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的奥妙和乌梅丸之秘密
- 格式:docx
- 大小:21.45 KB
- 文档页数:8
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刘金星(广东省梅州市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梅州514000)【摘要】乌梅丸是《伤寒论》治疗厥阴病的主要方剂。
该文浅述厥阴病病机及主要症状,分析厥阴病"欲解时”的时间特E,并附乌梅丸治疗厥阴病验案2则。
【关键词】厥阴病;欲解时;乌梅丸;伤寒论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识码:ADOI:10.19621/ki.11-3555/r.2021.0525乌梅丸为《伤寒论》中治疗厥阴病的主方,应用历史悠久,然各医家不一。
究其原因,厥阴病病,症状繁多,不易把握。
现代中医教材《方剂学》将乌梅丸归于“驱虫剂”篇,随着我国卫生的改善,临床在乌梅丸治蛔方面的应用较少。
本文分析厥阴病病机及症状,分析厥阴病“欲解时”的时,并介绍乌梅丸治疗厥阴病验案2则。
1厥阴病病机及主要症状《素问•至》言厥阴:“两阴交尽也究卩太阴、少阴交尽,阴尽阳生。
《素问•阴合论》言:“是故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相、少阴而言,厥阴具有收敛阴气、升发阳气的特”《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言:“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该篇为厥阴病,但内在,多数医家认为该篇不所作,可能为后世医家编次之误,或脱简而成亦有医家认为,该篇反映了厥阴病病机之错杂”从临床应用角度看,该方疗效确切,主治症状较多,但均不错杂病,即包括消渴、心悸、烦躁、失眠多梦、耳鸣等热证,也同时出现久利、畏寒、肢冷等证。
少阴、太阴虚寒,脾肾阳虚,不能固摄,可引起利不止”厥阴对应肝阴干为刚脏,内藏相火,伴君火游行周身。
肝气疏泄不及,相火内郁,津液消灼,可发为消渴”风木扰心,可气上撞心,心中烦热。
肝火犯胃,则易饥,但邪热不能消谷,故饥不欲食”肝寒阳气虚弱阴干失疏作者:刘金星,E-mail;927923989@特*疗法中国#间疗& CHINA'S NATUROPATHY,Mar.2021,Vol.29No.5泄条达,相火内郁于经络脏腑,犯及他脏该y出现相应症状,如犯于肺则咳,犯于心则心悸、失眠,犯于胃则呃逆、饥不欲食,犯于下焦则尿频、遗尿,犯于胞宫则崩漏;郁内伤肝血则多梦易醒,循纟则耳鸣。
第16卷第12期·总第284期2018年6月·下半月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1病因病机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如《素问·风论》谓:“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内经》认为,六经病变皆可导致头痛[1],而厥阴头痛就是在六经辨证下的说法,故凡辨为厥阴病而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皆可名为厥阴头痛。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其成因为寒客厥阴肝经,肝经寒邪横逆犯胃,致胃失和降,挟浊阴之气上逆而为干呕,胃阳不布而产生清冷涎沫,随浊气上逆而吐出,故见吐涎沫;肝经寒邪循经上冲,则见头痛。
吴茱萸辛苦大热,归经肝胃,既可温肝暖胃,又擅降逆止呕,使肝寒去则不犯胃,胃寒去则气自降;且吴茱萸有辛热疏利之性,又善疏肝行气,以解肝气之凝滞,于肝气夹寒、横逆犯胃者,用之最恰。
人皆知吴茱萸汤乃疗厥阴头痛纯寒无热之主方,而不知乌梅丸可治厥阴头痛寒热错杂之证,因“厥阴”为阴尽阳生之界限(柯韵伯“经界”说),由于阴津已伤,虚热内生,所以表现厥热胜复和寒热错杂的现象,“消渴”属于胃热,“气上撞心”属于肝热,“食则吐蛔”和“下之利不止”属于脾肾虚寒,此为厥阴病提纲证描绘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厥”是阴之极,以厥阴病也是寒至极点的病。
古人云:“阴之极也,阳之始也”,盛极而衰,是一个普遍规律,在临床疾病的演变亦是如此。
阴寒至盛,则有阳气欲复。
厥阴属肝,肝体阴而用阳,主藏血,内寄相火。
厥阴有寒,相火郁而不得伸,待阴寒之气开始衰弱的时候,则相火郁极而发,易出现各种热证。
