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镇痛
- 格式:ppt
- 大小:793.50 KB
- 文档页数:64
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针刺镇痛作为一种传统的疗法已经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使用了数千年。
然而,对于其生理机制的理解仍然是有限的。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的一些主要理论。
首先,针刺镇痛的一种理论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穴位是人体的特定位置,通过针刺可以激活相关的神经传导路径。
当针刺穴位时,神经末梢会释放多种神经递质,如内啡肽、丙酸氨基酸等。
这些神经递质可以抑制痛觉传递的信号,减少疼痛感。
其次,另一种理论是针刺可以影响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合成和释放。
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包括内啡肽、β-内啡肽和编码阿片肽的基因肽。
这些物质的释放可以通过调节疼痛信号的传递路径,减弱或抑制疼痛感。
一些研究表明,针刺可以促进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达到镇痛效果。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释放。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针刺可以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
通过调节GABA的释放,针刺可以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实现镇痛效果。
最后,还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调节炎症反应。
当身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红肿、热痛等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针刺可以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疼痛。
综上所述,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现有的研究证据表明,针刺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影响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合成和释放、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调节炎症反应等方式发挥镇痛作用。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将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解释。
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它是在传统中医针刺治疗疼痛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刺麻醉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技术,对这一技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称为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
研究证实,针刺是通过调节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而起作用的。
一、疼痛(一)疼痛定义及性质疼痛(Pain)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
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份,痛感觉是指人类对疼痛的感觉,是人类所特有的。
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躯体和内脏反应,往往与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的一起,从低等动物到人均有痛反应。
动物的疼痛就是指的痛反应,动物的痛感觉是根据比较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人类感受疼痛的主观反应推论出来的,利用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建立相应的动物疼痛模型来研究疼痛的机制和治疗疼痛的方法。
疼痛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能提供躯体受到威胁时的警报信号,使机体迅速地对伤害性刺激作出反应,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种保护功能;另一方面,剧烈的或长期的疼痛会对机体和心理造成损害,所以,疼痛又是大多数疾病最常见的或主要的症状之一,是临床的一大难题。
(二)疼痛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疼痛分类方法,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刺痛、灼痛、酸痛、胀痛、绞痛,根据疼痛发作的时程可以分为急性痛和慢性痛,根据疼痛的神经生理机制可以分为伤害性和非伤害性疼痛,根据疼痛的发生部位可以分为末梢性疼痛(浅表痛、深部痛、牵涉痛)、中枢性疼痛、精神性疼痛(无明确病变部位),根据疼痛的作用可以分为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根据疼痛的病因可以分为癌性痛、关节炎的疼痛等。
对于临床而言,病理性疼痛是主要的研究对象,根据起因的不同又可分为炎症性痛和神经病理痛,它们在躯体和内脏组织均能产生。
针刺镇痛的名词解释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使用细长的针来刺激身体的神经和组织,以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
针刺镇痛在古代中国便有记载,并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针刺的原理以及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针刺镇痛的原理基于中医理论,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激活自体的自愈机制等方式来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穴位上有许多能量通路,也称为经络。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整这些经络的流动,进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在现代医学中,针刺镇痛常用于疼痛管理。
通过刺激穴位,针刺可以促进内啡肽、帕金森细胞和其他内源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疼痛。
此外,针刺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对于炎症和神经性疼痛也有一定的疗效。
2. 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领域针刺镇痛广泛应用于各个临床领域,包括骨科、神经科、妇产科等。
在骨科手术中,针刺镇痛可以减少术后疼痛的程度,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神经科中,针刺镇痛被用于治疗各种神经性疼痛,如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
在妇产科中,针刺镇痛可以缓解经痛,减轻分娩疼痛,并且在辅助生殖技术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针刺镇痛通常作为辅助疗法使用,不可替代传统的医学治疗。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3. 针刺镇痛的安全性和副作用针刺镇痛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安全的疗法,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
一般来说,针刺镇痛不建议在肢体活动受限、免疫系统受损、血液凝固功能异常等情况下进行。
此外,个体差异也可能导致不同人对针刺的反应有所差异。
在针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轻度的出血、淤血、局部疼痛等。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医生应该掌握正确的技术,避免引起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总结起来,针刺镇痛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的穴位,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和自愈机制,以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
针灸止痛的原理
针灸止痛的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来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
