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
- 格式:doc
- 大小:591.50 KB
- 文档页数:10
糯米田中的稻瘟病防治措施稻瘟病是稻谷生产中常见且严重的病害之一,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和控制稻瘟病,农业专家们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在糯米田中常用的稻瘟病防治措施。
1. 良种选择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首要措施。
良种选材能够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减轻病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在选择糯米品种时,应优先考虑那些有抗稻瘟病基因的品种。
此外,种植糯米的区域应根据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糯米品种。
2. 土壤管理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合理的土壤管理可以提高稻谷的免疫力。
首先,要保证土壤的肥力,适时施加有机肥和化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给。
其次,要加强土壤的通气和排水,避免积水过多,以减少病原菌滋生的环境。
最后,要注意保持土壤的适宜湿度,避免过湿或干旱的环境,这有助于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
3. 播种密度和间距控制适当控制糯米的播种密度和间距也是稻瘟病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疏植稀播可以增强稻谷的通风透光性,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此外,适当的间距能够减少水稻之间的竞争,提高植株的生长强度,增加抗病能力。
4. 病害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是防治稻瘟病的关键。
病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通过观察田间情况、病变症状和病原菌分布情况来判断病害的发生程度和传播速度。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农民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局部喷洒农药、适当修剪病株等。
5. 农药应用在防治稻瘟病的过程中,农药的应用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选择适宜的农药并正确使用,可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和传播。
但需要注意的是,农药的使用应谨慎,避免盲目滥用,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对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
6. 病害源清除除了在田间及时喷洒农药外,清除病害源也是防治稻瘟病的一个重要措施。
糯米田中,病害源主要为感染了稻瘟病的病株。
及时发现和清除病株,可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控制病害的蔓延。
7. 循环种植循环种植是一种有效的防治稻瘟病的方法。
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抗稻瘟病的品种进行种植。
2.病害监测与预警。
平时定期巡田,及时发现病变并采取相应措施。
3.病害防治药剂处理。
可使用波尔多液、甲基硫菌灵、三氯甲酚等有效药剂进行防治。
4.病害防治措施。
及时清除田间积水、减轻土壤温度,加强病害预防措施,如疏松土壤、增施有机肥等。
5.注意施肥、灌溉及排水。
施肥、灌溉、排水不当都会导致稻瘟病的发生。
6.注意田间卫生。
及时清除病株及其它杂草,保持田间通风、光照及干爽。
7.科学施肥。
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石灰等肥料,维持土壤的良好营养状况。
水稻稻瘟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技术1危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
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粒瘟。
1.1苗瘟可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
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病苗表面常有灰绿色霉层。
