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2
摘要:近年来,影视圈涌入很多基于文本改编的电影作品。
例如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嫌疑人X的献身》《流浪地球》等均改编自同名小说,以及2019年热度爆棚且极具话题性的电影《少年的你》,也改编自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影视作品的改编热潮使得学界再次将研究视域投向由文本改编而来的电影作品,这些作品基于优秀的文学IP开发而来,本身具有一定的粉丝流量。
谈及此类作品对于文本改编的回归与重铸,便不得不再次提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
本文以《阳光灿烂的日子》及其原著《动物凶猛》为研究文本,从特定的转场,情节的呈现,光位的布置,景别的框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探求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对于原著文本重铸与回归的同时,兼论影片电影语言叙事手法,进而为我国影视行业工作者对于优质IP 的改编与再创造提供更为深远的致思路径。
关键词:影视语言;小说文本;改编;重铸;回归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自1995年上映之后,引起极大的社会轰动。
其因在当时尺度较大的影片内容被誉为中国第一部“青春期启蒙”电影,影响着一代青年人。
同时,影片也被誉为小说成功改编为电影的标志性案例。
《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影片还原了小说中近九成情节,其运用特定的转场方式,声画结合的情节塑造,恰当的景别取景及适宜的灯光光位造型,借助独特的影视语言展现手法成功地完成了其对小说文本的重铸与回归。
一、特定的转场:由文字转向画面的重铸转场即影视作品进行场面转换时,为增强视觉画面及故事情节转换的逻辑性、条理性、艺术性、视觉性,在场面与场面之间的转换中所用的特定技法。
转场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通常可以分为两类:无技巧转场(用镜头的自然过渡作转场)及技巧转场(运用特技手段作转场)。
无技巧转场即用镜头的自然过渡来衔接前后两场镜头内容,其主要适用于蒙太奇镜头段落之间的转换和镜头之间的转换,强调视觉的连续性。
[1]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处理马小军从幼年过渡到青年的情节时就采用了无技巧转场的方法,从而自然的完成故事情节由文字语言转换为画面语言的二次铸造。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片分析1.关于“阳光”的理解和画外音对叙事的支配《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它尊重了主人公的心理真实,这种阳光并非真正的物理阳光,而是因为爱情因素的参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愉悦。
主人公表现的是对记忆的筛选,侧重于对自己记忆中美好事物的表达,因此阳光灿烂所表现的主题就是自己对青春的缅怀以及主人公的爱情体验与回忆。
另外,画外音奠定了整体的叙事基调,配合支配了影片的叙事。
导演从自我观念出发讲述故事,从而使影片具有更大的灵活度,可以任意打断并重新编叙故事,使观众时刻与影片保持间离,从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叙事线索,整部影片按照线性结构发展而画外音的出现则使叙事生出不同的支线,让观众体会导演思想的复杂性。
2.个人化的叙事方式对客观历史的解构影片从个人角度讲述关于文革的记忆,从根本上瓦解了文革的政治本质,以个人的全新视角对文革进行主观化的展现,巧妙的回避了文革的黑暗现实,将观众带入马小军的个人历史体现之中。
可以说导演是少数的个体的立场来展现属于主流的大众文革,因此,影片风格与历史之间存在着背离。
导演极力淡化文革的政治色彩和历史色彩,使本片成为文革类影片的一个里程碑。
在此意义上说,导演实现了个人主观视角对历史事件的解构,集中展现了个人在历史中的处境,表现了导演对特定历史年代的嘲讽与反思。
3.对马小军人物及其性格的分析影片的明线是马小军对米兰的迷恋,而暗线是青春成长的喧嚣和躁动,马小军是一类文革中的典型,在他身上我们可以体验到青春的躁动与不安。
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和对爱情的渴望,他具有由衷的英雄思想和子承父志的革命自豪感,同时又充满反秩序,反常规的渴望。
这跟父辈的革命规范和伦理法则形成了激烈冲突。
学校管理失控,师德丧失以及社会中权力的真空,社会规模社德约束力的下降,家庭之中父权的转移,父母的放任自流成为他性格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他们青春的叛逆以及文革对他们应有权力的剥夺以及深受毒害而不自知的思想状态。
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原著:王朔编剧:姜文摄影指导:顾长卫录音师:顾长卫美术师:陈浩忠原著音乐:郭文景主演:夏雨(饰马小军)宁静(饰米兰)获奖:本片获1994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分析读解]一、人物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们是一类新典型,它展示了革命家族内部的精神冲突。
马小军们不是一般的胡同串子和市井顽主,他们是大院里的孩子,是红色特权的享有者。
他们具有由衷的英雄理想和子承父志的革命自豪感,同时又充满反秩序、反常规的自由渴望,跟父辈的革命规范和伦理法则形成了激烈冲突。
父母不在身旁,学校管理秩序的失控滋养了他们的自由发展,青春的力量无处发泄,成长的迷惑无人导引,便很容易地发展为暴力。
这是“文革”期间政治迫害之外另一种残暴。
“文革”的大环境是它滋生的土壤。
同时,马小军的青春期又具有超越时代的一般特点:一个少年开始面对社会的艰难,其间不是为外人道,耻于为外人知的辛酸在影片中时有流露:如马小军从唐山回来,见到米兰与刘忆苦亲密神态的故作轻松;从派出所回家后对着镜子阿Q式的自我宜泄;对在老莫中与刘忆苦斗殴的想像。
