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观念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6
栏目透视SHENGPINGSHIJIE实践与创新探析我国娱乐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途径—以《快乐大本营》为例□齐琪摘要:综艺节目是一种综合多种艺术形式并带有娱乐性的电视节目。
在综艺节目红火的时代,传统的电视综艺节目面临着重重考验。
文章通过分析《快乐大本营》面对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探索我国娱乐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娱乐类电视综艺创新改革《快乐大本营》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自20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经历了从形式单一、定位模糊到形式多样、种类齐全的发展过程,其中娱乐类综艺节目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现今的娱乐类综艺节目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
文章以娱乐类综艺节目代表《快乐大本营》为例,探析娱乐类电视综艺节目在瓶颈期如何进行“自我拯救”,分析其创新改革发展的方式。
从《快乐大本营》看我国娱乐类电视综艺节目发展概况1997年,《快乐大本营》诞生,这时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处于初期阶段。
最初,《快乐大本营》形式与晚会相似,几期之后模式改变,以娱乐性和互动性为主。
2002年,《快乐大本营》策划“快乐之旅”活动,让栏目走出演播厅,走向户夕卜。
从2004年开始,栏目将视角对准普通观众,逐步尝试“海选”“真人秀”等新概念。
2008年以来,节目形式转变为邀请明星嘉宾进行访谈和互动游戏,这一形式逐渐趋于稳定。
十多年来,《快乐大本营》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栏目改版,但仍会进行板块或专题的创新。
从《快乐大本营》的发展概况可以看到我国娱乐类电视综艺节目自20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的整体发展方向。
从最初的晚会节目到大胆创新借鉴港台风格,形成“明星聚会式综艺”模式,再到逐渐探索“真人秀”“选秀”形式,2005年的《超级女声》更是掀起全民海选的热潮。
此后开始借鉴欧美、韩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并与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环境相结合,创造出《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等优秀电视综艺节目。
近几年,电视综艺节目更侧重垂直细分化,重视创新发展,力求打造出更多优质电视综艺节目。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系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影视文化建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bjjd8b000b)[内容摘要]中国电视50年来,节目创新经历了从以“宣传品”为主导到以“作品”为主导,再到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从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与模仿中获得滋养;在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形式探索,90年代的观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特征和艺术特征;在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进行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探索,产生了较高的效益。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节目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关键字] 中国电视;节目创新;传媒;艺术中国电视已经走过了50年(电视是各艺术门类中最为年轻的一种,中国电视于1958年5月1日试播,呼号为“北京电视台”,并于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因此今年是中国电视诞生50周年。
),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她有过创业的艰辛、探索的曲折,也有过成功的辉煌与喜悦……而始终未曾间断的是她一以贯之、孜孜不倦的创新。
