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国外近五年弗吉尼亚_伍尔夫研究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330.02 KB
- 文档页数:10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二元和谐思想摘要:本文试图从对性别二元对立超越的角度来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
二元论是西方哲学的基本理论思想之一。
伍尔夫的作品充分刻画了男/女,文明/自然,现实/意识,生/死之间的二元对立现象,但她的思想超越了传统的二元论,她摒弃二元绝对对立的思想,认为二元双方既相互对立又互为补充,应该和谐共存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而这种平衡构成了人类社会向前迈进的健全的基础。
关键词:伍尔夫二元论二元和谐双性同体中图分类号: I106.4文献标识码:A0 引言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出生伦敦书香名门之家,是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女性主义者,也是意识流小说的开拓者和杰出代表。
1 伍尔夫的思想基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这个时期的小说艺术从描绘社会生活的宏伟画卷发展到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熏陶下的伍尔夫,与乔伊斯、普鲁斯特、福克纳等现代主义小说家遥相呼应,以纯净、细敏的笔触,精确描摹了人物在大变革环境下的精神世界。
她以不断的创作小说、发表文学评论,自由探索实践着一种超越传统、独具创新的现代文学观、美学观。
1880年至1920年间,现代主义一跃而起,成为了西方主要的艺术形式,也是在这段时期,女性主义运动形成了第一次浪潮。
这两大事件在同一时期发生,并非巧合。
众多批评家都注意到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玛丽安·德柯万认为“性关系的变化是现代主义出现时的关键因素。
”[1]苏珊·兰瑟则说道:“现代主义提供了反霸权的新的可能性,女性不仅参与其中而且起着中坚作用。
”[2]伍尔夫就是这样的一位女性。
与乔伊斯、普鲁斯特、福克纳等相比,伍尔夫的女性身份和生活经历,无疑使她对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思想、社会问题的传统反思更深入。
2007年7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ul.,2007第25卷第4期JOURNA L OF S OCIA L SCIE NCE OF J IAM USI UNIVERSITYVol.25No.4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探究Ξ马艳辉(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 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指出其个人生活的经历为其作品提供了必要的文学素材,以及其文学作品(《到灯塔去》《海浪》《一间自己的房间》等)中女权主义思想的表现。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生平经历[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7)04-0076-02 有人说21世纪是女性文学的世纪,这个说法无法考证,但它至少反映了当今世界女性文学的辉煌成就、蓬勃生机和发展态势。
通过女性文学的发展,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而从西方女性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我们无法忽视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 oolf 1882-1941)是英国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轻度同性恋患者。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一个象征,同时她也是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女权主义是西方一个重要的政治思潮,涉及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女权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首先,她不仅继承了早期的旧女权主义(W omen ’s rights )的核心思想,坚持男女应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法律权利,还特别强调女性必须彻底摆脱父权制思想观念的束缚,丰富和发展其特性,发出不同于男性的声音,从而实现了由强调男女法律上平等的旧女权主义向解构男性政治思想文化霸权、确立女性视角的新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Femi 2nism )的转变,为20世纪60年代末新女权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思想理论基础。
生态思想观照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作观念研究作者:史玉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4期摘要:作为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高超的意识流写作技巧开创了英国女性抒写的新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她在作品中通过一系列鲜活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探究了隐秘的女性世界,而且展现了英国传统社会的历史风貌,同时传递了深刻的生态关怀意识。
本文主要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几个代表作为例,对其文学创作体现的生态思想进行简要梳理分析。
关键词:生态思想;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创作;英国文学作者简介:史玉明,女,1978年12月生,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讲师,河南南阳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4--02一、引言在历史悠久的英国文学史上,已经涌现出了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等一大批大家耳熟能详的女性作家,而谈到20世纪的英国女性文学史,我们不得不提及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1882-1941)这位才华横溢且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家。