同时,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就是在阴寒到极点时伏藏着少阳。
刘喜明老师乌梅丸临床应用心法公方雪【摘要】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原为蛔厥、久利而设,清代柯琴谓“乌梅丸为厥阴主方”.刘喜明老师认为乌梅丸酸苦甘辛寒热并用、阴阳共调、气血兼顾、攻补兼施、刚柔相济,集扶正祛邪于一方;凡厥阴风木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而木土不和,及寒热虚实错杂的内、外、妇、儿各科诸证皆可使用.本文从厥阴之本质、乌梅丸使用指征、乌梅丸的组方思想、应用关键及验案举例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刘师使用乌梅丸的经验.【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6(011)009【总页数】4页(P1814-1816,1821)【关键词】厥阴病;乌梅丸;临床应用【作者】公方雪【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原文谓:“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后世医家奉为治蛔之专方,并在此基础上化裁出连梅安蛔汤,理中安蛔汤等诸方。
历版方剂教材亦将此方置于驱虫剂篇,解其方义常囿于治蛔作用,但谓“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局限了此方的主治范围。
清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就指出:“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矣”颇能补偏救弊。
清代叶天士善用乌梅丸,常化裁此方以酸甘化阴、酸苦泄热法治疗温热病热入厥阴少阴,以泻肝安胃法治疗肝木乘土之呕吐、胃痛、泄泻诸证,扩大了乌梅丸的使用范围。
吴鞠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乌梅丸新义,整理制订出了椒梅汤、连梅汤、加减乌梅丸等方证,值得后世效法。
当代医家灵活运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如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糖尿病胃轻瘫、支气管哮喘、痛经、变应性鼻炎、小儿抽动症、巩膜炎等[1-8]。
刘师学习仲景、叶氏等说,认为乌梅丸寒热并用、阴阳共调、气血兼顾、攻补兼施、刚柔相济,集扶正祛邪于一身;凡厥阴风木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而木土不和,及寒热虚实错杂诸证皆可使用。
既然乌梅丸为厥阴主方,故欲知乌梅丸之方义,需首先认清厥阴之本质。
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JUE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概论(INTRODUCTION)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及其所络属的脏腑。
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心包络,下膈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上抵腋下,循上臂内则中线入肘中,下前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至中指出其端。
足厥阴肝主藏血,主疏泄,与胆相表里。
既能调畅情志,调畅气机,又参与脾胃的运化机能。
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用事。
心包之火以三焦为通路下达于肾,使肾水温暖以涵养肝脏。
在生理情况下,肝胆达条,气机和畅,纳运有序,阴阳燮理,以促进脏腑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健康。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
若病入厥阴,则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易致阴阳失调,又因厥阴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故厥阴病常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
