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明朝的灭亡》习题教案(2019最新精编)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及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相关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朝中后期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教学过程】导入:出示明朝的《流民图》,从图中人物可以看出老百姓生活的艰苦。
出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介绍明宪宗正月十五在皇宫里庆赏元宵节游玩的各种情景。
一边是老百姓生活艰苦,一边是统治者享乐游玩。
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怎样的结果?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很腐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3、活动一:说一说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用事例说明政治腐败。
4、皇帝长期不理朝政,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5、出示明朝后期土地集中材料: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
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问:土地高度集中会有什么样的后果?6、出示材料:明朝后期,全国各地灾荒频繁,从万历到崇祯的70多年中,灾年有63年之多,其中水灾26次,旱灾21次,蝗灾11次,,大疫11次,披灾面积几遍全国,人民生活陷于绝境,浙江、山东、陕西、江南、京畿各地都出现过人相食的惨事。
从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7、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怎么才能生活下去?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第17课明朝的灭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 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2.理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主要内容包括:1.明朝建立和壮大的基础;2.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3.明朝灭亡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三.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2.明朝灭亡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理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2.掌握明朝灭亡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
四.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讨论、分组探究等多种方法,其中特别推荐以下两种方法:1. 国史数据分析法明朝建立于1368年,一直延续到1644年。
在近300年的历史长河中,内忧外患交织,王朝兴衰起伏。
采用国史数据分析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强化历史思维能力。
2. 问题探究法将学生分组,针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发放问题卡片,让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问题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激发历史兴趣和求知欲。
五. 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观看PPT,简要介绍明朝建立和壮大的基础。
布置问题:“为什么明朝可以建立?”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
2.国史数据分析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国史数据分析法,分析明朝灭亡原因和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
同时,讲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问题探究法将学生分组,在小组中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发放问题卡片,要求学生在团队内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
问题卡片可包括“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是什么?”、“明朝隆庆帝和万历帝的治理有什么不同?”等问题。
最后,学生代表小组发表探究结果。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在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1.教师讲述: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1.史料解读。
材料: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答案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7课明朝的灭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与方法搜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知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起义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程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提示: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1.史料解读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以及农民起义等情况,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介绍了清朝的建立和早期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知识有一定掌握。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可能还缺乏全面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表象现象中看到本质问题,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
2.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7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李自成起义和清朝的建立。
教材通过介绍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教材还包括了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的相关内容,对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农民起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清朝的建立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去分析和理解新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清朝的建立过程。
2.教学难点: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学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道具:如地图、时间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李自成起义和清朝建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提示: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1.史料解读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层层深入。
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
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
学习这些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朝、明末农民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日益腐败2.土地兼并严重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2.李自成农民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3.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1643年)4.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1644年)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16年)2.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36年)3.清兵入关4.李自成起义军失败。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
朝的陨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灭亡的基本过程和原因。
2.明确明朝灭亡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
明朝灭亡的过程和原因。
三、教学难点
明清易代的历史事件和深层次原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明朝灭亡的认识,并引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2.研究新课:通过组织学生听讲、讲解、互动问答等方式,让学生系统地研究了解明朝灭亡的过程和原因。
3.拓展延伸:组织学生研究有关明朝灭亡的历史事件和深层次原因,逐步了解明清易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互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图片、视频等。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原因有
了初步的了解,以及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有了初步印象,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兴趣,推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
在教
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下一节课将会更好地讲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等历史事件,阐述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紧凑,通过插图、资料卡等形式,生动展现了明朝灭亡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课堂和教材,对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课件,确保教学内容清晰、生动。
2.历史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3.教学设备:确保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明朝灭亡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具体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含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为了解除“犯上”罪名对部众的心理压力,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的是(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鳌拜 D.康熙 2.下列城市未被女真(满洲)族作为国都的是( ) A.赫图阿拉 B.沈阳 C.北京 D.南京 3.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一统”局面的首次出现 B.封建社会繁荣和开放 C.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4.下列史实与对应的历史人物,不存在内在联系的是( )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B.明成祖﹣﹣设内阁 C.清顺治帝﹣﹣改国号为“清” D.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5.清朝开始对全国的统治是在( ) A.16世纪40年代 B.16世纪60年代 C.17世纪40年代 D.17世纪60年代 6.“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梅花岭上有一位扬州英雄的衣冠冢,他是( ) A.文天祥 B.李庭芝 C.岳飞 D.史可法 7.你认为在清朝初期,皇帝的权力受到下列哪个机构的制约( ) A.中书省 B.内阁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军机处 8.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他们对本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元昊﹣﹣契丹 B.成吉思汗﹣﹣满洲 C.完颜阿骨打﹣﹣党项 D.努尔哈赤﹣﹣女真
二.填空题(共3小题) 9.男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错误: 正确: 。 10.1616年, 统一女真,建立金国,史称后金。1636年,在 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 迁都北京,逐渐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11.明朝后期,统一女真各部的杰出首领是努尔哈赤。 (判断对错)
三.辨析题(共1小题) 1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辽国和元朝还是少数民族建立起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错误: 改正: .
