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 格式:pptx
- 大小:806.11 KB
- 文档页数:54
2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5章明大德守公德严
私德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明大德
1、明大德是指为了服从政府法规而遵守的权力行使者的要求,考虑周到、言行体现仁爱的道德行为。
2、明大德是一种社会共识,能够活跃到社会政治的文明秩序和社会生
活的和谐共存中去;同时,明大德还体现在各种道德表现形式,包括
家庭、社会、国家和整个社会等。
3、明大德也是一种行为准则,主张以归属地权益为重,以社会公德要
求为核心,服从政府法令,思想开明、无私奉献,有助于社会主义社
会的发展。
二、守公德
1、守公德意味着为民众谋取公共利益,坚守公共纪律,以及不谋取私
利和获取不正当利益的道德观念。
2、要坚持守公德,公民应当充分了解政府法令,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尊重公共财物,拒绝贪污、浪费、盗窃;实事求是,言行一致。
3、更重要的是,要对个人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帮助贫困和弱者,关心不幸的人,抗拒腐败,维护公平正义。
三、严私德
1、严私德指人们在公共场合和私人场合要求自己表现出仁爱、节制、
谦逊、诚实、守信等私德。
2、严私德要求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要对他人尊重、有礼貌、体谅他人,不滥施言语伤害他人;要真诚热情,尊重他人的感受,遵守习俗文化。
3、严私德除了要求人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去做事,还要求他们做到忠厚、信守,勤奋刻苦,节约财富,坚守自律,不贪污、不偷税,勤改进、追求完善,珍惜生命,终身学习。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试题及答案思想道德修养部分1、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答: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体表现在:首先,一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同时并存,不成偏废,不成能只有自我价值而没有社会价值,也不成能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自我价值。
其次,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需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示出来。
个人只有把本身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也就是说,当人们在追求自我需要满足的时候,如果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这时便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了起来。
2、实现人生价值的主不雅条件有哪些?答:实现人生价值的主不雅条件主要包罗两个方面:首先,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这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
其次,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本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因此,包罗思想道德本质、文化本质、身体心理本质等,增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主不雅条件。
3、抱负的作用是什么?答:抱负的作用有:第一,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第二,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第三,是人生的力量源泉。
第四,是防腐拒变的思想兵器。
4、抱负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不雅标准是什么?答:抱负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不雅标准,一般可依据三方面标准:一是这种抱负是不是正确反映了客不雅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是合乎历史的发展标的目的;二是这种抱负是不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脱离,是不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三是这种抱负是不是为社会的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不是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答: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其原因是:第一,社会实践是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惟一标准。
第二,社会实践是科学知识产生的源泉,知识的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实践。
第三,社会实践是真理性认识上升社会主义信念的关键环节。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的模范。
【教学重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实践与养成;公共生活中法律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护一定的秩序是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
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秩序就越复杂,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就越突出。
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共生活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1公共生活的含义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事实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和私人生活领域都在不断地扩大,并且两者的边界也越来越明晰。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涵养良好品德第一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2.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3.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4.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5.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
二、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
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第二节遵守社会公德一、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四个特点公共生活是与私人生活相对而言的,它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和相关性的特点。
特点: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4、活动结果的相关性。
二、公共秩序的含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四、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1、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2、道德与法律互为补充、互为条件。
五、社会公德的含义和三个特点(一)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1、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2、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教案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消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学问,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打算呢?老师应当怎么开展政治教学打算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5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根底第五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盼望能对大家有所协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根底第五章教案1一、教学目标:【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珍惜国家、集体、他人以及自己的财产。
【实力目标】能够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
【学问目标】知道公民的合法财产和财产全部权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合法财产和财产全部权的含义。
【难点】区分合法财产,财产全部权。
三、教学方法案例法,探究法,探讨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多媒体:出租车司机捡钱捐助的故事。
法院判决,司机把钱退回失主。
思索:如何评价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和法院的判决行为?总结:主体——出租车司机,乘客王某。
客体——钱,患病学生。
结果——退钱。
这个问题涉及到这局部财产的全部权问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公民的合法财产举例:(1)建筑工人在施工场地捡到金元宝,私自带回家;(2)小明在路上捡到钱包据为己有;(3)小王的父亲是私营业主,年终缴税后,获得35万元收入;(4)某市长受贿310100元,视为家产。
思索:上述财产哪些属于个人全部?哪些不应当属于个人全部?为什么?总结:(1)依据全部权的不同,社会上的财产应当归属集体全部,国家全部。
(2)法律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全部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二)什么是财产全部权1.提问:同学们是怎么支配自己的压岁钱呢?学生分组探讨,归纳:存银行一局部,捐款一局部,买自己想买的,放兜里随时能摸到等。
引导:在你处理这个压岁钱的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对压岁钱行使全部权。
压岁钱---占有权;用它买东西—运用权;存银行买国债所获利息—收益权;捐款---处分权。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明确维护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即道德和法律;教育学生认真学习社会公德的内容,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积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教学重点和难点:公共生活及其特点;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演示,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这一章讲的核心内容就是了解、理解公共秩序的特点,维护公共秩序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用法律和道德的手段来维护公共秩序。
本章内容如果定位请看,社会生活分三个部分:公共生活、私人生活、职业生活,每一部分有不同的道德来规范。
这种从宏观上的定位,就可以明白公共生活、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处在社会生活的什么位置。
它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地位日益变得重要,因此,公德建设的任务也日益突出。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第一节是全章的基础,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公共生活的特点是什么?比较一下和私人生活的差别。
这两者是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
私人生活的领域主要是家庭和个人活动,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隐秘性,是家庭内部的事,是个人活动,隐私方面的活动,和社会生活没有关联的活动都是,封闭性和隐秘性是其特点,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不对别人产生直接影响和关系,是小范围的私事。
它和公共场所不同。
私人生活中的是非判断讲究个人私德,现在主要是家庭方面,称为家庭美德。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的界限,具有社会性、公开性和透明性的特点,这方面的道德建设叫社会公德,是在社会公共场所起作用的道德规范。
社会公德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和影响他人的关联性。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快速,使以前难以想象的洲际交往成为普通的事情。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第五章教学目标:1.了解法律法规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2.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3.了解法律知识和法律权益的保障;4.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
教学重点:1.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2.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法律知识和法律权益的保障;2.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
教学内容:一、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法律是以保护人民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为宗旨,由国家制定的,强制性的规范行为的准则。
法律在社会中起着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权益的作用。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其他法律的源头。
2.法律:是国家机关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行为的准则。
3.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进行行政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或相关机关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5.司法解释:是最高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对法律问题进行解释的一种司法行为。
6.国际法:是国家和国家之间进行交往和互动的一种法律规范体系。
三、法律的具体规定和保障1.民事法律:(1)财产权的保护;(2)人身权利的保护;(3)合同自由和契约精神的保护;(4)知识产权的保护。
2.刑事法律:(1)禁止和惩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2)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行政法律:(1)规范行政机关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2)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四、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1.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观念,使其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
2.学习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识,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法律权益的保障。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解法律案例,引起学生对法律的思考和认识。
2.呈现:通过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4.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并展开小组活动,以案例的形式,让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5.总结:由学生进行总结,梳理本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法律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