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铁厂
- 格式:doc
- 大小:740.00 KB
- 文档页数:4
第43卷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3第5期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5,2023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之历史平议李海涛(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 要〕 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之问题存在不实指摘,究其根源,与民国元年叶景葵撰《述汉冶萍产生之历史》一文有关。
该文在学术界研究汉阳铁厂创建史时被广泛利用,然此文所述张之洞订购汉阳铁厂炼钢设备的细节存在诸多失实之处,不应被采信。
张之洞在创办汉阳铁厂过程中,受时代局限,固然有诸多考虑不周之处,但在各界訾议最多的订购炼钢设备环节,亦不乏理性考虑。
汉阳铁厂后期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责任不能完全由其承担。
张之洞一手缔造中国第一家大型钢铁联营企业,推动中国钢铁工业建设由思想讨论向实践探索转变,其成就足以用“丰功伟业”去形容。
〔关键词〕 张之洞;汉阳铁厂;《述汉冶萍产生之历史》〔中图分类号〕K25/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3130(2023)05⁃0103⁃06doi:10.3969/j.issn.2096-3130.2023.05.016 (一)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在20多年的洋务生涯中,以敢为人先、勇于任事而著称于世。
生平所办洋务事业,涉及工商、交通、文教、军事、市政等诸多领域,青史留名且影响深远者,为数众多。
这当中,其手创东亚第一雄厂———汉阳铁厂,开空前之伟业,堪称其工业建设的扛鼎之作,也奠立了张之洞在近代中国重工业发展史中无可替代的地位。
因此,今人在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史时,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几乎成为难以绕过的存在,相关论述称得上汗牛充栋,不计其数。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一节故事,社会各界在肯定其非凡魄力和创始之功时,对其领导管理的评价不高,往往以独断专行、盲目自大、不重实际相指摘,或将此事件作为封建官僚颟顸无知,无力兴办近代大型企业的典型案例。
汉阳铁厂作者:来源:《西部资源》2015年第01期1890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在湖北龟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9月建成投产。
全厂包括生铁厂、贝色麻钢厂、西门士钢厂、钢轨厂、铁货厂、熟铁厂等6个大厂和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造鱼片钩钉厂等4个小厂。
创办经费最初定为246万余两,1892年清政府增拨42万两,到建成时,实际支出500万两左右。
因计划不周,所购设备不适于炼制大冶铁矿提供的含磷较高的矿砂,所炼钢料不符合铁路钢轨的要求,钢铁生产陷入困境。
1896年4月该厂改为官督商办企业。
为解决材料和设备问题,1898年开发江西萍乡煤矿,用马丁炉改造全厂冶炼设备,以制造钢轨。
由于此项改造耗资巨大,1898年向德国资本求贷,1899年与日本签订“煤焦铁矿石互售合同”。
1904年又以大冶矿山作抵,不断向日本资本借贷。
至辛亥革命前,有炼铁炉3座,炼钢炉6座,约年产生铁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余吨。
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内迁重庆,其余被日军侵占。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作为敌伪产业清理结束。
汉阳铁厂遗址在现今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目前为武汉钢铁集团汉阳钢厂。
华夏钢源凝结中华民族百年自强梦在汉阳钢厂门前,竖立着一个门楼,上书“汉阳铁厂”四个繁体字。
门楼左边有一个巨大的钢模,数吨重的钢模被安放在一块基石上,上面镌刻着“华夏钢源”。
博物馆馆长顾必阶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原汉阳铁厂的厂址。
走进门楼,抢入眼帘的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半身塑像,伫立在右边一片花丛中,两眼深邃地注视着前方。
左边有一个巨型钢模。
道路两边是一些钢雕,都是各种各样的生产设备,被涂上了五颜六色的油漆。
进入厂区内,许多货车正等着运送钢材,穿制服的工人在盛钢桶前忙碌。
现在的汉阳钢厂已让人看不到任何当年汉阳铁厂的模样。
顾必阶解释:1938年,日军大规模入侵武汉,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将汉阳铁厂整体搬迁至重庆大渡口,不能搬走的厂房全都炸掉了。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市政府在原汉阳火药厂遗址上重建汉阳钢厂。
汉阳铁厂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汉阳铁厂是一家专业从事铁制品生产的企业,依法设立,依法经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相关法规管理制度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条汉阳铁厂的管理制度遵循科学、规范、公正、合理的原则,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条汉阳铁厂的管理团队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能够有效地组织、协调和监督企业的各项活动,保障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权益。