1.2叶瘟发生于三叶期后的秧苗或成株叶片上,一般从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叶上病斑常因天气和品种抗病力的差异,在形状、大小、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其中以前两种危害最重要。
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一般长1―1.5厘米,宽0.3―0.5厘米,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坏死线。
急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
急性病斑的出现可视为田间病害大流行的先兆。
1.3节瘟发生于茎节上,黑色,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
潮湿时生灰色霉状物。
1.4穗颈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及枝梗上,病部成段变褐坏死,穗颈、穗轴易折断成白穗。
群众称之为“吊颈瘟”。
2稻瘟病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农业防治基础上做好化学药剂防治。
2.1农业防治2.1.1品种选用选用抗病、优质、高产水稻品种。
2.1.2处理稻草在水稻播种前集中处理散落在稻田和堆放在户外的稻草,不用病稻草捆秧。
2.1.3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磷、钾合理搭配,追施氮肥时,适时适量,防止过多、偏迟,有条件的地方可施硅肥。
2.1.4科学栽培、科学管理:扣种稀播,培育壮秧,阔行、浅栽、浅水勤灌,足蘖晒田。
2.2化学药剂防治化学药剂防治总体策略为抓叶瘟、狠抓穗瘟,特别注意喷药保护感病品种和处于易感期的稻田,在叶瘟发生初期应及早施药控制发病中心,并对周围稻株或稻田施药保护,但施药重点应放在预防危害性大的穗颈瘟和枝梗瘟上,在孕穗末期、始穗期和齐穗期各喷药一次,如果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菌形成和侵染,在灌浆期再施药一次。
每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克兑水60千克常规喷雾。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相对应的提高,并且在不断进步。
在传统的种植方面采取的一些农业种植方法已经逐渐被淘汰,一些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应用到了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水稻的种植模式也产生了相对应的变革,需要了解到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影响到水稻产量的一些病虫害问题并对其解决。
一、稻瘟病的具体发生原因1、稻瘟病的发生和水稻品种本身的抗病性较差存在关联性由于水稻品种在种植的过程中,通常采取单一性种植的模式,使一些原本具有抗病性的水稻品种逐渐丧失了抗病性。
稻瘟病本身的结构变化也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产生变化,导致丧失抗变性之后的水稻极容易感染稻瘟病,严重影响到水稻的种植效果以及水稻的产量。
与此同时,一些带病的种子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也会为稻瘟病的出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2、稻瘟病的发生和具体的气候环境存在关联性一般来说,稻瘟病的发生会在25℃~29℃达到巅峰,同时也对气候的湿度要求比较高。
在水稻抽穗之后,如果遇上了阴雨天气,气温急剧下降,环境的湿度升高,同时又缺乏阳光照射,也很可能会导致出现稻瘟病。
这个时期,雨水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稻瘟病的实际情况以及水稻的产量。
3、稻瘟病的发生和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具体方式存在关联性在水稻的种植以及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实际的种植密度进行严格的控制。
如果水稻种植的密度太大,就会导致在水稻的发育环节透气性以及透光性较差,容易使水稻的生长不良,进而引发稻瘟病。
与此同时,如果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不合理地使用氮肥,也很容易导致水稻本身的抗病性降低,使水稻感染稻瘟病的概率增加。
另外,如果在施肥的过程中过度地使用氮肥,也可能会将肥料集中于水稻的某一个区域,使水稻局部吸收了过多的氮元素,进而影响到水稻细胞内部的碳氮比例,使水稻的抗病能力受到影响。