针灸是一种中医疗法,它基于经络学和脏腑理论,认为疼痛是由于人体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恢复经络的通畅和脏腑的平衡,从而调节疼痛的传导和感知。
针灸的刺激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止痛效果:
1. 神经调节:针刺穴位可以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产生电化学信号,通过神经纤维传导到脊髓,再由脊髓传递到大脑,改变神经递质和内啡肽等物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疼痛的感受。
2. 血液循环改善:针刺穴位可以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和养分的供应,帮助善导体化、祛湿化瘀,从而减轻病灶部位的炎症和肿胀,缓解疼痛感。
3. 激活自身调节机制:针刺穴位可以激活体内的自身调节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调整体内激素水平和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减缓疼痛的发作和进展。
总之,针灸通过调节神经、血液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改善病灶部位的病理状况,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灸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可能效果有限,因此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应综合考虑个体情况并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针刺镇痛的效应及其机理针推1201 120102154 陈耀宗疼痛是大多数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现了多种缓解以至于消除疼痛的方法,针灸就是其中的一种古老的镇痛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对针刺镇痛原理进行研究,几十年来经过多学科专家的多层次(从整体水平进入到分子和基因水平)、多角度(神经、体液和经络等)的探索,对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比较全面合理的解释。
笔者认为,针刺镇痛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涉及整个神经系统,既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及其核团,又涉及周围神经及其传导体系,并与神经体液,神经介质关系较为密切。
针刺镇痛是一个整体综合作用,是神经各部功能及体液各系统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激发而形成的镇痛机制,仅就此问题作简述。
1.脊髓的针刺镇痛机制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是痛觉信息加工、处理和译释的第一站,也是一个疼痛反射中枢,疼痛信息和伤害性信息经脊髓后根传入到脊髓,再经脊髓的初步整理和分析,一方而继续上升到脑的不同节段,另一方而经传出神经层有大量的特异性伤害性神经元,电针穴位可使脊髓背角V层神经元的痛放电减少一半以上,而达到镇痛作用。
单个电脉冲刺激穴位,可使脊髓背角V层神经元先后产生兴奋性突触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通过突触后抑制来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放电,以减少疼痛反应,表明针刺信息在脊髓水平发生相互作用,针刺信息在脊髓水平就已能抑制伤害性信息。
另据针刺镇痛的脊髓节段性抑制的研究,表明脊髓水平的Y氨基丁酸、阿片肽和P物质,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从而产生镇痛效应。
2.脑干的针刺镇痛机制2. 1针刺信息与伤害性信息在脑干的相互作用在脑干网状结构汇集了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各种感觉和运动的信息,各种不同的纤维可以终止在同一个网状结构细胞上,针刺信息和伤害性信息在脊髓发生相互作用后,二者均可经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然后沿脊髓上行传导束传向丘脑。
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第一节痛觉和痛觉测定一、疼痛的一般概念(一)定义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感觉是指人对疼痛的感觉。
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躯体反应和内脏反应。
(二)特点1.疼痛多为复合感觉,常伴有一种或多种感觉。
2.伴有强烈情绪色彩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如害怕、恐怖、痛苦、焦虑等。
3.心理活动会影响疼痛的强度和性质。
4.疼痛具有“经验”的属性。
5.疼痛常伴有组织损伤。
6.能引起痛觉的刺激多为伤害性刺激。
7.疼痛具有不稳定性,每个人痛阈表现为24小时变化,上午8-9点最低,下午2-3点最高。
二、分类1、刺痛(快痛、第一痛)特点:感觉清晰、尖锐、定位明确持续时间:迅发迅消情绪:弱情绪变化2、灼痛(慢痛、延缓痛、第二痛)特点:定位较差,呈烧灼感,使人不易忍受持续时间:缓慢形成,持续时间较长情绪:伴有情绪反应和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的变化3、酸痛、胀痛、绞痛(内脏痛,深部组织痛)特点:定位很差伴有明显的情绪变化和内脏、躯体反应三、测定疼痛的指标和方法痛阈(痛反应阈):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耐痛阈: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一)疼痛的测定方法1 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研究方法1常用的致痛方法(1)热刺激法:伤害性热刺激(45℃或以上)最长用的是热辐射法和热触法。
(2)电刺激法:(3)机械刺激法(4)化学刺激法:①. 涂抹法:②. 注射法:③. K+透入法:2 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1 常用的痛刺激方法1 )热刺激:2). 冷刺激法:3)电刺激:4). 机械刺激:5). 化学刺激法:6). 缺血法:第二节疼痛产生的机制及痛觉学说一、疼痛产生的外周机制1. 伤害性感受器一疼痛产生的机制(一)疼痛产生的外周机制1. 伤害性感受器1)形态是游离的神经末梢2)分布皮肤、粘膜、胃肠道粘膜和浆膜下层、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肌腱表面和内部、深筋膜、骨膜和血管外膜等处。
针刺的适应范围及操作技巧概述针刺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
本文档旨在介绍针刺的适应范围和操作技巧,帮助读者了解和正确使用针刺。
适应范围针刺可以用于多种疾病和症状的治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适应范围:1. 疼痛管理:针刺可以减轻各种类型的疼痛,包括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炎等。
它通过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内啡肽等内源性物质,从而达到镇痛效果。
2. 消化系统问题:针刺可以帮助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减轻胃肠道问题,如消化不良、胃痛、便秘等。
3. 呼吸系统问题:针刺可以缓解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感冒、咳嗽等,通过刺激穴位促进气道畅通和免疫功能改善。
4. 神经系统问题:针刺可以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如中风后遗症、神经痛、焦虑、失眠等。
操作技巧以下是一些关于针刺的操作技巧:1. 配置:在进行针刺前,确保使用消毒的针具,并选择适当的针头大小和长度。
2. 穴位定位:准确的穴位定位是针刺的基础。
可以参考相关的解剖图和经络图,或请专业针灸师指导。
3. 刺激技巧:在刺入皮肤后,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刺激技巧,如旋转、抖动、揉动等。
刺入的深度要适中,避免过深造成伤害。
4. 防范风险:针刺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交叉感染和其他风险。
事先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确保安全操作。
总结针刺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和症状的治疗。
在操作针刺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穴位和刺激技巧,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建议在针刺过程中寻求专业针灸师的指导和帮助,以获得最佳的疗效。
请注意:本文档提供的信息仅为参考,不能替代医生的建议。
在使用针刺治疗之前,请咨询医生,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操作。
第一节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它是在传统中医针刺治疗疼痛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刺麻醉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技术,对这一技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称为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
