撵,潘又安不久回来;6.司棋母反对二人在一起;7.司棋坚决表明心志后自尽;8.潘又安说明原委,本想用金钱试探司棋;9.潘又安为司棋殉情。
以上故事情节我们可以按照“平衡—破坏平衡—新的积极或否定性平衡”的模式分析潘又安形象的塑造。
“潘又安与司棋在园中约会”是一种平衡,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男女之间在园中你情我愿,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鸳鸯无意中撞破二人约会”在此破坏平衡,外人的介入使得约会的平衡被打破,成了偷情。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
叙事学(法文中的“叙述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
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
然而这种定义经不起深究。
因为叙事学研究对象——“叙事作品”的界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而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显然,这里的“文学作品”并不只包括叙事作品一种。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热奈特的理论著作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显然是枯燥无味的,他剖析文本,暴露文本内部的发条:谁说话,什么时候说话,从哪里说话……他从简单的问题,得出复杂而丰富的回答,就像在《辞格》系列,特别是在《辞格三》中那样,热奈特用一个独一无二的对象来阐明叙事学的同时,也把这些叙事学研究应用到这个对象上:这个对象就是《追忆似水年华》。
文学分析的一个顶点。
对诠释者来说,经由热奈特的分析与思考,可以发掘出无价的财富……有人说他拽黑话。
他说:“说黑话也是说新词,是术语上的创新与分类。
只要能在一个通过概念获得彼此理解的科学的圈子里起作用,这些东西就是有用的。
同时,阐发一套能够建立系统的、充足而适切的语汇,也很好玩啊。
”在2006年的时候,他对L’obs网这样解释道。
在发现“一个人是在贯彻某种隐微的理论之前,那个人及其行为,看起来总是可笑的和不可容忍的。
”这个人尤其爱文字和文学,这种爱,甚至变成了一种微妙的幽默和自嘲。
他坦承,他爱“(法语)联诵的错误”,这些语言的错误,既表现了作者的无知,又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创造性。
对于规范的语言,他说就“像废掉的手一样摸什么都没有感觉”。
他非常喜欢“媒体方言(médialecte)”,也即媒体的新语言。
叙事学是研究叙述和叙述结构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的许多方面,如文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等。
在叙事学中,有许多经典理论和学者,他们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叙述和叙述结构的本质有很大的帮助。
一、经典理论1.弗洛伊德的“叙事自我”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叙述行为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形式,通过叙述,人们可以理解自己的经历和情感。
他将这种自我表达称为“叙事自我”,并认为它是人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普罗斯特的“时间回溯”普罗斯特认为,叙述是一种时间回溯的过程,通过叙述,人们可以回忆过去的经历和情感。
他的著作《追忆似水年华》就是一个典型的时间回溯的叙述。
3.罗兰·巴特的“叙事结构”巴特认为,叙述是一种有机的结构,它由许多不同的元素组成,如情节、角色、场景等。
他的著作《叙事学》就是对叙事结构的深入研究。
二、学者1.约瑟夫·坎贝尔坎贝尔是一位著名的比较神话学家,他的研究涉及到叙述和叙述结构的许多方面,如情节、角色、场景等。
他的著作《千面英雄》是一部经典的叙事学著作。
2.弗兰克·凯尔泰凯尔泰是一位著名的叙事学家,他的研究涉及到叙述和叙述结构的许多方面,如情节、角色、场景等。
他的著作《故事的结构》是一部经典的叙事学著作。
3.罗兰·巴特巴特是一位著名的法国文论家,他的研究涉及到叙述和叙述结构的许多方面,如情节、角色、场景等。
他的著作《叙事学》是一部经典的叙事学著作。
叙事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的许多方面,如文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等。
在叙事学中,有许多经典理论和学者,他们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叙述和叙述结构的本质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对这些经典理论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叙述和叙述结构的本质,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叙事是人类文化和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故事的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并塑造和传承社会价值观。
叙事学理论研究了叙事的本质、结构和功能,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叙事提供了框架和工具。
本文将综述几个经典的叙事学理论,包括弗拉基米尔·普罗普的基本动机理论、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理论、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代码理论和格拉德斯通·格尔的复杂叙事理论。
弗拉基米尔·普罗普的基本动机理论是叙事学中最早的理论之一,它认为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受到基本动机的驱使。
普罗普将叙事结构分为31个不同的步骤,并将这些步骤归纳为7个基本动机,包括王子和公主、救援、婚姻、追求、试炼、报复和谋杀。
这些基本动机构成了故事的基础构架,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故事能够触动人心。
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理论进一步扩展了叙事学的视野。
坎贝尔认为,所有叙事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普遍的结构,即英雄之旅。
这一结构包括英雄的离家、面临挑战、接受指导、克服困难、获得奖赏、回归家园等阶段。
英雄之旅理论强调了叙事中的成长和自我发现,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代码理论探讨了叙事中的符号和符码。
他认为叙事是通过符号系统来展示的,并将符号和符码分为具体和抽象两个层次。
具体符号是具有共同理解和认知的物体、人物或场景,而抽象符号是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概念。
巴尔特的理论帮助我们理解叙事中的象征性和隐喻性,以及如何通过符号传递深层含义。
格拉德斯通·格尔的复杂叙事理论强调了叙事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他认为,传统的线性和简单的叙事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格尔提出了“复杂叙事”的概念,指的是以非线性、断裂或模糊的方式呈现的叙事形式。