中国电视50年,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部不断满足中国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创新史。
在内容生产方面,我们可以用“品”(“品“有类型、种类、等级、格调、评价等多种意思,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
如《书·禹贡》中“五品不逊”,《沧浪诗话》中“诗之品有九”,《世说新语·文学》中“品评卓逸”,谢赫的“三品”、钟嵘的“神品”等。
)字来划分出中国电50年的三个发展阶段:前20年是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后30年又可分为两个时期——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胡智锋、顾亚奇:《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转载。
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 - 50 -2023年第20期 总第135期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传播的形象建构◎许 帆[摘要]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近年新兴的一种综艺节目模式,在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丰富精神世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传播格局的演变驱动各大栏目建构个性化、品牌化、精品化的品牌形象,并从主持人身份、节目呈现、主持样态等方面不断优化主持传播路径。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传播;媒介形象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内容呈现和风格定位依赖于主持传播的媒介形象建构。
学者高贵武在《主持传播学概论》中,将“主持传播”定义为“主持人传播”,即以主持人作为传播主体而实施的传播,或由主持人从事的传播活动的总称[1]。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主持人作为主持传播的主体、节目样态的打造者、节目受众的互动者,应顺应主持传播格局的演变,找准媒介形象的定位,承担优化主持传播路径的时代使命。
一、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传播的格局演变媒体融合发展促进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的不断演变,也迫使文化类综艺节目顺应潮流,改变传统的主持传播格局,呈现平台上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方式上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多方面变化。
(一)传播平台: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依托于网络的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媒介产品加速了跨屏传播的进程,改变了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和偏好以及使用媒介的行为模式。
导致许多电视节目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打破传统媒体节目“单一传播”的渠道限制,而在新媒体平台内部以及新旧媒体之间呈现“整合传播、多样转型”的特征[2]。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不再完全依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是逐渐在抖音、B站、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等新兴媒体平台上投放,主持传播平台从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演变。
(二)传播方式: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彼得斯的传播观念范式理论认为,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是一种“撒播”范式,即主持人以高高在上的高冷姿态向公众传播信息、表达态度、发表言论观点[3]。
1播客的特点?1传播特点(中心消失)2文化特点(多元文化:主张多元个体差异 1形式(脱口秀音乐播客 ) 内容(素材多元)2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共同发展(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2播客给影视艺术带来的最大的冲击是什么?借助播客人人都是导演,打破了文化的制度规则制作规则。
注入新的血液,更加繁荣。
3手机电视内容内容提供应具备的特征?1微视频(时长5-20分钟)2内容区分从窗口化版本化(以许多不同的版本提供信息产品,区分:时间数量质量)3内容个性化一对一营销。