4、稻瘟病的发生和疾病的防治时间不合理存在关联性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一些农民可能会缺乏专业性的认知,无法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能够及时地发现稻瘟病的实际病情发展,更加无法及时对稻瘟病进行相对应的防治。
水稻稻瘟病有哪些类型?水稻稻瘟病的图文详解稻瘟病是世界范围内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全世界已有八十多个国家报道稻瘟病病害发生,每年造成粮食损失近千万吨,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稻瘟病发生,病害流行地区少则减产10%~20%,严重的田块减产达40~50%,…稻瘟病是世界范围内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全世界已有八十多个国家报道稻瘟病病害发生,每年造成粮食损失近千万吨,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稻瘟病发生,病害流行地区少则减产10%~20%,严重的田块减产达40~50%,特别严重的田块可造成绝收。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在2014年,我国稻瘟病发病较为严重,危害面积为513.6万公顷,造成实际损失55.8万吨,其中长江中下游稻区的安徽、湖北、和江苏三省的稻瘟病发病面积合计为220.9万公顷,占全国发病面积的43%,造成实际损失达24万吨,占全国实际损失的43%。
农民大面积种植抗病性较差的水稻品种或主栽品种抗性下降是稻瘟病重发的内在因素。
稻瘟病发病后及时防治可减轻影响,因而,准确识别稻瘟病具有重要作用。
稻瘟病发病时期及类型稻瘟病危害在水稻的各个时期及各个部位均有发病可能(特别是苗期、分蘖盛期、抽穗初期易感病),但籼稻品种较粳稻品种抗病,特别是高感品种,适宜温度(20-30°)和湿度(相对湿度在90%以上)为稻瘟病发生创造良好条件。
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及谷粒瘟。
1、苗瘟水稻苗瘟发生于水稻苗期(三叶期以前),发生危害时稻芽及芽鞘呈水渍状斑,继而变褐枯死.2、叶瘟发生于三叶期至抽穗期,且在分蘖期到拔节期发病较为严重,根据叶片病斑不同可分为四类: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和白点型。
(1)慢性型叶瘟典型症状表现为梭形病斑,由内至外分别为灰白色、褐色、黄色晕圈,病斑两端所夹叶脉通常呈现褐色长条。
(2)急性型叶瘟大量出现急性型病斑常常是稻瘟病大规模发生的先兆,典型症状表现为水渍状暗绿色病斑,病斑形状多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发病叶片正反面均有灰色霉层。
新农村2020.9稻瘟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全国各稻区的早、中、晚稻均有发生,发病轻的减产15%~20%,发病较重的减产40%~50%,发病特重的减产70%~90%甚至绝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水稻栽培方式、肥水管理等的变化,稻瘟病的发生日趋复杂化,在一些地方发病有增多和加重的趋势,必须采用综合措施积极应对。
1.发病症状稻瘟病被稻农称为火烧病、稻热病等,水稻叶片、茎杆和稻穗都会受害。
发病初期产生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逐渐发展和加重到抽穗后稻田出现半白半绿或全白的稻穗,病重时整丛或成片水稻黄化枯死。
根据稻瘟病发生期和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苗瘟、叶瘟、茎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
水稻苗期发病一般由种子带菌引起,多发生在3叶期前。
病株上部变成褐色,基部变成黑褐色,慢慢缩卷而枯死;温湿度适合时,在发病部位产生一些灰黑色霉菌层(病原的分生孢梗和分生孢子)。
水稻全生育期都会发生叶瘟,以分蘖和拨节期发病多而重。
茎节瘟于抽穗后发生,发病初期在稻节上形成浅褐色斑点,随着病情发展,病斑绕茎节不断扩大,病部最后变成黑褐色,风吹等易折断。
茎节瘟发生较早的,稻穗最后变成白枯穗;当病斑仅在茎节的一侧发生时,稻茎杆变成弯曲状。
水稻发生穗颈瘟,开始时在发病部位形成黑褐色小点,随着病情的发展致穗颈部变成黑褐色,稻穗变成白枯穗。
稻颈瘟发生较晚时,稻穗多成秕谷;枝梗和穗轴受害时,多致小穗不实。
稻谷发病时,病部产生椭圆或不规则的病斑,稻谷变成黑褐色;发病轻的,颖壳无明显症状,受害的护颖变成浅褐色,致种子带菌。
根据稻瘟病病情发展的快慢以及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差异等,可将病斑分成急性、慢性、白点和褐点型。
水稻发生急性型稻瘟病,易感病的品种植株病部多形成水浸状暗绿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温湿度适宜时,在稻叶的两面形成褐色霉菌层;温湿度不适宜时,急性病斑转变成慢性病斑。