复杂叙事突破了传统叙事的限制,鼓励读者的主动参与和理解,同时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混乱性。
综上所述,经典叙事学理论研究了叙事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与案例一、概述在文学研究领域,叙事学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通过叙事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解读文本所呈现的叙事结构、叙述策略和意义。
本文将围绕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展开讨论,并通过案例分析来阐明其应用。
二、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 叙事学的起源与发展叙事学起源于文学和语言学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叙事结构、叙述者角度、叙述策略、叙述语言等方面。
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叙事学逐渐扩展到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成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工具。
2. 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故事”和“叙述”两个概念。
故事是事件或情节的内容,而叙述则是将故事通过语言或其他符号呈现出来的过程。
叙事学通过分析故事和叙述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叙述者的立场、观点和意图。
三、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1. 整体分析法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首先是对整个文本进行分析。
研究者需要关注文本的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关系等方面,以揭示出文本的整体叙事特点。
2. 手法与策略分析法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还包括对文本中使用的叙述手法和策略进行分析。
这涉及到叙述者对故事的选择、叙述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研究,以揭示出叙述者的意图和叙事效果。
3. 叙述者角度分析法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还要注重对叙述者角度的分析。
研究者需要考察叙述者对事件的态度、观点以及对人物的描写方式,以揭示出叙述者的立场和情感倾向。
四、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我们将通过一篇经典文学作品来进行案例分析。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其叙事结构复杂,人物众多。
通过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我们可以发现:1. 整体分析法:《红楼梦》以宝玉、黛玉等人物的命运起落为主线,通过情节交错、伦理矛盾等手法,揭示出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
2. 手法与策略分析法:《红楼梦》中运用了诸多文学手法,如悬念设置、对话描写等,构建了丰富的叙事策略,使作品更具有张力和感染力。
叙事学的知识点总结一、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叙事是指用语言、音像、图像等手段将事件、情节、人物等组织起来并加以说明、展示的过程。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的一门学科,主要关注叙事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表现形式、规律和功能。
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学作品、历史文献、新闻报道、电影、电视剧等各种叙事形式。
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叙述者、叙述对象、叙述方式和叙述效果。
叙述者是指叙事的主体,可以是真实的人物、虚构的角色,也可以是写作者、历史学家、记者等。
叙述对象是指叙事所涉及的事件、情节、人物等内容。
叙述方式是指叙事的表现形式,包括叙述的结构、语言风格、叙述的角度等。
叙述效果是指叙事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包括读者、听众对叙事的理解、感受和思考等。
二、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是指叙事内容的组织方式,包括情节、时间、空间和人物等要素的安排和衔接。
常见的叙事结构包括线性结构、环状结构、平行结构和非线性结构等。
线性结构是最常见的叙事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叙事内容,从事件发生的起始点一直到结束点。
这种结构简单直接,适合于讲述清晰、连贯的叙事内容。
环状结构是以循环而不是直线来组织叙事内容的结构。
在环状结构中,故事从一个起始点开始,然后反复回到这个起始点。
这种结构能够使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更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
平行结构是指在同一时间段内发生的多个故事并行展开的叙事结构。
这种结构适合于展现不同事件和人物的关联和对比,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非线性结构是指不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叙事内容的结构,包括回溯、倒叙、快闪回等方式。
这种结构能够使故事更具有悬念和张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三、叙事技巧叙事技巧是指叙述者在叙事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手法和方法,包括描写、对话、铺垫、伏笔、转折、悬念等。
这些技巧能够使叙事内容更加生动、丰富和引人入胜。
描写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技巧,通过对事件、人物、情节等进行详细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叙事内容。
对话是指通过人物的对话来传递信息和展现人物性格、情感等,使叙事内容更加具有张力和真实感。
结合叙事学理论分析解读纪录片《追眠记》《追眠记》是一部由导演李晨执导的纪录片,它记录了一位中国残疾人艺术家追眠的艰辛历程。