第四条汉阳铁厂管理制度包括企业章程、内部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等内容,必须经过董事会审议通过,严格执行。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汉阳铁厂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司其职,相互监督,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第六条董事会是汉阳铁厂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审议和决定企业的重大事项,保障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和整体利益。
第七条监事会是汉阳铁厂的监督机构,负责对董事会、经理层的决策和执行进行监督,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经理层是汉阳铁厂的执行机构,负责组织和管理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执行董事会的决策,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第九条汉阳铁厂设立各部门和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和责任,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实现有效的管理和协调。
第十条汉阳铁厂注重团队建设,培养和激励员工,推动组织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传承,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章生产管理第十一条汉阳铁厂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保障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合法合规。
第十二条汉阳铁厂建立健全生产管理制度,包括生产计划、生产指导、生产作业、生产监控等内容,实现生产的有序、高效运行。
第十三条汉阳铁厂要求生产人员具备专业资格和技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保障生产作业的安全和质量。
第十四条汉阳铁厂加强设备管理和维护,定期进行设备检修和更新,确保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第十五条汉阳铁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员质量管理,加强过程控制和质量监督,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第四章财务管理第十六条汉阳铁厂严格遵守国家财务法规和会计准则,规范财务管理活动,保障企业财务安全和稳定。
汉阳铁厂观后感在参观了汉阳铁厂后,我深受启发,体悟到了工业发展对社会和经济的深远影响。
汉阳铁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家铁厂,其辉煌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令人钦佩。
汉阳铁厂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成立于19世纪初。
它是我国最早的造船厂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军工企业之一。
参观过程中,我第一眼被铁厂的规模所震撼。
巨大的装备和高耸入云的烟囱向我展示了它的实力和雄心。
铁厂内各种设备齐全,从铁矿石的开采、炼铁到铁器的加工,每一个环节都有精密的机械在默默运转。
这提醒我工业化进程的复杂性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只有各部门和员工紧密协作、密切配合,才能使整个铁厂运转得如此顺畅。
参观导员生动地讲述了铁厂从创办至今的发展历程。
通过近百年的努力,汉阳铁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我国工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不仅为国家的军事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还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
除了技术创新,铁厂对于环保也非常重视。
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铁厂内部设置的多种环保设施,如废气处理装置和水处理设备。
这些设施的使用,使铁厂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进一步让我认识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只有平衡二者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观结束后,我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铁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在工业化进程中,科技创新和团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我希望将来能够以汉阳铁厂为榜样,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汉阳铁厂观后感,让我感受到了工业的力量和魅力。
我由衷地佩服铁厂对于我国经济和军事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
汉阳铁厂将继续经受时间的考验,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写下更加辉煌的篇章。
我为能够参观这样一家伟大的企业而感到自豪,相信汉阳铁厂的未来会更加辉煌灿烂。
武汉钢铁厂的发展史
武汉钢铁厂的发展史是一部见证我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
从19世纪末的汉阳铁厂到20世纪50年代的武汉钢铁厂,这一地区的工业发展经历了兴衰更迭、沧桑巨变。
汉阳铁厂是我国近代工业的起点之一。
1899年,湘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
最终,铁厂在汉阳建成投产。
当时的汉阳相较于大冶,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一是交通便利,便于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二是地理位置靠近省城武昌,有利于政府官员视察和监督厂务;三是地处长江流域,有利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