躁动的欲望和让人绝望的失败折磨着他,阳光灿烂之下,阴影也必浓重。
二、个人化的叙述方式(阳光)故事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中的70年代。
但是,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完全不同于以往文艺作品的“文革”历史。
这里没有批斗,没有漫天的大字报,没有苦难和创伤,没有冤狱和流放。
有的是高亢的革命歌曲,灿烂的阳光,平静悠闲的大院生活,英雄主义的理想,兄弟般的友谊和爱情的萌动,失控的欲望和游戏一般的暴力斗殴。
这是姜文记忆中的“文革”,这是姜文的少年时代,姜文无意提供一段教科书一般全面、严谨的“文革”历史,他更感兴趣的是讲述一个少年在乱世中成长的故事。
他带给观众的,是他主观中的真实。
影片纯粹从个人观点出发,不带社会公共的价值尺度去处理这个题材,这就有别于以往人物行为背负公共道德和价值要求的作品。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人故事的电影,它讲述了两个家庭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艰难生活。
导演娄烨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将这段历史时期的苦难和人性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影片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
通过一对年轻夫妇的视角,观众得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影片中的角色塑造非常到位,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
其次,影片的美术设计和摄影也是一大亮点。
娄烨导演对于镜头的运用非常独到,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在一些关键场景中,通过摄影的手法,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沧桑和苦难。
最让人动容的是影片中所展现的人性的美好。
尽管面对着生活的种种困难和磨难,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执着。
影片中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感动不已,两个年轻人在逆境中坚守着对彼此的爱,展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人故事的电影,它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人性的美好。
影片中的角色塑造、美术设计和摄影都展现了导演娄烨的才华,让人对这部电影赞不绝口。
推荐给所有喜欢温情故事的影迷们。
[摘要] 《阳光灿烂的日子》虽以“文革”为背景,但它不同于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们从社会政治视角之下对那段历史进行反思,它把视角对准了那个无序的年代疯狂成长的少年岁月,虽然故事发生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但我们看到的是一段不同以往文艺作品中的“文革”历史。
影片以独特的视角、个性化的表达,塑造了强烈的时空纵深感,以崭新的话语方式讲述了那段历史,表现了那段已逝去的青春记忆的飘忽、迷茫和充满不确定的诗意。
[关键词] 叙事学 时空意识 个性化叙述《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
本片虽以“文革”为背景,但它不同于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们从社会政治视角之下对那段历史进行反思。
它把视角对准了那个无序的年代疯狂成长的少年岁月,虽然故事发生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但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完全不同以往文艺作品中的“文革”历史。
影片的表层主题有两个:一个是友谊,一个是爱情。
这两个主题都是青春的梦幻和激情下的表现。
阳光灿烂的环境、洒脱爽朗的心情、纯洁的友谊、躁动的青春、诗意中带着朦胧的爱情,再加上英雄式的暴力场面与以往反映历史的文艺片确实有很大的不同。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现在距离影片放映时间已有十五年之久,但该片是我比较欣赏的一部电影作品。
每次看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让人心里激起一种特殊的冲动,赞叹姜文的才华,佩服他的睿智。
今天再来对其进行审视欣赏的时候,场面的华美与效果应退居其次,更应该从叙事学角度进行分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年公映的时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多次在电影颁奖礼上获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功除了演员的出色本真的表演,摄影师独特的拍摄视角,更重要的是与影片所展示的叙事艺术密切相关。
本文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从叙事规则、叙事时空、以及叙事风格等方面来阐述这部影片的独特个性魅力。
一、叙事主体的确立正如克里斯蒂安麦茨所讲:“一个影像的存在本身表明他是经过某些叙述人理性的选择与安排的,无论那是导演的、作为电影表演本身的、还是一种出于影片背后某处的“潜在语言焦点”的理性。
从叙事学角度浅析《阳光灿烂的日子》【摘要】:《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由演员改行当导演的电影导演处女作。
影片以文革为背景,描述了在那一特定时期下生活于北京部队大院中的孩子们的生活故事。
影片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成。