通过叙事学理论的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纪录片所传达的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追眠记》采用了线性叙事的方式,即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整部影片从追眠的童年生活开始,逐渐展示了他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如何通过艺术创作和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主人公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从而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他的成长历程。
这种线性叙事的方式能够使观众更容易地跟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心路历程,增强了观影的情感共鸣。
纪录片采用了回忆叙事的手法,通过追眠的口述和他周围人的回忆,再现了他的成长历程和艺术创作过程。
这种叙事方式使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使整个故事更具有情感质感。
通过追眠的口述,观众可以了解到他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以及他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最终成就了自己的艺术梦想。
透过他周围人的回忆,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到追眠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对他的评价,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位残疾艺术家。
纪录片还使用了亲身叙述的方式,即让追眠亲自讲述自己的故事。
通过这种叙事手法,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挣扎。
追眠的真诚坦率的讲述,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使观众更能够与他产生共鸣,共同感受到他的坚韧和勇气。
亲身叙述的方式也让观众更能够深入地了解到追眠的个人性格和价值观,使整个故事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纪录片还通过插叙和闪回的手法来丰富叙事结构,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紧凑。
通过插叙,导演在影片中穿插了一些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以便观众更好地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从而更好地理解他所经历的一切。
通过闪回,导演在影片中穿插了一些主人公过往的景象和记忆片段,使整个故事更具有层次感和张力,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结合叙事学理论分析解读纪录片《追眠记》【摘要】这篇文章将使用叙事学理论来分析纪录片《追眠记》。
在引言部分将介绍纪录片的背景和意义。
在将依次进行叙事学理论概述,分析《追眠记》的故事情节,探讨其叙事结构,讨论角色建构和叙事策略,以及观察视听语言的运用。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追眠记》的叙事方式和效果。
结论部分将总结分析结果,提出对这部纪录片的评价和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能够对《追眠记》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叙事学理论、纪录片、《追眠记》、故事情节、叙事结构、角色建构、叙事策略、视听语言、结论。
1. 引言1.1 引言在纪录片《追眠记》中,导演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真实的镜头展现了一个关于记忆和人性的感人故事。
本文将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这部纪录片,从叙事结构、角色建构到视听语言的运用等方面,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意义和影响。
《追眠记》以一名失忆女孩为主线,通过她周围人物的讲述和回忆,逐渐揭开她的过去和心灵世界。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发人们对记忆、身份和情感的思考。
叙事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析这一故事的有力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导演选择叙述这个故事的动机和意图。
通过对《追眠记》的叙事结构和角色建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如何通过不同视角的描绘和角色间的互动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
视听语言的运用也是影响观众情感共鸣的重要因素。
音乐、配乐、声音设计等元素的运用,为故事增添了层次和情感色彩。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追眠记》这部纪录片,感受其中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叙事学理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解读纪录片的新窗口,让我们能更深入地探究影像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2. 正文2.1 叙事学理论概述叙事学理论是研究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的学科,它涉及到如何通过故事来传递信息和观点,如何激发读者或观众的情感,以及如何构建人物和情节等方面。
在纪录片《追眠记》中,叙事学理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叙事学理论包括了传统的故事结构理论,如弗雷格的故事分析理论、普罗普的群起理论等,以及新近出现的互文性理论、叙述理论等。
叙事学理论与写作教学大纲叙事学理论与写作教学大纲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写作已经成为了一项必备的能力。
然而,很多人在写作时却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组织自己的思路和表达。
这就需要我们借助叙事学理论来指导写作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科学的写作大纲。
一、叙事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现象的学科,它关注故事的结构、主题、角色和情节等要素。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借鉴叙事学的理论,来构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二、故事的基本结构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一个扣人心弦的高潮和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这个结构来组织自己的文章,使其更加连贯和有吸引力。
三、角色的塑造角色是故事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他们的性格、经历和行为会直接影响故事的发展。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自己角色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塑造他们,使其更加立体和鲜活。
