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地理情境 培养物理思维---例析与地理知识有关的物理高考题
- 格式:doc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3
高考地理情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描述,正确的是:A. 地球公转周期为24小时B. 地球公转方向为自东向西C. 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形D. 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快答案:C2.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A. 洞庭湖B. 鄱阳湖C. 太湖D. 洪泽湖答案:B3. 我国最大的沙漠是:A. 塔克拉玛干沙漠B.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C. 巴丹吉林沙漠D. 腾格里沙漠答案:A4. 我国最长的河流是:B. 黄河C. 珠江D. 黑龙江答案:A5. 下列关于气候类型的描述,错误的是:A.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B.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C.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D. 极地气候全年寒冷干燥答案:C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6. 下列哪些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A. 纬度位置B. 海陆位置C. 地形地势D. 人类活动答案:ABC7.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 气候类型B. 地形地势C. 植被类型D. 经济水平8. 下列哪些是我国的邻国:A. 俄罗斯B. 印度C. 日本D. 韩国答案:AB9. 下列哪些是我国的著名山脉:A. 喜马拉雅山脉B. 阿尔卑斯山脉C. 昆仑山脉D. 秦岭答案:ACD10. 下列哪些是我国的著名河流:A. 长江B. 黄河C. 尼罗河D. 珠江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1. 我国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答案:正确12. 我国最大的岛屿是海南岛。
()答案:正确13. 我国最大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
()答案:正确14. 我国最大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答案:正确15. 我国最大的平原是华北平原。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6. 简述我国三大平原的名称及其特点。
答案:我国三大平原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人口密集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
突破地理思维模式之1—利用辅助图法利用辅助图像来解题具体可分三种情况:1.试题已提供图像,但需进行图图转换许多涉及自然地理原理的试题利用辅助图像更利于解题。
例如:图中N为北极点,A、M、B位于地球表面,NP为经线,MN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553千米。
读图完成13~15题。
10.若AM为昏线,则此时节A.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 B.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 D.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
本题可转换为下图,NM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 553千米,若AM为昏线,则北半球为冬季,因此“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正确。
11.若观测到M地日影最短的时刻是北京时间12时40分,则M地大致位于A.66ºN,110ºE B.67ºN,110ºE C.66ºN,130ºE D.67ºN,130ºE【答案】B【解析】:考查地球运动及其地方时意义。
日影最短的时刻为当地12时,结合北京时间是12时40分,可计算出当地经度为110ºE。
MN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553千米,球面最短距离111千米对应的弧度为10,可计算出MN的纬度差为230,N为北极点,M的纬度为67ºN。
又如:(2012浙江卷文综11)地表点Q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差为α,其正午太阳高度为H。
若H等于α,则Q点的纬度变化范围是A. 21.5°至68.5 ° B. 11.5°至68.5° C. 21.5°至78.5 ° D. 11.5°至45°【答案】A【解析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即α=90°—α,因此α=45°,太阳直射纬度为0°至23°26′,地表点Q与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可能是Q点纬度——直射点纬度(两点同在南半球或北半球时),也可能是Q点纬度+直射点纬度(两点不在南北一个半球上),因此Q点纬度变化范围为21.5°——68°26′,因此A项符合题意。
运用地理情境培养物理思维——例析与地理知识有关的物理
高考题
李艳军
【期刊名称】《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物理和地理是两门性质截然不同的学科,但是两门学科联系十分密切,许多重要的物理定律与天文学密切相关,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物理和地理联姻的题目出现甚频,现整理出来和大家共同赏析。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李艳军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2144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7
【相关文献】
1.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称思维的培养——从近几年几道高考题的剖析谈起 [J], 王金霞;黄绍书
2.浅议从物理思维的渗透到学科素养的培养--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思考 [J], 张晓琳
3.与地理知识有关的物理题例析 [J], 华瑞芳;华兴恒
4.基于高中物理科学思维培养导向的高考物理试题例析——以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第14题为例 [J], 刘顶松;石建威
5.初中物理情境教学与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J], 黄培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2022年高考地理(原理总结+示例分析+提升演练)突破地理思维模式利用地理原理复习我们可以把地理事实理解为重要的地理背景知识,把地理规律理解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和演变等方面的知识,地理原理则指的是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关注“为什么的问题。