她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出生于英国伦敦,一生经历了多次精神病折磨,终因无法忍受折磨于1941年投河自尽。
虽然一生都在与病魔斗争,但却留下了包括诗歌、随笔、小说、文学评论体裁在内的大量文学作品,代表作有《远航》(The Voyage Out)、《墙上的斑点》(Mark on the wall)、《一件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海浪》(The Waves)、《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等。
弗吉尼亚·伍尔夫阅读天地0606 1754弗吉尼亚·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
她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经久不衰。
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国对伍尔夫的评价一直偏低。
从70年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新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貌、癖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专题研究。
弗吉尼亚·伍尔夫已成为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
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
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
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
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912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
1917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
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
进入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
1941年3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
Vol.33No.7Jul.2012第33卷第7期2012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女权主义以女性意识的觉醒为标志。
这场旨在满足女性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方面的诉求,最终成为全人类范围内实现男女平等的运动。
作为女权运动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深切地感受到,在男性社会里,琐碎的家务、匮乏的教育和阅历、狭小的生活与交际空间等诸多因素都极大地约束与干扰着女性心灵空间的延展,女性自我发展与自我表现的能力被压制,甚至是摧残。
伍尔夫将女性的现状与社会环境及经济政治地位相联系,探寻妇女受压迫和束缚的根源,并以女性独特的情感和独立的价值观为基础,从女性自身出发,探讨女性写作问题,并试图谋求男女两性的和谐。
从很大程度上说,以伍尔夫思想为出发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冲击都大,它也许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势力”[1]。
同时,它与心理分析批评、解构批评、读者接受批评及后殖民批评等共同改变了当代文学理论的分析模式。
伍尔夫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着她的女权主义理论及创作理念,有力地颠覆了西方男性传统的观念,唤醒了女性尘封已久的性别意识,激励着女性勇敢地“写我自己”,引领学界走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创建和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之路,并不断谋求两性的和谐。
一、伍尔夫的女权主义理论长期以来,女性处于政治上受压迫、社会上受排挤、经济上不独立、文化上受男性专制教育、思想感情上受压抑的状态。
法律和习俗规定女人的地位就是后来被波伏娃表述为“第二性”的地位。
伍尔夫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
在男性性别群体占有强势地位的文学独白时代,女性没有自己书写的历史,而只是被赋予了男性创造者的客观对象物的身份。
她是男人的镜子,“有那种不可思议、奇妙的力量能把男人的影子反照成原来的两倍大”,她是男人作品中的审美对象,反映着男人的审美理想;她是男人的财产,标示着男人的贫乏与富有。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生平及创作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英国女作家,批判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
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
复杂的家庭背景,这个9口之家、两群年龄与性格不合的子女经常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
而伍尔芙同母异父的两位兄长对她的伤害给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创伤。
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
后来她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弗吉尼亚·伍尔芙(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
昆汀贝尔认为,弗吉尼娅的神经错乱和自杀前的幻听,和弗吉尼亚少女时期遭受的精神创伤导致无法愈合的伤口有关。
事实上,弗吉尼亚成人后非常厌恶性生活,更不愿生儿育女,对于同性的依恋甚至一度成为她感情世界里的重心。
诚然对于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里复杂多变的情感关系,并不能以常人的眼光等闲看待,即便如此,弗吉尼亚的情感状态依然被认为是出格的。
她不可救药地依恋着姐姐瓦奈萨,甚至采用一种最为出人意料的极端方式——和姐夫克莱夫调情,并以其作为自己的感情替身或者说傀儡。
弗吉尼亚和瓦奈萨,在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始终是被关注的焦点,不论生前还是死后,除了她们的艺术才华,还有她们的生活隐私。
