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膜炎 (1)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63
2022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全文)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菌引起的以脑膜炎症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在小儿,尤其婴幼儿中较常见,是小儿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
抗菌药的使用使其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该病致残率高,治疗后生存者中有不少患儿合并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早期诊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目前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主要取决于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脑脊液分析,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头痛、呕吐、惊厥、意识障碍、精神改变、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化脓性改变。
临床症状及体征各种细菌所致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大致相同。
主要归纳为感染、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症状。
但临床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儿年龄:儿童期化脓性脑膜炎:更容易有典型的症状,例如发热、头痛、呕吐、颈部痛及僵直,意识状态受损以及精神差,查体可有意识障碍、颈抵抗、克氏征与布氏征阳性。
婴儿期化脓性脑膜炎:表现不特异,常先有呼吸或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进食差,后发热,烦躁不安、嗜睡、目光呆滞,部分可有惊厥、摇头,前因饱满、布氏征是重要体征。
另外,患儿如有以下情况需考虑化脓性脑膜炎可能:患儿有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如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骨髓炎、头面部软组织感染或败血症,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患儿有头皮、脊背中线的孔窦畸形、脑脊膜膨出或颅脑外伤,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婴儿不明原因持续发热,一般治疗无效;乳幼儿初次高热伴惊厥,不能用一般热性惊厥解释。
实验室检查1 .脑脊液相关检查:脑脊液检查是确诊化脓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
(1)脑脊液常规检查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典型改变为:外观浑浊、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达500~1000χ10八6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显著降低,蛋白明显增高,氯化物正常。
取脑脊液时,穿刺外伤致脑脊液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增多,要对其进行校正,方法为:当脑脊液存有700×10^6∕L红细胞时,则白细胞总数为原有白细胞总数减去1×10Λ6∕L白细胞。
化脓脑膜炎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化脓脑膜炎”。
本节课主要介绍化脓脑膜炎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化脓脑膜炎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护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化脓脑膜炎的定义、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2. 学会预防和护理化脓脑膜炎,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化脓脑膜炎的定义、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难点:化脓脑膜炎的预防和护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化脓脑膜炎模型、视频资料。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化脓脑膜炎的案例视频,让学生了解化脓脑膜炎对患者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化脓脑膜炎的定义、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3. 课堂讲解:结合PPT课件和化脓脑膜炎模型,详细讲解化脓脑膜炎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4. 例题讲解:分析化脓脑膜炎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化脓脑膜炎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化脓脑膜炎的预防和护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化脓脑膜炎1. 定义: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
2. 病因:细菌感染。
3. 症状:发热、头痛、呕吐、颈部僵硬等。
4. 诊断:医生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5. 治疗: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
7. 护理:注意休息、保持水分、观察病情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化脓脑膜炎的病因是什么?(2)化脓脑膜炎的主要症状有哪些?(3)如何预防化脓脑膜炎?2. 答案:(1)化脓脑膜炎的病因是细菌感染。
(2)化脓脑膜炎的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呕吐、颈部僵硬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案例视频、讲解PPT课件和化脓脑膜炎模型,让学生了解了化脓脑膜炎的定义、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医学生化脓性脑膜炎 文字表述:【概述】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简称化脑),系由各种化脓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
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常见。
自使用抗生素以来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10%以下,但仍是小儿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
其中脑膜炎双球菌引起者最多见,可以发生流行,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诊断】由于各种脑膜炎的致病微生物、临床经过、治疗方法与预后各不相同,临床上首先要区别是否为化脓性脑膜炎和确定细菌种类。
许多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与化脑相似,因而不可能仅从症状、一般体诊来诊断化脑。