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本篇所论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上热下寒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的证候特点,故作为厥阴病的提纲。
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从寒化,则为厥阴寒证,邪从热化,则为厥阴热证。
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阴盛可厥,阳盛易热,阴阳互有争胜,则表现为手足厥热交替出现。
此时可根据手足厥逆与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来判断阴阳消长,病势进退及预后。
若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四肢厥冷者,称为厥证。
厥阴篇还记述多种呕吐、哕、下利等证,这类病证并非皆属厥阴病,集中论述意在鉴别对比,以提高辨证论治能力。
厥阴病的形成,既可由本经自病,亦可由他经传来。
厥阴病的治疗,因证而异,可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或寒温并用等方法。
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代表方剂;厥阴寒证,或温经养血,或温胃降逆,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剂;厥阴热证,可用凉肝解毒之法,白头翁汤为代表方剂。
什么是厥阴病,及其分型和治疗千古疑难厥阴病,坑了无数的经方大家,已故大家李阳波,在《伤寒论坛讲记》一书中提到,他的经验,寒证易治,热病难治。
但我想,他可能是遇到了厥阴病。
在这瞎扯之前,首先要声明,李阳波的水平可比我高太多了。
决定一个人水平的高低,是看他临证时候能不能开出正确的方子,而不是做我这种理论性的工作,而开方这件事情,练到一定程度是会有第六感帮忙的,例如已故的经方大师陈潮祖就到了这种境界,即便是用脏腑辨证也能开出正确的经方。
咱们这样粗浅的功力,还得从最基本的招式开始练。
结合现代西医学的认识,其实中医里一些说的比较玄的东西是可以具象化的。
由于确实没看到谁给初学者把厥阴讲明白了,所以想起来杜撰一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厥阴,而不是去讲那些玄而又玄的。
也许某天某位中医学院毕业的后辈看到了,就能把九阴真经第九重打通了。
先说说哪些证型不是厥阴病。
很多人都以为寒热错杂就是厥阴病,这是不对的。
举个例子,胃溃疡,胃部有炎症的时候,除了用一张经方,还需要加点黄连消炎,例如需要理中汤加黄连,又或者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但跟厥阴没半毛钱关系。
这种情况是同时得了伤寒和温病,需要一张伤寒的方子和一张温病的方子合方处理。
温病的药物,无异于西医的抗生素,但抗微生物谱更广,靶向性更好,像贯众、虎杖这类药还能同时抗病毒。
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候是很有用的,有些人需要石膏,有些人则需要连柏、犀角,一旦用错了层次,不仅没效果,还会打伤人。
在慢病的领域,温病大多是伤寒的并发症,所以仍然离不开六经辨证。
比如皮肤病,如果用皮肤的温病合并整体的伤寒,这样的思路来处理,效果会很好。
无非就是一张伤寒的方子打底,加上控制皮肤炎症的治温病的药物,类似的方剂还有如黄连温胆汤。
胡老一派认为少阳病是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这种分类也不能说它错了,只是这样的分类就导致了把柴胡桂枝干姜汤也归入厥阴病的方证,那么是不是既治太阴少阴,又治阳经的方子就是厥阴病的方子呢?那么茵陈术附汤,肝胆湿热+脾肾阳虚,寒热错杂,是不是厥阴病呢?这个观点恐怕还是有点问题的。
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
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
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
