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理论成果
- 格式:ppt
- 大小:9.16 MB
- 文档页数:78
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1911.11.1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主要任务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次:(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主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一、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1919年)1.相同点:1)社会性质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革命任务相同:都以反帝反封建作为革命的任务;3)革命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斗争对象相同: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2.不同点:1)领导阶级不同:旧基本上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是无产阶级领导的;2)指导思想不同:旧是三民主义;新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3)群众基础不同:资产阶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无产阶级广泛发动群众;4)革命前途不同:旧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走资本主义道路;新以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为目标,走社会主义道路;5)结果不同:旧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没有成功;新取得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必要的准备;6)所属时代不同:旧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1.产生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近代民族企业也起了诱导作用。
表现: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早期维新派产生;促进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 初步发展:(甲午战争以后)原因: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三年(20202022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新高考专用)专题10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22年】1.(2022·浙江·高考真题)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
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
他旨在强调A.维新变法B.师夷长技C.实业救国D.中体西用2.(2022·浙江·高考真题)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
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
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A.睁眼看世界B.宣传民主共和C.思想启蒙D.托古改制3.(2022·广东·高考真题)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
”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4.(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
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
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
中国近代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专题知识梳理一、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的“师夷长技”思想1. 清朝统治危机四伏(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发动鸦片战争,致使中华民族危机加深;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一些有识之士,使他们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代表:(1)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①举措:a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b编译《四洲志》等资料;c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②评价: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西方历史和地理知识;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核心思想和目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4.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思想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局势。
内忧:太平天国起义。
外患: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沙俄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
3.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4.实质: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5.实践:掀起洋务运动。
6.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7.影响: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专题总结提升八近现代东西方的思想解放与科教文艺(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近现代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二)近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的科技发展及文学艺术一、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民主革命道路过程中走过的三种道路1.第一种道路:走资本主义的路。
(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建立日本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
实践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向美国学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以美国为榜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2.第二种道路:走俄国人的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传入中国。
之后,中国共产党试图通过学习俄国的城市中心道路来夺取政权。
为此,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结果,第一次工人运动从高潮走向低潮。
192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全部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结果都失败了。
事实证明,俄国的城市中心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
3.第三种道路:走自己的路。
1927年的文家市决策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在实践基础上,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
【考题例证1】[2018·湖南长郡中学一模]1930年2月,中共中央在向全党发出的通知中指出:“一切分散红军,逃避敌人进剿,向偏僻地区发展的观念,在现时局势下便成为极端错误的……观念。
”这说明()A.中共迫切需要统一军事领导权B.党内存在严重的逃避主义倾向C.国共两党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D.革命道路中国化尚未达成共识二、20世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比较【考题例证2】 [2018·河南豫南豫北名校联考] 萧功秦指出,极“左”思潮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了绝境,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现成的施工蓝图,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不断进行的政策调整。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主旨解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相继创立了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线索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线索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线索1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2)代表:林则徐、魏源(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4)主张:自强、求富(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60~90年代维新思潮(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初民主、科学(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2)代表:李大钊(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深化历史理解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第十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曾国藩说:“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
……吾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
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
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
”曾国藩这段话旨在( )A.用外交的挫败来宣扬内政改革的必要性B.主张处理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C.宣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D.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解析:A 材料的关键信息为“欲求自强之道”,即通过“修政事、求贤才”,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改革内政以挽救统治危机,反映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地主阶级代表曾国藩用外交的挫败来宣扬内政改革的必要性,故A项正确。
主张处理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符合材料信息,但并非主旨,故B项错误;曾国藩是洋务派在地方的代表人物,材料“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反映了曾国藩的洋务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以自强,体现“西学为用”,但材料并未体现“中学为体”的主张,故C项错误;曾国藩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不可能提出资产阶级的改革主张,故D项错误。
2.20世纪初,梁启超一方面吸收了启蒙运动中的自由、民主、人权思想,另一方面又认为作为群体自由基本前提的个体自由不存在了。
影响他出现这一思想的主要因素是( )A.深受专制思想的影响B.君主立宪的立场决定C.民族主义的历史使命D.保皇思想仍根深蒂固解析:C 根据材料所给时间“20世纪初”,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一方面来自国内专制,所以梁启超吸收了“自由”“民主”“人权”思想;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危机是外部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这种危机的严重程度超越了国内危机,所以梁启超又强调群体自由而相对忽视个体自由了,所以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