水稻发生慢性型稻瘟病,病程发展较慢,发病初期叶片上形成水浸状暗绿色小斑点,小病斑渐渐成梭形斑,病斑中央为白灰色,病斑边缘变成深褐色,外有浅黄色圈晕;叶的背面产生白灰色霉菌层;病斑多时,形成不规则的连片大病斑。
稻瘟病的发病特点及其防治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其发病轻重则因年份、地域而异。
一、发病类型及症状根据发病的时间和受侵害部位不同,稻瘟病可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
由于我省寒地稻区春季气温低,故基本上不发生苗瘟。
1、节瘟节瘟多在穗颈下第二节上发生,初生暗褐色小点,以后呈一并状扩展到整个节部变黑褐色,病节凹陷,易发生倒折,影响水分和氧料的运输,以致穗部早枯,不能正常灌浆结实,籽粒不饱满,千粒重偏低。
早期发生节瘟,会导致白穗现象,病节部常产生灰绿色霉层。
发病时期7月下旬到8月上旬。
2、穗颈瘟和枝梗瘟穗颈瘟和枝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和枝梗上。
初为水渍状暗褐色斑点,后渐为环状向上下扩展,最后变成黑褐色。
早期侵害的稻穗常造成白穗,晚期受害时籽粒不饱满造成秕谷,影响产量,如遇阴雨及阴湿天气,危害更加严重。
多发病于7月下旬到8月末。
二、发病因素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不仅同水稻品种有关,还受气象条件和栽培管理技术等外界环境影响。
1、气象条件影响稻瘟病流行的气象因素,最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光和风。
温度主要影响稻瘟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则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两者相互关系。
一般适温(20~30℃)范围内除雨或持续高温(田间湿度在90%以上)的情况下,出现时晴时或早晚雾浓露重,最利于病菌的繁殖,往往引起穗颈瘟的大面积发生。
2、栽培管理栽培管理技术与稻瘟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中以施肥和灌溉最为关键。
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稻株自徒长,叶色浓黑,贪青晚熟,削弱了水稻的抗性,常诱致病害严重发生。
3、品种的抗性水稻品种的抗病力强弱,对发病程度关系很大,不同水稻品种的抗性相当悬殊。
三、防治措施稻瘟病的防治应以选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抗病品种为基础,切实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主的栽培措施,尽可能消灭越冬菌源,科学合理地药物防治。
1、选用适当熟期的抗病良种目前我省抗病较强的品种有92~188、垦稻12号、垦稻11号、哈220等。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疾病,其导致的影响和损失都非常大。
稻瘟病的病原菌主要是褐色不动杆菌(Magnaporthe grisea),该菌侵染水稻后,会对其产生大量的毒素,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因此,对于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以及综合防治技术两个方面来探讨其防治方法。
稻瘟病菌的侵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染、侵入和扩散。
1.感染阶段稻瘟病菌在感染水稻时,首先需要在水稻叶片表面产生类似于降雨的液滴。
这种液滴中含有病菌子体,有助于病菌在叶片上形成黏附,并促进其感染。
2.侵入阶段稻瘟病菌侵入水稻叶片的过程中,会释放出许多酶类物质,帮助病菌穿透叶片表皮,以细胞间隙的形式向内侵入。
在具体的细胞内部,病菌会分泌酶分解细胞壁,通过质壁分离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侵染面积。
3.扩散阶段稻瘟病菌在水稻内部扩散时,主要通过病菌子体和菌丝组成的纵向和横向的菌根结构来实现。
这些结构不断扩张和延伸,形成一个与水稻属于相似的网络状结构,从而造成水稻内部组织的严重损伤。
1.选择耐病品种选用抗病性高的品种是水稻稻瘟病防治的首选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筛选新品种,以及育种方法等措施来实现。
2.保持田间卫生农田环境的卫生程度对于病害防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并及时清除垃圾和野草,以保持田间的清洁和卫生。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水稻稻瘟病防治的常见方法之一。