然而,汉阳铁厂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
随着民国时期的战乱和经济困境,汉阳铁厂逐渐走向衰落。
直到1955年,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建成投产。
这一时期的武汉钢铁厂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柱,带动了武汉城市的经济发展。
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武汉钢铁厂发展历程的见证。
总结来说,汉阳铁厂和武汉钢铁厂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的曲折发展和历史变迁。
从区位优势到产业兴衰,再到遗址改造,这一地区的故事见证了我国工业发展的沧桑巨变。
在新的历史时期,武汉钢铁厂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贡献
力量。
汉阳铁厂的历史事件汉阳铁厂是中国最古老的钢铁企业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它是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先行者,也是中国现代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阳铁厂的历史事件,主要包括:一、汉阳铁厂建厂汉阳铁厂始建于1889年,是国家第一家现代钢铁企业,也是中国现代工业化的先行者。
汉阳铁厂是由清政府和英国、俄国等外国资本合作建立的。
当时,汉阳铁厂的设备和技术来自英国,主要生产铸铁和钢铁,是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
二、汉阳铁厂改制1924年,汉阳铁厂开始改制。
汉阳铁厂改制后,重新设立了新的生产线,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并建立了新的管理机构,使汉阳铁厂成为中国最先进的钢铁企业之一。
三、汉阳铁厂抗战1937年,汉阳铁厂参加了抗日战争,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汉阳铁厂的抗战工作,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装备,还提供了大量的优质钢铁,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汉阳铁厂改革1949年,汉阳铁厂完成了改革,开始实施现代化管理。
在改革过程中,汉阳铁厂实施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实施了科学的生产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使汉阳铁厂成为中国最先进的钢铁企业之一。
五、汉阳铁厂改制1978年,汉阳铁厂进行了改制。
汉阳铁厂改制后,重新设立了新的生产线,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并建立了新的管理机构,使汉阳铁厂成为中国最先进的钢铁企业之一。
六、汉阳铁厂现代化近年来,汉阳铁厂加快了现代化步伐,大力发展新型钢铁产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了生产能力,提高了产品质量。
汉阳铁厂不仅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先行者,也是中国现代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汉阳铁厂的历史事件,主要包括:汉阳铁厂建厂、汉阳铁厂改制、汉阳铁厂抗战、汉阳铁厂改革、汉阳铁厂改制、汉阳铁厂现代化等。
汉阳铁厂是中国最古老的钢铁企业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阳铁厂观后感汉阳铁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座老厂,也是中国现代工业的摇篮之一。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工业遗址,深受启发和震撼。
在这次观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汉阳铁厂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汉阳铁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座铁厂建于19世纪末,曾是中国最大的铁厂之一。
进入铁厂,我被巨大的厂房和高耸的烟囱所吸引。
这些厂房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仍然散发着一种坚韧和力量的气息。
我想象着过去的工人们在这里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的汗水和智慧铸就了中国工业的辉煌。
其次,汉阳铁厂也展示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铁厂曾经生产过军火、火车、桥梁等重要的工业产品,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工业的崛起和发展,也让我对中国的制造业充满了自豪感。
除了历史和发展的视角,汉阳铁厂还让我思考到人与环境的关系。
铁厂的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污染方面。
我看到一些废弃的设备和建筑,这让我想起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如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工业的发展,以保护我们的环境和生态。
此外,参观汉阳铁厂还让我思考到劳动者的权益和劳动条件。
铁厂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工人们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和高强度的劳动。