4媒介融合时代媒体发展的格局和走向?新旧并存 功能互补 边缘融合5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1分流受众数量:从单向到互动,网络化个性化媒体,多媒体融合,受众拥有了充分选择权强大生命力意味着更多受众2冲击消解传统媒体:冲击:冲击生存 1多媒体优势 2时间空间优势 消解:边缘模糊6电视专题片的艺术特征?真实性与艺术性并存:核心观念是真实,图像加强真实。
拍摄使用艺术手法:蒙太奇和镜头创造性,导演重拍,情景再现,影视资料和绘画的应用。
7综艺节目的演变及特点?从晚会体到游艺体到竞赛体的演变,体现了社会思潮电视观念的变化,娱乐化真实化平民化趋向。
特点:主持人从庄重到活泼,节目参与者从明星到普通人,观众从被动到主动。
8电视综艺节目的概念及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杂糅多种艺术形式的电视节目,形式不拘一格,魔术表演访谈游戏等。
1晚会体综艺节目:83春晚开创:略显稚嫩,但是中国电视节目跨出的一大步,节目形式丰富多样,融娱乐性知识性民俗性于一体,强调了春节的祥和气氛。
综艺大观使晚会体常态化,衰落原因:观众欣赏口味提高,晚会体形式日渐僵化2游艺体:湖南电视台快乐大本营,90年代人们关注当下生活希望娱乐并想获得快乐,定位学生白领,游戏动作行戏剧化,全方位突破晚会体。
3竞赛体:超级女生。
21c 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需要娱乐放松,在竞赛中宣泄压力,海选淘汰戏剧性,网络投票多元互动。
作者: 周少四;陈小舟
作者机构: 湖南女子职业大学
出版物刊名: 今传媒
页码: 38-40页
主题词: 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嬗变;国内;电视节目形式;“脱口秀”;show;热点话题
摘要:作为一种异军突起而又备受争议的电视节目形式,“电视谈话节目”(talk show,港台地区译为“脱口秀”)一时成为热点话题,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各地谈话节目在经过了前几年的“大干快上”的活跃期后,近两年又有所沉寂。
这一现象使人不禁疑问:谈话节目怎么了,为什么不像从前一样火爆了,它也会像以往的一些娱乐节目形态一样昙花一现吗?谈话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并受到青睐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创新突围 文化重塑——2020年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观察与思考梁 程摘 要:2020年,国内文化综艺市场涌现出许多精品之作,如中央电视台的《衣尚中国》、北京卫视的《我在颐和园等你》、爱奇艺的《登场了!敦煌》等,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观景。
丰富多元化的题材与形式、积极向上的价值与导向让这些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众多类型的节目中创新成功突围,重新塑造了顺应当代大众却又能呈现正能量的文化内涵。
论文对2020年文化类综艺节目进行了回顾与思考,突出优点,发现不足,尝试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突围及在文化重塑表达上的变化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综N代;文化类综艺节目;节目创新;文化重塑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2020年是文化类综艺节目面临巨大挑战的一年。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导致影视行业上半年遭受重创,一度处于停工状态,综艺节目市场因此也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综艺节目市场得到回温,市场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与此同时,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艰难的市场条件下不断创新突围,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
现对2020文化类综艺节目进行回顾总结,从而为未来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综“N”代的延续之路:推陈出新与时代传承“综N代”常用来描述一档电视综艺节目的持续性播出,它是电视节目领域的一个热词。
每年,各大卫视和平台都会相继推出综艺节目的N代系列。
由于初代节目的火热为“综N代”打下坚实的市场基础,“综N代”节目在市场中有着良好的受众基础与市场号召力,于是一代又一代层出不穷。
2020年,文化类综艺节目的N 代作品上持续推陈出新,在赛制和样态方面进行创新,既传承了本年度的时代精神,又展现了中国特色。
(一)赛制全新升级,样态推陈出新追求创新,渴望创新,其实是人类的一种生产本能,电视人作为内容创新的主体,创新自然是他们紧迫的内在需求。
