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系统架构总概
- 格式:pdf
- 大小:342.35 KB
- 文档页数:26
行业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方案第一章概述 (3)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目标 (3)1.3 项目意义 (3)第二章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架构设计 (4)2.1 总体架构 (4)2.2 系统架构 (4)2.3 技术架构 (5)第三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5)3.1 数据采集方式 (5)3.1.1 物联网感知技术 (5)3.1.2 移动互联网技术 (5)3.1.3 大数据挖掘技术 (6)3.2 数据处理流程 (6)3.2.1 数据预处理 (6)3.2.2 数据挖掘与分析 (6)3.2.3 数据可视化 (6)3.3 数据存储与管理 (6)3.3.1 数据存储 (6)3.3.2 数据管理 (6)3.3.3 数据共享与交换 (6)第四章城市运行监测与预警 (7)4.1 监测指标体系 (7)4.2 预警机制设计 (7)4.3 响应与处置流程 (8)第五章城市管理与决策支持 (8)5.1 管理体系构建 (8)5.1.1 管理目标确立 (9)5.1.2 管理组织架构构建 (9)5.1.3 管理制度与流程制定 (9)5.2 决策支持系统 (9)5.2.1 决策支持系统架构 (9)5.2.2 决策支持系统功能 (9)5.2.3 决策支持系统实施策略 (9)5.3 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 (10)5.3.1 业务协同机制构建 (10)5.3.2 数据共享机制构建 (10)5.3.3 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保障措施 (10)第六章智慧政务服务 (10)6.1 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10)6.1.1 平台概述 (10)6.1.3 平台架构 (11)6.2 政务服务流程优化 (11)6.2.1 流程优化目标 (11)6.2.2 流程优化措施 (11)6.3 政务数据开放与共享 (11)6.3.1 数据开放与共享概述 (11)6.3.2 数据开放与共享原则 (11)6.3.3 数据开放与共享措施 (12)第七章城市安全与应急 (12)7.1 安全保障体系 (12)7.1.1 安全管理策略 (12)7.1.2 技术防护措施 (12)7.1.3 社会共治机制 (12)7.2 应急指挥调度 (13)7.2.1 应急指挥体系 (13)7.2.2 应急资源整合 (13)7.2.3 应急响应流程 (13)7.3 灾难恢复与重建 (13)7.3.1 灾后评估与救援 (13)7.3.2 灾后重建规划 (13)7.3.3 灾后恢复与发展 (13)第八章智慧民生服务 (14)8.1 民生服务平台建设 (14)8.1.1 建设背景 (14)8.1.2 建设目标 (14)8.1.3 建设内容 (14)8.2 民生服务应用场景 (14)8.2.1 教育服务 (14)8.2.2 医疗服务 (14)8.2.3 就业服务 (14)8.2.4 养老服务 (15)8.3 民生服务数据挖掘与分析 (15)8.3.1 数据挖掘方法 (15)8.3.2 数据挖掘应用 (15)8.3.3 数据分析成果 (15)第九章项目实施与推进 (15)9.1 实施策略与步骤 (15)9.1.1 实施策略 (15)9.1.2 实施步骤 (16)9.2 项目进度与监控 (16)9.2.1 项目进度安排 (16)9.2.2 项目监控措施 (16)9.3 项目风险与应对 (16)9.3.2 风险应对措施 (17)第十章保障措施与可持续发展 (17)10.1 政策法规保障 (17)10.2 人才队伍建设 (17)10.3 可持续发展策略 (18)第一章概述1.1 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本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本是一本计算机科学教科书,由重要的专业书籍和学术期刊构成。
其主要讨论的内容是计算机的技术细节,其着重讨论硬件系统,系统软件,软件设计和应用。
该书的第一章提供了计算机系统的总体架构,介绍了微机的概念和操作原理,并解释了其组成部分的功能。
此外,它还提供了硬件和软件设计的基本原理,如处理器、存储器、I/O设备和中央处理器。
另外,它包括对汇编语言,机器指令和计算机系统功能的详细描述,以及讨论操作系统和软件开发环境。
第二章中,书中提供了通用处理器构造和应用的全面讨论。
它介绍了存储器的构造,数据处理的操作原理,和指令的构造与执行。
此外,它也详细介绍了与一般处理器相关的专用接口设备,如控制器,I/O设备,总线和分布式系统等。
该章最后讨论了并行数据处理技术,如多核处理器和网络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如C,Pascal 和Fortran等。
最后,该课本也提供了有关应用程序开发和软件测试的内容,以及有关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和网络的安全问题的全面介绍。
总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本保持了计算机系统知识的流畅沟通,从生物学习的基本概念开始,到软件设计,硬件系统,操作系统等这些复杂概念,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功能。