四、情节的设计情节是故事发展的线索,它决定了故事的发展方向和节奏。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教导学生如何设计一个紧凑有趣的情节,使其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保持阅读的兴趣。
五、语言的运用语言是写作的基本工具,它直接影响着文章的质量和效果。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子结构,使其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六、写作技巧的培养写作技巧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教导学生一些常用的写作技巧,如使用比喻、对比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以提升文章的表达能力。
七、实践与反思写作是一个不断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写作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多写多练,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总结叙事学理论为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框架,通过学习叙事学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自己的思路和表达,写出一篇生动有趣的文章。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思辨能力,使他们成为优秀的作家。
浅谈叙事学理论桥板中学覃凤群叙事学理论作为文艺理论,对于中学教师而言,比较复杂艰深。
但其中一些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内容,已经被广泛运用。
传统的小说理论注重人物、社会、主题,它更加关注小说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更关注小说之所以是小说的共性特征。
我们有必要利用其中一些常用的分析方法,为小说解读增加一些切入点。
运用最广泛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进行小说分析实践。
在叙事文学作品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本质的关系,西方小说理论家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叙事视角问题。
叙事性作品既然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那么就自然涉及到一个由“谁”站在什么“位置”来叙述的问题,也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问题,即叙事视角。
比如,观察者视角:如同第三人称叙事,观察者作为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可以使故事完全客观——叙事者只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加评论,不加解释。
比如《孔乙己》这篇小说中的“我”,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在创作这篇小说时带来很大的方便。
孔乙己、酒客,都是“我”无聊时打发时间的“看资”,“我”十二岁,这个年龄既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讲述能力,又没有更多的社会阅历,不能就人们的行为做出更多的评判,“我”就充分发挥观察者的角色。
人们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孔乙己排九个大洋,孔乙己从不欠账,摸出四文大钱,满手是泥,掌柜惦着孔乙己欠的十九个钱,后来不再提……等等细节,都是“我”的所见所闻。
“我”在故事中基本连一个次要人物都算不上,但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角度。
叙事时间,传统小说的叙事时间偏重于尊重时间的客观性,而现代小说叙事时间则更加强调人的主观性、个性化特征。
应该说,对时间的把握体现着作家对世界认识的深度。
作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时间的变形处理,实际是一种探索和发现世界潜在可能性的过程。
随着作家对世界认识的加深,并在外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下,中国小说的叙事时间模式也开始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化,这种转化在晚清小说中就开始了,不过由于在鲁迅小说《呐喊》《彷徨》中得到纯熟运用而最后完成。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是一种文学研究的理论,它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
叙事学理论把个体的叙事理解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个体叙事可以用来补充已有文本或广义地理解人类行为。
它主要内容包括叙事的范式,叙事的结构、叙述本质与叙事方式等等。
叙事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的现代文本解析理论,如法兰克·福特(Frank Ford)2002年在《新叙事主义读本》中提出的新叙事理论。
此后,许多社会学家和文学家都提出了他们自己的叙事学理论观点,如弗里德曼(Freedman),卡洛斯·考伯特兰(Carlos Cortes)等。
他们认为,叙事不仅仅是一种文本,它还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对人类行为的形式化理解。
叙事学理论强调故事中的元素,如故事的结构、情节设计,以及故事的叙述视角。
叙事理论认为,个体的叙事可以表达文化和社会的结构,叙述视角可以映射出更大的文化结构。
此外,叙事学理论也强调叙事的动态,即未来的叙事可能会改变社会文化的结构。
叙事学理论对文学研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被用来分析一个故事中的文本,分析叙事模式,从而深入理解故事中的意义。
例如,可以通过分析叙事模式和叙事结构来了解文本中所涉及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此外,叙事学理论也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今天社会中的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间的关联。
结合叙事学理论分析解读纪录片《追眠记》纪录片《追眠记》是由导演赵丹执导的一部纪录片,该片通过对中国最传统的民族乐器——古筝的追寻和传承,展现了古筝音乐的美妙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借助叙事学理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部纪录片,分析其中的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并对其中体现的文化传承与音乐艺术进行深入解读。
我们可以从叙事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追眠记》这部纪录片。