在生产中,可以使用药剂通过喷洒、浸种等方式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但是,使用化学药剂需要注意其使用量、时间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影响。
4.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水稻稻瘟病防治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等手段来防治病害。
生物农药一般具有安全、绿色等特点,并且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较小。
物理防治是指采用物理性手段对病害进行预防和治疗。
可以通过灭菌、杀菌等方式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水稻稻瘟病的症状识别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种植技术稻瘟病属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
近年来,白城市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
下面一起具体了解一下:水稻稻瘟病的症状识别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一、稻瘟病的症状识别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1.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2..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除褐点型、白点型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1)急性型病斑:在气象有利时产生,病斑为褪绿色,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2)慢性型病斑:在气象条件变化大时产生,或由急性型病斑转化的,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或淡黄色晕环,病斑两端各有一条褐色坏死线。
在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
3.节瘟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至形成白穗。
4.穗颈瘟发生于颈部、穗轴、枝梗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灌桨以至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全不结实。
二、稻瘟病的发病条件1.病稻草、病秕谷未进行销毁或处理不彻底,越冬菌源多,发病常重。
2..气象条件如分蘖期阴雨连绵、雨日和雨次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日照时数少)的环境,可以降低水稻抗病性,从而有利于叶瘟发生;抽穗期前后仍为连雨天气,降雨日多,降雨次数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条件,不利干水稻生育,但对病菌孢子的产生、孢子萌发侵入有利。
水稻病害⏹概述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l/4,年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
⏹水稻病害的危害一直严重地影响着水稻生产。
在现行防治条件下,全国平均每年因各种稻病造成稻谷减产达200亿kg,如果不进行防治,减产可达300亿kg。
⏹水稻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近百种,我国正式记载的达70余种,其中具有经济重要性的有20余种。
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发生面积大,流行性强,危害严重,是水稻的三大病害。
一 、稻瘟病 Rice blast*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稻区。
流行年份一般减产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10%-20%10%-20%,严重的达,严重的达,严重的达40%-50%40%-50%40%-50%。
1、症状 由于为害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1)苗瘟秧苗在三叶期前发病,主要由种子带菌所引起,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变褐,卷缩枯死。
病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
(2)叶瘟 在秧苗三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