新一代智能农业装备生产线自动化升级改造方案第一章总体概述 (3)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目标 (3)1.3 项目意义 (3)第二章现状分析 (4)2.1 现有生产线概况 (4)2.2 现有生产线存在的问题 (4)2.3 现有生产线的优势与不足 (4)2.3.1 优势 (4)2.3.2 不足 (5)第三章自动化升级改造方案设计 (5)3.1 自动化升级改造总体方案 (5)3.1.1 改造目标 (5)3.1.2 改造原则 (5)3.1.3 改造内容 (5)3.2 关键技术选型 (6)3.2.1 自动化控制系统 (6)3.2.2 技术 (6)3.2.3 传感器技术 (6)3.2.4 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 (6)3.3 自动化生产线布局设计 (6)3.3.1 总体布局 (6)3.3.2 设备布局 (6)3.3.3 生产线物流设计 (6)3.3.4 生产环境优化 (6)第四章设备选型与配置 (7)4.1 关键设备选型 (7)4.1.1 智能化控制系统 (7)4.1.2 传感器设备 (7)4.1.3 执行设备 (7)4.1.4 传输设备 (7)4.2 辅助设备配置 (7)4.2.1 供电设备 (7)4.2.2 气源设备 (7)4.2.3 水源设备 (7)4.2.4 环保设备 (8)4.3 设备兼容性与协同工作 (8)4.3.1 兼容性 (8)4.3.2 协同工作 (8)第五章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8)5.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8)5.2 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8)5.3 控制系统软件编程 (9)第六章信息化与智能化集成 (9)6.1 信息化系统设计 (9)6.1.1 设计原则 (9)6.1.2 系统架构 (9)6.1.3 功能模块 (10)6.2 智能化技术应用 (10)6.2.1 机器视觉技术 (10)6.2.2 人工智能算法 (10)6.2.3 技术 (10)6.2.4 物联网技术 (10)6.3 系统集成与数据交换 (10)6.3.1 系统集成 (10)6.3.2 数据交换 (11)第七章节能与环保 (11)7.1 节能技术措施 (11)7.1.1 设备选型优化 (11)7.1.2 能源回收利用 (11)7.1.3 节能照明 (11)7.1.4 节能工艺改进 (11)7.2 环保技术措施 (11)7.2.1 废气处理 (11)7.2.2 废水处理 (11)7.2.3 噪音控制 (12)7.2.4 固废处理 (12)7.3 节能与环保效果评估 (12)7.3.1 能源消耗监测 (12)7.3.2 环保指标监测 (12)7.3.3 节能与环保效益分析 (12)7.3.4 持续改进 (12)第八章项目实施与进度安排 (12)8.1 实施步骤 (12)8.1.1 项目启动 (12)8.1.2 设计与规划 (12)8.1.3 设备采购与安装 (13)8.1.4 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 (13)8.1.5 项目验收与交付 (13)8.2 进度安排 (13)8.3 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 (13)8.3.1 技术风险 (13)8.3.2 人员风险 (14)8.3.3 质量风险 (14)第九章投资预算与经济效益分析 (14)9.1 投资预算 (14)9.1.1 投资预算概述 (14)9.1.2 投资预算明细 (14)9.2 经济效益分析 (15)9.2.1 直接经济效益 (15)9.2.2 间接经济效益 (15)9.2.3 经济效益指标 (15)9.3 投资回报期评估 (15)第十章项目验收与运行维护 (15)10.1 验收标准与流程 (15)10.1.1 验收标准 (15)10.1.2 验收流程 (16)10.2 运行维护方案 (16)10.2.1 运行维护目标 (16)10.2.2 运行维护内容 (16)10.2.3 运行维护措施 (17)10.3 后期优化与升级建议 (17)第一章总体概述1.1 项目背景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 Deltav 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内容 : Deltav 系统架构 , Deltav 组态软件 , Deltav 系统容量,Pla ntWeb.1. Deltav 系统架构主要有以下三部分 :工作站 ,交换机和控制器三部分 ,复杂的Deltav 里就是一个系统里有多个工作站 ,交换机和交换机 .一个 Deltav 控制网络最多可以带 120个节点或者 100 个控制器或者 65个工作站 . Deltav I/O 接口有 2 宽电源 / 控制器底板和 8 宽 I/O 接口底板。
下面是 I/O 卡件的接线端子。
2. DeltavI/O卡件类型:DI 卡,DO卡,Al卡,AOI卡,这里卡的类型基本都是按照通道的数量来分的 ,有的也是按照通道是否可以单独定义分的.3. Deltav系统的电源输入是 24VDC或12VDC•电源卡件给控制器提供 5VDC为I/O 卡件提供的是 12VDC.4. Deltav系统容量:最多120个节点,最多65台任何类型的工作站,1台主工程师站,最多 10台工程师站 ,最多 59台操作站 ,最多 20台应用站 ,每台主工程师站或操作站最多支持15台远程客户机,最多100个单独/冗余控制器,30000DST最多25000SCADA 位号,每个MX控制器最多支持 1500个DSTs每个MD Plus控制器最多支持 750个 DSTs,15000个高级单元管理 DSTs.5. DST设备标签授权:接线到端子板的每个仪表需要一个DST.它的级别由高到低为:AO-AI-DO-DI高级别的可以替换低级别的 .6. Deltav 组态软件:Deltav Control Studio, Exploring Deltav, Deltav Operate(C on figure)和Deltav Operate(RUN)和诊断的软件等几种常用的组态软件7. 