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潜标新型电源系统研制
- 格式:pdf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3
中国Argo浮标实时资料卫星高度计数据集。
对高度计资料的光谱分析表明,全球海面距平变化,有半数波长小于1000km。
如果感兴趣的气侯信号包括所有大于1000km的波长,那么以每隔3个经纬度布设的浮标观测网将能够分辨出这些信号,其信噪比约为3:1。
研究还发现,测高谱中半功率点随纬度的改变而变化,它的波长从热带处的1300km到北纬50oN处变为700km。
世界海洋环流实验水文资料中的气候信号。
通过WOCE 水文资料与早期资料的对比发现,在北大西洋副热带海域中存在大范围的、十年时间尺度变化的中层变暖现象。
实验还表明,这些海盆尺度的变化信息可以从间隔3个经纬度分布的剖面浮标网资料中提取出来。
数据同化模式应用。
事实上,模拟与纯数据分析对观测资料的要求并没有明显区别。
模式是以数据为基础,它需要相应的比较场进行严格的模式测试。
而数据同化模式则需要大量的资料,以确定单点测量与模式平滑场连接的统计学特性。
此可见,“阿尔戈”观测网的布点既不能太稀疏,也不可能太密集。
故最终选择了在全球海洋中布放3000个浮标,观测深度为20XX米的设计目标。
考虑到卫星高度计的光谱空间尺度随着纬度的增加会缩短的事实,要求在高纬度海区增加浮标的布放密度,而在赤道海域则可稀疏一些。
即在北纬60oN以北海域,其浮标的布设密度要比赤道海域增加2倍。
但就平均而言,Argo观测网将每隔约3个经纬度布设一个浮标、总计约3000个Argo剖面浮标组成。
“阿尔戈”海洋观测网建设在20XX年3月20-22日召开的第三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上,澳大利亚和美国宣称已率先在东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施放了21个Argo浮标,从而正式拉开了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建设的序幕。
至20XX年3月,世界上已经有14个国家和团体加入国际Argo计划,并已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等海域投放了337个Argo浮标,这些浮标主要世界上12个国家和团体施放。
从图中可以看出,Argo浮标的区域分布为:大西洋最多,其次为太平洋和印度洋,南大洋几乎无人问津。
海洋技术绪论第一章海洋与海洋技术一、海与洋(一)海洋形态(二)海底地形二、海洋技术(一)水下的特殊环境(二)海洋技术第三节近代海洋技术的主要进展和成就一、现代海洋调查和探测技术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三、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预报第一节海洋与海洋技术一、海与洋海洋:是指地球上广大而连续的咸水水体,是陆地水的主要供给源泉,又是一切陆地水汇聚的场所地球海洋(3.6亿km2 ),占71% 陆地(1.5亿km2 ),占29%海洋体积13.7×10km3 平均深3800m最大深11034m洋:中心主体部分海:边缘附属部分二、作用:①海洋是生命的摇篮;②大气和陆地、海洋三者相互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③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资源: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动力资源、海洋空间资源。
(一)海洋形态(1)洋是海洋的主体,为地球表面特别广袤的水域;(2)它远离大陆,面积广阔,占海洋的89%。
水深3000m以上。
(3)有较高的盐度35‰以上,水色高、透明度大,水文要素稳定。
(4)具有独立的潮波系统和海流系统,洋底地壳具有洋壳性质。
(2)海①海:靠近大陆,或受大陆包围,位于大洋边缘的水体。
②水深在3000m以内。
③盐度低、水色低、透明度小、水文要素不稳定。
④潮差大,海底地壳多为陆壳性质。
(二)海底地形海底大陆边缘: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22%)大陆盆地:是海洋的主体(45%)大洋中脊:大洋中最宏伟的地貌单元(33%)(1)大陆边缘大陆架--毗连大陆的浅水区域和坡度平缓的区域,以200m等深线为界,已被列为大陆国的专属经济区。
大陆坡--大陆向大洋盆地的过渡带的上部,水深200~3000m,坡度较陡。
大陆隆--大陆向大洋盆地的过渡带的下部,水深3000~4000m,坡度较缓。
(2)大洋盆地主要部分水深4000~6000m,也称深海盆地。
平坦部分称为深海平原。
是地表最平坦的地区。
(3)大洋中脊它隆起于洋底的中央部分,贯穿整个大洋,线状延伸,成为全球规模的洋底山脉,山高平均1500m。
我国海洋浮标发展现状及趋势戴洪磊;牟乃夏;王春玉;田茂义【摘要】海洋浮标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海洋监测新技术在各海洋国家逐步被重视并发展起来。
文章概述了海洋浮标技术的发展史以及在各主要海洋国家的使用情况;主要介绍了我国海洋浮标在中国科学院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带领下,各沿海省市区近10 a来在黄渤海、东海、南海海域、以及极地海域布设海洋浮标的情况,包括这些浮标的种类、用途、通信方式、海洋环境监测参数等信息;展现了我国海洋浮标的研制和应用正朝向采用高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可靠度、扩大功能、延长工作寿命、方便布放、面向专题领域、向多站位、高密度布放、和全覆盖海域监测方向的发展趋势。