这让我意识到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非常重要,他们应该享有合理的工作条件和公平的待遇。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劳动者的付出,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最后,汉阳铁厂也让我思考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作为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工业遗址,汉阳铁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我们应该加强对这样的遗址的保护和修复,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工业文化的魅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传承和发扬工业精神,为中国的工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总之,参观汉阳铁厂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这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工业遗址展示了中国工业的兴衰和发展,让我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它也让我思考到环境保护、劳动者权益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重要议题。
汉阳铁厂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有幸参观了汉阳铁厂。
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工厂,就像一位沉默的巨人,静静地向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还没走进铁厂,那巨大的厂房和高耸的烟囱就已经映入眼帘。
它们仿佛是岁月的见证者,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
走进大门,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脚下的石板路,不知道承载了多少工人的脚步,那些深深浅浅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忙。
我沿着参观路线慢慢前行,首先来到了炼铁车间。
一进去,就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热气,仿佛能把人瞬间融化。
巨大的熔炉里,熊熊的火焰在跳跃,那炽热的光芒让人无法直视。
工人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高温下忙碌着。
他们的脸上挂满了汗珠,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和专注。
我看到一位工人师傅,他的手上满是老茧和烫伤的痕迹。
他熟练地操作着工具,将一块块原料投入熔炉中,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节奏感。
我不禁在想,他在这里工作了多少年?他的青春是不是都奉献给了这座铁厂?接着,我来到了轧钢车间。
这里机器轰鸣,巨大的轧钢机不停地运转着。
一根根通红的钢条从机器中缓缓吐出,就像一条条火龙在翻滚。
工人们在一旁紧张地监控着设备的运行,确保每一道工序都不出差错。
我注意到一位年轻的工人,他的目光紧紧盯着仪表盘,手里还拿着一个笔记本,不时地记录着什么。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了看,发现他在记录每一批钢材的参数和质量情况。
他告诉我,这是为了保证生产出来的钢材都符合标准,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我心里不禁对这些工人师傅们充满了敬佩。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许多陈列在展示柜里的老物件。
有生锈的工具、泛黄的图纸、还有工人们的工作证。
这些东西虽然已经陈旧,但却充满了故事。
它们见证了汉阳铁厂的兴衰,也见证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
走到一个角落,我看到了一面墙上挂满了老照片。
照片中的工人们,有的在辛勤劳作,有的在欢笑,有的则一脸严肃地讨论着工作。
这些照片仿佛把我带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为了国家的工业建设,日夜奋斗的场景。
政治与经济之间:清末汉阳铁厂厂址定位问题新解——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生产布局研究之二一、标题:政治与经济之间:清末汉阳铁厂厂址定位问题新解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生产布局研究之二背景:清朝时期,汉阳铁厂作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不仅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支持,也在改变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研究汉阳铁厂厂址定位问题,对于认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了解军事工业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本文首先对汉阳铁厂厂址定位的历史进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梳理,接着分析当时政治和经济状况,探讨其中的关联,最后结合实际生产布局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和解决方案。
二、标题:政治与经济之间:企业发展的两面性以华为公司为例背景:华为公司自成立以来,凭借着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的成功,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科技企业之一。
然而,华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政治和经济的困境,被美国政府列入实体清单、遭受国际市场的打压等,此时华为的政治和经济关系显得更加紧密。
分析:本文以华为公司为例,探讨政治和经济对于企业发展的双重影响:政治因素可能对企业的国际形象、市场影响等产生巨大影响;而经济因素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财务状况、营销策略等。
综合考虑两者因素,华为公司在应对挑战时的策略和措施,也很值得参考借鉴。
三、标题:政治与经济之间:商业地产开发的风险与机会以万科集团为例背景:商业地产开发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关注。