研究证实,针刺是通过调节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而起作用的。
一、疼痛(一)疼痛定义及性质疼痛(Pain)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
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份,痛感觉是指人类对疼痛的感觉,是人类所特有的。
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躯体和内脏反应,往往与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的一起,从低等动物到人均有痛反应。
动物的疼痛就是指的痛反应,动物的痛感觉是根据比较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人类感受疼痛的主观反应推论出来的,利用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建立相应的动物疼痛模型来研究疼痛的机制和治疗疼痛的方法。
疼痛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能提供躯体受到威胁时的警报信号,使机体迅速地对伤害性刺激作出反应,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种保护功能;另一方面,剧烈的或长期的疼痛会对机体和心理造成损害,所以,疼痛又是大多数疾病最常见的或主要的症状之一,是临床的一大难题。
(二)疼痛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疼痛分类方法,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刺痛、灼痛、酸痛、胀痛、绞痛,根据疼痛发作的时程可以分为急性痛和慢性痛,根据疼痛的神经生理机制可以分为伤害性和非伤害性疼痛,根据疼痛的发生部位可以分为末梢性疼痛(浅表痛、深部痛、牵涉痛)、中枢性疼痛、精神性疼痛(无明确病变部位),根据疼痛的作用可以分为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根据疼痛的病因可以分为癌性痛、关节炎的疼痛等。
研究发现中医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中医针灸作为中医学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止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实了中医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
下面将从神经途径、神经调节、物质介导等角度进行论述。
首先,中医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与神经途径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针刺可以在刺激点周围引起细胞外介质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包括内源性阿片肽、γ-氨基丁酸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刺激肌肉、皮肤等组织,通过周围感觉神经末梢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而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产生止痛效果。
此外,中医针灸还可以通过激活脊髓背角的内啡肽神经元,抑制痛觉传入神经元,从而产生止痛作用。
其次,中医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还与神经调节有关。
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通过激活机体的内源性镇痛系统,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
中医针灸对疼痛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镇痛、舒筋活血、疏通经络等多种机制来实现。
其中,内源性阿片肽系统是治疗疼痛的重要神经机制之一,针灸可以促使机体产生内源性阿片肽,通过与阿片肽受体结合,发挥止痛作用。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最后,中医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还与物质介导有关。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水平来产生止痛作用。
比如,针灸可以促进内源性抗炎分子的释放,如一氧化氮、前列腺素等,从而减少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
此外,针灸还可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组织的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主要涉及神经途径、神经调节和物质介导等多个方面。
针灸通过刺激周围组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止痛和镇痛效果。
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的疗法,其科学原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中医学的神奇之处,也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中医针灸提供了科学依据。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研究深入探索中医针灸的治疗机制,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持。
一、实验背景阵痛是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常见的生理现象,给产妇带来极大的痛苦。
为了探讨针刺疗法在缓解阵痛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实验方法,对针刺疗法缓解阵痛的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估。
二、实验目的1. 观察针刺疗法对孕妇阵痛的缓解效果。
2. 分析针刺疗法缓解阵痛的机理。
3. 为临床推广应用针刺疗法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选择孕晚期孕妇30名,年龄在20-35岁之间,孕周在37-42周之间。
2. 针具:选用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0.25×40mm。
3. 实验仪器:疼痛评分量表、生物反馈仪、血压计、心率计等。
2. 实验方法1. 将30名孕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
2. 对照组孕妇接受常规分娩护理,实验组孕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
3. 针刺穴位: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合谷等穴位。
4. 针刺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深度为0.5-1.0寸,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5天。
5. 实验过程中,观察两组孕妇的疼痛评分、血压、心率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1. 疼痛评分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孕妇在针刺治疗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刺疗法对缓解阵痛有显著效果。
2. 血压、心率实验过程中,两组孕妇的血压、心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针刺疗法对血压、心率无显著影响。
五、实验讨论1. 针刺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从而达到缓解阵痛的效果。
2. 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合谷等穴位,可以调节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从而缓解阵痛。
3.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疗法对孕妇阵痛有显著缓解作用,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六、结论1. 针刺疗法可以有效缓解孕妇阵痛,提高分娩质量。
2. 针刺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缓解阵痛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七、展望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疗法在缓解孕妇阵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研究针刺疗法的机理,优化治疗方案,为孕妇提供更好的分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