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电子版教材(5-8章)
- 格式:pdf
- 大小:14.48 MB
- 文档页数:41
2021修订版毛中特教材电子版第五章92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P92-1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基础。
学习这一理论,有助于深刻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①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
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领导力量、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
像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对它的基本国情应该怎样认识,党一直进行着极其艰苦和有益的探索,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总的来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中国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93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还不是直接的实践问题,他们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韩振峰:考试问题:(一)怎样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二)怎样理解当代中国现实国情?(三)怎样理解当代中国思想国情?一、怎样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四个阶段内容:1.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的主要风格特点:1.远大的理想追求;2.渊博的知识结构;3.崇高的思想境界;4.健全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主要贡献:1.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2.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3.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基本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2.是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3.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4.是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5.是关于军队军事建设理论;6.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7.是关于活的灵魂理论;8.是关于政策和策略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的主要风格特点:1.思想超常的解放;2.意志超常的坚定;3.信仰超常的执着;4.胆识超常的宏大。
邓小平同志的主要历史贡献:1.启动并领导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2.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创立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979年12月6日、1984年3月25日、1984年6月3日,邓小平先后三次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日本客人,阐述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主要包括九个方面:1.发展道路;2.发展阶段;3.发展任务;4 .发展动力;5.外部条件;6.政治保证;7.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8.发展战略;9.祖国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版教材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研究上述相应领域的普遍规律中产生而又为深化这种研究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对此作了说明。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材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期望在一个早晨突然进入理想境界,而是把实现最终理想看作一个有着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
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有相应的目标,这些阶段性目标彼此联结,通向共产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过程就像万里长征,应该从第一步走起,踏踏实实地向着未来迈进。
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当前的最低纲领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
当前,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一)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分别把这两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科学区别,只在于第一个词是指从资本主义生长起来的新社会的第一阶段,第二个词是指它的下一个阶段,更高的阶段。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一方面必须看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上的一致性,看到它们总体上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两个阶段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的重大区别。
列宁在讲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时候说:“既然生产资料已成为公有财产,那么‘共产主义’这个名词在这里也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忘记这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
”2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低级阶段基础上的,没有低级阶段的发展,也不会有高级阶段的到来。
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可以说,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们在当代世界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放弃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就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背叛。
中国马克思与当代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导论1、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请结合这一论断,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答案概要:20世界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20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推动者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各国经济联系和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20世纪上半叶,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新兴产业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利用、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面貌,加速推进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有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世所瞩目的重大成就,以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丰硕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三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逐步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始自主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世界性、当代性、实践性等“理论特质”。
从基本内容看,马克思主义不仅正确揭示与把握了人与世界的基本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且阐扬与开显了不断业已被现代科学证明为正确完备的并且能够契合人类思维本性、彰显人类思维规律、代表人类思维现代取向的方法论,因而具有无可争议的科学性。
从时代特征看,地理大发现与资产阶级对世界市场的开辟,使得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业已成为一种既定的客观事实。
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宏大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马克思主义因而也就不再仅仅是隶属于特定的民族的地域性理论,转而成为一种能够越出民族与时空界限的世界性学说了。
从致思取向看,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性指向,它不仅以“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与“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现状”为自身的理论旨趣,同时也以“实践”为人类精神运思的奠基。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如是“经世致用”的实践性,并且能够倾听实践的呼声、彰显实践的诉求、反映实践的特性、践履实践的要求、视实践为人类一切理解与认知活动的前提条件,所以它才会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与普遍认同,并被诸多处在艰难困苦与被压迫状态下的民族视为寻求自身解放、谋求自身发展的思想武器与精神力量。
以上是第一部分马克思概论中国近代史上了解马克思到学习马克思再到运用成功马克思的历程19世纪上半叶,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使近代中国社会封闭样态基本解体、天朝上国迷梦彻底破碎与社会精神支柱基本瓦解。
面对民族危亡、精神缺失与价值空场的社会变迁,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革命真理与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