[1]46-51在电视节目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综N 代”节目需要做到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在“综N代”市场中重重突围。
文化传播研究XINWEN AIHAOZHE(2021-11)从《经典味流传〉看国产综艺节目的刘“返祖”现象□宋立蔡爱芳【摘要】《经典咏流传》作为一档口碑良好的国产综艺节目,在创作手法上独树一帜。
在内容上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在形式上巧妙糅合典型抒情文本,整体呈现出中国文艺的抒情气质。
这种抒情气质可谓中国文艺抒情传统的复归,也是国产综艺节目的文化“返祖”现象。
《经典咏流传》的成功,启示国产综艺节目创作需坚持“情本体”路线,深度挖掘民族基因趣味。
【关键词铱经典咏流传;综艺节目;文化“返祖”;抒情传统;情本体近年来,我国综艺节目整体呈现出抒情式叙事之态,可谓一种“返祖”现象。
抒情是我国文艺创作的传统。
“抒情传统”作为一个学术观点的提出,其严谨性也曾受到质疑,但中国文艺的“抒情传统”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和“存在”,印刻在文化学者和文艺创作者的观念里,影响着中国文艺实践。
某种意义上,《经典咏流传》是“内圣外王”的“中华元典传播”,⑴是“返祖”的典型代表。
它从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情感表达,给我国综艺节目创作带来较多的启示。
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抒情形态的嬗变从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历史轨迹看,抒情形态受到了社会思潮与电视观念的影响,遵循着“原生—博弈—复归”的螺旋上升式发展规律,大体体现为三个阶段:(一)1980—1990年代末,探索期的原生态抒情1980年代初,中国电视内容生产跨越了之前20年以“宣传品”为主导的多种艺术样式借鉴、模仿阶段,开启了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努力探索具有电视独特传媒特征、艺术特征的形式和新观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内容生产之路”。
咱2暂电视专题片与电视文艺具有浓郁的文化抒情意味,标志性作品如文化片《话说长江》、风光片《三峡的传说》等。
无论是主持人解说风格还是插曲都带有浓郁的“情味”特征,这种抒情风格自然、朴实,带有明显的“原生态”气息:文字上直抒胸臆、极富诗感,电视配乐、插曲与节目内容浑然一气,为情感抒发推波助澜。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0引言我国的电视选秀节目,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
中国的选秀节目源于选美,1988年,广州电视台主办的《美在花城》是中国最早的选美比赛之一,已是雏形初具。
之后,东南卫视的《银河之星大擂台》开启了“平民选秀”的先河,2003年,《超级男声》率先把美国选秀节目《美国偶像》“海选”的概念引进国门。
2005年,《超级女声》点燃平民选秀的热潮。
一夜之间,选秀摇身成为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新宠。
随着众多选秀节目的成功,很多电视台争相效仿,选秀节目的数量在2007年达到最高峰,选秀类电视节目呈泛滥趋势,形成无序、恶性竞争局面。
2011年,广电总局颁布“限娱令”,政策以及社会的变革都在对选秀节目的转型提出要求。
媒体也积极顺应趋势,打造新型选秀类节目。
转型后的节目类型大致可分为歌唱类、真人秀类和才艺竞技类,其中赢得热烈反响的有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等等。
1选秀类节目为何转型1.1社会因素———社会变革和“限娱令”的出台新千年以来,社会飞速发展,产生了深刻变革。
新事物层出不穷,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精神文化事业。
这就对我们的媒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跟进反映新事物的同时,还要优化传播渠道、提高技术水平。
传统的选秀节目已无法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转型是大势所趋。
转型前的选秀节目同质化严重,主办方为追求效益,很多节目缺乏内涵、定位肤浅,日渐增多的商业炒作取代选秀文化成为主题,竞赛过程中爆出的种种内幕导致选秀类电视节目的公信力大大减弱。
但国内各大卫视仍对举办各类选秀节目乐此不疲,2009年仍有十家以上的卫视举办名目繁多的选秀节目,这些选秀节目不仅占据着观众的视线,甚至抢占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2011年10月24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从2012年1月1日起实行对节目播出总量控制。