分蘖期至拔节期盛发。
病斑常因天气条件的影响和品种抗病性的差异,分为四种类型:普通型(慢性型)(慢性型)为最常见的症状。
病班梭形,最外层为淡黄色晕圈,称中毒部;内圈为褐色,称坏死部;中央呈灰白色,称崩溃部。
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
此“三部一线”是其主要特征,也称典型病斑。
潮湿时,病斑背面生灰白色霉层。
急性型病斑 感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形至椭圆形的感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形至椭圆形的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是此病流行的预兆。
感病品种的嫩叶感病后,产生的白色近圆形小白白点型病斑 感病品种的嫩叶感病后,产生的白色近圆形小白斑。
如果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发展,可迅速扩展成为急性型病斑。
褐点型病斑在抗病品种的老叶上,产生针头大小的褐点病斑。
(3)节稻瘟多在抽穗后发生。
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围绕节部扩展,使整个节部变黑腐烂,干燥时病部易横裂折断。
水稻病虫害防治时间表水稻病虫害是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制定科学合理的时间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个相关的参考内容,包括水稻主要病害和虫害的发生防治时间表。
一、水稻病害1. 稻瘟病:- 生活史:在水稻秧苗期通过瘟病菌孢子感染根部和叶片,并逐渐向上发展。
- 防治时间表:- 4月下旬:留意气象预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 5月上旬:水田出苗后,及时进行药物防治。
- 6月中旬:稻穗呈现拔节、抽穗特征时,进行第二轮药物防治。
- 7月中旬:水稻拨穗后,对于易感品种,进行第三轮药物防治。
2. 稻瘟病:- 生活史:稻瘟病菌寄生在稻谷种子上,随着水稻生长逐渐感染叶片并蔓延。
- 防治时间表:- 4月上旬:尽早对水稻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 5月中旬:水稻秧苗期进行药物防治。
- 6月下旬:进行第二轮药物防治。
- 7月下旬:防治水稻拓株期的秧苗。
3. 白叶枯病:- 生活史:白叶枯病菌侵染水稻根部,随着水稻生长逐渐感染叶片并蔓延。
- 防治时间表:- 3月下旬:对稻谷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 4月下旬:对水稻秧苗期进行药物防治。
- 5月中旬:进行第二轮药物防治。
- 6月中旬:第三轮药物防治。
二、水稻虫害1. 螟虫:- 生活史:水稻螟虫幼虫在稻田中以减数飞蝗为主要食物。
- 防治时间表:- 5月中旬:对水稻幼苗期进行药物防治。
- 6月上旬:进行第二轮药物防治。
- 7月上旬:进入抽穗期前后进行第三轮药物防治。
2. 蚜虫:- 生活史:蚜虫在水稻上一般以群体的形式寄生在叶片背面。
- 防治时间表:- 5月下旬:对水稻幼苗期进行药物防治。
- 6月中旬:进行第二轮药物防治。
- 7月中旬:进行第三轮药物防治。
3. 螨虫:- 生活史:螨虫常寄生在水稻叶片上,吸食叶汁。
- 防治时间表:- 4月中旬:对于可见螨虫损害的稻田进行药物防治。
- 5月上旬:进行第二轮药物防治。
- 6月上旬:进行第三轮药物防治。
以上时间表仅供参考,实际防治时间还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水稻生长阶段进行调整。
稻瘟病(Rice blast)1637年(明朝末年)我国最早做了记载,“天工开物”中作了记述,称为稻热病(发炎火)。
全世界85个国家报道发现此病;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以南方各省受害较严重。
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
我省闽西北山区发生严重,沿海地区则轻。
我省70年代初期和80 年代初期都曾遭受稻瘟病造成的毁灭性损失,1981年我省稻瘟病大流行,绝收面积达114000亩,损失稻谷4000万(1.5亿,二个数据差别大)公斤。
从1989年开始我省的稻瘟病又普遍发生,其流行趋势已日益引起普遍关注。
1993年安徽发生严重,损失稻谷约2亿公斤。
关键字搜索: 症状病原侵染循环发病条件防治措施一. 症状(Symptoms)稻瘟病苗瘟症状水稻苗叶瘟症状稻瘟病节瘟症状稻瘟病谷粒瘟症状稻瘟病穗颈瘟穗部症状根据发生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其中叶瘟发生最普遍、最容易识别,而穗颈瘟造成的损失最大。
叶瘟在早稻的分蘖-拔节期为发病高峰期,有4种症状类型:1. 普通型(慢性型):病斑梭形,二端有沿叶脉方向延伸的黄褐色坏死线;病斑共有三层,中央是灰白色的崩溃部(区),外缘有明显的褐色坏死部(区),最外层是黄色晕圈-中毒部(区),潮湿时在叶背可见到灰绿色霉层。
