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3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运动和力章节的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主要介绍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
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的概念,了解了力对物体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明白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摩擦力的表现形式,能够简单解释摩擦力对物体的作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对物体的运动和力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但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进行引导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运动和力的概念。
2. 老师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二环节:引入摩擦力的概念1. 老师出示一个小车和一个光滑的桌面,让学生猜测小车在桌面上会怎样运动。
2. 老师让学生进行实验,将小车放在桌面上,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 学生会观察到小车在桌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
询问学生为什么小车会停下来,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一种力使得小车停下来。
第三环节: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1. 老师出示一个带有毛毡底的小车,让学生猜测这个小车在桌面上会怎样运动。
2. 老师让学生进行实验,将带有毛毡底的小车放在桌面上,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 学生会观察到带有毛毡底的小车在桌面上滑动得更远。
询问学生为什么带有毛毡底的小车在桌面上会滑动得更远,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摩擦力的作用。
小学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科学教案:运动与摩擦力引言:在小学科学学习中,了解物体的运动和摩擦力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将介绍运动和摩擦力的概念,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运动和摩擦力的机制。
一、学习目标:1. 理解运动和摩擦力的概念;2. 了解物体的运动和摩擦力的关系;3. 能够描述不同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大小;4. 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二、前期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不同材质的物体、光滑的斜面、各种物体的质量;2. 教师准备课堂展示图片或视频,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和摩擦力;3. 确保教室可以进行实验,并做好安全措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运动和摩擦力的相关概念,出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运动和摩擦力的思考。
以例子引入:“为什么我们需要在地上穿鞋?”,“为什么有些球比其他球滚动得远?”2. 概念讲解解释物体运动的概念和摩擦力的概念。
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位置上发生变化的过程;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3. 摩擦力的种类介绍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概念。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静止时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
4.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讨论一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包括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物体之间的表面粗糙程度、物体的质量等。
5.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展示不同材质和不同质量的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
6. 摩擦力的应用介绍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刹车、行走、滑雪等。
7. 拓展思考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如摩擦力如何影响物体的加速度?摩擦力能够为物体做功吗?8. 总结教师复述本节课的知识重点,重点复习运动和摩擦力的概念,强调实验结果和应用。
四、课堂实验与展示1.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的安全措施;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3. 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现象。
五、作业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运动和摩擦力有什么联系?2. 什么是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3. 列举一些物体之间摩擦力大小受影响的因素。
小学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学年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运动与摩擦力小学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学年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引言:运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摩擦力是影响物体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什么是运动与摩擦力,为他们进一步探索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1. 理解运动和摩擦力的概念。
2. 掌握不同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摩擦力。
3. 能够举例说明摩擦力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运动的定义和特征。
2. 摩擦力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3. 不同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摩擦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科学上册》。
2. 教学PPT。
3. 实验材料:不同表面的小物体、平面、滑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做一个简单的实验:用手在桌子上推一本书,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书会运动?找出运动的原因并提出问题。
2. 概念解释与讨论(10分钟)教师给出运动和摩擦力的定义,引导学生讨论并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答:运动时物体与什么之间有摩擦力?3. 观察实验(15分钟)教师利用实验材料进行摩擦力观察实验。
先让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各种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摩擦力,再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观察结果。
让学生总结似乎哪种表面上物体更容易运动?为什么?4. 活动实践(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实践。
每个小组使用给定的材料搭建一个小车,利用学习到的知识探究不同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分享。
5. 知识解释与概括(10分钟)教师复习前面的实验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并帮助学生了解真空中对象的运动。
6. 拓展思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使用到了摩擦力的场景?请举例并说明。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根据所学知识,观察周围环境,找出至少三个物体在运动中受到摩擦力的例子,用图文方式记录在作业本上。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来控制摩擦力的大小。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还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2.实验操作的技巧以及数据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毛巾、木板、砝码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行驶时需要刹车,来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摩擦力?为什么我们需要摩擦力?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大小。