叙事学理论认为,叙事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叙事创造出来的故事有助于观众对事件和情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在《追眠记》中,导演赵丹采用了线性叙事结构,通过讲述一位古筝演奏家的传承和发展的故事来展现古筝音乐的魅力。
叙事学理论中强调了叙事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在《追眠记》中,导演通过对古筝的故事、演奏家的情感表达以及古筝音乐的美妙演奏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得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古筝音乐的魅力。
我们可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解读《追眠记》中所体现的古筝音乐的文化价值。
古筝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极为丰富。
在《追眠记》中,导演通过对古筝演奏家的生活、音乐和情感进行全方位的展现,展现了古筝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纪录片所呈现的情感共鸣,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古筝音乐所传达的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文化价值。
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来看,《追眠记》也展现了古筝音乐的美妙和艺术魅力。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其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追眠记》中,导演对古筝的音乐演奏以及演奏家的技艺和情感表达进行了深入的展现,使得观众对古筝音乐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通过纪录片的情感共鸣,观众对古筝音乐的美妙和艺术魅力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概述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1)关于叙事学定义:①托多洛夫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叙事作品,从结构主义“科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加以分析。
②他认为叙事学应该是对叙述本质和叙述分析的几条原则提出几点一般性的结论,其研究对象是叙事的本质、表现、功能等叙事文本的普遍特征,而不考虑叙事的媒介。
③这一定义后来被法国学者热奈特重新界定,认为叙事学只应是对叙事文学的研究,不涉及影视等部门。
④托多洛夫的文学观受到语言学研究的很大影响,认为叙事作品就是一个陈述句的扩大,从文学研究科学性的角度来看,文学只是一种中介,一种语言,诗学用它来表现自己。
(2)理论主张:①关于叙事时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压缩和延伸。
是指文学作品讲述的时间对事件时间的压缩和延伸,例如一年过去了是压缩,说时迟那时快是延伸。
二是连贯。
是指并列几个不同故事,上一个故事结束下一个故事开始。
三是交替。
是指同时叙述的两个故事,一个未讲完就开始了第二个,第二个未讲完又回到了第一个,二者交替进行。
四是插入。
是指把一个故事插入到另一个故事之中去,形成故事嵌套的解构。
②关于叙事体态,是指表达故事中的“他”和叙事话语中的“我”的关系,即作品中人物和叙事者的关系。
托多洛夫将之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叙事者大于人物(从后面进行观察)。
叙事者知道每一个人分别见到的、感受到的,但他们自己却不知道彼此的想法。
第二种是叙事者等于人物(“同时”进行观察)。
叙事者与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在人物对事件的答案没有找到解释之前,叙事者也不能向我们提供什么。
第三种是叙事者小于人物(从“外部”进行观察)。
叙事者比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都少,无法进入人物的意识,这一类实例最不常见。
③关于叙事语式:a描写:是指作者向我们展示事物,这种叙事方式与编年史有关,因为编年史是一种纯粹叙述,人物不讲话。
b叙述:是指作者向我们说出事物,这种叙事方式与戏剧有关,因为戏剧是一种以人物对白演示故事的方式,没有叙述者的话语。
c描写与叙述:在大多数作品之中,叙述与描写往往间杂,甚至就在一个段落中既可以讲述故事,又可以描写故事的氛围状况等。
叙事学理论解读《竹林的故事》
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竹林的故事》作家废名根据生活虚构三姑娘的故事,以儿童的视角再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的普遍苦难。
小说的表层结构是三姑娘的成长故事,而其深层结构是一个勇敢的人对苦难的淡化和超越,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对田园牧歌的生活的向往。
山城里的竹林、小河、茅屋、菜园、山坡等构成了小说的场景,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意象是竹林。
从小说的开端到结尾都出现了这个意象,且小说的名字也叫《竹林的故事》,“竹林”代表着作家所向往的美好心灵世界。
小说人物主要是“我”、老程、三姑娘及其母。
三姑娘是小说的主角,具有伟大的心灵力量,无论自己的人生发生何种不幸,总是乐观面对,超越苦难,快乐、坚韧地活着。
格雷瓦斯将小说叙事结构分为:契约型、任务型、离合型。
这篇小说的叙事结构属于离合型,以我和三姑娘的见面为线索展开故事,“我”看到不同时期三姑娘的变化,推动故事发展。
小说采用内聚焦的方式,以“我”的单一视角讲述小说主角三姑娘的故事。
在这种叙述角度下,“我”既是小说的一个角色也兼职了叙述者。
这个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的其他角色,其更“透明”、更易理解。
由于受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让人跟随其视角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
小说展示了“我”作为一名儿童眼中的三姑娘,对人生苦难的感受。
正式这种儿童视角使作品语言达到了陌生化的目的,淡化了作品中关于苦难的沉重气息,给了读者美、乐趣、诗意的享受。
在叙述动作方面,叙述者类型属于超故事,叙述者“我”参与故事中讲述事件的发展,拉近叙事者和接受者的距离,容易抓住读者,让读者更加容易融入到小说故事情节中,接受作品。
作品用儿童的单纯天真的叙事声音来看待三姑娘的遭遇,看待人生的苦难。
根据叙事者介入的程度,叙事声音可分为:缺席的叙事者、隐蔽的叙事者、公开的叙事者。
在小说中,“我”是公开的叙事者,讲述故事,而作品中也有一个隐蔽的叙事者即作者自己。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如作品中对三姑娘看待父亲死去的问题,小说写到“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什么了。
”
在叙事学理论方面对作家废名的小说《竹林的故事》的解读大约就是以上内
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