对于控制器的识别:我们在Exploring Deltav软件中在Physicao Network s这个选项,右击属性,我们可以看到有个Flash lights 选项,我们在这个选项前面选中 ,对于的控制器灯就会1s的间隔闪烁,我们要是选中Stop flashing的话,对应的控制器等就会停止闪烁 ,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到这个系统对应的控制器了.8. 接下来我们还是在Exploring Deltav 软件中在 Physicao Network 中找到Decommissioned Nodes 这个选项下投用控制器 ,还可以在控制器的属性里设置冷启动时间 .第二章仿真练习1. 在 Exploring Deltav 界面下 , 在 Control Strategies 树形图下 , 给已有厂区进行重命名和新建一个厂区 .按照 s88 协议一个厂区总共 5 层,但是我们实际的工作中除了是 batch 项目外,我们都只有两层: Area 和 Control Module 。
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控制系统优化方案 第一章 智能调度与控制系统概述 ................................................................................................. 2 1.1 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控制系统的意义 ........................................................................... 2 1.2 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 ............................................................................................... 2 1.2.1 系统架构 ....................................................................................................................... 2 1.2.2 关键技术研究 ............................................................................................................... 3 第二章 能源行业现状分析 ............................................................................................................. 3 2.1 能源行业现状概述 ........................................................................................................... 3 2.2 存在问题与挑战 ............................................................................................................... 3 第三章 智能调度与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4 3.1 用户需求分析 ................................................................................................................... 4 3.2 功能需求与功能指标 ....................................................................................................... 5 第四章 关键技术与应用 ................................................................................................................. 5 4.1 大数据分析技术 ............................................................................................................... 5 4.2 人工智能算法 ................................................................................................................... 6 4.3 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 ....................................................................................................... 6 第五章 系统架构设计与优化 ......................................................................................................... 7 5.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7 5.2 关键模块设计与优化 ....................................................................................................... 