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著名的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探究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探究【绪论】伍尔夫创作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绪论【第一章】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第二章】对女性与写作的的思考【第三章】对女性形象的书写【第四章】对两性关系的表达【结论/参考文献】伍尔夫女性观的发展性和超越性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着名英国女作家、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女性主义的先驱。
伍尔夫立足于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从女性写作传统、女性写作条件、女性形象、双性同体等方面阐述了女性与写作的关系。
她强调经济独立对女性写作的重要性;主张女性建立自己的写作传统;鼓励女性大胆地拿起笔进行创作,摆脱男性作家塑造的不实的女性形象;在承认两性差异的前提下提倡双性同体的创作模式。
本文试图梳理和分析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观念和理论,证明其思想在女性主义发展史中的发展性和超越性。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绪论,主要介绍了对于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述评。
第二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
首先,从小特殊的家庭教育使伍尔夫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功底,父权制和家长制的倾轧让女性主义思想在她体内生根发芽。
其次,布卢姆斯伯里集团对伍尔夫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这里她养成了最敏锐的审美观,产生了对道德教养的怀疑,培养了作家的社会使命。
再次,伍尔夫所在时代的女性解放运动为她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生长土壤。
第三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与写作的思考。
伍尔夫认识到父权文化对女性历史的遮蔽,于是致力于重新发现女性写作的传统,她采取实证的研究方法,关注女性的现实生活,描述女性作品的独特性,书写女性文学史,进而建立女性文化。
第四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形象的书写。
著作评述 中西 诗学观照下系 口刘蕾蕾 统研究伍尔夫小说理论的杰作 评《走向生命诗学:弗吉尼亚・伍尔走J、说理论研究》
当今社会,人文学科不断被边缘化,导致大学教育的功利化以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匮乏。在大学的学科教育中增 加文化修养课程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英美文学教师在英美 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中立足怎样的视角、通过怎样的方法融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备受关注。高奋著的《走向生命诗 学: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一书(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将伍尔夫的小说理论置于整个西方文学的思想长 河中,在中西诗学的观照下,从渊源、内涵和价值三方面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理论进行系统解读,从而阐释其生 命诗学。该书不仅系统研究了伍尔夫的小说理论,而且通过对伍尔夫和西方重要文艺思潮的关系研究,探讨了文学思想 发展史上的诸多问题,值得英美文学爱好者和教学研究者学习和借鉴。 该书分两大部分,共十二章。上篇“审美感悟”篇共有六章。第一章论英国文学,通过剖析伍尔夫对英国文学赋予 独特的编年史和她对英国文学特性的概括,展现她对英国文学重要作家作品的评析,以及伍尔夫和其他英国作家之间 的传承关系。第二章论古希腊文学。全面梳理了伍尔夫的随笔、日记、书信,探讨古希腊精神作为伍尔夫的“缺失感”的 填充物的作用和价值。第三章论俄罗斯文学,主要通过分析伍尔夫的相关随笔,重点考察伍尔夫对俄罗斯文学的接受 程度。第四章论法国文学,通过分析伍尔夫对法国文学的接受,并通过她对法国作家蒙田、普鲁斯特、司汤达等作家的 评论,重点讨论法国文学对其创作的影响以及她对法国文学审美感悟方式。第五章论美国文学,通过梳理她对多位美 国作家的评论,从伍尔夫论美国文学的四个方面——原创性、创作技法、创作整体和美国文学的困境,揭示她对美国文 学的剖析,阐明其论析价值。第六章为“中国眼睛”,通过梳理伍尔夫的随笔、日记、书信,探讨伍尔夫对东方文学的领 悟,探析伍尔夫的“中国眼睛”的深层意蕴。 该著下篇为“生命诗学”篇,也共有六章。第七章探讨伍尔夫诗学的生命本质,阐明其生命诗学的渊源、内涵及主 旨,并在分析伍尔夫对现代小说困境的认识和对现代小说模式的ttt ̄lJ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创作说。第八章首先通过分 析伍尔夫对现实的理解和中国传统的“观物取象”的相通之处,并揭示伍尔夫“构思说”对西方传统诗学的扬弃和与中 国诗学的“虚静说”、“神与物游”的契合,通过将伍尔夫的现实观置于中西诗学的观照下,考察伍尔夫对“现实”的构 建过程及内涵。第九章重点探讨伍尔夫对文学形式的思考。并以小说《雅各的房间》作为具体范例,阐明其表现方式。 第十章以中西传统诗学为参照,解读伍尔夫的随笔、日记、书信,探讨伍尔夫对文艺批评本质的思考。第十一章分析了 伍尔夫对西方传统真实观的反思和批判,并以中国的意境说为参照,细读伍尔夫的随笔和短篇小说,阐明其创作意境。 第十二章为实例分析。以伍尔夫的小说《海浪》为例,从创作构思、作品形式、艺术境界等几个方面印证伍尔夫的诗学思 想在作品中的体现和实践。 该书的研究方法及内容对英美文学教学和研究有以下几点启示:(1)该书是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单个作家的小说 理论进行研究,但是研究者将其置于整个西方文论的思想长河中,运用西方诗学和中国诗学的情志说、虚静说、真幻 说、意境说互释互证下审视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可以看到中西艺术和诗学的相通性。在文学教学过程中,将作家置于整 个西方文学史的长河中或通过中西文学互鉴、对比,或许更能了解作家的写作特征、文学特色;在文学研究工作中,将 作品置于该维度下,能够拓展作品的研究维度和广度。(2)该书是对伍尔夫小说理论的研究,伍尔夫的小说理论主要 分布在500余篇随笔之中,其中绝大部分是书评和论述文。以往研究多针对伍尔夫的小说进行研究,该书通过梳理伍 尔夫的随笔等,系统研究了伍尔夫的小说理论,表明在文学研究过程中。要富有探索精神,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眼 光,不断创新。(3)该书拓展了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研究,在英国文学授课中,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授课可以不仅限 于对小说的讲解,可以将小说分析和小说理论相结合,更深刻地理解其小说。总之,该书不仅是对伍尔夫的小说理论的 系统研究,更为文学课堂和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l作者系新乡医学院外国语言学系讲师;基金项目:新乡医学院科学研究培育基金“空间观照下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作品研究”(2014YB209);河南省社科联课题“德拉布尔小说的后现代特征研究”(SKL一2017-17()1)l