实验一:将小车放在木板上,推动小车,观察小车在木板上的摩擦力;实验二:在毛巾上放置滑轮组,拉动滑轮组,观察滑轮组在毛巾上的摩擦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观察摩擦力的大小变化。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什么关系?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小学科学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运动和摩擦力的概念,明白运动和摩擦力的关系,初步了解摩擦力的特点和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实验兴趣和问题解决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教学重点1.运动和摩擦力的概念。
2.运动和摩擦力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摩擦力的特点和作用。
2.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出示一张赛车比赛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赛车为什么可以行驶得很快?(2)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赛车在行驶的时候需要充分利用摩擦力?(3)教师进行简单的概念讲解:什么是运动?什么是摩擦力?2.讲解(15分钟)(1)通过图片和实物,介绍摩擦力的作用和特点。
(2)深入浅出地解释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并与赛车比赛的情景进行联想。
(3)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理解摩擦力的意义和作用。
3.实验观察(2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摩擦力实验。
(2)实验1:将不同材料的物体放在斜面上,观察物体下滑的速度和距离。
(3)实验2:用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进行推移,观察力的大小和距离。
(4)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讨论,总结摩擦力的特点。
4.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20分钟)(1)小组合作,就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进行讨论,然后进行汇报。
(2)教师给出讲解和指导,对学生不清楚或错误的观点适时纠正。
5.归纳总结(15分钟)(1)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是什么?(2)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教师给予指导和引导。
6.练习与解答(15分钟)(1)教师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相互讨论和对答案。
7.拓展延伸(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例子能体现摩擦力的作用?(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找其他例子,并进行展示。
(3)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摩擦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润滑剂等。
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因素。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刹车,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2. 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和润滑剂条件下摩擦力的变化。
4. 讲解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调整压力、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和使用润滑剂等方法来控制摩擦力。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摩擦力的作用和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摩擦力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摩擦力概念、影响因素和增大减小摩擦力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分析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七、教学拓展:1. 介绍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防滑、轴承润滑等。
2. 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如航天器返回舱与大气层的摩擦。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压力计、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板材、润滑剂等。
2. 教学课件:包含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增大减小摩擦力方法等内容。
3. 课外阅读材料:关于摩擦力在各个领域应用的科普文章。
《运动与摩擦力》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理解运动和摩擦力的观点,掌握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运动的基本观点和运动的分类。
2. 提出问题:你认为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请思考并做出回答。
二、观点诠释1. 运动: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我们称之为运动。
2. 摩擦力:两个物体接触时,由于表面不光滑而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三、理论知识1. 运动的三因素:位移、速度、加速度。
2. 摩擦力的类型: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其中F为摩擦力,μ为摩擦系数,N为法向压力。
四、案例分析1. 一辆质量为500kg的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如果静摩擦系数为0.5,求汽车最大能够行驶的加速度。
2. 一个质量为10kg的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斜面倾角为30°,动摩擦系数为0.3,求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五、实际应用1.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在平时生活中哪些情况下我们会遇到摩擦力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2.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表面的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并记录实验数据。
六、教室总结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运动的观点、摩擦力的类型和计算方法。
2. 强调学生要认真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做好相关练习,以便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内容。
七、作业安置1.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 阅读相关教材,了解更多关于运动和摩擦力的知识,为下节课的进修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已经对运动和摩擦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课后继续尽力进修,提高自己的物理知识水平。
祝大家进修进步!。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力。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重力、弹力、反冲力,并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了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同时学习了使用弹簌测力计测员力的大小。
而通过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建立起有关摩擦力的科学概念,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重要因素,激发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兴趣。
本课的知识也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美: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1.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址的关系.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应用运动与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束难点】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弹簧测力计、小盒、钩码、砂纸、实脸设计单、实验记录单-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一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轮胎和旧轮胎对比,你发现轮胎的纹路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2.学生视察发现:新轮胎的表面有些微小的凹凸不平的花纹,旧轮胎受到r严重的磨损,花纹被磨掉了很多。