地理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广泛、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广泛、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指导我们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环境。
重要的地理原理:重要的地理原理包括地球上存在生命现象原理、地质作用原理、生态平衡原理、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天气气候原理、洋流成因及影响原理、成土原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自然灾害原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原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原理、农业布局原理、工业布局原理、交通运输布局原理、聚落布局原理、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原理、交通运输布局原理、商业布局原理、人地关系原理等。
根据图文信息,利用地理原理解题的一般思路:①根据图文信息,把握“题眼”,确定相关知识的联系;②回忆相关“题眼”原理的完整表述;调用相关的地理原理;③调用相关的地理原理,有效进行知识迁移,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④按进行知识迁移,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照试题要求作答。
利用地理原理解题,应构建知识小专题、修复知识断层、注意小知识、小节点:即“小网络·大局观”。
如:城市小专题☆城市小专题知识网络节点:(1)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③科技发达;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得分率明显低于选择题的得分率,如2020年某省考生全国Ⅰ卷选择题的得分率是51.43%,而综合题得分率是38.04%,低于选择题13.39个百分点,可见,综合题解题准确率已成为考生提高地理高考成绩的主要瓶颈。
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解答综合题的思维能力,是一线地理教师亟需探讨的问题。
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步骤一般分为四步,即审清题目—解读信息—构建思路—规范表述,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解题要求,如图1所示。
在构建解题思路时,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近年来全国高考综合题从七种解题策略出发,分析综合题解题思路的构建。
图1一、图解法图解法解题是一种思维的可视化过程。
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结构、方法及策略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1]。
通俗地讲,就是把大脑中的思维“画”出来的过程。
例1.(2016年全国Ⅰ卷第36题摘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
喜光,根系发达。
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
横县(广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
(1)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图解分析】解答该题时,学生往往套用思维模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甚至答气候等区位因素,而不是根据材料信息与设问的具体条件,现场进行逻辑推理,构建答题思路。
答题应注意设问的限定条件“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依据限定条件获取答案。
画图2示意图有利于理清解题思维,从而得出答案: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茉莉;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图2二、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亦称目标反推法,该策略的基本思路是从目标状态出发向初始状态反推,直至达到初始状态为止,然后再由初始状态沿反推路线一步步正向求解[2]。
专题1 地球与地图【2024年高考真题精选】(2024·湖南卷)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滑道落差近900米。
小海坨山半山腰置出现肯定厚度的低云,且停留时间较长,对滑雪赛事有肯定影响。
探讨表明,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
下图示意小海坨山及旁边地形。
据此究成1—3题。
1.半山腰云主要分布在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A.东北方B.东南方C.西南方D.西北方2.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A.暖干B.暖湿C.冷干D.冷湿3.为了赛事的顺当进行,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须要精准观测滑雪场旁边的①相对湿度②气压变更③气温水平分布④气温垂直分布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及解析】1.B 依据题意,半山腰置出现肯定厚度的低云是因为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从图上来看,位于北京的小海坨山在冬季受到西北季风影响较大,而东南侧靠近渤海,有较多的水汽,所以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东南侧为西北季风的背风坡,下沉气流简单与爬坡的暖湿气流相互作用,形成半山腰云,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A 图中位置的半山腰云主要是在小海坨山主峰和山脊的东南侧,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是潮湿气流,上部是冬季风的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干气团下沉增温,故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暖干,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C 半山腰云是水汽凝聚形成,只有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过饱和,才有可能成云,因此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须要精准观测滑雪场旁边的相对湿度,①符合题意;当地云停留在半山腰,往往是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此时云不向上升,此时应出现逆温现象,因此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须要精准观测滑雪场旁边的气温垂直分布,④符合题意;半山腰云出现时当地的气压和气温水平分布没有明显特征,因此不是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须要精准观测的数据,②、③不符合题意。