本文旨在以叙事学角度来剖析电影中独特的艺术语言,尝试解读出影片中所蕴含的不一样的“姜文”。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文革;叙事学;解读引言某种意义上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亦是一部青春片。
姜文以其极尽个性的方式展现了青春中懵懂、迷惘、充满未知的一面。
同时,也以青春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一段不一样的文革。
和大多数的青春片相同,《阳光灿烂的日子》突出的电影主题主要有两个:带着朦胧感的诗意化的爱情和充满了英雄主义的纯洁的友情。
《阳光灿烂的日子》斩获了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及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
虽然上映至今已有20年之久,但其艺术成就仍为人所乐道。
究其原因,除了演员不落俗套的出色表演和摄影师独到的拍摄视角之外,更重要的是影片中颇具意味的叙事艺术。
本文即是结合电影叙事学相关知识,对该片进行分析。
一、个性化的叙事主体不同于大多数的电影,以“上帝视角”(第三人称视角)来讲故事,本片则是以叙事者为叙事主体,一边“演故事”,一边“讲故事”,使得观众在不知不觉之中便被导演“牵着鼻子走”。
从影片的最开始,导演便以一种回忆的方式,巧妙地将第一人称的视角植入到电影之中。
这样的叙事方式,缺少了一种客观性与整体性,甚至会造成故事发展中的局限性,但恰恰是这种方式贴合了导演姜文所追求的真实感,所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故事通通带着一种主观的色彩,好像每个大银幕之前的观众即是自己又是电影中的那个“我”。
影片中还运用旁白很巧妙地创造了“两个”讲述者:一个是电影中我们所看到的马小军,另一个则是电影中看不到的第一人称的“我”——成年后的马小军。
这种非同寻常的叙事手法一方面带着强烈的主观意味来讲故事,使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投入其中;另一方面,又时不时地逼迫观众从影片中跳脱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
表意分析论文:浅析《阳光灿烂的日子》表意分析论文:浅析《阳光灿烂的日子》摘要:每个人都会有很多记忆,对青春的记忆则是里面最灿烂的一笔。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一部人们对记忆再现、诠释的好例子。
马小军青春的某个夏天,早已逝去,但是那个夏天在他心里仍旧是那么的熠熠夺目!关键词:表意分析;叙事分析,影像分析一、表意分析爱情是青春永远不朽的话题,在马小军的那个夏日里,最美好的莫过于有了米兰,虽然有些许伤感。
“我终日游荡在这幢楼的周围,像一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焦躁不安地守候着画中那个人的出现。
她像一个幽灵来无影去无踪。
只有我的感觉和嗅觉里留下的一些痕迹和芳香能证实她的存在。
我延长了我守候的时间,甚至披星戴月,仍旧一无所获。
”成年马小军的这段自述旁白,很清晰地道出了年少马小军当时的心理——焦躁,蠢蠢欲动。
十六七岁的他,面前是个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充满了诱惑,蛊惑着他的心灵。
在马小军这场单恋里面,他始终处于被动,老练成熟的米兰与稚嫩的高中生马小军在一起,他们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衡的,况且,马小军开始还以认米兰当姐姐为借口接近她。
马小军为了能征服米兰的心,做出了种种努力,平时的夸夸其谈,跳烟囱的壮举都没有打动米兰的心。
后来,在那个暴风雨的晚上,马小军以为完美了自己的恋情。
没想到,暴风雨过后,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天却又是平静。
这让马小军痛苦万分。
他一时冲动,欲强奸米兰,结果被米兰修理了一顿,落荒儿逃!他是无法面对刚圆满的而马上又被粉碎了的爱情幻想,强奸米兰也只不过去想满足自己心里的平衡。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要么是正在年轻中,要么是年轻过。
正年少的男孩子们都知道,自己正怀揣着一股子劲儿,都想成为英雄。
年轻过的男人们也知道,自己年少时的那份英雄梦的分量。
片中的马小军就是男孩子们的典型代表。
当他很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英雄,“我最大的幻想便是中苏开战。
因为我坚信在新的一场大战中,我军的铁拳定会把苏美两国的战争机器砸得粉碎。
《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分析作者:李油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究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独特的叙事艺术;方法:运用电影叙事学的结构观、时空观等相关知识展开研究;结果:影片独特的分裂叙事、纵深的叙事时空、声色兼备的叙事策略是其成功的关键;结论:运用多样性的叙事手段来丰富电影表达是电影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叙事学;分裂叙事;叙事时空;叙事策略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34-02一、引言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以下简称《阳光》)改编自王朔小说《动物凶猛》。
该影片以“文革”为时代背景,将镜头对准了那个疯狂年代里在军队家属院中肆意成长的少年。
不同于先前以“文革”为背景影片的沉重抑郁基调,《阳光》的风格是张扬的、狂欢的,影片几乎以一种无限缅怀和向往的激情追忆了那段伤痕岁月中的青春记忆和成长故事。
《阳光》的成功不仅归功于影片新颖的主题、独特的选材,更与其匠心独运的叙事手段密不可分,本文将结合电影叙事学的相关知识分析《阳光》独特的叙事艺术。
