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题
- 格式:docx
- 大小:18.75 KB
- 文档页数:2
专题10农业(2024·浙江1月)北方产区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
下表为1999年、2020年北方产区的四省(区)玉米产量及占全国的比重。
完成下面小题。
1999年2020年省(区)产量(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产量(万吨)占全国的比重(%)内蒙古771.462742.711辽宁985.481793.97吉林1692.6132973.411黑龙江1228.4103646.6141.(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四省(区)玉米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变暖使温度升高B.饮食结构变化市场需求增加C.环境改善降水量增加D.耕地质量提升复种指数提高(2024·山东)平贝(如图)是一种鳞茎入药的名贵中药材,生长周期长,种植投入大。
黑龙江省铁力市H村平贝种植历史悠久。
在起收平贝后,村民将大鳞茎出售、中小鳞茎作为种茎分级分区栽植,实现逐年轮流起收。
起收的鳞茎附着大量泥土,过去村民常在河中手工清洗鳞茎。
近年来H村新建了沉淀式自动清洗场,将清洗鳞茎后沉淀的泥土重新还田。
在H村的带动下,铁力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平贝栽培和集散基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农业生产技术)“逐年轮流起收”的主要目的是()A.减少产品损耗B.应对市场风险C.保护种质资源D.降低劳动投入(2024·山东)锡拉岛位于地中海,整个岛屿被厚厚的火山岩和火山灰覆盖,夏季岛上北风频发。
约3600年前的古锡拉岛是一个圆形的大岛(范围包括现在的锡拉岛和附近小岛,以及这些岛屿之间的海域),后来演变成环形群岛,其中最大的岛屿为锡拉岛(左图)。
锡拉岛的西部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农民在管理葡萄时将葡萄藤盘成圆形的篮子状(右图),并将葡萄果实置于“篮子”内生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农业区位因素)锡拉岛上的葡萄在需水量较大的生长期也无需灌溉,主要是因为()A.大气降水多B.土壤保水性好C.地表蒸发弱D.空气湿度大4.(农业生产技术)当地农民将葡萄藤盘成篮子状的主要目的是()A.保土B.增湿C.防风D.降温(2024·全国甲)位于三江平原的某大型农场开垦沼泽地,最初主要种植小麦,近年来主要种植水稻。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专题复习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专题复习一.背景材料1.我国农业的现状——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1).农业的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2).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3).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2.重视发展农业的必要性:(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2).农业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3.为什么说粮食是基础的基础(1).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立足国内.(2).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消费要求会越来越高,其中绝大部分是靠粮食转化.(3).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国情,更要注意粮食生产.4.发展农业的具体措施——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道路(1).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稳定基本政策,核心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要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落实土地政策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要在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针对影响农村发展的体制性因素,进一步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一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二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三是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加大国家对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四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农的力度.⑵.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把农业.科技.教育三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⑶.增加对农业的物质投入资金投入.⑷.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⑸.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⑹.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5.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1).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2).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保护.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动力源泉.(3).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4).发展农村的第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保障.6.如何看待农村的税费改革?(1).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和政府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2).有助于减轻农民负担,理顺农村分配关系,规范分配行为.(3).有利于农民生养生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4)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7.如何看待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⑴.必要性——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⑵.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①.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②.调整农产品结构,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回忆人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④.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加快转化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8.我国农业与世贸组织(1).入世对我国农业带来的有利影响 (从长远看),①.有利于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②.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③.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④.