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
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
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
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
·八闽医药·福建中医药2022年8月第53卷第8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August2022,53(8)章浩军教授运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厥阴证经验詹瑷榕1,张永鑫1指导:章浩军2*(1.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福建福州350122;2.龙岩市中医院,福建龙岩364000)摘要:章浩军教授擅长运用“六经辨治”治疗内伤诸病。
其认为厥阴肝木疏泄失常,郁而不畅,可致阳明太阴气机升降失司为“痞”;厥阴肝木郁而化火,火性炎上,可致阳明太阴气机不利,不通则“痛”;厥阴肝血不足而肝火亢盛,肝木乘土,土虚阳无以生,不得运化水谷,可致太阴虚寒为“利”。
章浩军教授总结脾胃病厥阴证的病因病机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在临证中谨守病机,常采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厥阴证诸病,疗效颇佳。
关键词:脾胃病;厥阴证;乌梅丸;章浩军;学术经验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0-338X(2022)08-0050-02导师章浩军教授为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重点专科——脾胃病专科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名中医,从医四十载,精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古籍,对六经辨治内伤杂病颇有心得。
其认为六经辨证不仅为伤寒所设,也可成为诊治百病之辨证纲领,故凡病离不开六经[1]。
章浩军教授认为,厥阴作为三阴之末,阴气消,合于阳,为阴之“阖”,乃阴气终止、阳气始发之位,在六经辨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笔者有幸跟随章浩军教授学习,整理其运用乌梅丸治疗脾胃诸病之厥阴证,心得如下。
1脾胃病厥阴证病因病机“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从足厥阴肝经分布可知其与脾胃病有密切关系。
章浩军教授从厥阴经气分析,认为厥阴经是疾病传变的最后一条经脉。
乌梅丸,叶天士用得更妙乌梅丸是张仲景治厥阴蛔厥的名方。
其药物组成为: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张仲景乌梅丸的原方组成,体现了酸、苦、甘、辛合法。
酸味药重用乌梅;苦味药为黄连、黄柏,分入上下焦;辛味药为细辛、桂枝、干姜、川椒、附子,分主上中下三焦;甘味药为人参、当归,解决的是蛔厥的中虚和肝虚的两大根本因素。
掌握了上述组方原则,在临床上即可灵活加减化裁。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乌梅丸的医案有32则,其在透彻把握乌梅丸核心思想的前提下,取法前贤,大胆化裁,将此方用于呕吐、泄泻、疟症、痉厥等多系统多种疾病的治疗,大大扩展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让人大开眼界。
1肝气犯胃肝气犯胃,是《临证指南医案》当中使用乌梅丸的主要病机。
厥阴乘犯阳明,症见心中热、欲呕、不思食、吞酸、吐蛔、大便溏或不爽、脉弦等,但寒凝症状不明显。
故用乌梅丸酸苦辛合法,减去温药,变为酸苦微辛法。
案例:郭,脉弦,心中热,欲呕,不思食,大便不爽。
乃厥阴肝阳顺乘胃口,阳明脉络不宣,身体掣痛。
当两和其阳,酸苦泄热,少佐微辛。
川连、桂枝木、生牡蛎、乌梅、生白芍、川楝子。
(《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按语:此案中舍弃乌梅丸中沉寒的黄柏,加生白芍、川楝子加强柔肝泻热之功,众多辛温药中仅保留桂枝,合成酸苦微辛法,重在苦降酸泄和阳,佐微辛以通胃,透邪外达。
由于中虚不甚明显,故人参、当归也不可用。