7 5.2.1 数据采集模块 ............................................................................................................... 7 5.2.2 数据处理模块 ............................................................................................................... 8 5.2.3 数据分析模块 ............................................................................................................... 8 5.2.4 决策支持模块 ............................................................................................................... 8 第六章 智能调度策略研究与实现 ................................................................................................. 8 6.1 调度策略原理 ................................................................................................................... 8 6.2 调度算法设计与实现 ....................................................................................................... 9 第七章 控制系统优化方案 ........................................................................................................... 10 7.1 控制系统现状分析 ......................................................................................................... 10 7.2 控制策略优化 ................................................................................................................. 10 7.3 控制系统功能提升 ......................................................................................................... 11 第八章 系统集成与测试 ............................................................................................................... 11 8.1 系统集成方法 ................................................................................................................. 11 8.1.1 概述 ............................................................................................................................. 11 8.1.2 模块化设计 ................................................................................................................. 11 8.1.3 分阶段实施 ................................................................................................................. 12 8.1.4 协同作业 ..................................................................................................................... 12 8.2 系统测试与验证 ............................................................................................................. 12 8.2.1 概述 ............................................................................................................................. 12 8.2.2 测试方法 ..................................................................................................................... 12 8.2.3 测试内容 ..................................................................................................................... 12 8.2.4 评价标准 ..................................................................................................................... 13 第九章 案例分析与评价 ............................................................................................................... 13