有利于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农业现代化⑤.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2).从近期看,也给我国农业带来巨大挑战.①.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较低,我国农业中经营规模小,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会受到较大冲击.②.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3).如何面对挑战?①.加快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生产标准化.农产品优质化②.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尽快建立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③.广泛运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努力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提高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④.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政策,强化和改善对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支持体系,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在竞争中得到提高.1978年,我国有城镇人口1.72亿,1989年为2.95亿,1997年为3.69所,到_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达4.8064所,城镇化率达到37.66%.最近10年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800个左右,每年转移农村人口1000万人,10年中有超过1亿的农村人口落户小城镇.9.如何看待农村的城镇化建设?(1).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符合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符合我国国情,(2).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3).有助于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4).有利于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拓宽城乡市场,优化国民经济整体结构.是当前我国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二.理论分析(一).经济常识1.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的各各乱收费.这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2.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从制度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分配方式.说明了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二).哲学知识1.可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联系观点加以分析.整体与部分的联系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做到既着眼整体,又重视局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问题;农村的稳定与全国的稳定;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与全国人民的小康;正是这一原理的体现.2.运用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说明.(1).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主要矛盾,抓好农村基层建设.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次要矛盾.(2).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关键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抓主要矛盾(3).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抓住主要矛盾3.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农村税费改革是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产生的,并将伴随农村实践发展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它的贯彻落实对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将产生重大作用.4.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全面认识加入世贸对国农业发展和改革产生的影响.(三).政治常识1.运用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分析(今年高考不作要求).搞好〝三农〞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2.党和国家发出了〝税费改革〞的通知,体现了:(1).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生活进行政治领导(2).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国家履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4).国家履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职能(5).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三.例题分析材料一:中美两国大豆情况有很大差异,每公斤成本美国为0.8元,中国东北为1.6元;平均亩产美国为180公斤,中国东北为120公斤;平均含油率美国为20%,中国东北为17%.工国国产大豆比国际市场大豆价格高出20%.从而使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变为最大进口国,仅_年我国就进口大豆1500万吨,国产大豆则积压缩70%.材料二:我国〝入世后,面对国际农产品的竞争,曾经被誉为〝金豆〞的东北大豆近年来大量积压,从原来行销全国到现在难进山海关,逐步淡出市场成了农民手中卖不出去的〝愁豆〞和〝伤心豆〞,出现了〝新东北现象〞.这是10年前,东北工业因不适应市场经济而出现大量产品积压——〝东北现象〞的再现,这给我们扎扎实实上了〝入世〞第一课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回答下列问题(1)东北大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为了解决大豆的出路,我们能否采取反倾销手段或采取提高关税的手段?2.运用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如何看待我国东北大豆所面临的困境.3.中国农业加入WTO后,应采取哪些措施面对〝入世〞?这些措施反映了政治常识中的哪些道理?参考答案:1.⑴价值规律有优胜劣汰的作用,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特征,我国加入WTO后,商品生产者面对的是国际市场,东北大豆成本高.亩产低.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高,难有竞争力,这是东北大豆竞争失败的根本原因.⑵.不能采取反倾销和提高关税的手段.因为美国大豆不是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进入我国市场的,不是倾销.关税减让是世贸组织的很大原则,也是我国的承诺.因此,既不能采取反倾销的手段也不能采取提高关税的手段来解决问题.2.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东北大豆.只要我们积极面对〝入世〞,迎难而上,想方设法,科学规划,勇于开拓国际市场,相信〝新东北现象〞一定会消失.3.⑴.发挥政府宏观管理职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⑵.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城乡分割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等.⑷.这些措施体现了国家有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体现了国家机构的对人民负责原则.。