二、独特的分裂叙事法国电影叙事学家弗朗索瓦·若斯特在《电影话语与叙事:两种考察陈述问题的方式》中提出,从叙事角度看,有声电影可以分为两种“形态”:画外音和无声控制。
画外音在电影中的运用已是屡见不鲜,画外音可以独立于画面之外,也可以作为画面的补充,既可以与画面协调一致也可以与画面冲突分裂;无声控制是指画面无需音效修饰,自身可以作为独立的存在精准地把握画面中所蕴含的“话语关系”。
《阳光》中的叙述者之一是作为画外音存在的中年马小军,他的声音在影片每段情节的开头或结尾响起,作为画面的补充与画面平行推动着故事的进行;而影片其他时间的叙事则交给了另一个“无所不在”的叙述者——摄影机。
纵观影片,《阳光》多次出现画外音与画面矛盾的分裂叙事,这种叙事形式使观众保持着自主的判断力。
影片序幕中,中年男人低沉的画外音为影片的分裂叙事奠定了基础:“北京,变得这么快,20年的功夫,她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论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论文摘要: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也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在国内外影坛上享有盛名。
故事虽然发生在60年代,但这个特殊的年代丝毫没有限制影片对青春的追逐和颂扬。
本文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重构人物形象,运用一种更加人文的方式来阐述梦想和青春的意义。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叙事学《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时间并没有让人们淡忘这部电影,而是散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摆脱了以往的束缚和桎梏,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纵观全片,姜文和顾长卫的完美搭档使画面极富美感,加上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使电影本身就有扎实的文学基础,夏雨、宁静等新人的表演更是可圈可点。
此外,还有一点是无法忽略的,那就是影片独特的叙事手法。
本文将从叙述本体、叙事时间、叙事空间这几个方面来浅析影片丰富的内涵和魅力。
1 叙述本体影片一开始,导演就试图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来引导观众,从而把银幕前的观赏者带入故事的情节节奏当中,与主人公一起回到青葱年少,去感悟青春的美好和张扬。
为了引领观众的思维,片中一开始就运用了旁白的方式:“北京,变得这么快……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姜文富有磁性的声音以及富有时代感的背景音乐将人们一下子带进了导演为观众设计的故事情节中,不仅讲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还点明了回忆与怀旧的青春主题。
这种画外音的形式在影视作品中随处可见,通常画外音看似是脱离了故事情节而独立存在的,实则不然,它通常作为桥梁存在于剧中人物和观众之中,推动影片故事情节发展,展现剧中人物性格,营造新的矛盾冲突。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马小军的记忆总是出现偏差,分不清现实和幻觉,表面上看起来影片的旁白叙述者“我”对所有事情的.发展都了如指掌,但记忆一直“横生枝节”,不断推翻“我”的回忆,使讲述不得不被迫中断以及重构。
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1第一篇: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1《阳光灿烂的日子》评述姜文电影姜文的三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像他本人一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争议。
姜文的三部作品均由他本人参与改编创作,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空间,尤其是第一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他对题材的把握、人物的透彻、电影叙事技巧的运用等都带有了浓重的个人色彩。
尤其是“独立思考”的性格,最终形成了姜文独特的风格。
一、关于叙事层面的把握1、个人化的叙述方式叙事者是叙事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抽象的故事讲述者,一旦文本产生,他就远离作者自己独立存在。
同叙述者一样,接受者也是虚构的,是观众在文本中的个人化身,《红高粱》中,承担大部分叙事的“我”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不能把叙述者与作者混在一起,否则就会造成故事叙事与日常话语叙述的混淆,同样如《泰坦尼克号》里开头女主人公的叙述,虽然采用了罗斯的视角,但她的个人经历又是另外一个叙述者叙述出来的,《白银帝国》中就通过三个叙述者对剧情阐释,以及冯小宁《紫日》东北老者的回忆。
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姜文适当时机的进入戏里的角色,然后静悄悄的退出,使得本片更有深度,让观众深陷其中,可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独有的青春记忆。
《阳光灿烂的日子》故事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中的70年代。
但是,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完全不同于以往文艺作品的“文革”历史。
不像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段小楼与程蝶衣那样受尽折磨,相互批斗。
但这里一反常态,没有批斗,没有漫天的大字报,看不到有任何苦难和创伤,没有冤狱和流放。