环境治理行业河道智能监控方案第一章总体概述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2)1.3 项目意义 (3)第二章河道智能监控技术概述 (3)2.1 河道智能监控技术简介 (3)2.2 技术发展趋势 (4)2.3 技术应用领域 (4)第三章河道智能监控方案设计 (4)3.1 监控系统架构 (4)3.2 监控设备选型 (5)3.3 数据传输与处理 (5)第四章河道环境监测 (6)4.1 水质监测 (6)4.2 水文监测 (6)4.3 河岸环境监测 (7)第五章河道智能监控系统实施 (7)5.1 监控中心建设 (7)5.2 监控站点布局 (7)5.3 系统集成与调试 (8)第六章河道智能监控数据分析与应用 (8)6.1 数据采集与存储 (8)6.1.1 数据采集 (8)6.1.2 数据存储 (8)6.2 数据处理与分析 (9)6.2.1 数据预处理 (9)6.2.2 数据分析 (9)6.3 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9)6.3.1 数据可视化 (9)6.3.2 数据应用 (9)第七章河道智能监控预警与应急处理 (10)7.1 预警系统设计 (10)7.1.1 预警系统概述 (10)7.1.2 数据采集 (10)7.1.3 数据处理 (10)7.1.4 预警规则制定 (10)7.1.5 预警信息发布 (10)7.2 应急处理流程 (10)7.2.1 应急处理概述 (10)7.2.2 预警信息接收与确认 (10)7.2.3 应急预案启动 (11)7.2.4 现场处置 (11)7.2.5 后续处理 (11)7.2.6 信息反馈与总结 (11)7.3 应急资源调度 (11)7.3.1 应急资源概述 (11)7.3.2 人力资源调度 (11)7.3.3 物资资源调度 (11)7.3.4 设备资源调度 (11)7.3.5 技术资源调度 (11)第八章河道智能监控管理平台 (11)8.1 平台架构 (12)8.2 平台功能模块 (12)8.3 平台运维管理 (12)第九章项目实施与效果评估 (13)9.1 项目实施步骤 (13)9.2 项目实施难点与解决方案 (13)9.3 效果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 (14)第十章河道智能监控发展趋势与展望 (14)10.1 行业发展趋势 (14)10.2 技术创新方向 (14)10.3 市场前景与展望 (15)第一章总体概述1.1 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河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智慧图书馆智能书架推荐系统建设方案第一章概述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2)1.3 项目意义 (3)第二章智慧图书馆智能书架推荐系统设计理念 (3)2.1 设计原则 (3)2.2 设计思路 (3)2.3 技术路线 (4)第三章系统需求分析 (4)3.1 功能需求 (4)3.1.1 书架信息管理 (4)3.1.2 书籍信息管理 (4)3.1.3 读者信息管理 (5)3.1.4 借阅信息管理 (5)3.1.5 推荐算法 (5)3.1.6 数据分析 (5)3.2 非功能需求 (5)3.2.1 系统稳定性 (5)3.2.2 数据安全性 (5)3.2.3 系统可扩展性 (5)3.2.4 界面友好性 (5)3.2.5 系统兼容性 (5)3.3 用户需求 (5)3.3.1 读者 (5)3.3.2 图书管理员 (5)3.3.3 系统管理员 (6)第四章系统架构设计 (6)4.1 系统总体架构 (6)4.2 关键模块设计 (6)4.3 数据库设计 (7)第五章智能书架硬件设计 (8)5.1 书架结构设计 (8)5.2 传感器选型与布局 (8)5.3 通信模块设计 (8)第六章推荐算法研究与实现 (9)6.1 推荐算法概述 (9)6.2 常见推荐算法分析 (9)6.2.1 内容推荐算法 (9)6.2.3 深度学习推荐算法 (9)6.3 自定义推荐算法设计 (9)6.3.1 数据预处理 (10)6.3.2 用户兴趣模型构建 (10)6.3.3 图书相似度计算 (10)6.3.4 推荐策略设计 (10)6.3.5 算法优化与评估 (10)第七章系统开发与实现 (10)7.1 开发环境与工具 (10)7.2 系统开发流程 (11)7.3 系统测试与优化 (11)第八章系统安全与隐私保护 (12)8.1 安全防护措施 (12)8.2 数据加密与解密 (12)8.3 用户隐私保护策略 (13)第九章系统运维与管理 (13)9.1 系统运维策略 (13)9.2 系统监控与报警 (14)9.3 系统维护与升级 (14)第十章项目实施与评估 (14)10.1 项目实施计划 (14)10.1.1 实施阶段划分 (14)10.1.2 实施步骤 (15)10.2 项目验收与评估 (15)10.2.1 验收标准 (15)10.2.2 验收流程 (15)10.3 项目后期维护与改进 (15)10.3.1 维护策略 (16)10.3.2 改进方向 (16)第一章概述1.1 项目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其服务模式也在不断更新与变革。
