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讲__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 格式:ppt
- 大小:264.50 KB
- 文档页数:21
第五讲滕尼斯:德国社会学的先声一、反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二、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三、社区与社会:新的概念类型以滕尼斯、韦伯、齐美尔为代表的德国学者不仅反对百科全书式的社会学,而且认为(1)“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关系,它必须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之间做出区分”,换句话说,作为一门特殊科学的社会学应该研究社会关系或社会互动的“形式”,而不应涉足其他各门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具体“内容”;(2)因为人类社会有其特殊性,因此,社会学研究不能简单地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应该将“理解”引入社会学的研究。
这一理论流派被称作解释社会学。
一、反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理解社会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界以狄尔泰、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在社会学领域中的延伸,其结果是在19世纪末期的德国社会学中出现反实证主义的转向。
反实证主义的观点历史主义充分体现了德国人文主义的传统,它拒绝将社会秩序化的实证主义观点。
在历史主义世界观影响下形成的德国反实证主义思潮,同英法两国盛行的实证主义迥然有别。
具体说来,反实证主义的思想家反对实证主义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的尝试,强调社会历史过程及其认识方法的特殊性;他们反对实证主义力图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做法,强调对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个别人物和个别时期的认识;他们反对实证主义将本质上形形色色的现象归结为简单的要素和规律的倾向,而着眼于对综合的概括做要素的分析。
狄尔泰狄尔泰在他的《精神科学导论》中对当时人文和社会科学中流行的向自然科学看齐的潮流发出了抗议,他认为这种做法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特殊性。
狄尔泰从区分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的关系,来区分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
“自然,即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包含着与精神活动无关而独立呈现的现实。
凡是被人类能动的打上自己烙印的事物,则属于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
”而且,两者的体验的形式不同,研究者体现出的态度不同。
具体的说,人文学科的知识不象自然科学那样仅仅来自外部世界,它是通过某种形式的内在过程,通过社会的体验和理解获得的。
第三章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3.1 复习笔记费迪南德·滕尼斯(1855--1936)是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西方社会学史上,他以围绕“公社”和“社会”两个概念建立起来的社会学体系而著称。
一、生平与著述1.生平滕尼斯出生在德国施勒斯维希一霍尔施泰因地区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滕尼斯的母亲出生于一个新教牧师的家庭,是一个虔诚的路德教徒。
1872年,滕尼斯从中学毕业后,接着便进入大学学习。
先是在耶拿大学,之后是莱比锡、波恩、基尔和图宾根等大学,学习古典语言学、哲学、神学、教会史、考古学及艺术史。
1875年,他以关于古代文化研究的论文在图宾根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881年,他以《霍布斯哲学注释》的论文获得基尔大学哲学学院授课资格。
滕尼斯很早就对统计学发生了兴趣,在后来对犯罪、自杀、码头工人的社会经济状况等问题的经验研究中便采用了统计相关的方法。
1891年,滕尼斯获得教授头衔,但未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直到1912年,《公社与社会》这部著作以《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的副标题再版之后,才名声大扬。
很快,滕尼斯成为基尔大学的正教授。
1921年,汉堡大学授予他法学名誉博士;1927年,他又被波恩大学授予国家科学名誉博士。
在理论上,滕尼斯的思想来源主要是霍布斯和斯宾诺莎的哲学和自然法学说。
此外,19世纪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特别是当时对古代社会和社会形态的研究,给了他很大启发。
滕尼斯既是一个严谨的学者,又是一个活跃在当时德国社会政治舞台上的社会活动家和实践家。
他经常对政治、社会政策、社会伦理、社会改革等问题发表见解。
晚年,他成为社会民主党成员。
滕尼斯同齐美尔、韦伯等社会学家一起,创立了德国社会学学会,并出任第一任主席,直至纳粹上台以前,一直担任这一职务。
2.著述《公社与社会》(1881)、《伦理》(1909)、《公众舆论批判》(1922)、《社会学研究与批判》(3卷本,1925—1929)、《进步与社会发展》(1926)、《社会学引论》(1931)、《近代精神》(1935)、《托马斯·霍布斯的生平与著作》(1896)、《马克思的生平与学说》(1921)。
社会学概论自考题-15(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指的是______• A.社会团结• B.有机团结• C.机械团结• D.内在团结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B[解析] 涂尔干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个类型。
其中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
2.默顿认为一种社会通常总是同时发挥着各种功能,其中有些功能是社会所期望和认识到的,这些功能称为______• A.显功能• B.潜功能• C.正功能• D.反功能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A[解析] 显功能指的是社会所期望和认识到的;潜功能则是社会所不期望或尚未认识到的。
3.就社会系统而言,适应主要由______• A.经济子系统承担• B.政治子系统承担• C.社会共同体子系统承担• D.文化子系统承担SSS_SIMPLE_SIN分值: 1答案:A[解析] 适应,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并保持与外界的平衡。
就社会系统而言,主要由经济子系统承担。