有的是高亢的革命歌曲,有的只是灿烂的阳光,悠闲的大院生活,充满英雄主义的理想,兄弟般的友谊以及爱情的萌动,失控的青春躁动和游戏一般的暴力斗殴。
这是姜文记忆中的“文革”,这是姜文的少年时代,姜文无意讲述令人瞠目结舌、不堪回首“文革”历史,他更感兴趣的是讲述一个少年在乱世中成长的故事。
目录一、从符号学解读《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系列符号 (2)(一),政治符号 (2)(二)、情色符号 (2)(三)、人物符号 (3)(四)、影像符号 (4)(五)、符号学意义小结 (4)二、从叙事学角度读解《阳光灿烂的日子》 (5)(一)、倒叙与第一人称 (5)(二)、旁白间离 (5)(三)、代理叙事主体 (5)中文摘要:从符号学和叙事学的角度理解《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该片中,大量的政治符号和情色符号的运用将文革的历史环境与青年人在成长中的对觉醒和解放的渴望交织在一起,并且通过符号化的人物设置,起到了重新建构历史的作用。
通过利用倒叙和第一人称以及旁白的方式,间离了观众对于电影的情感投入,同时代理的叙事主体使观众冷静地看待电影中表达的情感。
关键词:政治符号、情色符号、人物符号、旁白间离、代理叙事一、从符号学解读《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系列符号(一),政治符号姜文说这部电影描绘“文革”,并不是要反思什么,而纯粹是讲一个男孩子成长为男人的故事,只不过自己的相关经历与“文革”有关,就把情境放置在了“文革”时期。
姜文或许真的不想拍成文革片,但是,既然要反思“文革”中的青春,影片就有了大量的政治符号,几乎随处可见。
全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摇下来的挥着大手的毛主席像;马小军打架的那个段落,背景音乐是《国际歌》;在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来华访问的段落里,马小军在街边跳舞,挥舞着大红花,涂着红脸蛋;此外,政治标语、政治歌曲以及很多背景里所描述的事件(如抗美援越)。
这许多的政治符号,是用来体现电影的时代背景和特征的。
但是这些符号在电影里的使用,多少都带了艺术效果(例如段落的夸张和一些段落的声画故意分离),这样非但没有带来这些政治符号的高压本应带来的压抑感,正相反,还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美感。
而姜文也注定是要在这效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讽喻。
(二)、情色符号在一部电影里放入情色符号是需要注意的,因为中国主流文化排斥它。
但是情色文化虽然边缘,仍长久的存活。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让我对人类的生活和命运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电影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
导演通过将故事分为多个时间段和视角,将观众带入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增加了观影的乐趣,同时也让我对故事的发展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度。
我被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所吸引,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其次,电影通过展现社会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共鸣。
影片中描绘的年代背景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时期充满了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
电影通过展现主人公们的生活经历和遭遇,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无奈。
我被主人公们坚强的生命力所打动,他们在逆境中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此外,电影中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演员们的精湛演技让我完全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
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动作,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主演们在表达对爱情、友情和家庭的渴望和追求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电影的音乐和摄影也是其成功的要素之一。
音乐的运用恰到好处,让我在观影过程中更加投入。
摄影师通过精心的构图和运用色彩,将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拍摄得美轮美奂。
这些细节的处理让电影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总的来说,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和共鸣。
它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刻的主题、出色的表演和精美的音乐摄影,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
这部电影让我对人类的生活和命运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让我对电影的艺术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强烈推荐观看这部电影,相信它会给你带来与我一样的感受和共鸣。