第一章Deltav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容: Deltav系统架构, Deltav组态软件, Deltav系统容量,PlantWeb.1. Deltav系统架构主要有以下三部分:工作站,交换机和控制器三部分,复杂的Deltav 里就是一个系统里有多个工作站,交换机和交换机.一个Deltav 控制网络最多可以带120个节点或者100个控制器或者65个工作站. Deltav I/O 接口有2宽电源/控制器底板和8宽I/O接口底板。
下面是I/O卡件的接线端子。
2.DeltavI/O卡件类型:DI卡, DO卡, AI卡, AOI卡,这里卡的类型基本都是按照通道的数量来分的,有的也是按照通道是否可以单独定义分的.3. Deltav系统的电源输入是24VDC或12VDC.电源卡件给控制器提供5VDC,为I/O卡件提供的是12VDC.4. Deltav系统容量:最多120个节点,最多65台任何类型的工作站,1台主工程师站,最多10台工程师站,最多59台操作站,最多20台应用站,每台主工程师站或操作站最多支持15台远程客户机,最多100个单独/冗余控制器,30000DST,最多25000SCADA位号,每个MX控制器最多支持1500个DSTs.每个MD Plus控制器最多支持750个DSTs,15000个高级单元管理DSTs.5. DST设备标签授权:接线到端子板的每个仪表需要一个DST.它的级别由高到低为:AO-AI-DO-DI.高级别的可以替换低级别的.6. Deltav组态软件: Deltav Control Studio, Exploring Deltav, Deltav Operate(Configure)和Deltav Operate(RUN)和诊断的软件等几种常用的组态软件.7.对于控制器的识别:我们在 Exploring Deltav软件中在Physicao Network s 这个选项,右击属性,我们可以看到有个Flash lights选项,我们在这个选项前面选中,对于的控制器灯就会1s的间隔闪烁,我们要是选中Stop flashing的话,对应的控制器等就会停止闪烁,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到这个系统对应的控制器了.8.接下来我们还是在Exploring Deltav软件中在Physicao Network中找到Decommissioned Nodes这个选项下投用控制器,还可以在控制器的属性里设置冷启动时间.第二章仿真练习1.在Exploring Deltav界面下,在Control Strategies树形图下,给已有厂区进行重命名和新建一个厂区.按照s88协议一个厂区总共5层,但是我们实际的工作中除了是batch项目外,我们都只有两层:Area和Control Module。
系统架构设计说明书1. 引言1.1 编写目的本文档旨在详细描述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为开发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1.2 文档范围此文档适用于所有与该系统相关的项目成员。
2. 系统概述在此章节中,对所要实现的系统进行简单介绍,并列出其主要功能点。
同时也可以包括一些背景信息、业务需求等内容。
3. 架构风格选择及理由描述选取了哪种特定类型或模式来组合形成最佳解决方案以满足用户需求并达到预期效果。
这里需要给出相应原因和依据。
4.总体结构设计这个部分是关键性工作之一, 定义软件产品各层次间接口规约;定义数据流动方式; 绘制高级别类图/对象交互图;5.子模块划分及职责说明将整个大型程序按照某种标准(如:基础设施、服务端处理)将它们切割成一个又一个小而可管理且易测试边界清晰,6.技术栈选择及使用场景对每项核心技术做出解释,包括其优势、适用场景以及在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7.数据结构设计在此章节中描述了数据库表和字段的设计,并给出相应注释说明。
可以使用ER图或类似工具进行可视化展示。
8. 接口定义与规范描述各个模块之间接口调用方式(如:RESTful API),并提供详细参数列表和返回值格式等信息。
9. 安全性考虑本部分主要讨论安全需求、身份验证机制、权限控制策略等内容10. 性能优化方案这里需要一些可能影响到系统性能瓶颈点, 并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阐述.11.故障处理策略对于常见错误情况,给予明确指导;同时也要为不同类型的异常情况编写合理而有效地处理方法;12.附件1) 相关文档:- 需求文档.docx- 数据库设计.xlsx13.法律名词及注释1)XXX法律条款: XXX是某种特定法律文件名称,在该处添加相关解释14. 结束语。
第1章系统架构总概1.1 初识Snort我们之所以拿起这本书,可能是以前听说过Snort软件,或者是已经安装运行过它。
Snort是一个功能强大,成熟稳定的开放源代码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Marty Roesch 写Snort的时候,起先的目的是写一个比APE更好的数据包嗅探器。
1998年12月22日,Snort程序被放到了Packet Storm网站上供下载。
这时,Snort仅仅是一个1600多行的小程序,程序包中只有两个文件。
这个程序大概花了Marty Roesch一个月的时间,那时的Snort仅仅用来做数据包嗅探。
Marty Roesh用Snort来嗅探他的调制解调器上网时的连接和调试其他网络程序。
Snort在1999年一月加入了基于特片分析的功能。
这时Snort开始向入侵检测功能靠扰,被用作简单的IDS。
后来,经过多次的版本升级,Snort逐渐发展成一个成熟的入侵检测系统,特别是2.0版本对系统构建做出了重大调整后,它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应用,也被越来越多的开源爱好者所喜爱,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热的一个入侵检测开源项目之一,甚至被许多商业入侵检测开发者参考和利用。