---------------------------------------------------------------最新资料推荐------------------------------------------------------ 1 / 16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观念演变
.cn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06年01月18日 一、 研究背景 探讨中国电视综艺历史轨迹的一个重要现实背景, 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节目体系逐步走向健全与完善。 90中期以来, 伴随着电视新闻和大型直播活动的崛起, 电视功能从娱乐工具逐步转变为资讯平台, 由此电视超越广播、 报纸上升为主流新闻媒体, 成为满足公众资讯与信息需求的主要媒介; 同时, 电视剧作为大众百姓日常生活的文化大餐, 近年来一直占据着荧屏的主流时段。 按照央视索福瑞的分法, 当前中国电视节目共分为14大类, 这14大类中, 电视剧、新闻、 专题位列前三, 综艺列第四, 紧随其后的是电影与体育节目, 也就是说, 在竞争激烈的电视节目 格局中, 电视综艺仍面临巨大的挑战与压力, 由于类型相近、 目标观众相似, 电视剧与综艺两者之间的竞争似乎更加激烈, 电视综艺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受到进一步排挤与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 梳理电视综艺的观念演变历程, 有助于认清其发展趋势与未来前景。 二、 电视综艺的观念演变 一方面遭受着其他节目类型的挑战, 另一方面还面临着自身创新乏力的尴尬, 这种挑战与尴尬所招致的争议与诟病从来没有间断过。 梳理中国电视综艺观念的演变历程, 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而每一个阶段中又有一个综艺节目 类型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些主导类型背后又分别体现着四种不同的综艺观念, 即表演、 游戏、 益智、 真人秀。 1.表演: 演员+表演 从中国电视诞生之日至90年代中期, 综艺节目一直是作为舞台表演的电视版出现的, 所以这期间电视人所要做的工作是如何将舞台表演或类舞台表演电视化。 表演类节目综艺节目在美学上奉行戏剧美学, 在节目模式上坚守演员+表演, 专业演员作为节目的当然主角, 其舞台表演是构成节目的主要内容, 而各个很少相干的节目之间的串联则由主持人来完成。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 在表演类综艺节目中, 舞台成为不可企及的圣殿、 话筒变为不可逾越的权力, 因此, 演员和主持人成为这类节目的最终受益者, 许多歌星、 笑星以及名主持人通过央视的舞台与话筒成为家喻户晓的电视明星, 而传播学意义上与传者具有互动功能的受众, 在这里成为一个纯粹的看客或他者。 表演类综艺最具代表的节目是以央视春晚与《综艺大观》、《曲苑杂坛》 等晚会及类晚会类节目 。 春晚诞生于1983年, 此后便作为中国老百姓除夕夜的一道新民俗, 其地位变得不可动摇。 《综艺大观》 创办于1990年3月14日, 《曲苑杂坛》 则在次年的 u 月登上荧屏。 ---------------------------------------------------------------最新资料推荐------------------------------------------------------ 3 / 16 此外, 《旋转舞台》 (1988年5月)、 《艺苑风景线》 (1992年7月)、《东西南北中》 (1993年1月)等在此前后也都相继开播, 表演类综艺热潮涌现荧屏。 但好景不长, 伴随着春晚遭受模式化的诟病,《综艺大观》历经多次改版终被撤下荧屏(2004年10月)而被《欢乐中国行》 所替代, 目前在老版栏目中只有《曲苑杂坛》 硕果仅存, 其余类似栏目均捞不到黄金时段播出的机会, 已经难显往日辉煌。 在新闻尚未崛起的电视节目格局中, 在电视仍处于劣势的大众传媒格局下, 表演类综艺热潮延续了 电视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娱乐工具的功能, 并在较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和情的满足。 这在社会观念不甚开放、 媒介不太发达、 娱乐方式尚不丰富的当时, 表演类电视综艺热潮无疑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立下了 汗马功劳。 2.游戏娱乐: 明星十游戏 游戏娱乐类综艺热潮的兴起并非偶然。 伴随着《东方时空》、《焦点访谈》 在中国电视荧屏上冉冉升起, 电视新闻成为观众关注的新宠, 电视媒体日益成为主流新闻媒体。 就整个社会来说,经济的市场转型带动了社会的转型, 观众的收视热点开始转向与经济、 市场相关的新闻资讯, 再由于本体意识的觉醒, 部分观众开始对表演类综艺节目单向、 单一的传播模式表现出排斥的倾向,电视综艺逐步受到冷落。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观众的喜新厌旧导致表演类综艺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以湖南卫视为首的省级台首先找到了 游戏娱乐这个摆脱危机的药方。 1997年7月11日开播的《快乐大本营》 尽管不是游戏娱乐综艺的始作俑者, 但作为领风气之先者, 它引领了游戏娱乐的综艺热潮。 