4.生活方式属于的模式是______• A.组织结构模式• B.社会结构模式• C.行为模式• D.管理模式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C[解析] 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秩序性安排,它包括组织结构模式和行为模式。
生活方式、各种活动程序是行为模式。
5.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称为______•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社会实验方法• D.非介入性研究方法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B[解析] 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四讲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滕尼斯(Emile Durkheim)是一位法国社会学家,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学术探索中,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学体系。
本文将对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进行论述,以了解他的贡献和思想。
首先,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始于他对社会事实的研究。
他认为社会事实是独立于个体意识和行为的客观存在,具有规律性和约束力。
他主张通过对社会事实的研究,可以揭示出社会秩序的本质和维系机制。
其次,滕尼斯提出了“社会规范”的概念。
他将社会规范定义为一种由社会共同创造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则和行为准则。
滕尼斯认为,社会规范对于个体的行为起到了引导和规范的作用,从而维持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滕尼斯进一步将社会规范分为“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
他认为,法律规范是一种由国家制定、强制执行的规则,而道德规范则是一种内化于个人内心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观。
滕尼斯认为,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共同构成了社会规范的基础,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个体行为的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也着重关注了社会整合的问题。
他认为,社会整合是社会的一种基本需求,是尽可能减少社会冲突和达到社会和谐的一种机制。
滕尼斯将社会整合分为机械固着和有机固着两种形式。
机械固着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依赖主要基于相似性和共享的价值观,具有较低的分工和个别性。
而有机固着则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依赖主要基于分工和互相依赖,具有较高的分工和社会互动。
滕尼斯认为,社会整合的形式取决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社会结构的特点。
此外,滕尼斯还强调了社会规范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社会规范不应该限制个人的自由发展,而应该通过合理的规范和约束来保障社会秩序和个体利益的平衡。
滕尼斯主张要实现社会秩序和个人自由的统一,需要通过社会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手段来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通过对社会事实、社会规范、社会整合等问题的研究,揭示了社会秩序的本质和机制。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一词源于(A )。
A 中国B 美国C 英国D 德国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C )。
A 语言B 思维C 劳动D 直立行走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A 《社会学研究》B 《社会学原理》C 《实践哲学教程》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 )。
A 严复B 康有为C 梁启超D 陈千秋5、文化是指(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D )A 弗洛伊德B 莱格C 米德D 马斯洛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A 生理的B 安全的C 归属的D 自尊的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A 米德B 库利C 布卢默D 托马斯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A 朋友谈心B 观众看电影C 顾客的摩肩接踵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10、根据交往的(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B 形式C 性质D 方式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D )。
A 冲突B 竞争C 合作D 顺应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B 林顿C 托马斯D 米德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B 角色丛C 实际角色D 自致角色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B 角色冲突C 角色中断D 角色失败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C )。
A 赶时髦B 抢购C 春游D 球迷闹事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
A 享乐主义B 权力主义C 悲观主义D 乐观主义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B )。
2005《社会学原理》考试复习大纲一、复习要求:要求考生能够熟悉和充分掌握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西方社会学理论,并运用这些社会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分析相应的社会现象。
二、主要复习内容1、社会学的性质和对象圣西门和孔德的科学分类、社会学在科学分类中的地位、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演变、社会学的性质、“行为——关系——制度”的掌握和理解。