三部一线是识别稻瘟病的关键。
2. 急性型:病斑圆形,水渍状,正反两面都密生灰绿色霉层,这种病斑多发生在病害流行期,往往是病害大流行的症兆。
即表明水稻品种是高度感病的,病菌生理小种对该品种的致病力很强,气候条件也有利于发病。
病斑可转为慢性型。
3. 白点型:白色圆形小病斑,不产生霉层。
这往往是发病时气候条件不利于发病而造成的。
可转为慢性型,甚至急性型。
4. 褐点型:只出现针头大小褐色斑点,也不产生霉层(不产生分生孢子),发生在抗病品种或植株下部的老叶上。
褐点是坏死性反应,是抗病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稻叶瘟病梭形病斑放大叶瘟初期症状叶瘟中期慢性型症状叶瘟两种急性病斑稻瘟病白点型叶瘟症状稻瘟病急性型扩展症状穗颈瘟发生在穗颈部,病斑水渍状、浅褐色;会造成白穗或部分白穗,后期常造成穗颈折断。
要注意于螟虫造成的为害区别开,虫害一般不会造成穗颈折断,而是在稻秆基部可发现伤口。
此外,其它病害,如胡麻斑病,也会在穗颈发生。
稻瘟病穗颈瘟穗颈部症状稻瘟病穗颈瘟颈部中后期症状返回二. 病原(Pathogen)无性阶段:Pyricularia grisea (oryzae)稻梨孢菌有性阶段:Magnaporthe grisea (Mycosphaerella malinverniana) 稻卵孢球腔菌1.形态分生孢子洋梨形,无色。
成熟后多为2个隔膜、淡褐色。
分生孢子梗数根成丛自气孔或表皮伸出,细长而不分枝,具2-4个隔膜,末端有孢子脱落的痕迹。
2.生理生态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范围为25-28℃,菌丝生长最适合温度25-26℃,高湿有利于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只有在水滴中分生孢子才会萌发,若无水滴,即使相对湿度达到100%,分生孢子萌发率也只有1.5 %。
这是因为分生孢子中含有吡啶羧酸毒素,在水滴中浸出后才解除了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直射阳光抑制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而分生孢子的形成则需要光照和黑暗的交替。
3.寄主范围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水稻,人工接种时还可侵染小麦、玉米和一些禾本科杂草,杂草上的病菌是否与稻瘟病发生有关还有争议。
浙江报道,马唐瘟菌(P.grisea)可引起水稻穗颈瘟。
4.生理分化国际上采用8个鉴别品种,我国目前采用的是7个鉴别品种:特特普、珍龙13、四丰43、关东51、东农363、合江18、丽江新团黑谷根据在7个鉴别品种上的抗病性表现(R-抗病,S-感病),区分生理小种。
特特普珍龙13 四丰43 关东51 东农363 合江18 丽江新团黑谷ZB13 R S S R R S SZB15 R S S R R R S至1985年为止,全国共鉴定出生理小种66个,我省已报道的生理小种共有53个,以B群的为优势种群,其中ZB15是优势种。
B群小种的出现频率从1978年的11%上升为1981年的80%,1987年又回落至28%。
珍龙系统对B群生理小种是感病的,这是我省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稻瘟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因为当时我省大面积种植的是珍龙系统品种(如红410)。
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的变化是稻瘟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品种布局又直接影响到生理小种的变化。
返回三. 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1.初侵染来源:病菌在稻草、稻谷和杂草中越冬,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半年至一年,而在潮湿条件下则只能存活2-3个月。
用带菌种子播种,可能造成秧苗发病。
堆积在田间的有病稻草上的病菌,可在4-5月产生分生孢子侵染水稻。
(生产上提倡稻草回田,浸水可杀死病原菌)。
2.传播途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秧田和本田,水平传播距离在10米以内,所以田间可见明显的发病中心。
3.侵入: 在有水滴存在的情况下,叶片上的分生孢子萌发形成侵入菌丝,穿透角质层直接侵入到水稻植株体内,侵入时间约需6小时。
4.潜育期: 在24-25℃条件下,叶瘟潜育期5-6天; 17-18℃时为7-9天。
穗颈瘟的潜育期长些。
与品种、叶龄关系密切。
5. 再侵染: 一个典型的病斑每晚可产生分生孢子2-6千个,可持续产孢14天左右。
因此只要条件适宜,病菌迅速积累造成病害流行。
6. 发病高峰期: 早稻分孽-拔节期是叶瘟发生高峰期,破口-抽穗期是穗颈瘟发生高峰期。
我省5月下旬-6月中旬是叶瘟流行的高峰期,如果6月中旬雨季没有结束,则穗颈瘟发生严重。
8-9月多雨年份会造成我省中稻、单晚穗颈瘟大发生。