弗吉尼亚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女作家之一,她以其复杂的文学风格和对性别和社会认同问题的深入思考而闻名。
她的作品广泛涵盖小说、散文、艺术评论和日记等不同体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意义深远的主题而备受赞誉。
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882年1月25日出生在英国伦敦,她出生在一个富有的知识分子家庭,家族拥有出版社和文学沙龙。
这种教育背景使她从小接触到文学和艺术,并且培养了她对写作的浓厚兴趣。
伍尔夫的作品以其流畅的叙述风格和突破性的主题而引人注目。
她运用内心意识流的技巧,将读者带入主角的思维世界,探索人类意识的奥秘。
她的作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人类集体的经历。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豪斯特里特》、《达洛维夫人》和《海浪》等。
伍尔夫的作品中,她对性别和社会角色的讨论尤为突出。
她有力地挑战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并将女性的内心感受置于文学的中心。
她的作品探索了女性的自由意志、自我认知和自我解放的重要性。
伍尔夫的作品在二十世纪初为女性主义作家设定了重要的基调,影响了整个文学界的发展。
此外,伍尔夫还以其对艺术的独特见解而著名。
她对写作和艺术的评论以及对当代文学、绘画和音乐的批评,展现出她对艺术的深入理解和独到的观点。
她的散文集《写作的意义》和《现代小说》被广泛认为是文学评论的经典之作。
在她的一生中,伍尔夫面临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困扰。
她曾长期患有抑郁症,并在1941年投河自尽。
尽管她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矛盾和痛苦,但她的作品却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作家和读者。
值得一提的是,伍尔夫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性别的关注和对女性解放的呼吁。
她的作品为后来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家铺平了道路,开启了女性文学的新篇章。
伍尔夫的作品不仅帮助女性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同时也挑战了当时所流行的权威文学观念。
总之,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开创性的作家,她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界,并对性别和社会认同问题的思考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别文学研究国外近五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述评潘 建
内容提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作家之一,学术界对她的研究从其生前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时代的更替,新的观点和阐释方法也层出不穷。本文拟对最近五年来国外的伍尔夫研究进行综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伍尔夫与女性主义、现代主义、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和空间政治之研究等。本文认为,过去五年中的伍尔夫研究明显呈既继承又发展之态势,充分反映出她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 批评视角 影响作者简介:潘建,湖南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研究。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弗吉尼亚#伍尔夫批评史研究0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YBB224)。
Title:AReviewofOverseasVirginiaWoolfStudiesinthePastFiveYearsABSTRACT:VirginiaWoolfisoneofthegreatestwomenwritersinthehistoryofEnglishliterature.Woolfstudiesbeganwhenshewasstillaliveandhavecontinuedtothepresen.tWiththechangeoftimes,newperspectivesandnewmethodshaveemergedoneafteranothertoenrichourunderstandingofWoolfandherworks.Thispaperaimstosur-veyWoolfStudiesoverseasinthepastfiveyears,focusingoncriticalperspectivesresultingfromfeminism,modernism,psychoanalysis,anthropology,ethics,andspatialpolitics.ItcomestotheconclusionthatoverseasWoolfStudiesinthepastfiveyearshavebothcontin-uedanddevelopedprevioustrends,displayingthesignificanceofWoolfintheacademicworld.Keywords:Woolfstudies,criticalperspectives,significanceAuthor:PanJianisaprofessoratSchoolofForeignStudies,HunanUniversityofCommerce,Changsha,China(410205).HermajorresearchareasareBritishandAmericanliterature.
