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选解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宗祠通用对联注解宗祠通用对联注解1.长绵世泽;丕振家声。
长绵:亦作“绵长”。
延续久远。
南朝梁庾吾《谢赉林檎启》:“丹徒故苑,岁绵长而不见;岷山旧植,路重阻而来难”。
《西游记》第十一回:“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
”《清史稿·理密亲王允礽传》:“如大清历数绵长,延臣寿命,臣当益加勤勉,谨保终始”。
世泽:祖先的遗泽。
主要指地位、权势、财产等。
语本《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明吴承恩《挽陈拙翁》诗:“龙楼动褒表,世泽正丕丕”。
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余既识其前后岁月,而慨夫能守世泽之难也”。
丕振:大力振兴。
《东周列国志》第六九回:“乃不思大展经纶,丕振旧业,以光先人之绪”。
家声:家族的名声。
2.衣冠百世,俎豆千秋。
衣冠:指世族;士绅。
《后汉书·羊陟传》:“家世衣冠族”。
百世:很多世代;很长时期(一世,三十年)。
俎豆:1.祭祀,宴客用的器具。
《史记孔子世家》:“常陈俎豆,设礼容”。
2.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范晔《后汉书祭遵传》:“虽在军旅,不忘俎豆”。
清田兰芳《明河南参政袁公墓志铭》:“故著之独详,亦以见公(袁可立子袁枢)得俎豆於孔庭者非诬也”。
千秋:岁月久远。
3.春秋匪懈;继序不忘。
春秋:一年,四季. 《诗·鲁颂·閟宫》“秋匪解,享祀不忒”。
匪懈:(念:fěi jiě)今作“匪解”,不懈怠。
即不松懈懒惰。
《诗·大雅·烝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郑玄笺:“匪,非也。
”孔颖达疏:“早起夜卧,非有懈倦之时”。
《汉书·宣帝纪》:“夙夜兢兢,靡有骄色。
内省匪解,永惟冈极”。
继序:继绪,谓承继先代功业。
《诗·周颂·闵予小子》:“於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毛传:“序,绪也。
”《汉书·礼乐志》:“乐终产,世继绪”。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八·晋宗庙歌》:“明明烈考,丕承继序”。
古书注解陈第《毛诗古音考·自序》:“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
”一、阅读古代书面语言的主要障碍(一)由时空因素造成的障碍1.时如:字体的变异;词语的生灭;词义的演变;语音的变化;语法、修辞习惯的不同。
2.空如:一字多形;雅俗的分歧;外来语。
(二)由人为因素造成的障碍如:讹、乱、衍、脱、避讳、通假、无断句。
(三)由汉字、汉语本身的矛盾造成的障碍如:字与词的关系;词与语的关系;音与义的关系。
例1:《太平广记》卷250“狄仁杰”条:“秋官侍郎狄仁杰(嘲)秋官侍郎卢献曰:‘足下配马乃作驴。
’献曰:‘中劈明公姓,乃成二犬。
’杰曰:‘狄字犬旁火也。
’献曰:‘犬边有火,乃是煮熟狗。
’”例2:《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二、训诂的方法(由未知求得已知的手段)郭在贻《训诂学》: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是释词的方法。
……概括言之,约有如下数端:一曰据古训,二曰破假借,三曰辨字形,四曰考异文,五曰通语法,六曰审文例,七曰因声求义,八曰探求语源。
(《郭在贻文集》第一卷,中华书局,2004年,第483页)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近代汉语词语考释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和古代汉语词语考释的方法一致的。
……近代汉语词语的考释工作,大致应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认字辨音;(2)参照前人的诠释;(3)排比归纳;(4)因声求义;(5)参证方言;(6)推求语源。
”(《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38-250页)例1:《敦煌变文集·燕子赋》:“雀儿剔秃,强夺人屋。
……雀儿打硬,犹自落荒漫语。
”《广韵·锡韵》:“诋,诋堗,狡猾,他历切。
”《广韵·屋韵》:“堗,诋堗,狡猾,他谷切。
”《广韵·铎韵》:“泺,泺谎,狂言,卢各切。
”例2:宋曹勋《北狩见闻录·靖康二年》:“臣以银二两博换饮食,卖人知是徽庙,即尽以炊饼藕菜之类上进,反银而去。
注的本义是灌注。
古代经书多难懂,好像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所以把对经文的解释也叫做注。
古注就其特点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传、笺、章句、集解、疏五类。
1、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
如孔子著《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者,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
如西汉鲁人毛亨的《毛诗传》:《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毛传》:“相,视也。
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
”2、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说文》:“笺,表识书也。
”如《诗经》毛传郑笺。
郑笺就是郑玄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
对《毛传》隐晦简略的地方,郑氏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写出来,以表示有别于已有的注释,标作“笺”,后人称为《郑笺》。
例如:相鼠有皮人而无仪3、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父也。
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
曰:…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此段话从“孟子去齐”以后串讲整个句义,是章句的体例。
4、集解集解可以分为两类:(1)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
(2)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
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5、疏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到了唐代,由于时间久远,人们感到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疏”这种新的注解方法。
中庸原文及译文《中庸》原就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它也就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下面我整理的中庸原文及译文,欢迎来参考!《中庸》简介《中庸》原来也就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就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就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就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就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就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就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就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就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就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就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就是偶然的。
中庸作为一种深遂的思想,有着它普遍而独特的现实意义,甚至就是指导意义。
《大学》全文翻译三纲八目的追求【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
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禮記選解
附記
婚姻者,人生之大事,五倫之基本也。
自有生民,皆有婚姻,惟婚姻有禮,乃進文
明。禮者,理也。有禮之婚姻,乃屬合理。
非禮之婚姻,乃不合理。合理,則人種延綿
不絕,文化日盛。不合理,則人種衰弱,文
化低落。
婚姻如何方為合理?
一曰:重父母之命。凡人之生命,皆父
母生命之續體,婚姻之目的,在於傳種,非
男女兩性之取樂也。傳種為真,取樂為美,
優生文明為善。婚姻之體,乃據于真,成於
美,化於善。故婚姻之意義,為延續生命,
推進文明。上以繼父母之血統。下以開後代
之文化。故須有父母之命,其觀念始正。
二曰:經媒妁之介。婚姻固屬男女兩性
結合之事,然必須有媒介而後選擇,始為合
理。倘無媒介而自動追求,則易發生強暴決
鬥始亂終棄等等罪惡。媒妁者,證明雙方坦
誠純潔,而得好合,故為正當婚姻。
三曰:公證宣誓。結婚必需由公證人,
公證人或由官署法官,或由內政部确认。