一些大型房地产企业,如万科集团,也凭借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实现了业务转型和收益增长。
但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和政策调整,商业地产开发也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
分析:基于万科集团的案例,本文探讨了政治和经济变化对商业地产开发企业的重要影响,从政策与市场,融资和成本,品牌和形象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此外,本文也对企业如何避免风险、把握机会进行了相关建议。
四、标题:政治与经济之间:区块链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以比特币为例背景:区块链技术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改变金融服务行业的重要力量。
武汉最值得一游的工业遗产有哪些武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拥有着灿烂的楚文化,还在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中留下了众多宝贵的遗产。
这些工业遗产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与发展,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旅游魅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武汉那些最值得一游的工业遗产。
汉阳铁厂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它由张之洞于 1890 年创办,是当时亚洲最大、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
如今,虽然汉阳铁厂的生产功能已经消失,但留存下来的厂房、高炉等遗址依然让人感受到当年的辉煌。
在这里,您可以看到巨大的钢铁架构,锈迹斑斑的机器设备,仿佛能听到当年机器的轰鸣声和工人的劳动号子。
汉阳铁厂遗址公园的建立,更是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重型机床厂是“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 156 项重点工程之一。
曾经,这里生产出了众多高精度、大型的机床设备,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部分厂房和设备被保留下来,并改建成了创意产业园。
走进这里,您可以看到高大宽敞的厂房,充满工业风格的装饰,还有许多创意工作室和艺术展览。
在这里,传统的工业气息与现代的创意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魅力。
青山红房子青山红房子是武钢职工的住宅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援建的大型工业住宅区。
这些红房子采用了独特的“街坊式”布局,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红色的砖墙、尖顶的屋顶、宽敞的阳台,无不展现出那个年代的独特风貌。
如今,虽然部分红房子已经拆除,但仍有一些被保留下来,并进行了修缮和改造。
走在红房子的街道上,您可以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平和打包厂平和打包厂是武汉现存最完整的早期工业建筑。
这座四层砖混结构的建筑,曾经是棉花打包的工厂。
如今,经过改造,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创意空间。
在这里,您可以看到保留完好的建筑结构,如粗壮的立柱、厚实的楼板。
同时,内部入驻了众多的创意企业、咖啡馆、书店等。
汉阳铁厂观后感汉阳铁厂是一座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历史悠久的工业遗址。
在参观了这座铁厂后,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以下是我对汉阳铁厂的观后感。
首先,汉阳铁厂展现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技术进步。
铁厂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展品,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工业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化机械化的演变。
我见到了当年工人们使用的古老工具和机器,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工人们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
铁厂内的展品还反映了中国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革,让我对中国现代工业化的过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其次,汉阳铁厂向我们展示了过去中国工人劳动条件的艰苦。
在参观中,我看到了曾经使用过的简陋的住宿和工作环境,这让我对工人们的辛苦和忍耐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通过观看铁厂内的影像资料和听取导游的解说,我了解到了那个时代工人们在铁厂内工作的艰辛和危险。
同时,汉阳铁厂也让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铁厂的开采和生产过程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周围自然生态的破坏。
这也让我意识到,现代工业化不仅仅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的丰富和便利,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汉阳铁厂带给我思考的是劳动的尊严和工匠精神。
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当年工人们精湛的技艺和对工作的热爱。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丰富的产品,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一位劳动者,弘扬工匠精神,发扬劳动的价值。