1.2 Snort的体系结构在我们对Snort 的源代码进行分析之前,先了解一下它的体系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Snort 是一个基于模式匹配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所谓模式匹配,是与状态分析相对应的,它是指系统预先定义一些入侵的特征码,然后将实际数据源与特征码相匹配,以判断检测其中是否包含了一个入侵行为。
一个基于模式匹配的入侵检测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如上图所示,一个基于模式匹配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四个步骤:u嗅探网络中的数据包u拆解数据包u调用检测引擎,进行数据包与规则的匹配u输出报警或日志信息Snort包含了这四个最基本的步骤,但又不仅限于这四个步骤,还包括:1、系统初始化,包括:u运行初期,需要进行一些标志变量的设置、分析配置文件等初始化配置;u Snort的用户界面是基于命令行而非图形化的,所以需要分析用户输入的命令行参数;2、初始化规则引擎要进行规则的匹配,就需要把规则从文件读取到内存中,并进行合理地分类;3、构建规则快速匹配引擎Snort的老版本系统中,是没有规则快速匹配引擎这个概念的。
从2.0开始,为了提高检测效率,缩短规则匹配的时间,将规则按一定的方式进行了二次分类;4、预处理引擎这是Snort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一些特殊的数据包,不能直接对其进行匹配,如分片包就要先对其进行重组,否则它将绕过Snort 的检测。
这些类似的工作在Snort 中叫做预处理,需要在数据包进入检测引擎之前被调用。
5、打开数据包截获接口Snort的数据包截获,采用的libpcap库。
在进行数据包截获之前,需要进行查找网卡、设置过滤条件等工作;6、插件初始化Snort中,预处理、输出、关键字检测都是以插件的形式存在的,在其被调用之前,需要先进行初始化,比如判断用户在Snort.conf中打开了哪些插件以及配置每个插件的运行参数。
综上所述,Snort的整个系统框架,可以用下图来表示:这些模块都对应着Snort的重要函数,如下图所示:Snort 主流程图图中的每一个函数完成了系统的每一个阶段的重要功能,后面的章节将对这些函数进行一一分析和说明。
1.3 搭建编译环境及调试我们可以在Snort 的官方网站上得到源码包。
笔者编写该书时,Snort的最新版本为2.3,不过本书分析的源代码,是2.2版的。
主要是因为我喜欢去尝试最新版本的软件,但是却没有使用最新版本的习惯。
不过,所幸的是,这两个版本的差别是很细微的。
Snort2.2是直接支持Win32平台的,所以,不需要我们做额外的配置工作。
直接在VC中打开工程文件源码包目录\Win32\WIN32-Prj\ snort.dsw 就可以了。
打开snort.c,可以找到系统入口函数main,如下图所示:Snort 在Windows平台下,支持Mysql、MSSQL、Oracle三种类型的数据库输出插件,它们是分开编译的。
你可以选择Build\Set Active Configuration菜单,选择你要编译的平台。
如下图:注:我们调试的时候,当然是选择Debug版本,至于采用哪个数据库,关系倒不重要,主要看调试机器方便安装哪一种数据库,笔者采用的是MySQL,当然,如果你并不关心数据库输出插件的实现,事实上可以仍意选择一种来编译,而在配置文件中不打开数据库输出插件。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进行编译了。
经过一阵耐心的等待或是小憩一会,顺利的话,会生成Win32\WIN32-Prj\snort___Win32_XX数据库_Debug\snort.exe。
snort.exe虽然已经能够运行,但是,因为它没有配置文件、规则文件等支持,我们仍无法进行正常的调试。
当然,如何让它“跑”起来,我相信,熟悉snort 配置的朋友是很容易做到的,这里,笔者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1、从上下载编译好的2.2版的安装程序snort-2_2_0.exe,在本地安装,笔者安装在D:\myids目录下;2、参照用户手册,对新安装的Snort进行配置,包括安装WinPcap、数据库等,确保它能正常运行;3、在我们编译的snort工程中,打开VC的Project\setting\Debug菜单,在Program arguments中输入:-l D:\myids\src\win32\WIN32-Prj\log -c D:\myids\etc\snort.conf解释一下,-l 用于指定日志目录,这个可以随意指定,我们主要是使用了-c 参数借用了刚才安装的snort的etc目录下的配置文件snort.conf。
这样,我们自己编译的snort.exe,就可以借助第2 步中搭建的平台,正常地运行起来了。
至此,调试平台就搭建完成了,我们可以运用F5、F9、F10、F11等进行方便地跟踪调试了。
1.4主函数程序文件snort.c中的Main()函数为整个系统入口,主要对Win32平台下一些参数进行判断,如输入参数、是否以Windows服务进程启动等。
如果不是以服务进程方式启动,则使用return SnortMain()语句,将程序控制权交由主函数SnortMain。
SnortMain函数构成了整个系统的主体,完成了系统的初始化、包嗅探、抓包、分析及输出等所有工作。