%Ocean buoys have gradually been taking seriously and developed as a new modern marine monitoring technology.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ocean buoys in all major marine countries,and introduces the distribution of all the ocean buoys in Yellow Sea,Bohai Sea,East China Sea and South China Sea which were laid by the coastal province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marine observation & research network established b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The types, functionalities,communications,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arameters and other information of these distributed ocean buoys in China Sea are described.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our ocean buoys have developed towards the trends of adopting new technology,reducing costs,improving reliability,expanding the functionalities,extending the working life,convenient placement,thematic oriented multi-station,high density distributed and all water monitoring covered.【期刊名称】《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5页(P118-121,125)【关键词】海洋浮标;海洋监测;中国科学院海洋观测研究网络;浮标监测网络【作者】戴洪磊;牟乃夏;王春玉;田茂义【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工程学院,青岛 266590;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工程学院,青岛 266590;潍坊恒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潍坊 261061;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工程学院,青岛 2665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15.20 引言海洋监测是研究海洋、开发海洋和利用海洋的基础。
附件12016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攻关部分)项目指南一、电子信息 (1)二、新材料 (1)三、先进制造 (3)四、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4)五、交通运输 (5)六、生物技术 (6)七、现代服务业 (6)八、化工及建材 (7)九、轻工纺织 (8)十、高效农业 (9)十一、智慧农业 (10)十二、绿色农业 (11)十三、临床医学 (12)十四、生物医药 (12)十五、中医药 (14)十六、海洋科技 (15)十七、公共安全 (16)十八、资源与节约 (17)十九、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7)二十、城镇发展与其他社会事业 (18)一、电子信息1.软件。
重点研究开发可信计算、数据库优化移植、大数据挖掘、服务在线开发部署和弹性扩展技术等关键技术,重点开发云数据中心支撑软件、大数据应用支撑平台、基于开放源代码的数据库系统等基础软件。
2.集成电路。
重点研究开发软硬件逻辑模块复用技术、编解码加速算法、封装的电磁兼容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发RFID、存储设备、传感器等集成电路专用芯片及器件。
3.计算机及数字化电子产品。
重点研发虚拟化优化、数字信号处理、高清晰显示、嵌入式软件等关键技术,开发高性能服务器、电子加速器、微波雷达以及汽车电子、智能网络家电、智能终端以及各类磁光开关、光纤联接器等电子产品。
4.网络与通信。
研究开发异网同构技术、数据压缩传输与接收技术、量子通信、卫星通信、网络终端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
5.信息安全。
研发云端、移动终端和工控设备的安全保障技术,网络空间隐私保护、行为监管和治理技术,面向金融、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确保技术。
二、新材料1.特种纤维材料。
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碳纤维、芳纶纤维、陶瓷纤维、玻璃纤维以及聚苯硫醚、聚氟纤维等新品种高性能纤维制备及产品生产技术。
2.特种陶瓷材料。
重点研究开发超细陶瓷粉体制备技术,功能陶瓷等特种陶瓷制品的生产技术、成型及烧成工艺等。
3.特种金属材料。
关于印发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科技部门户网站 2011年07月13日来源:科技部国科发计〔2011〕270号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把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任务。
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和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的步伐。
1.节能环保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循环应用等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
实施半导体照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蓝天”工程、废物资源化等科技产业化工程。
加强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快速提高我国节能环保领域整体技术能力及产业竞争力。
2.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网络终端、高性能计算的发展,实施新型显示、国家宽带网、云计算等科技产业化工程。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