#123#一、引言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是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女作家,其艺术成就与前辈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等相比,不但毫不逊色,而且更胜一筹。学术界对她的研究从其在世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而且随着时代的更替,新的观点和阐释方法也层出不穷。根据英国敦提大学学者葛德曼(J.Goldman)2006年出版的5伍尔夫剑桥指南6(TheCambridgeIntroductiontoVirginiaWoolf),伍尔夫批评趋势与潮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时评以及20世纪40年代:革新、实验与印象主义;50年代和60年代:哲学、心理学与神话;70年代:女性主义、雌雄同体、现代主义与美学;80年代: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与性/文本政治;90年代至今:女性主义、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与伦理学。从葛德曼的归纳看,伍尔夫研究趋势与时代脉搏和文学思潮紧密相关,各个时代之间,既有上个时代思潮的延续,又有新的方向与潮流出现,明显呈既继承又发展之态势。作为伍尔夫研究专家,葛德曼的划分和归纳无疑相当权威,不过,其著作所涉成果仅止于2004年,也就是说,最近五年的伍尔夫研究状况未能纳入其中。我国伍尔夫学者也曾对伍尔夫研究做过归纳和总结,最近的伍尔夫研究述评出自高奋和鲁彦的5近20年国内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述评6。(36-42)无独有偶,高鲁所述成果也止于2004年。然而,伍尔夫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范围上每年都以加速度递增,就我们所掌握的资料看,近五年来国外出版的英文相关著作就有百本之余¹,文章(包括书评)有一千多篇,硕博士论文八十余篇。从研究趋势看,与葛德曼归纳的发展路线不尽相同:有继承,如女性主义研究;有扬弃,如神话与雌雄同体研究;有新发展,如人类学、伦理学和空间政治学研究;还有迂回式发展,如现代主义和心理学研究等。国内伍尔夫研究成果显然无法与国外媲美,不仅专著较少º,而且文章总数虽然不少,有二百余篇,但有影响力的文章相当有限。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最近五年国外伍尔夫研究进行综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伍尔夫与女性主义、现代主义、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和空间政治学之研究等,以便与国内伍尔夫爱好者和研究者分享。
二、女性主义研究历久弥新虽然西方伍尔夫研究始于其在世之时,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却是伴随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而来。自此以后,伍尔夫研究始终与女性主义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并随其发展而发展。因此,国外近五年出版的成果中,有几乎四分之一之多与此有关,主题包括女性与历史创造和贡献、语言与文化、传统与继承、婚姻与家庭、女性与写作、女性与战争等。关于女性与历史创造和贡献问题,伍尔夫有两个著名观点,一是女性不是没有创造历史,而是男性史学家刻意忽略或遗忘了它;二是女性被赶下了可能创造辉煌历史的舞台。这些观点在第二次浪潮的女性主义者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关于该主题的研究是随着保加利亚学者尼柯齐纳(M.Nikolchina)的5语言弑母:克里斯蒂娃和伍尔夫的写作理论6(MatricideinLanguage:WritingTheoryinKristevaandWoolf,2004)的出版而展开的。该书将伍尔夫与克里斯蒂娃并置并进行互文性阅读,以阐述妇女为文化所做贡献被长期压制的问题。作者认为,尽管有从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到玛丽#雪莱和伍尔夫,再到波伏娃和西苏等女性主义领军人物及其理论在尽力扭转潮流,但是她们仍然找不到自己的/母亲(传统)0,正如伍尔夫所说,历史中这些/奇怪的沉默空间0隔离了孤独的女性声音。尼柯齐纳这一互文性阅读方法点燃了作为女性瞬间呢喃背后沉默机器的/弑母0。(Sayers226-28)研究相关主题的著作还有:L.Gordon的/True#124#