总结起来,汉阳铁厂观后感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和工人们的辛勤劳作。
它让我反思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劳动的尊严和工匠精神的珍贵。
我相信,通过参观这样的历史遗址,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珍惜我们的过去,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
该观后感字数为515字,如需要增加字数,可进行以下内容扩展:- 对铁厂内展品的具体描述,如历史文物的材质、功能等。
近代史实训:洋务运动遗迹--汉阳铁厂实训:洋务运动遗迹--汉阳铁厂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仸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
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
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
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
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汉阳铁厂遗址在现今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目前为武汉钢铁集团汉阳钢厂。
在汉阳钢厂门前,竖立着一个门楼,上书“汉阳铁厂”四个繁体字。
门楼左边有一个巨大的钢模,数吨重的钢模被安放在一块基石上,上面镌刻着“华夏钢源”。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馆长顾必阶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原汉阳铁厂的厂址。
汉阳铁厂的雄姿已无处找寻,历史无言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收集了当年汉阳铁厂大量的图片与实物,记者在这里看到一段辉煌的历史。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为“自强、求富”,在武汉大力推行兴实业、办教育等新政,创办了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汉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等,在汉阳龟山至赫山临江一带,形成蔚为壮观的十里“制造工业长廊”。
现代制造业的兴起,直接成就了张之洞的“湖北新政”。
1994年,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成立,里面保存着研究张之洞最全面的史料。
2005年8月,国家两院多名院士建议,利用废旧厂房建工业博物馆,是一件有利子孙后代的大事。
但工业博物馆建在哪儿?一种意见是将遗址迁移到龟北路段,另一种是在汉阳铁厂原址上进行开发和利用。
顾必阶他们到处游说:“沿龟山西至赫山路段是曾经的十里工业长廊,保留着众多遗址,如果利用原址开发利用张之洞工业遗产,无疑是代价最小的。
”。
战时綦江筑坝记陶灵/万州区綦江治理原由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后,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军政部兵工署,根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关于汉阳钢铁厂迁渝的手令,于1938年3月1日组建钢铁厂迁建委员会,负责汉阳铁厂以及大冶铁厂、六河沟铁厂、上海炼钢厂的迁建工作,并选址重庆大渡口区重建钢厂。
汉阳钢铁厂为重钢集团前身,1890年6月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是当时亚洲最早、最大的钢铁厂,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接办。
钢铁厂迁到重庆后,必需大量煤炭发电和铁矿炼钢,国民政府经济部确定在綦江县境内的南桐和土台分别采办,用木船从綦江装运进入川江,再运到重庆大渡口。
綦江古称夜郎溪,发源于贵州桐梓县境,流经重庆綦江区、江津区后汇入川江,重庆境内通航河道133公里,有险滩127个,平均每公里一处,仅能下行四五吨的木船,每日行程20多公里,全部航程需七八日。
险滩中尤以羊蹄峒、盖石峒最险,像门坎一样,船只无法通过,货物用人工转运至滩下分段航行。
因抗战奉命迁到重庆的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承担綦江航道的治理任务。
导淮委员会直属国民政府领导,1929年7月1日在南京成立,蒋介石兼任委员长。
筑坝渠化綦江1938年3月,导淮委员会组织87人的大规模测量队,对綦江进行全面勘测,提出“先治标、后治本”的两期整治工程计划。
第一期工程筑闸坝5座,綦江主航道最险的羊蹄洞、盖石洞门坎滩各筑一座,便于綦江县赶水镇土台铁矿运输。
在綦江支流蒲河的石板滩、大场滩、桃花滩也各筑一座,便于南桐煤炭从支流进入綦江主航道。
5座闸坝1938年12月同时动工,第二年12月蒲河3座闸坝竣工,主航道2座闸坝于1941年春竣工,总投资法币253万多元。
施工期间,1939年7月15日,蒋介石曾亲自到蒲河大场滩闸坝工地视察。
闸坝因抗战而筑,为崇仰前方将士“智、仁、勇、信、严”之武德,分别命名这5个闸坝,并冠以“大”字:大智——石板滩、大仁——大场滩、大勇——桃花滩、大信——盖石峒、大严——羊蹄峒。
汉阳铁厂观后感前段时间,我去参观了汉阳铁厂,这一趟下来,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
还没走进汉阳铁厂,远远地就能看到那一片陈旧却又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建筑群。
斑驳的墙壁,生锈的铁门,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
一踏入厂区,一种陈旧与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
脚下的石板路,因为岁月的打磨变得凹凸不平,每一块石板都像是一本记录着过去的史书。
路的两旁,是一排排高大的厂房,虽然已经不再有机器的轰鸣,但那高大的框架和巨大的窗户,依然能让人想象出当年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我走进其中一座厂房,里面空荡荡的,只有几缕阳光从破损的窗户中斜射进来,照亮了空气中漂浮的尘埃。
抬头望去,房梁上的锈迹像是岁月的皱纹,记录着这里的风风雨雨。