这在肝气犯胃的病机中有一定代表性。
2胃阳虚衰,厥阴上逆案例:金,寒自背起,冲气由脐下而升,清涎上涌呕吐,遂饥不能食。
此疟邪深藏厥阴,邪动必犯阳明。
舌白,形寒寒胜,都主胃阳之虚。
然徒补钝守无益。
人参、半夏、广皮白、姜汁、川椒、乌梅、附子、生干姜。
(《临证指南医案·疟》)按语:症见呕吐清涎,饥不能食,舌白,形寒胃痛。
此时使用乌梅丸针对胃阳虚的病机减去苦寒的黄连、黄柏不用,因有寒凝中焦,厥阴上冲,去桂、辛,加半夏、生姜,增强温中降逆之力,还可加入紫石英、赭石等重镇之品。
乌梅丸用治妇科疾病1.慢性盆腔炎徐某,女,30岁,1987年5月20日初诊。
患者于1986年11月施行人流手术后,带下量多,色白质稀,伴有畏寒肢冷,少腹及腰膝酸痛。
妇科检查:左侧附件可触及索条状物,活动度差,移动时有痛感。
诊断为慢性盆腔炎。
因用抗菌素治疗未效,改用中药治疗。
证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腰膝痛,舌质淡、体瘦,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证属肝肾素亏,复受外邪。
治宜乌梅丸加减:乌梅、干姜各20克,制附片、党参各30克,当归、桂枝各15克,细辛、川椒、益智仁、炙甘草各10克。
上方连服九剂,带下已少,腰腹疼痛减轻。
继上方再进五剂,诸症消失。
妇科检查:左侧附件索条状物消失。
? 按:肝肾亏损,复受外邪,致使带下腹痛,故以乌梅丸扶正疏邪,虽未专为止带,而带证自除。
2.闭经何某,女,34岁,1986年10月2日诊。
主诉闭经三年,曾多次运用西药及人工周期治疗未效。
妇科检查:子宫发育正常,诊为继发性闭经。
证见形体瘦,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心悸气短、肢冷,腰膝酸软,形体瘦,质淡红而干,脉细数。
此属肝肾亏损,化源不足。
拟投乌梅丸加减:党参30克,乌梅、干姜、制附片各20克,桂枝、当归各12克,鹿角胶(烊化)、细辛、川椒、益智仁、炙甘草各10克。
上方连服6剂,头晕、心悸等症减轻,睡眠改善。
依上方再进十剂,月汛已至,但色淡、量少。
继上方加减调治月余。
停药至今,经汛如常。
? 按:继发性闭经因虚而致者,多责之于肝肾,投以乌梅丸治疗,每获良效。
3.更年期综合征张某,女,46岁,1987年8月8日初诊。
自诉:两年来月经紊乱,面部烘热,时而汗出,时而四肢发冷,头晕心悸,心烦失眠,纳差,体质瘦弱。
舌体瘦,质淡红,苔薄黄,脉濡细。
此为肝肾不足,邪热内扰,冲任失调所致。
治宜乌梅丸加减:乌梅20克,党参30克,制附片、干姜、当归各15克,桂枝、川椒、黄连、地骨皮、甘草各10克。
守方连服四剂,已愈大半。
上方去黄连,再进四剂,诸症悉除。
厥阴病的奥妙和乌梅丸之秘密 江西中医学院 刘英锋 教授 下面按照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方法把厥阴病进行阐述,重点从三个方面:一个是厥阴主证病机特点,这个我们要深挖其内涵,就像李老用四逆汤治疗阴证一样,他对格阳证有独到的认识;第二个是厥阴主方用药特点;第三个是寒温杂病类证对比,它有衍化,我们怎么来驾驭,所以这里我们想从乌梅丸慢慢衍生出乌梅类方,实际我看临床上很多经验都是有技巧。就是后面吕英教授讲的里面也有乌梅丸的例子。首先我们从厥阴主证病机特点来看,其核心理论为阴阳往复、动荡生风,一提到厥阴我们就知道,其从阴阳论为“两阴交尽,一阳初生”;而从六气论则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那么请问,阴尽阳生与“厥阴之上,风气主之”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阴阳的变化跟六气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个从阴阳气化上来说则是:阴进阳退则寒生,整个趋势在寒化,反过来,阳进阴退则热长,那么这跟风有什么关系呢,阴阳往复之间则风气乃生,它的日常例子就是我们扇扇子时左右摆动则风生,这个既是生理也是病理,就看它的阴阳是如何往复的。生理上是由阴出阳,而此过程是阴阳协调,相互配合而形成一种摩荡之势,这种就像和风吹习,很柔和,这个传统文化称之为阴阳摩荡,就是擦肩而过,可蹭到,但是不阻碍你,而带动你。这个和风我们外在可以感觉到的就是晨风习习,就是阳光刚露出一点时的微风,这种状态就充满生机。病理上是阴阳出入之机不顺了,卡住了就不能和畅交往,中医讲阴阳不光讲对立,特别讲和合,不能和合交往,就形成动荡、冲击、碰撞,这种碰撞也会形成风,这个风中医称之为贼风,有害之风,这种损害就对内脏形成种种干扰,这种干扰不是单向的,不是我们想的阴虚阳亢就消耗阴液,寒风凌烈就煞伤阳气,而是形成错杂动风之势。