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智慧城市、智慧工业、地理信息、软件信息服务等相关技术,促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3.生物产业大力发展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实施生物医药、生物医用材料、先进医疗设备、生物种业、农业生物药物、先进生物制造等科技产业化工程。
推动传统产业制造过程的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发展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4.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发展大型先进运输装备及系统、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制造与基础制造装备等。
实施高速列车、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机器人、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产业化工程。
研发高速列车谱系化和智能化、绿色产品设计、机器人模块化单元产品等重大关键技术,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专项介绍孙松;孙晓霞【摘要】本文重点介绍海洋专项的科学意义、聚焦的关键问题、研究区域的选择、总体研究思路、实施方案与预期成果.海洋专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海洋系统”的视角开展综合性协同调查与研究,在西太暖池对东亚及我国气候的影响机制、邻近大洋影响下的近海生态系统演变规律、西太平洋深海环境和资源分布特征等领域开展系统研究,同时进行我国深海研究探测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为提升我国深海大洋理论研究水平,为我国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战略性资源开发、海洋综合管理、防灾减灾、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支撑.%The scientific significance,key issues,the selection of research areas,the overall research route,the implementation plan,and the expected achievements of the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estern Pacific Ocean System (WPOS):structure,dynamics and consequences are introduced.Facing major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andthe forefront issues of international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focusing o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and its adjacent marine system,w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comprehensive,collaborativ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ine system".Research activities were conducted on the mechanism of Indo-Pacific warm pool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climate of the East Asia and China,the changes of Chinese coastal ecosyste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adjacent ocean,the environment andresource distribution in the deep sea of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ep sea research and detection equipment.The performance of this project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China's marin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ecurity,strategic resourcedevelopment,integrated marine management,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maritime silk road construction,and provid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aritime power".【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17(048)006【总页数】5页(P1127-1131)【关键词】热带西太平洋;物质能量交换;海洋先导专项【作者】孙松;孙晓霞【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071;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 类)“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简称“海洋专项”)于2013年7月启动, 专项经费11.5亿元人民币, 这是中国科学院有史以来在海洋领域投入最大的一个项目, 是中国科学院先期启动的10个A类先导项目之一。