3.教师引导:汽车在运动时与地面接触,这些凸起的花纹会与地面互相碰撞并破坏,从而发生摩擦,同时也就产生了摩擦力。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导入课堂教学,聚焦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索活动一:物体运动与摩擦力1.教师介绍摩擦力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运动与摩擦力》导学案一、导入1. 引入问题:你是否曾经观察过物体在不同表面上挪动时的情况?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挪动时会停下来,而有些物体则可以持续挪动?这和什么有关呢?2. 激发思考:我们将通过进修运动与摩擦力的干系,来解答以上问题。
二、进修目标1. 了解运动的基本观点和种类;2. 掌握摩擦力的观点和分类;3. 理解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摩擦力大小的差别。
三、进修过程1. 运动的定义和种类- 运动是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过程。
根据运动的性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来运动等。
2. 摩擦力的观点和分类- 摩擦力是两个物体互相接触并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根据产生摩擦力的原因和性质,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3.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摩擦力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体表面的粗拙水平、物体间的压力大小以及表面间的润滑情况等。
4. 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观察不同表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摩擦力大小的差别。
通过实验结果,验证摩擦力与表面特性之间的干系。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通过进修,我们了解了运动与摩擦力的干系,掌握了相关的观点和分类,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摩擦力大小与表面特性之间的关联。
2. 拓展:可以进一步探究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运动中的摩擦力如何影响运动员的表现,或者如何减小机械设备运动中的摩擦力等。
六、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稳固对运动与摩擦力的理解;2. 设计一个关于摩擦力的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3. 思考并写下一个与摩擦力相关的生活例子,分析其中的摩擦力作用。
通过本次进修,置信同砚们对运动与摩擦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希望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息探索和发现新知识。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2.过程与方法:(1)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四、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测力计,纸盒,钩码,砂纸,细绳,实验报告表教师准备:测力计,笔袋,多媒体课件,卡纸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国庆的时候,有哪个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旅游的?当我们坐在车上刹车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那为什么刹车时轮胎和地面会产生痕迹?(发生摩擦)(板书摩擦)活动一:现在请几个同学来做个游戏,把叠在一起的书拉开,为什么有的同学很容易就拉开了,而其中的两本书却拉不开呢?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运动与摩擦力》学完之后,看你知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9页,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1..那么什么是摩擦力呢?(板书贴卡纸)活动二: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做,把手放在桌面,手和桌面就是两个接触面,我们让手和桌面进行摩擦,第一次,手轻轻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往前推,第三次用最大的力推,你感觉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力?(有一种阻碍运动的力)我们把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出示课件概念并板书关键词)2.刚才三次推手你感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一样吗?用什么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呢?怎么测量呢?(出示课件)演示:师演示测量笔袋在桌面运动时的摩擦力,再叫一个学生来上面操作一次。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测力计、毛巾、小车、钩码、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摩擦力
导入
小运动,手和手在摩擦
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纹会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呢?如果穿着花纹磨平的旧鞋子走在结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样?怎样做才能不
滑倒呢?
2.体验:把手放在桌面上,轻轻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压着桌面往前推,比
较两次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费力呢?
3.演示并讲解:把手放在桌面上,加大压力往前推,我会觉得手好像受到
了一种阻力,阻碍手向前运动,这就是桌面对手的摩擦力。
摩擦现象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拿起一个物体,它没有掉下来,就是受到
了我手对它向上的摩擦力。(搓搓双手)运动与摩擦总是相随相伴、密不可分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与摩擦力》。(板书课题)
4.课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
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种阻力就叫做摩擦力。
实物演示: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了。
(二)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1.演示并讲解: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间接测量的……
讲解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演示:弹簧测力计拖着小车水平运动一段距离。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小游戏:“牛”拉“车”
3.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怎样用它们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呢?这里有两个因素影响摩擦力的大小,我们可以采用对比实验分别来研究。怎样
设计实验证明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呢?
4.出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实验记录表。小组轻声讨论实
验方法,并把相同条件、不同条件分别填在表中。
学生演示并汇报实验方法,提出注意事项,学生分小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滑板上拖动相同重物
时,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5.播放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的动画。
(三)拓展应用
1.利用摩擦力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
时需要减小摩擦力。播放视频《我们身边的摩擦》。你能从这些事例中说出人们是
在减小摩擦,还是利用摩擦吗?
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例子呢?
2.总结: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我们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
擦。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对我们非常有帮助,有时又会
给我们造成困难和危险。我们可以针对摩擦力的特性采取有效的办法消除它所带来
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