返回四. 发病条件(Contributing conditions)稻瘟病的大流行与以下的因素密切相关。
1.水稻品种的抗病性:这是稻瘟病发生轻重的最重要条件,各品种的抗病性差异十分显著,大面积种植单一化的感病品种是造成稻瘟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抗病品种的抗病性容易丧失,一般只能维持10年以内。
一般籼稻抗扩展,而粳稻抗侵入;大多数是垂直抗性,水平抗性品种很少。
抗性遗传多数为显性,少数为不完全显性或隐性。
抗性基因大多数是独立的。
2.感病的生育期:稻瘟病的感病生育期是十分明显的,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是最感病的三个时期。
叶片出叶后5天、穗抽出后6天,抗病性就逐渐增强。
我省早稻分蘖盛期是常年发病的高峰期,因为有利发病的气候条件与感病期相配合。
3.栽培管理:偏施氮肥太多、太迟,尤其是在抽穗前施氮肥较多的田块,发生稻瘟病较重。
只有在氮肥不过量的情况下配合施用磷、钾肥,才会增强抗瘟性。
目前施肥水平都很高,隐藏着稻瘟病大发生的危险性。
长期深灌、未及时烤田的,也易诱发稻瘟病。
我省山区有许多冷浸田,土壤中有机质在缺氧状态下产生有毒物质,影响根部的正常生长,也使稻株内可溶性氮化合物增加,硅的含量减少,抗瘟性减弱。
但是,田间水分不足(如砂质漏水田),稻株蒸腾作用减弱,妨碍硅在体内运转,细胞硅质化程度低,也易诱发稻瘟病。
适时烤田,后期保持干干湿湿,可使稻株生长健壮,降低田间小气候湿度,发病轻。
4.地理环境:山区多雾、露水重,光照不足,有利于稻瘟病大流行;山垄田、沙质田和肥沃的田块都易暴发稻瘟病。
我省武夷山脉造成春季降雨多,所以常年发生稻瘟病较重。
5.气候条件:早稻叶瘟流行的有利气候条件是,旬均温24-28℃,一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阴雨);闷热的天气是早稻叶瘟流行的必要条件。
早稻穗颈瘟流行的气候条件是,在抽穗期降雨日数多,此时气温已较高,温度起的作用很小。
晚稻穗颈瘟流行的气候条件是,20℃以下的低温降低水稻抗病性,抽穗期雨日多、光照弱。
山区雾多、露重、光照少、雨水多,有利于稻瘟病流行。
6.菌源:常年发病重的地区,稻种带菌率高;若堆积在田边的带菌稻草多、在春播前未处理的,则菌源多,病害发生较早、较重。
优势生理小种对大面积种植品种的感病性强,而且优势小种群出现的比率高于60%以上,菌源数量又较多时,一旦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就会造成稻瘟病大发生。
返回五. 防治措施(Control)以选育和利用抗病丰产品种为基础,抓好肥水管理丰产防病措施,尽可能消灭初侵染来源,发病时及时辅以药剂防治。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在我省、尤其是闽西北山区,气候条件和生理小种毒性都有利于稻瘟病发生,因而抗病品种成为最重要的措施。
目前我省推广的大多数品种,包括杂优水稻在内,基本上是抗稻瘟病的,但是抗性有很大差别。
要根据地区(重病区或轻病区)、田块(山垄田、沙质田和肥沃田易发病)等具体情况,合理布局。
要避免品种单一化,延长抗病品种的使用寿命,一定时期后要及时轮换品种。
目前,我省引进的汕优多系1号(四川)表现很高抗瘟性,产量也高。
2.加强肥水管理:开沟排水、及时烤田。
开深沟到犁底层,在分蘖盛期够苗时即应排水烤田,使水稻迅速落黄,复水后保持干干湿湿,降低田间小气候的湿度。
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后期看苗、看天、看田巧施追肥;在抽穗期前施尿素易诱发穗颈瘟发生。
3.种子处理: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早稻需浸48小时,晚稻浸24小时(气温高)。
粳稻可多浸一天。
4.稻草处理:春播前堆放在室外、打谷场上的稻草应当清除,不能用病草催芽、捆秧;垫猪栏、牛栏的稻草应当腐熟后施用。
实践证明这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5.药剂防治:根据测报,针对感病品种、感病的生育期施药;高产田、肥沃田、常年发病田都是重点监测和防治的对象。
应当在及时监测的基础上,做好一看(看天气)、二定(定对象田)、三落实(落实喷药时间和药剂)。
可用的药剂种类很多,主要有:(1)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加水75公斤喷雾。
这是目前防治稻瘟病最好的药剂;但应当注意发病初期就要喷药,用药时间比其它农药早2-3天。
(2)40%富士一号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
(3)40%克瘟散乳油,每亩100克。
可兼治纹枯病、小菌核病和云形病等其它病害。
(4)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
(5)50%稻瘟净或40%异稻瘟净每亩150克,能兼治纹枯病、小菌核病和叶蝉等。
(6)春雷霉素(加收米)40-60PPM,或灭瘟素20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