[摘要] 《阳光灿烂的日子》虽以“文革”为背景,但它不同于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们从社会政治视角之下对那段历史进行反思,它把视角对准了那个无序的年代疯狂成长的少年岁月,虽然故事发生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但我们看到的是一段不同以往文艺作品中的“文革”历史。
影片以独特的视角、个性化的表达,塑造了强烈的时空纵深感,以崭新的话语方式讲述了那段历史,表现了那段已逝去的青春记忆的飘忽、迷茫和充满不确定的诗意。
[关键词] 叙事学 时空意识 个性化叙述《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
本片虽以“文革”为背景,但它不同于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们从社会政治视角之下对那段历史进行反思。
它把视角对准了那个无序的年代疯狂成长的少年岁月,虽然故事发生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但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完全不同以往文艺作品中的“文革”历史。
影片的表层主题有两个:一个是友谊,一个是爱情。
这两个主题都是青春的梦幻和激情下的表现。
阳光灿烂的环境、洒脱爽朗的心情、纯洁的友谊、躁动的青春、诗意中带着朦胧的爱情,再加上英雄式的暴力场面与以往反映历史的文艺片确实有很大的不同。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现在距离影片放映时间已有十五年之久,但该片是我比较欣赏的一部电影作品。
每次看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让人心里激起一种特殊的冲动,赞叹姜文的才华,佩服他的睿智。
今天再来对其进行审视欣赏的时候,场面的华美与效果应退居其次,更应该从叙事学角度进行分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年公映的时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多次在电影颁奖礼上获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功除了演员的出色本真的表演,摄影师独特的拍摄视角,更重要的是与影片所展示的叙事艺术密切相关。
本文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从叙事规则、叙事时空、以及叙事风格等方面来阐述这部影片的独特个性魅力。
一、叙事主体的确立
正如克里斯蒂安麦茨所讲:“一个影像的存在本身表明他是经过某些叙述人理性的选择与安排的,无论那是导演的、作为电影表演本身的、还是一种出于影片背后某处的“潜在语言焦点”的理性。
观者在翻阅一本事先安排好的画册,可是翻转每一页的都不是他本人,而是某些司仪,一些伟大的影像制作者。
”本片负责翻阅画面的就是叙事者。
导演巧妙地利用了第一人称的回忆叙事,这种叙事可能会引发的叙事范围上的限制性以及使叙事带有叙事人的主观色彩,但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也让观众觉得更真实。
既然是“我”来讲述,那就肯定带有主观因素,“我”对事件的理解与判断也并不是准确无误的。
这种方式有时也会给影片叙事增色,成为片中亮点。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导演采用了这种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完全把观众带入到叙述者的个人世界里,仿佛与他一起穿越模糊的记忆,回到少年时光,去体会那种少年的不羁与放纵,将这种回忆的主观性、不确定性融入情节之中。
片中大量运用旁白,组成两个不同层次的讲述者:马小军以及第一人称的我。
导演运用“我”引领观众进入电影情节中,并不时的说出一些让人思考的话语,惋惜曾经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
他那强烈的带有主观意味的旁白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着我们,阳光总是太亮,照得人眼前一阵阵发黑……”这样类似的话语在片中多次出现。
另外一个执行叙事的人——成年后的马小军,在叙事中开始怀疑自己,使用疑问的口气,影片中最突出的就是在老莫餐厅的一场戏,马小军的反常举动,从而也让观众从“观看回忆”中间回味过来,观众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这样产生了一种别样的的联想意味。
这种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贯穿始终,让观众游离在主人公的回忆与现实之间。
回忆性的第一人称叙事虽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限制性,但如果运用恰当丝毫不会影响观者对感情上的认同,叙事人的真诚使观者心甘情愿的“偏听偏信”,自觉的站在叙事人的角度来看待所讲之事,而不是被欺骗的感觉,这就是艺术所渴望达到的“移情”效果。
二、时空意识:从历史到当下、从历史叙述到个人记忆
1.塑造时间纵深感
时间在影视叙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曾援引麦茨的一段话:“叙事是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
它要求我们确认叙事的功能之一是把一种时间兑现为另一种时间。
”①这种双重性让一切时间畸变成为可能。
在影视叙事中存在三个时间:一是原始事件时间,二是本文叙述时间,三是播映时间。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原始时间就是马小军几十年的成长岁月,这种原始时间可以在叙事中被无限的放大或缩小、强化或舍弃。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成年的马小军回忆自己曾经青春年少时的放纵与激情,从小学、初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5.011
《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