农业与气候地形等专题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二、如何描述地形特征:(一)自然因素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1.土地:地形、土壤2.地势起伏状况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3.水源(灌溉水源)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二)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2.交通3.国家政策4.劳动力5.工业基础6.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三、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4.空气密度五、影响降水的因素:六、河流的水系特征: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1.长度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2.流向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3.流域面积大小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4.落差大小(水能)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河道曲直情况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6.支流多少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七、河流的水文特征: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3.结冰期:有无、长短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八、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例题:选择题2一美国旅游团在2011年7月到达我国某著名河谷,看到谷地中绿油油的青稞和黄灿灿的油菜花交相辉映,而四周的山坡却寸草不生。
2024年农业现代化专题培训学习心得我区召开农业现代化专题培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实现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的体会有四点:一、加强领导,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____保证。
加强____领导,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摆上重要位置。
我区成立了农业现代化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农业的____工作。
加强政策扶持,对外商投资农业在产业导向、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
区财政每年专设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用于扶持科技示范园区、龙头企业。
各级党政部门都把农业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农业作为重要内容来部署,极大地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
二、发挥优势,着力培育招商引资的亮点。
按照“统一规划、集约开发、构筑优势、形成特色”思路,推出优势项目,形成招商引资整体优势。
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精心____项目编制,建立全区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库,着力对项目进行广泛推介。
三、狠抓载体,构筑示范园区。
以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完善和提升基地功能,吸引更多的投资,提高农产品品质。
目前我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成为农业招商引资和外向农业的主力军,成为农业招商引资的产业高地、政策洼地、投资福地。
四、形式多样,全方位开展招商活动。
一是积极参加各级____的各类农博会、农洽会等专项招商洽谈会,着力推出通川区农业综合开发招商引资项目。
二是积极走出去开展上门招商和对口招商。
我区____精干人员,优选招商项目,到温州、____、____等地区开展招商。
三是加强横向联系,充分利用其它部门的招商资源,拓展农业招商渠道,形成招商合力。
区、乡两级农林部门积极主动地和其它部门联系,了解招商信息,及时通报农业招商项目和招商意向。
从总体来看,我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农业自身的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024年农业现代化专题培训学习心得(2)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交流,我参加的2024年农业现代化专题培训圆满结束。
中国的农业一“土地奉献”的产业(1)概念: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个部门。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1)新中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较快。
(2)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3)农业科学技术大量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延长农产品的储存时间、改变农产品的消费格局。
三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1. 自然因素:主要从气候(光照、热量、日较差、降水等)、水源、地形(平坦的地形对种植业发展有利)、土壤(肥力、酸碱、厚度、质地)。
2.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技术、市场、劳动力、偏好、政策、历史、工农业基础、产值与地价等。
四种植业1. 主要粮食作物(1)水稻:喜温喜湿。
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方地区,长江以北是单季稻,以南是双季稻,甚至三季稻(海南)。
北方也有零星的分布,如东北的长白山区、华北的天津等地。
双季稻,就是一年中种一季早稻再种一季晚稻。
五月中下旬开始插种早稻秧,到七月中下旬时收割早稻,然后紧跟着翻耕水田、插种晚稻秧苗,要赶在农历立秋前插种完毕,到11月时收割晚稻,赶在降霜前完成收割。
单季稻在每年六月中下旬到七月初插秧,十月中下旬开始收割。
单季稻每亩产量要比双季稻的一季高,但总量比双季稻低好多。
(2)小麦:耐寒、耐旱,适应性强,分布广,集中分布在北方地区,秦岭—淮河至古长城主要种植冬小麦(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秋季播种,春末夏初收;冬小麦生长周期较长,且不同地区生长周期差异较大,中国南方冬麦区为120天,北方冬麦区为270天以上,西南部高海拔地区可达330天以上),而古长城以北地区主要种植春小麦(春小麦分布冬季很冷的地方,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当年夏、秋收获,春小麦生育期短,通常为80-120天)。
(3)玉米:喜高温、需水较多,适宜疏松的土壤;分布广,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周围的丘陵地区、河北和东北等地,东北中部的松嫩平原形成我国的“玉米带”。
高考地理中的农业专题系列一、高床垄作法的作用:1.起垄后土壤疏松,土层变厚,利于作物生长;2.增加受光面积,光照条件好;3.利于旱季灌溉,雨季排水;4.增大昼夜温差;5.垄台阻风,利于集中施肥;6.低温时,垄沟注水可减少低温冻害影响。
二、某地农产品种类多的原因:1.地域跨度大,气候差异明显;2.纬度低,热量充足,利于作物生长3.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4.人类活动影响。
