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新课标素养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初步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初步学会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乐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2.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工具多媒体、纸杯、棉绳、牙签、音叉、水槽、乒乓球、闹钟(或音乐芯片)、玻璃罩、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声音的世界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声形并茂的声音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将食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咙处,有什么感觉?生:正在发声时喉咙在振动。
播放蟋蟀鸣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鸣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鸣叫时的姿态?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
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材分析本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初中物理声学部分的开篇,旨在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如何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如何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基本原理。
教材通过“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感受振动与发声的直接联系;随后,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揭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科学规律。
此部分内容为后续学习声音的特性、噪声的控制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策略初中生对声音现象虽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往往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解和理论分析。
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丰富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他们从现象中提炼出科学规律,培养其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物理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原理,并能识别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记录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长度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难点:特殊测量方法的掌握,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使用。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引入新课(约5分钟)【情境创设】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片段,如鸟鸣、水流、汽车喇叭声等,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通过这样的方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原理,并能识别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声音的定义、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定义,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速的概念,并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的识记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振动的弦、声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唱歌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原理,讲解声源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的过程。
3. 实验演示:进行声音传播速度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理解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为什么在水中说话声音会变大等。
5.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的应用,如声呐的原理、隔音材料的制作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2)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声音传播的条件有哪些?请列举实例说明。
2. 作业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速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其计算方法为:声速=路程÷时间。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3.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2.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音叉、气球、玻璃杯、水、绳子。
2. 学具:记录表、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扬声器发出的声音,感受声音的来源。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用手摸扬声器,感受扬声器振动产生的声音。
引导学生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将音叉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音叉振动时水花四溅,同时听到声音。
引导学生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情况,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5. 实验验证:让学生用气球、玻璃杯、水、绳子进行实验,验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2.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课后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声音在真空中是否能传播,并设计实验验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的产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掌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原理,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实验设计与操作:设计合理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2.1声音的产生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
..,发声也停止(3)人说话时靠声带振动发声的;清脆的蟋蟀叫声和蜜蜂的嗡嗡声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乐器中管.乐器是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弦.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声的。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传播,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均可作传声的介质。
(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真空不能传声。
(4)单位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5)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不同..,..,液体中慢些..,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最慢..。
..,声速越大..;在同一介质中,声速还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6)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三.人耳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主要结构有外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神经。
(2)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个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耳蜗,再通过听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这样就产生了听觉。
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到学生的耳朵,引起耳内鼓膜的振动,,再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
四:回声:听者听到由声源直接发来的声和由反射回来的声的时间间隔超过0.1秒,它就能分辨出两个声音这种反射回来的声叫“回声”。
A组(跟踪练习题)1、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 ()2、只要物体发生振动,都可以使人听到声音.( )3、小明做的读书笔记有些遗漏,请你把它填上(1)上体育课时,老师吹口哨声是由于空气的,如果这时空气温度是15 ℃,则口哨声传播速度是m / s 。
(2)人们在岸上行走会吓跑水中的鱼,鱼听到的声音是由进行传播的;月球上是的,传播声音。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也停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常分为,和三类。
图1.1-2第一章 声现象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的发声体都在 .2.声的传播需要 ,比如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在 中不能传播.3.声以 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 .4.奥运会上,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表演时,能听到岸上优美的音乐声,这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5.月球上的宇航员 直接对话(填“能”或“不能”),这是因为月球上 .6.在鼓上放一些小纸屑,敲一下鼓面可听到鼓声,同时看到纸屑上下跳动,正在发声的音叉紧贴悬挂在线上的小球,会发现小球多次被弹开,这些现象都说明了 .7.指出下列情况中声音是靠什么传播的:(1)耳朵贴在课桌上,可以听到放在课桌上的机械手表的滴答声,是 传播的. (2)潜水员在水下听到岸边人的说话声,是 传播的.(3)用拉紧的细线连接两个小纸盒制成的“土电话”进行对话,是 传播的. 8.(09·常德)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的大地震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伤害,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
地震后有些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为了保存体力不是大声呼救而是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最后获得了生的机会。
用物理学知识解释他们是利用了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的原理,在他们的求救行为中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用硬物敲击后墙壁或管道发生 而产生的。
9.在敲响大钟后,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 A . 一定是大钟的回音 B . 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 . 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 . 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10.关于声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声音从水中传入空气中时,声速增大B . 声音从水中传入空气中时,声速减小C . 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变大D . 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变小 11.将耳朵贴在长340m 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能听见( ) A .两次响声,它们依次先后是由铁管、空气传来 B .两次响声,它们依次先后是由空气、铁管传来 C .无数次响声,声波在铁管内被管壁无数次反射 D .无法判断【课后巩固】1.如图1.1-2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可以注意到听到的声音逐渐变 (填“强”或“弱”),该实验说明了 .2.如图1.1-3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 , 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表明 如果在月球上进行这个实验,挂在左边音叉旁的那个泡沫塑料球图1.1-3(填“也会”或“不会”)像图示那样弹起,这是因为 . 3.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作了以下的小结,请你在横线 上为小明填上空缺.(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 产生的.(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4.雷雨交加的夜里,林雨同学看到闪电后约5s 听到雷声,林雨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 m.(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忽略光传播的时间)5.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14s 收到回波信号,该处海水深m.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这种方法 (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6.(10·安徽)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物理课,旨在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思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他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声音的三个特征。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气球、泡沫、尺子、玻璃杯、水、计时器。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套件,包括气球、尺子、玻璃杯、水。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来源和传播过程。
2. 实验一:观察气球振动产生声音。
让学生用手挤压气球,观察气球振动产生的声音,并尝试改变气球振动的幅度、速度,观察声音的变化。
3. 实验二:探究声音的传播。
将气球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路径,并用尺子测量声音传播的距离,记录传播时间。
4. 实验三:观察声音的三个特征。
让学生用玻璃杯装水,轻轻敲击杯底,观察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并尝试改变敲击力度、频率,观察声音特征的变化。
5. 实验四: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让学生在不同介质(空气、水)中传播声音,并用计时器测量传播时间,探讨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声音的三个特征。
2.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荣成35中学初三年级物理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本节课应掌握内容: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以什么形式传播的?传播的介质有哪此?声音传播的快慢
与哪些因素有关?
3、什么是回声?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
二、自学教材
三、互助学习:
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以形式传播。
2、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和,
不能传声;声音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快慢还与有关。
3、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被回来的现象。
要听到回声的条件是。
四、教师点拨
五、训练
1、“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歌词中,声音是由、和振动产生的。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诗中的名句。
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
3、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
4、一首名为《小儿垂钓》的诗中写到“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而且
可以在中传播。
临街的房屋人们都安装双层玻璃窗,可以起到隔音的效果,这说明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5、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6、古代的侦察兵为能及早发现敌军骑兵的活动,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就能判断附近是否有敌人的骑兵,对此下列解释错误的
是()
A.马蹄在地上,使土地振动发出声音
B.声音可以由土地传播
C.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大
D.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入人耳
7、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此”,其原因是()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C.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