四.解答题(共1小题) 13.1616年, 称汗,建都赫图阿拉,国号金,史称后金。1635年, 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并在1636年改国号金为清。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2016春•峄城区期末)为了解除“犯上”罪名对部众的心理压力,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的是(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鳌拜 D.康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建立. 【解答】清朝,又称大清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1619年统一女真各部.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击败明末农民军,进占北京,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清朝的建立.
2.(2016春•峄城区期末)下列城市未被女真(满洲)族作为国都的是( ) A.赫图阿拉 B.沈阳 C.北京 D.南京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解答】清朝,又称大清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1619年统一女真各部.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击败明末农民军,进占北京,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未被女真(满洲)族作为国都的是南京.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3.(2015春•苏州期末)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一统”局面的首次出现 B.封建社会繁荣和开放 C.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阶段特征. 【解答】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但君权的强化日益显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同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这时出现了外国对中国的不断入侵,中国逐渐出现了危机.所以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A秦汉时期的特征;B隋唐时期的特征;C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征.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明清时期阶段特征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4.(2015春•秀洲区校级期中)下列史实与对应的历史人物,不存在内在联系的是( )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B.明成祖﹣﹣设内阁 C.清顺治帝﹣﹣改国号为“清” D.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分析】本题考查史实与历史人物对应关系. 【解答】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统一女真各部.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因而C对应不存在内在联系.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古代帝王的作为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史实与历史人物的内在联系.
5.(2012•贵港)清朝开始对全国的统治是在( ) A.16世纪40年代 B.16世纪60年代 C.17世纪40年代 D.17世纪60年代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建立的知识点,应把握清朝统一全国的时间.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清朝开始对全国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17世纪40年代指的是1640年至1650年之间的时间.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记清朝统一全国的有关知识.
6.(2011•江都区二模)“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梅花岭上有一位扬州英雄的衣冠冢,他是( ) A.文天祥 B.李庭芝 C.岳飞 D.史可法 【分析】本题考查史可法抗清. 【解答】根据地方史,史可法为明朝末年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明福王,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弘光元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尸体不知下落.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史可法抗清,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清朝初年史可法在扬州坚持抗清,最后英勇牺牲.
7.你认为在清朝初期,皇帝的权力受到下列哪个机构的制约( ) A.中书省 B.内阁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军机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议政王大臣会议. 【解答】努尔哈赤赋予议政王大臣会议于其死后的权力集中表现在:废立汗的权力,即汗若“不纳谏,不遵道,可更择有德者立之”;八和硕贝勒享有“全都集合商议处理国事”的决策权力,对重大国事必须得到八人的一致通过方可施行等等.如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就当然地凌驾于汗之上了,清朝初期,皇帝的权力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清朝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
8.(2016春•徐州期中)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他们对本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元昊﹣﹣契丹 B.成吉思汗﹣﹣满洲 C.完颜阿骨打﹣﹣党项 D.努尔哈赤﹣﹣女真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满洲兴起和清朝建立的知识点. 【解答】努尔哈赤的女真族的杰出首领,他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建立了后金政权.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满洲兴起和清朝建立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二.填空题(共3小题) 9.(2013春•尤溪县期末)男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错误: 男真 正确: 女真 。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满洲兴起的知识点,应把握努尔哈赤的主要活动. 【解答】明朝后期,女真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建立了后金. 故答案为: 错误:男真;正确:女真.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记努尔哈赤的主要活动.
10.(2014春•合川区校级月考)1616年, 努尔哈赤 统一女真,建立金国,史称后金。1636年,在 皇太极 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 顺治 迁都北京,逐渐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解答】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统一女真各部.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击败明末农民军,进占北京,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 故答案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1.(2014春•张家港市期末)明朝后期,统一女真各部的杰出首领是努尔哈赤。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解答】明朝后期,女真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建立了后金.后金建立后,多次打败明军,夺取了明朝广大地区.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判断能力.注意掌握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三.辨析题(共1小题) 12.(2016•永修县二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辽国和元朝还是少数民族建立起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错误: 辽国 改正: 清朝 . 【分析】本题考查了少数民族建立起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解答】辽国是由少数民族契丹建立的,但它没有完成国家统一,与之并存过的政权有北宋、西夏、金等,我国少数民族建立起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只有元朝和清朝. 故答案为: 错误:辽国;改正:清朝.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少数民族建立起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四.解答题(共1小题) 13.(2012春•雅安期末)1616年, 努尔哈赤 称汗,建都赫图阿拉,国号金,史称后金。1635年, 皇太极 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并在1636年改国号金为清。 【分析】本题考查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解答】清朝,又称大清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统一女真各部.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击败明末农民军,进占北京,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 故答案为: 努尔哈赤;皇太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满族建立清朝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