所以在厥阴病风气为盛,这种厥阴风木比较具有特点,它不是单纯的寒风也不是单纯的热风,而是寒热虚实错杂之风,当然厥阴风木的核心离不开肝,因为厥阴两经是足经司令的,那么肝经司令会形成风,为什么会寒热错杂,这个跟我们前面讲的阴阳进退有关系,同时也跟风木本身特点有关系,因为风木是生于水而生火,水生木,木生火,所以这个风它是由水而生,但自己却能自行生成,所以它一变化以后就能引起水火的异常,因此它一动很容易同气相感二气,因此就会引起寒热错杂的现象。而虚实错杂则是因为肝为将军之官,特点是体阴而用阳,其用易亢,其体易虚,阴体很容易消耗,阳气很容易浮动,这样就容易出现虚实错杂的状况。这是形成厥阴寒热错杂的生理基础,所以通过上述的理论追述,我们应该这么说,厥阴主证阴阳错杂,肝风内动是其重要的病机。太阴也有寒热错杂,就是后世的连理汤;而厥阴的寒热错杂则是在寒热错杂中夹有动风,因此阴阳错杂动风是厥阴主证中的主证,特色中的特色,不同于一般的寒热错杂证。 上面是理论上的总述,那么理论反映在临床上,我们如何在临床发现这个现象的存在,这就是我们讲的临证特点。那临证特点是什么?当然,顺理成章应该是厥阴的提纲,凡六经提纲都反映它主证的主要表现,这是厥阴提纲的治疗意义。而厥阴提纲反映的是什么呢?这些症状分析非常有意思,厥阴提纲有肝风内象,“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从这些表现来看,何以见得跟肝有关系,何以见得跟风有关系,这是一方面,也是厥阴篇之所以争议颇多而难解的地方,我们目前最简单的解释是上热下寒,夹有中虚,虚实错杂,表现的多为脾胃、肠道症状,怎么就能说这就是肝病呢。在提纲证里头,肝病、风动的表现确实是扑朔迷离,我们知道,风性主动,肝风动就必须显示动象,可这里的表现显示了风象了没有,应该说有,我们下面有分析,它不是一般的风象,它是错杂动风的表现,因为这个风象的形成机理我们前面讲的是阴阳动荡而乘虚内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说它不像阳亢化风一派有力,也不像阴寒致风一派收紧,也不像纯粹的虚风,寒热混杂、虚中夹实,其风动的特点是想动却动不起来,它的风动不如实风之有力,不能外彻体窍,不能到达四肢就也就不能引动筋脉,我们看到的抽搐、僵直、头摇摆,都是跟筋脉有关系,所以就没有这些表现,只能乘势内扰、攻冲于胸腹脏器之间,且全是自觉症状,也就很麻烦,不易为人所发现,这是内动的表现,所以肝风内动严格讲应该讲它动于内而不是涉于外,像我们通常讲的肝风内动而手足抽搐,准确应该说是肝风内动充斥于外。第二个它的表现都是脾胃肠道,为什么不表现为胁痛呢。因为肝为将军之官,脾气刚暴,将军一发毛病之后就会恃强凌弱,就会去侵犯其他脏器,所以肝木逆乱多以他脏受害的姿态出现。因此,善治肝病者,不单循经走行,要懂得肝脏与其他脏器的关系,那么像厥阴提纲里面的例症,叶天士对此就明指这些“全是肝病”、“皆肝厥内风”所致。所以它的提纲证应该是肝风挟寒热,乘虚扰动内脏之象!就是说肝风内动是内脏而不是肢体受扰。 我们怎么能从提纲证中读出这么多意思,大家可以看看讲义,我这里有这样一段话,这个就解释了厥阴提纲症状产生的机制,下面逐条分析。 第一条,肝风横犯中土,消津耗营,则消渴易饥,甚至传为风消。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消渴并不完全是因热所致的,而是风的消渴,这就像我们潮湿的衣服通过风可以吹干一样。消耗津液的表现就是渴,消耗营阴表现就是饥。我们如果一顿饭不吃,就会心里发慌,就是嘈杂,中医讲“仓廪之官”不能藏谷,要全部消耗掉。何以说这里头是风的消耗,而不是热的消耗呢?当然不是说没有热,确实有热,就是虚热,这个在临床上我们要仔细观察消渴的特点,它这个消渴有渴喜冷饮,同时它也有渴喜热饮,渴喜热饮我们知道是阳气不化,都可以解释,要么是寒,要么是热,因为寒热错杂嘛,可是还有渴欲饮水但不择冷热,就需要水,冷热都可,这是第三种情况,还有第四种现象是口渴多饮,如果真的是热消津液,应该是口渴而小便赤,他喝了以后通过出汗蒸发掉了,小便不会多。但是这种口渴却是水一喝多就小便频数,这几种现象在临床上都存在,这几种现象我们在后面的例子都有讲到。它们是不同的消渴,用乌梅丸加减有效,为什么呢,因为它是风消津液,或挟热重,或挟寒重,或寒热并重,如果风挟热重,当然渴喜冷饮,如果风挟寒重,当然喜热饮,如果风重而寒热均不重者,寒热皆可,如果虚偏多,就饮多尿多。所以要仔细追问厥阴的消渴,它既不像白虎汤的口渴喜饮,也不像肾气丸、真武汤的口渴喜饮,它可以夹杂,甚至可以一段时间想喝冷的,一段时间想喝热的。这里就有些专家提出如果是湿热也可以,热重者喜冷饮,湿重者喜热饮,怎么辨呢?如果是湿热的口渴,饮多必心下胀,而这里毫无胀满,这是和湿热的鉴别。 上面是讲消渴,接下来是易饥。