《快乐大本营》 带来的快乐旋风席卷全国, 其火爆的程度和速度出乎很多人意料,在追逐收视率的冲动下, 各地省级卫视和城市台在短时间内纷纷上马以快乐为宗旨、 以游戏为内容的游戏娱乐节目, 其中较为有影响的有: 《欢乐总动员》 (北京台)、《非常周末》 (江苏卫视)、《开心100》 (福建东南台)、《超级大赢家》 (安徽卫视), 等等。 与游戏类综艺几乎同时涌上荧屏的还有一种婚恋类综艺节目, 代表性的栏目有: 《玫瑰之约》 (湖南卫视)、《相约星期六》 (上海卫视)等。 游戏娱乐综艺热潮的兴起应主要归因于自身形态的创新,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内容全面游戏化, 暗合了 去政治化的观众心理; 大众明星代替专业演员成为镜头的主角, 观众从看客转变为参与者, 积极性得到解放, 人际传播与交流提升了 节目的亲和感; 主持人明星化, 调---------------------------------------------------------------最新资料推荐------------------------------------------------------ 5 / 16 动主持人积极性的同时聚拢了人气。 但是这种创新存在模仿与抄袭港台的痕迹, 为当时学界诟病为克隆, 但在自主创新向来乏力而竞争日趋激烈的电视业界, 这种克隆也不失为一种增强竞争力的一种手段。 游戏娱乐类综艺节目在理论上最大的贡献, 是开启了 娱乐从功能到本体跨越的重要一步,节目 理念开始向电视本体美学转变。 在此之后, 娱乐成为除新闻类节目之外各种类型化节目生产的自觉追求, 为中国电视文化深深打上了 娱乐的印迹。 3.益智: 平民+知识 就在游戏娱乐节目饱受学界、 观众诟病并日显疲态的时候, 一种互动式益智类综艺栏目悄然升温, 与前者不同, 益智类综艺抛弃大众明星, 起用平民百姓作为除主持人之外的节目主角, 节目内容也由游戏转向知识。 由于国内益智类综艺由央视率先创办, 之后才在全国蔓延, 因此不少人将此视为央视治疗缺席游戏娱乐之痛、 对抗地方台、 争取观众的重要举措。 其实这种益智节目在1991年开播的《正大综艺》 已经崭露头角, 但它未能成气候。 1998年11月, 央视二套(当时的经济生活服务频道)推出了 由李咏担当主持的《幸运52》。 这是一档在借鉴国外同类节目 形态(由英国 BBC 制作的《GOBINGO》 )的基础上, 根据中国观众的欣赏口味加以本土化改造的新型节目样式。 开播后不久,《幸运52》 以其新型别致的节目形态、 别具一格的主持风格、 知识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等特点, 赢得了社会与观众的喜爱。 借此势头, 2019年7月, 央视二套再接再厉, 又在周末晚间黄金时间适时推出了由王小丫 、 李佳明主持的另一档益智类综艺节目《开心辞典》。 《开心辞典》 开播不到半年, 在 CCTV2年底频道栏目排名中, 收视率位居第二, 仅次于《幸运52》。 此外益智类综艺代表性的栏目还有: 《三星智力快车》 (CCTV1, 2019年7月16日开播)、《财富大考场》 (上海卫视, 2019年元旦开播)、《无敌智多星》 (江苏台)、《赢遍天下》 (广东电视台)、《超级英雄》 (湖南都市频道)等等。 益智类节目很像80年代曾经红火一时的知识竞答, 1991年开播的《正大综艺》 也有类似的节目特征, 但与其不同, 以《幸运52》、《开心辞典》 为代表的益智类节目的基本模式是知识并游戏着, 这也是其能够超越游戏娱乐节目并掀起一股新的综艺热潮的高明之处。 益智类综艺通过大众游戏这个参与通道, 传播知识、 挑战智力, 寓教于乐的教化宗旨在其中得到另类体现。 这种理念与形态所架构的益智类综艺节目模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最新资料推荐------------------------------------------------------ 7 / 16 性与相当的开放性, 在理论上解决了教化宗旨的娱乐化表达, 在实践上解决了 栏目的后续发展空间问题。 与央视的三档益智节目不同, 其他电视台则多以高额奖金作为诱饵, 尤其以知识就是财富为口号的《超级英雄》 为最, 赤裸裸的金钱诱惑在业界引发不少争议。 《幸运52》、《开心辞典》虽然在奖品设置上也体现出了相当的商业色彩, 但这种色彩被精心设计的家庭梦想、 公益热情的合理诉求冲淡, 在节目导向上向主流意识靠近。 事实证明这种转移策略是成功的, 也是长远的,作为一种娱乐节目, 益智类综艺在大陆所招致的非议是相对较少的。 4.真人秀: 平民+选秀 真人秀, 泛指由制作者制订规则、 由普通人参与并全程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或游戏节目。 这种始于荷兰的新型电视节目形态, 现如今仍火爆风行于欧美各大电视台, 虽屡遭诟病甚至抵制, 但由于收视率屡创奇迹, 成为各家电视台屡试不爽的杀手锏。 曾引起较大轰动的真人秀电视节目有: 《老大哥》 (BIGBROTHER, 荷兰、 德国、 澳大利亚、丹麦、 美国等)、 《生存者》 (美国 CBS)、《诱惑岛》 (TEMPTATION ISLAND, 美国 FOX)、《阁楼故事》(LOFTSTORY, 法国)、 《硬汉》(TOUGHGUY, 德国)、 《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 美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