墙壁上依稀还能看到当年的标语和生产指标,那些褪色的字迹仿佛在努力地向我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我慢慢地走着,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那是脚下的杂物在抗议我的打扰。
在一个角落里,我发现了一台废弃的机器,它已经破旧不堪,零件散落一地。
我蹲下来仔细观察,那巨大的齿轮上还刻着一些模糊的标记,也许是当年工人的编号,也许是生产批次。
我轻轻地抚摸着那冰冷的金属,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它运转时的炽热与力量。
继续往前走,我来到了一个熔炉前。
这个熔炉如今已经熄火,炉壁上厚厚的煤灰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的熊熊烈火。
我想象着当年工人们在这里挥汗如雨,将矿石投入熔炉,炼出一炉炉优质的钢铁。
那时候,这里的温度一定高得吓人,工人们的脸庞被炉火映得通红,但他们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专注。
在厂区的一角,有一个小小的展览室。
里面陈列着一些当年的照片和工具。
看着那些黑白照片上工人们朴实的笑容,我的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他们穿着简陋的工作服,手中拿着简单的工具,却为国家的工业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那些工具,虽然已经破旧,但每一个磨损的痕迹都见证了他们的辛勤付出。
走出展览室,我来到了厂区的一片空地。
这里长满了杂草,但在杂草丛中,我发现了一块刻有“汉阳铁厂”字样的石碑。
汉阳铁厂光绪十五年(1889年)七月清廷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督办芦汉铁路南段。
接任两广总督的李翰章,以广东铁矿资源不足、建厂财力困难等理由,建议把铁厂移置湖北或直隶(今河北)。
经清廷批准,张之涧决定把铁厂移到湖北,由户部拨款200万两库平银作建厂经费。
光绪十六年四月十六日(1890年6月3日)成立湖北铁政局,委蔡锡勇为总办,并把在广东聘雇的外国工匠陆续调到湖北。
为了进一步调查煤铁资源,张之洞先后组织15批30人次到湖北、湖南、陕西、四川等地查勘。
经矿师、化验教习复勘太冶铁矿,确定矿石含铁64%,仅露天储量就达2700万吨,百年不能采尽。
兴国州有极好的锰铁,湖南、湖北还产白煤,也有一些烟煤可用。
同年十月发现大冶王三石煤矿。
与此同时,张之洞还派员从大冶石灰窑、黄石港到江夏(今武昌)金口等沿长江两岸数百里选择厂址。
李鸿章主张厂址应选在产煤的地方;盛宣怀主张设在大冶石灰窑下,说该地距煤、铁、锰矿产地近,可节省运费;张之洞从便于直接管理着眼,力主设在省城对江的汉阳,最后决定将铁厂建在汉阳大别山下(今龟山)。
汉阳铁厂基建工程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八月正式动工。
全部工程包括填基1.2丈,约9万方,建造了炼生铁厂(设日产100吨(248立方米)高炉2座)、贝塞麦钢厂(即转炉炼钢厂,设5.5吨酸性转炉2座)、马丁钢厂(即平炉炼钢厂,设10吨平炉1座)、造钢轨厂(设800毫米轧机)、造铁货厂、炼熟铁厂六大厂和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造鱼片钩钉厂四小厂。
从炉机到地脚螺栓全部从英国、比利时引进。
经过两年十个月的施工,于光绪十九年(l893年)十月二十二日竣工。
同时施工的还有大冶铁矿和从大冶铁矿矿山到石灰窑江岸的35公里运矿铁路及运矿码头等,大冶王三石煤矿和江夏(武昌)马鞍山煤矿(王三石煤矿开采两年后被水淹,被迫停工。
马鞍山煤矿设有洗煤机和近代焦炉,投产后发现磺多灰重,不适合冶炼)。
这些工程也于光绪十九年(lS93年)先后竣工。
光绪二十年(1894年)五月二十五日,汉阳铁厂先开一座高炉炼铁。
开炉碰到的首要问题是焦炭不足,虽经购买英、比、德等国焦炭及开平焦,但是成本高,并且不能及时运到,不得不停炉。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七月再次开炉,仍因煤焦问题无法解决,仅生产一个多月又停炉。
汉阳铁厂总计投资568万两库平银,如加上广东垫付的预定金13万多两,及从广东调湖北运矿轮船1只10万两,则在588万两以上,其中包括光绪二十年(1894年)及二十一年(1895年)两年的日常开支约160多万两(每月约6一7万两),其余则为设备购置、保险运输和基建等费用。
汉阳铁厂从投产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生产的钢铁共卖出银24825两,占投产后两年开支160万两的1.55%,时值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清廷要负担2亿两战争赔偿费用,出路只有招商承办。
开始张之涓拟给外商承办,但遭到湖南巡抚陈宝箴、铁政局总办蔡锡勇的反对。
此时盛宣怀在甲午战争中因贪污采购军粮的公款,为御史参劾,张之洞便保举他招商承办汉阳铁厂。
经过盛宣怀与张之洞的磋商,订了招商承办的章程,主要内容有:从接办之日起划清官本,自铁路局购买钢轨之日起,每出一吨生铁提镭一两以还官本,官本还足之后继续提取以为报效;先招商股100万两,年利8厘;商办之后,用人理事1均由督办一人经手,重要的随时报湖广总督考查等等。
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十一日起正式改为官督商办。
为了保证铁厂产品销路,清廷又于同年九月任命盛宣怀督办铁路总公司,并要求全国所需钢铁料应向汉阳铁厂购买,还批准汉阳铁厂的产品减免厘税5年。
官督商办之后,最大难题仍然是缺煤缺焦,经过在安徽、湖南等地近两年的调查,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由张之洞、盛宣怀合奏,决定在萍乡采煤炼焦,并提出禁止另设公司,各小煤厂所产的煤由萍乡煤矿总局统一收购,委张赞宸为萍乡煤矿总局总办,并委德国矿师赖伦负责工程,择地安源施工。
萍乡煤(总局先后乘小井存煤过多,资金困难,并吞收买小井265口,使安源周围数十里内的煤井都为萍乡煤矿所有,并设有机焦炉、土焦炉以及辅助设备等厂。
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打通紫家冲大槽,基建工程完成,昼夜可出煤1300余吨,出焦780吨左右,其中土焦170一180吨左右。
萍乡煤矿共投资计银6767 867余两,由招商局、汉阳铁厂、铁路总公司陆续人股100万两,向德商礼和洋行借款400万马克,其余是向各钱庄借贷,辗转挪用,扯东补西,借款支付利息达银150万两。
光绪三十年(1904年),盛宣怀派李维格带外籍工程师彭脱、赖伦到欧美考查,历时八个月,最后经英国化学家梭德化验汉阳铁厂所用的矿石、煤焦及钢铁产品,确认大冶铁矿含磷高,酸性转炉不能去磷1而鱼尾板等小件系平炉所炼,质量好。