易饥何以为风消,我们讲胃火有余,消谷善饥,可是这个人易饥却不能消谷,因为这个饥是风乘脾土、消耗阴津所致,它不是胃火盛,所以你把谷子给它倒下去,它消化不了,并不是胃火的原因,甚至胃还受到肝的损害,胃气不能正常运化,甚至还会呕吐,所以要记得它的特点是“饥而不欲食”。但是它也是有变化的,它有时候也会饥而能食,这个在于轻重的问题,如果风轻热盛,火热犯胃的胃火证,它也能食;另一种就是胃口很好,他说我什么都想吃,就是不敢吃,一吃就肚子胀,一吃就拉肚子,你说他脾胃虚那为什么那么好的胃口,这也就需要跟脾虚证的鉴别,我们讲到下利的时候,肝乘脾的下利和脾胃虚的下利怎么鉴别,脾胃虚的下利是不知饥而不欲食,肝乘脾的下利是能饥,吃得多拉得多。 这个是易饥,第二条讲呕吐,我的解释是风木克脾土、气伤胃逆则呕逆不食,甚至吐蛔。甚至吐蛔,这句话是把食则吐蛔拆解,食则吐,因为临床上我们看到很多呕吐没有蛔虫,这个症状一定要破开,不破开大家就认为厥阴病就是蛔虫证,厥阴病就是治蛔虫的,那么随着生活条件改善,蛔虫病越来越少,那乌梅丸就没有用了,实际上治疗很多非蛔虫病的呕吐效果非常的好,那么为什么仲景后面会加蛔字呢,是突出气逆之盛。我们通常胃损伤的呕吐是什么特点呢,胃中难过,然后想吐出来,吐完了就感觉舒服了。而它的特点是胃中无物,仍然想呕,这就是肝犯胃的特点,所以鉴别诊断学称它为干呕,就是有物而呕由胃气致病,无物而呕由肝气致病,刚刚讲的异常肝气有上冲下冲横逆之区别,上面讲的是上冲,它在上冲的过程中就导致不能进食,一吃就吐,厉害的会把肠中蛔虫吐出来,我们叫翻肠倒胃,你把胃里东西吐出来不就好了吗,不行,它要把肠子里的都要吐出来,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肝作怪,因为它乱来的,你没有东西它也让你吐。这种呕吐在临床实践中很有特点,最大的特点是他感觉有气上冲,这是最有代表性的,肝气上冲,进而也有食入即吐的特点;还有一种痛甚则吐,就是胃里一痛就想吐;还有一种眩晕作呕,后面我们都有例子,这些都反应了肝犯胃的特点。当然这个里头有的是单纯的胃气上逆,有的是肝风上逆,有的是挟寒而作,有的是隔热而作,像食入而吐就是膈热而作,仲景讲食入即吐为膈上有热;痛甚而呕是寒盛于里,这个是根据它的寒热错杂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也是厥阴提纲证难以理解的地方。 还有的是下利,它不呕,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肝风不上逆,转而下行,所以它不呕吐也用乌梅丸,有呕吐也用乌梅丸,这是因风气的变化而致的,所以呕逆是主证,吐蛔是旁证,一旦这个呕吐有吐蛔,十有八九是肝气所致,绝对不是胃火所盛,因为吐蛔说明呕吐呕得非常深,所以我所治疗的例子没有出现吐蛔的,在我附的叶氏医案里就有吐蛔的,这个以前的很多,现在就比较少,当然也有蛔厥致呕的,它不是因为呕吐吐蛔的,而是因为蛔厥了以后再发生呕吐,先厥后呕,当然乌梅丸两者都可以治。 那么第三条就是气上撞心,这是什么症状呢?解释是这样的:若肝风上逆心胸,挟热冲心,则自觉气上撞心,甚至入肺而欲发奔豚,就是感觉有股气在冲击心脏,这个在陈修园的书里头就有写到用乌梅丸治疗因肝气所引起的奔豚。那么这个临床上的观察实际上它有轻重之分,比较轻的是冲撞心,再重一点是气上撞胸,再重一点气上冲咽,再高的就是上冲于面,所以冲心是最基本的,当然也有轻微的,轻到什么程度呢,它有上冲之势而病人难以自诉,它说不清,就自觉心脏一跳一跳,就是放不下来,他会形容这心老是跳,快跳出来了,所以这个气上撞心真正是自觉有气上冲于心胸之处,而这个症状会带发很多其他症状,比方冲心会引起心悸,所以后面案例三就讲乌梅丸治疗心律失常的病人,乌梅丸治心律失常,特别是心神经官能症,器质上没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是心脏自身的毛病,就像我们前面讲的肝气上逆,它胃没毛病,而是肝有问题。所以从肝治心律失常,这个中医很有特色。还有如果冲胸会引起呕吐,冲咽会引起咳嗽,这个也有治疗咳嗽的例子,我在查文献的时候就看到治疗顽固性咳嗽的,还有上冲于面,见热气上冲面背、出汗等,这是因为肝气妄动,它最直接影响的是冲脉,冲脉是最相关的,甚至会影响到督脉,其实影响督脉的例子很多,比如说突发惊厥,轻者抽搐,重者颈项强直,再重的角弓反张,严格讲是肝风上乘于脑而影响督脉的。 那么第四条就是下迫腹中,挟寒乘脾,则下利不止,甚至及肾而成久利、肢厥。什么意思呢,我们讲风可以挟寒,也可以挟热,但是挟热多数上行,挟寒多数容易下陷,所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挟寒则下利,首先侵犯的是脾,甚至会影响到肾,肾主二便,都会引起腹泻,继而还会引发肢厥。肢厥这一症状仲景的条文中没有,但临床上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