函数代码详细分析如下:int SnortMain(int argc, char *argv[]){#ifndef WIN32#if defined(LINUX) || defined(FREEBSD) || defined(OPENBSD) || defined(SOLARIS) sigset_t set;sigemptyset(&set);sigprocmask(SIG_SETMASK, &set, NULL);#elsesigsetmask(0);#endif#endif /* !WIN32 *//*对应于各种进程间信号,设置对应的处理函数.*/signal(SIGTERM, SigTermHandler); if(errno!=0) errno=0;signal(SIGINT, SigIntHandler); if(errno!=0) errno=0;signal(SIGQUIT, SigQuitHandler); if(errno!=0) errno=0;signal(SIGHUP, SigHupHandler); if(errno!=0) errno=0;signal(SIGUSR1, SigUsr1Handler); if(errno!=0) errno=0;progname = argv[0]; /*设置两个全局指针指向argv,argc*/progargs = argv;#ifdef WIN32 /*如果是Win32,初始化Socket*/if (!init_winsock())FatalError("Could not Initialize Winsock!\n");#endif/*清空全局变量pv,pv存储了系统运行时需要的绝大部份标志信息,我们在后面会详细分析各个成员*/memset(&pv, 0, sizeof(PV));/*初始化一个数组,包含了A-D类所有可能被划分子网的掩码*/InitNetmasks();/*初始化协议名,初始化的技巧是:将协议号对应的协议名存储入数据相应元素内。
这样,我们用到协议名的时候,可以直接调用数组[协议号]的形式了。
util.c(1005)*/ InitProtoNames();/* 检测引擎初始化fpInitDetectinEngine,用于制定快速规则匹配模块的配置参数,包括模式搜索算法等(Snort可使用的算法有Aho-Corasick , Wu-Manber , Boyer-Moore 等算法,缺省Snort使用Byer-More算法),并负责在协议解析过程中产生警报信息。
*/ fpInitDetectionEngine();/* pv.pkt_cnt表示总共要捕获包的数数,初始化为-1,表示永循环,也可以由用户指定数目,其值在函数ParseCmdLine(解析命令行)中设置*/pv.pkt_cnt = -1;/* 设置报警文件为空*/pv.alert_filename = NULL;/* 设置默认报警模式*/pv.alert_mode = ALERT_FULL;pv.assurance_mode = ASSURE_ALL;e_utc = 0;pv.log_mode = 0; /*日志记录模型*/pv.quiet_flag = 0; /*安静模式开关,=1表示不向终端输出任何信息*/InitDecoderFlags(); /* 打开默认的解码器报警,通常被用于bug 报告*//*打开默认较验和开关*/pv.checksums_mode = DO_IP_CHECKSUMS | DO_TCP_CHECKSUMS |DO_UDP_CHECKSUMS | DO_ICMP_CHECKSUMS;/*若是以Win32服务进程启动,初始化Win32 服务控制标志*/#if defined(WIN32) && defined(ENABLE_WIN32_SERVICE)pv.terminate_service_flag = 0;pv.pause_service_flag = 0;#endif /* WIN32 && ENABLE_WIN32_SERVICE */ParseCmdLine(argc, argv);/* 命令行解析*//*如果是非root权限,则虚拟一个管理权限用户代替*/if (userid != 0)signal(SIGHUP, SigCantHupHandler);/* 判断Snort将运行于哪一种工作模式,即决定全局变量runMode的值,相应pv 的结构成员的值是根据ParseCmdLine 函数从用户终端输入获取的*/if(pv.config_file) /*如果用户用-c参数指定了配置文件*/{runMode = MODE_IDS; /*运行于IDS模式*/if(!pv.quiet_flag)LogMessage("Running in IDS mode\n");}else if(pv.log_mode || pv.log_dir) /*如果为日志模式,且日志目录存在*/{runMode = MODE_PACKET_LOG; /*运行于LOG模式*/if(!pv.quiet_flag)LogMessage("Running in packet logging mode\n");}else if(pv.verbose_flag) /*如果为包记录模式,向终端输出*/{runMode = MODE_PACKET_DUMP; /*运行于嗅探模式*/if(!pv.quiet_flag)LogMessage("Running in packet dump mode\n");}else if((pv.config_file = ConfigFileSearch())) /*是否能在默认目录查到Snort 配置文件*/{runMode = MODE_IDS; /*查找到了,运行于IDS模式*/if(!pv.quiet_flag)LogMessage("Running in IDS mode with inferred config file: %s\n",pv.config_file);}else{/*不能确定运行于何种模式下,输出Banner信息,退出*/DisplayBanner();ShowUsage(progname);PrintError("\n\nUh, you need to tell me to do something...\n\n");exit(1);}/* 如果pv.log_dir 没有被设置,则设置默认的目录路径*/if(!pv.log_dir){/*strdup() 返回指向被复制的字符串的指针,所需空间由malloc()分配且可以由free()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