三、轮作的好处:1.防治病虫害;2.均衡利用土壤养分;3.调节土壤肥力;4.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5.利于改善作物品质,生产绿色食品。
四、间作和套种的作用:1.有利于改变农作物单一的局面,实现农业生产结构多元化;2.提高对市场的适应性,增加农民收入;3.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4.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一地多用;5.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6.形成有利于另一种作物生长的小气候。
五、套袋技术的作用:1.增加果面光洁度,提高品质,提高经济效益;2.避免污染,减少病虫害和农药残留;3.保持果实新鲜度;4.减少鸟类啄食;5.防止强光灼伤果实表皮。
六、农业污染的来源:1.过度适用化肥;2.温室农业废旧塑料白色污染;3.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
七、其地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1.有利于增加就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水平;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3.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八、地膜覆盖的优点:1.保水:减少水分蒸发2.保土:减少(风、流水)对土壤的侵蚀3.保温:减少地面热量散失4.抑制杂草生长和病虫害5.增加反射光,利于瓜果着色九、秸秆覆盖的作用:1.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弱风力,减少土壤侵蚀;2.积雪保墒;3.提高土温,防止冻害;4.抑制土壤盐碱化;5.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十、鹅卵石对作物的影响:1.增大昼夜温差,利于有机质积累;2.防止水分蒸发,利于地表水下渗,减轻次生盐碱化3.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
农业专题
农业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平原发展种植业、山区发展林牧业、缓坡发展梯田、低山丘陵地区发展立体农业
2、气候:A光照:西北瓜果甜、优质长绒棉
B热量:北方甜菜、南方甘蔗、作物熟制(东北一年一熟、海南一年三熟)
3、河流: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主导因素(例如:西北绿洲农业)
4、土壤:深厚肥沃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东北大豆、江南茶树)
二、农业技术经济因素
1、劳动力:经济作物大于粮食作物,水稻大于小麦
2、技术装备主要指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3、技术:良种培育(杂交水稻)、无土栽培、滴灌喷灌
4、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
三、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决定产品类型和规模(例如订单农业和城郊农业)
2、交通:园艺、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需求交通便利条件(交通条件的改善及农产品保鲜技术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例如:阿根廷牛肉→欧洲市场)
1、政策:例如商品粮基地
四、城郊农业:
1、农业类型单位产值:由高到低的顺序:花卉>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2、需水量:花卉和蔬菜需求量大
3、交通:乳牛业需接近市场
农业地域类型
一、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南亚、东亚、南亚
2、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术平低(日本除外) 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日本除外)
3、区位优势: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水源充足交通便利⑤劳动力充足⑥种植经验丰富,历史悠久⑦市场需求量大⑧是人们喜爱的主食
4、改进措施:①集约经营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商品率③提高机械化水平④提高科技水平⑤大力兴修水利工程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美国中央大平原(私营农场;家庭经营);中国东北、西北(国营农场)
2、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商品率高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位优势: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②交通便利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⑤先进的科技
4、作物类型:小麦、玉米
三、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美国、阿根廷-牛;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羊
2、特点: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牧牛业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交通方便④历史悠久,商品率高
四、混合农业(谷物与畜牧业混合)
1、分布: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小麦和牧羊的混合限制因素--灌溉、对策--东水西调)
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充分利用地形条件)
2、优点与特点:(图册P47)
①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农民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③农业生产具有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3、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墨累--达令盆地区位因素
①地势平坦②气候适宜③地下水丰富④草原辽阔⑤地广人稀⑥机械化水平高⑦临近海港,交通便利⑧技术发达
五、热带种植园农业
1、分布:橡胶-东南亚、巴西咖啡--南美洲、非洲油棕-马来西亚
2、特点:专门生产热带经济作物
六、地中海式农业
1、分布: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
2、特点: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
3、作物:小麦、大麦、葡萄、柑橘、橄榄等园艺作物
七、乳畜业
1、分布: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及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
2、特征:面向城市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3、影响因素:市场、饲料
八、中国农业地域类型
①北方旱地②南方水田③西北绿洲农业(灌溉农业)④青藏河谷农业⑤贵州坝子农业
九、部分典型地区农业主导因素
1、热量:①海南橡胶②青藏的青稞③珠江三角洲的一年三熟
2、水源:①河西走廊的粮棉(甘肃)(高山冰雪融水)②河套平原的种植业(内蒙古)(黄河水灌溉)
3、地形:东南丘陵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4、技术:无土栽培、杂交水稻
5、交通:冬季海南岛蔬菜供应到北京
6、市场:城市郊区乳牛、花卉、蔬菜
十、农业分类
①生产对象: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②按投入:粗放农业(游牧业)、集约农业
③用途:自给自足农业、商品农业
十一、农业发展趋势
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从小而全到专业化;从分散到集中;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从粗放型到集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