于是又购买4座容积30吨的平炉、轧机及相应的配套设备,设备保险运输费共16.8万英镑,还在德国聘请了工程师4人。
以大冶铁矿矿山作抵押,向日本兴业银行借款300万日元,其中200万日元作为汉阳铁厂改造费用。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盛宣怀委任李维格为汉阳铁厂总办,开始进行扩充改造,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成容积30吨平炉2座,其他工程仍继续加紧施工。
产品质量提高,产量增长,除向芦汉、正太等铁路提供钢轨外,并向美国、日本和南洋群岛出口钢货。
在此期间,盛宣怀在大冶铁矿开辟了得道湾狮子山矿区。
矿山生产规模扩大,年产铁矿石达30万吨。
汉阳铁厂扩充改造工程用商本银1200余万两,萍乡煤矿基建工程(含购置轮驳)共用商本银740余万两。
其中老商股350余万两,约合500万元,息金填给股票79.5万两,转50万两公债票,预支矿价、轨价300万两,欠债1000余万两。
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盛宣怀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申请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经清廷批准后,遂遵照商律股分有限公司条例,在农工商部注册,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公司。
拟招新股1500万元,连同老股500万元,共2000万元。
到宣统三年(1911年)实收股本1300多万元。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建立了中华民国。
汉阳铁厂曾一度停产,民国元年(1912年)即行恢复生产。
民国2年(1913年)汉冶萍公司又向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借款1500万日元.其中900万日元为扩充改良事业费,600万日元为还高利旧债。
扩充改良事业费主要用于兴建大冶铁厂(建日产450吨高炉2座),又建汉阳铁厂日产250吨4号高炉1座及容积30吨7号平炉1座,相应扩建大冶铁矿及萍乡煤矿。
民国3年(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德、俄等国互相厮杀,无暇东顾,加之钢铁原料价格暴涨,汉冶萍公司出现短暂的“黄金时代”。
大战期间.汉阳铁厂开日产250吨高炉2座,日产1凶吨高炉2座,开容积30吨的平炉7座,每日约产生铁700吨,钢2lO吨;大冶铁矿年产铁矿石50一60万吨;萍乡煤矿年产煤90多万吨,产焦23一26万吨。
煤焦、铁矿石、生铁、钢材产量都大幅度增长,共获利294O多万元。
这一时期又购置开办了一批附属厂矿,投资兴办了一些合资企业。
民国5年(l916年),大冶铁厂开始基本建设。
其高炉及附属设备是向美国列干德利公司订购的,共花美金26.35万元。
原定于民国5年(1916年)底交货,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禁止钢铁机件出口,经多方交涉,到民国9年(1920年)才陆续交齐。
民国6年(l917年)大冶铁厂动工,建筑工程由日本最高工程顾问大岛道太郎负责,经过近5年的施工,基本建成。
民国川年(1921年)7月24日,水塔在抽水试压时崩塌,冲毁炉机、房屋,工人死伤多名,投产延期。
1号高炉于民国11年(1922年)6月24日开炼,7月5日又因事故停炼。
2号高炉于民国12年(1923年)4月4日投产到民国14年(1925年)10月因煤焦不足而停产,两座日产450吨高炉,总共只生产了26个多月,共出铁258 842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钢铁价格急剧下跌,汉冶萍公司迅速衰落。
民国8年(1919年)汉阳铁厂1号、2号高炉停产。
民国10年(1921年)民国政府(北京)改变钢轨标准,造成汉冶萍公司近5万吨钢轨无销路,汉阳铁厂炼钢全部停产。
民国13年(1924年)汉阳铁厂3号、4号高炉停产。
民国14年(1925年)大冶铁厂高炉全部停产。
民国17年(1928年)萍乡煤矿为江西省政府接管。
至此,汉冶萍公司只剩下大冶铁矿一处继续生产,沦为日本制铁所的供矿单位。
民国26年(1937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及资源委员会设立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将汉阳铁厂设备和大冶铁厂及大冶铁矿部分设备运往四川重庆大渡口另建新厂。
民国27年(1938年)10月大冶沦陷,日本军部决定把大冶铁矿委托给日本制铁株式会社经营,成立“日铁大冶矿业所”,进行掠夺性开采,先后运往日本的铁矿石达44O多万吨(包括抗战爆发后汉冶萍公司采出未运销的23万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收“日铁大冶矿业所”,成立华中钢铁有限公司。
资源委员会于民国37年(1948年)接收了汉冶萍公司上海总事务所,至此,前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汉冶萍公司遂告结束。
汉冶萍公司是近代中国最大的钢铁煤联营企业,采用近代技术共生产铁矿石1400多万吨,生铁240多万吨,钢60多万吨,煤1500多万吨,焦炭400多万吨(煤统计到民国17年、焦统计到民国13年为止)。
拥有三万名钢铁和采掘工人,培训了一批技术人员(张之洞办汉阳铁厂时曾先后派40人到比利时学习,商办以后又先后派出8人到欧、美留学,曾任汉阳铁厂总办的吴健、萍乡煤矿的矿师金祖生都是公司派往英国、德国学习矿冶技术的专业人员),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李维格曾于民国初年写《汉冶萍公司历史说略》一文,较详细地分析了公司困难的原因,他认为主要原因如下:东亚创局,事非膏习,自张盛工公以及二公前后所用之人,无一非门外汉,暗中摸索,何能入室升堂,此困难原因之一也;官款不继,后招商承办,……又以张公铸成大错,方且引为殷鉴.指摘之不遑.何来附股,其时全赖盛公与轮电两公司华商多有感情,慨然分其公积,作为创始股份,及至三十四年新厂告成.铁路渐兴,又值厂矿注册,成为公司……始有大批股份投入,然迄今仍债多股少,不但付利,兼须拨还债本,此困难原因之二也;事未办成何来余利,而华商股款附入,官利即起……岂有难如制铁事业,方在购机建厂,而即须付利……,此困难原嗣之三也;汉厂之大希望在路轨,……及各路开工而洋厂争竞,各国保其本国铜铁事业,加重进口税,使外铁不能侵入,中国不但不能加重,且并值百抽五之轻税亦豁免一,故若欲洋轨之来,以与汉厂斗者,洋厂得重税之保护,在本国获利丰厚,……且铁路洋工程司(师)于汉厂之轨种种留难,以达其外购目的,此困难原因之四也;萍矿之大希望在合兴公司之粤汉铁路,而当时赎路风潮剧烈,卒至废约,停顿十余年,萍矿间接直接之损失不知凡几,……此困难原因之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