当代外国文学 No.1,2010NatureofWoman0:FromWollstonecrafttoWoolf(2004);B.Schweizer的ApproachestotheAngloandAmericanFemaleEpic,1621-1982(2006);L.Ulrich的Well-behavedWomenSeldomMakeHistory(2007)等。沃尔里奇的5行为端庄女性鲜少创造历史6和舒威泽的5走近英美妇女史诗,1621-19826也都持女性历史被埋没以及女性被赶下可能创造辉煌历史舞台的观点。沃尔里奇在讨论/莎士比亚的妹妹0及其意义时,强调历史是后世所选择记住的事情,即历史是有选择的,妇女所创造的历史被有意忽略或埋没。只有在行为端庄之女性做出令人意外的事情、其行动被记录在案、后世注意到她们的时候,她们才创造了历史。如果说行为端庄之妇女鲜少创造历史,那么,这不仅是因为性别规则限制了其活动范围,而且还因为历史没有很好地去注意那些在家里和地方上做出贡献的妇女。伍尔夫一直以现代主义先锋写作和反传统闻名,不过,这只反映了其文学思想与创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伍尔夫出生在高知家庭,自小深受英国文学传统的熏陶,该传统对其影响甚大,不可能轻易去除。因此,伍尔夫与英国文学传统之关系也成为研究者感兴趣的主题之一,近几年与此有关的代表性成果有:盖伊(J.D.Gay)的VirginiaWoolfpsNovelsandtheLiteraryPast(2006);布莱尔(E.Blair)的VirginiaWoolfandthe19th-CenturyDomesticNovel(2007);赞姆古力斯(A.Zemgulys)的ModernismandtheLocationsofLiteraryHeritage(2008)等。这三部作品都着眼于伍尔夫与英国传统之关系,只是角度不尽相同。盖伊从伍尔夫的散文、日记和读书笔记入手分析其阅读与写作实践,认为伍尔夫对文学过去的关注深刻影响了其小说的创作与内容。布莱尔从伍尔夫杀死/家庭天使0(theangelofthehouse)的行动出发,探讨她与文学/母亲0的关系。通过审读伍尔夫关于维多利亚前辈的论述并分析其小说中两个著名女主人公)))达罗卫夫人和拉姆齐夫人,布莱尔得出如下结论:伍尔夫写作过程中与/天使0的斗争,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其实要比她毫不犹豫地将墨水瓶砸向/天使0头部
的动作缓慢而复杂(Blair256)。布莱尔的观点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对待作为文学历史家和批评家的伍尔夫的态度,更有意义的是,它还修正了我们对其现代主义实验写作的看法。第三位学者赞姆古力斯是通过梳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文学与历史遗产的发展史来研究伍尔夫与文学传统的,认为该时期现代主义作家的目标是要创新和变革,但是他们却生活在一个强调先辈成就的地方。对于伍尔夫这样的作家,这种反差尤其强烈。由于生活与创作都在伦敦,这个以历史为荣耀的城市与她的批评理想是格格不入的,反映出伍尔夫既反抗又继承传统的矛盾心态。伍尔夫一直主张妇女应该书写妇女,应该创造妇女的话语,因此,妇女与文学创作成为伍尔夫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近五年相关成果相当丰富,有十余本之多,具代表性的有:隆切提(A.Ronchetti)的TheArtist,Society,andSexualityinVirginiaWoolfpsNovels(2004);格鲁伯(R.Gruber)的VirginiaWoolf:TheWilltoCreateasaWoman(2005);福纳德(A.Fernald)的VirginiaWoolf:FeminismandtheReader(2006);麦克盖里(L.McGarry)的Orts,Scraps,andFragments:TheElusiveSearchforMeaninginVirginiaWoolfpsFiction(2007);帝德威尔(J.Tidwel)的PoliticsandAestheticsintheDiaryofVirginiaWoolf(2008)等。这些研究虽然都以女性主义思想为基础,但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福纳德以伍尔夫的自传性写作及其重要小说和散文为对象,将她看成是一个富有冒险和独立精神的读者,并将其创造源泉与古希腊、伊丽莎白时代航海、18世纪英语以及诗人拜伦等联系起来,以便阐明以下观点,即伍尔夫的阅读行为和女性主义思想是一个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过程,作为激情读者的伍尔夫与作为投入的女#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