突破地理思维模式之利用知识迁移知识迁移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该类试题的1、从教材中迁移高考试题教材化、考纲化的趋向明显,【例1】某跨国公司在中国某市投资建设自动化的食用油生产厂,用国际市场上的大豆为原料,生产食用油。
该食用油生产厂应靠近A.商贸中心 B.机场 C.火车站 D.港口【解析】借鉴日本工业发展及布局特点(由于国内原料缺乏和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中心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进口大豆主要利用海运,且大豆加工后重量有所减轻,为降低运输成本,食用油生产厂应靠近港口。
故选 D。
【例2】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读某地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2)在社会循环的各个环节中下列做法不够恰当的是A、取水——保护水源地B、输水——减少过程损耗C、用水——节约、综合利用D、排水——直接排入河流【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水循环的各环节和过程入手,分析自然循环可从社会常识入手分析水的社会循环。
【答案】(1)、B (2)、D【例3】读图3,完成(1)~(2)题。
(1)图示城市周围区域发展种植业的制约因素是()A.土壤肥力 B.热量 C.水 D.光照(2)与同纬度我国东部地区相比,图示城市附近地区()①年太阳辐射总量高 ②多大风 ③水能丰富 ④森林分布广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定位和区域地理条件。
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出该地大致位于我国的南疆地区。
把有关该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从教材中迁移即可分析作答。
(1)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地地处沙漠的边缘,且有灌渠分布,结合当地的地理背景可得出该地农业为灌溉农业,因此制约其城市周围发展种植业的因素为水源。
(2)该地区地处西北内陆,与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其一是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晴天多,森林植被覆盖率低;其二是靠近冬季风的发源地,多大风天气。
地理学科思维培养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科思维至关重要。
地理学科思维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还能提升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通过一些例题和知识点的总结,来探讨如何培养地理学科思维。
一、空间思维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例题: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欧洲西部的分布有何特点?知识点总结:1、地图的运用:熟练掌握各种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地形地图、气候地图等,通过地图来直观地感受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2、经纬度的理解:了解经纬度的划分和作用,能够根据经纬度来确定地理位置和判断方向。
3、地理位置的描述:学会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来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
二、综合思维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综合思维要求我们能够全面、系统地分析地理问题。
例题:分析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知识点总结:1、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地形影响气候,气候又影响植被的分布。
2、人地关系的综合考虑: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
3、区域综合分析:对于一个特定的区域,要综合考虑其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三、时间思维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时间思维能帮助我们理解地理过程的演变。
例题:简述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知识点总结:1、地质年代的概念:了解不同地质年代的划分和特点,以及在不同地质年代中地理环境的变化。
2、地理过程的分析: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河流侵蚀和堆积等过程的时间顺序和变化规律。
3、历史地理的研究:通过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和变迁,来理解地理事物的发展脉络。
高考地理的综合思维特点及解题方法(附典题及答案)地理的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域综合。
当前高考的题中也非常重视关于地理综合思维的考查。
1.地理的综合思维全面性:综合思维应做到全面考虑各个要素,不遗漏重要信息,这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基础。
系统性:由于各个要素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综合思维应考虑到所有要素的整体性和各个要素的差异性,这就需要对各个要素的属性及其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
动态性:地理事物的发展和演变和其各个要素的变化息息相关。
综合思维要求不仅能阐述静态的要素属性,更能捕捉动态的要素变化。
动静结合方能全面综合。
2.地理综合思维的解题方法(1)地理的要素综合例1:(2019·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答案】1.A 2.D 3.C【解析】1.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洼地上有浅水出露地表,洼地积水增多,降水减少不合题意,D错误。
故选A。
2.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正确;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错误。
运用地理情境培养物理思维---例析与地理知识有关的物理高考题物理和地理是两门性质截然不同的学科,但是两门学科联系十分密切,许多重要的物理定律与天文学密切相关,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物理和地理联姻的题目出现甚频,现整理出来和大家共同赏析。
一、地球的转动
地球同时参与两种转动:绕地轴的自转和环绕太阳的公转。
自然界中的昼夜交替、时差、昼夜长短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造成的。
1.地球的自转
例1( 2002 年上海物理高考题)太阳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是地
球上的自然现象,但在某些条件下,在纬度较高地区上空飞行的飞机上,
旅客可以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
这些条件是:()
A.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率必须较大
B.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西向东飞行,飞机的速率必须较大