重点:社会学在科学分类中的地位、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对“行为——关系——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社会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社会学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学非实证主义方法论(包括社会学的批判方法论、社会学的现象学方法论、社会学的理解方法论和建构主义方法论)、社会学研究的层面、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具体方法和过程、社会学的功能。
重点: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3、社会与社会构成要素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名论和马克思关于社会的论述、劳动:“身外自然”和“自身自然”、环境: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人口及人口问题、文化的性质界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分类和结构、制度性文化、文化过程、从“行为——关系——制度”的角度对社会要素的再认识、社会的基本单位。
重点:马克思关于社会的论述、劳动和文化、从“行为——关系——制度”的角度对社会要素的再认识、社会的基本单位。
4、社会行为及其主要理论行为研究的意义、社会行为的类别、社会行为的主要理论(包括韦伯、帕雷托和帕森斯关于社会行为的论述)、社会行为与非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和个人行为。
重点:韦伯、帕雷托和帕森斯关于社会行为的主要论述。
5、社会化和行为导向社会化的涵义、种类、内容和途径、儿童时期基本社会化、青少年时期发展社会化、中老年继续社会化、社会化研究中若干个问题探讨(包括“已过份社会化”、“反社会化”、“再社会化”)、人性与个性——关于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重点:对社会化若干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6、角色与互动角色的涵义和实质、角色的结构、角色关系的制度化过程。
重点:角色的结构、角色和互动的关系。
第三章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一、基本概念1.公社答:公社是一种人类共同生活的基本形式,它的本质是一种现实的和有机的生活,表现为一种亲密的、相互依赖的、排他性的共同生活。
在这里,个人总是感到与整体处于亲密的联系之中,而又不感到在其中丧失了自身;人们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亲密的、部分你我的私人关系基础上,基于生活统一性原则,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表现为亲属、邻里和友谊等形式。
2.社会答:社会是一种人类共同生活的基本形式,它的本质是一种观念的机械的形成物,表现为一种相互陌生的生活共同体。
在这里,人们的联系是建立在目的、利益及以此为条件的人们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基于自由与理智的思考。
表现形式是诸如股份公司、大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市民经济社会和正在展开的工业社会,它们是基于常规、政策、公众舆论和特殊利益的联系。
3.社会本质答:滕尼斯所说的社会本质,实际上是指构成社会的本质要素。
构成社会的本质要素有以下三种类型:①社会关系;②社会集合体;③社会集团。
在这三个要素中,社会关系是基础,其他两个要素不过是社会关系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这三种类型既可以表现为公社的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社会的形式。
4.社会关系答:社会关系,在滕尼斯看来,可以把两人之间的双重关系视为社会关系的最简单形式。
扩展开来看,由众多的这种你我之间的双重关系所形成的关系圈都是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双方或更多人出于相互帮助或其他方面要求的共同意志的基础之上的。
在滕尼斯看来,“联盟”是社会关系的纯粹类型,任何社会关系都可以用它来衡量。
5.社会集合体答:社会集合体,在滕尼斯看来,可以把“党派”这一概念作为“社会集合体”的理想类型。
他认为,可以把“党派”理解为一种借选择意志而形成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被有意识地当作为达到特定的或不定的目的所采取的手段。
现实中各种社会集合体与作为理想类型的党派是有距离的。
6.社会集团答:社会集团,它的理想类型是“联合体”。
浅谈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浅谈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摘要】共同体与社会是滕尼斯理论体系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共同体一强烈的情感精神为特征,由合作、习俗和宗教构成,而社会则是传统、法律和公共舆论基础上建立的大规模组织。
滕尼斯提出的“共同体与社会”的类型方法已经形成了社会学当中的一种流派,对后来的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滕尼斯共同体社会《共同体与社会》一书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德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的代表作。
本书在社会学上的最主要贡献是发现并深刻阐明人类的群体生活中两种结合的类型:共同体和社会。
在滕尼斯看来,作为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共同体与社会存在于一切人类社会的历史中,存在于一切人类社会关系中。
因此,共同体与社会并不是两个纯粹的理性假定,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概括和总结。
滕尼斯所处的时代,是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
滕尼斯的童年时代,日耳曼民族古老社区生活的许多传统在该地区依然保留着,这使得他亲身体验过古老社区生活的质朴和淳厚。
这对他社会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大学时代滕尼斯结束了保持许多方面自然联系的乡土社会,进入了反映现代社会特征的大城市。
可以说,他对这种前后社会的变化有着深刻的体验。
这种对自身所处时代的深刻感知,和自身的哲学思考相结合,就产生了共同体与社会这种对社会的认知方式。
一、“共同体”与“社会”的概念(一)“共同体”的概念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在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家庭、宗族)里实现的,此外,它也可能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师徒关系等)里实现。
滕尼斯辨明了共同体的几种形式:(1)氏族关系。
可以视为这类关系的,当然首先是氏族本身的关系,或称为血缘关系。
(2)以共同生活为特征的邻里关系,这种关系是婚姻生活所固有的,也是狭义上的家庭所固有的,但在理论上说这种关系有着更为广泛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