北极新建岸基观测站海洋观测系统建设方案一、基于高频地波雷达的海表动力参数监测系统(一)工作内容在格陵兰岛新建站区,建设高频地波雷达监测系统,实现对海面300KM范围内的风场、浪场、流场等动力参数的高精度和全天候的实时监测。
(二)实施步骤根据岸基观测站选址位置,选择地形高地和利用建设地点。
采用国内外联合开发、国内骨千单位实施、运行和维护的办法,组建高频地波雷达监测系统。
建立高频地波雷达数据自动处理分析系统,并实现关键参数的部分数据的实时回传国内。
依托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与研究骨干单位,设置专业的运行维护队伍,并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测、升级更新。
二、开展海洋断面观测(一)工作内容:借助调查艇开展CTD/LADCP断面观测,获取站基周边海域海洋温、盐、流剖面的变化特征,加深对北欧海环境特征及变化的认识。
(二)实施步骤:采购CTD、LADCP、甲板单元、线缆、绞车等设备,制造仪器架。
在岸基周边开阔水域设置水文观测站位,关注格陵兰流、东格陵兰锋区及回流区的观测。
将仪器设备安置在调查艇上,进行试验。
乘坐调查艇,前往调查海域,按操作规程下放仪器进行观测,获取温、盐、流等剖面数据。
三、开展近岸潜标断面观测(一)工作内容在格陵兰岛陆架区布放多套锚碇潜标观测系统,形成潜标观测断面。
潜标搭载高精度验潮仪、ADCP、海流计、CTD 和CT等海洋设备,长期连续获取观测站周边海域温、盐、流、潮等环境要素,研究海洋水团性质、跃层和锋面的强度及分布、海流和潮汐的特征及变化等,探索海洋内部物质输运和能量交换过程。
通过潮汐数据分析,实现潮汐预报,研究海平面变化。
(二)实施步骤根据岸基观测站选址位置,在格陵兰岛东侧陆架垂直于北冰洋出流的方向设置潜标观测断面。
根据断面位置和极地出流水、回流水、东格陵兰流的分布,设计潜标,采购高精度验潮仪、ADCP、海流计、CTD、CT和声学释放器等仪器及锚链、重块、卸扣、绳缆等配件并组装。
借助站内小艇或通过国际合作的科考船,前往观测站位布放潜标。
中国Argo浮标实时资料中国Argo计划自2002年初组织实施以来,已经在西北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布放了81个Argo剖面浮标(见下图)。
为了满足本项目相关研究课题和国内其他用户的迫切需求,我们借助国内便捷的宽带网技术,每天直接从位于法国图卢兹的Argos资料服务中心索取由我国布放的Argo剖面浮标的实时观测资料,并经实时质量控制后,在此发布并及时(24小时内)更新。
欢迎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点击这里获取中国Argo浮标实时观测资料(Access to Real-time Argo profile data)点击获取中国及全球Argo浮标观测资料(FTP Access to Argo profile data)中国Argo计划简介中国计划在2002-2005年期间投放100-150个Argo浮标,以便建成一个大洋局域观测网。
以后则每年投放20-30个浮标,以维持该局域观测网的正常运行。
中国Argo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引进国际上新一代、先进的沉浮式海洋观测浮标(即Argo剖面浮标),施放于邻近我国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少量浮标将视情形布放到东印度洋和南大洋海域),建成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中的大洋观测网,使中国成为国际Argo计划中的重要成员国。
同时能共享全球海洋中3000个Argo浮标资料,丰富我国海洋和气象界承担的相关研究项目的资料源,并为该系统的近海观测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即通过大洋观测网建设,以此来了解和掌握该高新海洋观测技术的性能和特点,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行研制之路,使未来大洋观测网的维持由国产Argo浮标代替,而近海观测网则完全采用国产Argo浮标组成,最终建成我国自成系统的海洋实时观测网络,为我国的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管理和其它海上活动等提供实时观测资料和产品。
中国Argo计划组织管理结构项目介绍•中国Argo计划简介•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的Argo浮标观测研究•基于全球实时海洋观测计划(Argo)的上层海洋结构、变异及预测研究•西北太平洋Argo剖面浮标观测及其应用研究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项目名称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项目委托部门中国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项目依托部门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司项目依托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项目负责人许建平(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国际Argo科学组成员)项目参加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预报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项目参加人员陈英仪张人禾华锋许东峰纪风颖吴日升张建华殷永红陈显尧刘增宏廖康明马继瑞毛庆文余立中项目执行时间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试验内容•在西北太平洋附近海域布放16个Argo剖面浮标;•了解和掌握Argo剖面浮标这一高新海洋观测技术的性能和特点;•探索Argo剖面浮标数据实时接收,以及数据处理的流程和方法;•开展Argo资料在海洋、天气业务化预报中的试应用研究;•进行Argo资料同化技术研究,建立Argo数据库;•创建中国Argo信息网页;•建立Argo浮标资料管理与服务网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