必须重视眼神、前囟紧张充(有些患儿因失水而前囟不饱满,但仍较紧张),对可疑者应早作腰穿检查脑脊液进一步确诊。
只有在流脑流行季节,当患儿存在典型症状及瘀斑,临床诊断已经明确时,才可免除脑脊液检查。
遇有以下情况应考虑有化脑可能:①病儿有呼吸道或其他感染如上感、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骨髓炎、蜂窝组织炎或败血症,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
②有头皮、脊背中线的孔窦畸形、头颅俐伤,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
③婴儿 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经一般治疗无效。
④乳幼儿实效高热伴惊厥,而不能用一般高热惊厥解释者。
新生儿早期脑膜炎病原菌刚刚开始侵入脑膜,脑脊液变化可能不明显,高度怀疑时应隔一、二日后重复检查。
当患儿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惊厥、血压增高、视神经乳突水肿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时,决定腰穿应特别慎重,为防止发生脑疝可先滴注甘露醇1g/kg以减低颅内压。
半小时后选用带有内芯的腰穿针穿刺后患儿需平卧休息2小时以上。
明确致病菌是有效治疗的合保证。
通过年龄、季节等流行病学资料与临床经过虽能对致病菌作出初步推测。
进一步确诊必须依靠脑脊液涂片、细菌培养、对流免疫电泳等抗原检查法。
此病起病一般较急,脑脊液外观微毛或轻度浑浊,白细胞稍增多,但以后即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
应注意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殊表现,以助鉴别。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掌握脑脊液(CSF)的采集、分离培养和鉴定技术,以及细菌的形态学观察,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样本2. 革兰氏染色液3. 血琼脂平板4. MacConkey琼脂平板5. 血清学鉴定试剂6. 显微镜7. 其他常规实验器材三、实验方法1. 脑脊液样本采集- 严格无菌操作下,采集患者脑脊液样本。
2. 细菌分离培养- 将脑脊液样本分别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和MacConkey琼脂平板,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3. 细菌形态学观察- 取培养后的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学特征。
4. 血清学鉴定- 根据细菌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血清学鉴定,确定细菌种类。
四、实验结果1. 细菌分离培养- 在血琼脂平板和MacConkey琼脂平板上,观察到典型的菌落生长。
2. 细菌形态学观察- 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分离出的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呈球形或双球形,有荚膜。
3. 血清学鉴定- 根据血清学鉴定结果,分离出的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
五、实验分析1.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 本次实验分离出的流感嗜血杆菌为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致病菌,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符。
2. 细菌培养和鉴定- 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和血清学鉴定,成功鉴定出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六、实验结论1. 本次实验成功分离出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2. 细菌分离培养和血清学鉴定技术在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七、实验讨论1. 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菌种类繁多,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2. 细菌培养和鉴定技术是化脓性脑膜炎诊断的重要手段,应熟练掌握相关技术。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我们对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化脓性脑膜炎1、概述:①定义: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以脑膜炎症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②临床特征: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化脓性改变。
③发病情况: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最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容易合并严重并发症的特点。
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人群发病率有所不同。
肺炎链球菌在冬春季,脑膜炎双球菌在冬末春初、流感嗜血杆菌在秋季发病2、常见病菌:脑膜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新生儿<2月: G-(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葡、B溶(国外多见)2m-12岁: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
>12岁: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
3、入侵途径:a.呼吸道、皮肤、消化道感染→血液→脑膜微血管b.邻近组织感染C.与颅腔存在直接通道,如颅骨骨折、皮肤窦道或脑脊膜膨出4、脑膜炎的产生需要经过以下四个过程:⑴上呼吸道或皮肤等处的化脓菌感染⑵致病菌由局部感染灶入血,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⑶致病菌经血循环通过血脑屏障波及脑膜⑷致病菌的繁殖引起脑膜和脑组织的炎症性病变5、脑膜为主的炎症病理:蛛网膜、软脑膜炎症,脓性渗出物;弥漫性脑水肿;闭塞性小血管炎。
临床表现:1、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a.突起高热、烦躁不安、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b.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易有皮肤瘀点瘀癍和休克2、颅内压增高:a.头痛、呕吐,呼吸不规则,瞳孔不等大b.小婴儿:前囟饱满与张力增高、头围增大3、脑膜刺激征:颈强直:最常见 Kerning Brudzinski并发症及后遗症1、硬脑膜下积液:最常见①发生率: 30~60%患儿可发生,加上无症状者可高达80%②好发年龄及感染细菌:<1岁,4~6月多见,以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多见③两个特点:治疗过程中体温不退或退而复升;再次出现惊厥、意识障碍、前囟隆起等2、非交通性脑积水:炎症渗出物阻碍脑脊液循环通道致流出障碍。
交通性脑积水:炎症累及蛛网膜颗粒等致脑脊液重吸收障碍,烦躁,嗜睡,呕吐,惊厥,头颅增大,前囟饱满,破壶音等,可致大脑皮层萎缩3、脑室管膜炎:治疗中不退热,惊厥、意识障碍不改善,角弓反张,脑脊液始终无法正常化,CT见脑室扩大,确诊需侧脑室穿刺5.各种神经功能障碍:耳聋、视力障碍、智力低下、癫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