C.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率必须较大
D.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西向东飞行,飞机的速率不能太大
解析:该题立意新颖需要根据题设的描绘结合地理知识,简化物理场景,
利用物理上的运动学知识求解本题。
如图1所示,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地球左半球为白天,右半球为
黑夜,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箭头所示),则A点表示清晨,B点表示傍晚。
分析可知,在A点向东或向西,在B向东飞行均看不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只有当飞机在B 点向西飞行,即以较大的速度追上将要落山的太阳,才能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
因此,正确选项应该是C。
2.地球的公转
例2(1999年全国保送试题)若近似认为月球绕地球公转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同一平面内,且均为正圆,又知这两种转动同向(如图2所示),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 天(图示是相继两次满月时,月、地、日相对位置的示意图)。
求月球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T. (因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故T恰是月球自转周期) 【提示:可借鉴恒星日、太阳日的解释方法】
解析:该题既可用物理知识解答,也可以用地理知识解答,详细过程如下:
两种解法从不同学科的知识出发,得到了同样的结论,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 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由来。
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例3( 2004 年广东、广西高考题)某颗地球同步卫星正下方的地球表面上有一观察者,他用天文望远镜观察被太阳光照射的此卫星,试问,春分那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在日落12小时内有多长时间该观察者看不见此卫星?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自转周期为T,不考虑大气对光的折射。
解析:设所求的时间为t,m、M分别表示卫星和地球的质量,r表示卫到地心的距离。
则有:
三、地磁场
地球在本身附近的空间内产生磁场,这个磁场叫做地磁场。
地磁场的分布大致就像一个条形磁铁外面的磁场,磁场的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磁场的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但都不重合。
因此水平放置的磁针的指向,跟地理子午线并不一致,其间有一夹角,叫做磁偏角,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地、准确地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
例4(1999 年全国高考题)
图4为地磁场磁感线的示意图,在北半球地磁场的竖直分量向下。
飞机在我国上空匀速巡航。
机翼保持水平,飞行高度不变。
由于地磁场的作用,金属机翼上有电势差,设飞行员左方机翼未端处的电势为U1,
右方机翼末端处的电势为U2,()
1.若飞机从西往东飞,U1比U2高
2.若飞机从东往西飞,U2比U1高
3.若飞机从南往北飞,U1比U2高
4.若飞机从北往南飞,U2比U1高
解析:地磁场磁感线在北半球的竖直分量向下,巡航飞行的飞机相当于一根导体棒在切割磁感应线,应用右手定则可以逐个判断。
正确答案为AC。
四、大气层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千米厚的大气层。
气体密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稀薄。
根据各层大气的不同特点(如温度、成分及电离程度等),从地面开始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和外大气层。
例5(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假设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那么人们观察到的日出时刻与实际存在大气层的情况相比()
A.将提前
B.将延后
C.在某些地区将提前,在另一些地区将延后
D.不变
解析:人们观察到日出,是因为太阳发出的光线传播到了观察者所在位置。
如有大气层,太阳光经过大气层时发生折射,传播到观察者所在位置,而此时太阳尚未到达地平线;没有大气层时,只能等太阳升起来,和地平线到同一水平面时,光线沿直线传播到达观察者所在位置。
因此
观察者看到日出将延后,正确选项为B。
五、太阳
地球表面是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场所,太阳为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光和热,它同时也在改变着地表的环境,影响着地球的生物圈,使地球的气候、生物及地球化学循环趋于多样化。
例6(2001 年上海高考试题)
(1)1791年,米被定义为:在经过巴黎的子午线上,取从赤道到北极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
请由此估算地球的半径R。
(答案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为1. 5×1011m,太阳光以平行光束入射到地面。
地球表面2/3 的面积被水面所覆盖,太阳在一年中辐射到地球表面水面部分的总能量W 约为1.87×1024J设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平均反射率为7%,而且将吸收到的35%能量重新辐射出去。
太阳辐射可将水面的水蒸发(设在常温、常压下蒸发1Kg水需要2.2×106J的能量),而后凝结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a)估算整个地球表面的年平均降雨量(以毫米表示,球面积为4 R)。
(b)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中只有约50%到达地面,W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没能全部到达地面,这是为什么?请说明两个理由。
(b)大气层的吸收,大气层的散射或反射,云层
遮挡等。
大量实例表明,物理和天文、地理学科存在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上面的题目都
涉及到了物理和地理两门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要
求学生把中学阶段学到的各科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
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
然现象,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很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和目的。
因此,在平时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有机渗透天文、地理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21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